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51個問題的開示
妙祥法師
目錄
問題一、到家中有仙堂,如何處理?
問題二、怎樣才能有出離心,如何修持?
問題三、夢見了佛祖,有人說這是反夢,練到什麼程度可成為佛祖?
問題四、對於初學佛的人應該注意哪些?
問題五、初學佛者應先從什麼書開始學習?
問題六、如何處理有字的紙張、書籍、報紙、廣告紙等?
問題七、關於五戒,聽師父開示說唯有酒戒破後可懺悔,那要破了其他戒如何補救呢?
問題八、接受三皈後,法名是隨機取還可以改嗎?
問題九、散亂心可念佛嗎?
問題十、我與愛人結婚前和婚後,頭兩年感情非常好,不知什麼原因,以後我們經常為一些小事吵不停,有時躲都躲不過去。
問題十一、結婚十七年,我一直在吵架和身體病中生活,大病沒有小病不斷,煩惱重重。
問題十二、覺得身體很難支撐住覺,到醫院看還沒有什麼大毛病。多幹一點家務活就覺得力不從心,誰多幹一點都覺得很難,就為這些也搞得兩人之間不愉快。
問題十三、眼一閉上,面前有個幻影,有時是人,有時是狐狸臉。
問題十四、在家應該上幾支香?晚上幾點前不可以上香,應該念誦哪些咒,哪部經,還是就念佛?
問題十五、我還經常有鬧心病,無名火多,自己無法控制。
問題十六、怎樣真正具有慈悲心?
問題十七、怎樣守住口業?
問題十八、怎樣為病人念大悲咒水?
問題十九、一個人在家時,總感覺到屋裡還有其他人在走動或休息。
問題二十、我在生活中多做善事,少念點經能成佛嗎?
問題二十一、母親臨終時要地藏王像,因在醫院我們做子女的沒有做到。
問題二十二、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問題二十三、說我一個朋友走路像(以前富人家的)小姐一樣(姿態扭捏。指女人態嚴重),這樣合適嗎?
問題二十四、大悲咒能滅罪嗎?或者是菩薩方便說,既然滅罪怎麼在好了幾個月又犯病了呢?
問題二十五、患病持咒能否徹底治癒?不會復發嗎?
問題二十六、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什麼,怎樣差別?
問題二十七、弟子持《大悲咒》時,有時心裡散亂。
問題二十八、弟子相信能持咒滿願,但這五年來沒有實現,可能是不精進。是不是應該持戒再持咒。
問題二十九、弟子想今生得到福報,且這生了生死、脫輪回。
問題三十、請師父對當今佛教的現狀、人心趨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們現在對社會異常的迷茫,請師父賜教。
問題三十一、相信念佛法門,想一心持咒,待到四十歲專心念佛,不知這麼修行對不對。
問題三十二、持咒以後幾年以來不做夢,是否與持咒有關,或有什麼徵兆?
問題三十三、受過五戒之後,造下墮胎罪業應如何懺悔?燃香有什麼規定?
問題三十四、受五戒一定穿禮懺衣嗎?關於穿的規矩?
問題三十五、我媽媽是婦科醫生,造很多的殺嬰業,如何懺悔?
問題三十六、沒受戒,但平時以戒要求自己行嗎?
問題三十七、對患憂鬱症的病人應該怎樣幫助?經常有自殺傾向。
問題三十八、《山西小院》光碟的內容是不是如法?如果不真實,是哪方面的?
問題三十九、發心吃素持戒,希望這樣誦的經更有效,回向給別人。
問題四十、我是一名醫生,總有朋友、熟人找我免費檢查,有的人可以拒絕,但於我有恩的人,沒法拒絕。
問題四十一、平時如何攝心,如何對治自己的妄想?
問題四十二、不皈依一樣能學佛嗎?
問題四十三、我沒皈依,自稱居士可以嗎?
問題四十四、居士在一起做佛事,並且收錢,這可以嗎?
問題四十五、我經常去大連寺院護持或做義工,他們的行持,比如:三頓飯、僧人摸錢、去酒店開會並給服務員小費,這如法嗎?
問題四十六、僧人做佛事,我幫著收錢並做賬這可以嗎?而且我們居士也能分到錢。
問題四十七、關於大悲寺評論有說好的,有說壞的,對我們剛學佛人來說實在分不清。
問題四十八、寺院有功德箱,古今寺院都這樣,而且也出了很多高僧大德,照樣度眾生,你能解釋一下嗎?
問題四十九、佛法有方便之說,在度眾生必須講究方便,是這樣的嗎?
問題五十、別人和我說,大悲寺歸來不看僧,五嶽歸來不看山,師父你理解嗎?
問題五十一、大悲寺能否在大連開設下院?
上妙下祥法師
時間:二○○七年五月十八
地點: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眾:大連地區居士約二十余人
大家大部分都是大連的吧,有的是頭一次來,面孔很陌生。今天來大悲寺,我代表大悲寺常住,對大家來到表示歡迎。大家準備的挺好,問題都寫成紙條,我就按照這個紙條,來給大家回答問題。
問題一、第一個問題,這個有居士提到家中有仙堂,如何處理?
這個仙堂,我們說的供狐、蟒、蛇仙這是一種仙堂(編者注:在東北地區,有的人認為狐、蟒、蛇等已成仙,能附體到人的身上,對此加以供奉,是一種迷信、不正信的行為),還有一種道教仙堂,還有一種就是民間的信仰,供玉皇大帝等等的一種仙堂。為什麼我們信佛了以後不應該供仙堂?這裡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學,是跟聖人學。誰是聖人呢?什麼是聖人呢,證到果位的人才是聖人。
比如說羅漢,是聖人。像狐蟒蛇仙這些都不能稱為聖人,它是畜生道。有的時候,它的位置,修行的層次還不如人。還有一些,像道教(修行)的位置,只不過是升天,還沒超出三界輪回。所以說,只是一種世間的修行,還不屬於聖人。真正的聖人,能脫離三界,能夠成佛。證羅漢果,才能稱為聖人。
我們學,是跟聖人學,我們要有一個好的老師,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樣我們才會得聖果。如果跟狐蟒蛇仙學,我們就會得到畜生的果報。所以說這個我們不能供養。
不是我們對眾生有分別心,我們選擇老師是應該有一定的標準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所以說家中有仙堂,我們不應該供養,這種供養會使我們遠離了正見。
比如說一個皈依的佛弟子,如果供了仙堂,他認為仙堂能給他福報,能讓他遠離痛苦,超出三界,也就是超出輪回,了脫生死。如果他這麼認為,而去禮拜的話,他的三皈依戒體馬上就失去了,(編者注:人如法受戒後,會得到“戒體”, “戒體”能夠生起防非止惡,修善的作用。三皈依雖不屬於戒,但也有能起到此種作用的“戒體”。)不能再稱為佛的弟子。皈依就已經是沒有用了,這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在三皈依中講:不皈依天魔外道。你想,天魔外道就是大自在天魔,連這我們都不能皈依,何況這些狐蟒蛇仙更不能作為我們皈依處。
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把這個仙堂去掉。去掉,不是我們起分別心,而是我們要保持正念。如何處理呢,這有幾種方法。有的人認為,就把它燒掉。我們為了尊重眾生,不燒。把那個寫有眾生(狐蟒蛇仙)字的牌位,不管它真有或者沒有,我們摘下來,放在一個塑膠袋裡,誦三遍《三皈依》,三遍《大悲咒》,三遍《心經》,三遍《往生咒》,就可以放在塑膠袋裡,放到一個山洞裡就可以了。
這樣做避免了幾個問題。第一個,我們燒了以後,我們對眾生有了嗔恨,避免這個問題。另外避免我們心裡,有了疑惑心。另外,我們不供,不等於我們對這個眾生不尊重。這樣做就可以了。
通過這幾年這麼樣處理,效果都比較好,沒有什麼額外的反應。有的人認為,做完又回來了,那都是自己的想法了。
第二個,如繼續供會得到何種果報?
這果報第一個是遠離佛道,因為你的知見已經不正了。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有一團面,這一團面如果你包餃子,它得餃子;你做成餅得餅;你做成麵條得麵條,這塊面就看你怎麼用。如果你供仙堂,你得這個狐蟒蛇仙,得狐蟒蛇仙的果報。如果你去供佛就得佛的果報。就這一團面,也就是你的本心,你應該怎麼使用的問題。
比如說有的人,不斷地供仙堂,他把仙看成像佛一樣去供養,恭敬、恐懼、順從……最後,臨終的時候,因為他這種知見不正,佛就不會來接引。什麼來接引呢?狐蟒蛇仙來接引。在臨終的時候,他就會隨著狐蟒蛇仙這種形象去走了。而墮落到畜生道,做畜生的兒女了。所以,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情。
因為佛是清淨的,不來不去的。而我們往往把這些,不正確的知見,作為佛來供養,就會導致我們未來的方向,我們的因果,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了。我們不能做這種事情,這種事情是很可怕的。特別是我們得到人身不容易,我們學佛也不容易,我們不能失去了正知正見。
問題二、請問師父,怎樣才能有出離心,如何修持?阿彌陀佛。
這個居士問,如何才能有出離心?這個出離心,實際上就是清淨心。人的心清淨了,才會有出離心,它倆是一個,不是兩個。有的說,我心裡清淨,但不想出離。實際上那個心並不是清淨。
比如說,當我們一個凡夫證到了四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必然要出離。一個是出家,一個是涅盤。像佛的父親,在臨終時候證到四果阿羅漢,他只好涅盤了。因為他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叫什麼呢,叫“義僧”。在(法的)意義上來講他就是僧,(但不能完全行持出家僧眾的一些事情)。他的心已經清淨,和僧是一致的,所以說他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有了出離心,也就是清淨心。這個出離心不光是說,我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我到西方極樂叫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應該放下我們的五欲貪著。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家居士,貪戀家庭,這都是不能獲得出離心。因為出離心和這都是不相應的。怎樣才能有出離心?我們這個清淨心要來源於持戒,只有大家嚴持戒律,絲毫不犯,這時候由戒生定,生出的心必然清淨。只有嚴持戒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定力,它就是符合出離心。
為什麼說持戒能獲得出離心呢?因為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一切善根皆由戒生起。所以說沒有戒,一切善不得生。只有戒律才會生出真正的出離心。這點很重要,有的人認為我讀經,我讀法,或是我修持,我能獲得這個出離心,實際上你獲得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感覺,並不是出離心。因為出離心首先要離相,出離心是離相的心。如果一個人戒律不清淨,他怎麼能離相呢。既然不能離相,他又怎麼有出離心呢?所以說,這個就不正確了。出離心也就是離相心,也就是清淨心。只有在戒律的基礎上,不斷地努力修持,才會有出離心。因為有了戒律,這個清靜的基礎,再加上我們的不分別。比如在家,有各種崗位上的,我們一個是嚴持戒律,另外,對好壞不進行分別。
比如吃飯,好壞我不挑食,而且次第吃。工作中我集中精力,不去打妄想,我一心把工作做好。比如有的當服務員,在賣貨的時候,我能夠虛心的跟顧客講清,而且不看對方的臉色,不觀察對方的身份高低,我只看我應該做的事情,一心一意把這個事情做好,這樣我們的出離心就會得到了。
時間久了就會在戒律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不分別,出離心就會出現。這個出離心的出現,它是無相的。不是說像我們平時發願,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就叫出離心,這不是。因為這個出離心,它沒有什麼要發,要發出我要往西方極樂,或是到哪去,沒有這種心,而是一種無相。把自己,這個我相、人相都已經舍掉了,雖然還沒有證得這個心,但已經趨向這個無相的心,這個階段叫出離心。
這個出離心得到以後,我們就會不退轉,不管遇到多大的外境的壓力,好和壞,他這個心都不會變。平時我們在佛前,有的時候發願,或是……等等,說:我要出離,如何如何。實際上這個心和我們所說的出離心,它是不相應的。那只是你的分別意識在作怪。因為,這是根據你的思維好壞來決定,並不是從心裡發出來的。
所以說這個出離心,對我們修行很重要。為什麼有的人修一修道,就退道了。什麼原因,就是他沒有發出出離心。而且他往往認為我已經發了出離心。實際上他那個發的(所謂)出離心,只是在佛前發了個願,但也不是真願,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持久性,也不可能持久。因為,他後面的基礎來源於分別,是分別心所產生的。
我們這個出離心,應該是遠離分別所得來的。遠離分別他就趨向於菩提,趨向於菩提心,所以說,這個出離心應該是這麼發,也應該這麼修持。按照這個出離心去走,出離心發出來以後,我想大家如果真發出離心,沒有幾個人說不想出家。
發了出離心,第一個目的就是想出家,第二個目的就想普度眾生。這個普度眾生不是有相的,而是無相的。他想把正氣留給人間,完成他的一生,哪怕就馬上犧牲自己,他也願意。這個出離心,也可以說為悲心,慈和悲,這個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夠嚴持戒律,來得到這個菩提心,這個出離心。
下面一個問題。
問題三、有一次去我姐家拜佛,當晚夢見了佛祖,可為什麼有人說這是反夢,練到什麼程度可成為佛祖?
這個問題,如果晚上夢見佛這是好事兒,並不是壞事兒。為什麼我們能夢見佛,佛的形象也就是我們覺悟的形象,只有人覺悟了,才可以夢到佛。夢見佛可以消災。因為必然是善根增長,才會夢見佛。但是,我們所說的“佛”,並不是說一個人的形象就是佛。什麼是佛,覺悟是佛。
你可能因為拜佛也好,或者其它修行,這一段時間可能對佛法很努力,而且不斷地誦經誦咒。有的屬“悟道”,有時候並不是說我們的思維明白什麼了才叫悟,並不是這叫悟。而是我們心裡清淨了。雖然沒有在理論上,得到什麼理論,但是心裡清淨,這個就叫悟。所以說,有時候,當人心裡清淨的時候,他就會夢到佛。夢到佛,也說明是過去的善根,是很好的。
“練到什麼程度可以成佛”,也就是說沒有妄想了,不再打妄想了。眾生皆因妄想、迷戀著五欲,所以就不能成佛。如果去掉妄想,我們就是現成的佛。所以說,佛並不是(修)成的。去掉我們自己的習氣和毛病,就是現成的佛。
下面一個問題。
問題四、對於初學佛的人應該注意哪些?
對於初學佛的人應該注意,要先學習戒律,這是學佛最關鍵的一步。這步如果走錯了,將來就會步步錯。如果這步做對了,將來修行上就會很順利。我們知道,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我們怎樣去依法不依人?只有能夠從戒律開始,只有按戒律的標準去要求一切事物,我們才有了標準,我們才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哪條路不是正確的。這個就很重要了。所以,學佛最主要的應該注意戒律。
再一個要注意的,我們學佛以後,剛開始學佛時,因為還沒有選擇法門,一定要注意,頭一條就要五宗平等弘揚。不要有分別心,說我是淨土,我是禪宗,我是密宗,我是學教的,我是學律的,如果有了這種分別,就遠離了佛法。
首先要注意這個。剛開始,我們可能有些不習慣。有時對某個法門,我產生熱情。不管怎麼產生熱情,好和壞,一定注意自己的心態,一定要五宗平等弘揚,這樣我們才擺正位置。不受我們的激情,不受我們單方面的知見而左右。因為我們的知見,往往都產生於我們喜歡和不喜歡來決定。佛法是遠離知見的。我們應該五宗平等弘揚,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得到佛法。
有的人為什麼進入一種法門以後,就不能自拔了呢?就因為剛開始學佛時,他沒有五宗平等弘揚。沒有五宗平等弘揚,而且認為修行佛法必須進入一個法門。進入法門後,他執著這一個法門,是唯一的一個法門。所以說,他就遠離了整個的佛法。這個法門他也站不住。佛法法門,是法法平等,都是讓人成佛的。如果我們執著了哪個法門好,我們就會產生自己的知見,以少為足,最後遠離了佛法。
這也是一個初學佛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的事情。特別在末法時期,這點就特別可怕。昨天還來位居士,他想發心,要投資兩個億建立一個念佛堂,要建十幾層樓,純粹念佛,有現代的管理等等。但是一聽,發現他這個說法和想法,都是一種錯誤的知見。我說,你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一個你辦不到,另外天時地利,對你來講都不合適。另外知見也不正。我說,你要想念佛,應該踏踏實實,有一個人我一個人念,有倆人兩個人念,不管人多少,不管環境好和壞。而決定我要從當下念佛開始,這就對了。至於將來、明天怎麼樣,那是明天的事情,不要管明天的事情,就管今天我能不能把這句佛號念出來,這是主要的。後來他也許接受,也許不接受。
第二個問題。
問題五、初學佛者應先從什麼書開始學習?
這個呢,雖然根基不一樣,年齡不同,但是我想,還是從戒律先開始,從三皈五戒開始,這個是最主要的。有的說我歲數已經大了,我是不是該從念佛開始?不管歲數有多大,都得從持戒開始。為什麼要從持戒開始,因為我們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們要經過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們今天既然學佛,一定要打好基礎,我們要給來生打好基礎,這個很主要。人老了,不等於就是說,我們學佛就沒有機會了,來生就不能學佛了。所以說,我們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都應該從基礎開始。
所以,我認為從戒律開始,再選擇適當的書。特別學《金剛經》,這個很主要,因為開悟的《金剛經》。《金剛經》學完了以後,你才可以學密,學淨土,否則的話,就墮落相裡去了,這也是很可怕。
有的先從《地藏經》學,問題是《地藏經》雖然講了孝道。但是由於我們的知見、理解,我們的習性,有的不正確,就會變成了一種像大仙似的,這也不合適。最後,自己弄得神經兮兮,這也不好。
所以說應該先從《金剛經》學起。有了《金剛經》的基礎,我們再學其他法門就會很快了。像學密,它有個要求,學密先學顯,所以這個很主要。
下面一個紙條。
問題六、如何處理有字的紙張、書籍、報紙、廣告紙等?
這個問題,就是每一張紙的印出,實際上都是我們的福報因緣所決定。既然是我們的福報因緣所決定的,那就應該珍惜。這裡,有字的紙張要分成幾種,比如說,有的是淫色,不好的這些報紙之類的書刊,應該堅決燒毀,一點兒不留後患,把它燒掉。
如果是世間的紙張,比如說勸人為善的書,等等,還有一些數學上的課,和一些文章,這樣的紙,我們應該給它保管起來。如果有用的,送到合適用的地方;如果沒有用的,我們放在一個山洞裡,就比較好。
特別是有“佛”字的書,就不能亂扔,不能燒毀。如果燒毀有佛字的書,我們會得到因果。什麼樣的因果,將來就沒有經書可讀了。不能因為我們今生書多,我們就可以放逸,就不珍惜,這都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把書籍,有“佛”字的剪下來,裝在一個小壇裡,或裝塑膠袋裡,放在高山上、山洞裡去寄存。也可以把那個有“佛”字的形象在一個本裡貼上,結緣給其他人。因為我們現在書比較多的時候,我們覺得沒有什麼。當沒有佛法的時候,那就像一盞明燈一樣,非常可貴。所以這個是很重要,我們不要光想到我們自己對它需要不需要,我們應該想到以後的眾生,他們如何能得到它。所以說,人活著不能自私。
佛經中,有這麼一個規定:燒佛像、燒佛字得無量罪,所以這個不應該燒。有的說應該把他沉到大海裡,這種做法也是不對。沉到大海去腐爛,和燒是沒有什麼兩樣的。雖然這種處理好像是恭敬了,人不踩了,但是終歸失去了他的作用。因為有佛經是我們的福報,我們經過多劫的修行和努力,今天才有佛經出現,也是和佛的因緣所致。我們應該珍惜,應該把他保管好,處理好,留給後世。
我們可能將佛經留在一個山上,留他一千年。過一千年後,也可能是我們,也可能另外一個人,又把這個洞打開了,又看到這些字,我們從迷中一下又覺悟過來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千萬千萬要處理好,不能以想像為是去處理。
第二個問題。
問題七、關於五戒,聽師父開示說唯有酒戒破後可懺悔,其他戒破了就是破了,那要破了其他戒如何補救呢?
這個五戒,犯戒的緣一共有三種方便:遠方便、次方便、近方便。比如說一個盜戒,有個人就想盜這個杯,想盜杯這是個遠方便。他光有想法,沒有採取行為,這是通懺悔的,可以懺悔。既然想盜這個杯,我這個手已經接近這個杯(近方便),或我人走到這塊兒地方了,(才接近這個杯,次方便)。已經採取了方便,就是(要偷盜的)行為,已經要拿這個杯了,這叫次方便,次方便也通懺悔,因為他終歸沒形成事實。當我們的手把這個杯端起來的時候,離開這個位置,離開這個地方,不管你離多高,這就犯盜了,盜戒已經成立。
有的說這個包(別人的包),在我這個右肩掛著。我想把它盜走,我放在左肩上,你採取了這個行為,以盜心挪到右邊肩膀,就犯盜了,這個盜戒已經成立。沒盜之前的遠方便和次方便都可以通懺悔,馬上懺就可以掉了,因為他沒有形成事實。如果已經拿起來了,它就不通懺悔了,為什麼不通懺悔,它已經形成事實了。
當然了,形成事實我們如何懺悔?也是可以懺悔的。但懺悔的方式就不一樣了,因為它終歸已經種在種子識裡了,已經形成果了。說怎麼辦,我們應該通過取相懺的方式懺悔。取相懺,(比如說)剛才有一個居士(提到)做夢,夢見佛了。他懺悔,不斷懺悔,如果夢見佛,恭敬佛菩薩,這都是懺悔得清淨的一種表現。夢中夢見光,這都是懺悔的一種表現。
通過取相懺,還可以通過作法懺,作法懺通過這個僧人,集體進行作法,(或一個僧人,幾個僧人也可以作法,根據所犯罪輕重不同,而確定需要的人數),來懺悔,(指方便罪)就可以懺悔清淨了。不是說不能懺悔,可以懺悔。
而五逆之罪不通過懺悔,五逆:殺父、殺母、殺聖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不通懺悔,這是五逆罪。所以說,破戒以後我們通過懺悔,都是通過取相懺,見到好相了,這就是懺悔清淨。(但若犯到根本罪,此生受戒的“戒體”失去後,雖通過取相懺見到好相,也不屬於恢復,只是將破戒的罪止住,得以繼續修道而已,若不能取相懺達到最高的層次,將來還要償還果報。)
第三個問題。
問題八、接受三皈後,法名是隨機取還可以改嗎?
在大悲寺受三皈依後,都是取決於你的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和師父給一個字,這就可以了。如果你最後那個字,和師父給的那個字,它倆合為一起不能說明一個法的意義,這個可以找師父再改一下,這可以。比如說,我們大部分起的是“親”字,你名字後面這個字,不太理想,正好加這個“親”字,是一種反義詞,自己聽了不高興,別人聽了也不高興,就沒有教育意義,這個可以改,如果沒有啥大的問題就不用改了。
問題九、散亂心可念佛嗎?
實際上我們念佛的心,都是從散亂心去念,念到最後達到那個就是不散亂。所以說這個散亂心,他不是佛,但通過散亂心我們去念佛,可以成佛,這麼個關係。可能有的人,他執著這個散亂心是不是念佛心?散亂心不是念佛心,但是可以通過散亂心去念佛。這裡有它的原則性。有的人說,你散亂心不能念佛。是,散亂心不能(真)念佛,他不是佛,但是散亂心可以通過念佛而成佛。這樣理解才正確。如果我們心不散亂,你就不念佛,它也是念佛心。
下面一個問題。
問題十、一、我與愛人結婚前和婚後,頭兩年感情非常好,不知什麼原因,以後我們經常為一些小事吵不停,有時躲都躲不過去。
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可能和大家不一樣。因為一個人結婚,從世間上來講,他需要一種幸福,美滿和諧,因為他是一種追求,有所求就已經形成了生滅法。就是有好必有壞,有成必有失,所以說它是一個生滅的問題。我們不斷地追求好,必然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痛苦。
因為他要求的,倆人在要求中,他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他不知道事物本質,在這個娑婆世界,有好就有壞,都是對立而組成的。他希望永遠好下去,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導致了矛盾的紛紛而出,它是一種自然的規律。有的人把這種規律推給誰了呢,推給了某種事物,這是不正確的。一個從規律來講是這樣。
第二個因果,有的人會說,啊,我要不遇著他,我很幸福,遇他以後我很痛苦。實際上這個“道理”,也沒有多大道理。幸福和不幸福不存在某個人身上,也不存在某個事物上,存在哪呢?是你心裡所留下的種子識是什麼。比如說一個人,上街突然被車碰了,不是車要碰他,而是他自己有那種業力,必然要被車撞,要相撞。而他埋怨什麼呢,埋怨車,司機開的不好,而來撞我。那只是一個外因。實際上主要原因還是自己有這種業力,他必然要有這種結果。
因為我們有時候不細心觀察,(而不能發現這種因果)。就是說,我們如果散亂心,我們走路上摔跟頭的時候,這個跟頭並不是土地平不平,來決定我們摔和不摔,是由於我們種子識所決定的,他必然到這個地方,這個腳步就會亂了。本來是一步接一步地這麼走,最後兩個腳步突然並在一塊兒去了,你想能不摔嗎?他說我腳怎麼突然不好使了,不是突然不好使,他的種子識就像電腦似的,必然做這種程式出來,必然順著這種程式去做,所以就必然要摔。我們通過這個事情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果的事情。
所以說,特別是我們追求了一種好,這種好建立在這個痛苦之上,以為這種好可以遠離痛苦。實際上他不知道,這種好的後面就是痛苦,痛苦後面呢,有好。這兩個方面都是不可避免的,娑婆世界就是個矛盾的世界。所以遇到事情經常吵個不停,因為兩個人都想把事情辦得和原先一樣美滿。他不知道這個生滅,他可能看著對方,一看你現在老了,不像以前了。那個也看說你不像以前了。這本來就是正常的規律,沒有啥可追究的,可嫌棄的,是不是?所以他必然要吵個不停,啊,因為他的要求,不正確。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從生滅法這上去理解,從因果去理解。你想,結婚本身就是火坑。所以說,這個火坑裡要想沒有事情,那就不成為火坑。
第二個問題。
問題十一、結婚十七年,我一直在吵架和身體病中生活,大病沒有小病不斷,煩惱重重,這些年如果沒有佛法的支撐,我就不知道還有我的存在否?
剛才吵架我說了,為什麼說家庭是火宅,就不管你吵架不吵架,這個煩惱它必然要產生,它就是一種煩惱的結局。所以說,結婚是煩惱的一種必然結果,有了煩惱他才想結婚,沒有煩惱他不會結婚。煩惱越重的人反而越願意結婚,煩惱輕的人反而不願意結婚。他想通過結婚遠離煩惱,他不知道,這種藥是越吃越重,它不是解決煩惱的藥。
另外大病沒有小病不斷,人的病主要在心態。因為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它是生滅的,有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人人都有病,有的是身體病,有的是其它方面的毛病,等等,都不斷,這都是根據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所決定的。
“煩惱重重”,這個煩惱重重啊,主要是自己的認為。今天呐,有一個師父問我,他說,師父,我這一個事情就是挺煩惱的,不知道怎麼處理。我說,你應該做一下思維就好了。我給他講個例子。我說,我在沒出家之前,有一天,那是在蓋縣茅蓬,那天正好下雨。我出門兒,剛一出門兒,就摔到地下了,這個摔得很重很重。因為當時可能是得意忘形,走得一點也沒在乎,所以摔得很重,摔得眼睛冒金花。當時我馬上做了一種思維,我說我怎麼沒開悟啊!摔這麼重怎麼沒開悟呢!開沒開悟?
當時這一想的時候,覺得摔得不重了,啊,應該再重點摔好了,得摔開悟才好呢!最後躺在地下不愛起來了,覺得失去這個機會了。我給講這個什麼例子呢,就是說人在事物上有兩種處理方式,就在於你如何去把握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往往用煩惱處理煩惱,它只能是痛苦加痛苦。如果你轉換一下,用另外一個方式,也就是符合真理的方式去處理,反而不但沒有煩惱,會變成一種樂趣兒,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以前還有一個人問我,師父,我打坐的時候正坐得好好的。門突然響了,進來一個朋友也好,或家人也好,一腳就把門踹開了,最後弄得我非常煩惱,這個家我呆不了了。師父你看我怎麼處理?後來我跟他講,至於你呆了,呆不了,我先不管。我說這個處理方式啊,如果有人突然把門打開,突然嚇一跳的時候。你可以做這種思維:哎?我怎麼沒開悟?啊,怎麼沒開悟。
你要這麼想,馬上心一下就平了。因為我們第一個念頭並沒有想法。你比如說,我們正做打坐的時候,外面推門進來人,或是門敲進來,我們並沒有想法。第一念沒有,什麼想法都沒有。第二念馬上就產生了一種煩惱:你看這人,我正打坐好好的,你為什麼踢門進來。它是第二念產生的,是由於我們的心分別在起作用,而產生的。我們原始中它沒有這種煩惱。都是我們平時,這個煩惱養成習性所起來的,是分別心起來的。所以說,事物本來是空相,是由於我們知見不正,所帶來的煩惱,不是原來就有煩惱。
如果要這麼去做,我們就不會煩惱重重了。煩惱重重都是我們後加入進去的,這個煩惱重重是因為我們平時持戒不嚴謹,做事情不符合真理,不能離相。以為沒有什麼,等到事情來了,它就隨著我們的習性、因果去走了,必然要得到這個煩惱重重的效果。如果平時我們能夠不斷地誦《金剛經》和《心經》,能遠離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就會煩惱很輕很輕,甚至認為這個煩惱可以幫助我們修道。
過去聽說有個老和尚,可能是清朝或者是民國時期的。這個老和尚,他覺得自己修行挺好。但是,老容易發火、起煩惱。起煩惱的時候沒法對治,自己也忘了自己是在起煩惱,也不知道馬上回觀反照。所以說,他就採取一個辦法,雇個人,說我要起煩惱的時候,也就是發脾氣的時候,如果誰打我一個嘴巴子,我就給他一塊大洋。他花錢雇人。後來他就選了這麼個人,因為老和尚很有修行,平時他也不起煩惱,那人就等待機會,怎麼等也等不來。
後來,在秋收的時候,有個大施主送了一馬車糧食。老和尚一看送這麼多糧食,應該好好款待一下。告訴這個人,你上街去買點菜招待一下,這人就上街去了。左等右等也不回來,最後都快過中午了,這個菜還沒買來。老和尚就著急呀,最後沒辦法,那施主一看這飯也吃不成了,就走了。老和尚氣得就站在門口,說,平時去了,你一會兒就買來,就在街面上不遠,怎麼今天去了這麼長時間也不回來。站在門口就望,心裡想:你等著,你回來的……
最後,這個施主剛走,他就回來了。我估計他可能是在旁邊躲著呢。回來,老和尚氣得:“你這人怎麼去這麼長時間才回來!”氣得都說不出話來了,他發脾氣了。這個人一看,啊!當時馬上就給他一個嘴巴,因為他等著掙這塊大洋,這個機會來了。老和尚說:“你還敢打我!你辦錯事還敢打我!”他又給一個嘴巴子。這個嘴巴子打完事後,老和尚就念阿彌陀佛,這倆手就要合掌。據說這兩個掌合了好半天都沒合到一起去,就念“阿彌……”,“阿彌陀佛”都念不下去了。念了好半天好半天,最後才合上掌,念句“阿彌陀佛”。當然這個老和尚得(告訴別人給他)付錢,兩塊大洋他肯定掙定了。
但是老和尚通過這一個事情,也就把煩惱的根給拔出去了,這麼給拔出去的。事後有人問老和尚:“當時你念佛,怎麼念的那麼慢呢?你就像我們平時念阿彌陀佛不就完事了嗎?你幹嗎半天才念出來?”他說:“你不知道,這兩手就如兩座大山一樣,太沉了,合不一起去,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念句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把他的煩惱才斷了。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事物都在於我們處理方式。如果我們都像老和尚這樣雇個人,這麼樣主動的去對治煩惱——恐怕你不用花大洋,也能把這個事情處理好,就不會感覺到煩惱重重了。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心,不想去掉煩惱,而且我們喜歡煩惱。如果一天不生煩惱,我們覺得沒有意思,生活沒有味道。起了煩惱又有味道,同時又產生了痛苦,所以這個不正確。我們如果真想去掉煩惱,應該和老和尚一樣,努力採取各種方式來對治,這樣我們的煩惱必然會有清除的一天。
所以煩惱並不是重重,是我們不去努力去做,這是我們的弊病。佛法能去掉煩惱,但是我們應該把佛法利用的更好、更廣大,不是說佛說的法,聽過以後就完事了,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發揚光大才可以。
第三個問題。
問題十二、最近我和我愛人,都覺得身體很難支撐住的那種感覺,到醫院看還沒有什麼大毛病,就感到全身無力。多幹一點家務活就覺得力不從心,就為這些,誰多幹一點都覺得很難,就為這些也搞得兩人之間不愉快。
我想倆人身體都不太好,但是都沒有去發出“你別幹活,我去幹”,都是“你多幹一點,我身體不好,”他也是“你多幹一點,我身體不好”。互相都要求對方多幹一點,所以誰去幹,都覺得不好。我覺得你這種方法很難解決。最後的辦法,你們分開,分開過,各找一個地方。因為這個活你不幹,你就吃不上飯,你就沒有怨言了,什麼怨言也沒有了。如果在一起互相老是推諉,互相都不去幫助對方,必然導致這種結果。
身體也可能有病,也可能根本就不是病,因為為了避免自己幹活,都強調自己身體不好,所以最後沒病,就會變成有病。我的想法,你還是分開一段,最後自己都感覺到過去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正確了,都覺得這些活自己都能幹,都應該幹,這個問題就沒有了。
另外倆人之間的不愉快,這也不要怨在幹活上。因為結婚本身要求就是一個和諧美滿,它不愉快是它的另一個方面。就像一個蘋果,有紅的就有綠的,它必然要產生的一方面。所以你不要把這些東西,說這個不愉快我不要了,我光要愉快,那不可能的。有陰就有陽,有光明就有黑暗,它本來就是一種生滅法。你想離開生滅,不可能的。應該正確理解。如果覺得這方面都很難處理,就讀讀《心經》,讀讀《金剛經》。再有一個,自己不要依靠別人,要依靠自己,要振作起來,這個事情就會不發生了。
第四個。
問題十三、我從今年開始,就在後腰上半尺左右,只要坐姿不對,一下就停住了,也不敢動,得需別人幫助才能起來。而眼一閉上,面前有個幻影,有時是人,有時是狐狸臉。晚上睡覺做夢多,全是亂夢,離譜,有時候還夢見把著電線飛,有時不用把著手一動就飛了,還必須念大悲咒才飛得高,不飛高就有人在底下抓住我。
這就是自己思慮過多。這個坐姿不對就停住,要需要幫助,可能是腰間盤突出,還有哪塊兒有岔氣的地方,這個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
另外眼前有幻影,既然是幻影,就不要執著。為什麼有狐狸臉,是我們平時老往上追求,和這有關係。這個狐狸臉,一般狐狸都是比較狡猾的一種象徵。有時候我們常出現狐狸臉,就是說我們做事情有不實在的地方,我們應該檢查自己。因為眾生的臉,就是我們的心性,就是我們所作所為的一種表現。有的人過狠了,就會出現蛇的形象,有的人出狐狸形象,這是狡猾,等等。它並不是有個狐狸在那塊兒,而這是我們的心性,和它有近似的地方。所以如果夢見這些東西,或見到這種景象,應該檢查自己的修行是不是做的不好。
另外有時做夢在電線上飛,這是好事。飛是說明我們持戒還有清淨的地方,如果持戒不清淨,就會在地上,或泥坑裡,或在屎尿裡。所以飛起來必然是心清淨,才能飛。夢只是一種表法,並不是真有一個狐狸,或真這有個電線飛,只跟我們心的清淨,和不清淨,來決定這些夢的形象。
第五個。
問題十四、皈依三寶的弟子在家應該上幾支香?晚上幾點前不可以上香,應該念誦哪些咒,哪部經,還是就念佛?
皈依三寶的弟子,在家應該上幾支香,應該上三支香,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支香能提起我們的三皈依,應該常常上。有時候家裡怕煙味兒大,也可以上一支香,一支香的目的就是“一真法界”。但是上四支香,那就不對了,我們只能皈依三寶,不能在外面再有皈依了。
“晚上幾點前不可以上香”,沒有說晚上幾點前不可以上香,就半夜時都上香最好。為什麼我們要上香?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比如說,我們這有佛菩薩形象,我們上香前必然在佛菩薩面前要穿戴整齊、洗手,又有恭敬心,我們才上香。上一次香,我們就會提起一個正念,如果你在半夜時起來,能去上上香,必然你在半夜時有提起正念,用佛像來印你的心,也是去掉我們的惡念。這樣我們就會獲得益處,就不可思量了。有的人睡覺,從晚上睡一直到天亮,這就失去了機會。如果晚上,半夜能起來上幾回香,這非常好。而且這個修行上路也快,所以晚上上香更好。
“應該念誦哪部經、哪些咒”,都可以,只要是佛經佛咒都可以。像《楞嚴咒》、《大悲咒》這都可以。《楞嚴經》、《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這都可以,念佛也可以,主要根據你自己需要。
六。
問題十五、我還經常有鬧心病,無名火多,自己無法控制。
這個就要多讀經、多放生。有時候這個無名火多,主要是自己對外面要求太多。應該有一種無所求,這就好了。你比如說,夫妻之間,老要求男方如何為自己服務,這就有所求。如果達到了,認為是對方應該做的。如果達不到,就該說你又騙我了,當初不跟你,我哪能遭這個罪。是不是?她會說這些話,實際上都是一種有所求的心。
如果你要能夠抱著一種無所求,我不求人,不管好壞我都要自己做。我有病,寧可爬起來我也自己做。你有這種心去做,對人就沒有想法了,這個無名火就沒地方發了,慢慢就把這個無名火下去。很多的心病都是由嗔恨來的,嗔恨和憂鬱。如果我們心情放開了,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同時我們能把心情打開,不再有所求,這個心病很快就會好的。
下面一個紙條。
問題十六、怎樣真正具有慈悲心?
真正的慈悲心,來源於戒律的基礎。也就是說,只有是把戒律清淨了,它會生起一種真正的慈和悲。因為必須離相,離相才會有慈悲。不是說我們對誰好這就叫慈悲心,這不是的。應該離相,眾生都是平等的。
所以說什麼叫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沒有攀緣心,跟誰也不攀緣。不是說我今天和他好,明天和他好,後天我依靠他,或後天不依靠他,沒有這個。只有不再依靠了,不再攀緣了,我們就會有了慈悲。所以說同體大悲,什麼叫同體大悲,就是離相,無人相、無我相。只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同體。這些功夫必須得平時做,在持戒的基礎上才會做到。一個戒如果都受不住,這個慈悲不可能生起來。再同時還要苦修。
下一個問題。
問題十七、怎樣守住口業?
前幾天有人來問我,說,別人一講話我就要跟他講理,最後自己講得身子都歪了,就是止不住。批評他的時候,他知道我講得不對,但是到時候非講不可,得一個“常有理”,你什麼時候都說不倒他。所以,你給講道理、看經,他也制服不了。後來我告訴他一個方法,我說你止語,如果你能止一段語,這個口業必然要清。為什麼呢?他這不是不想好,想好,但這個嘴已經說慣了,他不用思維張口就來,說慣的嘴,走慣的腿,就是這麼個道理。
如果能止語三年二年的,我想他話都不會說了,也沒地方講理去了。止語了,別人罵他一句,他也不敢回口,因為一回口不就說話了嗎。所以只好忍著,忍來忍去,最後就覺悟到,不說話才是對的,才是最有理的人。他現在認為,只有講,別人說話我馬上去說,才顯示我的存在,這才不吃虧,他就犯這個毛病。
我們的口業如果守不住,我看你還是止語好。
第三個問題。
問題十八、怎樣為病人念大悲咒水?
這個得看你自己的虔誠心。佛的咒語既然有一定加持力,主要還看我們的發心清淨不清淨。如果我們能夠很清淨,很誠誠懇懇地去念,必然這個咒水有一定力量。所以說,你把病人當作自己的父母,甚至(願意)割身上的肉都給他,你去念大悲咒,必然有它的效果。
下面一個問題。
問題十九、一個人在家時,總感覺到屋裡還有其他人在走動或休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在家,有時候供仙堂的一個毛病,老認為這裡還有外人,應該怎麼辦?應該誦《金剛經》,不斷地誦。誦《金剛經》,無人相。睡覺時候把門打開,誰願意進誰進。你要是這麼做,要有個三年二年的,我估計什麼感覺也沒有了。你老把門封得嚴嚴實實的,又怕別人進來,怕別人搗亂,想的很多。雖然外面沒進來,但是你總感覺到屋裡疑神疑鬼的,有人在走動,等等的事,實際上這是心裡的毛病。
有時候很多的動靜,是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自己摩擦的聲音。比如說打七,有的人打七的時候,就感覺這外面有人走。是誰在走他都能聽出來,最後推開門一看,一個人沒有。這個聲音從哪來的?原來就從他腳底下,那個鞋和地面的摩擦聲音所變化過來的。憑著自己的想像力,借著這個動靜,就想像出了外面有人在走,實際上不知道是自己的摩擦聲音所來的。所以說,我們往往就把時間的、空間的一種變化動靜,就認為是在有,或是人在走動,這就是我們錯誤的認識,所以說,應該多讀《金剛經》。
問題二十、師父,我在生活中多做善事,少念點經能成佛嗎?
成佛的標準,並不是你念經就能成佛,也不是你做善事就能成佛,要覺悟人生,是覺悟能成佛。這裡有一個問題就在這,有的人是把世間的善,比如修橋、補路、佈施、扶貧等等,認為這就是成佛了,成佛就是做善事。實際上那只是做人的一個標準,並不是成佛。
現在有些人把成佛,看成是在世間做好人,就是成佛,那不是的。因為人是眾生的一部分,你做好人頂多升天、有福報,還是在因果中輪回。佛是什麼呢?是覺悟。覺悟什麼呢?覺悟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覺悟宇宙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相,這才能成佛。
做善事必然有善報,但它不是成佛的報。比如說一個人沒有皈依,做了很多的善事,但只能是世間福報。有的人皈依以後,我的心就放在了三寶上了,我成為了佛的弟子,雖然有的時候做的善事並不如他人多,但肯定能成佛。為什麼?佛講:受戒破戒能成佛。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破戒以後他的(善)種子不斷。而且即使下到地獄,他來生,從地獄出來的時候,他還接著修,這個因果不斷,所以說受戒破戒能成佛。
少念點經能成佛嗎?你想以善事代經那就更不對了,善事只是世間的善法。你看人哪,做世間的善事很願意做,但是一讀佛經他不願意做。雖然這是很輕快,用不著那麼樣費力氣,但是他不願意在心地上,來把自己的毛病和習氣改變了,不肯放下自己的那種知見。你自己的知見不放下能成佛嗎,這不能成佛。所以說必須讀經來放下知見。不是說讀點經就能成佛,而是通過讀經,讓我們不斷覺悟,才能成佛。
問題二十一、請問師父,我母親今年五月初去世,生前是一名在家居士,因常年重病佛事做的不好,臨終時要地藏王像,因在醫院我們做子女的沒有做到。這次求師父為我母親做超拔,請問師父我們子女應該怎麼做好?
就是說你母親過世了,因在醫院,有時候這個沒有做到,這可以補償的。你多誦《地藏經》,多誦《金剛經》為你母親去做。你母親要地藏像,也可能是為自己,更主要的是為了兒女,教育兒女來繼承她這種信仰。所以如果你能把這種信仰繼承下去,我想你母親就會很高興,就會得到你所沒有辦到的那種利益。
下面一個問題。
問題二十二、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雖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礙,我想法要克服它。
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難,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樣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應該在家,利用家庭這種環境來修持自己。什麼叫利用呢?不隨世間走,不隨家庭走,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裡今天吃肉,我別讓他們起煩惱,我就吃吧,不行我吃點肉邊菜,認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這都是不正確的。在家居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僧人的後備力量,出家人這面少了,你要馬上應該補上去,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樣,應該做好出家的準備。
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種種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世間人都認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們不能做。我們在家應該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標準”了,用“在家”倆字就把自己標準降得很低很低。實際上雖然你降低了,你覺得做的很順利,但和成佛沒有關係,只是個世間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須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習氣的阻礙,這才能成佛。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認真考慮,這也是個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機會。
有的人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怎麼修行,為什麼?他就是在家這一段時,他沒有利用好在家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應該怎麼樣攝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樣去掉色、聲、香、味、觸、法,去掉貪、嗔、癡。在家怎樣和違反佛法的這種行為去做鬥爭,這樣的話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
很多人(講法)把在家居士這個標準降得很低,雖然滿足大夥的心願,大夥聽了很高興。但是,我說那是害你們,因為人身很快就過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學佛天天走在廟的跟前,不知道上廟裡看一眼,不知道,一點都不清楚。等到因緣來了,才知道廟裡原來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候都很後悔很後悔。
我們大家今生信佛了,千萬千萬把握住人生。雖然這個因緣有的沒太成熟,應該想法讓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貪、嗔、癡,這麼去修行,這就對了。不要分別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這才行。
所以說,那種降低標準的做法,雖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寬慰。有的認為我在家已經很修行了,雖然給你個名聲,那終歸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而是完全虛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那就是一場騙局,只是一種欺騙,一種欺騙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種人,所以我只能這麼告訴你們。
問題二十三、請問師父:下院妙融師父說我一個去下院的朋友走路像(以前富人家的)小姐一樣(姿態扭捏。指女人態嚴重),這樣合適嗎?
師父如果說一個人,批評一個人,她必然有這種毛病,要沒有這毛病她不會說的。世上的一切批評,都是來源於我們的業力。就是妙融師父不認識你,或是另外一個人說你,都是你業力的表現,都是一種幫助。
比如說,原先我在本溪,去行腳。走路時候就遇到一個人,他罵我,他說:“那個和尚你過來一下”,我不過去,因為我不認識他。他騎個摩托在道那邊,說你過來。我就不過去,我繼續往前走。後來他罵我“你是不是騙子?”我一聽他罵我騙子我就站住了,為什麼站住?我要誠心誠意地聽,他要罵我是騙子,必然有道理。等我坐下來聽,他就不罵我了。
後來我就為這個事思維了一個多小時,我說我騙子,我騙誰了呢?我也沒騙誰呀?最後一個多小時,坐一個沙灘上,突然想起來,我下山時候,另一個師父問我:“師父你什麼時候回來?”我用手勢比劃:三天。而今天正好是三天。我本來不想今天就趕回到山上,我尋思在半道再睡一宿,因為還有很長的路程。如果明天趕上去,那就過了三天,那就犯了妄語。犯妄語不就是騙子嗎?
當時一想起來,就挺感謝他,要沒他這句話,我不就成騙子了嗎。但感謝的同時,也恨他,為什麼?因為他罵我,這個心裡也不痛快。(有人笑)但是雖不痛快,感謝的占多數,知道這個真理。
你看,罵人有時候是幫助,說過火一點,那都是一種幫助。何況說(像以前富人家的)小姐那就不錯了。小姐最起碼還挺清淨的,還挺好的。要叫我,我都不會說你(像以前富人家的)小姐,可能說的更狠一些。所以說外面的一切語言,都是説明我們成就的,關鍵是我們怎麼看。有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認為他是在罵我,實際你錯了。你要認為是幫助你,你肯定能找出你被幫助的因緣。你想一想,我想得最後腦袋都疼了,想不出來我在什麼地方騙人。最後硬想,坐了一個小時沙灘,突然想起來了。這麼大個事,我如果沒做到,就第二天去懺悔,也不如當時不妄語。是不是?
人這一生,一步都不能走錯的。所以你想一步都不走錯,你要接受挨駡。罵你越多,說明你的朋友越多,你的善知識越多,說明你這個人可救。如果誰都不罵你,誰都不說你,我看你是無藥可救了,所以那很危險。
問題二十四、弟子幾年前持《大悲咒》治好自己的鼻炎。大概三個月後,炎症又犯病了,自己知道持咒不專心。請問師父,大悲咒能滅罪嗎?或者是菩薩方便說,既然滅罪怎麼在好了幾個月又犯病了呢?
就是說,因為鼻炎用《大悲咒》治好了。大悲咒治好,它不會再犯的。為什麼說,治好了不能再犯呢?好了,它就沒有犯。犯了,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是另外的病。三個月以後又犯了,你怎麼知道,犯這個病還是以前那個病呢?它病名是一樣的,我們就往往用聯想,把這個病名認為是以前那個病,所以說我們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第一個,否認了《大悲咒》的力量。另外這種想法就是一種疑心,不真實。就像吃飯似的,你今天吃飯吃飽了,明天你再餓了,說昨天沒吃飯?那飯不頂餓,能這麼說嗎,不是這麼回事。所以說《大悲咒》治好你的病是一點不假。三個月以後又犯,是你的另外的業力又起來了,所以應該繼續誦《大悲咒》就對了。而且為什麼這回誦了不好使呢?就因為你對佛的《大悲咒》有了疑心,佛法就怕疑,你動一個念都不好使。生起歡喜心也不好使。
過去有一次我的牙疼,沒有藥,就是拿那個“去痛片”往牙上塞一塞,就止止疼。後來這個藥片也沒了,最後疼得特別厲害,而且在山上也沒法治療。突然想起念“觀世音菩薩”,就念兩句牙就不疼了,這一宿也沒疼,非常好非常清淨。自己想,我可得到這個寶貝了,以後再牙疼我就不怕了。等下回牙疼就不好使了,怎麼念也不好使。因為他有什麼——他以為下回我就不怕了,我已經得到了。所以說這就犯了個妄語,另外生起了慢心,認為我誦《大悲咒》,我能誦《大悲咒》, 我誦《大悲咒》我能把牙痛止住,這都是慢心。
為什麼我們誦經、誦咒以後要回向,就是怕你起慢心。說“我們回向給所有眾生,你看我那個功德全都回向給他們了。”有的還抱屈。實際上你不知道,只有通過回向,去掉你的慢心,下回才能繼續修行。你要不回向,自己就在那結了一個結,這是很大一個弊病。
所以說滅罪不是沒滅,你三個月都滅了,這挺好了。你想徹底滅,那繼續還有個虔誠心,再去努力就可以了,主要別生疑。
問題二十五、患病持咒能否徹底治癒?不會復發嗎?
這個問題,一切的病根都在於我們種子識裡面是否清淨來決定。種子識就像電腦裡的程式,有一個病,它必然要表現一個病的現狀。如果你持咒,能把種子識裡(病)的種子因素給摳出去,它就不會再發生變化。不是不能制約,而是我們有時候誦咒和修行不徹底,才會逐漸地出現。
當然了,有無始的業障也要償還,還要不昧因果。有時候有病不是壞事,有病最起碼他就不想吃肉,是不是?有很多有病不想吃肉,什麼事也不想做了,心裡很老實。所以有病並不是壞事,再說人生在這個世上不可能沒有病。
有的人說有病就是沒好好修行,這種說法不正確。釋迦牟尼佛臨涅盤時候也有病,那你說釋迦牟尼佛沒好好修行,這就不對。雖然我們和聖人不一樣,聖人他不會有病的,但是為了示現也好,還是為了償還以前的業,不昧因果也好,他必然要示現這一個問題。所以,有病並不是說明你修行好和壞的問題。現在有的人說法,有病就是沒好好修行,我想(如果這樣說)那些祖師大德就都沒好好修行了,那就錯誤了,那就誹謗了佛法,誹謗了因果。
問題二十六、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請師父開示,無為法是什麼,怎樣差別?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我們說所謂的聖賢,比如說佛教和道教,他的差別就在於無為法。雖都在修行,你說道教也修行,老子、天尊都在修行,也都在努力,都想了脫生死。但是就因為他所走的路,是為了升天、長壽,所以他不是真正的無為法。佛教是真正的無為法,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因為有了這四個無相,就選出了高低,關鍵就在這上。
頭些日子有一個道教的人來出家,當了十八年道士,要來出家。後來談了幾句他又改變主意了,說以後再說。後來他說那麼一句“佛道是一家 ”。我說怎麼能佛道是一家呢?所以說這就涉及到一個原則問題。
有的人認為佛道是一家。雖然都叫修行,都在努力,但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果我們稀裡糊塗,什麼“儒釋道”一家,這本身就否定了無為法。佛法是出三界的,不是為世間法來服務的,是要出三界的,他有大目標,而且證到那地方。
道教是證到天那一步。雖然是能升天,但未必都能升天。想是升天,但是能不能升天那是又一回事,未必升天。佛教不是,只要是按照佛法去做,去努力,我們人人都能成佛。佛法首先肯定了每個人都有自性,自性本身就是現成的佛,只要去掉我們的毛病和習氣,我們就能成佛。而且非常真實,它是一個究竟的真理。
因為他們修的只是相對的真理。雖然有些神通本領,那只是相對的。所以說他和無為法沒法相比。無為法就是沒有一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說哪個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就因為無法可得,無處不是法。其他的就是都認為有法可得,我這有多少法,我有這個法有那個法,有這個法可以得,有那個法可以得。雖然是可得,你修確實也有感應,但是都建立在你的分別心基礎上,不究竟,而且都在生滅上下功夫。就是你修成八萬大劫(不壞),最後還得墮落。
無為法是什麼呢,就是不生不滅,即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還有什麼可以生滅的呢?它不存在生滅,而找到了我們的本體。這並不是一種理論的知識,也不是一種理念,而是一種事實,所以這就有嚴格的差別。
所以說今天跟大家講,千萬這種(不正確的)理論不能讓它混淆到佛教裡。有的是信著大仙,他認為這都是無為法,這是嚴重錯誤的。前幾天誰來,(名字)忘了,講過,有的甚至把世間的《了凡四訓》也當作佛法,這是不對的。雖然《了凡四訓》是一種善法,確實教人去掌握命運,確實在世間做個好人,確實不錯,但絕不是無為法。當作佛法就混淆了佛法,就會滅掉佛法。佛法不允許任何的世間法所代替,如果不睜起眼睛,我們修行就會迷失道路。
問題二十七、弟子持《大悲咒》時,有時心裡散亂,可不可以集中精神觀眉中心一處而持,或有其它方法?
不應該去觀,你若觀時間久了,也會產生新的執著,眼睛腫脹。因為修行佛法持《大悲咒》,是讓我們心裡不再散亂。當然了要集中精力,有時候集中眉頭皺得很緊,會在腦子上形成了一種氣血不通暢,就像氣功似的,意念力所造成氣血不通暢,這就不合適了。應該持《大悲咒》,用耳朵聽,這個比較好,副作用小,就是持《大悲咒》耳朵聽一聽,只要心神不跑就可以了,如果不跑你聽都不用聽。
持咒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是《大悲咒》能達到什麼目的,也不是念佛能達到什麼目的,而是通過《大悲咒》和念佛達到我們心裡不再起妄想了,那就起到一切咒的秘密作用。所以說一切咒語和念佛都是一個拐棍,它並不是目的,而往往我們把這些當作目的,這是錯誤的。
也就是像佛經講:以指為月。佛說這個指頭,指的是月亮。我們不看月亮,就看指頭:噢,佛的這個指頭就是月亮,這就不對了。所以說佛講的一切法門都是這個指頭,告訴你所指的,是讓你看上面的月亮,怎麼樣看到月亮。這些咒都是讓我們放下自己的知見,不要有你的想法、你的比喻。說我想出佛法,講多少條那都沒有用。放下你所有的知見不再打妄想了,那就是真正的《大悲咒》的力量,《大悲咒》是無相的。所以說一個人,心裡清淨了就具備了八萬四千法門。所以這個我想,最好是認真聽,這個就可以了。但是不要使勁著到耳朵裡聽:唉,我使勁用耳朵,抻老長去聽,最後也會造成這裡的氣血流通不通暢。這耳朵能聽清就可以了,只要不散亂就可以。
問題二十八、弟子持咒滿願,也相信能滿願,但這五年來沒有實現,可能是不精進。弟子是不是應該持戒再持咒。
持咒滿願,我不知道你這個願力是什麼。雖然是五年了,沒有實現。但這個實現不實現,不在於我們的感覺來決定它的實現。有的人讀經、持咒,持了幾年,說我一點效果都沒有。但是突然遇到一天,大風刮起來了,你看很多人都刮跑了,他站著沒動,那就是效果。它不在於你看著,那叫效果,而在於你的內心。真正的效果不是有相的現出來的。這個我想,你念一句必然得一句,只不過你對自己產生了疑。
問題二十九、弟子想今生得到福報,且這生了生死、脫輪回,請師父開示方法。
今生想得福報,還想了脫生死,這是兩回事啊!你是什麼都要兼顧,腳踏兩隻船,這不行。先想得福報,還想了脫生死,這就不可能了。所以說,想了脫生死,我們就得吃苦、受累、遭罪,而且承受一切,這才能了脫生死。如果還想得到福報,那就只能得到福報,和了脫生死沒有關係。了脫生死,首先一切福報給都不要啊!一切都回向給了脫生死這塊。
有一回在蓋縣,那時候也是沒出家的時候,往蓋縣茅蓬走很累,晚上,非常累非常累。後來前面有個騎自行車對面過來了,過來了呢我就想,遇著他要是載我一段那就太好了。但一想,要想載一段,那我不就有所求了嗎。這不對,還得攝心,攝心才行,不攝心怎麼能夠成佛,了脫生死。自己又開始做功攝心。
這個騎自行車的人到我跟前了,就像沒看著我一樣,就過去了,就像我不存在似的。他走了很遠以後,他碰見另外一個人,他跟那人說話,他跟我也不說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了脫生死,你就要斷一切緣。如果你心放鬆了,有可能這個人就好心,說我載你一段吧。當他載你一段時,實際上你的心已經散亂了,已經變成(功德轉換到)福報那塊了。如果你想了脫生死的話,這些東西必須得回避,發生都不讓它發生。
走到跟前,他也沒有緣。走到跟前,他就像看不見你似的。他還覺得挺奇怪,過去這個人——這個人怎麼這麼怪呢?好像說了這麼一句,這人真怪。意思是我這人挺愛說話,怎麼到他跟前,連句話也不說了。什麼原因呢?他不知道。實際上就是你的心是否攝住的問題。你攝住了,和一切緣,它都不會發生關係。你想得到福報,就不會了脫生死,這是一個道理。
所以說,你想得到福報,還想了脫生死,正好是兩條路。想了脫生死,首先放下一切的福報,全都不要了,全都舍掉。能舍就舍,把它都舍掉了,最後才能往了脫生死去走。因為生死,就因為我們貪戀了這些東西,這些福報,才有了生死。不斷地追求,不斷地痛苦,不斷地輪回。又不斷地追求,所以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又形成了色、聲、香、味、觸、法,最後形成了貪嗔癡,最後是生死苦海,不斷地輪回。
所以說這個問題,你自己好好考慮,你是要福報,還是要了脫生死吧!這是兩個問題。
問題三十、請師父對當今佛教的現狀、人心趨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我們現在對社會異常的迷茫,請師父賜教。
現在的佛教是一個很好的時期,確實是個很好時期。雖然還存在著種種的毛病,要和有一段滅佛(事件)來講,我們現在萬幸,還有爭取(佛法興盛)的可能性。
所以說,我對當今的佛教充滿了信心,因為人人出家都想成佛,都想了脫生死,都想走這條路。就包括有些個不信佛的人,也想得到幸福和自在,他們想法都是正確的,都是想好。包括一些壞人,他也想好,但是他不知道怎樣取得這個好。就像我剛才講的,有的又想福報又想成佛,它不可能的事情,道和利不可兼得。
現在的佛教確實也存在了一些弊病。但是雖然存在弊病,同時也說明人在覺悟,人們已經看到了這個弊病,說明人現在在覺悟,都知道這個東西不正確了。包括我們的居士,今天提問的居士,他已經看到這個問題,那就是今天的佛教(現狀),就是今天佛教的希望。看到問題就說明,已經在開始改了,已經引起了重視,所以這就是佛教走向好的開始。
我們對社會上的這個異常,社會上雖然出現了一些種種的事情,這很正常。就佛在世時,還有提婆達多(破壞佛教),那是佛在世。何況我們現在還沒有佛在世,我們多幾個提婆達多,那很正常的事情,是不是?但是同時,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一個希望,就是說,佛把這些修行的環境,和機會留給了我們。要是佛在世哪有我們的份兒,是不是?留給我們,就看我們自己怎麼來利用這個機會,怎麼努力的問題了。
如果人人,你像這些祖師大德都沒有往生,沒有涅盤,都在這個世界上,那你說哪有我們(用努力)的份兒,是不是?我們怎麼去努力,我們想努力都用不著了,我們都是被動的聽,(跟著修行就可以了)。越是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感覺到是個機會。我想,我們大家,應該是馬上振作起來,該出家的出家,該好好修行的修行,這才行。振作,而且不管外面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要努力。
有那一句話:一燈能除千年暗。只要有一燈起來,千年暗就能除去。那我們也可能有十燈、八燈、千燈、百燈,那這個世界就會慢慢走向光明。當然了,這個燈在什麼時候長出來呢,不是無緣無故生出來的。就像這個蓮花生在污泥中一樣,必然出在污泥而不染,才能成就蓮花。所以說,大家應該取決於在污泥而不染,成為一盞明燈,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現在的佛教逐漸走向好轉,而且有很多迷茫的事情,逐漸得以清正。而且從國家也好,社會也好,對佛教逐漸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認為佛教是個迷信了,而且佛教符合了中央提出的《八榮八恥》,又符合了道德。而且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也好,是走向共產主義也好,是一個頂梁支柱,所以佛教必然為社會要做出很大的貢獻。
另外我們佛教徒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很好努力。現在既沒有戰爭,和平世界。又給我們這麼多因緣,我們自己再不奮作,光去慷慨、悲傷,那是沒有用的,啥用也沒有。就是振作,我努力一天是一天,我今天努力了,我今天就對得起佛。我今天不努力,我就連眾生我都對不起,所以說我們努力在當下。
應該有那麼一個決心:天下就剩一個人,也要去走。為什麼天下剩一個人也要走呢,這什麼原因?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希望成佛,成佛是他的本份,所以說剩一個人也敢走,是這麼個道理,並不是說就真正剩一個人了。(編者注:天下所有的人都希望成佛,成佛是他的本份。意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問題三十一、弟子相信念佛法門,現在弟子想一心持咒,待到四十歲專心念佛,不知這麼修行對不對,請師父開示。
這種想法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你對。至於該什麼時候持咒,什麼時候念佛,念佛或者持咒沒有什麼關係,它都是一種方法,只要適合你都可以。也不要管四十歲專心念佛,這個事情,做這個打算都沒有意義。因為我們都要請教的不是我,應該請教的是師父,什麼是師父?戒是師父,末法時期是以戒為師。所以你好好持戒,持戒修行,自然就告訴你這條路應該怎麼走了。以戒為師,這樣的話既有基礎,又得到今後怎麼修行,它就正確了。
問題三十二、持咒以後幾年以來不做夢,或一年偶爾清夢,是否與持咒有關,或有什麼徵兆?
不做夢是好事,不顛倒夢想嗎!我曾經看到一個碩士,在秦皇島看到的。那年他六十多歲。他說,我從來不做夢。他的走路,進到屋裡見我的時候,走路非常快,像颳風似的。說完就走,就又颳風,這一陣風又刮沒了。就是說他的腦子,就是非常單純,沒有其它的,所以這樣人他不做夢。在別人看來就是說不文明、不謹慎,實際上是一種修行。所以說他這麼做(走路快),我當時很認可他,雖然他來去像颳風似的,但他說的話我相信,確實他不做夢。因為不做夢的人心裡特別直,說完就走了,就沒有什麼囉嗦事。我想跟你慢慢嘮啊,談點啊!那些事都沒有,就直來直去,後來我再沒看到他。
所以說不做夢是好,和持咒有沒有關係?我想應該有關係,如果持咒必然心裡清淨,遠離顛倒夢想,妄想少。
問題三十三、頂禮上妙下祥和尚,請問上妙下祥和尚,受過五戒之後,造下墮胎罪業應如何懺悔?燃香有什麼規定?
這個墮胎確實罪很重。有時候墮胎不光是我們一個人的原因,有的來於社會。一個是家庭、社會的壓力,還有一個國家政策的要求,所以說造成墮胎。同時墮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結婚了,你要不結婚不存在這個問題,是不是?這都是造罪業的一個必然原因。
說我們如何懺悔,首先就不要勸別人結婚,這是一種懺悔的方式。因為你結過婚,必然不可能說是一次不墮胎,就很可能要犯這個墮胎罪。所以我們既然知道墮胎有罪,我們就不讓第二個人再走我們這條路,這樣就是一種懺悔的方式,應該是贊成(不結婚)。
佛教的戒律上也有規定,(比丘)不允許給人做媒,給人證婚,這都是不允許的。有的給人證婚、做媒,都是違反佛的戒律,是不允許的,特別是出家人更不允許這樣。
墮胎如何懺悔,可以做取相懺。因為它屬於殺生罪。得取好相,禮佛,最後見到好相。好相就是見佛、見光、見華,佛來摸頂,罪業才能輕。可以多放生,這樣來懺悔。
“燃香有什麼規定”,我不知道他燃香指什麼說的,他是臂上燃香,估計是指這個說的。胳膊上燃香,這沒有什麼規定。就是,點著香以後,有的是弄一些香頭直接就放在胳膊上,有的沾一點東西(如少許的牙膏),沾胳膊上,香燒到根兒的時候,把它燒著了。再有的燃香,就拿那個香火頭,著的這麼長的香火頭(手勢),直接就(按在胳膊上)燃上了。
這個燃香功德是很大的。我記得有一次有一個(比丘尼)師父,因為天旱不下雨,她就燃香。這麼燃著香,外面就打著雷,這雷就轟轟開始響了,就開始下雨了,這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一個人有病,坐在隔壁的屋裡。她在隔壁這屋燃香。他(在裡面)並不知道這屋有人燃香。等燃完香了,到那屋一看,他說:“哎呀,剛才我病好多了。” 這個燃香的功德非常殊勝,它可以生長著大定力。
能抗住這個火的痛苦,能為眾生去想,必然產生定力,定力能轉一切事物。所以說燃香是好事。但不要燃的太大面積,有的燃這麼些(很大),乾脆都不好。(大連)孫霄鵬就燃那麼大塊,燃太多了,(幸虧)沒爛,感染就不好了。一柱香、兩柱香就可以,燃太多就不好了,影響了工作了,是不是?不能貪功,說燃一支香有多大功德,那我燃十柱香功德就更大。你要貪功,這個功德就小了,別貪功。
第三個。
問題三十四、受五戒一定穿禮懺衣嗎?關於穿的規矩?
這個禮懺衣是不允許常穿的。(在家人)只是懺悔、誦戒、上殿的時候才可以穿,其它時間是不允許穿的,這個是這麼規定。
第四個。
問題三十五、我媽媽是婦科醫生,造很多的殺嬰業,如何懺悔?
剛才我講過,就是說多放生,這個很好。另外就是應該多懺悔,多禮佛懺悔,終有一天會懺悔掉的。不管多大的罪業,只要是虔誠的懺悔都會懺掉的,這應該有信心。
五。
問題三十六、頂禮上妙下祥和尚,請問上妙下祥和尚,沒受戒,但平時以戒要求自己行嗎?
可以的。但是受戒和不受戒就不一樣了。受了戒再用戒要求,它就在(內)心裡行。如果沒受戒以戒要求,還在表面上。
第六。
問題三十七、對患憂鬱症的病人應該怎樣幫助?經常有自殺傾向。
憂鬱病人怎樣幫助,首先得打開他憂鬱的結。現在的憂鬱結在哪塊兒呢?就是說他並不缺吃缺穿,就在於沒有道德,沒有方向,苦悶。因為人都是以金錢為標準。以金錢為標準,就是好的人,時間長了也都會得憂鬱症,或有自殺傾向,沒法活了。也不是自己吃不上,也不是自己受凍了,總覺得世上沒有意義。人生活沒有感情,沒有真情,沒有道德,除了錢就是錢。父母跟兒女也是錢,兒女跟父母還是錢。那朋友就不用說了,吃喝是朋友,不吃喝就不是朋友,所以說眾生都為了這個錢。
這個錢本身就是個毒藥。不管你有和沒有,只要你追求了錢,他的痛苦必然要生出來,所以說這個痛苦是很重的。我們對這樣的病人,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去開示。一個不要貪戀,我經常跟有的人講,我說放下你的財產和企業。他說我那怎麼活呀?我說你撿著吃唄!垃圾箱有,撿點吃。雖然他聽著是一種笑話,但他的心結一下打開了。他從來沒想到我這一生,可以撿著吃,還可以活著,他以為只要吃不上,我就得死了。我說,你看我們都要著吃(乞食)都能活。所以說,一句話,人都是鑽不開這個勁兒。只要放下我們的貪心和執著,就能夠得到解脫。
所以憂鬱,人往往是道德不充足的一種表現。過去的人沒有這麼多憂鬱症。六○年(自然災害,生活條件不好)也沒這麼多憂鬱症。為什麼現在有憂鬱症?條件又這麼好,電視也多了,你說電視什麼節目都有,書也多,娛樂也多,吃的千奇百怪。為什麼還生起這麼多憂鬱呢?就是人這個追求心不斷,人們的幸福,不建立在物質需要上,而建立在什麼上呢,互相比上。
比如說,有個居士吃個饅頭,你們倆吃飯,你吃著饅頭,他喝著粥,吃饅頭的人,你會感覺什麼呢,很幸福。他喝的粥,我吃的饅頭,很光榮。吃饅頭能不能帶來光榮呢,不能。是因為把他比下去了,你的光榮才起來。要是大家都發饅頭,你那種光榮又沒有了。要是別人髮油條,給你是饅頭,你又感覺你很低落,很憂鬱。
所以說人的這個憂鬱症,大部分都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別人痛苦了他就感到滿足了,這就是我們心胸狹窄的一部分,不愉快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該多幫助人,應該處處地去幫助,去佈施,去舍,這樣的話才能脫離這種分別。
另外對錢應該看開,對這個社會有一些症狀,比如說,崇拜金錢,崇拜物質,我們應該遠離看開。經常和一些善知識在一起,經常讀佛經,這樣的話,慢慢就轉過來了。
為什麼咱們僧團一定要生存在這個海城這一帶,也就是為這個原因。就看到了眾生因為金錢的關係而活不下去,沒法活了。如果他們都認為沒錢什麼事都不行了,人就像進了一個大黑鍋底,沒有出路了,一片黑暗。
如果知道還有個僧團不要錢,還能活著。對人來講就是一種希望,一種解脫之路。能給人有一個生存的一點希望,所以咱這僧團一直沒有進入山裡修行,和這有關係。要不早就進大山裡修去了,既然不要錢,又一頓飯,什麼都不需要,我們在這裡何苦來呢,是不是?那乾脆進大山裡不也挺好嗎?而且咱這裡的僧人都喜歡進山,但是為了眾生的苦難,也是為了叫眾生有一個希望,所以我們沒有進山就是這個目的。
也就是說,患憂鬱症的病人太多了。不光是他們,連我們普通人都有憂鬱症,愁三愁四,都有,只是沒他重而已。因為學佛了,所以不能自殺了,如果不學佛,如果再沒有這個金錢戒的話,我想人自殺的可能更多。
七。
問題三十八、請師父開示,《山西小院》光碟的內容是不是如法?如果不真實,是哪方面的?
這個《山西小院》我看了一下,這個淨空法師很提倡。講了一些山西人通過誦《地藏經》得到了一些感應,治好了很多病。這也不是說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佛經讀了以後,必然要治一些病。就現在練氣功的,他也治病啊,也不是說氣功就什麼病不治了,它也治病。但是我想,這都和了脫生死沒什麼關係。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為了治病,應該是為了了脫生死。
怎樣去做?怎樣去按照地藏王那種大願,孝敬父母,而且拔地獄的苦。讓我們大家更加的知道,什麼是佛法,應該怎樣做人,應該從這方面去入手就好了。如果單純表現一些病好了,這會給人造成一種誤導,好像佛法就是治病的方法。要佛法只治病,那就變成了世間法。
所以說佛經裡,從來不提佛法怎麼如何如何治病,因為這給人產生一種誤導。實際上佛經很多的地方,只要有佛經的地方,治病都是個小事,必然要治病。所以說不應該提倡這個,應該提倡怎麼了脫生死,怎麼樣去修行,這是主要的。其它的我倒沒怎麼(詳細)看。主要應該從這方面來鼓勵人們去誦經誦咒。你搞這些小的利益,去開示以後,會造成很多人的誤解。
第八。
問題三十九、我發心吃素持戒,希望這樣誦的經更有效,回向給別人,主要一些有病的人,有親人或陌生人,這想法對吧?誦經念佛總有妄想,是不是因為有這個發心才這樣?
這也對。因為你總想到回向給別人,你不知道那個別人就是你自己。所謂的回向,回向什麼?就是回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把我忘掉。回向給別人,不給自己,就是忘掉我。 你呢,總是別人好壞,都是我給回向的。你老有功德感,所以就妄想紛飛,這就不對了。所以說有時候有了希望,就有了妄想。應該把這個妄想去掉就好了。回向就完事了。所謂的(我)回向,連我都不存在,這就好了。
問題四十、頂禮師父:師父你好,我是一名醫生,目前在放射科工作。今年浴佛節在大悲寺受了五戒。但目前困擾,想請師父您開示。工作緣故,總有朋友、熟人找我免費檢查,有的人我可以拒絕,但於我有恩的人,沒法拒絕。如果我自己為他們花錢,給人家感覺並不好,而且數額很大,經常這樣我也負擔不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把檢查成本直接給寇里,有的醫院是這樣規定,給熟人檢查要交成本費給寇里,不許完全免費。這算不算犯盜戒?請師父開示到底如何做?
這個居士,提的很好。我認為給成本費,它也是一種盜。雖然沒有從根本上盜,但這利益你給盜走了,大家要獲利的,你給盜走了,這個不應該。你像那有些個人,有朋友來檢查,特別有恩的人,以前經常找過人家,求過人家,人家來求你,你不給人照,就面子上說不過去,怎麼辦?你以後別求別人就完事了,別求人家。
第一個別求,然後他來看病了,你該怎麼看就怎麼看,這是主要的;第二個,實在拖不過去了,你就給他交費,你當他面去交費。你說“你這(款)單你給我”。你別充好漢,說:“行了,我給你照了,不用交錢了。”他還不知道你背後交錢,應該叫他知道。你給照了的,他又不想拿錢,你與他還有交情怎麼辦?完了你去交費,你說你等一等,我去給你交費去,就完事了。別怕這個面子下來,另外,(怕)自己心裡(犯戒),沒有感覺盜竊的這個因,和盜竊的這個感覺,它會避免以後的災難。他如果有一種感覺,在盜竊醫院的財富的時候,將來會感受盜竊的最後的因果,因果成熟他要遭罪的。
另外還有個好辦法,寫個牌子,牌子可以掛在你工作室裡,“不管熟人一律交費檢查,我不開後門”。“我不開後門”寫上,完了,你覺得怕別人看不著,看著哪個朋友來了,你現掛在脖子上(眾人開心笑)。牌拿上了,你不交費,好好,你不交費,掛脖子上,我去交費去,一次兩次他就不做了。這個是供你參考,倒不一定是真這樣。但寫個牌子很必要,掛在工作室,因為啥?避免了很多說話,我不是為你做的,我為所有人做的。
另外學佛別怕得罪人。過去我也在醫院工作,有的跟我要藥,醫院的人跟我要藥,我說不給。不給的時候,實際上(別人)就是和當面罵差不多少了。我這一轉身,他就罵,“這人精神病”,他說我精神病,說的聲音很大,就說給我聽的。而且還是很年輕的人。當時無可奈何,我還心裡話:我要告訴你的主任,都可能把你工作給開除了。但是沒那麼做。因為這是平時造的因果,在沒學佛之前經常給人家,所以說人家這回來找你了,也是考驗你。同時也增加你的定力,也是好事。
後來有一次,一個院長,派個人來取藥,說“要點藥”。我說“不給,這都得開條”。他說,我借點行不行。我說,借也不行。他就跺腳,說,你這人咋這樣,我借點還不行,院長在等著我呢!你說借點藥還不行。我說,就是不行,若不是院長,我還有可能借你,(然後)我可以補上,院長我就不借了。後來他走了,生氣走了,一摔走了。走了可能是花錢開了?忘了。後來聽說那個院長,在別的會上表揚我,我們醫院都像他這樣,我們醫院早就好了。
所以說,這個事,剛才不講了嗎?要發一定要發大願,發出離心。如果一個人要發了出離心,這些事都不在乎了。想發出離心,首先你得這麼做,才能發出離心。你自己的情,你都斷不了,人情關係都斷不了,如何能發出離心?出離心是清淨心,所以只有你敢斷,出離心才會出來的。它是一體的東西。有的人光吵吵,我發出離心。但做的這事,全是與出離心相違背的,你可能嗎?是不是?只有你的行為與出離心相應了,再加上你的正思維,才能發出出離心,所以這個也很重要。
另外這個大夫講了,說數額很大。你別怕數額,你怕數額大錢就不補了。就是多大數額,我也去補去。原先我也是那麼補,實際上我沒補那麼多,交了幾回,這收款處的人就知道了,收款處知道以後,誰跟我要藥,他在旁邊盯著:“你別跟他要藥,要藥跟我要,我給你,你跟他要藥,他一會兒花錢都給補上了,他那工資全搭上了!”實際上沒有那麼多,就有人就護持你了。只要你敢做,就有人護持你,是這麼個原因。
所以說,我們大家就是在這一種情況不要害怕,工資給了,我們培養了福報因緣,也為出離心打下一個好基礎,何樂而不為呢?是不是?這機會很難得。
所以說在醫院哪,在哪都一樣,在機關也好,就是衙門好做事。什麼叫衙門好做事?就是在官方裡,你實際上更好培養福報因緣,功德更好。別隨著世間的(不如法的事)走就可以。
所以說 “成本費”這個事,雖然是寇里開的一種方便。我們不要占這個便宜,你占一分便宜,必然有一分因果在那塊兒。所以一分便宜我也不占,我和你,和誰都沒有聯繫。這就容易形成什麼呢?無緣大慈。不要攀緣,一點緣不攀,我就是不攀緣,大不了我就不在這工作,是不是?頂多你罵一下,罵我一句精神病,是不是,就完事了。下回我再找你,你不給辦事就完事了,我也不找你了。你告訴他,我下回再不找你了,你也別生氣。我這回叫你交費,我下回也不找你。實際上你越這麼做,而效果反而更好。
我記得有一次,我(未出家前,俗家)妹妹的一個孩子突然摔倒了,摔的臉全是血,胸部全是摔的傷,小孩啊!當時,我首先就是懷疑脾破裂。因為臉是蒼白,又摔的這麼重。因為在醫院(工作的人)他有一個恐懼症,想得也多,這是不是脾破裂了?馬上就抱著到醫院去了,坐車到醫院後,你是先掛號,還先找大夫、找熟人、找主任,那馬上就找著了,都能給你看。
但(這樣做)和你學佛就兩回事,後來我不管他病怎麼樣,如果是死了,我要擔這個責任,我豁出命我也要守這個戒。雖然不是自己的命,實際比自己命還重要。我正常掛號,掛號了,然後到急診室,急診室都是新來的大夫,都小年輕的。在我們這些(醫院的)老人看來他們沒有水準,看病根本就不找他,連理都不理他們。但是這學佛以後,就得按部就班,在那排著,等著叫人家給看病。人家就給看了,看完了檢查、照相、化驗,都是交費。人家還告訴,你怎麼還花錢呢?不用花錢。他告訴不用花錢,我也不作聲,就把錢花了,最後檢查結果,沒病。
所以,通過這件事,我倒不敢說摔的時候就有病。但是我覺得這個沒病的結果,是因為這個嚴持戒律的結果,不攀緣的結果。這個心裡既又達到了不攀緣,又把病給治了,我覺得它倆是一體的。如果嚴持戒律,實際上就是個醫王,就是治病。不是藥物能治病,都在於你。如果你要是能夠持戒,實際上很多的問題都在轉。所以說我們不要怕,應該敢豁出去,雖然心裡有不割捨的,也應該努力走這條道。
第十個。
問題四十一、還有,平時如何攝心,如何對治自己的妄想?
這個剛才我講了。如何攝心,就是看住眼睛、耳朵。首先看住眼睛、耳朵、舌頭,眼睛別看。走路呢,看臥牛之地,就瞅眼前,你眼前一段。上市場啊,經過市場,別人家賣番茄,你瞅一眼;賣西瓜,瞅一眼;那邊商店又瞅一眼;那個廣告瞅一眼。這眼睛左看右看,這心就跑了,什麼都不看。
鼻子別嗅,那面煮什麼東西,好吃,那味兒呀,跑到鼻子裡,趕緊的走過去,別往鼻子裡聞:啊,這是煮花生味兒。這不能分別,你要分別出來,心就跑了。
耳朵別聽,你越不聽,這個喊的聲音越大,就好像專門往你耳朵去。但時間久了,就會在你走路的時間中,就會入定。入定會是一種什麼效果呢?就是說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鼻子聞不著,沒有任何想法。當你走過市場的時候,你想聽見的時候,耳朵一下就(又)聽見了,你想看見的時候它就一下(又)看見了,分別心又起來了。所以說那時候,分別心都斷了,這非常好。
所以說,為什麼我們有時候修行不得利。就是這邊打坐一個小時,想不分別。然後,等出去了,是什麼都看,什麼都聽,什麼都聞,所以你的功夫不相應,沒有連貫性,就不成片。所以應該是從日常生活中,才能夠不斷地攝心,對治自己的妄想。
第十一個。
問題四十二、不皈依一樣能學佛嗎?
不皈依本身就不能學佛。皈依是學佛的第一個標準,不皈依你怎麼學?說不皈依,我(實際上心裡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可能的事。因為你對皈依都排斥,本身就有個逆反心理。另外皈依是師師相授,由師父給你授的三皈,實際上是替佛在傳授。皈依以後有個戒體。有戒體了,你才能夠心和學佛保持一致性。所以說這個皈依很重要。
第十二個。
問題四十三、我沒皈依,自稱居士可以嗎?
這不可以的。雖然是過去,居士名稱很多,包括善人也有稱為“居士”的。但現在“居士”,已經成為佛教的專用名詞,我們就不要再多事了,應該是沒皈依不能稱為“居士”。有的人就不這樣,有的說和尚是“親教師”的意思,只要他教戒我,那就可以稱他為和尚。有時候這個專用名詞,都是根據我們大家叫習慣了來決定的,它就變成一種專利,就不能再亂叫了。所以有人別出心裁,而搞了一些自我標榜啊!覺得自己文化多,這就沒有啥意義了。我們還是根據大家自然的規矩怎麼叫,我們就怎麼叫,沒皈依不可以稱為“居士”,居士得具備五德的。
十三。
問題四十四、在大連地區,很多居士在一起做佛事,並且收錢,這可以嗎?
這是不可以的,別說居士在一起作佛事不許收錢,就是出家人(做佛事)也不允許收錢的。這是不可以的。
第十四。
問題四十五、我經常去大連寺院護持或做義工,他們的行持,比如:三頓飯、僧人摸錢、去酒店開會並給服務員小費,這如法嗎?
這不如法,確實不如法。所以說我們對這樣的寺院,我們應該遠離。他們如果能改過來更好,改不過來我們遠離。或介紹(送給他們)一些書,僧人的戒律書,來改變這種現象。如果我們不斷地護持,最後他們也不知道對和錯了。以為:你看,我這麼做大夥都歡迎。所以說,有時候居士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就不好了。
十五。
問題四十六、僧人做佛事,我幫著收錢並做賬這可以嗎?而且我們居士也能分到錢。
這在佛教的戒律是不允許的,(做佛事收錢)就是做生意了。佛制出家人就是佈施。
問題四十七、師父您好,關於大悲寺評論有說好的,有說壞的,對我們剛學佛人來說實在分不清,導致不敢來大悲寺了。我想問問師父,您這個問題應該怎樣對待?
好的是幫助我們,好上加好;說壞的實際是叫我們把壞的去掉,更加好的。我覺得他們都在幫助我們。有的人是,你要說大悲寺壞,他就非來看看不可,你要說大悲寺好,他可能不來了。所以說壞,他總得說出壞的理由:這個和尚可壞了,一天就吃一頓飯!(眾人開心笑)你說這是好這是壞?這和尚可壞了,也不要錢,給我們弄得錢都收不著,你說是好是壞?所以這個壞和好,實際上沒有意義。
所以說,來不來大悲寺都不成問題。關鍵是大家把佛的戒律能夠清楚了,這是主要的。而且讓佛法興盛是主要的,應該這麼對待。因為不是這些師父不持戒、不修行,他有時候可能把這個重要的任務留給我們了,讓我們去好好發展。這個機會給我們,所以我們感謝他們。
十七。
問題四十八、師父您好,寺院有功德箱,古今寺院都這樣,而且也出了很多高僧大德,照樣度眾生,你能解釋一下嗎?
功德箱是這幾年才有,以前沒有功德箱,以前可能有的和尚收錢,可能揣兜裡吧!也沒有功德箱,也沒有幾個人給。這幾年,人發明了一種功德箱,這樣呢就名正言順的弄個箱子裝錢了。過去都偷偷摸摸的給師父了,還怕別人看著,那時候還有點不好意思。現在就公開的了,變成了公開收錢了。
不是古今寺院都這樣,佛在世就不允許。像佛教第二次結集的時候,對這個托缽乞錢,七百羅漢做出一致的定義,就是出家人摸錢是非法,不是佛法。已經定出來了。佛在世時這麼定的,而且佛(涅盤)一百年以後,七百羅漢又這麼定的,所以這個不用懷疑。(編者注:“第二次結集”詳見後附錄一)
雖然是現在寺院都有功德箱,我想,如果我們不再搞旅遊了,不再搞這些亂七八糟(收錢的所謂)的佛事,佛法一點點清晰起來。都抓起戒律,我想功德箱早晚一天都會去掉的。這樣的話,佛教就像佛教了,這佛法就興盛了。
當然了,(以前)也出現了很多的高僧大德,雖然那寺院有功德箱,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因為有一些高僧大德,他不是一生修持,有時候是多生的修持。你像虛雲老和尚、宣化上人都是多生修持來的,所以說,他成就並不是在今生成就的,只不過是今生借這個因緣來成就自己。如果他們那時候寺院,如果再沒有功德箱,我想成就的層次可能更高一些。因為雖然當時是兵荒馬亂,人們確實需要一種經濟上的努力,和經濟的保證。但是如果能夠嚴持戒律,寧死不彎,而且不再給自己開緣,我想佛教可能更興旺。主要這些大德慈悲心太大,一看到大家的軟弱無力,就沒有加以制止,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弊病。
但是今天的弊病,也是大德的努力,把這機會留給了我們。如果都不摸錢,都已經沒功德箱了,你們大家就不知道大悲寺不摸金錢了。
所以說,今天能知道大悲寺不摸金錢,還是大德把這個機會留給了我們。要不然你叫我講什麼,我也講不出來。要講不摸金錢,我還能多說兩句。
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清淨來的。“高”就高在不貪,“德”就是沒有金錢污垢的污染才能稱為德。所以說德能造人。有了金錢物質的污染,他就不能稱為“德”,也不能成為“僧”,他就不能做為福田了。所以宣化上人講“不摸金錢,才是清淨福田僧”。宣化上人講的很明確,戒律講的也很明確。
所以說,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遠離金錢。這個問題我也在思索,你說他們那些大德為什麼他那時候,就不像我這時候就敢這麼做呢?還是我有德還是人家有德?我一想,還是人家照顧的全面,兵荒馬亂的,那時候如果不摸金錢,大家(可能)都不聽他的,不聽他的可能帶來的弊病很多,可能是一時權宜的方便。
所以這個事情,大家不用懷疑。雖然出現高僧大德(有的也摸錢),但他們的心裡還是遠離金錢的。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心裡遠離?因為我們是小德,甚至沒德,所以說我們不能摸錢。我們要設功德箱,一天就完了,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說我們德行不夠,必須要老老實實的修行,不能和大德相比。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看佛怎麼說,佛不讓摸錢,哪個大德也不能超過佛吧,是不是?所以說佛不讓摸,羅漢不摸,那我們為什麼要摸呢?是不是?我們為什麼不這麼比喻呢:佛和羅漢都不摸,為什麼那些大德要摸。所以說應該這麼比。別拿那些大德和我比,和我們比。和我們比,我們就比不過人家,說也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只是一個,按照佛戒律去學,去照葫蘆畫瓢吧!去學,終歸有一天心裡會清淨的。
金錢這個東西,因為世人都喜歡。特別這個時期,就顯得金錢的作用更大了,說它大就是毒害更大,毒性越來越大。現在人離開金錢,就沒有標準。金錢是唯一的標準,道德反而叫人笑話,這就是當前的弊病。可能那些大德都是為了今天,來襯托這個不摸金錢的主要性,也可能是這樣。
比如說,我在五臺山時候有個小孩兒,是小沙彌,十一呀,可能是十一歲。那時候我在齋堂,頭一天我看見,一個女居士領個小孩兒——一個小沙彌就進來了,當時我沒注意。第二天過完齋了,正好摘菜,這小孩兒也去了,這女居士沒去,他自己去了,上齋堂摘菜。我們分兩撥,我自己一撥,他們幾個人坐在一起圍著嘮。那小孩兒就說“不要錢的才是真和尚”,突然說那麼一句“不要錢才是真和尚”。
那時候我對金錢戒也有疑惑。我說我這不摸錢、不要錢,那時候主要是不要錢,這是對是不對啊?也有它的疑惑。是不是和大家不一樣,人家都拿錢,為什麼我不拿呀?我見了就反感呢?一看拿錢心裡有一種痛苦,非常非常大的一種痛苦。那時候也挺猶豫,沒想到這個小沙彌在那邊,就說“不摸錢才是真和尚”,這心這才穩當起來,這個以後再堅定,知道這條戒律是對的。後來就聽宣化上人講“不摸錢才是清淨和尚”,這會兒這才放心,這條戒律也是來之不易的。
所以說,我們這個時期的人有福報,我們有福報,雖然那時候(有的)大德(摸錢),他們有他們的福報。我們有我們的福報。我們今生能有一個不摸錢的榜樣,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對症下藥。所以說大家應該遵守佛這條戒律,應該好好思維,應該更多人不去摸金錢。
這個“照樣度眾生”,度眾生就不一樣了,有深有淺。人家有的可能有哪方面特長,可能度眾生比較好。但在戒律這方面,我們一定要知道,戒律會使佛法久住。
過去七佛住世的時候,有的持戒嚴謹(為諸弟子結戒),有的持戒不嚴謹(不為諸弟子結戒)。不嚴謹的佛法住世的時間很短,嚴謹的佛法住世就時間長。(編者注:詳見後附錄二)
我們想要佛法住世時間長,必須嚴持戒律。所以說度有深有淺,這也不是說拿錢就不可以度眾生了,還有別的方面(給眾生做榜樣),但是終歸是功虧一簣。雖然我們不拿錢,但我們其他方面不如大德,我們還得努力。
第十八。
問題四十九、佛法有方便之說,在度眾生必須講究方便,是這樣的嗎?師父。
方便,什麼叫“方便”?方便就是方法,不是隨便叫方便。有的把這個方便變成隨便、隨意叫方便。方便是方法,什麼是方法呢?就是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方法。如果你變了,你那就是下流了,不是方便了,也不是方法了。所以說,只有在不變的前提下,才有方法。
剛才我跟大家講過,有病人,我抱著病人去看,(沒求人)沒有採取任何方便,反而就沒有病。既沒違反佛的戒律,又沒有攀緣,而且事情的結果又沒有病,你心裡得生起多大的歡喜。如果你找人(求人)去看了,也可能是沒病,但是你違反了佛的戒律,那個痛苦是長久的。所以說五陰之苦啊,就是世上的八苦,這八苦不算苦,什麼是苦,沒有佛法、沒有佛的戒律是最苦的。這個是最苦的,比死還難受。
所以說應該看這個。只有不給自己開方便,便是真方便,不開方便就是方便。有的人認為開了方便,人為的開方便,會導致因果的轉換。如果你不開方便,因果反而不昧,同時,(真)方便會生起來了。方便是什麼呢?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智慧,叫方便。
所以說“度眾生必須講方便”,這對。講什麼方便?就是甯折不彎,嚴持戒律。也就是說持五戒,殺、盜、淫、妄、酒,堅決不犯,那便是度眾生。心外無眾生可度。什麼是眾生?貪、嗔、癡是眾生。你認為哪個人是眾生,那就錯了。我度哪個人,那不是眾生,那只是個形象,是個影像。什麼是眾生,貪、嗔、癡是眾生,你既然叫度眾生,你就得去掉貪、嗔、癡。去掉貪、嗔、癡就是度眾生。所以說你既然去度眾生,去掉貪、嗔、癡,那你就是善巧方便。什麼叫方便,只有嚴持戒律才是方便。
所以,我這個看法,可能和別人想法不一樣。但是大家可以思維,是否有道理。
十九。
問題五十、師父,別人和我說,大悲寺歸來不看僧,五嶽歸來不看山,師父你理解嗎?
這還真不理解。“大悲寺歸來不看僧”,所以說,我不太理解這句話。但是我想,“大悲寺歸來”,什麼叫“歸來”呢?就是回歸。回歸不要往外找,你找什麼都沒有用,你看僧、看山都沒有用。剛才講了,一切都是自心所變,只有看住你內心,不往外求,這就叫歸來。所以說,我們不要著相,心外無眾生可度。
第二十個。
問題五十一、師父,大悲寺能否在大連開設下院?
這個,原先還真想過。原先孫居士也提過,說大連那個地方挺好,咱們能不能建個小寺院呐。不管是女眾還是男眾,在大連開個寺院。我去了大連幾次,一看那個風景確實挺好,臨著海,確實很好。但是,什麼時候有機會,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不可能。因為咱們人少,還得維持這一段的修行。另外呢,大連那邊也有很多寺院,再有我們這些居士在不斷地努力。我想,就不開下院,它會成為佛的下院,這樣就更好了。別成為大悲寺下院,大悲寺不是標準,佛的戒律是標準。
我也感謝大家這種希望。原先還真想在瓦房店(大連所轄的一個縣級市),那時候想建立個寺院了,那有個林場,說能看到海,或什麼的。後來找到宗教局,辦的事情還算順利吧,但後來就是不了了之了,這也是因緣。你看不(想)在哪塊,哪塊可能就生出一個很好的寺院出來。
原先這個海城,也沒有這個大悲寺的人(指僧團)在這塊兒,你看我們就突然就落這塊兒了。我都沒想到,我那時候還說,上哪去也不上海城去。(眾人開心笑)海城它怎麼呢,他這地方有錢,有錢我不去,哪窮地方我上哪去。自己的想法做不了主。有時候不想來這地方,就落在這塊地方。別的地方還真的不讓你去,到哪個寺院,給你寺院也成不了,借寺院也成不了,最後就得到海城。也有它的道理,因為海城這個地方,就是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四通八達,便於弘法。另外這塊呢,就是對佛教的要求,不是那麼特別苛刻。雖然(前段時間)也發生了一些事情,但相對來講不是那麼苛刻,還是不錯的,給一定空間。
另外,來到這裡這也是因緣,什麼因緣?原先我母親在六○年時候,經常上這唐王山這一帶,(編者注:唐王山,海城大悲寺的原址所在地。因歷史原因,又由於被開礦等破壞,於一九九四年,經有關部門批准,大悲寺整體搬遷至現址海城毛祁鎮曹家堡村,距唐王山約二十多裡)去換點什麼白菜幫啦,什麼蘿蔔啦,回家去吃。可能也是欠人家帳,就過來了,是吧!這都是個因緣。
不管什麼因緣,我想既然大連很多居士能到這來,我想大連必然有佛的下院,真有佛的下院,就是咱們的願力。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
·根據錄音整理·
附錄一:
【第二次結集】《四分律》卷五十四雲:世尊般涅盤後百歲,毗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事非法,說這是佛所聽許的,是清淨法。其中有別眾羯磨,可食用共宿食鹽等,第十事為於布薩日,接受檀越佈施金銀金錢而共分之。
有一耶舍長老聞說此事,即往勸化他們舍離非法,並對居士言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並為他們講了佛所說的四威神:佛告諸比丘,有四事故,令日月不明,何等為四,阿修羅、煙、雲、霧塵,是為四事,令日月不明,如是沙門婆羅門,(是印度的一種外道)亦有四事,污染塵穢,令沙門婆羅門無有光顯。何等四,或有沙門婆羅門飲酒不能除斷,此是第一塵穢;或有沙門婆羅門行愛欲法不能舍離,此是第二塵穢;或有沙門婆羅門受取金銀不舍飾好,此是第三塵穢;或有沙門婆羅門以邪命自活,此是第四塵穢。以此四事故,令沙門婆羅門污穢不明,無有光顯。以此因緣故,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
毗舍離跋闍子非法眾見耶舍長老說受蓄金銀等為非法,因此要報復他,作非法羯磨讓他懺悔。耶舍長老乃邀請離婆多,三浮那,一切去等賢聖比丘七百人,集會於毗舍離城,斷除十事非法,恪遵佛制,重新扶持戒律,這就是佛教史上所稱的第二次結集,因有七百大阿羅漢參加,又可稱為七百結集。
附錄二:
【七佛佛法住世時間長短的原因】《四分律》卷一: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緣毗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因緣故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
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不廣為諸弟子說法,契經、只夜經、授記經、偈經、句經、因緣經、本生經、善道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波提舍經,不為人廣說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不結戒亦不說戒,故諸弟子疲厭,是以法不久住。爾時彼世尊知諸弟子疲厭心故,但作如是教:是事應念,是(事)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
舍利弗,乃往昔時,隨葉佛依恐畏林中住,與大比丘千人俱。舍利弗,若有人未離欲,入彼林中身毛皆豎,故名恐畏林。又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觀千比丘心中疲厭為說法,是事應念,是(事)不應念;是事應思惟,是事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舍利弗當知,爾時彼佛及諸聲聞在世(時),佛法廣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滅度,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攝故。
舍利弗,譬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散。何以故?以無線貫穿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聲聞眾在世者,佛法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眾滅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者,(意即人的根基各有不同,沒有佛法,佛戒的指導,不知如何修行)令法疾滅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攝取故。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毗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為諸弟子廣說經法,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亦結戒亦說戒。弟子眾心疲厭,時佛知彼心疲厭,作如是教: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如是舍利弗,彼諸佛及聲聞眾在世(時)佛法流布。若彼諸佛及聲聞眾滅度後,諸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以經法善攝故。舍利弗,譬如種種華置於案上以線貫,雖為風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線善貫攝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聲聞眾在世者,佛法廣說如上。
舍利弗以此因緣故,毗婆屍佛乃至迦葉佛佛法得久住。以此因緣故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佛法不得久住。
[七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過去七佛。分別為:毗婆屍佛、屍棄佛(式佛)、毗舍浮佛(隨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七佛各經所翻譯的名稱不全相同)。前三尊佛在莊嚴劫末,後四尊佛在賢劫初,次第出世。在經中處處引七佛者有二義,一者此七佛在百劫以內,過去時間不久,淨居天人曾見過。二者本師釋迦世尊修相好業,從毗婆屍佛時開始。所以七佛即代表著過去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