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15 08:57:40
學習次第 : 初階
十善業道經講話 第二十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中,關於十善的利益,今天講到:
丙字下第九段、不嗔(音琛ㄔㄣ)恚(音惠ㄏㄨㄟˋ)的利益。
什麼叫做嗔恚呢?嗔、是貪、嗔、癡三毒之第二。嗔者、暴怒。一般的說來,就是發脾氣,耳紅面赤,大聲吼叫,這都是嗔的表情。恚、是恚恨。好像是遇到了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能,或者是不敢表現在面孔上,只好懷恨在心,待機報復,叫做恚。嗔、恨、惱、害,這一類的噁心,在唯識學上都有嚴格的分別,這裏為求大家容易懂得,所以避免不講。
人們為了不順耳的逆言,或者不如意的逆境,容易引發嗔恚。嗔恚心發起來,往往失去了理智,而殺人放火的大惡,都可以幹得出。所以佛經上有‘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的嚴重警告。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也曾說過:‘我不見菩薩,于他菩薩起嗔心者。’這意思就是說:菩薩的發心是廣大的,慈悲的。菩薩視一切眾生如自己,一切眾生中,已發心者固然是現在的菩薩;未發心者也是未來的菩薩。所以菩薩的心眼兒裏,沒有一個,不是菩薩。因此、菩薩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他於任何人不會動嗔恨心的。菩薩的修養,菩薩的偉大,我們在這兩句話上可以完全看得出。嗔心的生起,既有殺人放火的後患,所以學佛的人,應當遠離嗔恚。因此、十善業道經上說: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
佛陀次於若離貪欲之後,告訴娑竭羅龍王說:龍王!修學佛法的人,如果能夠遠離嗔、恚,就可以獲得八種喜悅心法。喜、悅、是心理上的愉快;嗔、恚,是心理上的病態。喜、悅、和嗔、恚,是敵體相反的。既已遠離了嗔、恚,當然應該獲得八種喜、悅。君子之道長,小人之道消,這才是天演的公例。現在讓我將八種喜悅法,一一的解釋在下面:
‘一、無損惱心’。損、就是破壞。惱、就是使人心理上苦悶、難受。
人與人之間,都如甲方對乙方有了仇恨,心理上動了嗔恚,因此、就處心積慮,設法來破壞乙方,使乙方遭遇到財產或生命的損失,讓乙方寢食不安。發菩提心的菩薩,視他人和自己一樣,可謂遠離嗔恨而冤親平等,所以於任何人無損惱心。
‘二、無嗔、恚心’。嗔、恚的解釋,已在前面講過。
若離嗔、恚的嗔,恚,可算是潛(音錢ㄑㄧㄢˊ)在的本體;這裏的嗔、恚,應該指為發現於身口的行為,也就是嗔、恚的能,在佛法叫做用。攝用歸體,則潛藏於內心;依體起用,則表現於動作,嗔、恚的體,既已遠離,當然不會有嗔、恚的暴惡行為。
‘三、無諍訟心’。對於事實,或理論的辯論,叫做諍;在事實上如產權之類的爭執,惟憑辯論不得解決,不得不求直於官廳-如現在的法院,叫做訟。
嗔、恚心大的人,歡喜打官司,這是必然的事。可是勞民喪財,費時失業,打官事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夫子曾經說過:‘聽訟!吾人由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夫子以為評判曲直,他與別人並沒什麼兩樣,他的長處在消滅民間諍訟的起因。可是消弭(音米ㄇㄧˇ)民間諍訟的起因,不僅是饑有食,寒有衣,抑制強梁,扶持弱小而已。因為劣根性的眾生,好爭是他們的天性,他能無風三尺浪的妄生是非。所以佛法求得根本的解決,必得要遠離嗔、恚,才能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柔者溫柔。和者和平。質者質樸。直者正直。
溫柔敦厚,質樸而不虛偽,正直而不邪曲,這是人類中最善良的人,也是人類中最真實的人。要偵察人類中的君子與小人,可以拿真實和虛偽來做標準。生性質樸,說話做事,是、就說是,非、就說非,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分毫不加文飾,更不會渲染,雖說是,質勝文,近於野,然而人類的本性,卻還存在著一分。現在社會上,玩弄手段,以曲成他的虛偽,以達到他名利的目的,猶強調自以為是的人,也不知道幾多,說起來真夠痛心的。溫柔敦厚,的確是人類的美德。但也有人說:這是無用的別名。目前的世界,惟有剛硬,才得生存。你存著一分忍讓,你的敵人,正好前進一分。你的敵人,絕不會因你的忍讓而也對你忍讓,你儘量的忍讓,那就不啻(音悌ㄊㄧˋ)在協助你敵人的成功。都如、民主世界,對鐵幕國家的忍讓,是最好的比例。然而在 佛言佛,我以為學佛的人,還是應當忍讓的。法華經上八歲龍女的信條,就是慈悲仁讓,志意和雅。如其不然,那、 佛陀在過去世中,割肉喂鷹,捨身喂虎,都是多餘的。因為學佛的人,應該遠離嗔、恚,遠離了嗔、恚,忍讓是自然的現象。向下講第五:
‘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第五中的聖者,可以指阿羅漢以上的聖人。能與一切眾生之樂叫做慈。第七中,身體上的相好,端莊而嚴麗,叫做身相端嚴。第八中的和忍,是慈和忍辱。梵者清淨,梵世、除大梵天外,清淨的世界,都可以稱梵世。
五、六、七、八的四種中,有三重(音蟲ㄔㄨㄥˊ)因果,是那三種呢?五中得聖者慈心為因,第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為果。五、六為因,第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為果。第八、和忍為因,速生梵世為果。因為慈字的定義,就是與一切眾生之樂。既得了聖人的慈心,當然以利益眾生,安樂眾生為前提。既然得到聖者慈心,而利安眾生,則身體上的相好端嚴,也是當然的酬報。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辱多福,這是必然的因果。所以第八中以和忍故,得生梵世。和忍是因,得生梵世是果。這是說:遠離了嗔恚,可以獲得的八種好處。經上又說: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上文說的是遠離嗔、恚,在有漏世間獲得的好處。假如將遠離嗔、恚,引生的功德,都回向於無漏,而為佛果上的莊嚴時,則這一位遠離嗔、恚的菩薩,將來成佛以後,更能獲得無障礙的心。無障礙者,佛心猶如虛空,無所不容,所謂心包太虛,是周沙界。佛心既無所不包,則人我一體,或者人我兩忘,也是不期然而然的事。不要說是佛心吧!一個大善知識的心,有時對於小人,也不免生氣,但過去了就算了。小人懷恨於他人,則非報復而後,不得甘心。所以懷有嗔、恚心的小人,走到那裏都使人駭怕。佛已斷盡嗔、恚,所以觀看佛的相好,只感到百看不厭,不會有滿足之想的,這叫觀者無厭。某大寺裏,彌勒菩薩前面,有一付對聯,我寫出來,作本文的結束。那對聯說:‘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近相親,怎不滿腔(音羌ㄑㄧㄤ)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