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3/23 08:02:16
學習次第 : 初階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 一

     煮雲法師 著

(編者注:煮雲法師此書著於五十年代,書中所說普陀山的廟宇名勝,時勢變遷,恐已非原址原貌,望讀者詳之。)

    星雲法師序

  記得還是在去年(民國四十一年)的冬天,煮雲法師應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的稿約,他告訴我擬寫關於普陀山的文章,我當時認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就勸他不要浪費筆墨。
  我所以這麼說,因為我的想法是:第一、寫普陀山的文章,裏面少不了人物、山水、風景,而在我的意思,我們中國人現在受了西洋的風氣和影響,終日沉迷在物欲的洪流中翻滾,對於山水風景能陶冶人優美而善良的性情的這句話根本就不相信,你寫出文章來,他當然也就無心欣賞。第二、寫普陀山的文章,當然是少不了發揚觀世音菩薩的聖跡與靈感,這樣又恐被人譏為不是外國的「天方夜譚」,也是中國的「聊齋志異」。為了這兩點原因,我不得不向我的這位老友下一個「不要浪費筆墨」的忠告。
  然而,煮雲法師並未接受我的意見,他凡事只要問心無愧,往往是很固執的不接受別人的勸諫,我懂得他的性情,我看他執筆寫的時候,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菩提樹第三期上他的文章刊出來了,我看了看題目「普陀山傳奇異聞錄」,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好,可是,說來是很對不起煮法師,內容說的什麼,我並不曾去看。
  第四期、第五期的菩提樹,那隨著冬去春來的一月一月的出版,我雲遊在各地,很多人都向我提起煮法師寫的文章,他們都說寫得有趣、生動、活潑,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他稍識幾個字都能看得懂。你如是說,他也如是說,說的人多了,我心想,我不能不另眼來看「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了。
  有一天,我把已出版的幾期菩提樹拿出來翻閱煮法師的大作,這一看把我的趣味也看出來了。
  本來,煮雲法師和我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為最好的同參道友了。我在內地主編怒濤月刊和霞光旬刊的時候,他就是我們刊物的常期撰述之一,他的文章,我當然讀了不少。來台後,我負責了一個時期「人生」雜誌的編務,關於寫稿,當然我是不會放過他,後來,心悟法師主持人生的編務,常談到佛教裏雖然有最高的文化和真理,但畢竟寫文章發揚的人太少,我就介紹他多向煮雲法師索稿。
  煮法師在各地弘法的演講稿,就大批的問世了。我和諸位讀者們一樣,我也覺得他的文章談笑自如,風趣橫生,村言俗語,信手拈來。極不易懂得的佛理,他能很巧妙很通俗的表達出來給讀者明白易曉,僅僅這一點,也就夠人稱道的了。
  雖然如此,我當初無論如何想不到「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能得這麼多的廣大讀者的熱愛,寫到這裏,我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是個個都沉迷於物欲的洪流中,他們實在都愛著我國的大好名山;我更知道,把觀世音菩薩的顯聖與靈感看作是天方夜譚中的海上遇奇,或是聊齋志異裏的孤鬼出現,畢竟為數是很少的。——因此我很高興寫下我的歉意!
  現在,我很幸運的,煮法師把在菩提樹上已發表的以及未發表的原稿交給我,帶來臺北印單行本,讓我有機會能從頭到尾的閱讀一次,真飽了不少眼福,增添了不少見聞。可是煮法師又要我替他寫一篇序,這倒是給他難住了我,推之再三,沒有辦法,那麼,我就來寫下一點我對於此書問世的觀感吧!
  我們做一個中國知識份子,都知道中國有兩部偉大的文學巨著,這就是被金聖歎評為才子書的「水滸傳」和「西遊記」。一部水滸傳,把梁山一百零八名的好漢,講得活龍活現,他們呼朋引伴,四海流亡,以及那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描述,不知多少人受了這本書的啟示,激勵了勇氣,不甘再受環境的束縛。這雖然在宋史上只有「梁山有水寇宋江等三十六人,被張叔夜一夜平之」的幾句話,而引伸成我國的一部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它比什麼說教的書的影響還要大;一郭西遊記,記述唐僧玄奘領了孫悟空等到西天去取經,雖然這部書寫得神奇怪誕,莫測高深,與正史大唐三藏玄奘法師傳相去幾千萬裏,但玄奘法師的壯志苦行,冒險犯難,慈悲待人,犧牲為眾的精神,卻因這部書永遠深刻的留在人們的腦海裏。正史的玄奘傳(曾被梁啟超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傳記)裏,玄奘雖然應該更偉大些,但那祗是供給一些士大夫知識階級的人閱讀,與一般大眾並無關係。
  我這樣說,並非貶值那些被人認為金科玉律的聖典,而是說有更多的人需要大眾讀物!需要他們能消化的精神食糧!
  一本小書「白蛇傳」,把法海禪師的道力完全表揚了出來,使人人都知道和尚是降妖魔鬼怪扶助善良的;一本七欄位的「王氏女對金剛」和「目連救母」,把誦經的功德和輕慢三寶的罪過,劃分得清清楚楚;這些書的著者,可能不是出諸教徒之手?我們現在不必管他這些書是否有歷史或聖典的根據,但我國民間普遍的能知道善惡因果的報應,卻都不是因了他們讀過三藏十二部,或聽過什麼高僧大德的宣傳,而是因了受這些小書的影響!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我們不可輕視這些小書,這些小書給大眾的善良教育,實在勝過學校多多!
  我們中國做弘法工作的佛教徒,專愛談玄說妙,引經據典。講佛法的時候,好像不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顯不出自己的學問;寫文章的時候,不論「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顯不出自己的才能。這樣一來,真正能向廣大群眾介紹佛教的,倒反而給那些著小書的作者有意與無意的做去了!
  我們有心推動佛法大眾化的工作者,甯不慚愧?
  煮雲法師見到了這一點,所以由他的口頭講的或文字寫的佛法,都是盡力的求其通俗,盡力的走向廣大的群眾。
  「普陀山傳奇異聞錄」,把一般應機的佛教介紹給大眾,確是很可珍貴的資料!
  我更應該要指出的,「普陀山傳奇異聞錄」這本書,決不可拿前面所說的「白蛇傳」、「王氏女對金剛」、「目連救母」等小書來相比的。因為那些小書大概都是由一些明清時代落第的文人信手寫出來的,有真正事實根據的成份很少,而現在這本「普陀山傳奇異聞錄」,書名雖然是「傳奇異聞」,而卻都是有事實可信的,有事蹟可考的,這點我們是不能不特別注意的!
  這是很遺憾很可奇怪的事,就是現時的人心,一提到菩薩的靈感,總有幾分懷疑;一說到菩薩的現身,總認為是神話。不信佛教的人如此,信仰佛教的人也有些犯了這個毛病。最不可寬恕的,就是對佛教已信仰並有相當研究的人,他的口頭上以及他的筆下,也不肯提及佛菩薩靈感道交的有形或無形的現身說法,他們也是怕被人譏為神話,高真是極大的錯誤!
  我們翻閱藏經的時候,在藏經中可以讀到「賢愚因緣經」、「百喻經」、「經律異相」、「六度集經」等,那上面不都是記載的一些最奇奇怪怪的事嗎?假若把這一切都認為是神話的話,我真不懂,我們對宗教的信心和對宗教理想境界的仰望應該依什麼來建立?
  說起神話來,世間上那一件事不是神話?懷特兄弟沒有發明飛穖的時候,假若有人說有幾千斤重的東西,能在空中飛行,這不是要被人認為是神話嗎?佛蘭克林沒有發明電話的時候,假若說相隔數千萬裏的親朋能夠相對談話,這不是被人要指烏神話嗎?畢竟,所謂神話者,就是我們自己沒有知道和沒有見到的事,但不能就說他沒有啊!
  氫原子彈在大西洋上試驗,這大家都沒有見到的事,但大家都相信美國是有氫原子彈;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現身顯聖(其實整個宇宙中都有菩薩的現身),這是很多人共見共聞的事,但沒有親自見聞的人就說它是神話,這不是很不懂事嗎?
  本來,觀世音菩薩救人救世的因緣和方便,是有經文可作明證的,佛教裏有一部偉大的經典叫做「大乘妙法蓮華經」,其中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完全說的觀世音菩薩。可惜,這一卷普門品,祗是流傳盛行在已經走進佛門的佛教徒中,一些廣大的群眾卻不能從普門品中來認識大慈大悲的觀世音。
  雖然,大眾沒法認識普門品中的觀世音,但他們卻又人人都知道觀世音,說起這個原因是很多的,別的我們不談,我們所要指出的就是我國民間流傳盛行看一本「觀音得道」,他們從「觀音得道」的這本小書中,人人都能道得出一點關於觀世音菩薩的故事,雖說那些都不是十分正確的。
  「觀音得道」,一名「大香山」,是說妙莊王有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愛修行學佛,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這本警世的小書,雖然與經文中的觀世音相去太遠,但這本書後來編成話劇、電影,被這感化的頑愚,其數之多,誰又能否認它益世的價值?
  關於觀世音菩薩,在佛典裏不單是法華經中的普門品裏說到,在般若經、真言儀軌、悲華經、觀音授記經,還有淨土宗的經典,密宗的經典,都共同的崇奉尊敬觀世音菩薩,但為什麼一般人都只知道觀音菩薩的名字是叫妙善公主,而不知道觀音菩薩還有名字叫做「淨聖」、「大悲施無畏」、「正法明如來」、「金剛菩薩」呢?這就是說:「觀音得道」是大眾的讀物,佛經是學者們研究的古書,大眾的知識是從大眾的讀物裏而來。今日佛教的流傳弘揚,是多麼需要創作正知正見的大眾讀物啊!
  「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的發行問世,的確可以說是彌補了這個不足!
  這一個時代,寶在是混亂到極點,群魔亂舞,邪說風行,人心沒有皈依,精神沒有寄託,苦海茫茫,人生的歸宿在那裏?天災人禍,如何才能解脫?這是蘊藏在每個人心頭的問題,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信仰觀世音菩薩!把自己的一切,皈投依靠給觀世音菩薩,明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的示現,即使我們有什麼痛苦、災難、煩惱當前,只要我們一心不二,虔誠的信仰、稱念、禮拜,我們若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勇猛,觀音菩薩一定能解救我們。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個世情澆薄的社會,實在要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才能挽救。我們中國的社會,從古以來,除了在都市上有現在所謂維持治安的員警人員以外,其他村鎮,幾百里內可能沒有一個員警官兵,社會的秩序和安寧,都是靠幾個寺院庵堂,幾尊佛菩薩的聖像,幾句善惡因果的佛理來維持,人與人之間,再有什麼不平,訴訟的事情發生,線香一把,佛菩薩像前一跪,也就可以化得煙消雲散了。這裏我的意思是說單靠政治、法律、和軍警,是不夠維持社會倫理道德和安寧的,要使每個人都有宗教的信仰,都明白善惡因果報應,都把自己皈依佛和菩薩,這才是安定社會的最大要素。
  所以,在這些情形之下,每個人都有信仰觀世音菩薩的必要!
  很遠的事實不談,即如現時在臺灣住著的陸總司令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張晶英女士等,都曾親口敍述過他們被觀世音菩薩施救過的事實,這些,難道還不夠叫我們來堅定信仰!
  是的,我國人民多數是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我們從「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兩句話可以看得出來,不過,究竟懂得信仰觀世音菩薩意義和觀世音菩薩顯聖事蹟的人並不多。讀了「普陀山傅奇異聞錄」,我想,我們會更進一步的認識觀世音菩薩了。
  這一本「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不單是介紹菩薩的威德靈感,而且更好像把我們帶去普陀山親自遊覽了一次。普陀山是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屬於浙江省定海縣,古稱南海,(因此,現在此書標名為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在揚子江錢塘灣之外,大約經線東六度又二十七分,緯線北三十度又十分,距離丹山本島東六十裏,蜿蜒綿亙,縱十二裏,橫六裏半,周圍曲拆,百里有餘。東控日本,北接登來,南恒閩粵,西通吳會,是我國東南的屏障,海港的重地。我們何幸生為中國人,若不知道我國這樣大好的名山,也枉在人間走一遭了。現在讀了此書。去過的人,可以再增一點瞭解;沒有去過的人,更可以飽飽眼福了。
  我受煮雲法師之托,上來囉囉蘇蘇了很多,實在糟了不少篇幅,讀者們也許是厭煩了,因為大家目的是在看書,書中說的讓讀者們自己去領受比較更好,我到此就收住吧!

    民國四十二年中秋節星雲序在宜蘭

    一、開場白

  在未寫本書以前,首先聲明一句,筆者不是普陀山的什麼嫡派子孫(即在山上剃發的出家人),同時也沒有拜法授記(山上有法派,即前山法派,後山法派之別,聽說法派的法子,還大於子孫派,要拜一個長老為法和尚此為普陀家風),我不過在普陀山掛了幾年清單而已(即普通朝山住客,無職無權)。後來因為曾在前寺客堂當了知客僧(任外交,應付遊客),所以對普陀山的情形,比較沒有去過的人,稍為知道一點罷了。
  二年前筆者參拜本省名勝佛教聖地獅頭山,在獅岩洞元光寺曾為該寺住眾談過普陀山傳奇的故事,並承慧峰法師事後筆記出來,預備在覺生上發表,不幸慧法師後來發生一點小障礙,把所有文稿之類,全部遺失了,慧法師對此事至今還引以為憾。這次菩提樹雜誌創辦人朱斐居士來信對我說:「本刊徵求四大名山風景片及勝跡紀文,關於普陀山的一切,當然法師是很熟悉的,祈專為介紹普陀勝跡和菩薩顯聖的奇跡,著一長文,逐期在本刊發表」。居士要我與大家結結法緣,介紹普陀山名勝古跡,以及菩薩在山顯化的奇異故事之類的事。在道理上我是佛教徒,為佛教為名山尤其為大悲救世的觀音菩薩,這是義不容辭和應做的工作。不過因為我赤手來台,關於普陀山的參考書籍,一本也沒有,無法動筆。憑一點傳聞記憶,談一點神異故事,未免有失名山尊嚴。而且在來台的大德中,也有不少是普陀山出家的法師,例如印順法師和慶規大德等。尤以慶規大德,住山數十年,關於普陀山的一切的一切,當然耳熟能詳,比筆者要知道百千萬倍,如果我寫得不三不四的,豈不把他們牙齒笑掉下來嗎?這倒不是筆者故作杞人憂天,而恐事後被人家罵山門(即說壞話)說:「難道真的看不起我大唐無人嗎?你在普陀山能住了幾年,也來大談我們名山勝地,真豈有此理」!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老習慣,做事無人,事後說現成風涼話的人,不知有多少在那裏等著。
  這一段開場白,是筆者敬向先進大德們打招呼。我這個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祗能供讀者們茶餘飯後,消愁解悶,不是什麼窮經考古的論作,而是寫的「瓜棚豆架雨如絲,姑妄言之妄聽之」。有不對的地方,還請上座大德們原諒。內容我也不曾分門別類,和什麼層次先後。我是想到一點記一點,曉得一點寫一點,多采故事體材,少作高談闊論,而來說明從普陀山開山以來,各種傳聞記載奇跡故事,以及菩薩顯化的感應,各種神異的事實,逐期在菩提樹月刊上發表,目的是介紹沒有到過內地的佛教同道們,以及到過普陀而沒有聽聞周的讀者們,使大家明瞭四大名山之一的佛教聖地南海普陀山。

    二、普陀山名稱與佛典考證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聖地,是四位菩薩摩訶薩(即菩薩之中的大菩薩)的廣化群生的大本營。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臺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這四大名山與四位大菩薩之中,能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觀世音菩薩了。俗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尤其在此戰雲密佈,天災人禍,「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的今天,除開了一向以「慈眼視眾生」的尋聲救苦圓滿無礙的「觀音妙智力」以外,那裏還有什麼人的力量能救世間苦惱罪惡的眾生呢?現在我所要談的也就是這普陀山和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俱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文:「瑟鞞胝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岩穀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台,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中略)或以佈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聲,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願令一切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于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三十二應,普門示現,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三、不肯去觀音與慧諤開山

  話說五代後樑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日本的出家人,都是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游五台勝地,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淨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後的辦法,只有不與而取。他以為這是出於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聖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再在五臺山逗留下去,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華(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如是者三日三夜,這只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四周打轉。如果向東開,即有鐵蓮花從海中湧現出來,阻道不前。慧諤和尚此時已經嚇得驚惶萬狀,心中忐忑不定,俗語說:「為人不做虧心事,空中打雷我不驚」,他這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生平無大過,從來沒有做過甚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甚麼今天在海洋遭阻,進退不能呢?佛教徒遇著無法解決的困難事,唯一的法寶,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懺悔。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很快的跪下去禱告著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即就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禱罷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雖然在漢時就有漢光武皇帝的好友嚴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隱居在這個山上,修真養性(即今梅福庵,內有梅福仙人煉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貞年間,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裏。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經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願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一座荒山真是與菩薩有大因緣了。我們住在這裏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顯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師父!你們貴國的人,既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併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我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築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觀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來由。

    四、唐文宗嗜蛤菩薩無言說法

  唐朝文宗皇帝嗜好吃蛤蜊,下旨要東南沿海的漁民,頻年入貢蛤蜊,一班貪官污吏們乘此機會,魚肉鄉民,捐獻詐取,害得他們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忽然一日,皇帝的禦饌獲一巨蛤,刀劈不開,甚為奇怪,禦饌把這只巨蛤,送到皇帝面前,奏明其意,萬歲接過以手指彈扣了一下,說也奇怪,那個巨蛤,自動張開,其中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梵相在內,文宗皇帝看見了驚異不已,急令宮監,以金飾檀香盒,貯起來供奉。即召當時德高道隆的惟政禪師入朝請問,禪師對曰:「物無虛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朕見菩薩矣,未聞說法!」師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文宗大悅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敬奉,這是菩薩顯化,各地崇奉,蓋亦普陀山香火之所由來也。
  筆者沒有看到蛤蜊中現觀音像,可是親眼看到在蛤蜊中的羅漢像,此像現存半片在磐石庵珍藏,非有特殊重要香客慕名請看,普通人是不容易見到的,據說已經有五百餘年了,那是一個紅漆盒子裝在裏邊,半個蛤蜊內天然長成的二九十八尊羅漢像,真是一件無價的寶物,菩薩顯化不可思議的神異奇跡,不是可以用科學所能說明的。

    五、短姑朝聖大士親送飯來

  相傳有一位老翁和姑嫂們虔持數年的願心,遠道航海來山進香,舟抵普陀的時候,翁嫂們預備正要舍舟登岸,上山進香的當兒,忽然小姑天癸適臨,因為身體不清淨,所以不能跟隨父親和嫂嫂一同上山拜佛,請她嫂嫂在菩薩面前,代為進香以了心願,其嫂短而笑之,小姑便覺慚恨,自己無福親見菩薩,只得獨坐舟中,靜待父嫂上山進香回來。那知正值海水漲潮,潮水不斷上漲,把剛才上岸的一條路皆被淹沒。道路斷絕,無法上岸,而腹中又饑不得食。忽然看見一個老嫗,手持飯簞而來,屢搬小石投水中,搴裳濡足登舟說:「特為姑娘送飯來」!說罷置飯簞而去,小姑甚為奇怪,以為是父親使令此老婆婆送飯來吃的,直至下午天晚,父嫂在山上各處禮佛而歸,那時已經潮退路現,他們實在忘記了預備小姑的午飯,迄至回船見面的時候,方才想起來小姑還沒有吃午飯,因此忙問:「姑娘受饑挨餓了嗎?」小姑說:「午後已經有一個老太婆,送飯來給我吃過了。我以為她是你們遣來送飯的,難道不是你們叫她送來的飯麼?」他們公媳兩個很驚奇的說:「並沒有叫人送飯呀!」小姑娘即將老太婆送來未吃完的飯,拿出來給他們看,表示所言不謬,嫂嫂這時已經悟知一定是觀世音菩薩顯聖,變現一個老婆婆送飯來,以濟這個虔誠遠道來山進香拜佛的少女,因身體不淨,慚恨自己無緣得睹佛面為辱,所以菩薩現身變化給她看,以增其信念,她與她的公公趕快反殿禱謝,仰瞻蓮座,見大士之衣裾猶濕,因此後來就稱靠船上岸的那個地方名曰「短姑道頭」。就是嫂嫂短笑小姑于此,菩薩顯聖送飯的感應,說明小姑誠心的故事,後人名其地以志紀念也。那個地方也就是現在香船來山靠岸停船的碼頭,菩薩顯聖的那個大殿,就是現在的慈雲庵,緊靠在碼頭旁邊上岸,不幾步就到,筆者曾在該庵大殿後面,見有後人塑供紀念的短姑像,也不斷有人來向她進香禮拜。
  短姑道頭上有一座「道頭牌坊」,是民國八年無錫陳錫周居士捐資建造,鋼骨水泥,工程堅固,形勢雄壯,較之本省竹南佛教名勝獅山紫陽門,高下懸殊,真是不可以道裏計了。上面匾額有不少名人題字,例如滇南王人文題曰「南海聖境」,東海徐世昌題曰「同登彼岸」,河南馮國璋題曰「寶筏迷津」,黃陂黎元洪題曰「金繩覺路」,江朝宗題曰「回頭是岸」,又有大興馮恕聯雲:「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四明王禹襄聯雲:「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簡照南聯雲:「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像這類文字並茂的題詞;真美不勝舉。

    六、普濟寺的鬆緊神運殿

  前寺是普陀山的全山祖庭,五代梁時,初建此寺,名曰「不肯去觀音院」。宋神宗皇帝敕建命名「寶陀寺」。到了清朝年間,也不知幾番更名,近才名之曰「普濟禪寺」。因為全山以普濟、法雨二寺,分疆管轄。前山所轄的名之曰前寺,後山管轄的名之曰後寺,前山有前山所屬的小庵房頭若干,皆歸前寺客堂管轄;後山也有後山房頭若干庵院,也由後寺客堂處理。因為過去山上沒有鄉公所和警察局,前後寺的客堂說他是行政法庭也無不可。不論僧俗院庵的住眾等,如果發生了什麼糾紛爭論的事,私下無法解決的話,前寺所屬的到前寺客堂,後寺所屬的到後寺客堂,前後寺的知客僧搖身一變,又成為一個大法官,站堂呼班的無不俱全,因此之故所以住在山上的僧俗人等,皆以前寺後寺名之,不稱普濟、法雨也。
  前寺為全山的祖庭,所以寺房之多,住眾之廣,範圍之大,可稱為全山之冠,前寺最值得稱道而神異不可思議的是圓通寶殿。因為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大士修證的是耳根圓通,有時候有人說他是圓通大士,所以全山的大殿差不多都是以圓通寶殿為名的居多。因為這個前寺大殿素有神異著稱,因此好事者名之曰「神運殿」,世俗人又叫它為「鬆緊殿」,顧名思議,再聽傳聞就是說這個大殿,好像小說上的乾坤袋子一樣,能大能小能松能緊,無論你有多少人,它都能大肚包容得進去,從來也沒有聽到說有人滿之患,殿小僧多之感。筆者起初以為這是傳聞不實的神話,也不以為然。後來積善庵當家肇祥師,親自告訴我這是事實,曾經有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經繞佛,不見擁擠。他說:「在民國二十五年,有某香客來山進香,打千僧大齋供眾,廣結法緣。那時可算是普陀山的黃金時代,全山香客與僧眾有三萬人之多。各府州縣的行腳僧都雲水到普陀山過大香會期,大有集全國僧伽之大成的氣概。那時我在前寺庫房任副寺(有銀錢副寺外交副寺不等),因為打齋供眾,要有一齋一襯(襯即錢),吃過午飯要大家念佛走出齋堂(念的是消災延壽藥師佛),至大殿前繞佛進大殿。這時有庫房副寺站在大殿門前,發給齋襯。當時因庫房零碎錢不敷,改發籌子,事後再拿籌子向庫房換取鈔票,這時並將大殿各處邊門關閉,派有專人,作把門將軍,不使有投機取巧者,偷天換日,一人可以穿門而過,再來前門領襯,一人只許一份,不許冒領雙份的,從我親手發給籌子,進來一人發一根籌子,如此發出有六千多根籌子。這是我親手所經過的事,親眼所見的事,一點不假,而不是傳聞不實的神話故事,你能夠不相信有此奇跡嗎?」
  筆者上面也曾說過,佛菩薩的神異奇跡,不是我們凡夫俗子可以心思言議得到的,如果拿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的丈室來說,一個方丈之大的小臥房,能容數萬人天,問疾聽法,一個大殿能容六千人又有什麼希奇呢!上面說了一大篇,讀者一定要問:「究竟這大殿有多大呢?」對不起,筆者只有一枝筆,請聽我慢慢道來。那個大殿子有九九八十一間大,高出文昌閣(即蓮池庵)四層洋樓,在國內並不算怎樣大,可是在今日的臺灣,筆者走遍了全島,也沒有看見有這樣大的大雄寶殿。全臺灣以筆者看起來,要以大岡山新超峰寺的大殿為最大,可是與普陀山前寺的大殿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媲美了。以現在用科學方法計算,就是八十一間大的地方,也容量不下六千人之多,何況殿中有三尊大佛,兩壁供有很大的三十二應身的觀音像,再除去香燈殿主的寮房,以及供桌漁磬蒲團的地位,最多能容兩千人就足矣。然而事實有六千僧人在大殿上繞佛跪拜,一點也不感覺到人多,所以大家才說它是一個鬆緊的神運大殿啊!

    七、千僧齋羅漢應供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傳說:「凡是有齋主檀越來山,供眾千僧大齋,必定有一位羅漢降臨應供的」。不過羅漢來應供,大多是現比丘相,混雜在大眾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識得罷了。民國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彭大融先生,來山進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更知道在三寶門中要廣種福田。所以他誠懇的發出無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齋,廣結眾僧緣。真是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居然親遇羅漢,授他一尊古銅佛像,事後遍尋不見,所以他為感佛恩,撰一長文聯語,懸於大圓通殿以志感念。今將聯語及跋文抄錄於後:「航海朝普陀,遍值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銅聖像,想是應真阿羅漢;梯山禮大士,喜遊馳兩名刹,趨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露出趺坐紫金身。民國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江寺竺老師尊之約,來斯進香,兼酬齋僧之願,飯僧後念佛到大圓通殿,大融在門首,迎接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銅聖像一尊,仰目視人,不見蹤影,想系阿羅漢現身示法也。特撰聯語懸於殿首,以志紀念,且供諸來客,發信願心,一誠有感雲。江西吉安縣皈依三寶弟子彭大融虔誠敬撰」。
  寫到這裏,有人提議,要筆者將千僧齋的儀式說一說,使沒有到過內地的台省佛門中四眾弟子,多增一點見聞。可惜我的言鈍筆拙,也只有稍為說幾句以應某大德的心願。談到設齋供僧的由來,是始于佛世時目蓮尊者,為欲救拔他的母親脫離餓鬼饑渴火燒之苦,於七月十五日設齋供養諸大菩薩賢聖像,因此功德,回向其母脫苦生天。後來各方的檀信居士們為了要超度先亡,或者植福延生,就到名山古刹的大叢林裏,打齋供養清淨福田僧。不過齋供的名稱也有各種不同,在本省有什麼「紅齋」和「香齋」的分別,在內地也有什麼腐齋(即豆腐齋)、平齋、上堂齋、千僧齋等種種不同,不過在普通腐齋、平齋和如意齋,沒有什麼重要,如果打到上堂大齋的話,就得要請本寺和尚(住持)上堂說法。在普陀山大香會期間(從正月初一二月十九日)差不多每天都有幾堂上堂大齋。這是極普通的事。上堂齋的儀式簡單的如這次大仙寺傳戒期中所見的差不多。現在所要談的是千僧齋。
  一個大香會期中,都有幾次千僧齋的。打千僧齋,小庵是不舉行的,就是三大叢林之一的佛頂山也還不方便,唯有前後寺才能舉行,因為前後寺的地方大,執事全,如果有一千個和尚來應供(有時多至六千人),必定要有煮飯的千僧大鍋,不然粥少僧多很是麻煩。打千僧齋通告的牌子。在三天之前,就要掛在前寺大門外,招示全山僧眾,屆時來寺應供。千僧齋的儀式相當隆重,和尚上堂說法和齋主請法的那一幕,如皇帝上朝一樣的隆重莊嚴。請僧說法的這種敬師尊道的禮節,見之莫不歎為稀有。先由客堂糾察師傅集合大眾師至法堂,知客僧引導打齋的,施主隨至說法堂站立,由維那師鳴磬說:「鐘鼓齊鳴往方丈迎請和尚」!到了丈室齋主執香由知客師引至和尚前禮畢,和尚登座,齋主上香頂禮後,由知客師拈香禮拜,長跪合掌,代表齋主白詞,迎請和尚。大意是:「仰白和尚!大慈忍聽,今有某省某縣某某信士,來山進香,為植福延生事,敬設千僧大齋一堂,供養兩序諸師,恭請和尚,上堂說法,普利人天。惟願和尚慈悲默然允許,下情無任,懇禱之至」!維那師呼「末後先行」,丈室裏大鐘大鼓一齊敲,這時全班執事隨行,最前邊有兩面長幡大旗導路,跟著兩序大眾,和尚前面有兩隻提爐,有傳爐的侍者,和尚身邊有四個侍者,一人執說法的柱杖,一人執拂麈,一人捧缽,一人捧具,和尚身穿黃海青(大袍),披大紅祖衣,掛大念佛珠,嚴肅威儀,步至法堂,維那師鳴磬一下,停止鐘鼓,和尚禮佛升座,大眾唱香贊畢,這時有燒香師拈香展大具頂禮三拜,上去接侍者手中柱杖,四個侍者一齊下來,展具拜三拜,維那師呼:「梵音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和尚接過柱杖震地一下,開始說法,齋主跪聽。說法畢,維那師又呼:「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呼畢,和尚下坐,齋主謝法,維那師說:「鐘鼓齊鳴,送和尚回丈室」。然後佛前上供,和尚過齋堂應供,齋主拜齋,飯畢結齋後念佛,由和尚領班,齋主隨和尚後,千僧齊集,在大殿前丹墀裏繞佛。這時前後寺的知眾師、知客師、糾察師,全部出馬,各執各人應執的警策僧值的香板,四邊站定;又有好些巡照師各人手執藤條,往來巡查照看,看大眾師有無舉動輕乖,交頭接耳,有犯威儀。知眾知客糾察師等,如大隊長一樣的指揮部下,巡照師執藤條維持秩序如員警一樣的負責,看樣子真是如臨大敵,莫不為之心驚膽懼,千餘人整整齊齊的在那裏一心不亂的念佛。繞佛畢,和尚進大殿向外站立,齋主跪在和尚前面合掌迎接眾師進來。大殿門口有人結緣散襯,簡單儀式如此。這雖不是正題,可是也不無有一點小補。老參上座們,固然不屑看這些家常便飯的話,可是一班初發心的菩薩,還是未見未聞,見此也可以作一參考。

    八、七千斤大鐘系草繩

  提起這口希奇古怪的大鐘來,在筆者未去普陀之前,就常常聽人說:「普陀山有一口大鐘,七千餘斤重,是用一根稻草繩子吊掛在鐘樓上」,那時我也是與一般少見多怪的人一樣的固執,認為這完全是騙人的無稽之談,胡說八道的神話,及至我到了普陀山進香時,有人提議到前寺看草繩大鐘,這時又引起我多年來不信的疑事,不過不久就可以有事實可見,存著狐疑不信的態度,隨著眾人同往。那個鐘樓位於神運殿的東南角,可惜該樓樓梯只能容許一人上下,所以在香會期間去看大鐘的人,每天前後相繼,擁擠不開。上面有一位跛腳的香燈師,在上面招待客人,為人客燒香點燭,有時並為遊人解釋大鐘奇跡的故事,我們看他活像真的指手劃腳的告訴我們說:「這口大鐘有七千餘斤重,是清朝嘉慶十三年鑄的,你看,這麼大的一口鐘,是用一根草繩吊掛的,至今已近有三百年的歷史了,你們諸位看奇怪不奇怪?」當時有一位軍官,也和我一樣的懷疑不信,並親自用手在繩索上抽下幾根草來看,果然真是草繩,這時事實勝於雄辯,不容我們不肯信了。鐘身的龐大,要比唐朝張繼詩中所說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那口大鐘要大得多了。洪鐘所發出來的聲音,雖不能說是:「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可是較之其他寺廟裏千兒八百斤重的鐘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們大家都去拉動槌(槌是大木段子用麻繩扣掛的)叩鐘三下,有的人還給那位跛腳香燈師的香錢。雖然那個古老殘舊的鐘樓,已被那口大鐘吊得東斜搖搖欲墜的樣子,好像吃不消似的,可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游山賞景的騷人墨客們,衝鋒陷陣的將士們,遠足旅行的學生們,還有研究科學哲學的學者們,都要來看看這口眾人所稱的「草繩大鐘」,只有見而生疑,又無法解決此一疑案,恐怕這也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吧?

    九、來意不誠退回原處

  到了大香會期間,前寺香客進香獻燭之多,真是可以開設一個香燭店,雖然佛前燭臺不少,可是大批香客湧進來的時候,還是無法應付,這枝燭剛插上去,那枝燭又送的來,只有把未點完的燭拿下來,換上新來的燭,如此不斷的掉換下來的剩燭,每天都有好幾百斤之多。尤其是杭州的香客,和上海的香客,佛前供燭,都是一百斤一對,或五十斤一對的送進來,如果香船一到都有好幾抬是大蠟燭。放得下的人,看見香燈師把他的貢燭熄了,到也無所謂,知道這是不得已的事,同時還有一句俗語,所謂「心到佛知」,「錢進山門,福歸施主」,只要出了錢,發了心,我的香燭交與殿主師,隨他燒香不燒香,點燭不點燭,總之我的心願已了。有一種不知進香意義的人,他的心就放不下了。看見人家把他拿來的香燭沒有燒完點光,他就有點不開心。
  現在說一段香客進香菩薩顯聖的故事:
  有一個遠道而來朝山的香客,因為他很有錢,所以買來的貢燭相當大,差不多有五六十斤一對燭,他到前寺進香時,正是進香的人最多的時候,香燈師忙著為香客點蠟燭,真是忙得不亦樂乎,這位香客把他一對大蠟燭,請香燈師點起來,剛插上燭臺不久,又有其他的香客將燭送來叫點,所以把這位香客的一對大蠟燭熄下來,沒有點,再點其他香客的燭,因此這位施主就大大不滿意寺中的和尚,說和尚貪心,有意把他一對大燭不肯點,存下來賣錢。一怒之下就帶了隨來的小兒子回去,那知這個愛子,不幸在半途得病死了,這位先生也就無可奈何的買了一口棺材,把他的愛子裝了帶回家中埋葬。那知一到家中,看見這個已死的小孩子出來接他,這一來可把他楞住了!明明這個孩子同我去進香,在半途死去的,為什麼又活在人世仍然未死呢?這真可說是千古的奇聞,因此大著膽子問道:「你不是隨我去普陀山進香的嗎?為什麼現在又在家裏呢?」兒子答他說:「從那天隨爸爸回來,一走出山門外,就不知爸爸到那裏去了,我尋了好久,還是找不到你,因此遇見一個老人承他把我送回來,我回來已經有幾天了」。他的爸爸這一來如墮進五里霧中,摸不到頭腦,明明這孩子已經死了,是我親手把他放進棺中,不知他從什麼時候活轉來,還在我前面到家,我到有點不相信哩,恐怕這小孩是變成小鬼來作祟我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帶回來的棺材開下來看,那時便見分曉了。當面叫人把棺材開下來一看那知棺材裏已經不是放的孩子的死屍,竟變成一對大蠟燭,這好像變戲法一樣的有趣,在那對蠟燭上還現出八個大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這一來可把這位先生弄得既慚且愧,跪下來就拜禱不止。原來這是觀音大士顯聖,從此以後,每年都買很大的蠟燭到普陀山進香,再也不和香燈師們爭論要點蠟燭不點蠟燭了。

    十、紫竹林原來還是紫竹石

  「白蓮臺上彌陀佛,紫竹林中觀世音」這兩句話,我想凡是一個中國人,皆是耳熟能詳的道得出,尤其在紫竹林中坐著的,一手執淨瓶,一手執楊枝的觀音大士聖像,龍女站在身旁,鸚鵡口銜佛珠,善財童子在下邊參拜,這一幅精美的聖像圖,不知有多少的人見過而心羨神往啊!老實說筆者在小孩子的時代,就聽了很多人的傳說,朝南海到紫竹林中參拜活觀世音菩薩,當我未去南海時,也以為真的像圖像上的一樣,有一個活的女菩薩,坐在茂林修竹的紫竹林中,有善財龍女,隨侍在旁,常與來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說些成佛作祖的神奇妙法。迄至我三十六年正月,跟隨幾個同參道友,結伴朝南海,因為後山法雨寺,開期傳戒,我們就掛單住在後寺雲水堂。那時在船上還沒有上岸的時候,老遠就看見上文所寫的「道頭牌坊」,從人海擾攘的上海,來到這海天佛國,真是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和清涼,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朝山進香」的黃布香袋,跟著多年常來的老香客,往各寺院中燒香拜佛了願心。我們翻山越嶺,前山忙到後山,寺院跑到庵堂,老有一個疑念沒有打破,那就是沒有看見紫竹林中的活觀音,又不敢在同參面前提起來問,恐怕他們要笑我是個「土包子」。好在來日方長,這個疑問只有秘而不宣。第二天有人提議去紫竹林進香,徵求那幾位願意同去的,我是第一個舉起手來附議,因為有幾個去過的不願再去了,我是一心一意的要到紫竹林中朝拜活觀音,恭聞法要。那知跑到紫竹林,仍然還是看見一班善信們拜佛求籤,並沒有看見有什麼活觀音菩薩,在那裏說法給人聽;善財龍女也是一無所見;更感覺奇怪的,連紫竹林的那些茂林修竹也不知跑到那裏去了。這一來使我大失所望,以為這裏決不是紫竹林,詢問同來的人,他們說這就是紫竹林。再沒有其他第二個紫竹林。因此我這個疑案,不能再不設法解決了。我決意找本廟的大師傅問明一個究竟。我拉了一位該院的知客僧,坐下來和他談天,請問他紫竹林的由來,為什麼看不見紫竹林中的觀世音?他用手一指說:「那不就是紫竹林嗎!」我依著他的手指的地方看去,只見那臺上擺了一塊大石頭,我說:「那是一塊頑石,那可算作紫竹林呢?」他說:「你再去仔細看看,那石頭上面不是有紫竹嗎!」我問他這是甚麼意思,請他詳細說明,他說這裏有一段很有趣味的故事說明紫竹林名為紫竹石的來由。

    十一、向蛇王借山菩薩顯神通

  故事是這樣的:相傳普陀山,山上有一個蛇王,率領它的子孫,盤據在這個山上,大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之勢,甚麼人也不敢來侵犯它的地盤。有一次觀世音菩薩變化一個老比丘,來向蛇王借山開道場,可以廣度娑婆世界的迷眛眾生,蛇王為了要保持自己的權益起見,執定不肯。它說:「這是我子孫萬代帝王之業的根據地,怎麼可以隨便借給你和尚開道場,度眾生呢?」菩薩見蛇王蠻不講理,也就不客氣的說道:「你有甚麼能為可以大膽的拒絕我不借呢?」蛇王見菩薩問它有何本領佔據不借,它說:「我能現出原形來,圍繞此山三匝。」菩薩笑而不信的說:「你真能現原形繞三轉的話,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沒有本領,不能繞山三匝,那時又怎麼說呢?」蛇王慨然的說:「這是我平常繞慣了的,那裏有不能的道理?假使我圍不到時,我一定把山借給你開道場!」菩薩說:「一言為定,不可失信」。蛇王挺起胸脯來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罷搖身一變,現出原形來是一條千年怪蟒,又粗又長,慢慢的開始圍山,菩薩這時也運用神通妙法,把這座山慢慢的放大。蛇王圍圍圍,菩薩的山也放放放,結果一匝還沒有到,蛇頭和蛇尾都連接不到,菩薩見蛇王無能為力了,對它笑著說道:「現在你不能圍繞三匝,還有甚麼話說?山該借與我開道場了!」蛇王無可奈何的說:「今天不知倒了甚麼運,每次我都能圍三匝,今天怎麼一轉都圍不上?借是可以借給你,不過你也顯一點神通給我看看,才使我甘心認輸!」菩薩說:「那很容易,我手一指,這個地下的一塊石頭上馬上能夠現出紫竹來!」說罷用手一指,忽然那塊白石上就現出無數的紫竹來,據說就是那塊紫竹石。後來有許多朝山進香的男女們,都攜帶小紫竹石子,帶回去做紀念品,這就是普陀山紫竹林的來由和出典。

    十二、千步沙海潮音聲吼如雷

  當筆者初到普陀山的時候,睡在後寺上客堂裏,當夜深人靜的當兒,聽到千步沙那裏的海潮音,聲若雷轟,震耳欲聾,像萬馬奔騰似的,比歐陽修秋聲賦中所說的聲音還要大上百千萬倍。我最初以為是開足馬力的特快車響聲,繼而思之,不對,這裏是海洋中心,那裏有甚麼火車呢?簡直鬧得我大半夜睡不著覺。第二天問他們老住山的人,才知道是「海潮的聲音」。這種雄壯宏大的海潮音聲,我還是出生以來第一次聽到。法華經普門品的偈語說:「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到今天我才證實不謬。
  傳說這個海潮的音聲之所以異常響亮,也有著一個小故事,就是蛇王雖然無條件把山借給菩薩開道場,但他要菩薩說出一個歸還的日期來,到時候可以物歸故主。菩薩對蛇王說:「那一天全山聽不到我的弟子敲木魚的聲音;或者千步沙前的海潮音聲不響了,那時我就把山讓還給你」。普陀山現在發展到三大叢林,八十餘家院庵,一百六十多個茅蓬,所以每天木魚音聲是不會斷的,尤其海潮的音聲是永久不會斷絕的!最奇觀的海潮拜浪,不管你起甚麼東南西北風,千步沙的海潮是始終不會隨風轉浪的,仍然是一波一波的撲向這一邊來。有人說:「這是潮拜浪」,無情的潮水也知道朝拜觀世音菩薩。如果遇見大風激蕩,那千步沙的波浪,若雷轟雲湧,眩目震耳,來若飛瀑,止若曳練,倏然萬變,不可名狀,筆者往往遇著大風激浪的時候,一個人蹓奔到海邊,站在千步沙石上欣賞這俗人難得一見的大海之奇觀,那一種身心蕩然的境界,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其萬一的。

    十三、前寺山門永不開

  寫到這裏忽然想起,前寺還有一件很值一談的事情,在這裏應該追補一下,因為這件事也很少有人提起來討論,所以容易遺忘了。那就是前寺的山門和其他的山門不一樣,其他寺院的大門都是開著的,獨有前寺的山門是永久的關閉著。陶淵明所說的「門雖設而常關」,這不啻為普濟寺的大門寫照。筆者初到普陀山,遍游全山,七八十個大小寺院,沒有一家的山門不是開著,唯有前寺的山門老不開。筆者為了此事,也曾問很多本山的子孫(就是在山上出家的和尚),皆是「語焉而不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甚麼前寺山門永不開?查問的結果都是似是而非,問不出一個水落石出來,有一個老人對我說:「這個山門要當今天子,皇帝萬歲,御駕親臨本寺,方才可以開山門迎接聖駕,平時甚麼人來也不許開的」。這位冬烘先生簡直困在鼓裏做夢,還在想有真龍天子出世,真是可笑又可憐。我說:「現在是民主時代,那裏有皇帝出世呢?如果百千萬年,沒有皇帝萬歲來,這個山門也是百千萬年緊閉不開嗎?再問一句為甚麼一定要皇帝來才開呢?」那位老修行,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云亦云,最後還是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後來一直到筆者進前寺客堂任知客,常常陪遊客們談天,遊客們無非是不知本山的歷史,以及本寺各種不瞭解地方,有所疑問,往往遊客們的問題就轉到前寺山門上去了,「請問大師傅,為甚麼此地的山門不開呢?」偏偏我不知道這個來歷,而他們偏偏要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真是要命!我又不好用那個老修行告訴我的要等皇帝來才開的話,拿來答覆遊客,因此沒有辦法答出一個所以然來,那只好老著臉皮,裝著聽不見,來一個「顧左右而言他」。不過這不是根本解決的問題,如何要把這一疑案打破,方好應付其他的遊客們盤問。普陀山志我也翻過兩次;也是找不出根據來,那只好借重神話傳說:中國的各大名山,皆有他不可磨滅的神話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很有趣味的神話故事,筆者現在把從各方所探訪查問得來的各種說法,以及於前寺山門有關的故事,綜合起來寫在下邊,以供讀者參考。

    十四、觀音大士遊天臺

  話說南海普陀山的觀音大士,有一天在山上忽然靜極思動起來,想另找一個地方遊玩一番。換一換新鮮的空氣,想罷就高登上山頂的最高峰──佛頂山。睜開慧眼,矚目遠眺,遠看天臺山國清寺是一個風景幽美的地方,有很多的頭陀和尚在那裏來往不息,一定是我們一家人:「好吧,我就去天臺山上走一遭」!想罷一個飛步,跨過觀音跳(按觀音跳在紫竹那一邊,現有觀音菩薩足跡,印于石上,傳說觀音菩薩是由此跳過海去的),來到天臺山國清寺山門外,只見山明水秀,老樹成蔭;茂林修竹,綠草如茵,真是「別有天地在人間」。國清寺裏的五百個阿羅漢,他們每天三三兩兩的站在山門外,東張西望,希望有甚麼善男信女的大心檀越,來山進香,可以廣結善緣,隨手佈施金錢。他們一眼看見觀世音菩薩,衣履整齊,威儀莊嚴,以為這一個有錢的大護法,一定有很多的金錢與我們結緣,因此他們都拿起看家的法寶來了,把衣服兜起來一齊說道:「阿彌陀佛,結結緣」!觀世音菩薩以慧眼看出他們皆是活羅漢,應化人間,逢場作戲。一個個的活像真的,把觀音圍著化緣,他們也不知道彼此皆是一家人,更不知道是南海普陀山的大菩薩,簡直被他們圍得沒有辦法,菩薩只有笑而不言。最後還是國清寺的方丈大和尚,道德高尚,另具慧眼,他看這位不速之客,一定是那一座名山的大菩薩,下降人間游方度化的,因此趕緊上前,推開眾人,打起招呼,合掌問訊:「請問大德,是從那座名山而來?」觀音大士也就答禮道:「我是南海普陀山慈航普渡的觀世音,今天特來貴山一賞名山勝境」。那一班傻羅漢,一聽說是觀世音更加高興起來;「難得大菩薩光臨敝山,使我們增光不少,一定在我們這個小地方,多盤桓幾天,讓我們這些小羅漢們供養供養大菩薩,我們大家做羅漢菜,請你吃我們的羅漢齋。」這就是俗人所說的:「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

    十五、菩薩造橋羅漢建塔

  觀世音菩薩來到天臺山,東遊西玩,不知不覺的已經玩了好幾天,每天都有不少的羅漢請他吃羅漢齋,同時又看羅漢們不是刀耕火種,就是靜坐參禪,不覺從心中生起一種敬慕心來,心想我在這裏整天的受他們供養,實在有點過意不去,一心要想對這名山,有所報效,也好留一點「聖跡」才不負此行。有一天對他們羅漢說:「貴山雖有寬暢的大殿,但缺一座高大的寶塔,這是美中不足,不夠莊嚴。我建議你們,能再建造一座寶塔,那就更壯觀了」!其中有一位羅漢插嘴說道:「本山沒有寶塔,並不大緊要,最感頭痛的是我們千丈岩缺少一座交通橋,實在太不方便,人家來來去去的,總要繞一個大圈子,在我看起來,不如先造橋,然後造塔」。觀音菩薩,為欲成就這一件好事,便帶著試探的口吻對他們說:「造塔是供養佛的,眾生見了禮拜旋繞,有莫大的功德,橋雖重要,可是塔也不能少,現在我們可以分頭工作,你們五百位羅漢,共同造塔,我一個人來替你們造一座橋,好不好?」五百羅漢,一聽此話興奮極了,齊聲說道:「好呀!好呀,承蒙大菩薩不棄,發心幫助我們,這是再好沒有了」。菩薩又說:「我們不妨來一競賽,限定一夜之中,要把寶塔和大橋造成功,看誰的工作先完成?」羅漢們都是有大神通的人,這一點小事算得了什麼。一致的答道:「好!好!說做就做,今天夜裏我們就幹吧!」
  他們兩方面,各人心中皆有各自的打算,觀音菩薩心想,要建築一座高大的寶塔,一夜的時間看他們到那裏運這些磚木材料來?我想他們是不容易竣工的,我只要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一座大橋就能造成功。羅漢們意謂:難道我們五百位大阿羅漢,輸給一個觀世音菩薩,俗說:「雙手難比四拳,你看,千丈岩的地方,有這樣高,這樣闊,而想造一大橋,一夜的工程,不怕你有什麼通天的本領,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雙方皆存了輕估對方的心理,都以為自己有辦法,了不起。
  當更深夜靜的時候,國清寺裏送出清脆悅耳的鐘聲,大家也很熟習的知道這是大眾的號令(佛家的內行話叫做開大禁,就是招呼大眾睡覺的號令)。羅漢們等到大家都睡了覺,他們開始工作,他們這時大顯神通,搬磚運石,搬的搬,砌的砌,忙的不亦樂乎的,觀世音菩薩為了好奇心驅使,躲在山凹裏偷看他們如何建造寶塔,黑暗中只見人頭攢動,來來往往的忙個不休,他們真是神通廣大,很快的時間,就把一座寶塔起得很高,真不愧是得了六神通的阿羅漢,不能怎樣的輕視他們無能。這時觀音菩薩忽然想起,自己是和人家比賽的,怎麼老看著人家造塔,自己造橋的工作還沒有動工,天已經差不多四更左右,如果再不動手的話,豈不是要打敗仗嗎?他趕快的一個飛身,跨上高山,顯起大菩薩的神通妙法來,兩腳踏住「千丈岩」的兩岸,雙手拉著兩邊山頭,往中間一合,說也奇怪,山上的石頭見了他好像和好的麵粉一樣的柔軟,兩個山頭,合成一起,就成為歷史上千古有名的天臺山上的「石樑橋」。觀世音菩薩,把橋造好了,外邊的天還沒有亮,再去看看羅漢們的寶塔,還沒有竣工,菩薩忽然故意的和這班羅漢們,開一次玩笑,躲在山凹裏學起雄雞的聲音,喔喔的啼個不停,羅漢們正忙得起勁的當兒,只有一個寶塔頂沒有蓋上去,忽然聽到金雞報曉的聲音,以為是金雞三唱五更明,不管工作完成不完成,時間一到就要住手,因此寶塔的頂沒有蓋上去,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五百羅漢一夜建成的「通天塔」。同時也有人說:「羅漢的功德沒有菩薩圓滿,所以寶塔不能完工」。
  第二天,天臺山附近城市裏的居民,屋上的煙囪都不翼而飛了,大家小屋早上起來燒早飯,因為沒有了煙囪,熏了滿屋的煙氣,弄得大家莫明其妙,沒有辦法,只好在牆上開一洞出煙,起初以為一家如此,那知全城皆然,每家的屋上煙囪的磚頭都沒有,不知被什麼人取去了,經過報告地方政府調查的結果,原來天臺山國清寺忽然多了一座很高大的「通天塔」。大家聽了都湧了去看,寶塔的磚頭很不整齊,大大小小,裏裏外外,黑黑白白,煞是奇觀。這時大家才知道全城的磚頭皆到了這裏來造了寶塔,同時也都知道是天臺山的五百羅漢顯的神通,他們不但不怨恨,反而更加敬佩羅漢們的法力無邊,因此習慣成了自然,一直到今天,天臺山附近城市的居民屋上都沒有煙囪,這也是成為各個地方的風俗,同時我們也多知道一點地方常識。這就是天臺山地方沒煙囪的來由。五百羅漢因為所造的寶塔,一夜未能竣工,成為千古遺憾!後來查明還是觀世音菩薩暗中與他們開的玩笑,使他們工作不能完成,功虧一簣,這個玩笑開得真大,真是豈有此理?羅漢們心想你為什麼到我們天臺山來欺人,使我們五百人都被你愚弄,倒了架子,要我們當場現醜,今後我們有何面目見人?他們越想越惱,大家因此開了一次緊急會議,目的是「南海普陀山觀音菩薩欺人太甚,我們這次吃他虧,倒了架子,我們應該如何報復他一下」?其中有一位羅漢站起來建議說:「他能到我們天臺山和我們取笑,教我們倒了架子,我們也可以一齊到他普陀山去鬧他一個天翻地覆,方出我們心頭之恨」。大家一起答道:「對!對!我們說去就去,乘著普陀山二月裏是大香會期,二月十九又是觀音誕,我們就在這時候去正好,乘來山進香的客人特別多,我們可以混進去,使他們人不知鬼不覺,我們可以看時行事。」說罷,紛紛的各顯神通,騰雲駕霧的直奔普陀山而去。

    十六、五百羅漢大鬧普陀山

  話說五百位大阿羅漢,離開了天臺山,一齊來到南海普陀山住下,他們都是變化掛單的窮和尚,衣服不整,破爛不堪,窮相畢露,甚至還有變五體不全的瞎眼啞口的醜和尚,更有什麼十不全的瘋顛僧,奇奇怪怪的無所不有。他們的目的是來破壞觀世音菩薩齊整、莊嚴、清淨美觀的道場,倒他的架子,所以他們格外的裝出那窮樣子,壞形相來,看見香客就把破海青兜起來向香客要錢──化小緣。到處皆聽見他們的化緣聲:「阿彌陀佛結結緣」。香客見他們可憐的樣子,也還隨緣樂助,拿出銀子來分給他們,因此一直到現在,普陀山化小緣就成了風氣習慣。大香會期間,各地都有很多的出家人,趕到普陀山來過香會期,化小緣。筆者在山上掛單時,有時也逢場作戲,跟著大眾後邊湊熱鬧,兜起衣服來向施主們化小緣,橫豎不要我去叫喚,我是站在人叢中隨緣的,看見香客走來,我們一字兒排起來,隨著大家把衣服兜起,施主從我面前經過就隨手拿出東西結緣,我們可以隨手而得到很多東西,有的施針線毛巾線襪,銅錢鈔票,種種不一。這種境界因為當時是羅漢在普陀山化小緣的,因此後人就也學起羅漢來化小緣,稱這境界名之曰羅漢境界,懂得佛法的施主們並且很恭敬這一班化小緣的乞士,恐怕這些人當中總有羅漢隱藏在裏邊,所以對他們不敢隨便輕慢,這就是普陀山和尚化緣的來由。
  有錢的大齋主,來山進香,打千僧齋供養十方雲集來山的僧寶,五百羅漢來過堂應供,在未過堂吃飯以前,他們羅漢私下開了一個會議。今天我們去過堂,我們大家把羅漢肚子放下來大吃一頓,總要叫他齋堂的飯不夠吃,也教觀音菩薩失失面子,倒倒架子。我們也算報復他一下。因此他們五百個餓虎星下凡似的窮羅漢,念過供養咒後,就狼吞虎嚥的、大吃而特吃起來,三碗不夠,五碗不飽,七碗八碗仍然不肯休,這一批生力軍打起衝鋒來,不要三五分鐘,把齋堂的飯吃得一乾二淨,結果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飯還是不肯甘休,弄得大眾不得下臺,他們還是在齋堂鬧著要飯吃,同時還說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話來:「什麼四海聞名的普陀山,連我們這幾個和尚來吃飯都不夠吃,還稱什麼大菩薩道場呢?不把飯給我們吃飽,我們不走!」他們七言八語的鬧成一堆,最後還是糾察師傅說好說歹請他們暫時出去,「今天已經臨時煮了好幾大鍋的飯拿來,還是不夠你們吃,現在時間也不早了,明天打齋一定給你們吃飽。」「好!明天飯再不夠我們吃,我們就老實不客氣的把你們的千僧大鍋打掉」。說罷恨恨而去,觀世音菩薩沒有想到他們這一班搗蛋鬼來,以為是那裏來的掛單的和尚。現在才知道是天臺山的五百羅漢為欲報復前恨有意鬧普陀山而來。他們來開玩笑,失了普陀的面子,鬧得全寺不安,大家均在紛紛議論:「這些和尚不知那裏來的,他們真是羅漢肚子,這樣吃得多,如果這樣吃下去,我們普陀山還要被他們吃窮呢!明天打齋,他們又要來吃,不知需要幾十石米給他們吃?不夠還要鬧,飯頭師現在辭職,不敢燒飯,怎麼辦」?這時忽然有一個和尚來說:「我願當飯頭,不怕他們有多少羅漢大肚皮來吃,我都教他們吃不了」。第二天果然這班餓虎似的窮羅漢,又在齋堂裏打起衝鋒來(軍人搶著吃飯曰打衝鋒此語借用),可是他不知道菩薩已有了準備,這裏的飯菜源源而來,無有缺少,吃得他們「大腹便便」的不能再吃了,可是飯桶裏的飯,仍然未曾見少,糾察師這時膽子也大起來,提高嗓子大聲說道:「請大家發心吃飯,開了一個飯店,決不怕大肚子,你們昨天沒有吃飽的人,今天儘量的吃,不怕你有多大的肚皮,我們的飯菜,你們是沒有本領吃得完的」!五百羅漢這時也知道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廣大,明知羅漢是鬥不過菩薩的,因此他們也就一聲不響的走了。他們走過以後菩薩吩咐把山門關起來,不許他們再來胡鬧,羅漢看見菩薩把山門關起來不准他們進來就說:「好!我看你山門關到什麼時候,你那一天山門開下來,我們就來要飯吃」!這就是前寺大門永久不開的來由,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濃厚神話趣味的故事。後來大家才知道這一位飯頭師,是菩薩現身的,所以才能對付五百位羅漢,最後才能把羅漢送走,恐怕今後再有什麼羅漢們來開玩笑,因此就把菩薩燒的這一鍋飯,羅漢們吃不了的陳飯,留下來滲進第二次新飯中,不論臨時添多少人,都夠吃的,從無粥少僧多之慮,如此新新相陳,一直到千百年後的現在,還是如此。這就是前寺參陳飯的出發點。

    十七、書記師兩謁聖天子

  普陀既為名山勝地,又是菩薩應化、高僧輩出的古道場,當然是天下崇風、四海聞名。因此歷代有不少的當今皇帝,御駕親臨。有的是遊幸名山,欣賞海上風光,有的是專程前來,朝山拜佛,為太后娘娘還了心願的。普陀自從開山到現在,也不知有多少當今皇帝,王公大臣,來山進香,朝拜觀世音菩薩。
  在過去皇帝出門,不是像現在總統出巡這樣隨便,因此萬歲駕臨普陀山時,也不是像現在總統游普陀這樣方便了。過去皇帝到那一個地方,或那一個佛寺,聖駕親臨,那真是不得了的了不得,全山清潔運動不要說,就是預備鋪張接駕的排場,也不知要煞費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有歡迎不誠,招待不恭之罪嫌。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萬歲(忘記名字),御駕親臨到普陀山,在好多天前,地方官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濟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潔,合寺掃灑張燈結綵,歡迎聖駕。寺內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後,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萬歲皇帝,親自來山進香,使民眾增信心,為名山增光彩;懼的是自己沒有學問,深山裏的和尚,不但沒有見過皇帝,就是地方的縣府也很少見過,如果對皇帝的禮貌稍有不周,就有冒犯聖駕之罪名,為了此事,大傷了腦筋。
  在萬歲皇帝未來之前,普濟寺方丈室開了一次高階層會議,一方面籌畫萬歲來山佈置歡迎的場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駕。可是一國之主的皇帝來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末可以不出來接駕呢?可是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時在寺內,對住眾們講開示,講得很好,然而一見到大庭廣眾與大人物接談時,他一句話也說不出,和尚雖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國之君來了,不能不以禮相見呀!見面時一定要有問必答。要曉得在專制時代的君主面前講話,如果有一言之差,重則名山變色,輕則有慢君之罪,事關全山僧眾的安全,一定要推選一位能言善辯、識膽過人的和尚來,代替方丈和尚見駕。開會的結果,大家公推客堂裏書記師代表方丈和尚接駕。這位書記師是中年出家,想當初也是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不但見多識廣,而且博學多才。不但威儀嚴肅,而且貌相莊嚴,因此這位書記師有兩度見駕,面論佛理之榮。

    十八、假方丈見駕真天子賜衣

  當皇帝的龍船從沈家門開進普陀時,書記師已率領了全山首領執事,早候待在道頭的地方,恭迎聖駕上岸,隨駕而來的文武大臣,都與這位假方丈行過合十的禮節,沿途道旁,香花結彩,歡迎聖駕蒞臨的場面,相當偉大,鞭炮之聲,不絕於耳。皇帝看這位方丈和尚,威儀整齊,道貌岸然,相與言談,佛典掌故,應答如流,真所謂「有問必答,言必中肯」萬歲皇帝不禁龍心大悅,認為這樣的和尚,才不負名山的方丈,隨傳聖旨,御賜大和尚紫衣袈裟,並樂助齋糧若干擔,全寺打齋供眾結緣,萬歲爺拜佛還願畢,擺駕回京。
  皇帝走過以後。躲在寺內的真方丈和尚,這才敢出頭露面,同時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恐怕書記師有了差錯,露出馬腳來,那就罪過不小了,現在看書記師不但不辱使命,並且還得到皇上稱許,御賜紫衣袈裟,真是無上的光榮!
  書記師送駕走後,回來親自將皇帝御賜的紫衣袈裟,雙手捧進方丈室,獻給大和尚,和尚一見書記師進來,很客氣的讓坐說:「今天如果不是你幫我的忙,我真沒辦法應付這一場面。你不但為我解了圍,也替名山爭光不少,這是皇帝御賜給你的寶物,你收下來留作紀念。」書記師說:「和尚,我在常住吃飯,替常住效力,是應該的,請和尚千萬不要客氣,紫衣袈裟,是皇上賜給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領受,還是和尚收起來,方為合理,將來可以永鎮名山,以作紀念。」

    十九、書記師二次接聖駕

  過了一個時期,這位皇帝,不知為什麼,又再駕臨南海,拜佛進香,當然還是請這位書記出來代表方丈,前往道頭接駕,照理紫衣袈裟,是皇帝親贈的,皇帝來的時候,要把紫衣袈裟穿起來接駕,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萬歲,犯輕慢的罪名,可是這位書記師,他不是真方丈大和尚,當然不敢穿紫袈裟。因此馬腳露出,險遭欺君之罪。
  皇帝來到前寺坐下,看見這位假方丈沒有穿他賜的紫衣袈裟接駕,因此便問他為什麼不穿我賜的紫袈裟來接我呢?書記師這時不能再不說真話了,「請我主仁王賜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萬歲的紫衣袈裟,是賜給方丈和尚的,我不是方丈,所以我不敢穿」。萬歲一聽,大為驚奇的說:「你不是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為什麼不來見我?」書記師說:「請萬歲不要責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身苦修,只有領眾焚修,從來沒有下山與官場人往來。同時他講話的口音,恐皇上聽不清楚,所以怕冒犯了萬歲,因此教我代表來接駕,還求皇上赦罪。」皇上說:「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啟奏萬歲,我是本寺客堂裏的書記師。」萬歲不但不生氣,反而很喜歡的說:「你是一位書記師,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周到的禮節,不是方丈,不穿我御賜的衣物,並把御賜送歸方丈,不仗勢越權。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額外再賜你書記師一套紫衣袈裟,等我下次來山,你穿我的紫衣袈裟,來接我。」
  其他叢林裏請職事,先請書記,而後升堂主,書記師的職位,等同軍營的準尉官一樣的是一個起碼官。掛了書記號然後再堂主後堂的升上去,可是普陀山前寺與眾不同,請職事先請堂主,由堂主升書記,同時全寺只有一個書記位,沒有兩個書記。不是其他叢林,有數十個甚至一百多個掛書記號的執事。前寺書記師是要經過皇帝敕封的,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一段故事。書記師兩次見駕,親得御賜紫衣袈裟之來因,筆者在普陀山前寺任知客師時,親聞同寮知客師對我作如上所述,所以各家有各家不同家風者,一定有他的來因。

    二十、梵音洞中看來生

  當筆者初到普陀第二天,就有一個老修行邀我去看來生,我問他到什麼地方看什麼來生?他說:「在那裏有一個石洞,有很多人都到洞中去看來生,如果你前世是個豬或是一隻狗,那洞中就現出你前生來是豬是狗,」我以為他同我開心,我說:「你為什麼要罵人呢」?他一本正經的說:「不是開心,我說的全是老實話,如果你前生是人,他洞中就現出人來」。我說:「這明明是看前生,你怎麼說是看來生呢?」他說:「也可以看來生的,只要你祝告一下,願意要看自己的來生,那洞就現出你來生的形相來,或者生天道,或者變牛馬豬羊,就看你現在為人如何而定報應」。我問他離此地有多遠的路,他說要跑一兩個鐘點,我說:「我不去看,我不相信這些鬼話」。因此就不曾隨他們去看什麼來生和後生,後來住久了,才知道就是梵音洞。提起梵音洞來話就多了,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菩薩,所以法華經上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說只要我們真心誠意的祈求菩薩,菩薩定能有感則通,隨願而成,顯現色身聖像給我們看。所以凡是來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都是想一睹大士應現的聖像為快,因此大士為欲堅固來山進香的善信們對佛教增加信念,同時更可以化導頑愚,改惡向善,所以梵音洞中,化現聖像隨人所見不同,有很多的善根深厚的居士大德們,都能看到各種聖像。據說過去山志記載菩薩是在潮音洞現身的,不知在什麼時候改為梵音洞了。近代來山的香客可說沒有一個不往梵音洞看菩薩現身,至於能否一一見到,那是另一問題。
  這不是提倡神話,歷代有不少的緇素大德,文官武將們,親自所見菩薩在山澗洞中,或放大光明,或現諸神變的奇異瑞應,那是不勝枚舉的事實。我們在普陀山時常見到菩薩在山上顯聖的記載,後面會慢慢的說到。

    二十一、九龍殿明太祖登位

  普陀山三大叢林之一的法雨禪寺,又名後寺,創建于明朝萬曆年間,其規模之巨集敞,建築之新穎,房舍之整齊,樹林之鬱茂,比較前寺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大殿不及前寺偉大和神異,後寺大殿只有四十九間大,(前寺八十一間大),俗稱九龍殿,就是在大殿正中頂上雕刻了九條金龍,蟠繞在上面,雕刻精緻,神形畢露。據說這個九龍殿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曾經在此地登過位的(他曾在皇覺寺出家為僧),故有九條金龍,懸繞寶殿之上,這就是九龍殿的掌故。

    二十二、無用的萬斤大鍋

  法雨寺還有幾件事物值得向讀者介紹的,例如大寮裏萬斤大鍋,能煮二十四石米的飯,可以想見當時住眾之多,香火之盛了。那個萬斤重的千僧大鍋,現在已常年不用,因為鍋大僧少,英雄已無用武之時了,只有供遊客們參觀,善男信女們去拜拜。同時還有掏出錢丟到鍋子裏去,其用意何在,筆者也不詳細知道。還有紫衣龍袍聖詔旨敕等,謂為鎮山之寶。前後寺皆有歷代帝王御筆字和刻的禦碑等紀念物。後寺尤其還有一對乾隆皇帝御賜的龍蠟燭。一直到現在還保存不壞,經太陽曝曬也是不會溶化,可以說這也是一件無價之寶,以供遊客們參觀欣賞。

    二十三、五部龍藏鎮普陀

  佛家最貴重,最需要的,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因為佛教異於他教,佛教是學問的宗教,擁有九千餘卷的大藏經,以供教徒們研究。
  即使是社會上,不管他是那一界,不論他是信教不信教,可是每個人都曉得佛教的經典眾多,教義崇高,其他的宗教不能望其項背的。
  佛教的經典,不但專是佛教徒所重,同時亦為政府重視,佛經素有東方文化寶庫之稱,因為它藏經是道地的一部萬有文庫。其中包括了宇宙萬有一切學說在內,而且更超出一切學說之上,因有如上的重要,所以當初佛教的全部大藏經典,皆是由國庫支付印成的,那種製版裝裱的精緻美麗,並不是現在洋裝和精裝所可望其項背的。
  由國家出版的藏經,稱為龍藏。如果那一個大寺院能請到一部皇上的「御賜龍藏」,那真是無上的光榮,所以國內有名的大寺皆請得一部龍藏,作為鎮山之寶。普陀山既稱四大名山之一的聖地,藏經當然是不能缺少的了。普陀山共有「御賜龍藏」五部之多。前寺兩部,一部南藏,一部北藏。後寺也有兩部。佛頂山一部。這五部藏經,就是普陀山的鎮山之寶。除此而外,另外小院庵裏還有日本的續藏,大正藏;雙泉庵有一部頻伽藏,悅岩庵有磧砂藏等。因為經典是出家人的精神糧食,大凡一個學問廣博,道德崇高的僧人,他的人格的修養,智慧的啟發,皆是由讀誦大藏,如法修行,體證而來的。在普陀山閱讀藏經,而為大德高僧者,可以說是代不乏人。遠者不說,就以近代佛門中幾位權威人物來說,如諦閑印光太虛諸大德皆是潛心大藏,而入般若三昧,成為一代的大師。諦閑閱藏,而中興天臺,大宏法華;印光在法雨寺三十年不下山,一部藏經,三翻詳閱,後為淨土宗的十三代的大祖師;太虛大師在山閉關三年,閱六百卷般若經,大開圓解,體悟文字三昧,辯才無礙,結果名震寰球,學貫中西,發揚東方文化,為新佛教的運動領袖,成為近代佛教界最偉大的一代大師。
  又如印順法師,(現在臺灣),他就是在佛頂山閱藏樓,深入經藏,才有今天的「智慧如海」的超人慧解。

    二十四、日僧與海盜欲劫大藏經

  清朝順治初年,海寇阮俊與日本僧人,曾合謀,硬將明朝萬曆四十九年,皇上所賜的大藏經載往日本,當時普陀山僧照中,率領數百僧人,到舟山求見,哀告不已,請求將藏經留下來,阮寇怒曰:「汝欲得經,當向龍宮水府中去求見」!遂裝運東洋。舟行至海面,忽有大魚擋舟,不得動者數日,這時不怕你是什麼江洋大盜,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絲毫沒有能力和菩薩鬥法的,只有大敗認輸,投降悔過。硬行是行不動的,最後還是此路不通的向後轉,仍然把船開回來,不到半天的時間,舟達碼頭。山上的和尚,得到這個消息,真是喜出望外,歡呼若狂,迎接法寶回山,仍舊安放于藏經樓。

    二十五、珠寶觀音也是不肯去

  後寺最後最高處有一座珠寶觀音殿的設備,精緻莊嚴,巧妙美觀,可為全山之冠,同時也是全寺的重要一角。所以特別裝飾得清潔整齊,小佛龕中的大士像,高約五六寸,有一顆最大的奇珍珠寶嵌在胸部,珠光耀目,上下頭腳是金子塑成的,我們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從前人的供施之豐了,同時佛前供桌所陳設的物品以及左右牆壁上掛的山水字畫,皆是最上品的奇珍異品。關於珠寶觀音,還有一段故事,這裏順便提一下。據說珠寶觀音最初是在前寺供奉的。不知清朝那一年,有一個日本人來山進香,游遍全山,大小寺院,各家所供的大小佛像都看過,最後看中了這尊珠寶觀音聖像,既珍貴,又精美,真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這位日本人和慧諤禪師一樣,既酷愛佛像,又貪其至寶,由羡慕而貪戀,貪戀不舍而起盜心。所以他在無人注意的時候,就輕輕的把這一尊珠寶觀音像偷藏起來,隨即就下船東渡日本而去。誰知船開去不遠的地方,就發生障礙,無論如何也不能使船開出海面,離不了普陀山,結果遠遠的在普陀山四周圍兜圈子。一連幾天皆是如此。這時那位盜珠寶觀音像的日本人,也因此寒心起來了。不消說這一定是觀世音菩薩不願意東去日本,有意向這位賊骨頭開開心,橫豎你逃不出我的掌握,看你到底如何?不得到我的同意,你雖想偷走,而你的船是開不走的。結果這位日本人也知道自己不對,不應該偷盜名山的寶物,尤其是名貴的佛像,他良心發現跪在船頭上,望空祝禱說:「菩薩!弟子現在知道罪過,不應該偷盜名山珍貴聖像,帶回日本供養,因此觸怒大士,使我的船開不出境,不過我現在仍想把聖像送往前寺,恐怕前寺主人對我難堪,很無顏面再去,懇求菩薩慈悲,讓我把聖像轉送後寺供養好嗎?如果菩薩哀憐見允的話,我的船就可以直接開到後寺山門外海邊。」說罷望空拜了幾拜,下令開船,說也奇怪,這只船好像有人主使似的,自動的便向後寺的方向而行,很快的就到了目的地停下來,所以日本人就把這尊珠寶觀音像,很恭敬的送到後寺,造殿供奉起來,從此這尊珠寶觀音,又成了不肯去的觀音了。

    二十六、張學士等目睹聖像

  元成宗大德五年,有集賢學士張逢山者,詣潮音洞,見觀音大士相,仿彿在洞壁間。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于頂,止瑞雲中,複睹大士寶冠瓔珞,手執楊枝,護法諸神翼衛于前,張率眾作禮,祥光滿洞,良久乃隱。
  明洪武二年春,漕使孔信夫,權鹽于昌國,王國英,薛國奇,佐其同行,夏四月道經普陀洛迦山,禮大士於潮音洞,慈相湧現,金光燦然,珠寶瓔珞之莊嚴,天香霞氣之芬鬱,大眾仰觀,莫不歎異。

    二十七、老人睹聖像獻身終餘年

  清朝有一僧人行義,由長安薦福寺,來朝南海普陀山,真是跋涉萬里,備受艱辛,他偕同雲水僧七人,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懇禱,願睹大士慈容。久之忽見洞中現五色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有白鸚鵡像,莊嚴妙好,其他僧人也能看見,但種種不一,良久方隱。
  又有一個君漢儒,是直隸州人,曾經患大病症,彌留多月,有一天夢三梵僧,以手摩其腹,立愈,遂發願朝拜四大名山。一日朝至普陀山,拜謁大士畢,出洞欲歸,見一老人,因與相談,老人說:「我看你先生很遠的路跑來的,是不是要想看看大士現身呢?」張曰:「我四千里路到此,若得一睹大士聖像,死無憾矣。請問老丈有什麼方法才能使我看到大士慈容呢?」老人曰:「只要虔誠至禱,當有所睹」。因此張與同輩十余人,跪禱之,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矣」。眾人注目諦觀,畢見大士,自石壁中出,唯見側面。又禱曰:「既蒙大士現身,一睹正面頂禮,以便歸去摹塑尊像供養。」大士即又背洞面海,去人呎尺,紺發鬈鬟,高顴隆准,衣綠色,半身在雲氣中可見,大家歡喜稽首,一舉頭頃,入石壁中去矣。老人曰:「始餘亦以得遇大士現身,故捨身於此,供灑掃之役,在此日久,屢見聖容」。關於在各種書中記載,在普陀山看見聖像的人之多,真是繁不勝記了。

    二十八、睹牛形宰牛人回心向善

  菩薩現相也不是隨便而現的,有的是國王大臣,因為他們看見菩薩顯聖給他看,他們能夠保護佛法;或者是大富長者,他們相信佛法以後,就肯發心佈施財力來宏揚佛法;或者是大惡人,因為他看見聖像或不好的形相,他能改惡向善,回心轉意的做一個善良國民;或者是大修行的人,那是他的感應道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普普通通沒有佛緣或沒有善根的平常的人,還是看不見的多,看得見的少。不過無論你看得見看不見,在當時那一刹那間,至少你的心是乾淨的,這一念清淨心,就種下一點善根。所以筆者以為還是去看看,有益無害。如果不信,現在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證明一下。
  上海有一個初信佛教的人,因為他過去是個無惡不作的人,平日宰牛為業,雖然皈依了佛教,仍然惡習難除,因為他是聞印光大師之名,而皈依印老的。有一次到普陀山進香,聽人說到梵音洞去看前世,所以他也跟隨人一道去看,旁人看到的都是各種不同的佛菩薩,唯有他一人看到的與眾不同,他看見一隻黃牛在洞中很痛苦的樣子,悚然不安,他心中想很奇怪,難道我前世是一隻牛來投身的嗎?他回到寺中把所見的告訴印光大師說:「師傅!我今天到梵音洞中看前生的,不知什麼緣故,我看見一隻很大的黃牛睡在洞中,師傅!難道我前世是一隻黃牛嗎?」印光大師聽過以後,停了一下,輕聲的說道:「這倒不是你前世,而是你的來生,恐怕你死後要做這只牛。你殺過牛沒有?如果你殺過牛的,那是因果難逃。」那位居士一聽說他死後變牛,即嚇得魂不附體的冷汗直流。自然而然的兩隻腳跪了下來,請求師傅救他。大師說:「這還是你有善根,所以菩薩才現你看,你老實告訴我,你殺害多少生命,我可以在佛前替你求哀懺悔,同時你還要請僧超渡你的冤家債主,發願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再不殺害生命,並且年年買物放生,以贖前愆。你能依我的話改過自新,髮露懺悔,從此努力為善,才能保持你的人身,不然的話,就是觀世音菩薩也無法救你」。那位宰牛的居士,深恐死後變牛被人家宰殺,所以印光大師對他說的話,無不一一應承,從此這位先生不但不存壞心做壞事,而且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凡有利益人群的事,他是無不熱烈幫忙的。我們從這個例子看起來,就知道菩薩放光現相皆有很大的道理的。

    二十九、章嘉活佛睹相放光明

  民國以來,有不少的達官名流,善信護法們,親睹聖像,上至國家元首(如國父中先生),下至販夫走卒,只要與佛有因,與佛有緣,虔誠懇禱,菩薩皆能隨願應現。抗日勝利後,民國三十六年農曆閏二月十一日,就是現任總統府資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章嘉大師,到普陀山,先往前後寺廟參拜觀音菩薩後,再到梵音洞,當時有前後寺的知客均陪同前往,及其同來隨員一共十九人,大師向洞禮拜後,洞口忽然放光一道,就在光中現出觀音大士金身色相來,同來大眾均能看見,另有本山員警所長陳世初先生,隨護在側,也是一同親見大士現身,莫不歡喜,歎為稀有。那時筆者也在普陀山住,不過沒有陪同前往,惜我無緣睹此瑞相。在三十八年我和一位補給區蔣司令等也看見過一次,是一尊坐像,白麵紅身,還是蔣司令看見的。至於有沒有看見菩薩從光中化現種種色相,那恕「弟子根行淺薄不曾見」,不敢打妄語,自欺欺人。

    三十、王富翁見觀音改邪歸正

  記得一位居士告訴我,廣東有一個王富翁,他是銀行界钜子,本身是信仰基督教的,他太太有一個妹妹是信仰佛教,所以她常常勸她姐姐和姨侄女同到普陀山進香,並說梵音洞是如何的靈異,很多的人看見菩薩現身,她們為好奇心所使,橫豎有的是錢,因此也隨她的妹妹到普陀山來玩玩,她們到梵音洞,真的看見菩薩現身在洞中放光,他的小姐是一個大學生,看見這種不可思議的聖像,也就生起信心來了。同她的母親回到家中從此供起觀音菩薩的像,朝夕禮拜不息。這位富翁很奇怪,最初勸她們母子信耶穌,她們不信,現在忽然相信佛教,查問之下,原來是在普陀山看見觀世音菩薩顯聖的。那富翁不相信,認為沒有此事,他太太對他說:「你不相信可以親自到普陀山梵音洞看一下,你就相信我的話不錯」。他說:「那裏真有此事,我相信基督教很多年也沒有看見過上帝,你們不信佛的人怎麼可以看到佛?如果我去親眼看見,我就不信耶穌,改信佛教」。他的太太極力撮合他到普陀山來看一下,果然,他到梵音洞也是一樣的看見菩薩放光現相,給他看見種種的菩薩像,所以他回來後特別歡喜,由信耶穌而改變信仰佛教。同時以全力來擁護佛法,並且還勸化了好多銀行界的朋友來皈依佛教。

    三十一、傅星垣見觀音獨資重建觀音廟

  廣州市光孝寺街,有一間很小的觀音廟,街坊鄰里之中,有一個中醫生叫做傅星垣,他平時對於金錢,未免吝嗇一點,這也是人之常情,殊無足怪,但他忽然肯拿出八千元來,修理觀音廟,這其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原因。
  傅星垣起初不過是一個先天龍華之徒,但其女傅二姑,自從皈依寶靜法師之後,天天去聽講經,自然深通佛理,竟能把他父親說服了正信三寶,有一次他父女和子侄們,要到寧波觀宗寺,拜訪寶靜法師,順道便遊歷普陀,於梵音洞前,親眼看見觀音菩薩,生相之莊嚴,妙絕人寰,放光現瑞,不可逼視。他們父女們,一見之下,納頭便拜,從此傅星垣,便真正發心了,竟拿出八千多元,修理光孝寺街的觀音廟,並請法師說法,莊嚴道場,歡迎四處的信眾,念佛禮懺,他的全家和親屬,全體參加,傅星垣本人沒有一晚不到場的,法會之勝,可說是得未曾有,這分明是觀世音菩薩現相以後,所得到的成果。

    三十二、三女誠心拜梵音各人所見皆不同

  莫正熹居士說:我也曾參加過觀音樓念佛會有一年之久,認識了不少的佛教徒,其中有一個婦人,是廣東高州籍的,其本身是姓莫,與我同宗,也可以說是我的姊姊了,她親口對我說過:在兩年之前,因為環境甚為困難,丈夫失業,兒女要讀書,借下人家的錢,無法償還,她天天到觀音廟來,求菩薩大慈大悲,保佑她中一次獎券,果然她中了八千多元。於是把舊債還清,兒女的學費也有了著落,正感謝菩薩的深恩,便到處逢人說項。一天正遇著傅二姑,說及普陀山觀音現相之事,又想去朝普陀山,無奈中獎所得的錢,除使用以外,所剩無幾,她又天天去稟求觀音菩薩,那知又中了第二次的獎券,於是馬上搭船由廣州到上海去,在上海又找著兩個親人,一同到普陀山。她們三人,跪在梵音洞前,稱念觀音聖號,念過約有六小時之久,若不是信心堅固,便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她們雖是女流,但發願若不見觀音,誓不回頭一步。大約在下午四時左右,果然梵音洞裏,帳幕拉開,像戲臺一般,顯出個高大莊嚴的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但說來又有些奇怪,她左邊的女人,只見著一位太太,有一個婢女,拿著張椅子給臺上的太太坐,又端上一杯清茶。而莫姓右邊的女人,看見一個神牌位,隨後又見到一隻小狗,跑來跑去。
  她們又聽說,佛塔有舍利,會放光的,於是從晚上八時,一路念佛,念到四更時候,忽見塔頂,露出一點星光,越來越大,照見塔的全身,又照到地面上,那時滿山的佛徒,都由夢中驚醒,一齊念佛,竟至佛光照遍全山,隨後逐漸收縮,只剩得塔頂一點星光,天就亮了。她們一日一夜,辛苦疲勞,總算得到了報酬。第二天,她們要去遊山玩水,所不能忘懷者,就是觀音現相的地點,她們要去看過明白,於是攀上梵音洞的石頭,實地考查,以窮究竟,但見觀音現身的地方,絕不希奇,只有大石一塊,石上有三處裂縫,長著小樹和青草,綠油油的隨風波動。她們覺得菩薩的威神,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明明是塊大石,怎麼又會現示容華絕代的觀音菩薩來呢?

    三十三、姊妹雙雙歸佛化

  莫老又繼續說出一段故事:香港庇理羅士女書院,和皇仁書院,是同樣出名的學院,有一個姓龐的女子,在該女書院讀書畢業的。
  她聞普陀山有觀音現相之事,就從香港跑到上海,她有個妹妹,小姐,正在上海啟明學校讀書。啟明乃是基督教會學校,妹妹小姐,在校多年,薰陶浸潤,對於那一種教,未免傾心信仰,滿擬于一周後,正式洗禮。如今姊姊從遠道而來,目的在於要見活觀音,不禁嗤然一笑,以為姊姊真是夢裏做人,迷信消極,與普通愚蠢的老婆婆,同一見地。但他們都是知識份子,當然你有你的舌劍,我有我的唇槍,於是姊妹之間,竟抬起杠子來,做父母的不能為左右袒,但是做姊姊的一定要妹妹陪她一同去遊普陀山,而做妹妹的一定要姊姊不要去拜偶像,雙方爭辯,未定輸贏,竟然互相立下了約法三章,龐妹妹說:「假如我陪你去朝普陀,真得見到觀世音,我馬上就跟你信佛,假如大家都見不到的話,你要與我一同洗禮」。龐姊姊答應了。雙方還訂下了好些條件,這才買舟前往,雙雙麗影,跪在梵音洞前,口中不斷念念有詞。果然,帳幕開了,現出一位光華燦爛,豔絕人天,德相莊嚴,千花現瑞的觀世音菩薩。菩薩神通廣大,大抵早就曉得她們二人是賭賽而來的,是正邪分界之時,所以從前現相,多數都是一位觀音,未免清淡寂寞了一點,今回龐家姊妹到來,竟現出一二十個羅漢相來,好像走馬燈一樣,合掌繞佛。這個鏡頭,比平劇的天女散花還要精彩多哩!至於說到羅漢,讀者也許見過吧!有人家書房裏的壁間,不是也有掛著紙畫嗎?羅漢有高的有矮的,有肥的有瘦的,有俊美少年,也有突兀怪相,還有單眼的,歪嘴的,跛足的,千奇百怪,不可名狀,龐氏姊妹,越看越出神了,歎為觀止了,自然而然的五體投地,真是心悅誠服,欽崇極了。於是姊妹二人,皆大歡喜而去。小姐到家以後,一五一十,稟告她的雙親,拿著她從前認為天經地義的厚皮書,化作千萬分,付之一炬,從此奠定她超凡入聖,度己度人的基礙了。
  男婚女嫁,本來是人之常情,何況尼山聖哲,早就認為天經地義,然而小姐,夜夜思惟,很精確的考慮,與其投降為管家奴,曷若清淨自居,做大菩薩?從此跟著姊姊,研習教典,皈依于海仁法師座下,成為升堂入室的弟子了。
  海仁法師,德高望重,學問精深,曾於民國二十二年,到過廣州西關弘法,宣講首楞嚴經數月,每日下午三時,還要他的女弟子複講,佛門教做講小座。那時,本人適在公評報做事,俗語都有說過,「滿瓶不動半瓶搖」懂得一點佛法,半通不通的人,特別喜歡賣膏藥的,因此公評報的館長,秘書,編輯和採訪員,都受了我的影響,我請他們試往復講法會一行,聽聽女子說法,他們好奇心勝,果然西裝革履,橐橐而來,法筵開處,龐家姊妹,舌燦蓮花,獅吼壇場,中西合奏,天樂齊鳴,公評報的人,從來以為自己有生花之筆,倚馬之才,如今聽到龐氏姊妹,言言金玉,字字珠璣,認為得未曾有,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回去以後,曾向我問道:「老莫!你會說得那末好嗎?」我答道:「我不過是東剽西竊,還未嗜到法海之一滴,怎敢拿來比她,若要比她真是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分了。」
  話又說回來,龐家姊妹之所以能夠折服知識份子者,其動機還是在於觀世音菩薩,若不是觀世音菩薩現身,又怎能有那麼大的成就呢?然而上頭所說的話雖然是千真萬確,但觀世音菩薩,怎樣有那麼不可思議的辯才呢?凡是信佛的人,對於觀世音菩薩,是怎樣成道,應有尋根問底的必要,若只是天天去拜觀音,求觀音,不如想個辦法,要自己去做成一個觀音,儒書亦有說過:「舜人也、我亦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又說:「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佛教的道理,根本就與儒家同一樣的主張,那末,假如我要親自做成一個觀音,又須要什麼手續呢?那就欲知其詳,且待下回分解了。
  (以上三個小題,是莫正熹老居士,在人生刊上發表過的,因為三題皆與普陀梵音洞有關,再版之便,一併加入,作者不敢掠人之美,特此附識)。

    三十四、虔誠問去就洞中現臺灣

  有位軍人,何煥文者,江蘇武進人,卅八年冬跟隨部隊,來到普陀山,他因為從小在家中就知道有南海普陀山,是一個名山佛地,現在無意中能夠到達普陀聖境,因此他許下一個誓願,在普陀山上一天,要吃素一天,一日不下山,一日不開葷,經過很多同事勸阻和破壞,他都是堅持到底,保持他的初願。他說:「有一天我與很多人,一同去朝梵音洞,聞當地人說能夠虔誠懇禱,焚香禮拜,就能在洞中看到聖異的境界。」因此我們到了梵音洞中,大家都以好奇心情來看到底有無什麼境界出現。這時,我一心一意的只想也能夠到達臺灣,不料正在默禱時,洞中忽然現出「臺灣」兩個字來,並且很大很明,未幾又出現一尊無量壽佛的聖像,足足有三分鐘之久,然後才隱隱幻滅。我這時的心境有說不出的愉快和清涼!過後我問他們同去的人,有沒有看到這種境界,他們都說一無所見。
  從這個奇跡發現之後,不到十天,我們就真的來到臺灣了。這時我才知道,佛法無邊,同時更體驗到「誠則靈」,「有感則通」的那兩句至理名言。上面的這段事實是何居士來蓮社與我談起他所見的經過,並囑筆者代其為文表彰菩薩聖德,以志不忘。

    三十五、業障消除菩薩光中現瑞相

  經雲:「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往往看不到菩薩現身,那是我們業障深重,不要怪人,「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是不錯的。我有一個同學密顯法師,他和我一樣的是一個業障鬼子,他到梵音洞看過幾次,都沒有看見,他在前山住茅蓬為了要親見大士聖像,每天要往返二十幾裏路,第一次去看不見,第二次再來,跪上一兩點鐘,仍然是看見亂石堆子,什麼也看不到。第三天再來,跪拜懇禱,痛責自己的業深障重,無緣見佛,可是仍然看不見一個所以然來。第四天再來,他對我說:「我每天來一次,不達目的誓不休,如此的跑了二十多天,結果得到最後勝利,親見光中顯佛,如願而還。」這位法師如果沒有至誠心和恒常心,不能每天跑幾十裏路的傻勁,那裏能目睹聖像呢?我們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我們沒是福德因緣,去過一次看不到,決不可因此灰心,也不能認為這是迷信神話,更不能加以侮辱和譭謗,我們要痛悔前愆惡業,業障消除,我們方能和其他的人一樣,很容易的看到聖像。假使我們不求自責,反加辱駡,那是罪過不小,果報身受,不要怨天尤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