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釋疑——濟群法師在澳洲墨爾本雲陽寺
2000年春講於澳洲墨爾本雲陽寺
1999年春,濟群法師應墨爾本雲陽寺的邀請,進行為期三天的《心經》講座,本文根據講座中回答信徒疑問的錄音整理。
問:請問法師“般若”與“智慧”的區別何在?
答:般若是梵語,和漢語中智慧的含義相當,古德之所以不譯為智慧,採用音譯,
中國文化中智慧這一名稱,不足以充分體現般若的內涵。因為人世間的智慧是建立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它是有限的,有缺陷的。人類以有限的經驗所建立起來的智慧,是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真實的,原因何在呢?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無限的,而人類的智慧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認識無限。何況人類的智慧,雖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利益,但是人類智慧所發明的東西也會給人類帶來很多過患。就像科學,它會製造許多新事物,給我們帶來方便,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恐怖,如核武器。佛法講的“般若”是超越經驗的、超越我們的思維的,乃至於只有打破現有的意識所構成的層面後,佛法所說的智慧才會顯現出來。“般若”是證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也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一種能力。而人間的智慧是難以辦到的。
問:可否請法師開示持《心經》的功德?
答:有很多讀誦《心經》,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並不是《心經》最重要的功用。《心經》的全名具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意思是以大智慧到彼岸。這就告訴我們受持《心經》的功德,一是開般若智慧,二證得宇宙人生真實,三是解脫人生的煩惱。
問:請問法師何謂涅槃?
答:涅槃是梵語,漢譯寂滅的意思。指人通過修行擺脫了煩惱之後,生命了進入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安靜而無躁動不安,即為涅槃。
問:請問法師如今社會高速發展,比起古人的生活條件來說,今天的人是更加幸福了。佛法中所說的“不”、“空”、“無”,這似乎都是一些帶有消極性的觀念,人有了這些觀念是否會導致社會的停滯不前呢?
答:現代的人喜歡講進步和發展,當然就這個概念的自身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想像中進步和發展總是要比停滯和落後要好的多。可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現在講進步和發展是有特定物件的。那就是指的是:經濟和科技。許多國家都在極力的發展經濟,發展科技。在一味的強調經濟和科技發展浪潮中,傳統的、自然的、人文的許多寶貴東西卻失去了。比如純樸的民風,傳統的社會美德,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悠閒的心境等都在漸漸的失去。這種付出這麼大的待價的發展,是否值得呢?
何況人類幸福,單純的靠經濟條件並不能完成的達到,因為幸福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關鍵還在於是否擁有良好的心態、身體的建康、和諧的家庭等。這些都是組成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衣食無憂,擁有許多的金錢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幸福的。
再說《心經》中所說的“不”“空”、“無”等,是否就是一些消極的觀念呢?其實不是。首先我們要知道《心經》所說的“空”和通常人們所理解的“空”,指一無所有是不一樣的。佛教所說的“空”,是要否定我們錯誤的認識和執著。而人類的煩惱和痛苦都是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造成的。比如我們一味強調經濟的發展,這背後是否隱藏著,經濟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性超過其它一切的觀念呢?如果說是這樣的話,這種錯誤的觀念顯然造成發展經濟中帶來種種付面影響的根源。而我們現實種種物質條件的執著,更是導致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本來都是傷害不了人的,可是我們一旦執著了它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
問:一個學佛修行的人,面對他人傷害對你的利益,比如人家欠你的錢不還,或者冤枉你,我們是否應該不和他計較呢?
答:人家不還你錢,或者冤枉你,你不和他計較,無所謂,如果能這樣做到的話,說明你個人已能看淡世間的名利得失。但作為一個學佛的人,我們不僅要考慮到自己,還要考慮到眾生的利益。也就是說:我們的每一種行為,當他涉及到與他人的關係的時候,如果要考慮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他人。有的時候我們用不計較、無所謂的態度,能感化一些人;也有的時候我們的這種態度有可能遷就的一些人的缺點,甚至害的他。那麼我們真正的慈悲是要説明他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
人家污蔑你、冤枉你,你不去辯解,有時人家對你的誤解,使得他對你的嗔恨心越來越大,甚至因此而造下種種罪業。你可以如如不動,但卻讓對方痛苦不堪,這能算慈悲嗎?所以在《瑜伽菩薩戒》中有人冤枉菩薩而菩薩不為自己辯護,這也是一種犯戒的行為。
問:法師說到修行,要我們活在當下,念念分明。但有一位友人曾問一位法師,
如果親人得病,不去賺錢,而去觀照,去念念分明,那根本就無濟於事,這樣的觀照有必要嗎?關於這個問題那位法師沒有做正面的回答。請法師開示?
答:我可以給你最直接的回答。我們說活在當下,保持一種清明的心境,不是讓你無所為,而是讓你在做每件事情,包括你在工作,如在談生意、在開車,乃至吃飯走路時,你都能很專注地去做。在古代的農業社會,叢林中常說“搬柴及運水,神通並妙用”,那麼在當今的商業社會可能要說,開車、談工作無非是道。當然環境越是複雜,越是不容易保持這樣的境界,若非修養有素,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佛教中才會有一些專修的特定方式,比如說打禪七,或到深山、寺院中進行靜修,但這靜修也是為了將來回到社會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及相當的定力而服務的。
問:法師說看破了生死就不會執著。如果我有一位好友的家人病重瀕死,我們用佛教的觀點去勸他看破生死,我們雖然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是別人不知道我們這樣做就會被看作是冷漠無情,不知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們面對別人的煩惱、痛苦,首先要有慈悲憐憫之心,而非冷漠。我們本著慈悲心去開導別人,其中有兩種體現方式,一是和他一起哭,表面看起來你對他很同情,他為此會感到高興,但是實際上這樣對他沒有好處,反而增加他的執著;相反,如果你能換一個角度,勸解他、開導他,就會減輕他的負擔和痛苦,這樣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是無情的。
問:目前的商業社會有很多欲望與欺騙,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或者是象日本禪師所說用空的思想去面對,那麼這樣做是否只是把無條件它接受下來?
答:如果人家要欺騙我們,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接受他的欺騙呢?有時如果我們接受他們的欺騙,那就有可能放縱他,對他是沒有好處的。在佛教的菩薩道修行中,方式有二,一種是攝,一種是折。攝,是慈悲、忍辱、包容,象白隱禪師的一般,他們的行為與風采會感化許多許多的人;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折,就是懲罰他,讓他受罰而有所改變,但無論是攝還是折,都要從慈悲心,而非從嗔恨心出發。至於解決一件事情則沒有一定的方式,要靠你的智慧、方便善巧。其中總的原則是:一要有慈悲心,二是看事情怎樣可以處理的更圓滿。還有另一個方面是看如何處理才會對他人有好處。你可以本著這三個原則去處理問題。
問:請問如果想學《心經》,但如果只是念咒語,不理會經文,是否會有靈驗?
答:我們專心念一樣東西都會有靈驗,你專心念“土豆”、“土豆”、“土豆”,也會有靈驗,何況心經的咒語中還潛藏著諸佛菩薩的無量的威力,當然更會有靈驗了。
流雲記
學佛釋疑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