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世貢日噶瑪仁波切
勝尊貴的活佛-第12世貢日噶瑪仁波切於西元1964年出生於景色秀麗的西藏芒康地區,是當今傑出的佛學學者與佛法實修行者、更是藏傳佛教瑪倉噶舉的當今傳承持有者,承自瑪倉噶舉法脈創始者曲傑瑪巴法王(1135-1203)代代嫡傳從不間斷的法脈。仁波切廣泛研讀藏傳佛教 四大教派教義,其著作之一被收藏於印度達蘭薩拉的西藏圖書館,於西藏建立佛學院、孤兒院,教授佛法與西藏醫學,於台灣與英國,設立瑪倉噶舉佛學中心。此世由第十四世達賴法王與薩伽法王共同認證為第十一世貢日噶瑪仁波切轉世。
西元1964年,藏曆木蛇年,第十二世貢日噶瑪仁波切出生於西藏芒康育坡村村莊。其父親貝瑪甲措為第十一世貢日噶瑪仁波切的在家弟子,在貝瑪甲措成為一位誠心奉獻的在家弟子之前,貝瑪甲措曾於孩童時期在陽日卓瑪山與仁波切相遇與欲隨仁波切出家。
在仁波切出生的一年前, 蓮花生大士在夢境中告訴貝瑪甲措,他將最近會有一名兒子,必須對他傾注超凡的教養。貝瑪甲措謹記在心。
草原上的草漸漸長了起來,綠意盎然、百花爭艷。轉眼,族長貝瑪甲措之妻央鐘已九月懷胎近臨盆日。六月中旬的天氣涼爽乾燥,讓人身曠神怡,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因瞬現的彩虹平添幾分姿色,好美! 貝瑪甲措這天提早誦經完後,倚靠著椅子漸漸入睡,睡中一位騎乘俊逸靈敏山羊的威武護法來到貝瑪甲措面前,叮嚀他不可忘記蓮師之前所託。貝瑪甲措之妻央鐘在夢裏見一位莊嚴美麗的女子自天空徐徐而降,託付一團似奶油的東西給她。當朝陽上昇時,貝瑪甲措與妻子央鐘甦醒時,仁波切竟已呱呱落地了,且包於肉團中。當產婆剖開肉團,仁波切坐於肉團裡,身上洋溢著無比的清香且明顯浮印著"拱塌"痕跡由左肩至右膝蓋上。
密勒心子悲海轉法輪 乘願綻放覺如淨蓮中
掌教宣法眾生霑甘露 似是明燈照耀五濁中
(寧瑪派法王楚西仁波切所題(1996)
當仁波切三歲時,貝瑪甲措領著他到附近山區過夜旅遊。翌日清晨,當他們步行返家時,走到一個岔路上,其中一條路是直接返抵村莊的路。在此時,仁波切堅持走另一條路,貝瑪甲措因而看見遠方飄揚的經幡。貝瑪甲措即刻意識到,此路是通往他的上師-第十一世貢日噶瑪仁波切的閉關之處。
出於好奇,他問兒子:「你的家在哪呢?你可以帶我前去嗎?」就這樣,這男孩牽著其父親的手抵達閉關處。貝瑪甲措再問:「是誰居住在如此沒有窗戶或門帘的地方呢?」他的兒子回答:「像我一樣沒有翅膀的鳥所居住的呀。」男孩接著請他父親喝茶,當貝瑪甲措指出此處並無水源時,其兒子帶領他至關房外盛天然泉水,說:「父親,水在此處。」此時,貝瑪甲措確信他的兒子就是其上師的再來轉世,第十二世貢日噶瑪仁波切!
在當時情勢下,統治中國的共產黨禁止西藏的宗教與文化信仰活動,但貝瑪甲措不畏惡勢與危險,決心要讓其子接受正式的教育。芒康地區有一位極富有聖名的瑜珈士曲札甲措,隱居於山林中。因此這天半夜,他連夜帶著孩子前往拜訪這位瑜伽師。當人靜半夜時,三人悄悄地來到瑜珈士曲札甲措門前,而曲札甲措早已知道今晚會有貴客蒞臨,已依循西藏尊貴的仁波切來訪的待遇,先將屋內清潔,沿路用藏香薰染,並鋪上紅毯,備好上等酥油、珍饈佳餚與茶等候。不僅以仁波切之禮,更用上師之禮來門口迎接。自此以後,每當夜深人靜時,仁波切與哥哥格西丘殿便悄悄地來此學習。
當仁波切年滿十二歲時,中國政府放寬對於西藏的限制,仁波切與家人自此能夠較自由旅行。貝瑪甲措便帶他與哥哥格西丘殿至卡瓦格博(Kawagarbo)山區,據傳聖哲蓮花生大士與密勒日巴皆於此聖地修行。區域山間有一著名聖陵,其旁已經枯竭的山泉,傳說中唯有活菩薩蒞臨時泉水才會湧現。當仁波切來訪時,清泉瞬時大量湧出,村落長老們更前來展現敬意迎接,並且表示他們已經於夢中知道仁波切的光臨。
1982年,仁波切翻越喜馬拉雅山險峻的路程,前往印度研習更多佛法,他首先於哲蚌寺研修,在格魯派大學格西洛桑嘉措門下修習藏傳佛法。在哲蚌寺,仁波切經達賴喇嘛法王受戒為僧,於後在堪仁波切貢噶旺秋督導下完成薩伽派密法與顯法,學成後隨即閉關修習的惹瓊巴長壽法。在閉關結束後,仁波切在薩伽法王的薩伽寺擔任佛學教師。
在印度研讀佛法十三年後,1993年仁波切在達賴喇嘛與薩伽法王的祝福下,順應父母與鄉民的請求回到西藏芒康弘揚佛法。當仁波切返抵芒康時,即使當天天候冷峻嚴酷,約有一百名僧侶與村民前來迎接,並以煙供粉、酥油、牛奶與鮮果致敬。仁波切陸續在其家鄉創辦佛學科學學院與孤兒院,並且在佛學科學學院擔任校長與教授,對弟子們講授上千堂佛法並且讓他們與現代科學接軌,培養孤兒們研習西藏醫藥學。 百年以來,這是康芒內第一所提供教育、醫療並且協助地方社區的佛學學院。
仁波切一路於旅經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尼泊爾、不丹與台灣,致力弘揚佛法與瑪倉噶舉歷代上師所代代相傳的心法,饒益眾生,和為重建瑪倉噶舉寺院與佛學院而奔波,但仍從不間斷地照顧弱勢家庭與孤兒。西元2007年仁波切定居英國,維持清修的生活方式,持續翻譯與整修瑪倉噶舉傳承的古老經文與教授佛法。身為瑪倉噶舉法脈的現任傳承者,仁波切致力確保這些卓越的教法能受到保護與傳承下去,肩負法脈延續的責任。
乘願轉世十六生 境域無盡眾生護
後歷經逾七百年 噶瑪之名我示現
芒康噶陀草原上 雖建寺院被魔毀
十八障礙險脫後 瑪倉之名復燃旺
大禁行名揚過海 怙渡無量有情眾
(卓貢仁千尊者所題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