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0 12:34: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20 11:16:06   編輯部 報導

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中心  指導教授:黃俊威

本論文題名為: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論述重點,主要是探討龍樹與說一切有部業思想互動的關係,以代表上座系的論書《舍利弗阿毗曇論》及代表說一切有部思想理論的論書:《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阿毗達磨集異門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阿毗達磨識身足論》、《阿毗達磨發智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等,探究說一切有部思想理論體系及其業思想。其後,則對龍樹思想發展史溯源,並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探討龍樹業思想的論述重點,再輔以《大智度論》提出論證與說明:龍樹業思想的產生,實與說一切有部有著深遠的思想淵源。剋實言之,說一切有部業思想,是促使龍樹思想及業思想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陳教授  〉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向來對於說一切有部前期思想發展脈絡的研究,常為學人所忽略,今所能查閱有關說一切有部前期思想理論體系研究的論文,泰半皆從較為後期的《俱舍論》開始研究,但若我們對思想發展史有著深入的了解與掌握,則我們可知,若對於說一切有部思想的研究直接以歷史的跳躍法「大躍進」至《俱舍論》入手研究,則將大大忽略了前期思想發展的演變過程,導致研究成果有所疏漏而不自知。因此,本論文將循著今唯一僅存的說一切有部前期階段論書:《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阿毗達磨集異門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阿毗達磨發智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及各上座部派所尊之《舍利弗阿毗曇論》逐一考察與探究,並整理出思想發展的體系,以此呈現出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特色,並論究其業思想所產生的困境與影響。再者,有關龍樹的部份,如前所述,向來甚少將其與說一切有部思想做關連性的探討,然從佛教思想發展史歷程來看,此二者的關連性實不容我們忽略,因之,筆者將結合對說一切有部思想體系的認識基礎,以龍樹《中論》「觀業品」為中心,《大智度論》為輔助說明,深入剖析與探究龍樹業思想的義涵及其所揭舉業思想的終極意義。關鍵詞: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碩士/研究生:童瓊慧 龍樹 ; 說一切有部 ; 中論 ; 阿毗達磨 ; 阿毗達磨論書 ; 本母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04
第三節 研究資料 05
第二章 說一切有部論書中業思想體系的形成 07
第一節 部派分裂與說一切有部的形成 07
第二節 阿毗達磨之傳承與業思想的關係 09
第三節 說一切有部論書中業思想體系發展過程 12
一.從「法相分別」、「論門分別」到「章門分別」 13
(1)《舍利弗阿毗曇》「問分」中「法相分別」與蘊處界的成立
13
(2)《舍利弗阿毗曇》「問分」中「論門分別」與「業」的關係
15
(3)《舍利弗阿毗曇》「非問分」中「論門分別」與「業」的關係
17
(4)《舍利弗阿毗曇》中「法相分別」與「論門分別」的影響
21
(5)《阿毗達磨發智論》的「章門分別」與「業蘊」的形成
23
二.從《舍利弗阿毗曇》的蘊處界到「五位六十七法」的形成
26
(1)《舍利弗阿毗曇》的蘊處界思想理論架構與「無表色」的形成
26
(2)《阿毗達磨品類足論》「五位六十七法」的思想理論與無表色的關係
3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38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的業思想 40
第一節 「三世實有、法體恆存」與無表業的思想進路 40
第二節 表業與無表業 45
第三節 本章小結
-----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困境與影響 50
第四章 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 54
第一節 龍樹的思想淵源 54
第二節 「入不二入法門」、「戲論」與說一切有部的「分別說」
56
第三節 《中論》「觀業品」中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
69
一、見於《中論》「觀業品」中的有部思想 69
二、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 73
三、龍樹的業思想 92
第四節 《中論》「觀業品」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間之互動
100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22
第五章 結論 125
附錄<1> 01
附錄<2> 17
附錄<3> 32
附錄<4> 41
參考書目

 [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與文獻
一、 古典文獻
◎鳩摩羅什譯、青目注《中論》,大正藏第30冊。
◎ 世友造、玄奘譯《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大正藏第26冊。
◎ 尊者舍利子說、玄奘譯《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大正藏第26冊。
◎ 尊者大目乾連造、玄奘譯《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大正藏第26冊。
◎ 提婆設摩造、玄奘譯《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大正藏第26冊。
◎世友造、玄奘譯《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大正藏第26冊。
◎迦多衍尼子造、玄奘譯《阿毗達磨發智論》,大正藏第26冊。
◎玄奘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
◎世親造、玄奘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冊。
◎眾賢造、玄奘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29冊。
◎世友造、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49冊。
◎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舍利弗阿毗曇》,大正藏第28冊。
◎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 大正藏第2冊。
◎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大正藏第25冊。
二、 近人著作
中文部份
◎李志純,《印度史綱要》台北:正中書局,1972初版。
◎釋演培,《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慧日講堂印行,1975。
◎木村泰賢,《小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印行,1975。
◎ 李世傑,《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纂,1979。
◎ 張漫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1979初版。
◎吳俊才,《印度史》,三民書局印行,1981初版。
◎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臺灣學生書局,1983初版。
◎ 李世傑,《部派佛教思想史》,新文豐出版,1983。
◎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天華出版,
1983三版。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1984三版。
◎中村元,《印度思想》,幼獅出版,1984。
◎李志夫,《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1986
出版。
◎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業的研究》,法爾出版,1988第一版第
一刷。
◎多羅那它,《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
◎高楠順次郎,《佛教哲學精義》,世樺印刷出版,1988全集校訂版。
◎水野弘元等,《印度的佛教》,法爾出版社,1988。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天華出版,1989
一版。
◎ 加藤純章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法爾出版,1989一版一
刷。
◎ 加藤純章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法爾出版,1989一版一
刷。
◎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印度哲學宗教史》,商務印書館,1991
修訂版。
◎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東大出版,1991三版。
◎釋惠敏,《中觀與瑜伽》,東初出版,1991三版。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開展》,佛光出版, 1991三版。
◎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正聞出版,1992
七版。
◎印順法師,《空之探討》,正聞出版,1992六版。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開展》,正聞出版,1992七版。
◎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東宗出版,1992初版。
◎ 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1992三版。
◎吳汝均,《印度中觀哲學》,圓明出版,1993一版。
◎ SURENDRANATH DASCUPTA,《印度哲學史》,黎明文化出版,1993。
◎CHATTERJEE、DATTA,《印度哲學概論》,黎明文化出版,1993。
◎楊郁文,《阿含要略》,東初出版社,1994初版三刷。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1994初版。
◎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1994二版。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正觀出版, 1995初版。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1996初版三刷。
◎姚衛群,《印度哲學》,淑馨出版,1996初版。
◎黃俊威,《緣起的詮釋史》,圓光出版,1996一版一刷。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出版,1997初版。
◎ 吳汝均,《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商務出版,1997一版。
◎姚衛群,《印度宗教哲學百問》,佛光出版社,1997初版。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香光書鄉出版,1998初版。

日文部份
◎ 靜谷正雄,《小乘佛教史的研究》,日本:百華苑刊,昭和五十三年
三月。
◎福原亮嚴,《有部阿毗達磨之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 木村泰賢,《木村泰賢全集─阿毘達磨論的研究》,日本:大法輪閣
,昭和四十二年三月。
◎渡邊謀雄,《有部阿毗達磨之研究》, 東京:平凡社,1954。
◎ 河村孝照,《阿毗達磨論書資料的研究》,京都:日本學術振興會,
1974。
◎宇井伯壽,《印度哲學史》,日本:岩波書店,昭和七年六月。
◎金岡秀友編,《部派佛教》,東京:佼成出版社,1977。
◎佐佐木現順,《阿毘達磨思想研究》,東京:弘文堂,1958。
◎ 寺本婉雅等編,《藏漢和三譯對校異部宗輪論》,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四十九年六月。
◎江島惠教,《中觀思想的開展》,東京:春秋社,昭和五十五年二月。
◎ 壬生台舜編,《龍樹教學的研究》,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3
初版。
◎ 三枝充惠,《中論─緣起、空、中之思想》,日本:第三文明社,1984。
◎山口益,《般若思想史》,日本:法藏館,1956。
◎山口益,《中觀佛教論考》,日本:山喜房佛書林,1975。
◎ 雲井昭善,《業思想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9。
三、期刊論文
中文部份
◎釋厚觀,<日本的阿毗達磨佛教研究>,《諦觀》,1993,第72期,p
1-53。
◎李世傑,<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佛光學報》,1978,第3期,p
39-49。
◎Kalupahana,D.J.著; 陳銚鴻譯,<原始佛教哲學的業與輪迴>,《中
國佛教》,1981,p44-49。
◎ 林世敏,<中論觀業品的業力思想>(上),《慧炬》,1987,第282
期,p27-30.
◎ 林世敏,<中論觀業品的業力思想>(下),《慧炬》,1988,第283
期,p26-29.
◎ Lamotte著,郭忠生譯,<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諦觀雜誌』,
七十九年七月,第62期, p97-179。
日文部份
◎ 干瀉龍祥著,<大智度論作者>,『印度佛教學研究』,昭和三十三年
十二月,第七卷第一號,p1-12。
◎ 平川彰著,<十著毗婆沙論著者>,『印度佛教學研究』,昭和三十三
年三月,第五卷第二號,p176-181。
四、 工具書
◎ 佛光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佛光出版,高雄,1988
二版。
◎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活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台南,1994。
◎荻原雲來編,《梵和大辭典》,新文豐出版社,1988台北。
◎ J.W.de Jong, Mulamadhyamakakarikah of Nagarjuna, The Adyar
Library and Research Centre,India,1977.
◎ Poussin, Mulamadhyamakakarikas (Madhyamikasutras) ,台北,彌勒出版社,1984.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碩士/研究生:童瓊慧  指導教授:黃俊威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佛法與經營研究-國際學士院..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