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原典資料 |
* 《大正藏》代表《大正新修大藏經》,高楠順次郎(1866-1945)等編,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35,台北:新文豐1983年影印。 |
* 《國譯一切經》,東京:大東出版社藏版,1937年出版/ 1978年改訂發行。 |
|
(一)中文 |
《中阿含經》六十卷,曇瞿僧伽提婆譯,《大正藏》第一冊,No.26 |
《雜阿含經》五十卷,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No.99 |
《五陰譬喻經》一卷,安世高譯,《大正藏》第二冊,No.105 |
《佛說水沫所漂經》一卷,曇無蘭譯,《大正藏》第二冊,No.106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百卷,玄奘譯,《大正藏》第六冊,No.220 |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二十七卷,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八冊,No.223 |
《妙法蓮華經》八卷,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No.262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佛駝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九冊,No.278 |
《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一卷,提雲般若譯,《大正藏》第十冊,No.306 |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一冊,No.310 |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曇無讖譯,《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4 |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四冊,No. 475 |
《深密解脫經》五卷,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5 |
《解深密經》五卷,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6 |
《佛說解節經》,一卷,真諦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7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8 |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一卷,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9 |
《佛說佛地經》一卷,玄奘譯,《大正藏》第十六冊,No.680 |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1509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大正藏》第27冊,No.1547 |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世親著,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眾賢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62 |
《中論》四卷,龍樹造,鳩摩羅什譯,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64 |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清辯造,波羅頗密多羅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66 |
《大乘掌珍論》二卷,清辯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8 |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 彌勒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
《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造,玄奘纂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5 |
《唯識論》一卷,世親造,般若流支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8 |
《攝大乘論》三卷,無著造,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3 |
《攝大乘論本》三卷,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4 |
《辯中邊論》二卷,世親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0 |
《顯揚聖教論》卷六,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2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無著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1605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安慧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6 |
《大乘成業論》一卷,世親著,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9 |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商羯羅主造,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二冊,No.1630. |
《成實論》十六卷,訶利跋摩造,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二冊,No.1646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十卷,智顗說,灌頂筆錄,《大正藏》第三十四冊,No.1718 |
《瑜伽論記》四十八卷,釋遁倫著,《大正藏》第四十二冊,No.1828 |
《眾經目錄》七卷,法經等撰,《大正藏》第五十五冊,No.2146 |
|
(二)日文 |
深浦正文、二宮守人譯《解深密經》五卷,收於《國譯一切經》經集部三。 |
寺本婉雅譯註,1977,《梵藏漢和四譯對照‧安慧造唯識三十論疏》,東京:囯書刊行會。 |
|
二、專書著作 |
(一)中文 |
A.K.Warder,《印度佛教史》下〈大乘與密教〉,王世安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33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
E.J.D.Conze,《佛教的本質及其發展》,胡國堅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2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6年。 |
上田義文,《大乘佛教思想》,陳一標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
于凌波,《唯識學入門六記》,台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年。 |
山田龍城 ,《梵語佛典導論》,許洋主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79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
井上玄真,《唯識三十論講話》,白湖无言譯,台北:世樺印刷公司,1994年。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
竹村牧男 ,《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 蔡伯郎譯,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原作《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
林崇安,《因明與辯經──佛教邏輯的現代運用》,桃園:圓光出版社,2006年。 |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 |
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
勝呂信靜,〈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特以《攝大乘論》為中心〉,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
袴谷憲昭 ,〈瑜伽行派的文獻〉,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7冊《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
程恭讓,《解深密經》,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
黃慶瑄,《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1998年。 |
趙國森,《解深密經導讀》,台北:全佛出版社,1998年。 |
歐陽漸編,《解深密經》,《藏要》第一輯第六種〈支那內學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29年。 |
橫山紘一,〈唯識思想的空〉,宏音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2冊《中觀與空義》,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
橫山紘一,《唯識思想入門》,許洋主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
釋太虛,《法相唯識學》,《太虛大師全書》第六編,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98年。 |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三版,1992年。 |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十五刷,2003年。 |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七刷,2003年。 |
釋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六版,1992年。 |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三版,1981年。 |
釋印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修定一版,1992年。 |
釋印順,《唯識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新版一刷,2000年。 |
釋印順,《辨法法性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四版,1989年。 |
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正聞出版社,七版,1991年。 |
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新版二刷,2003年。 |
釋法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
釋悟殷,《部派佛教》上編:實相篇、業果篇,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 |
釋圓測,《解深密經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年。 |
釋演培,《解深密經語體釋》,高雄:演培法師全集出版委員會出版,2006年。 |
|
(二)日文 |
中村元,《空の論理》,東京:春秋社,第四刷,2001年,。 |
田边和子,《パーリ聖典に見られる物語文學の世界》,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7年。 |
田中順照,《空觀與唯識觀》,京都:永田文昌堂刊,第四刷,1976年。 |
平川彰等,《唯識思想》,《講座‧大乘仏教》8,東京:春秋社,1982年。 |
片野道雄,《インド唯識說の研究》,京都:文荣堂書店,1998年。 |
竹村牧男,《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5年。 |
宮本正尊,《根本中と空》,日本:東陽堂書店,1943年。 |
高崎直道,《唯識入門》,東京:春秋社,第六刷,1999年。 |
梶山雄一,〈《解深密經》の論理學〉,《講座‧大乘仏教》9《認識論と論理學》,東京:春秋社,1984年。 |
常澤實導,《瑜伽行思想と密教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78年。 |
深浦正文,《唯識學研究》上、下,京都:永田文昌堂刊,1954年。 |
袴谷憲昭,《唯識の解釋學──《解深密經》を讀》,東京:春秋社,1994年 |
富貴原章信,《護法宗唯識考》,京都:法藏館,1941年。 |
|
|
三、期刊與學位論文 |
(一)中文 |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年。 |
林韻婷,〈雜阿含經譬喻故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梁曉虹,〈佛典譬喻的形式〉,《普門雜誌》第243期,1999年。 |
梁麗玲,〈《出曜經》動物譬喻研究〉,《文學新鑰》第4期,2006年。 |
陳一標,〈他空說的系譜與內含──論印順法師對唯識空性說的理解〉,《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台大佛學研究中心,2006年。 |
陳一標,〈賴耶緣起與三性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
陳麗珊,〈佛經譬喻之廣泛性與通俗性〉,《大仁學報》第17期,1999年。 |
謝大寧,〈譬喻與詮釋──從法華經的譬喻看牟宗三先生的天台詮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 |
譚惠文,〈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中正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
釋純因,〈漢譯中阿含經譬喻之基礎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95年。 |
釋圓貌,〈瑜伽行派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
釋嚴慧,〈漢譯雜阿含經中譬喻的種類與運用〉,圓光、福嚴第二屆聯合論文發表會,2002年。 |
|
(二)日文 |
三穗野英彥,〈《解深密經》における止觀修習と三性說の関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第2號,2001年。 |
上田義文,〈三性說類型的考察──原始唯識說の根本立場〉,《佛教研究》第2卷第6期。,1938年 |
丹治昭義,〈眼翳の譬喻〉,《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1號,1983年。 |
氏家昭夫,〈唯識三性說について〉,《密教文化》85期,1968年 |
伊藤秀憲,〈《解深密經》における玄奘・流支の縁起理解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1號,1984年。 |
伊藤秀憲,〈玄奘譯《解深密經》における密意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2卷第1號,1973年。 |
西尾京雄,〈無著造‧解深密經疏について 特にその第一品〉,《大谷學報》第20卷,第1號,1939年。 |
西尾京雄,〈無著造‧解深密經疏に就いて(三)〉,《大谷學報》第22卷,第3號,1941年。 |
西尾京雄,〈無著造‧解深密經疏に就いて(二)〉,《大谷學報》第22卷, 第1號,1941年。 |
西尾京雄,〈解深密經の成立構造の研究〉,《大谷學報》第24卷,第1號,1943年。 |
西尾京雄,〈解深密經の成立構造の研究(二)〉,《大谷學報》第24卷,第3號,1943年。 |
西尾京雄,〈解深密經の成立構造の研究(三)〉,《大谷學報》第24卷,第5號,1943年。 |
岩田諦靜,〈真諦譯《攝大乘論世親釋》における菴摩羅識說につぃ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第 1號,2000年。 |
竹村牧男,〈轉依―二分依他 《攝論》金・土・蔵の譬喩の解明を通路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5卷第1號,1976年。 |
服部正明,〈夢の譬喻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卷第1號,1954年。 |
金子方夫,〈大乘涅槃經に於ける如來藏の譬喻〉,《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2卷第1號,1930年。 |
長澤實導解,〈解深密経分別瑜伽品の鏡喩の一問題──ジュニャーナガルバの教学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七卷第2 號,1959年。 |
高橋晃一,〈《解深密經》と五事說の関連について〉,《佛教學》第44號,2002年。 |
高畠寬我,〈åvAdana と îtivuttaka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3 卷第 1號,1954年。 |
徐 徳仙,〈円測の《解深密經疏》における八識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4卷第2號,1996年。 |
福原蓮月,〈大般涅槃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1號,1974年。 |
薊 法明,〈三性說につぃて———「幻術の譬喻」における見解の相違につぃ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第1號,1937年。 |
薊 法明,〈依他起性について──saMkleza、vyavadAna、vizuddhi を手がかかり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0卷第 2 號,2002年。 |
橘穿智昭,〈圓測撰《解深密經疏》における一乘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5卷第1號,1996年。 |
藤田祥道,〈楔の譬喻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1990年。 |
|
四、工具書 |
《CBETA電子佛典》,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出版,2005年。 |
丁福保,《佛教大辭典》,1921年。 |
平川彰 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 凸版印刷株式會社,1997年。 |
森章司編,《佛教比喻例話辭典》,日本:東京堂出版,三版,1990年。 |
塚本善隆 編《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3年。 |
藍吉富 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0年。 |
鎌田茂雄主編,《大藏經全解說大事典》,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