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1  網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十迴向品,是華嚴經中的第二十五品,現在所講的是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什麼叫做迴向?迴,是轉,迴轉之意。向,是趣向。迴向,就是說迴轉有形,趣向於無形。迴轉有相,趣向於無相。迴轉虛妄,趣向於真實。迴轉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他人。迴向,有很多種的解釋,現在把它綜合起來,可分為三方面:(1)迴向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一切眾生。(2)迴向自己的善根,趣向於菩提。這兩種是隨相。(3)迴向自己所積的善根,趣向於實際。實際就是無相,亦即是離相。以上所說的三方面,第一是眾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實際。這是綜合而言,如果要分別解說又可以分為十種迴向:

(1)迴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迴向給他人,就是迴向給眾生。經文說:「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者,不名迴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認為一切善事功德,是為自己的福報資糧,不肯分給他人,這就是「不饒益一切眾生,就不能叫「迴向」,假如你有一點點的善事善業,就立刻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是「饒益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迴向」。

(2)迴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一切眾生是多。菩提修諸善根,極令是少,但用這最少的善根普徧攝持一切眾生,以大歡喜心,發廣大迴向。無論任何善根,都是普徧施給法界一切眾生。這也是「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迴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行:修菩薩行的菩薩,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迴向於佛,然後再將此善根迴向給一切菩薩。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薩也是在修因行,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迴向給果地未滿的一切菩薩,令他們的願滿。使心沒有清淨的,得到清淨,很快成就正等正覺。

(4)迴因向果:迴自己的因華,向無上的果德。令無上正覺菩提,迅速得到圓滿。

(5)迴劣向勝:劣,就是陋劣。勝,是殊勝。陋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是陋劣。殊勝,大乘、菩薩、正覺佛果、菩提,都是殊勝。迴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薩,正覺世尊所修的勝行菩提覺果。

(6)迴比向證:比是比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沒有證得佛果的未來佛,佛是已證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薩比,我還沒有得到清淨,菩薩已經得到清淨,證到初地,我仍然是個凡夫。這樣一比較,就立刻發勇猛精進心,早證無上菩提果位。

(7)迴事向理:我們平時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為法,都迴向於真實的理體,使證得無餘涅槃。

(8)迴差別行門,向圓融行門:迴向我們所修行的種種差別行門,趣向於圓融無礙的行門。

(9)迴世間法,向出世間法:迴世間所有的一切有為法,把它趣向於出世的無為法,隨順出世法教化眾生,令眾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真實的。成熟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

(10)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迴順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真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十種迴向,簡略說說,在經文裡再詳細解釋。第一至三是迴向眾生。第四至六是迴向菩提。第七、八是迴向實際。第九和十是通於果及實際。實際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無相。做一個修行人,應該明白追求真實的法,進而要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爾時,金剛幢菩提,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味。    

當說完了兜率宮中偈讚品之後,緊接著說十迴向品時。會主金剛幢菩薩,他仰承釋迦牟尼,毗盧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薩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

金剛幢菩薩入到菩薩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後,從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過十萬佛刹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的諸佛,他們都是同一樣的名號,名為「金剛幢佛」,同時出現到金剛幢菩薩的面前。

咸稱讃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味。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    

出現在金剛幢菩薩面前的十方諸佛,異口同聲稱讚他說,真好!真好!你是一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薩智慧光三昧』。善男子!這是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位金剛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於你。也是毗盧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時所發的大願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於你。也是由於你的智慧清淨的緣故。更加有十方微塵數的菩薩,他們的善根增勝加被於你的緣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於這種三昧——『菩薩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為一切眾生演說不可思議的妙法。

為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以無量門,廣說眾法故。聞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如來種性故。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

為了令諸菩薩都能得到清淨無染,無畏的力量的緣故。也能具足無障礙的這種辯才的緣故。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名之為四無礙辯,又名四無礙智。得到了這種無礙辯,便能摧伏一切異論,決不會屈服。入無礙智地,就是進入不受一切障礙的定。這種智是圓融無礙,能照了諸法實相,能長住一切智地發大菩提心。入此菩薩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薩無盡的善根。又能滿足不受任何障礙的白善法。又能普徧深入法界,以普門示現來教化眾生。入此菩薩智光定,又能得到佛所現一切神力,通達妙用。「前際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發菩提心的智慧。

這一念的智慧是永遠不斷,接連繼續下去,所以你所發的菩提心也是永遠長存而更堅強的。因之得到一切諸佛常常護念你、護持你的諸根。信、進、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謂之諸根。入此「菩薩智慧光三昧」,又能生無量的智門,普徧而廣泛的演說無量妙法,教化一切眾生,令眾生一聽就能明白瞭解,盡形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遠不會忘記。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像有些人的記憶力特別好,能過目不忘,這種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這樣。又能攝受諸菩薩的一切善根。又能成辦幫助出世的道業因緣的法門,使其成就。又能繼續一切智中的最殊勝的智慧。入此「菩薩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一切眾生都發大誓願,早成佛道。又能為一切眾生解釋真實的義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薩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都歡喜。能修習一切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護持一切如來的種性。如來種性,就是如來的種子。如來的種子,就是一切眾生。「護持一切如來種性」,就是要護持一切眾生。

佛曾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是說眾生都有佛的種性,即是種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點種性。所以要護持,要好好護持一切眾生的成佛種性。因為這種種的緣故,所以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說諸菩薩所行的十種迴向,以利益初發心的菩薩及一切眾生。」 以上所說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剛幢佛對金剛幢菩薩所說。

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  

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金剛幢佛稱一聲金剛幢菩薩說:「佛的弟子!你現在應當仰承十方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來演說此法——即是十方諸佛所說的十迴向法門。你曾在「菩薩智光三昧」,之中,得著十方諸佛的加被,而今演說十迴向法門時,也會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不單得到加被和護念,你還會常生在佛家,同諸佛住在常寂光淨土中。

什麼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執著。沒有了執著,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貪欲,清心寡欲,去欲斷愛,邪婬之念不生,愛欲情感斷盡,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淨無垢的。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斷愛」。如果能常常保持清淨,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能達到這種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否則,時刻妄念叢生,弄得晝夜顚倒,昏天黑地,脾氣大得象像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

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點力量。意謂你能演說十迴向的法門,不特利益眾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離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羅尼光明故;陀羅尼是梵語,中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如能身心精進,就可獲得無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羅尼」的光明。入無障礙佛法故;「無障礙」 是說所有能障礙佛法的異論等都破除了,達到圓融無礙的解脫境界。菩薩因為受了十方諸佛的加被和護念,故能深入圓融無礙的佛法解脫境界,真實性空之中。

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徧照著盡虛空徧法界,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這個大光形成一個大光明藏,這個光明藏就是我們都知道的「○」 字所化出來的。「○」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字放出的光,只在 「○」 內,沒有到「○」外,因為它無外。這個 「○」,沒有人能把它打破。這個大光明藏,也沒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這個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無明了,所以「大光」永遠普照著法界。

集無過失淨法故;「集無過失」,是說知道有過失,就改過,就坦白承認,就懺悔。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勿憚改,善莫大焉」。勇於改過的人,是有志氣、有智慧的人。有了過錯不要覆藏、不要掩護、不要遮蓋,要發露懺悔。如果總是覆諱,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裡,永遠是見不著光明。人的心意識中如果常為黑暗遮蓋,沒有光明,就不會生智慧。 因為有智慧就有光,愚礙癡就沒有光,就是無明。人不怕有過失,就怕犯了過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覺,隨時知道改過,一天一天的過失就減少了。一點一點的懺悔,就得到清淨了。古人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怙」。

「集無過失」就是一點過失都沒有了,皆改過遷善了。「淨法」;即清淨法,因為沒有過失,就是沒有了染汚。在三業方面都沒有染汚,自然就清淨無為,而很自然地顯出來淨法。在意念上更不著住一切「色法」,不著住一切「心法」,不著住於「心所法」,不著住於「不相應法」, 也不著住「無為法」。一切無著,這就是「集無過失」得著「淨法」的緣故。住廣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廣大智慧的境界裡邊。如能常在廣大智慧的境界裡,就是沒有「愚癡」,就是把「無明」破了。得無障礙法光故;得到沒有障礙,這種法的光明。無障礙即是無一切煩惱。有煩惱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業障。有業障,就會生出種種報障,於是種種障礙,煩惱困擾,而不得安寧。現在菩薩因為入了「菩薩智慧定」而能演說「十迴向」的法門的緣故,所以能得到以上所說的種種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無障礙的智慧光明。

爾時,諸佛即與金剛幢菩薩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當十萬金剛幢佛對金剛幢菩薩說前面的這段經文的時候。說完之後,諸尊金剛幢佛立刻加被賜予金剛幢菩薩無量的智慧。(1)給與無能阻礙的辯才,口若懸河的語言三昧。(2)給與能分別一切文句和義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義能演繹成無量義,最後歸納為一義,這種的分別智慧。(3)又給與不受一切障礙的智慧光明。(4)又給與和佛平等身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給與無量的清淨音聲。一個人的音聲清濁瘖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對於處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揚佛法的法師,如果講經說法時,吐字清楚,聲音響亮如洪鐘,特別明朗,使聽眾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門。(6)由又給與一切菩薩不可思議的,善能觀察種種業行的三昧。(7)又給與不會被任何外力所破壞的善根,而迴向無上法界的智慧。(8)又給與能觀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種法最能幫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給與無論在任何地方說法,或與異道辯論時,都不會受到中斷,不會被人催伏——這種不畏辯才智慧,不屈不撓的毅力。是什麼原因能有這種智慧和力量呢?因為入了「菩薩智光三昧」定的緣故,所以得到這種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斷不屈。

爾時諸佛,各以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   

當十方諸位金剛幢佛與金剛幢菩薩以上種種的智慧,和加被他無量威神力之後,每位佛又各用他們的右手,輕輕觸摩著金剛幢菩薩的頭頂,充分流露出諸佛對金剛幢菩薩的慈心和愛護。在佛教裡,摩頂是長者對後起者一種愛護的表示。再者菩薩修行的功德圓滿,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頂受記禮,以表示認可為新佛。這是金剛幢菩薩受到諸佛的摩頂愛護。

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即從定起。

自「爾時諸佛……至即從定起」,這是結集經藏的菩薩所說的話。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金剛幢菩薩得到十萬方諸位金剛幢佛摩頂之後,即刻就從「菩薩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對法會中的諸位菩薩說: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們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願,廣大得充滿了盡虛空徧法界。沒有一粒微塵的地方,不是菩薩的大願所成。菩薩在他往昔生中,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就發下大誓;「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能普徧救護一切眾生,令諸眾生都早成佛道」。

自己不論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迴向給眾生,願助眾生得到解脫。菩薩救度了一切眾生,而更進一步做到離一切眾生相,一點不執著於自己曾經救護過一切的眾生。這樣所行的菩薩道,是學習過去諸佛所行的迴向,未來諸佛所行的迴向,現在諸佛所正在行的迴向。所謂「難思議」;因他所發的願深似海,體充法界,行同諸佛。所謂「大」:就是「普救護諸眾生」。「摩訶薩」是大的意思。大菩薩者:是願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稱大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

諸位佛的弟子!你們可知道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迴向,有多少種呢?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迴向有十種。這十種迴向,不單菩薩中的大菩薩們必須修學,就是三世的諸佛,也都同演說這個法門。

何等為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前面所說大菩薩們修行的迴向有十種,是那十種呢?現在把十種的名目說出,略加解釋,後文會一一詳加說明的。(一)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這是菩薩的大願,要普徧救護一切眾生,而不著相。 是「迴自向他的離相迴向」。如金剛經上說,「如是滅度一切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就是說的離相迴向,離眾生相。菩薩救度了一切眾生,而不居功、不著相、不炫耀、不自誇。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業功德,都迴向給法界眾生。離却諸相,就離却了執著。如有所執著,救會自滿、就會驕傲。一生驕傲心,永遠不會開大智慧。

修行最困難的、最重要的,就是修離執著、離却驕慢,否則徒負其名,終不能得到解脫。執著就好像用繩把自己綑上一樣,所以說不能得到解脫。執著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絕對不會有大智慧,不會有智慧之光明。不著於「人、事、時、地、物」的人,才能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來迴向,最後自然達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開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壞迴向:不壞什麼呢?不壞善根、不壞善功德、不壞菩提心,不壞金剛心、不壞戒定慧,不壞於三寶的堅固信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統統完完全全的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令眾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剛心等等也不壞滅。我所發的四大宏願,也就是等如來眾生所發的,這就是不壞迴向。

(三)等一切諸佛迴向:我願意學三世諸佛所修行的迴向法門,跟隨著三世諸佛所作的迴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諸佛一樣迴向給法界眾生。

(四) 至一切處迴向:知至一切處就是到達究竟處,就是達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願意一切眾生早成佛道,作這樣的迴向。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由於迴向的緣故,能成就無盡功德之藏。眾生無盡,功德無盡,所行的迴向也無盡。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無分別,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善根,順理修善,事理無違,入於平等的迴向。

(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觀察眾生,不計多少,不分親疏,不別善惡,不分美醜貧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隨順眾生,利益眾生,平等迴向一切眾生。

(八)真如相迴向:前面七種迴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真如是無形無相,絕對對待,冥於言思的。雖然如是,但善根可以合於真如,所以有這一門迴向。

(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不為「相縛」,不於「見著」,生活在任運自在的真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縛,得到自由解脫。菩薩得到了「無縛無著的解脫」,也希望一切眾生都得到「無縛無著的解脫」自由,於是把自己所得,迴向於法界眾生。   

(十)入法界無量迴向,菩薩深入法界,行無量無邊的善功德,盡虛空徧法界,無一處沒有諸佛菩薩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薩將此善根功德,迴向給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說的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行的十種迴向法門——後文詳釋。 過去諸佛,未來諸佛以及現在諸佛,過去曾經說過。將來的諸佛一定會說。現在的諸佛,他們正在對諸菩薩演說十迴向妙法。

第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金剛幢菩薩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你們可知道,什麼叫做菩薩中的大菩薩,救護一切的眾生,而又不著住於眾生相的迴向呢?

佛子!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無量善根。

諸位佛的弟子!修這種救護一切眾生,而能離一切眾生相法門的大菩薩們,他們首先修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因為布施是對治貪的,捨棄了貪的染汚,生起普徧愛護眾生的慈悲心,愛護眾生如己,也能捨己為眾生。

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分內財外財。內財是頭自、腦髓、身肉、骨血。外財是國城妻子。法施是能為眾生講經說法,教化一切眾生。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以法惠施於人,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無畏施是常能令人沒有怖畏恐懼,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覺。如此修行檀波羅蜜,就可達到涅槃彼岸。

其次(二) 淨尸波羅蜜:「淨」是清淨,沒有汚點。「尸」是尸羅,梵語,中譯為戒,就是修行的六眾弟子所應該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守戒要嚴密,持戒要清淨。清淨的程度,要像十五夜的滿月,一點瑕疵也沒有。修行人能持清淨戒,不為天下人,業也定生人間富貴之家,也是登涅槃彼岸的資糧。

(三)修羼提波羅蜜:「羼提」也是梵語,中譯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對忍人心平氣和,待人寬宏大量,一副菩薩心腸,和顏悅色,絕不會經常如怒目金剛,見人就暴躁如雷,脾氣來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於身心的無理言行,不反譏報復,更能受之泰然,不以為怪。菩薩修生忍,法忍、圓滿成就無生法忍,也是到涅槃彼岸的功德。

(四)起精進波羅蜜:菩薩修六度萬行,隨時生起精進心,勇猛精進不休息、不退轉,以期早成道業,救度眾生。

(五)入禪波羅蜜:菩薩「深入」禪定,修習「思惟修」的法門,增長智慧,成就不思議的神通,任運自在,度脫眾生,同登涅槃彼岸。

(六)住般若波羅蜜:「住」是不離開,菩薩修六度萬行,無一度一行可以離開智慧的,所謂「以智化情,以般若領導萬行」。沒有般若,等於一個人沒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薩道教化眾生! 所以應該修「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契和「實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達涅槃彼岸。

最後還要修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菩薩中的大菩薩修像前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善根。

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眾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

菩薩中的大菩薩,修種種善根功德的時候,心中作這樣的想法:願將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清淨,得到真正的清淨,一點染汚都沒有,到於究竟佛果的境界。永遠離開地獄的苦痛、餓鬼道的苦惱、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閻羅王所管轄的痛苦。種種無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惱,統統都能遠離。

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己善根如是迴向,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智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接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一切無明闇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們修行菩薩道,行十迴向行門的時候,種諸善根,誠意謹愼,抱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不以善小而小不為,或惡小而為之。菩薩就是這樣種諸善根,在眾生的身心上種諸善根。如果沒有眾生,菩薩也沒有地方種善根,所以要為眾生迴向。菩薩在眾生身上種善根,就是修行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廣種善根。假設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種善根。菩薩廣種善根,還要能離種善根的相,所以要迴向「實際」,實際就是空無所有。換言之,就是種善根不執著善根。離一切執著,離一切束縛,才能得到解脫。

菩薩種善根時,他就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變成眾生所住的房舍,因為房舍是避風雨,能令眾生在內安住。令其免受許多的苦惱,如像飢餓寒凍、風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又有八苦及無量諸苦。菩薩又這樣的迴向:我應當常常保護一切眾生,使他們不受任何侵害。應當救護一切的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應當護持一切眾生,令他們都得到解脫。解脫斷除一切煩惱,而令他們都得到真正的清淨。

菩薩又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令一切眾生都身有所歸,心有所依,作他們的歸依之處,遠離一切恐怖畏懼的威脅,而有所依靠。菩薩又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一切眾生正確趣向的指標,作一條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一切眾生都從這樣條大道,順利的到達智慧之地。

菩薩又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一切眾生的平安處所,令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安穩之感,平安快樂。菩薩又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一切眾生的光明,令一切眾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癡黑暗,都滅除殆盡。菩薩又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為一切眾生的火炬,把他們的無明闇昧都破除。

菩薩又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一切眾生的大明燈,令一切眾生都住到真正清淨的佛國土。菩薩又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一切眾生的導師,引導他們行走正道,而能到達真實無相的正法道路上。菩薩又作這樣的迴向:我應當作一切眾生的大導師,教化所有十方一切的眾生,給他們圓融無礙的大智慧,能破除他們所有的愚癡闇昧。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如上面所說的那樣迴向,對於十方眾生,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普徧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護迴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對於與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認識的人。若遇上災難困苦,菩薩對他們保護看守,善根迴向,就和自己的親屬朋友,同樣看待,不存絲毫分別心。因為菩薩修行的是平等行,起無緣大慈,生同體大悲,平等待遇一切眾生。所以菩薩的心眼中,沒有親、疏、遠、近、愛、惡的區別,一律平等守護迴向。這是什麼緣故呢?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已深入於一切「法的平等性」,瞭知「是法平等,無又有高下」。所以他沒有親疏遠近愛惡的觀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菩薩不僅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對待眾生,就連一念非親非友的念頭都不會生起,決不會想這個眾生與我沒有關係,那個眾生不是我的親戚,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的種種差別思想。菩薩看一切眾生,都視為我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假設有這樣的眾生,他在大菩薩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薩的心,或者想殺害菩薩的心,但菩薩還是以慈悲心眼來看待眾生,憐愍眾生,決不會因為眾生起了怨恨殺害的心,就要來報復眾生,懲罰眾生。極令偶爾稍有嚇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眾生的意思。

菩薩的心腸,總是可憐眾生的愚癡,造業受報還如在夢中,何忍責怪,只有原諒。 所以說「諸佛中的菩薩不見眾生過」。菩薩以慈悲心原諒眾生,以容忍心寬待眾生,普徧作一切眾生的善知識,無論眾生又有什麼難於解決的問題,菩薩都為他們解決。還常常為眾生演說正法,教化他們,令一切眾生信受正法,發菩提心,修學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

菩薩對於眾生,其心量之慈悲寬厚,猶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萬物,恆古不變,任你用什麼方法來破壞他,也不能把它損壞分毫。如果想把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一點。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壞。菩薩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樣,不論眾生用什麼態度對他,都不會改變他的慈悲心腸。

眾生多數無知無識,愚癡迷蒙,沒有真正的智慧,極令有點小聰明,反而障礙了真正的智慧。善知識苦心教誨,也不知道「知恩報德」,反而發瞋,脾氣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頑不靈,不聽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於極點。像這種瞋恨頑毒的眾生,他必定態度憍橫,對人傲慢無禮,狂妄自大,唯我獨尊。這種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見東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無明遮蓋住了。所以不認識善法,也不認識善知識,就是當面見到真的善知識,他也不認識。所以說這種眾生愚蒙無智,菩薩唯有憐愍他們。像這等類,諸惡具足的眾生,他們縱然用出種種的惡劣方法來逼迫菩薩,惱害菩薩,也不能激動菩薩的定力,擾亂菩薩的慈悲心,令菩薩的心搖動、慌亂而改變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喩,是譬喩菩薩的心量猶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 眾生再怎樣對菩薩無禮,菩薩也不會動心或者見責的。因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為首。

現在金剛幢菩薩又再舉一個譬喩:好像日天子——即太陽,太陽為什麼叫日天子呢?因為太陽懸在虛空,傳說為帝釋天所獻奉,因名日天子。太陽出現日間,普徧照耀。譬如有一個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見東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見太陽,也不知道太陽的形狀。假如有人告訴生盲說太陽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麼樣子。有人告訴生盲太陽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圓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斷定說的此人說的是對或是不對。但是太陽並沒有因為生盲看不見,不知道,就隱藏起來而不出現於世間。他仍然是日日時時,高懸在天空,放出光明溫暖的光芒,普照世間。

他也不因為乾闥婆的城——乾闥婆是把八部天神之一,為帝釋的樂神。樂人幻化的城邑宮殿,因蜃氣映日光而現於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為化城。阿修羅的手——阿修羅的手可蔽日。閻浮提的各種大樹也可遮著太陽。還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聳入雲霄,也可遮著太陽。還有深邃的幽谷,那處不見著陽光。或者有許多塵土、大霧 、濃煙、烏雲種種類似的東西,都可以覆蓋著太陽,障礙著陽光。但太陽不會因為這許多緣故,就隱藏而不出現。也不會因為時候、節令的改變——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種種的關係,太陽就隱匿而不出現了。太陽他不受一切的障礙,永遠照著世間。

菩薩中的大菩薩,也和太陽一樣, 他決不因為有某種障礙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薩道了,不救度眾生、教化眾生了的。不管眾生用什麼手段破壞他,阻障他、擾亂他,再怎樣困難,他也不以為然,仍然勇猛堅苦卓絕的依舊行他的菩薩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眾生心。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棄捨,不修迴向。

菩薩之所以有前面所說的種種表現,是因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為有福德,所以從不懼艱苦,這是在行菩薩道中積聚的功德所成就的。 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廣。他慈悲濟世的光明,如太陽般普照萬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觀察事理時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眾生為宗旨。不因眾生剛強難教而生退心。不屈伏於惡勢力和強權之下。不向困苦艱難低頭。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之下,他不會受人的威脅利誘而改變作風或向後轉。

為什麼菩薩能這樣卓絕呢?因為他有大願,這個願出自他的深心。願力領導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進不懈,也是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真實的智慧。換言之,就是想獲得功德具足,智慧圓滿。如像前面所說的種種殊勝法門。他都立志一心修學,並願意行持不怠。因為他願志求勝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於義理正見光明,於一切法——八萬四千法門,以他的智慧,都能了達,而自在任運修行這些法門。

菩薩為什麼要常修諸法呢?他是為了一切眾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諸善法。菩薩從不曾為自利而忘記眾生,就是在無意之中也不會誤起捨棄眾生的心,他無時不是念茲在茲的教化眾生,度眾生得到解脫。菩薩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在眾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沒有眾生,菩薩就沒有對象修功立德,沒有成就菩薩道的機會了。菩薩教化眾生,也不會因為眾生的生性弊惡——弊就是很壞,惡是不善——而捨棄不教化眾生,他仍然想盡方法,循循善誘,把他的壞天性改惡向善。這種生性弊惡的眾生,滿腦海中充滿邪知邪見,脾氣大,瞋心重。不見真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來是中道才對。

怎樣叫中道?就是不太過,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這才是中道了義。如果偏於一邊,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氣大、躁烈,自我為中心,濁是愚癡,不容易調伏。因為這種眾生是生性弊惡,所以怎樣教化,他都不聽信教誨。菩薩雖然遇著這種剛強愚昧,難調難伏的眾生,但他並不灰心,不會不度他或把他捨棄,或不給他迴向的,菩薩絕不這樣做。就是再難度、再難教化、再剛強、再壞的眾生,菩薩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來度他、教他,使他改惡向善。將自己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時時為這一類的眾生迴向。

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恒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 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

菩薩是因為什麼力量,使他不畏艱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發的大誓願,以及此生又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種大願,作他的甲冑。古時軍人上陣作戰,所穿的一種特製的武衣,護身用的名為甲。軍人戴的帽子為護頭用的名為冑。意思是說菩薩以大願作甲冑,護著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薩道修積的善根功德,而作莊嚴菩提果的莊嚴具。

菩薩的大願,就是救護一切眾生。他不畏艱巨,永不退轉,以救護眾生為本懷。他也不會因為眾生不知道「知恩報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了。眾生愚蒙無智,言行乖戾,不識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謗三寶,菩薩也不會因此拋棄眾生,因而捨菩提道。菩薩也不會因為與凡夫愚婦共處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捨離一切如理如實的善根。也不會因為眾生常常出生一些過錯惡劣的思想,就感到難於忍受,就對眾生發生厭惡的心理。不會因其難度,難於調伏,就生出疲厭心。菩薩對於眾生這些壞毛病,他是視之平常,不以為怪。 仍然本著他的慈悲心、願力, 於一切眾生,諄諄教誨,不計時劫,必定達到剛強者調伏,過惡者純善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什麼原因使菩薩不怕艱苦而始終要救護眾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厭棄心,而不捨棄眾生呢?不要說是大菩薩有如此堅毅的志願,就是一位善知識他教化眾生:有的眾生非常善良聽話,教他禮佛就禮佛,看經就看經,常隨善知識在佛法裡熏習,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眾生開始很虔誠很受教,但過了一個時期,就改變了,就遠離善知識和佛法。

這好像一顆種芽,它停止了茁長,甚至從此枯萎了。還有一類眾生,生性弊惡,不聽教導。雖然有如是等性別的眾生,善知識是否捨棄不易教的,而只教聽話的呢?不是的!善知識也是如同大菩薩的心一樣,決不會捨棄壞劣而只攝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 一視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薩不捨眾生,就好比日光一樣。日光它不是因為一件事,或者為某一種類的事,才出現於世間。他是為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而出現到這世間來。

菩薩中的大菩薩也像日光一樣,並不是單單為一個眾生的緣故,而修種種善根,來迴向無上正等正覺。 他是為了能普徧救護一切眾生的緣故,而修善根。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如同自己那樣修積一切善根,迴向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刹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經文所說的義理,菩薩修善根,發迴向心的動機,他不單單是為只清淨一個佛刹,不單單只為了信仰一位佛,不單單只為想見一位佛,不單單只為了明白一種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願力,來迴向無上正等正覺的。而他是要普徧清淨所有一切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徧承事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普徧瞭解一切佛法,他才發大誓願,修積種種的善根,迴向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由此可見菩薩是沒有絲毫自私心的。他並非為自己一個人成佛而修善根,發迴向心,他是為了一切眾生發大誓願,為使令所有眾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諸善根,發迴向心,迴向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軟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為眾生真實迴向,非但口言。

金剛幢菩薩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說:「以諸佛法而為所緣」。諸佛所說的種種妙法,就是他所緣求。他為求得佛法,所以發盡虛空徧法界的廣大心。遭遇任何苦難打擊都不改變,不退失他所發的菩提心。菩薩不像凡夫,遇順境就高興,就精進修行,偶爾遇逆境就灰心退轉了。

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從無量劫直到如今,修積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寶」——心寶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門,是諸佛之母,所以叫「心寶」。這種「心寶」如果修得了,就和諸佛平等無二。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以心地法門,來觀察所積聚的一切善根, 他對於諸佛所說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堅固又清淨。大悲心也是堅定不移,和眾生是同體的。所謂「無緣大慈」,對沒有緣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體大悲」,與一切眾生,都視如同體。沒有彼此的分別,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時的,而是要經常的堅固的。以甚深心來求佛法。以歡喜心來求佛法。以清淨心來求佛法。以柔軟心來求佛法。以最勝心來求佛法。以柔軟心——就是忍耐心,教化眾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來救度眾生。因為憐愍眾生在苦難中,發菩提心來救護一切眾生。

攝護心:「攝」是攝受,「護」是護念,保護眾生並愍念他們。攝受有兩種方法,一是對剛強的眾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對善良的眾生用攝受的柔和方法。菩薩的攝護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薩雖然以慈悲為首,但他並非亂用慈悲。利益心:菩薩對於所有眾生。起心動念,無不以有利益於眾生為前提,深恐稍損或惱害眾生。

安樂心:菩薩處處為眾生謀利益,同時也為眾生求安樂,令每一個眾生的都能安居樂業,常行八正道。菩薩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為所有眾生做真實的迴向,願令眾生都獲得他迴向的利益。菩薩愛人如己,沒有彼此親疏的分別。他不是單單只在口頭迴向,不經過深心的。菩薩是心口如一,心裡怎樣想,口中就怎樣說,不像眾生口是心非。所以說「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這種觀想。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可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當他用自己所修積的善根,迴向給眾生的時候,其心中就作這樣的觀念,口中也同時念念的默禱:以我所修積的一切善根,迴向給一切趣生的一切眾生——「趣生」是指四惡趣(1)阿修羅(2)地獄(3)餓鬼(4)畜生。一切眾生則是包括九法界的眾生而言。希望他們都能得到清淨,所修的功德,早日圓滿,也不受人的破壞,猶如金剛。他們的善根,也沒有窮盡的時候。常常受到別人的尊重,正念不忘,從不起一點邪念。得到決定的慧,和無量無邊的智。身口意三業的功德也都清淨。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圓滿,莊嚴菩提。

又作是念: 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 於諸佛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

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迴向時,他又作這樣的默禱:我願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承事諸佛,供養諸佛,不會漏掉一位或兩位佛沒有承事供養到的。假如到十方三世諸佛的道場,便生起清淨的信心,不會在任何環境下而損壞你清淨的信心。希望你們能夠常常聽到正法,斷除過去的疑惑,從此再不會有絲毫的疑惑。聽到了正法,斷除了懷疑,就能永遠憶念不會忘記,受之於心,持之於身,遵照正法,按著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

在如來的道場,菩薩隨時由內心生起恭敬、虔誠、謹愼的心,在行為上無時不是謹守身語意三業的清淨。不要說不招殺盜婬的身業,就連最微細地方,都不會去觸犯三業,所以菩薩的身業常常是清淨的。在無量無邊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廣修大善根。善無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薩永遠離開了貧窮,七種財富都圓滿具足。

七財是:信財、戒財、聞財、慚財、愧財、慧財、捨財,這叫七聖財。另一種叫七法財: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聞財、定慧財、捨財。菩薩有這七種財,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眾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財產,所以說七財滿足,永離貧窮。

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眾生。眾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眾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

菩薩在佛的道場裡時,他是常隨佛修學佛法,從不空過一點時間的。因為他勤於修學,所以才能成就無量不可思議的殊勝善根。這種善根,能使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就是當你一發菩提心,就可證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稱之為勝妙善根。菩薩勤隨佛修學,對於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達諸法實相,圓融無礙,與佛的智慧,幾乎相等,所有才說住一切智。菩薩用他不受任何障礙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心中從不稍存分別,不分別眾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於教化,都一律看待。

菩薩修慈悲平等的行門,具足眾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自身,沒有一點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於是不圓滿、有缺憾了。中國的論語上有這樣幾句話:「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點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沒有。「是言之玷」,如果盡說些無謂的語,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語上有黑點,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說「不可為也」。因之說話一定要謹愼,不可胡言亂語,於人於己,都是不利。

尤其修道人,最重視戒行清淨,「謹言」就是口業的戒行。三業清淨,戒行才能圓滿,就可令眾相嚴身。持戒清淨,應如滿月。身語意都清淨,就是一點犯戒的行為都沒有,就是沒有「玷缺」。如果不謹持戒行,極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淨有「玷缺」了。這一點做佛弟子應該知道,隨時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點。嚴持戒律,就不會有「玷缺」。「眾相嚴身」是眾戒嚴身的果。因為能持眾戒,也就是能「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所以就得到猶如美玉的「眾相嚴身」。菩薩修得了相好,同時也修得了語音清澈響亮,使令眾生一聽到就歡喜,講經說法,能攝受無量眾生,皈依正法;度眾的功德,很快圓滿。

諸根調伏——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調伏是說六根不被六塵所轉,不受外界境所牽制,不為一切所搖動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種力用。(1)知覺處非處智力。(2)知三世業報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9)知宿命無漏業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因為諸根都已調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種力用,善心自然圓滿,不必著意於增長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從事善業。菩薩到此境界,一切行為均本著自性,無修而修,盡虛空徧法界,無不是菩薩的道場,無有所依賴之所。令一切眾生,普徧得著如佛的佛樂。

佛樂有十種:(1)不思議佛所住樂,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詮。佛是住於常寂光淨土中的寂靜之樂。(2)無有等比佛三昧樂。(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樂。(4)一切諸佛解脫之樂。(5)無有邊際的大神通樂。(6)最極尊重的大自在樂。(7)廣大究竟無量離力樂。(8)離諸知覺的寂靜樂。(9)住無礙住恒正定樂。(10)行無二行的不變異樂。這十種佛樂,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諸位信心堅定,勇猛精進,早得如佛之真樂。菩薩希望一切眾生都得到如佛的眞樂,也能得到無量安隱的住所。怎樣才算安隱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隱常樂的住所。住於常寂光淨土,常得寂淨之樂,所以叫無量安住。

佛住亦有十種:(1)不可思議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種種身,作諸佛事。(4)住平等意、轉淨法輪。(5)住四辯才、說無量法。(6)住不思議一切佛法。(7)住清淨音、徧無量土。(8)住不可說甚深法界。(9)住現一切最勝神通。(10)住能開示無有障礙之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眼見一切眾生,造種種的惡業。 其身就造殺盜婬,心就生貪瞋癡,口就出綺語、妄言、惡口,兩舌,自己造作種種惡業,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願意受苦,可是個個却都在受苦,這並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爺不公平,隨便施之於你,也不是佛菩薩不護念你而使你遭受的。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業感苦。

因為惡業的報障的緣故,不能見到佛,聞不到佛法,也不認識賢聖僧,終身聽不到三寶之名。菩薩見到這種情形,於是就在心中作這樣想法:我應該到三惡道裡,代替這些眾生來受種種的苦,令那些受苦的眾生都得到解脫。菩薩像這樣受苦毒的時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進,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滅貪瞋癡。他不捨眾生而逃避苦痛,縱有再苦難的境界臨到身上,他也不驚慌失措。就是到地獄裡去代眾生受那些慘痛的極刑,他也不生恐怖心,決不因為太苦就生退心,改變願心不代眾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薩願心堅固,他永遠不會退怯,永遠不會感到疲倦和煩厭。他認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認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願意,他要和苦鬥爭。

諸位善信!你是否覺得這位大菩薩很愚癡?為什麼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過,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諸位要知道菩薩受苦是本著願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業報所繫縛。好像現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夢思」的大床,他們吃的飽飽的,長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們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帶點飢餓的感覺,也不會那麼肥胖。這並不是說我們前世造了惡業,今世來受這種苦,而是我們樂意受點吃不飽睡不暖的苦,以此來了苦。沒有人教我們這樣做,而是全面願意這樣做。菩薩他並不是愚癡,以苦為樂,他要代眾生受苦,才能圓滿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

凡夫自認聰明,避苦求樂,投機取巧,結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業。如果我們想成佛的話,就必須學菩薩的愚癡,能代人受苦,多造善業。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聰明鬼、伶俐蟲去鑚營,以為是不受苦,等到苦報臨頭,那時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學菩薩的愚癡好。

何以故?菩薩為什麼原因發這種願呢?菩薩他是自願發這種代替眾生受苦的願心,他下決心願意代替眾生荷負起這苦擔,希望能令眾生得到解脫,離苦得樂,反迷歸覺,了生脫死。 就為了這種緣故,菩薩乃發下了這大願,修積善根迴向給眾生。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     

菩薩在這時候,又作這一種的觀想:一切眾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殘病苦這些地方旋洄,相繼不斷,隨著自造的善惡業,流轉於生死諸苦難處,起惑造業,種善因得善報,種惡業得惡報,各隨其業受報,六趣四生,如遊園林。眾生都是邪知邪見,沒有真正智慧,因之喪失了一切的善法,實在是可憐愍!我應該救度這一類的眾生,令他們都能脫離生老病死的苦難之處。

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     

再者,菩薩又見所有眾生,都被愛網所纒,不知被纒的苦。眾生都是從愛欲而生,又因愛欲而死,由無明生出的情愛心,就像一張羅網,把眾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離這個生死的愛網,還常常打愛的妄想,情的妄想,執著得不能解脫。內心為情所縛,癡迷得發狂。癡就是愚癡,愚癡就像一個大蓋,把眾生的心眼都遮蓋得什麼都不明白,就染著三界中的廿五有,追逐不捨。就等於入到痛苦的籠子裡,好像坐監獄一樣。在這樊籠裡,所作的業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沒有了,智慧也喪失了,就常常在苦難中受苦。

因為沒有智慧,就常常對真理生懷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什麼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覺得危險,但他並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離三界廿五有,或者尋求善知識領他到出離三界的道路上。永遠在這個樊籠裡生了死,死了生。

在六道的輪迴中有時做畜生,有時墮地獄,有時轉餓鬼,有時作人,有時作阿修羅,有時生天上。如此在六道裡輪轉,循環無端,永無停息。在這些苦道裡就像一個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來,以至於被淤泥淹溺而死。眾生墮在愛網裡,被愛網所纒,愛水所淹歿,被眾苦的淤泥沒溺。

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迴向,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眾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種智。

菩薩見到眾生沒在淤泥中不知出離,而受種種苦難,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發願要把這些受苦的眾生,從淤泥中拔救出來。有又發願心,不光只拔救他們,還要給這些眾生種種的利益,使令他們都能得到解脫,享受真正的自由之樂。菩薩用他所修積的各種善根,來為這些受苦的眾生作迴向。他以最廣大的菩提心迴向與眾生,也希望受他迴向的眾生也發菩提心。菩薩像過去世的菩薩一樣迴向,像現在世的菩薩一樣迴向,像未來世的菩薩一樣迴向。像大迴向經上所說迴向法門,菩薩依著它的方法為一切眾生迴向,願一切眾生普徧得到清淨的境遇,身心安樂。成就真實正確的正知正見的種智,早證佛果。

復作時念: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脫,但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眾苦。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所修行積聚的善根,是為了使眾生都能得到最殊勝、最高上,無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眾生都能成佛。並不是為我自已求得解脫才修行,才願代眾生受苦,才作迴向的。只要眾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願意的。

諸位善信!我們聽到這段經文,知道修迴向的大菩薩們的悲心切切、大公無私,為眾生而受苦難的精神,我們都應該見聞隨喜,把我們的自私心趕快捨離,自利心趕快消滅。一定要發大菩提心,普為一切眾生迴向!如果人人都能發這種心,人人就都是菩薩。假使不能發這種心,就是凡夫,就是眾生。菩薩願意救度一切眾生,為的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無上智慧——般若智慧。眾生有了這種智慧,就可以了脫生死,把一切苦也沒有了,所謂「度生死流,解脫眾苦」。

復作是念: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 然常為眾生勤修善根。

修十迴向法門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觀想:我應該普徧為九法界一切的眾生來備受眾苦。備,是完全的意思。意謂所有一切眾生的苦,我都願意完全代他們承受,希望他們因而能脫離生死的大壑。山澗深不見底的地方,地的低窪處,都叫壑,大坑。譬喩生死眾苦就如一個大坑,眾生墮在裡面受無量苦,沒有出離的時候。菩薩發願代替眾生到生死眾苦的大壑中受苦。令眾生能出苦壑,所謂「拔眾生於苦壑之中,令得解脫」。

菩薩又發這樣的願:我應當普徧為一切眾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惡趣——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裡去,代替眾生受沒有窮盡時劫的苦。縱然這樣,我還是要常常為所有的眾生勤修種種善根,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將自已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迴向給十方世界的眾生。菩薩這種作為,發如此大誓願,心恒不捨眾生,不忘眾生,饒益眾生,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因為他心中已沒有了自己,從不為自己計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眾生出苦海,了脫生死,得畢竟快樂。所以他雖身受眾苦而心恒快樂,他仍然為眾生勤修善根,精進求佛道,一切為眾生迴向。

我們修道的人,應該學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懶惰。否則,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第九大願是「恒順眾生」,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說……「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因為菩提覺道是屬於眾生的。所以我們要為眾生勤修六度萬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覺果。這是修行的人,應該時時刻刻不可忘記的。

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是什麼緣故使菩薩勤修善根迴向法門呢?菩薩是以眾生的苦視為自己的苦,所以他願意代替眾生受苦,以他自己所應享受的安樂,而布施迴向給一切眾生,因之他說:我寧願單獨一人來承受眾生所受的苦,決不願意眼見眾生墮落到地獄。我應當到地獄,畜生、閻羅王,那些最危險、最苦惱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來作質。也就是用我的身體作抵押,來換一切受苦的眾生。贖,是用錢把被扣留的東西換囘來。菩薩是用他自己的身體去換回那些受苦的眾生,而甘願自己留在惡趣中代替眾生受地獄和畜生的苦,令眾生得到自由安樂,得到解脫。 

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虛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以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觀想:我願意保護一切眾生,不令他們受到外來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護他們而受到任何麻煩和打擊,我也決不會拋棄他們不顧,或者變更初衷,終於捨離他們不管了。我決不會這樣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們,離苦得樂,因為我所說的話一定要做到,我所說的都是誠實話,真誠不虛的。我決不打妄語,說假話,或說好聽的話。我發的願必要達到目的,決不半途而廢。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為救度一切眾生而發大菩提心,並非為我自己的名譽地位,讓人人來恭敬供養我才發大菩提心。也不是為自己要成佛,成就無上的道果而發大菩提心的。也不是為了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樂而發菩提心,或者貪求三界中種種的快樂,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諸位善信!我們聽到這一段經文,應當生大慚愧心,想一想我們無始劫以來,經常在四惡趣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薩親到四惡趣裡,在四惡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體作抵押品,把前我們贖出來。他代替我們在那兒受罪受苦,而我們來到人間,不知行善,更不知發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舊病——貪瞋癡,起惑造業,轉而又墮入四惡趣裡去。像這樣菩薩一再救助我們,他雖然一再代替我們受苦,而終不曾生厭棄救護眾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薩行,行難忍能忍的苦行。我們如果再不發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對得起菩薩對我們的以一片慈悲愛護的悲心?

現在我們能聽到這一段經文,知道了菩薩這種捨身救護眾生的偉大精神,我們應該趕快發大菩提心,一方面為懺悔自己的業障,發心救護眾生;一方面也是報答菩薩贖我們的恩德。這樣既可減少一點菩薩的負担,同時也為自己積聚一點善根功德。尤其在現在已經出家了的二眾弟子,不能在名譽地位上來用功夫,要效法菩薩「不為自身求無上道,也不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種種樂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眾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眾生的平等心,要沒有親疏、愛惡、美醜、善惡、人和非人的分別心。希望七眾弟子,努力向菩薩學習,特別注意這點,才不辜負聽到這一段經文。

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眾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鬥訟,更相毁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惡,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緣故菩薩不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種種的快樂,而願意修菩提行呢?因為菩薩了知世間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謂快樂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由於貪圖這種短暫、不究竟的五欲之樂,最後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歡穿美麗的衣服,常常花費數千元製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鮮艶奪目,穿起來真是增色不淺。可是一不小心,就弄骯髒了,或者弄壞了,這時心中就出生了煩惱,老大的不開心。本來是一團高興,結果懊惱的要命。這不就是「樂為苦因」的明證嗎?

再如世人最喜歡吃美味的飲食,一遇上好吃的東西,就狼吞虎嚥,大快朵頤的飽餐一頓,結果有許多人因貪嘴而喪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這不是一場快樂而惹來的懊惱嗎?這不也是樂為苦因的真證嗎?人生有關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樂,三界中種種的快樂,無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說:「世間之樂,無非是苦」。

「眾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興的,令你發脾氣的,令你不高興、憂愁、痛苦。煩惱、悲哀的,種種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還有忽然發生一種境界,令你迷糊,不認識他的真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轉,這也可說為魔的境界。諸如此類事相,則為愚癡的人所最喜歡,貪戀執迷,還自得其樂。諸佛對這種境界,是洞若觀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眾生執迷在這中間。他教導眾生,也不許可眾生犯這種愚蠢病。世間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我們所遭受的種種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

眾生為什麼墮地獄?因為貪瞋癡的心太多了。為什麼會做餓鬼?因為貪瞋癡的毛病。為什麼會做畜生?還是因為貪瞋癡的緣故。眾生執著一切的境界,貪戀一切五欲的享樂,所以墮入地獄,或做餓鬼,或轉畜生。這些貪瞋癡過分的眾生,一旦到了閻羅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兩方面對頭見面,還是脾氣暴躁,忿忿不平,鬬訟紛爭,各執一辭,互相毀辱。本來的貪瞋癡的惡習氣,還是那麼重,一點都不能忍讓,仍然放不下,像這樣只有在諸惡道裡流轉,就是因為貪著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著就是放不下,和諸佛也就遠離了。因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礙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見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還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位呢!像這樣的遭遇,要不是一個大愚癡的大笨人,他怎會去貪戀這種短暫的快樂,而把永恆的究竟真樂都失去了呢?

菩薩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昧,受無量苦。終不為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為安樂一切眾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眾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

修十迴向行門的菩薩,像這樣觀察所有世間上的一切眾生,看到他們為了貪圖暫短的欲樂,沉迷五欲,受無量苦,在三界四惡趣裡流轉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離的道路。菩薩他決不會受五欲的引誘,被三界之樂所迷惑。菩薩修菩薩行,求無上佛道,他也不是為貪圖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為追求色聲香味觸的滋味。這種短暫的,不究竟的世間欲樂,菩薩是真實的了解,早已大徹大悟了。他是為了令眾生得到真實安穩,畢竟大樂,才發心修菩薩行,求無上菩提佛道。

他必須修習六度萬行,才能圓滿成就他救護眾生的大願。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為眾生斬斷苦因,那種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誘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貪瞋癡的業力,把眾生緊緊束縛。菩薩乃用他的智慧劍將它斬斷,把眾生從束縛中解脫出來,令眾生見到佛、聞到法、親近僧、得到自由安樂。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眾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

諸位佛的弟子!修迴向法門的大菩薩,他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用我修積的善根對眾生作這樣的迴向:希望一切眾生得到了我的迴向以後,也像我一般得到真正的快樂。能受得利益而有助於他們的快樂。能永遠不受痛苦束縛的快樂。離一切苦的快樂。能領受清淨無染的寂靜之樂。能從此不必依賴於人,自立自強的無畏之樂。能了達如如不動,不受境界轉移的定慧之樂。能得到無量無邊、無貪無求的法樂。能堅定信心不捨菩提心,不受威脅利誘,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樂。能知道精進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斷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心地平安之樂。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樂。」

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眾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眾生,使到彼岸。

這位修迴向行門的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他說:「我應該發願做一切眾生的調御師」。古時駕駛車的人,叫調御師。「調」是調和、調伏。「御」駕御,統御。此處是喩菩薩調伏剛強眾生,教化使其馴服,並領導眾生走上佛道。佛是調御丈夫、天人師。這兒說的調御師,是調御三界的一切眾生的導師。是領導三界的眾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脫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識,大導師。領導眾生出三界,領導眾生入涅槃,領導眾生成佛果,這都是調御師的意思。因之菩薩要發願作眾生的導師,領導眾生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

菩薩又想到要作眾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國家的軍事,捍衛國土,保護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眾生悉皆安樂。這即是轉輪聖王的七寶之一的兵寶。亦即如今各國的三軍統帥。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我應當為眾生作一個執智慧火炬的人。因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險、崎嶇不平的道路。當我高舉著智慧的火炬時,那些在黑暗業海中浮沉的眾生,可以見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淵中的眾生,可以走到安穩的大道上,使令一切眾生遠離困苦險難。如果沒有智慧的火炬,眾生將永遠沉淪在困苦中,所以菩薩要作眾生執大智炬的人,菩薩深知眾生根器不等,難於教化。所以他用種種善巧方便的方法,為的就是要令眾生明白真實的義理。菩薩又想到應該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個最有經驗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識與技能,有大智慧,會運用善巧方便,如遇著狂風大浪時,也能平安渡過。領導眾生出生死的業海,平安地到達涅槃彼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救護—切眾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切智智。捨離眾魔。遠惡知識。親近—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    

諸位佛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種種善根。對眾生作這樣的迴向:我應該隨時隨地,遇著任何受苦的眾生,便立刻救護他們,令他們都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並且能於彼岸承事供養十方諸佛,而得到無所障礙,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捨棄邪行,遠離種種不正當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屬。不接近邪知邪見、思想荒謬的人。親近所有菩薩,以及菩薩的善友。也可以說親近所有的菩薩,與菩薩結為道友。因為親近了菩薩和諸位善知識,所以便消滅一切過去的罪惡和過失,從此再不會犯過失造惡業,而自然成就清淨的道業。具足了菩薩曾發的廣大行願,圓滿了菩薩無量的善根功德。這雖然說是菩薩為眾生迴向,而無形中也獲得了自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眾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眾生。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無二,菩薩摩訶亦復如是。修集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眾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習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為欲廣度—切眾生故。普照—切眾生故。示導—切眾生故。開悟一切眾生故。顧復一切眾生故。攝受—切眾生故。成就—切眾生故。令—切眾生歡喜故。令—切眾生悅樂故。令—切眾生斷疑故。

諸位佛的弟子!修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作了以上不違背正道,合乎真實義理,諸佛所讚歎的,正確的迴向之後,乃靜默思惟,作這樣一個意念:他想到並沒有因為世間上有生命的眾生多,就也有許多的太陽出現。其實還不是只有一個太陽出來,就能普徧照到一切有情無情、高山幽谷嗎?再者,一切眾生並不是他們覺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緣故,而知道有晝夜的差別,也不是因為他們各處行走,到處觀察研宄,而興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種種種不同性質的業行,乃是因為太陽出來,照徧大地,一切眾生在陽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種善惡業行,成辦了種種善惡事體。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獨一無二的,並末因眾生多而增加。菩薩修迴向法門,救度眾生,也是這樣。並未因眾生多而感到疲勞於奔命。雖然菩薩只有一位,但他仍然樂於普救眾生。當他修集善根,為眾生作迴向時,他不禁感歎得自言自語地說:「這些可憐愍的眾生,自救都無能,怎樣還能救他人呢?因為他們從無始以來,被無明遮蓋著真心,沒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覓不著出離三界火宅的門路。唯有我一人,願意救度他們,也沒有與我志同道合的同伴,發同我一樣的願心的人。」

菩薩修集善根,作以下這樣的迴向:就是(1)我要廣度一切眾生,不生分別心。(2)我要像太陽一樣普徧照一切眾生。(3)我要作眾生的響導,為其指示正道。(4)我願意教化眾生,令他們都能開悟,得到真正的智慧。(5)我要照顧所有眾生,好像慈母照顧子女一樣。(6)我要攝受一切眾生,以免他們歸於外道。(7)我願意盡力輔導眾生,令他們成就善業,使未來生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他們早日成就圓滿。(8)我願意領導眾生常在正法的熏習中,得到真正的法喜。(9)我願意令一切眾生常行於八正道,常住在真正的快樂中。(10)我願意對一切眾生常闡揚諸佛的正法,令他們斷除一切疑惑,生起廣大的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眾生惡故,捨一切眾生。但勤修習善根迴向,普令眾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眾生。以歡喜心,廣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眾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眾生而為所緣,乃名迴向。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意念:我應該行菩薩道,像太陽一樣普徧照耀萬物,令一切有情無情都得到我的溫暖。但我並不希望眾生對我有如何的酬報、對我有所感恩。眾生如果有什麼罪惡,有什麼過錯,或者對我有何輕慢,我都能原諒他們。容忍他們的無知無禮,不以他們的罪惡為罪惡。我決不會因為他們犯了過錯或者難於教化,就放棄我曾發的誓願,退失初衷的。我也不會因為一個眾生犯了罪惡的緣故,而捨棄一切眾生。我仍然精進勤勉修習善根,為一切眾生迴向,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平安快樂。我所修的善根雖少,我仍用以普徧攝受一切的眾生。我要用歡喜心來作廣大的迴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假設我有了善根,不願意給眾生迴向,不願意使眾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迴向法門。我應該不拘泥於善根多少,而普徧順應眾生的欲求而為他們迴向,這才能名之為迴向。

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見眾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於迴向無所依無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分別業報體性迴向。不著五蘊相迴向。不壞五蘊相迴向,不取業迴向。不求報回向。不染著因緣迴向。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

上面的經文,說菩薩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迴向給眾生。這一段經文就是敍述菩薩所迴向給眾生的種種迴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實際。實際也就是法性。法性本來就是無所著的。「安置眾生於無所著法性迴向」——是說菩薩所迴向給眾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實際的迴向,令眾生明瞭法的自性,是本來無著的。這一句是總括下面的各項迴向。菩薩對於眾生,無時不在關心,他想到應該給諸眾生作了達實際,不著於法性的迴向,既平等的迴向。菩薩修迴向法門時;(1)見一切眾生的自性,平等無著,凝然不動,隨緣不變,本來就是恒常寂滅的相,所以不動不轉。(2)於迴向無依無悲,不取於相,悲願雙遣,行所無事。(3)不執著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虛空。(4)不著於所造的業,不計較於將來所受的報之體性,不加分別,統體迴向。(5)不著住於五蘊色法之內——色、受、想、行、識之內迴向,因為「即真故不著」。(6)也不必把五蘊的相破壞了,或空了來迴向, 因為「即俗故不壞」。(7)不求業報的迴向,不存將來會得到善業報而作回向。(8)不存希望報答的迴向,決不會以為我將善根迴向給眾生,眾生將來就應該報答我。(9)不沾染汚穢的因緣來迴向,要本著能成諸事的清淨因緣來迴向。(10)不執著分別一切因緣怎樣生起,以及將來又如何結果,不在這些枝節上著眼來迴向。

不著名稱迴向。不著處所迴向。不著虛妄法迴向。不著眾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顚倒、想顚倒、見顚倒迴向。不著語言道迴向。

菩薩修迴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迴向給眾生,饒益眾生,他並沒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讚揚,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迴向。菩薩是不著於虛妄名稱而修迴向的。菩薩把善根迴向給眾生,既不求名,也不執著於迴向的處所和對象。他決不堅持一定要有個地方或目的來迴向。他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著於「虛妄法」上迴向。他也不著住到眾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來迴向。他心中於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從來不會生起顚倒的心意, 或者思想上生起顚倒,或者見解上發生顚倒的迴向。也不落於語言道,而是作離著諸詮名的迴向。

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觀一切眾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觀諸法離貪欲迴向。

菩薩修集善根迴向時,他觀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義不二,了諸法實相,以真實性來迴向。又觀一切的眾生,其相平等, 無有分別而迴向。因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實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實,二義不二,為真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來印證諸善根迴向。換一種說法,菩薩修一切法,都是即相離相,即法非法, 無所執著,不像凡夫做了一點善事,就執著的以為有了甚大功德。菩薩的心,常處空寂,行所無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迴向。菩薩觀察諸法,了達諸法,故不執著諸法而生法執。菩薩離了一切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迴向,印諸善根迴向。

解一切法無,種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迴向亦如是。 以如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法相。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無二的,所以說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少法滅。種植善根也是這樣。「善根」可以獨修,故說「種植」。菩薩觀察一切法無二,瞭解「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無可滅」。本著這種認識,修集迴向法門,行所無事。用前面經文上所說的無著無礙,無染的善根迴向,而修集清淨法行。因為清淨法是對治染汚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淨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間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法。法是不二法門,相也無二相。不但無二相, 連一相也沒有,所以說「不作二相」。

非即業修習一切智。非離業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清淨故,報如光影清淨,報亦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

菩薩並不是在業行上修習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離開了業行而迴向一切的智。因為離業則無可迴向。如所造的善業,就不會離了善業迴向一切智。一切的智並不依著業,智不是業。然又不能離開業, 而得到一切智。因為離了善業,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說不即不離,不即業,不離業,才能得一切智。是什麼道理要這樣說:業不離智,智也不離業呢?譬如這個業,如同光和影一樣清淨的話,那麼,報也一定和光影樣清淨。報能如光影一樣清淨,那麼一切的智,最殊勝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樣清淨。

離我我所,一切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菩薩如是迴向之時,度脫眾生,常無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迴向。

菩薩通達上面經文演說的道理,所以他能離我。不存「唯我獨尊」的觀念。亦離了我所,沒有一切為我所有的佔有欲。又離了一切若隨若離的動亂思想。這種思想,就像微塵在虛空中不停動盪。毫無秩序,沓雜紛亂。又離却對事對物的主觀分別意識。也已明白了業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樣沒有一個實體,清淨也沒有個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說光是真實的,能否拿個光來看看?如說影時是真實的,能否把影子拿來?清淨也是如此。菩薩明白這種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離相離分別,而又不壞相,來作方便的迴向。迴向於眾生,方便迴向菩提,方便迴向實際,方便種種迴向。當菩薩作這種迴向的時候,他不求報酬,祗要認為有利於眾生的,便不怕艱難辛苦去做。所謂「但知耕耘,不問收穫」。也不管眾生對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從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眾生離苦得樂,得到解脫,晝夜匪懈,從不好逸惡勞,放棄受苦的眾生,自己尋求安適休息。他如此做法,非為有所希求,只是覺得救度眾生是自己的本分,應該如此。不但如此,他更不以此為在修功德,而著住於一切法相上。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一切法的本體,也沒有業,也沒有報,開始可是在這個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業和報。 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業和報,而法的本體又沒有業和報;可是它能出生。這個道理和本來無業無報的道理,並不相違背,或者發生衝突而起諍論。這種相互的因素,是圓融無礙的。因之菩薩能總攝如是多的道理,任運無礙,而能善用方便方法,來善修一切的迴向法門。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菩薩中的大菩薩,遵照像前面經文所說的道理,修迴向法門的時候,於事於理,都能通達無礙,認識清楚,所以絕對不會有違背真理的過失。而又能不執著度眾生的法相,是既度眾生而能離眾生相。 因之十方諸佛,在常寂光淨土中,也非常讚歎這位菩薩,認為他所表現的,都能契合諸佛所說的法。

諸位佛的弟子!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迴向法門中的第一種迴向,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護一切眾生,而不執著於救護的功德,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行無所事歸無所得,所謂離相迴向。如果有了執著,覺的自己救度了若干眾生,有了不起的功德,應該人人知道,為他歌功頌德,稱讚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薩。一旦有了這種思想,不僅是沒有功德,簡直完全不懂得迴向的真正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明白;饒益眾生,代眾生受苦,這是每個修道人應有的本分,不必執著於我度眾生的相。

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暨於法界,入深句義,以無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眾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示現清淨色身。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金剛幢菩薩說完了前面的第一種迴向法門之後,就在這時,立刻觀察十方世界中,與此同等性質的法會,也同樣有釋迦牟尼佛在那兒主持法會,演說十迴向的法門。乃至於盡虛空徧法界都入了這種甚深微妙法的句義裡,入了究竟的義理中。以廣大無量無邊的深心,來修習這種無上殊勝的法門。用大悲心平等普徧覆護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繼續十方三世諸如來的種性而不斷絕。深入十方三世諸佛所修的功德法藏裡,然後出生諸佛的法身。又很瞭解一切眾生的思想心性的差別,知道他們所種的善根達到了什麼程度,是成熟了或者還未成熟,菩薩都清楚明白。雖是住在諸佛的法身,然而他還是能為眾生示現清淨,沒有絲毫染汚的色身。

金剛幢菩薩非常謙虛有禮的表示,我是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能演說這種迴向法門的。於是他說出了以下二十八個偈言,分別頌揚「迴向」法門的殊勝。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為欲饒益群生類 常求主佛功德法

「不思議劫」的意思是說時劫究竟有多少,不可以用心來思,亦不可以用言來議。說也說不完,究竟有多少,所以叫「不思議劫」。金剛幢菩薩說:「不思議劫修行道」,是讚歎諸佛菩薩用他們最大的忍耐心,來修行這種菩提覺道。我們眾生不管作什麼事情,都犯五分鐘熱度的毛病,過了五分鐘,就慢慢涼下來,如一般發心修行的佛教徒,修行了一個短短的時期,覺得沒什麼成就,就生了懷疑心,說修行沒有什麼好處,懈怠下來,什麼甚至放棄不信了、不修行了。而今聽到金剛幢菩薩的讚歎,菩薩之所以能有成就,都是經過了不思議劫的修習,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勇猛精進,常常衣不離體,體不離衣,衣冠整齊的修行。

衣,是指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凡是剃除鬚髮,割愛捨親,發心終生遵守佛制,心受身持的男女,乃出世俗的家,為比丘、比丘尼。 必須先受沙彌戒,脫去俗服,著出家人的壞色服,披搭上五條一長一短的「五衣」。梵語「安陀會」,中國譯名「中宿衣」。亦名「下衣」。又名「雜作衣」。凡執勞服役,外出路途往還,都著此衣。搭衣時有偈云:「善哉解脫服(自利)。無上福田衣(利他)。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發願)。」

經過兩年以後,受比丘、比丘尼戒,即披搭七條衣,二長一短,梵語「鬱多羅僧」,中譯名「上著衣」,亦名「入眾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布薩、自恣,都是著此衣。披搭衣時有偈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還有二十五條衣,梵語「僧伽黎」,中譯名「主衣」,亦名「雜碎衣」。凡到重要地方應供,升座說法,當著此衣。 搭衣時有偈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廣度諸群迷。」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後,再受出家菩薩戒,這時就完成了出家二眾的具足戒。這件衣——袈裟,不是普通人隨便可以披搭的,必須受佛制的大戒,經由三師七證,登戒壇,代表佛授傳的。所以出家修道的人,必須重視此衣。

凡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就應該衣不離體,時刻披搭上袈裟。如果需要沐浴、入廁,即脫下好好整齊摺好,放在高處,或者掛在清淨的地方。應該重視它,不可以脫下隨便亂放活或棄之於地。 出家人搭上這件衣,並不是貪著好看,或者貪莊嚴,或者以此作為一個佛教出家人的標記,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搭上此衣,就等於見佛一樣,還要作如是觀想:「我搭如來衣,入如來室,升如來座」。搭衣,並不是祗為形式而已,而是遵守佛的制度和規律。從前的出家人,本來是時刻搭衣,後來因為操作粗重農事雜務,感到不方便時就脫下。還有許多出家人的經濟很困難,在當時作件袈裟也很不便宜,所以就特別愛惜,平時不搭。還有些人搭了短時間,認為麻煩,沒有什麼意思,也不搭了。

諸位!我們為什麼不想一想,我們不是天天吃飯,天天穿普通的衣服嗎?為什麼佛的衣就不能天天穿呢?這是個錯誤的見解,尤其我們既已出家,就應該一舉一動都特別重視、遵守佛的制度規律,和佛教的傳統。因為以上數種不成文的流習,就慢慢的形成了平時不搭衣的陋習,只有上殿、過堂(吃飯)、禮拜佛、誦經、作佛事。應供種種較為重要的場合,才搭上各自應搭的五衣、七衣、祖衣等。

在印度因天氣熱,穿衣少,只須把袈裟向身上一披一圍就可以。看在中國因氣候不同,四季寒熱常變化,身上穿的衣服、單夾棉,隨氣候而增減,在冬天每個人都是內外數件。搭上袈裟,一不注意就滑落下來,有時行路甚至失落了也不知道。後來經過研究,才想出在兩頭用一環一扣的辦法,使其扣牢固定,並把環扣裝飾成為如意,取其美觀而吉祥之意。不搭衣既成了習慣,見經常搭衣者反為怪異。

我過去在香港時,偶爾外出也隨和不搭衣,但在自己的道場,則衣不離體。自到美國來弘法以後,我則決心提倡衣不離體,恢復佛制,重視佛制。何況我們現在有沒有從前的那些障礙,清涼國師曾說過兩句話,我覺得非常值得我們出家人遵從。他說:「身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這真是至理之言。「身不捐沙門之表」者,就是說的我們不應該有失沙門的儀表。「心不違如來之制」者,心中不可以稍有違背佛所立的制度。

衣,又叫福田衣,我們出家人自己種福田,一方面也替眾生種福田。眾生見到出家人,就在出家人的身上求種福田,所以我們不能不常著上福田衣。至於出家人常穿的長衫短衣,衣領的形式不同於目前普通人的,這種衣領形式,是中國古時人所穿的樣式。普通人的衣式常在改變,而中國出家人的衣衫,一直未曾改變。如果僅穿上長衫短褂,實不異於在家人。我們都是人,為什麼別人見了我們要禮拜,就因為我們是佛弟子。穿上佛制的福田衣。

金山寺的出家人,四眾弟子,都是衣不離體,這並不是我們故意標新立異,而是我們遵守佛制,重視沙門之表。最近以來天氣特別炎熱,有居士問我「為什麼這樣熱的天氣,你們還要隨時搭上袈裟呢?」既有此因緣,我乃順便向諸位說一說「衣」的來源和區別,以及搭衣的功德和重要的意義。    

每搭一次衣,就增加一次功德,而且受眾生、鬼神的恭敬。諸佛菩薩之所以能圓滿佛果,都是從不思議的時劫中,勇猛精進,堅固他的信心得來的。精進就是時時刻刻修行,身心都不馬虎。堅固是不改變信仰的宗旨,從最初發心,認定了正確的目標,其間不受任何的誘惑,信心終不改變。如果修行一會就退心了,這樣就會有障礙。心理一生懷疑,這也是障礙。所以信佛的人,一定要明白佛教的真理,深信佛所說的教理是真實無虛的。時刻身心精進,把信心常住在堅固的定力中,不要只在皮毛上用功夫,這樣才能心無障礙。

「為欲饒益群生類」:諸佛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為什麼要求無上道?他的目的,就是要饒益一切眾生,不管是人或者非人等,他都要利益他們。「為求諸佛功德法」:諸佛菩薩為了利益眾生,他必須先充實自己。 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像一個木匠,他想要把他的木工做好,雕琢得精緻,就一定要有一套良好完備的工具。那麼菩薩想要饒益眾生,首先必要明白諸佛所修行的法門,圓滿成就功德的道徑要旨,依教勤修,求得通達無礙的智慧,所以說「常修諸佛功德法」。「求」也就是修。常常修諸佛的功德法,是說常常遵照諸佛成就功德的方法而修行。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迴向藏

「調御」,調伏駕御的意思,「無等人」,是指這世間是無量無邊,沒有方法計算,沒有可譬喩的這麼多的人。金剛幢菩薩說:我們一種眾生,都受到菩薩的「調御」。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對於那些難教、難調、難伏、難駕御的剛強眾生,他都能把他教化馴良,調伏安順,使其心悅誠服,奉行教理,令一切眾生都發菩提心,能超出三界。

菩薩想要調伏眾生,必先要調伏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身沒有殺盜婬,心沒有貪瞋癡。這就是「甚明潔」,就是清潔。因為殺盜婬和貪瞋癡,都是身心上的染汚。菩薩修治他的身心,沒有絲毫的染汚了,他的身意自然非常明淨純潔。所以他就能「發心普救諸含識」。菩薩發菩提心,普徧救護一切的蠢動含靈。「含識」,是指一切有情有識的,包括人和有生命的各種動物,都稱為「含識」,又叫「眾生」。發菩提心的菩薩,將他所修積的善根功德,以平等心迴向給一切眾生,所謂「迴自向他,迴因向果,迴少向多,迴事向理,迴小向大」。所以說「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群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無論是勇猛,或是精進,都是應該拿出真實的力量來,踏實去做,才能說得是「勇猛精進力具足」。修菩薩行的人,這兩種力量是必須圓滿具足,才能達成道果。智慧聰達是根據意清淨而得的,有智慧的人,對於事理一定聰明通達無礙,因為他的心意裡一定清淨。菩薩力具足,慧具足,所以他發心行菩薩道,普徧救護一切群生。堪忍,就是堪能夠忍受一切的境界。菩薩行菩薩道時,遇著任何境界,他都能忍耐、應付、決不會被境界所搖動,而有所改變的。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大歡悅
如是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菩薩的心,是善良的、慈悲的,經常安住在正法上,從不生一絲歪念。菩薩的心,沒有任何人的心可與他等比。菩薩的意念中,也總是清淨無染。因為他的心意清淨。所以他有智慧。有智慧就不會受境界的影響,不會隨便被境界所轉。心胸曠達明智,就不會生煩惱,常常都是歡喜愉快的。菩薩為了救護一切眾生,精進勤勉修學無上佛道,這就譬如大地一樣,他普徧容受一切萬物,無一點分別心。普覆載一切萬物,從不生怨勞心。

不為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眾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菩薩發心修菩薩行和行菩薩道,他並不是為了自己,希望求得快樂享受,而是為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救拔一切眾生出煩惱的生死苦海。菩薩因之發大慈大悲的心,普攝群生。菩薩度眾生的心,是平等的,他不選擇好的先度,壞的後度,而是冤親平等,不念舊惡,不辭辛勞,都視之如一子。菩薩把所度的眾生,教化他們了達諸法,使令人人都能入於無一切障礙的地方。安享真樂。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眾生皆攝受
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迴向

十方是指東南西北、四隅、上下而言。十方中所有無法以數計的世界,在這些世界上又不知有多少種類的眾生人及非人等。菩薩對於這些眾生,他發心都要救度,祗要見到眾生在苦難中,他都要攝受教化他們。菩薩為要救拔那些眾生的緣故,他就你必然要善於安住菩提心來修行菩提道。他依著前面經文所說的法門,謹嚴奉行,勤勤懇懇的修學各種的迴向法門。

修行布施大欣悅 護持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迴向如來一切智

修菩薩行的菩薩,必須修六度萬行。六度中第一度就是布施波羅蜜。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他隨時都是生起特別歡喜的心情。他不但在修行布施時心裡特別歡喜,在戒行方面,也是特別注意,隨時隨地,大小事上,他無不嚴謹守持,如護眼珠。令戒行清淨如滿月,絲毫不觸犯、不染汚。所以菩薩「能護持淨戒無所犯」。菩薩在修學佛道時,專誠一心,夙夜匪懈,勇猛勤修精進度波羅蜜。他已能了諸法實相,信心堅固而不會受外來的境界所轉移,常常是如如不動。雖然心念不動,但菩薩仍然以所修的善根功德,常常為眾生來迴向,或者為菩提來迴向,或者為實相,離一切相這種道理來迴向,所以說「迴向如來一切智」。就是以所修的善根功德來迴向佛道,求佛的一切智慧,能圓滿具足一切智慧,運用方便的法門,教化徧十方的眾生。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難思議

菩薩以萬物為身,以眾生為體,以法界為心,所以他「其心廣大」得盡虛空、徧法界、無邊無際。菩薩因為心量廣大,能包涵萬事萬物,對於眾生對他不恭敬的行為,毫不怒惱,慈悲容忍,習以為常。他具足了忍耐的力量,安住於慈悲心上,成就忍辱波羅蜜,不會受榮辱的虛名而搖動。菩薩能化忍辱為常態,就是他的禪定功夫已達到甚深的程度了。因為其心能常在三昧中,就會有智慧的光明發出,這種光明常能照了諸法,明達諸法。菩薩修得的智慧,是微妙的,不可以心思言議。他的智慧般若常常現前,一切行事,都是以智化情,以般若領導萬行。 菩薩修十度萬行,度度都是依智慧般若所完成。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如是功德皆迴向 為欲安樂諸含識    

修行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他在十方各種不同的世界中,修治種種清淨行法門,圓滿具足。他將這樣修積的功德,一概迴向一切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 因為菩薩想要安樂一切的含識,就是說要令一切眾生得到安樂。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眾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大士是菩薩的另一稱呼。修迴向行法門的菩薩,他恒常勤勉修積種種的善業。既能增長自己的善根,又能饒益眾生的事業,才是善業。菩薩勤修,是說他分秒的時間都不浪費,從不偸懶藉故懈怠。好像有些信眾,遇有些小事情,就籍此放下應做的功課,應該拜佛的不拜佛了,應該誦經的也不誦經了,這就不是勤修諸善業的行為,而且有點近乎偸懶的表現。勤修諸善業,不但在正規的時間內不鬆懈,就是在百忙中也要利用機會作善業。譬如有一次我們旅行,因時間的關係, 趕不到寺中的晚課。於是我們全車的人就在巴士上邊走邊做晚課,一切如儀,沒有一點兒因陋就簡的地方,也沒有把時間空過,這就是勤修諸善業。如果把這時間用來打瞌睡,或說閒話,那就不是勤修諸善業,而是增長諸惡業了。善業要勤修就增多,惡業則隨之減少。若不修行,善業就減少,相反地惡業就增長了。善業對於菩薩和眾生,同樣是越多越好,多到無量無邊充滿虛空不可以數計。善業如是之多,並不是歸為私有,應該以此善業功德,完全迴向給那些苦難的眾生, 利益諸群生,使令他們都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最高無上的大智大慧。

普為一切眾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迴向     

菩薩發願要普徧救拔一切受苦的眾生,他甚至在不可思議的長時劫中,即使常常處在地獄裡代替眾生受苦,只要眾生能得解脫,離苦得樂,他也是願意的。菩薩代替眾生受種種苦痛,但他並沒有因之生退心,並不曾稍生一點厭倦心,認為已為眾生盡到了心力,已經夠了,不繼續這種願行了,菩薩決不如此。否則,怎能被稱為菩薩心呢?不但不生退心,菩薩是代眾生受苦,他越是勇猛精進,堅定信心,決定不移,一定要修此迴向法門。把他修積的善根功德,一點不保留的統統迴向於法界眾生。迴向實際,迴向無上菩提覺道。

不求色身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為救度諸群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菩薩修學佛道,他並不是為了貪著五欲,而想追求色聲香味觸這五欲各種境界的享受,也不是希望求得五欲中觸塵的各種奇妙感受。 菩薩都瞭解他們的虛妄,不會去貪著了。菩薩只是為要救度一切受苦難的眾生, 才如是常常精進修習無上最勝的法門,願得最勝的智慧。 

智慧清淨如虛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智慧,是一個代表性的名詞,他無相無體,看不見、摸不著、拿不起,但在各個人的言語行為上就充分的、明顯的表露出來,而且表現出來它的勝劣。這是說一般人的所謂世智。佛經上所說的智慧是不同的,是超過世智的,是真智。不是意,也不是識。這種智慧就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是本有的,與生俱來的,可惜就因為被無明遮著了。好像一面鏡子,本來是光明透徹的,如今上面積上很厚的塵埃,什麼也照不見了。鏡子就如我們具生的智慧,塵垢使它不清淨、不光明了。應該用點功夫,把鏡子上染的塵垢除掉,令其恢復清淨、光明。塵垢就是無明,無明這個東西也是無形無相,它能使令人生出無謂的思想,表現種種惡劣的言行,你見到那些無理可喩的人事,就可以看到無明的相狀了。假若能除去無明,智慧就現前了。智慧是由清淨中生起的,它之不同於世智,就是世智常夾有染汚的成份。但修學佛道而生起的智慧,是清淨無垢,是廣大無邊的。因為清淨的智慧,決不會使令人對任何事有執著的偏見,有我所的獨夫之見,所以說智慧如虛空。虛空是沒有邊際,沒有一點空相的,空要空得離一切相。 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就是這樣,也是沒有一切相。鏡子是個譬喩,並不說智慧就完全同鏡子一樣。菩薩他怎麼會有清淨如虛空的智慧呢?因為他修習了無邊那麼多的功德。以及他修學了菩薩(大士)所應修行的無邊大行門,和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修行的法門。菩薩(彼人)就像這樣恒常不懈地修學菩薩行,及諸佛的行門,所以他能得有清淨如虛空的智慧。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菩薩(大士)的神通妙用,任運自在,他分身無數,到十方每一個世界中去,教化眾生,救度眾生出離苦海。菩薩遊行諸世界時,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觀光,而是去饒益眾生,令受苦難的眾生得到安樂,令他們都安隱生活於佛光普照之下。普徧令一切眾生所求皆遂,隨心滿願,皆大歡喜。

為什麼人人都有煩惱呢?就因為所求的事常常失望,即是求不得苦,所以不快樂。菩薩修菩薩行,發願普使一切眾生皆歡喜,這就是他修行的目的。菩薩當他達到了修行的目的後,是不是就心滿意足,就此倦息呢?菩薩沒有這種思想,他隨時都願意修菩薩行,從不自滿和厭倦,因為修積善根功德,是越多越好,所以他沒有停頓休息的時候。

當年世尊住世時,常為老比丘穿針、做衣,又為病比丘送湯藥,打掃寮房,弟子們見了問世尊說:「你的功德已無量,為什麼還要在眾生身上做功德呢」?佛回答弟子說:「功德還怕多嗎,越多越好,以此功德迴向給一切功德不足的修行者,和受苦的眾生,不是很好嗎!」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心毒,就是貪心、瞋心、癡心、驕傲心、自私心、障礙他人修道的心,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毒。修行菩薩道的人,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些內心的毒除淨。這當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既知道這些心毒是阻礙我們向善的絆脚石,我們決不能因為難做就放棄不做,不學佛了,不修道了,不向善了呢。不!不容易做到的事,我們一定也要去做,慢慢的一點一點把這些絆脚石移開,不增加只減少,終有一天會把這些心毒除淨。菩薩從初發菩提心,就立志必須把心中的一切心毒除滅乾淨。他不貪、也不瞋、也不癡、也不驕傲、也不妒嫉障礙其他的人。總而言之,祗做有利益於眾生的事,對於有利於自己的事,從不費腦筋去想它。

我們學修佛道的人,應該學菩薩這種只知利他不知利己的精神。菩薩一心所想的,就是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他才能把一切心毒除滅乾淨。如果心中還有一點疲厭和滿足的思想,就是還沒有把心毒去淨,心中不免總有一個我見邪見存在,有時覺得人人不如我,好強好勝,事事表示有聰明才智,處處顯現超過別人,無論如何我總要第一。這種念頭也是心毒。菩薩修行的涵養功夫,像這一類的想法都沒有了,那還有一點心毒呢?

我們學修佛道的人,自己反躬自問,有否這些毛病,如果有的話,趕快把它慢慢改掉,改變這種毒素,成一種清涼的良劑,勤習清淨的法門,不要再在心中存留餘毒。菩薩從諸佛聞法,然後自己思惟諸法,瞭達諸法實相,修習成就最上的智慧。倘若能修得最上的真正智慧,那還怕不如人,自然就會超過所有的人,自然會在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了。假如本來沒有智慧而又很愚癡,就是總怕人比自己聰明,比自己有智慧,勉強好強逞能、好勇鬥狠、那也徒然表現愚癡的作風而已。

思惟修習,就是修習禪定,能常修習禪定,可以獲得最高無上的智慧。菩薩修習諸種法門,他並不是為了自己想求得某種境界的安樂,而發心修菩薩行。他的願心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若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就是要他永遠在地獄中受極苦,他也心甘情願、樂意而為。菩薩是為饒益眾生而修行,但願眾生得離苦。不單菩薩是只為利他而修行,就是任何修學佛道的人,不論凡夫俗子,當你一發心修行時,就立下大願,為利益一切眾生,勤修梵行,不論什麼事情也不為自己求取安樂,滿足私欲。甚至發願修苦行,也不要想到我修苦行,是為的想很快開悟、證道。這樣妄想早日開悟,也是貪心。把這些「貪瞋癡」的心都沒有了,沒有這一切愚癡的行為了,本來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自然也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出生真正智慧之本源。有了真快樂,真智慧後,心中就立刻想到,我勤修諸法,求得最上的智慧,但願一切眾生也都能有此最上智慧。要這樣迴向,不要單單為自己作想,認為我曾為眾生做了如何的功,我曾立了什麼德,我有怎樣的能辦事,充滿了自我,完全是一片愚癡思想。我希望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事,糊塗人趕快學做明白事。所以我們都應該從糊塗的路上走到明白的路上來,再不要老在糊塗的「無明」洞中挨著,做那些愚癡的妄想夢。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眾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此人——修迴向法門的這位菩薩。他修得了真智實慧,圓融究竟的智慧,因為他的心意經常是清淨的,沒有一點的染汚念頭。他已捨離了一切的貪瞋癡驕慢嫉妒等,種種障礙道心的眾毒。這位行菩薩道的菩薩,他已曾受過去世諸佛的付囑,正受著現在諸佛的付囑,還應當受未來諸佛的付囑。

諸佛付囑他時說:「善男子!你真是位最完善的人。我把未來受苦的眾生都交給你了,希望你能如法教化他們,使他們離苦得樂,早成佛道」。達到如是境界的菩薩,他修持上的成就,等於安住在無上大法的城堡中,後進的菩薩是不能相比的。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迴向

修迴向行門的菩薩,他的三業早已清淨,再不曾染著一切的色塵,以及受塵等都不會染著。他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他已明了諸法實相,所以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薩的心境已經永遠超出了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再也不會為三界中的五欲所迷惑。 除非他隨願受生,來三界教化眾生, 他也不會留戀三界的五欲之樂。菩薩他所修積的種種善根功德,毫不保留的完全迴向給十方一切眾生,迴向給菩提,迴向給實際。

佛所知見諸眾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為彼修行大歡喜

讚佛偈中的第三句說:「世間所有我盡見」,即能都見,當然也盡知了,那還會有佛看不見的眾生,不知道的秘密事呢?眾生都生存在佛的法身裡邊,(佛的法身充滿虛空)。那麼佛自然就都知見這一切眾生的心行,何況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佛所見到的眾生,都是與他有法緣的,所以他都攝取,廣度群蒙,平等教化,不令有一個剩餘的。修菩薩行的菩薩,他也是遵照佛行道的方法,凡是所知道或見到的眾生,也是盡皆攝取,不令有剩餘。並且發大誓願,將所攝取的眾生,盡心竭力的教化,要令那些眾生都得到解脫。菩薩為了眾生,發心修行,甘心代眾生受苦,一切不為自己的利樂作想,他不願眾生受苦,希望眾生受到他的饒益,而離苦得樂,皆大歡喜,如此就達到了他發心修行的目的。

諸位善士!世間上有一種人,專門貪圖虛名假好,終日到處行假仁假義的事,逢人自我吹噓一番,就希望受人的讚歎,得一個好聽的虛名。如果本身沒有做到真正有仁有義的事,沒有言行一致的行為表現,用盡心機博得一個好聽的假名,那又有什麼用呢?縱使你很高明,善於弄玄虛,會做沽名釣譽的事,能把世上的人的耳目都矇蔽了,甚至有智慧的明眼人也能被騙過來,試問自己有沒有被騙呢?如果良知尚存的話,午夜捫心自問,心中愧不愧呢?自己可曾覺得費盡心機掙來的這一個虛名,圖謀的一個假好,究竟為的什麼?有什麼作用?那又為什麼不事事往真的方面去做呢?難道虛名假好在自性上能助你開大悟,得大智慧嗎!我想不會的。其實你越貪虛名,越圖假好,越是不會開悟,越是糊塗,將來恐怕只會開一點小「誑花」,根本不會結一個果實的。因為你總是貪求虛名假好,怎會有個真實的結果!

諸位善士!希望能聽到我這一段開示,都趕快把這種虛榮心撇掉,不要再沉迷在虛妄的夢幻中了!虛誑的言行,再怎樣高明,終會敗露,那有真實誠懇對人處事來得受用呢。真實的受用可使你時時刻刻心安理得,歡歡喜喜,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有一點煩惱。假設有時被人罵幾句,也很好。或者被人打幾下,也不在乎。任人怎樣對待,就是拿把刀來殺了我,也是歡歡喜喜的不生一點恐懼。如此,是多自在,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任何可生的貪心,沒有一個人可使我生起瞋念,沒有一件事可令我發生愚癡的思想。倘若為人能達到這種程度,才是真正的坦蕩蕩,安隱真樂。

反之;成天打妄想,心中老盤算一些鬼主意,這個鬼就總住在肚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在五臟殿中耍把戱,弄得神魂不安而常戚戚了。所以我希望諸位為人處事,一點要往真實的方向去做。脚踏實地,一切不要光為自己作想。處處不忘為眾生,善根功德盡量迴向給眾生,這樣,眾生歡喜,自己歡喜,於是皆大歡喜。菩薩發大誓願,修苦行,為的是饒益一切眾生,為的就是能得皆大歡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菩薩修迴向法門,他的心念,常常都安住在迴向法門上用功。把修積的功德,盡都迴向給眾生,迴向給菩提,迴向給實際。因為他常為眾生修行種種善根,所以他得到的智慧是廣大的,沒有人能比這位修迴向法門的菩薩的智慧更大了。菩薩的智慧廣大,是他已破除了一切「無明」,沒有了執著,離開了一切障礙,所以他的正念常能現前。現前的這種正念,它是「寂然」的。正念就是「無念」,無念也就是「正念」。如果有念,就不能「常寂然」了。常寂然就是「無念」,就是「正念」。因為沒有了「念」,又那會有「業」呢?一切的善業惡業都清淨了,就都等於沒有了。

這裡所說「諸業清淨」,是指的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怎樣會三業都清淨呢?就因為無念。所以說:「無心無念福無邊,思欲雜念是罪愆。」「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是真富貴,私欲斷盡是真福田」。「無念」就是「清淨」,就是三業沒有染汚了。

彼諸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彼諸菩薩」,是說那一些修迴向法門的大菩薩,他們居住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會執著於內法和外法的。內法,內面心意裡不著於貪瞋癡,無明煩惱,和一切的習氣,這些都清淨了。外法,外邊不著於色聲香味觸五塵,都不染著了。如像上面所說的內法心法,外邊的色法,在菩薩的心目中,就像風在空中吹過,沒有任何痕跡,也找不到一條風行的道路來。

大士——菩薩修迴向法門,把修積善根功德都迴向給眾生,他不著相,不著內法和外法,他的慈悲平等心,就像風行在空中一樣,沒有痕跡。我們修學佛法的向道者,都應該學菩薩的用心,無所執著。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修迴向法門的菩薩,他的身業非常清淨,因為他沒有了殺盜婬的過惡。一切的語言,也不會有過失,所以口業也清淨了,語業之所以清淨,是他絕對不講是講非,不說誰對誰不對。不東說西說,傳播那些無謂的話,語言就沒有了過失。菩薩心中只有佛,一心歸命,唯求佛道,發大乘心,饒益眾生,意業也清淨。三業清淨,懇切至誠歸向如來,所以能令十方諸佛悉皆歡喜。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贍奉

所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國土,不管那一方的世界,無論那一個國土,只要有佛在那裡住世,在那裡教化眾生,这位修迴向法門的菩薩,他一定到那裡去。他所見到的諸佛,沒有一位他不親近供養,恭敬承事的。

心常清淨離諸失 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為三有大法池

修迴向法門的菩薩,他的心經常是清净的,因為他已遠離了種種過失,所以能普徧到任何世界中去教化眾生。菩薩已沒有貪求一切的欲念,更沒有名聞利養的虛榮心,他一心只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信心、恭敬心、慈愍心,所以他勇往直前,無所怖畏,不怕艱苦困難。這種無畏的精神力量,乃是從菩薩已能了達佛的無上正道,能安住於諸佛所說的正法,堅固的正念中所發的力量。菩薩其心已安住於佛的無上道,其身常住在佛的道場中,修學佛道,修佛所行的行門,所以能避免一切困難,摧滅一切外道的擾亂。菩薩更要做三界中的大法池, 令三界中的眾生,在大法池中洗淨身心的無明煩惱,學習佛法,得到法喜,得到真正的安樂。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事欲求精,須用苦功,工夫既到,默識心通」。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論你想什麼事,或者手做一件事,總希望成功,圓滿達到目的,而且結果特別好,受人稱讚你精明強幹,能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想得到這種榮譽,就要專心致志的去做,所以須用苦功。要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下心去研究。工夫達到了,不須要人來解說,你就自然豁然貫通,默默中就明白了。假若你不下苦功,想要懂得,想明白就不容易。好像讀書,能夠多讀,博覽與你研究的學科有關係的參考書;久而久之,在理論方面,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書讀得少了,理論有時就弄不通。

所以要精進勤勉,思惟觀察,才能達到治學做事的圓滿目的。如想修學佛法,也同樣要用苦功,要精勤。這個精,是指細密處,要在極精細的地方下功夫,仔細觀察、思惟、特別注意,不要忽略了最細微地方。微塵很細很小,集多了就可以成一個山,所以研究佛法應該研究微細之處,觀察那微細之處,應該勤奮不懈,精益求精,妙中尋妙,觀察諸法的實相,尋求諸法的真理。隨順諸法的本體,思惟諸法的大用。「有」就是「妙」,「非有」就是「真空」。思惟「真空妙有」的道理,研求他互不障礙的妙用,在法界中所顯現出的圓融無礙事實。

由此明白了「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種道理其中包含著無上的妙理,如能明白這種道理,就可趣向於真實的道理。把真實的道理明白了,這時你就明白清淨的本體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這個法,就是無諍處。無有諍論的法,為什麼沒有諍論,因為它是絕對的,不是對待的,這種法就是法的本體。法的本體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這種法是無諍論的。明白了這無上甚深微妙法,就可以「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眾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 普於三世無所著

菩薩修行的境界,已得入甚深無諍之處,了達諸法寂滅之相,知非言詮,悟此妙理,修成堅固道心,成就了圓滿的道業。這樣的修行功夫,是從天天修,時時刻刻修,恒常不斷中,才能成就的堅固道業。 普通的人,看起來修行的七眾弟子實在不少,為什麼成佛的人不見一個呢?不要說成佛,就連證果,甚至開五眼六通的人也少見,這就因為這些人中,多數是修一天,就要休息十天;再修一天,又要休息十天,所修的比所丟的還要多,那怎能成佛?怎能證果得道?

譬如一架明鏡,如果時時勤拂拭,永遠保持它的明潔,就可以「事來則映,事去則淨」,照了一切,而本體無心。如果把它放在那兒,總不去擦乾淨,讓塵土一天比一天積得多,堆得厚,時間久了什麼東西來了也不會顯現出來。這就是譬喩我們的習氣和煩惱無明,遮蓋了我們的自性,有一生知道修行,等到來生又被五欲所迷,忘了修行。這就好像明鏡被塵土封上一樣。再想到要修行,就像拭乾淨鏡上的塵垢。等到沒有塵垢了,恢復了光明,則能照了一切事物。我們人的本性上如除了無明闇障,就顯出了智慧光明。要除掉無明煩惱的遮蓋,唯有修行才能破無明顯法性。

現在我們能夠見著佛,聽到了佛法,又遇到了善知識——僧,就應該趕快用功修行,以求了脫生死。不要再因循自誤,不要以為我老了,來生早修。要知道修行是在發心,不在乎老幼貧富貴賤。現在是人身,以人身修行為最得力,如果不修行,能否來生還保持人身?所以要乘此人身時趕快發心修行。等來等去,修一生,又十生不修,無明習氣這樣重。如能發願生生世世修行,天天用功不懈,就像那架明鏡,常常保持它沒有塵土,光亮明潔。人的本有智慧也就是如此,能時時現前。這種現前的智慧光明,就是堅固道,它只有日日增長,絕不會退轉的。

修行的行者,成就了堅固道,智慧的光明領導著行菩薩道,令他沒有怖畏之心。不要說一切眾生不能障礙他,就是天魔外道也沒有辦法來破壞他行事的。菩薩他已證得了最高的智慧光明,已能瞭達諸法的本來體性。普徧深入三個世際——過去、現在、未來,在這三個世際中,所見所聞,沒有一事一物,曾令他生起執著的心意。沒有了執著,因為菩薩此時已證得了二空——人空法空。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群生離眾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菩薩修積這種善根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好像他所修的迴向法門的方法,一一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圓滿迴向的功德, 到達涅槃的彼岸。菩薩自己到達彼岸,他並未捨棄眾生自證菩提,同樣的他也普徧令一切眾生脫離了所有塵垢,使令一切眾生也現出本來的智慧光明,永遠離開一切所依賴的,而能進入真正、究竟、自由自在的解脫境界,無所依賴的地方。

一切眾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法界中的眾生,不光只是人類才有語言,飛禽走獸蟲蟻,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等,只要是能蠕動的,有生命的,牠都有傳達意思的方法,等如人類的語言文字來作傳達的作用。菩薩對各種不同種類的眾生,他們各有不同的語言。菩薩都能分別瞭解,他不用學習各種類別的語文,但都懂得運用,如人類各國的語文,他都能無師自通。 甚至鳥語、獸語,「無入而不自得焉。」沒有那一類、那一種的眾生的語言,他不是運用自如的。隨到那一類眾生中,他都會說牠們的話而能融洽自得,因為菩薩已得語言三昧的緣故。再者,菩薩的心,無有所著,他不會想到我是人,你是畜生,就生輕視心,不論是那一類, 對所有一切眾生,他都以佛眼視之,因為凡是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是而心無著,就不會有所障礙的。

菩薩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修迴向法門的大菩薩,他把所修積的善根功德,不論巨細,毫不保留的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迴向諸法實際。這種善根功德所修的方便法門,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說那麼的微妙。菩薩成就了如是的功德,在十方世界中,獲得了十方諸佛的稱揚讚歎, 而說:「善男子!善哉!善哉!你是十方諸佛的一位使者,也是受十方諸佛所護念的一位大菩薩!」

 
 

 

 

相關文章:
華嚴十迴向行之研究 碩士/ 周艷麗 指導教授:陳一標 緣氣:(3931)
十迴向 . 迴向,乃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 緣氣:(1180)
又作十迴向心,略稱十向 【佛光大辭典】 佛教詞典 緣氣:(1063)
【十迴向】  大正藏經 緣氣:(1128)

上一篇(唵嘛呢唄美吽(1小時)|) 回目錄 下一篇(十迴向 . 迴向,乃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