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3/24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你“供養”對了嗎?
德蘭根迥仁波切
“應供”,是佛陀十大名號之一。因佛已經斷盡內外一切煩惱,智悲圓滿,所以堪為人天供養的對境。供佛的功德無可厚非,被所有佛教徒乃至大多數非佛教徒所認同。但同時,佛也在經典中告訴後隨人,佛與眾生無二無別,這樣在修學佛陀意趣的過程中才會避免一些偏墮。時至今日,佛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經常聽到有人說,佛教徒給方丈、活佛、堪布、住持們塞紅包已經是宗教慣例了,說這是供養三寶,是有功德的。這種風氣都傳染給了非佛教徒,去寺廟觀光都要禮節性地包紅包給僧人,但卻沒見佛教對其他生命如此慷慨。相反,其他的宗教大都把錢用在貧困或生病、或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身上,倒是沒有看到他們在自己信奉的神面前放功德箱。相比之下,很多人表示更贊同後者的價值觀。
供養眾生與供佛同等重要
實際上,佛教不僅宣導佛與眾生沒有區別,甚至在很多時候,眾生比佛更為重要。如寂天菩薩說,“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依靠諸佛,可以修七支供積資淨障,可以發起普賢行願趨向菩提;依靠有情眾生,可以行持六度,而這過程中,無一不需要眾生為我們設置修行場景,而圓滿我們的修行。所以說,諸佛和眾生都能產生佛法,為何我們只供養佛,而不供養眾生呢?在佛陀的教言中,也明確開示:苦難的生命,更是我們要供養的對境。如《法句喻經》說:“佛告國王及眾會者言。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正為此窮厄無護者耳。供養病瘦沙門道人。及諸貧窮孤獨老人。其福無量所願如意。會當得道。”又如《四分律》中說:“佛言。自今以去。應看病人。應作贍病人。若欲供養我者。應先供養病人。”
看來,被旁人誤解,都因現在的居士們對經論缺乏足夠的聞思,曲解了佛陀的意思。
供養者以法供養為最
在密乘中,弟子對上師的供養分為財物供養、承侍供養以及法供養三種。但如今這個年代,並不是“財物供養”最好的時代。以往的修行人,根機成熟,有依靠供養上師三寶來迅速積累出世間資糧的方便,從而獲得修法上的成就。但現在的我們,煩惱熾盛,依靠供養外在的財物,很難產生對治煩惱的功效。所以,真正想學佛解脫的人,必須要依靠聞思修。也如《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是一名具格的弟子,也是法供養最令上師歡喜。
怎樣的法供養最適合你們呢?次第聞思結合實修。對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因果不虛四種出離心修法、自他相換的菩提心修法、法無我人無我的空性修法,聽聞和思維之後,每天進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的打坐觀修,這樣的“法供養”具有最大的功德,也能最快地積資淨障。其實,所有的供養形式都很了不起的,只要它是建立在為修行、為眾生解脫的目的之上,便都有消除業障、積累福慧資糧的功用。
然後,通過聞思修,法能逐漸融入到生活,你就可以有很多機會去修“供養”,比如在“敵人”面前修安忍,供養你的嗔心;在“誘惑”面前修持戒,供養你的貪心;在“弱者”面前修佈施,供養你的傲慢……這樣一來,不需要千里迢迢去找某法王、某方丈,你身邊即可遍滿著供養的對境。密乘中有修法,可以邀請十方佛蒞臨此地接受供養以迅速積資淨障,但這必須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才能做到的事。而凡夫最好的積資淨障,就是在眾生面前行持六度,不傷害別的生命,不傷害別人的心。這時,不用去別的地方邀請佛,佛當下已經融入到你的安忍度中,還有你的菩提心中。
應供者要當心享樂主義
我知道,居士們塞紅包,是希望以對僧寶的“供養”來獲得加持。加持有沒有我不太清楚,但這種情況並不容樂觀。因為我自己對此深有感觸。像我這樣跟你們混了這些年,原本還有一些舍世修行的心,到如今,也已被你們的“供養”慣得想退退不了了。物欲的誘惑太大,想修行的念頭總是被五塵六欲擾亂、遮蔽,根本沒有力量提起正知正念。深陷這種欲罷不能的狀態,讓我也杞人憂天般,不得不為那些方丈、住持、活佛、堪布們擔憂。
佛陀曾經說過:“縱然發生一藏升麵粉兌換一藏升珍珠的饑荒,佛陀的追隨者也不會缺衣乏食。”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可能被餓死的。況且,出家人們讓居士們打點得吃穿不愁,口袋裡就更不用放太多錢了。
如果出家人積累“供養”,修行很容易變成享樂主義的修行,也就是世間八法的修行。如果依止了像我這樣的享樂主義上師,那麼得到的也是享樂主義的加持,不會有出世間的利益。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閉關苦修才能證悟成就,他們如燈塔般給我們示現了要解脫的必經之路,難道還有誰有超勝於他們的辦法成佛嗎?
我們雖然做不到像本師釋迦牟佛、根欽龍欽繞降、持明晉美林巴、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程度的苦修,但是整個學佛修行的方向應供依循祖師大德走的路,不能錯。
很多像我這樣的人,沒有修行卻會忽悠,如同空嘴裡說空話,全是虛無沒有實意。
如果說佛陀示現十二相成佛的過程是為了為後學人展示一條成佛的標準路徑,那麼一位元具德上師若一心為了佛法和眾生,就也會示現通過聞思,然後禪定、閉關、最終證悟空性的修行軌跡。真正的佛法不在寺院裡,不在書上,不在人群中,而在心裡;心中的佛法即是本具的智慧,必須通過聞思然後打坐閉關,才能顯發。而傳播佛法,更不是靠財物供養,因為這樣極易滋養出享樂主義,而是要靠聞思修弘揚教法與證法,佛法才能長久住世。
結語
所以,你們是時候思考一下供養的真正意義,重新調整“供養”的方式了。
若經濟條件不錯,又特別想供養,你們就去放生,去救助殘疾人,去幫助別的生命。或者去貧困和環境惡劣的地方講衛生健康方面的知識,授人以漁,能立竿見影地幫助眾生。又或者去宣傳環保理念、傳講環保技術,可以保護地球母親,從而也可以間接地保護所有生命。
佛教以愛護説明一切眾生為目標,她的博愛是其他宗教所不能及的,甚至環保的理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提了出來,比如要求出家人不能砍樹、不能挖地開礦等等。總之,有機會值遇佛法,皈依三寶,就一定要珍惜。
《三摩地王經》中講:“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能發菩提心,便是最殊勝的供養。所有願意學佛修行求解脫的佛弟子,如果能有要幫助眾生的心,那發願去西方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也是沒有問題的。
——特別愛享受的德蘭根迥寫於2016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