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  阿嘉仁波切

在西藏,佛教既是宗教又是生活哲學,其深刻和全面的哲學体系涵蓋了所有的生命形式-從微生物到超出人類經驗之外的生命。佛教將他們視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体.
佛教是一种為了培養慈悲(對所有生命的愛和仁慈)和智慧(對現實世界的洞察)的精神上的嚴格修行。佛法最早于約二千五百年前由成功地獲得了圓滿的慈悲和智慧的釋迦牟尼佛傳授,是一條通往脫离輪回,趨向涅盤的圣道。
 
白度母,是所有佛的女身示現,是慈悲的代表。 她的大悲可以熄滅一切的病源,帶來健康,力量,長壽 和美貌。白色代表純洁和完全無分別的真理。
 
作為一种宗教,藏傳佛教經歷了几個世紀的演變,形成了五個主要流派。
 
1. 宁瑪派(Nyingma ("藏文義為舊,老") school): 此派傳自印度蓮花生大師(Padmasambhava, 尊稱為古
如仁波切( Guru Rinpoche)
)。他于公元七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之邀從印度入藏。宁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最悠久的派別,從而得名。 蓮花生大師創建了位于藏南的著名的桑耶寺(Samyey monastery),后成為一主要的修習中心, 大多數從印度傳入的佛法經典在此首次譯為藏文。宁瑪派的修法中,大圓滿法門很有名
2. 舊噶當派 (Old Khadampa School):阿底峽尊者(Lama Atisha )將“修心”法從蘇門答腊帶到印度并傳至西藏。尊者于公元前982年出生于印度。他起初接触并熟習當時在印度流行的密法,而佛教在印度是在密教的盛行之後滅亡的。
3 . 噶舉派 Kagyut School:("藏語意為口授傳承 "): 噶舉派相信他們的傳承由金剛持佛(celestial Buddha DorjeChang:多杰羌,梵文Vajra-Dhara)傳給十世紀的一位印度瑜伽士諦洛巴(Tilopa), 再由他傳給那諾巴(Naropa), 那爛陀(Nalanda)大學的一位著名的經師。那諾巴的弟子中有噶舉派在西藏的第一位祖師,大譯師瑪爾巴(Marpa the translator)。他的最著名的弟子是密勒日巴( Milarepa)。噶舉派以修持高級瑜伽著名,例如心熱瑜伽(藏文為"tum-mo":畏怖女神)和中陰瑜伽(Bardo yoga)。 尊貴的大寶法王(Karmapa)即屬于此派。.
 
4. 薩迦派 (Sakya School): 由藏南的薩迦寺得名。薩迦寺由貢卻杰布(Konchog Gyalpo) 由1703年創立。 該派首領于公元十三世紀隨著忽必烈(蒙古大汗)的興起而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掌管政權的宗派首領。忽必烈封他為“國師”加封“帝師”。

5 . 新噶舉派 (格魯派或稱格律派): 也被稱為黃帽系 ,為宗喀巴大師創立。公元 十四世紀末,格魯派逐漸成為西藏佛教的獨立一支。 宗喀巴大師強調戒律和密宗修行前對顯宗的深刻了解。 宗喀巴大師于1409年創立了著名的甘丹寺(Ganden Monastery)。格魯派逐步流傳至全西藏并遠至蒙古。在蒙古几乎全境信從格魯派。格魯派的教法也傳布到漢地,影響到几代皇帝成為佛教的支持者。 尊貴的達賴喇嘛即屬于此派。阿嘉仁波切即是宗喀巴大師父親魯本格的轉世。
 
 
佛教是努力理解心靈和意識本質的宗教,更像哲學而不是神學。佛曾教導:一個開悟了的心靈就像無有纖云的碧藍天空。云彩比喻煩惱(藏文稱為"nyon-mong")。煩惱多達上千种,但可歸為三大類:貪,嗔,痴(無明),也被稱為“三毒”。其中無明是所有精神和肉体痛苦的根源。
四圣諦(Four Noble Truths)
佛体證四圣諦.
第一諦是苦諦 -生、老、病、死、怨憎會(互相仇視,又必須生活在一起)、愛別离(互相友愛,又必須分開)、求不得(欲望不能滿足)。
第二諦是集諦 -“三毒” (貪,嗔,痴)是所有精神和肉体痛苦的根源, 痴(無明)又是三毒的根源
第三諦是滅諦-我們自身擁有讓我們停止受苦的力量。因果,或“業” 表明我們自受業報。我們享受快樂時是受前世所集善業的果報。我們遭受痛苦時是受前世所集惡業的果報。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待當下痛苦的態度也會种下未來果報的种子。 我們有讓我們來生更美好的力量。 佛陀教導我們為了斷苦,我們必須斷十惡:殺,盜,淫,妄語,兩舌,惡語,綺語,貪,嗔,邪見。每當我們給別的有情帶去痛苦時,我們也种下了自己將來受苦的种子
第四諦是滅諦- 佛陀歸結為“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又可總結為戒,定,慧三無漏學:

= 正語,正業,正命(本質即是培養愛和慈悲)

= 正精進,正念,正定 (即控制能產生業的思想感情)

= 正見,正思維 (理解十二因緣和無我)
無我
佛教的核心是了解所有痛苦的根源是“無明”。對治無明的是智慧而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智慧是關于“無我”,或稱為“空性”的教義。在我們自身或周遭世界中都沒有獨立存在的“我” 或 “自性”。 宇宙万法都是互相依持而存在的,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宇宙是緣起的。
表面上,我們确實感覺到“自我”的存在。佛教認為這是來自于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融合。“色”由物質組成,即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的組合。“受”包括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想”是通過感覺對周遭世界的辨識。“行”是對境關于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我們的苦難來自于我們的無知和對于五蘊的執著。

緣起
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五蘊是由因緣而而存在的。從而開始了解佛教中极重要的一個原理:十二因緣:
1.無明(貪嗔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 2.行 (造作諸業) --> 3.識 (業識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 5.六入(胎儿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 7.受 (与外境接触生起苦樂的感受)--> 8.愛(對境生愛欲) --> 9.取(追求造作) --> 10.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 11.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 12.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逆十二因緣得解脫可將有情從無明中解脫而入涅槃(滅卻煩惱,證入實相之狀態)。
回頁首
阿嘉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的寺主。由于藏區的文化和宗教仍然有左派 ... 阿嘉仁波切能講流利的藏﹑漢﹑蒙古等多种語言,在定居美國后很快掌握了英語。About Arjia Rinpoche

釋迦牟尼佛
白度母
蓮花生大師
阿底峽尊者
瑪爾巴大譯師
薩迦五祖

宗喀巴大師

 

yam 天空部落-影音分享-阿嘉仁波切基金會佛法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