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11 11:35:26
學習次第 : 進階

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十難:觸事無心

 

證嚴法師講述

 

第十難:觸事無心

     佛說人有二十難,觸事無心第十難;
   天下原來本無事,心中常因計較煩;
   前腳落定後腳放,悟得真空始是閑;
   恒持心淨能輕安,觸事無心也不難。

   學佛調心,這是人人的本分事,心難調,就會隨著境界起伏不定。修行就是要在難調的心態下,好好地用心下功夫,好好地調伏。「佛說人有二十難,觸事無心第十難,天下原來本無事,心中常因計較煩」。
   這段話讓我們瞭解:天下原本就沒什麼大事,心中如果不分別、不計較,自然可以和外面的境界融會貫通,一點困難的事情也沒有。困難的形成,都是由於一分計較,有了計較心,事事就難以過關,所以我們的心要時時調伏好,真正不計較的心,其實是充滿無限的自在與快樂。

印尼將軍感受多
   看看這一回(民國八十九年)「全球慈濟人醫會」的成員集合在臺灣,幾天的時間裏,每個人都過得很歡喜,並且有滿滿的心得與感動。其中,有一位從印尼來的將軍,他是印尼空軍醫院的領導者,曾經統領全國七十多所國家空軍醫院,在印尼國內,他的地位可說是備受尊崇。
   他自己也說,平時進出都有隨從陪侍在側,最起碼也有兩位秘書或兩位以上的隨從。之前他也曾經來過臺灣,一下飛機就受到相當的禮遇。我國的政要還派遣豪華轎車接送他,並且安排他住在五星級以上的飯店;此外,他開會的位置也安排在貴賓席,十分受到禮遇。
   但是,這一次他以志工的身分,隨印度尼志工一起來台。那一天,在大林慈濟醫院的晚會活動中,大家都平等地依照先後次序入座。他說他走路要排隊,座位則是在最後面,睡的地方是通鋪,尤其是要睡在地板上,但是環境雖然截然不同,他卻覺得很歡喜,並且切實體會到慈濟世界的真平等——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卻可以和平地共同生活。人醫會裏的成員,雖然每個人都是醫師,卻不分地位高低,讓他覺得十分感動。
   他並沒有分別「我的地位很高,平常受到與眾不同的禮遇,進出受到如此的尊重,怎麼來到這個團體沒有得到特別的對待?」這就是「觸事無心」。因為他觸事無心,所以心很平靜開闊、很歡喜,甚至他還體會到慈濟這個團體的平等。
   心如果能不計較,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困難的產生就是「心中常因計較煩」,若能不計較,人生不就海闊天空!下一句「前腳落定後腳放,悟得真空始是閑,恒持心淨能輕安,觸事無心也不難」。我不是常常說,就像我們走路,前腳走、後腳放,這樣才能向前進;如果我們前腳走,卻不想放後腳,就無法更上層樓。
   待人處事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事過境遷就過去了,不要把心纏留在當時的狀態。心如果纏繞在人事上,就會很不快樂,我們應該體會到,人生原本就是一場假相,如果知道相是假的,一切相皆是幻化無常,那麼人與人之間,哪有永恆不變的形相?
   看看大自然的境界,有春夏秋冬。在冬季裏,樹葉原本部掉落了,草木也枯乾了,而春的來臨,又讓葉落的樹枝慢慢地開始長芽。幾天前看到的是乾枯的樹枝,兩天后再看,樹枝上的樹蕊已經開始冒出來;隔天再看,樹枝的嫩葉已經伸長了;再經過幾天,就變成了整棵綠油油的大樹。

   看!大自然的景象也是不固定。小樹苗的成長很快,過了幾天再看,幾年後再看,從前的樹苗已經變成大樹了。所以大自然景象,沒有固定的形態,人生的形相也是如此!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一樣的形相,從初生嬰兒天真無邪的可愛形態,慢慢隨著歲月流逝,我們的身體、軀殼不斷地變化。在不經意當中,從幼年變成青年、中年、老年,軀體不停地變化,原本清瘦的人不知何時竟發福了,這就是改變中的形相。

   事物的變化就是無常,也就是「空」,因為它有生、住、異、滅。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的形態;物質則有成、住、壞、空的現象,世間沒有一項可以永遠留住的事物,既然留不住,也就是空。瞭解一切皆空的定律,凡事就不會煩擾我們的心,如此不僅心態能清閒,更能平靜。

恒持心淨能輕安
   心態若要平靜,就要好好用心觀察身外的境界,並且體會內心的世界。如果我們不用心就容易放縱,心若放縱就會產生計較。能收攝自己的心,冷靜地思考,才能真正覺悟,擁有覺悟的心,即能體會真空妙有之法,世間就沒有喜怒哀樂不平衡的情況產生,心地一片寧靜閒適。所以「悟」字非常重要。
   「恒持心淨能輕安」,我們要永恆保持通達的心態與觀念,不要只是一件事情想通了,下一件事又想不通。世間的事相,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如果用心,就可以體會沒有什麼值得計較!一件事情既然想得通,其他的事情也都同理可證,這麼一來,心能不受境界、人我是非所染汙,就可以恒持清淨,心若能清淨就會輕安。
   人生難得心輕安,修行最重要的境界,也是在於輕安。所以我們要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境界本來就不會污染我們的心,心會受污染,都是自己沾染的,就像我們常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境界是它原本的境界,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只是自己的心被境界迷轉,不是境界使我們的心轉動。重點在如何解開心中的纏縛?纏於境界的人,心結還是要自己解開,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當我們遇到境界時,心不會煩亂,不會和境界牽纏不清,這樣內心就能輕安,若能如此,觸事無心也不難。
   平常對身外、身內要多用點心,才能真正體悟「一切皆空」的道理,進而得到妙有的歡喜。我們要永遠恒持心的清淨輕安,如此,待人處事就不會受到是非的薫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