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23 07:25:21
學習次第 : 進階

塵盡光生·法財篇:智慧之財

  心若無貪念,並透徹人生沒有所有權的真理,
  則時時輕安自在,而不會計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

  所有權與使用權
  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我們不要怕被人佔便宜,因為你「有」,才能讓人家佔便宜,所以應該要自我祝福。
  多年前,一位委員哭哭啼啼地告訴我:「師父,我被人家倒了好多會錢。」我問她:「妳被倒了多少錢?」她說:「八十幾萬元,而且,還有好幾個會也很不妥當。」我對她說:「恭喜你!
  她說:「師父,我煩都煩死了,您還恭喜我。」我說:「你沒被倒會,我還不知道你這麼有錢。因為你「有」,人家才會倒你的會;當作本來「沒有」不就好了。」
  她說:「我明明就「有」,如何當作本來就「沒有」呢?」我說:「這樣吧!你把被人家倒的錢,就當作是發心捐出來籌建醫院好了。」她說:「真的?那師父您別忘了我是發心的人喔!
  其實,人生如過客,到底誰有真正的「所有權」?吃虧不必難過,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占人便宜而造下惡因;要能懂得付出、幫助別人,才能培植福樂之因。
  心如果沒有貪念,就能時時輕鬆自在、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輕安;心能輕安,就不會計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我們要好好地善用生命良能,不要空過時日、浪費生命。
  有些人對慈濟援助國外一事,頗不諒解:他們說:「臺灣都救濟不完了,還救到國外去!」其實,慈濟在臺灣一直都很盡心盡力地救助;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只要是能做得到的,就儘量去做。
  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不必分是臺灣人、大陸人或是印度尼人……。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若能善加發揮生命的使用權,就能擁有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有所差異。人生無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與知足,就能事事圓滿、日日歡喜。
  多年前,有一位發明家跟我說:「師父,我發明了許多東西,但是都賣不出去、老是虧本;後來,我就將產品專利賣給別人,說也奇怪,當對方重新推出後,竟然大受歡迎,還賺了不少錢,這是什麼道理?
  我說:「這是因為你的福報不夠。」他就問:「為何差別那麼大?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我告訴他:「因為對方在過去生中有造福,結了很多福緣。所以,只要一提起此產品是某某人推出的,大家都很有信心,自然產品即會銷售得很好;而你在過去生中沒有結下福緣,儘管你的產品再好,但是無論如何推銷,也一樣賣不出去。」
  他就問:「那我這輩子是不是註定只是發明,而讓別人賺錢?」我說:「你可以轉換一個觀念——因為你的發明,讓人們的生活事事方便,這也是造福人群,也是結福緣!若能如此想,你的心裏會感到歡喜自在。」
  他想了想,說:「這麼想,我的心就會比較舒坦些;不然的話,真的會被氣死!因為我投入許多精神、時間發明出來的東西,卻是別人在賺錢,心裏實在很難平衡。」
  其實,人生能平安就是福,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要以寬廣的心去包容別人,凡事要善解、感恩、知足,日子自然就會過得歡喜自在。
  回收時間資源
  許多人都知道「資源回收」——物資不能浪費,可以回收再應用;但卻很少人想到「時間」也要回收、好好利用。也許有人會問,時間轉眼即逝,要如何「回收時間」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時間做「雙重」利用。
  現代人大多只忙於事業,但是,人不是賺錢的工具,也應該投入人群,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有人說:「我已經夠忙了,哪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事?」其實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會好好利用時間,不知人生真正的使命與意義為何。
  不會利用時間,不愛惜生命的人,整日遊手好閒,懵懵懂懂地過日子,這種生活並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為他的人生方向早已偏差!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則能穩固事業或職業基礎,同時也能從事終生的「志業」,做志願服務的工作。
  有一位善於利用時間的王居士,他在慈濟團體具有三重身分——慈濟委員、慈誠隊員,也是榮譽董事。可能有人會以為,身為慈濟的榮譽董事一定很富有,其實,他平時只是擺路邊攤,賣「米苔目」為生。
  不過,他已經捐贈數筆鉅款,此外他本身也非常樂於做資源回收的工作。有人告訴他:「你賺錢這麼辛苦,多少也要在銀行存一些。」他回答:「我覺得把錢捐給慈濟更有意義,所以就趕快存到「慈濟功德庫」裏。」這種親手佈施的歡喜,每一分都是自己能夠真正得到的。
  他們只是小康家庭,每天在市場邊賣米苔目,卻在兩年內捐了許多善款,這要賣多少碗才能賺那麼多錢?可見他真的做到點滴都回收。
  有一次大家請他分享心得,他說:「我家師姊(太太)也是慈濟委員,我們夫妻倆同心、同志又同道,白天賣米苔目,傍晚收攤後就和慈誠隊、委員們一起到街頭巷尾做資源回收,我們做得很歡喜、很感恩!
  「做資源回收時,若看到一些很好的衣服,我師姊就說:「把這些衣服拿回去洗一洗、燙一燙,我們就可以穿得很漂亮。」我已經好幾年沒買新鞋子給我的三個小孩,因為我們撿到適用的鞋子就帶回家,整理之後,他們也穿得很高興。」
  我的孩子都很乖,都說「要把錢存起來蓋醫院,救濟苦難的小朋友」。雖然他們才十幾歲,但是,過年時既不向我要新鞋子穿,也不會要新衣服。我們全家一起做慈濟,做得很高興!
  他又說:「我們的食物,有時也是回收來的。比如:早上做資源回收,正好豆漿店已做完早點的生意,有剩餘的豆漿,熟識的老闆就問我:「師兄,我還有一些豆漿和飯團,你要不要?」我就順便回收了,全家都能吃得很飽,不用再煮飯。既然吃的、穿的都可以節省,不用花多少生活費,所以賺的錢都存在「慈濟功德庫」裏。」
  除了物質的資源回收,他連「時間」也做資源回收、充分運用。慈濟的許多活動,他們夫妻倆都完全投入,人生既踏實又有意義。
  我聽了他的心得,覺得很欣慰,感動得流下淚來。雖然他們生活辛苦、儉樸,卻和樂融融,因為全家有共同的心——愛心、慈悲心,努力於利益大眾的志業;他們生活得很健康、心靈也很富有,這就是真正福樂的人生!
  貧中之富

  前些日子,新竹有慈濟列車到靜思精舍參訪。其中有位洪先生是慈濟的關懷戶,他有一隻手從小就被炸彈炸斷,另一隻手只剩三根指頭,再加上眼睛看不見,平日又是孤單一人,所以我們長期幫助他。
  洪先生很有志氣,也很堅強、樂觀。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利用屋前屋後的空地,種了藥草和甘蔗,增加些許收入。若有人嫁娶需要用到甘蔗時,就會向他買,他就把賣得的錢一一地積存起來,再去佈施。
  他說:「我常常聽「慈濟世界」的廣播節目,師父說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很感動,其中最讓我最感動的一句話,是「甘願做、歡喜受」。」雖然他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只能用三根手指頭工作,比平常人更加艱辛,但他卻每天都很歡喜,將「甘願做、歡喜受」實踐於生活中,確實難能可貴。
  他平時省吃儉用,每個月都會樂捐善款,如果行有餘力,也會做更多的佈施,給更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每年他都會捐一張病床的基金給慈濟。
  那天,委員圓滿了他的心願,帶他來「見」師父。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是「用耳朵」來「看」,也就是「用心」聽聲音來體會。那天我牽著他的手,有人就問他:「師父牽著你的手,你知道嗎?」我也說:「你來看我,是不是覺得很歡喜?」他說:「我好高興哦!可以來到這裏真的很開心,我要感恩師父,感恩這麼多慈濟人照顧我。」我就說:「你也是慈濟人呀!慈濟人照顧慈濟人,這是一分法親情誼。」他說:「是呀!所以我很感恩。」
  當時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人與人之間的長情大愛,就是這麼地親切、溫馨;我們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互相關懷,應該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這分大愛,就能過得安然自在。
  然而目前社會上有些人雖然物質富有,卻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實人生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名車、豪宅,而是來自豐富的愛心;唯有盡心盡力,盡本分去為人群、社會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共創安樂的社會
  世間萬物都是四大假合,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以植物而言,一粒種子入土之後,它會隨著四季的交替而不斷地變化。
  所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窮通貧富是極為自然的迴圈,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般;若能深明其中的道理,還有什麼好爭的呢?常常與人爭鬥、計較,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死了之後,什麼都帶不走,還有什麼好計較的?
  記得中美斷交時,曾造成臺灣一波波的「移民潮」。當時我的一位朋友,從美國紐約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上說,臺灣有很多人移民國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師,問我是不是也該早點到國外;如果我要出國,在美國的一切他會安排妥當。

  我收到這封信時,很感恩他在法親道義上如此地關心我,不過,我回信告訴他:「雖然目前臺灣有許多人移民出去,但是我覺得臺灣很好;而且,我很多弟子都在臺灣,國內又有這麼多慈濟人幫我推動慈濟志業,我不能一走了之。況且,各人的「業」都是與生俱來的,不論到哪里都脫離不了,我在這裏成長,就該留在這裏。」
  這一、兩年來,卻有很多人告訴我:想回臺灣定居。他們說當時怕留在臺灣不安定,所以匆促地將房子、事業處理完後就到國外:但是出去之後,才發現要安定下來並非易事。
  他們看到這些年來,臺灣的經濟突飛猛進,一切景觀都不同了,到處高樓大廈林立,地價飆漲……,有人就說:「師父!您知道嗎?現在某棟大樓的那塊土地,原本是我的啊!」我說:「現在呢?」他說:「早就賣掉了,回來後看了真傷心!我在美國已無法生存下去,回到臺灣也是一無所有。」類似這種情況的人,我已經遇到好幾位。
  所以,「富貴由天」,與其人云亦云地隨波逐流,不如定下心來好好與社會人群攜手同行,安樂穩定的社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貪小失大

  貪,為萬惡之源。世人為了貪求財富、名聲、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與智慧,造下種種惡因,最終不免承受苦果。
  有個位在海邊的村莊,村民們平時務農,有時也到海裏捕魚。有一天,一位漁夫帶著兒子到一處與海相通的太湖釣魚。他覺得湖與海相通,應該會有很多魚。
  漁夫把釣鉤扔進湖裏不久,就勾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怎麼拉都拉不動。他很高興,心想:可能釣到一條大魚了!不過,轉念又想到:如果把這條大魚釣起來,萬一被人看到,大家都會跑來這裏釣魚。這樣一來,湖裏的魚很快就會被人釣光了。
  於是,漁夫告訴兒子:「你趕快回去告訴媽媽,說爸爸釣到一條大魚。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叫她想辦法和村裏的人吵架,吸引大家過去看,這樣就不會有人發現我釣到大魚了。」
  兒子回去告訴媽媽後,媽媽心想:只是和人吵架,無法吸引大家的注意;於是,她就拿樹葉當耳環,用墨汁把眼睛周圍擦得黑黑的,然後在村裏走來走去。
  有位朋友看到她,驚訝地說:「你怎麼變成這個樣子?是不是發瘋了?」她就故意大吼大叫地說:「我才沒有發瘋!你竟然侮辱我,我要叫村長罰你錢!」村民們看到他們拉拉扯扯,吵得很厲害,就跟著到村長家,看看村長如何判決。
  村長聽了他們的敍述,評論道:「你的樣子的確很奇怪!不論誰看到,都會問你是不是瘋了?而且你又大吵大鬧,擾亂村民的生活,所以該受罰的人是你!
  另一方面,漁夫在兒子跑回去之後,用力要把大魚拉上來,可是一直拉不動。他怕再用力,會把釣線拉斷,便乾脆脫光衣服跳進湖裏抓魚。當他潛入湖裏搜尋時,才發現原來釣鉤是被湖底的樹枝勾住,根本沒有釣到大魚!
  他很懊惱,伸手想撥開樹枝時,不料被反彈回來的釣鉤刺傷了眼睛。他強忍劇痛爬上岸後,身體感到又濕又冷!而且放在岸邊的衣服不知何時被人偷走了,漁夫只好裸身跑回村落求救。

  這真是小故事蘊含著大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學習以慈悲、佈施對治貪念:若能不執著名利、培植福緣,心靈就能了無牽掛、福報綿延。
  人到哪里,「業」也會跟到哪里:因此,我們要歡喜地接受一切的境界。佛陀說:「眾生共業。」我們若住在好人多的地方,自然能逢凶化吉、減少災厄;倘若處在一個充滿惡念的地方,天災人禍將會綿延不絕。所以,我們要好好發揮生命的使用權,為社會人群付出良能和愛心,若能如此,臺灣便是安全的寶島淨土。
  金鵝的啟示
  我們要守住一念心,這念心最麻煩的莫過於「貪欲」。做人本來就要安分守己,約束好自己的行為;但是貪念一起,行動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平時一定要好好約束、照顧好自己的心。
  佛經上有則故事——有戶清寒人家,由於男主人已經病逝,母親帶著三個女兒到有錢人家當奴婢,母女生活過得非常困苦。
   有一天,一隻全身都是金色羽毛的鵝,突然飛到這母女四人的面前,並對那三個女孩說:「我前生是你們的父親,我知道你們的母親要養育你們很辛苦,生活過得很困苦。現在你們可以從我身上拔幾根金羽毛去賣,改善生活;每隔一段時間,我會自動來找你們,讓你們再拔幾根金羽毛去賣,這樣你們的生活就能很安定了。」
  她們聽了金鵝說的話,深感驚訝,心裏也十分高興!於是,母女四人便動手拔了幾根金色羽毛,然後拿到市集上賣,得了不少錢。從此,這只金鵝三、五天就會飛來一次,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她們母女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之後,母親對三個女兒說:「人心都靠不住了,何況是禽類的心呢?雖然這只金鵝每隔三、五天就會來一次,但是不知道牠什麼時候會停止?哪一天牠如果突然不來了,我們的生活就會有問題。因此,等牠下次飛來時,我們把牠全身的金毛都拔光賣掉,多儲存些錢,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定。」
  隔天金鵝飛來時,母女四人果真把牠的羽毛拔得精光,金鵝沒有了羽毛無法飛走,女孩的母親便把牠關進一隻籠子裏飼養。不久後,這只鵝的毛又長了出來,但不是金色的羽毛,而是一般白色的鵝毛,因此也無人問津了。
  其實,物資只不過是幫助我們維生而已,只要夠用就好,不要有非分的貪念,否則往往會貪小失大,那就後悔莫及了。
  白毯與駱駝皮
  我們在分分秒秒間,要把心照顧好;一切的行動要謹慎、守規矩,如此,生活才能平安。例如:「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交通規則,不用等政府強制執行,自己平時就應該要遵守,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大家想想:路上的車輛那麼多,騎機車若沒戴安全帽,萬一出了事,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佛陀曾以一則譬喻來教誡弟子——有一群生意人,經常到遠地採購物品回到國內販賣,由於途中必須經過沙漠,因此商隊出去,一定要結伴而行比較安全。

  有兩位商人在外地採購好所需的東西後,便將物品放在駱駝的背上,走了一段路後,有只駱駝突然倒地暴斃了。他們心想:距離家鄉的路程還很遙遠,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商量:「如果要從死去的駱駝身上取回代價,只有把牠的皮剝下來拿去賣,這樣損失會比較少。」因此,他們決定將駱駝的皮剝下來。
  兩位商人就跟隨行的工人說:「我們要坐車先走,你將駱駝皮剝下來後,要好好保護它,記得不能淋到雨或沾到水哦!」因為沙漠的天氣變化莫測,所以兩位商人才會如此交代。
  商人離開後不久,天空忽然下起雨來。工人想起主人的話:駱駝皮不能淋到雨,就趕緊用十分值錢的白毯蓋住駱駝皮。結果白毯被淋濕、弄髒了,連駱駝皮也一樣弄濕了。
  佛陀講完譬喻,向弟子們說:「這是不是很愚蠢的行為?白毯就像我們的戒行,修行要守好戒律,就如那個工人必須顧好那塊價值連城的白毯一樣:而那件駱駝皮,是比喻人的貪得無厭。駱駝載著東西到沙漠突然死了,主人還要剝牠的皮,就為了貪那張皮,竟犧牲了珍貴的白毯。」
  人生的抉擇,都在於一時的心念,我們要把心念照顧好,不要像飆車一樣,事事隨著潮流狂諷,逞一時之快。若能如此,人生道上就會很平安。
  獻給閻羅王的錢幣
  有一位暴戾無道的國王,為了使皇宮更富麗堂皇、國庫有更多收入,就處處壓榨人民、課重稅,因此人民的生活都苦不堪言。
  數十年後,國王漸漸衰老,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有一天他在病榻上,想著自己這一生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是否有好的政績?
  經過仔細反省,國王不禁生起惶恐之心——我這一生並沒有為人民好好施政,死後一定會墮入可怕的地獄,這該怎麼辦呢?我看還是多帶一些寶物獻給閻羅王,請他善待我。於是,他下令全國人民獻出金銀財寶,不得私自留存。

  當時,有位少年認為國王如此貪得無厭,一點也不為人民的福祉著想,決定挺身而出勸諫國王,讓他從迷信中覺悟。這位少年對母親說:「記得當年父親將過世時,口中銜著錢幣,說是要獻給閻羅王。我們現在去開棺,看看是否還在?如果還在,就將它取出來獻給國王吧!」母親想想,皇命不可違,況且錢對亡者也沒有用處,於是答應了兒子的提議。
  少年開棺後,發現父親的身體已化成一堆白骨,但錢幣還在棺中,便將錢取出來,親自送到國王的面前。國王覺得這枚錢幣看起來好像被埋過後再拿出來,懷疑少年家中還埋藏了許多財寶,就問他:「你的錢是從哪里來的?老實說出來!
  少年說:「那枚錢幣,是從我父親的棺木中拿出來的。當年我們讓過世的父親銜著錢,想讓他帶去獻給閻羅王。」國王聽了,問:「難道閻羅王沒收到你父親的錢幣?
  少年回答:「人一旦過世,什麼金銀財寶、官祿爵位都帶不走,這就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國王聽了,心中感到很慚愧,急忙問少年:「我以前並沒有好的政績,這趟人生即將到了盡頭,我該怎麼辦?
  少年說:「陛下,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懊惱,現在行善還來得及。如果您能多為國內貧窮苦難的人著想,那麼您的業就會清淨,善的種子也會發芽。」國王聽了少年的話,覺得頗有道理,隨即打開國庫,將錢財佈施、救濟貧困的人。
  與人相處也是一樣,要結好緣,就要先付出愛、為人群謀福利,這就是在「耕福田」。但願每個人都能好好地把握「與人結好緣」的時刻!
  守財奴的領悟

  佛世時,有位富翁十分愛錢,對身邊的人都懷有疑心,比如:怕太太藏私房錢、怕兒子在外交了壞朋友,錢財會被騙走等等。因此,他對錢財管制得很嚴。
  後來,他的妻兒、親戚都因受不了而一一離去,甚至連傭人也走了,龐大的家園就只剩下他一個人,日子過得非常不快樂。不久,他就病倒了。
  佛陀知道後,便去探訪這位慳貪的富翁,為他開導人生的道理。佛陀慈愛的言行,讓這位病苦、無助的老人非常感動——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人如此親切、慈祥地和他說話了。
  他恭敬地說:「佛陀,我全身都是病,恐怕不久將會離開人世。」佛陀說:「你的身體沒有病,但心病卻不是世上的醫藥可以醫治的。」富翁問:「佛陀,我到底得了什麼病呢?」佛陀說:「你要醫好這種病,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把你內心深處的愛發掘出來。」富翁聽了,心頭一顫!
  佛陀離開之後,他靜靜地思索,終於領悟到:當我生病時,我最愛的東西能為我做什麼呢?我的妻兒和親戚,都是因為我沒有給他們愛才會離我遠去。這樣的人生,多苦啊
!
  他趕緊派人把他的妻兒找回來,並對兒子說:「我終於想通了,一個隻會守著錢財而不會運用的人,是天底下的大傻瓜。現在我給你三千貫錢,如果你能善用它,我就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你。」

  他的兒子向來用錢都很不自由,現在忽然拿到這麼多錢,一時也不知該怎麼用。後來他想到:缺少物質的人生是如此痛苦,我要把這筆錢拿去最貧窮的地方,幫助孤苦無依的貧苦人家。
  於是,富翁的兒子為孤苦無依的老人們找了一個安居的處所,讓他們得以贍養終老;有病的人給他們醫藥;沒衣服穿的人就給他們衣服。他將那筆錢,全部佈施給最貧窮的人家。
  錢用完後,他回家向父親報告一切。富翁聽了,滿心歡喜地說:「從前一有錢進來,我只是把數目點一點,高興錢又增加了;從來不知道將錢好好地運用之後,會是這麼令人快樂的事,「慈愛」是如此地美好,它已經治好我全身的病。」果然,他的病不久就不藥而愈。
  世間人因為欠缺「愛」,生活才會過得不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為他人著想、付出一分愛,人生自然充滿喜悅與幸福。
  守財狗
  靜坐是為了訓練自己精神集中、洗滌習氣,每天若固定以一小段的時間來訓練,慢慢累積就能養成很好的思考習慣,調伏向外賓士的心念。
  佛陀最關心眾生的心念,所以應機施教、化導眾生;在佛經裏面,佛陀也常提起眾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為教導我們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從杜提長者的門口經過,探頭一看,這位長者不在家,但見長者家富麗堂皇,所用的東西都很高級,還在大廳旁放著一張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長者家中養了一條狗,他非常寵愛這條狗。平時大廳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這只狗三餐都會爬上這張椅子吃飯,他們甚至用漂亮的碗裝著很好的食物喂牠。
  佛陀經過時,剛好狗在吃飯,這只狗看到佛陀走近了,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兇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沒有辦法靠近。於是,佛陀對著狗說:「你的貪、瞋、癡念還不去除,過去生這樣,現在也是這樣,這分習氣真難斷啊!」然後就轉頭離去。
  狗聽了這些話,就悶悶不樂地趴在地上。沒多久,杜提長者回來了,這只狗不像平日般歡喜地前後纏繞著主人,仍然趴在地上不動。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看起來很不高興的樣子。
  於是主人就問傭人,是誰得罪了牠?為什麼牠不高興?傭人就向主人報告,剛才佛陀來過,這只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大聲吠叫,佛陀講了幾句話,牠就安靜下來,連飯都沒有再吃。
  長者愛狗心切,馬上去找佛陀詢問:「您從我家經過,為什麼罵我的狗,讓牠悶悶不樂呢?
  佛陀回答:「我只是提醒牠,並沒有罵牠。這只狗過去生是你的父親,所以你開心牠,牠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杜提長者聽了,心中難免生疑,於是再問道:「用什麼方法可以證明牠前生是我的父親?
  佛陀說:「在你小時候,你父親怕財產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財物;因為他執著的念頭很重,死了以後,還不放心這些金銀財寶,所以回來投胎到你養的母狗胎內,一出生牠就特別愛你,也沒有離開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問牠,過去所藏的財物在哪里?
  長者回到家,他摸摸這只狗,蹲下來對牠說:「你前生若真的是我父親,就帶我去你埋藏財物的地方。」
  結果,這只狗就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並且用爪子一直扒。長者看到這只狗的舉動,半信半疑,於是叫工人移開椅子下的地磚,然後慢慢地挖掘,果真掘了一尺深就發現許多裝著金銀財物的甕,還有珠寶箱!
  長者看到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地說:「心念的執著實在很可怕!父親為了守這些財物,竟然在往生後,還投胎成為一隻守財狗!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怕!

  這個小故事是要警惕世人——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了,這分習氣不只會在今生養成,還會帶到來生。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即使將來舍了這個身體,還是會被這條鏈子鎖在煩惱的業障裏。所以,學佛要自我訓練,洗除染著的習氣,鍛煉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學佛、念佛是為了學佛陀的自在解脫,學佛陀的愛心、舍念……,把不好的習氣洗掉,把好的觀念、行為建立起來,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無染的心地。
  巧思妙答
  平時待人接物一定要用心,不能有自大、食古不化的心態;如果面對當下的一切境界都能用心,就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有位家財萬貫的富翁,很擔心在自己往生之後,三個兒子無法妥善運用這些錢財。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把三個兒子都叫過來,告訴他們:「我想把家產交給你們當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項測驗——我給你們每人一筆相同數目的錢,看你們如何運用這些錢,讓倉庫能裝滿東西。」
  於是,三個兒子帶著父親給他們的錢離開家門,各自尋找能裝滿倉庫的東西。大兒子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樹,心想:這棵大樹如果砍成一段段的,一定可以裝滿倉庫,大兒子就用那筆錢買下大樹,雇請工人砍伐後運回家。
  二兒子看到稻田旁堆積了許多稻草,認為那些稻車一定能裝滿倉庫,於是,他就用那筆錢將稻草全買了回家。
  小兒子則用心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錢來達成目的?結果,他只花了幾塊錢買了一根蠟燭回去。他請父親進入倉庫後,隨即點燃那根蠟燭,霎時,燭光照亮了整間倉庫!父親看了非常高興,便將所有的家產都交給了他。
  另外,還有一則小故事——有位餐廳老闆,想從公司的三位副理中,選出一位來擔任總經理。為了測驗他們的反應能力,他請三人回答一道題目「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第一位說是先有雞,第二位說是先有雞蛋,第三位則說:「看客人而定。若客人先點雞,就是先有雞;若客人先點雞蛋,就先有雞蛋。」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反應機靈的第三位副理被升任為總經理。
  由上述二則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事不要有我執或故步自封的心態,也不要認為自己所想的都沒錯;最重要的是,要能臨機應變,當下的環境如何,就要馬上發揮我們的智慧,而智慧要靠平常養成,也就是分秒都不離多用心。
  樂善好施的長者
  從前有位長者不但家財萬貫,而且心地很善良;他覺得與其只有自己享受龐大財產,不如幫助大家,使人人都衣食無缺,因為大開善門,對於遭逢苦難病痛的人,無不付出愛心去救濟。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對長者既感恩又讚歎,後來長者的名聲傳開來,不只全國人民敬愛他,連鄰國也讚歎他的愛心。
  有位天人得知長者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心想:以前我在世間也是樂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如天福,命終後往生天堂,但是,這位長者所做的好事勝過我,將來他的福報是不是會超過我?
  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讓長者退失道心。於是,就幻化成一位凡人,來到長者面前說:「你將寶貴的財產佈施出去,不會心疼嗎?辛苦賺來的錢應該留給子孫,你卻不斷地佈施,有朝一日會把財產花光。」
  長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萬物滋養眾生,我的財產若只給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讓天下人一起來享用。」
  天人佯稱:「據我所知,如果勤於佈施,將來會墮入地獄!」長者覺得很奇怪——為非作歹才會感召地獄的苦報,佈施行善的人,怎麼會墮入地獄?天人見長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獄的景象,告訴他:「你看!這些在地獄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間佈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問他們。」
  長者向前問其中一位說:「你為什麼會墮入地獄?」這人為了迎合天人,便回答:「如他所說,我以前常常佈施財物幫助別人,因此死後墮入地獄。」長者又問:「接受你幫助的那些人呢?」「他們都往生天堂了。」
  長者歡喜地說:「讓人人幸福是我的心願,既然受幫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個人墮入地獄,實在不算什麼,我還是很高興!
  此時長者的神態誠摯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內心既感動又慚愧,地獄的景象也消失了。
  他恢復天人的身形,對長者說:「之前我告訴你的話,都是我一時起了嫉妒心,想要動搖你佈施救濟的心念而顛倒因果的謊言。事實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這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懷,修得的境界更勝過天福,是無限清淨光明的菩薩境界!
  菩薩道遙遠漫長,走在這條路上,有時受人感恩、尊重,有時難免受到嫉妒、譭謗,這一切都必須以清淨的智慧與堅強的毅力去面對,否則心隨境轉,極易退失道心。
  恒常保持初發的善念——單純與虔誠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希望大家時時守住清淨的本性,受人讚歎時,不驕傲自大;受人譭謗時,也不退轉道心,這才是真修行。
  富者之仁
  有位勤政愛民的國王,有一天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一到城中,他放眼望去儘是漂亮的樓房和熱鬧的市集,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也都過得很好。
  但是,再往城外、愈接近鄉下時,所看到的景象差別就愈大。城外儘是老舊、頹圮的寮舍,甚至有人住在樹下或窩在別人家的牆邊,過著乞食的生活。
  國王就問大臣:「為何這麼多人無家可歸?這麼貧窮?」大臣答道:「國王,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國王聽了之後,每天很用心地思考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召見國內的富翁,想勸他們將部分財產捐出來救濟貧困。很多富翁得知消息後,認為這會讓他們有所損失,也沒有人願意自動奉獻,唯有一位長者,十分安然自在地來到國王面前說:「國王,我的財產不少,有形的財產十億,無形的財產有三千億。」國王聽了,大感驚訝。
  長者繼續說:「有形的財產是取於貿易、人民和國家。而無形的財產中,第一千億是我心中有佛陀的莊嚴形象;第二千億是我口中有佛陀的教法;第三千億是我將有形的財產佈施給貧困苦難的人後,心中所得到的歡喜,自在和安心就是我的無形財產;今天我很高興捐出一部分的財產,免得放在身邊造成煩惱。」
  國王問:「為什麼財產放在身邊會有煩惱呢?」長者說:「有形的財產是「五家共有」的——盜賊、貪官污吏、不肖子孫,還有水、火等等災害,都會耗損財產。如果無法了悟「世間財」的變異無常而汲汲營求,就會煩惱叢生。所以,我很高興國王要將我的部分錢財歸入國庫,拿去救濟貧民。」
  這時國王領悟到: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物質還實在,於是決定不強制徵收富翁的財產。他認為強制富翁捐出財產,會讓他們惶恐、不悅;唯有啟發富翁的愛心,讓他們心甘情願地付出、幫助貧困的人,同時輔導貧困者自立自強,這才是最好的「教化」。
  人生的苦樂,的確只在一念之間。貧困的人若能淡泊知足,自然能安貧樂道;而富有的人若心中有大愛,便是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