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2 15:18:2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02 15:02:08   編輯部 報導

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中心  指導教授:黃俊威

: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論述重點,主要是探討龍樹與說一切有部業思想互動的關係,以代表上座系的論書《舍利弗阿毗曇論》及代表說一切有部思想理論的論書:《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阿毗達磨集異門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阿毗達磨識身足論》、《阿毗達磨發智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等,探究說一切有部思想理論體系及其業思想。其後,則對龍樹思想發展史溯源,並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探討龍樹業思想的論述重點,再輔以《大智度論》提出論證與說明:龍樹業思想的產生,實與說一切有部有著深遠的思想淵源。剋實言之,說一切有部業思想,是促使龍樹思想及業思想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向來對於說一切有部前期思想發展脈絡的研究,常為學人所忽略,今所能查閱有關說一切有部前期思想理論體系研究的論文,泰半皆從較為後期的《俱舍論》開始研究,但若我們對思想發展史有著深入的了解與掌握,則我們可知,若對於說一切有部思想的研究直接以歷史的跳躍法「大躍進」至《俱舍論》入手研究,則將大大忽略了前期思想發展的演變過程,導致研究成果有所疏漏而不自知。因此,本論文將循著今唯一僅存的說一切有部前期階段論書:《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阿毗達磨集異門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阿毗達磨發智論》、《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及各上座部派所尊之《舍利弗阿毗曇論》逐一考察與探究,並整理出思想發展的體系,以此呈現出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特色,並論究其業思想所產生的困境與影響。再者,有關龍樹的部份,如前所述,向來甚少將其與說一切有部思想做關連性的探討,然從佛教思想發展史歷程來看,此二者的關連性實不容我們忽略,因之,筆者將結合對說一切有部思想體系的認識基礎,以龍樹《中論》「觀業品」為中心,《大智度論》為輔助說明,深入剖析與探究龍樹業思想的義涵及其所揭舉業思想的終極意義。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碩士/研究生:童瓊慧  

 裝飾性圖片

指導教授:黃俊威 

黃俊威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龍樹的中論用了辯證法嗎?楊惠南

漢譯本「中論」初探 

藍吉富 東海大學研究生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頁79~134  

中論頌是印度龍樹菩薩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觀宗或中國三論宗的核心論

台大哲學論評第五期              253頁 一、引 論 《中論》(`Madhyamakakarika`),是龍樹 (`Nagarjuna'; A. D. 150-250)諸多論著當中,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一般相信 ,這是一部批判龍樹在世時印度諸學派的代表作,例如,清辨( 又譯成分別明,`Bhavaviveka; A. D. 500-570)的《中論》註-- 《般若燈論釋》(`Prajnapradipa`)卷一,在註釋《中論》第一品 第三頌時,就以為龍樹是在批判僧佉(`Sankhya`)、鞞世 (`Vaisesika`)、阿毘曇(`Abhidharma`)、祼形部(Digambaras) 等學派(1)。 

 《中論》是《阿含》通論  性空思想研究的一個面向:判定「《中論》是《阿含》通論」的綜合省思-究竟在性空學、龍樹學的研究上,扮演何種地位?《中論》、《般若經》、《阿含經》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印順導師此一觀點,是否如同批評者所言,是「未經證實的片面研究成果或偏頗的結論……,則可能對佛教造成嚴重的破壞」?真理越辨越明。《中論》《般若經》《阿含經》的關係,本就錯綜複雜。三者之間,就文獻、歷史背景、造論者本身等種種因緣相互交涉的情況下,幾乎讓人看不清:《中論》到底「師承何處」?也不禁思考,在大小乘紛爭的時代,龍樹到底作了什麼努力來提倡大乘? 

中論講記   中論選頌   中論講記  略談龍樹    

龍樹中論》的中道觀於佛法修行次第中的實踐意涵  以《中論》為基礎的探討

 

試論《俱舍論》在佛教思想史中之價值(上)  俱舍論釋題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簡稱《大毗婆沙論》,佛滅後四百年初,五百羅漢,由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之請,廣解釋《發智身論》者,為說一切有部的最高論書。

漢譯《阿含經》與阿毘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參考書目與文獻
一、 古典文獻
◎鳩摩羅什譯、青目注《中論》,大正藏第30冊。
◎ 世友造、玄奘譯《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大正藏第26冊。
◎ 尊者舍利子說、玄奘譯《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大正藏第26冊。
◎ 尊者大目乾連造、玄奘譯《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大正藏第26冊。
◎ 提婆設摩造、玄奘譯《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大正藏第26冊。
◎世友造、玄奘譯《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大正藏第26冊。
◎迦多衍尼子造、玄奘譯《阿毗達磨發智論》,大正藏第26冊。
◎玄奘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7冊。
◎世親造、玄奘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冊。
◎眾賢造、玄奘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29冊。
◎世友造、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49冊。
◎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舍利弗阿毗曇》,大正藏第28冊。
◎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 大正藏第2冊。
◎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大正藏第25冊。
二、 近人著作
中文部份
◎李志純,《印度史綱要》台北:正中書局,1972初版。
◎釋演培,《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慧日講堂印行,1975。
◎木村泰賢,《小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印行,1975。
◎ 李世傑,《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纂,1979。
◎ 張漫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1979初版。
◎吳俊才,《印度史》,三民書局印行,1981初版。
◎吳汝均,《佛學研究方法》,臺灣學生書局,1983初版。
◎ 李世傑,《部派佛教思想史》,新文豐出版,1983。
◎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天華出版,
1983三版。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1984三版。
◎中村元,《印度思想》,幼獅出版,1984。
◎李志夫,《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1986
出版。
◎ 舟橋一哉著、余萬居譯,《業的研究》,法爾出版,1988第一版第
一刷。
◎多羅那它,《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
◎高楠順次郎,《佛教哲學精義》,世樺印刷出版,1988全集校訂版。
◎水野弘元等,《印度的佛教》,法爾出版社,1988。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天華出版,1989
一版。
◎ 加藤純章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法爾出版,1989一版一
刷。
◎ 加藤純章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法爾出版,1989一版一
刷。
◎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印度哲學宗教史》,商務印書館,1991
修訂版。
◎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東大出版,1991三版。
◎釋惠敏,《中觀與瑜伽》,東初出版,1991三版。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開展》,佛光出版, 1991三版。
◎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正聞出版,1992
七版。
◎印順法師,《空之探討》,正聞出版,1992六版。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開展》,正聞出版,1992七版。
◎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東宗出版,1992初版。
◎ 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正聞出版,1992三版。
◎吳汝均,《印度中觀哲學》,圓明出版,1993一版。
◎ SURENDRANATH DASCUPTA,《印度哲學史》,黎明文化出版,1993。
◎CHATTERJEE、DATTA,《印度哲學概論》,黎明文化出版,1993。
◎楊郁文,《阿含要略》,東初出版社,1994初版三刷。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1994初版。
◎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1994二版。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正觀出版, 1995初版。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1996初版三刷。
◎姚衛群,《印度哲學》,淑馨出版,1996初版。
◎黃俊威,《緣起的詮釋史》,圓光出版,1996一版一刷。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出版,1997初版。
◎ 吳汝均,《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商務出版,1997一版。
◎姚衛群,《印度宗教哲學百問》,佛光出版社,1997初版。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香光書鄉出版,1998初版。
英文部份
◎ Conze Edward, Buddhism:Its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1959.
◎ Murti,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 A study of the
Madhyamika System, Second edition, London: G. Allen and
Unwin,1960.
◎ Conze Edward,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7.
◎ Streng, Frederick J., Emptiness, Nashville: Abingdon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