更新日期:2010/01/09 22:07:26
學習次第 : 進階

探討的主題是《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本性清淨之研究。在論述的架構上,共分成六章:第一章,逐一交代整篇論文的構想及梗概。第二章,探索本性清淨在不同經典的要義。第三章,著重在本性清淨「法性  」的重點。第一節,對主題虛空印法門的介紹;第二節,論述本性清淨的基本概念與定義:無變異、無分別。前者,無變異帶出「如來」的不生不滅與如來的平等性,後者,勝義無分別中帶出眾生位的如來藏,意即轉虛妄分別識能成自證聖智的如來。並解析前者在經文的不二型態。第三節,論述各種菩薩行的操作,皆等同虛空的情形。

第四章,著重在本性清淨如來藏有成佛的可能性之重點。第一節,以前述無變異、無分別的義理為前導,作日常生活實踐應用的說明;依據虛空印法門,不以自我為中心,可以從觀照廣大無分別的虛空,並著重在無分別的平等法性;第二節,首先,強調一切有情本性清淨如來藏,依於「如來」有「從隱藏的藏識」顯現的可能性,有成佛可能性,故尊重一切有情,不放棄一切有情。其次,回顧對如來藏的界定,得出三項結論:1.用依主釋翻譯「如來藏」在文法上容易誤翻成「如來的胚胎」;2.從多種版本比對出「藏」是「在內」而非胚胎的意思;3.誤將譬喻的胎藏做直接的認定;並對「如來藏」界定為是修行的專門語詞,貫徹的可作不二的實踐。最後,以一切有情如來藏,可顯現出清淨的如來實體,故值得努力不懈的修學。並得出如來藏最重要的寶藏有二個:一為無盡生命無有限制的如來,一為阿賴耶識此「識藏」。前者,以無盡生命可作持續不斷的修煉,後者,每輩子所學的經驗、能力成為種子,可累積成佛的材料。

第五章,著重在虛空藏菩薩無量功德藏莊嚴開展的重點。首先,對虛空藏菩薩是菩薩摩訶薩的界定。其次,論述菩薩行是「求功德資糧無有滿足,求智慧資糧終不廢捨」如同虛空廣大無分別的修學,故成就無法計量功德的大乘虛空藏(寶藏),再將此豐富寶藏資訊累積當作材料,在阿賴耶識做轉依,可以有貫徹通達的智慧,以及全面的身莊嚴與世界莊嚴的顯現與通達。並以《般若經》與《楞伽經》彰顯虛空藏菩薩密嚴世界的特色。最後,第六章結論與展望。
本論文除了希望發揮照明的功能外,並希望在「本性清淨」這個議題上有所創新,除了對如來藏導向更好的界定外,並對其開展有進一步的認識。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碩士/研究生:古月湖  指導教授:蔡耀明 王惠雯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法性    

彌勒的法與法性之分別

   CBETA T13 No. 397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梵文 Mahāvaipulya mahāsamghāta sūtra,佛教經典,屬於各種大乘經籍的彙編,簡稱《大集經》。出現的年代和地區,目前學者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此經是經過不同歷史階段逐漸彙集編定的,最早出現的時間大概在龍樹在世和《大乘起信論》問世之間,即西元23世紀。有的學者還認為在龍樹以前已經存在的《寶頂經》與此經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集經》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編纂,大概在西元400年左右,也有人認為在5世紀以後。巴基斯坦基爾基特有《大集經》的梵文殘篇出土。梵本《大集經寶幢陀羅經》即《大集經》中的《寶幢分》。

  漢譯《大集經》為北涼曇無讖等譯。30卷。隋代在曇無讖譯30卷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那連提耶舍等編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大乘大集須彌藏經》,東漢安世高譯的《明度五十校計經》(即《十方菩薩品》),合成60卷。那連提耶舍編譯的《日藏經》後半的《護塔品》創作于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月藏經》的先前形式可能產生於2世紀中葉的印度,但目前的于闐文本在4世紀才出現。此經曾提到佛教的聖地是震旦、於闐、龜茲、吳地國、鄯善等,對中國的重視更甚於印度。在漢譯《月藏經》中還提到過十二宮五行等學說,足見編譯者是熟悉中國和中亞的天文學和地理情況的。此經另有藏譯本,名《大集》。

  《大集經》以闡述大乘六波羅蜜法和諸法性空思想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含有一些密教說法。有些經記述了魔王、阿修羅等諸天護法的內容,導致後來出現魔、佛一如的思想;有些經講到諸弟子可分別受持如來十二部經,預言後來佛教的分派;有些經宣揚末法思想,為隋信行建立三階教、道綽提倡淨土思想之張本。有些經還反映了印度、西域和中國古代醫學方面有關胎兒成長次第的知識以及天文、地理、曆法等方面的成就。(田光烈)

《大方等大集經》的修道論  

參考文獻
一、經典依據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
 
西天譯經施護譯《大集法門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冊
 
唐.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冊、第七冊
 
唐.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
 
西天譯經施護等譯《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收錄 於大正藏第八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冊
 
大周.實叉難陀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冊
 
唐. 菩提流志《大寶積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西天譯經臣日稱等《父子合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西天譯經法護等《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西天譯經法護等《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梁.僧伽婆羅等譯《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北涼.曇無懺《大方等大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唐.不空譯《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譯經惟淨等譯《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隋.闍那崛多《虛空孕菩薩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 》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維摩詰所說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梁.月婆首那譯《大乘頂王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不增不減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玄奘《解深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不空《大乘密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大周.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不空《大方廣如來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不空《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收錄於大正藏第 二十冊
 
唐.善無畏《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梁.真諦譯《決定藏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梁.真諦譯《三無性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護法等菩薩造 玄奘譯《成唯識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無著菩薩造 玄奘譯《攝大乘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陳真諦譯 世親釋《攝大乘論釋》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馬鳴菩薩集 日稱等譯《尼乾子問無我義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馬鳴菩薩造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唐.湛然《法華文句記》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二、研究專書
 
(一)中文著作與譯者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
 
林崇安《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臺北:大千出版社,2000.
 
林朝成 郭朝順 《佛學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0.
 
陳英善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緣起論》,臺北:華嚴學海系列,1996.
 
橫山紘一着 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蔡耀明《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臺北: 法鼓文化, 2006.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南投:正觀出版社,2003.
 
霍韜晦 陳銚鴻翻譯 《佛教哲學》-一個歷史的分析,香港:法住出版社,1999.
 
釋見介《文殊菩薩小百科》,臺北:橡樹林文化.城邦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林光明、林怡馨編譯《梵漢大辭典》,台北:嘉豐出版社,2005.
 
Monier 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outhern publication , 1987.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第三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3.
 
(二)日文著作
 
飛鷹全隆《虛空藏求聞持法》高野山大學選讀全五卷當中第二卷箴言密教の新開展,2001.
 
三、 學位論文及期刊
 
游祥洲,《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陳一標 真諦的三性思想-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方宗教研究東方宗教研究討論集新4期,國立藝術學院研究中心出版,1994.
 
陳一標,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創刊號,1991.
 
林芳敏,《大乘止觀法門》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郁慧著,《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四、英文著作
Kenneth K. Inada, The Ultimate Ground of Buddhist Purification, Philosophy East & West, V. 18 , No. 1-2 (1968)b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Edward Conze (ed.&tr.), Perfect WisdomThe Short prajñAparamitA Texts. Buddhist Publishing Group Sharpham North,1973.
 
Herbert V.Guenther , Kindly Bent to Ease US:Introduction, Dharma Publish , 1976.
 
Steven Collins, Selfless Persons Imagery and thought in TheravAda Buddhism , Cambridge ,1982.
 
Enric Aguilar i Matas, The Continuity Of Madhyamaka and Yogacara In Indian Mahayana Buddhism, BRILL, 1991.
 
Sallie B. King, Buddha Nature:Dereification Of Self And Mind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S. K. Hookham, The Buddha Within :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suny press,1991.
 
David J. Kalupahana, 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University of Hawaii, 1992.
 
Mircea Eliade,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Life , Macmillan, vol.7,1993.
 
Vessantara, Meeeting The Buddhas:Taking Up The Practicee of Visualization, windhorse,1993.
 
Richard King, Early Advaita Vedanta and Buddhism:The Mahayana Context of The Gaudapadiya-Karika , Suny Press ,1995.
 
Jeffrey Hopkins, Meditation on Emptiness,wisdom publication, 1996.
 
Andrew Harvey,A Journey In Ladakn:Encounters with Buddhism,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2000.
 
Paul willin,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vol 14, Routledge, 2000.
Sue Hamilton,Early Budddhism A New Approach,The I of the Beholder, Routledge , 2000.
 
Theodore M.Ludwig,The Sacred Paths Of the East:Chinese Worlds of Meaning, Prentice Hall , 2001.
 
Michael Zimmermann,A Buddha Within:The TathAgatagarbhasUtra The Earliest Exposition Of The Buddha-Nature Teaching In India, 2002.
 
Stephen Hodge ,The Maha-Vairocana-Abhisambodhi Tantra: With Buddhaguhya's Commentary,Routledge,2003.
 
Jim Baggott, Epilogue,The Persistent Illusion :A Beginner's Guide to Reality, London,Penguin Books,2005.
 
Noa Ronkin , Early Buddhist Metaphysic:The Making Of A Philosophical Tration, Routledge Curzon,2005.
 
PN Gregory, Buddh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Religious Studies, 2005.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