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先把皈依修持好這是成佛的第一步

太橋旦曾堪布

很多人皈依金剛乘以後,對修學高深法教充滿了濃厚興趣,比如灌頂、氣脈明點、大手印、大圓滿等等,而常常輕視最基本的皈依戒,甚至會將其完全忘記。還有一些修行人,不把皈依、發心、前行等基礎功課放在眼裡,一心嚮往正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於正行,這相當於揠苗助長,最終結果只能以失敗告終。經典中反復告誡我們:前行比正行更重要。如果前行的基礎堅實牢固,正行就會一帆風順;如果前行的基礎鬆鬆垮垮,正行必定會障礙重重。好高騖遠的修行習慣,只會把成佛變成一座空中樓閣。
  阿底峽尊者是古印度著名的大班智達,後來他來到藏地弘法。到達之後,他發現藏地的修行人普遍缺乏最基礎的修行——皈依。於是,阿底峽尊者著重傳播皈依法門,高度注重皈依修持,並沒有公開傳授高深法教。因此,大家都稱他為皈依班智達。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都如此重視皈依的修持,我們更應該依教奉行。首先要對三寶建立起正確而深刻的認識。
  初學者一想到三寶,往往認為:佛就是佛像,法就是經書,僧就是穿著僧衣、剃光頭髮的僧人。實際上,三寶的意義遠大於此。
  從究竟的角度來說,佛,是最究竟的皈依處,因為佛陀證得了法身與色身的最高成就。
  法,並不是究竟的皈依處。法就像渡河用的船,古語說: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需舟。法即是如此,屬於獲取佛果的方法,成就了佛果,就不再需要法了,可以舍去。僧,也是在尋求皈依的人,也有種種苦惱,並非究竟的皈依之處。所以,法與僧都是暫時的皈依處,真正、究竟、唯一的皈依之處,只有佛。
  佛好比是醫生,法就像良藥,僧就像護士。倘若我們患病了,當然要去看醫生、吃藥,還需要護士的協助,疾病才會痊癒。同樣,為了獲得佛果,我們也要依靠佛、法、僧。凡夫如同病人,最嚴重的疾病就是煩惱,為了根治煩惱,我們需要最高明的醫生,這就是佛;也需要良藥,這就是法;還需要護士的協助和護理,這就是僧。
  以上只是三寶的簡單意義,三寶真正的含義是極為豐富和深奧的,要想深入瞭解三寶,需要多讀釋迦牟尼佛的本生記,以及八大菩薩的傳記,特別是介紹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的書籍,尤其要讀一讀《隨念三寶經》。在《究竟一乘寶性論》第一品中,也詳細講述了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還可以多讀古印度、西藏和漢地高僧大德的傳記。作為金剛乘弟子,更要詳細瞭解藏傳佛教的成就者虔誠依止具德上師的事蹟。比如噶舉派祖師那若巴大師依止帝洛巴上師的故事,瑪爾巴大師依止那若巴上師的經過,特別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他依止了瑪爾巴上師,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加持,最終即身獲得至高無上的成就。
  皈依之後,不要急於去修學高深大法,一定要腳踏實地,從最基礎的皈依戒做起,例如:對於任何形式的佛像都要恭敬,如同見佛;對於與經論有關的一字一句也要恭敬,因為都是法寶;尊重任何有僧人相狀的人,如同僧寶。
  皈依佛之後,不應皈依世間、外道的鬼神。
  皈依法之後,應斷除對眾生的傷害。佛陀曾告誡我們,皈依之後,絕不可以再傷害任何生命。然而,很多修行人表面上很虔誠、很有慈悲心,也能做到長期吃素,可是當他們看到蚊子或蟑螂時,居然會毫不猶豫地殺掉。蚊子、蟑螂難道不是生命嗎?這樣做就是破了皈依戒。佛教提倡的慈悲不像其他宗教那樣局限於人類,而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因此,修行人不能僅僅關愛人類的生命,忽略其他生命。
  皈依僧之後,應遠離一切惡友,不與惡人同行。
  總之,修行不能好高騖遠,首先要正確認識三寶,然後如法持守皈依戒,打好修行的基礎。這樣,解脫成佛的願望才能逐步變成現實。
 


上一篇(人死後的中陰應有世界) 回目錄 下一篇(覺察自己的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