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多識仁波切

 網友佛學疑問節錄
多識仁波切解答

前一段多識仁波切在藏人文化網進行了網友佛學答問活動,現轉發部分內容,希望各位有所收穫。紮西德勒

問:菩薩戒是有受無舍,那麼皈依戒和密乘戒是不是也是有受無舍?
答:僧戒和居士戒可以舍,皈依戒和密乘戒不能舍,密乘戒是建立在菩薩戒基礎上的。但密乘戒違犯後可以還淨,根據密乘儀軌。

問:按別解脫戒自宗來說若破了殺戒今生不能恢復,這樣的人是否死後一定墮入惡道?如果他先受了五戒,後又破了殺戒,多年以後生起菩提心,去受菩薩戒,是否還有解脫的機會?
答:解脫機會肯定是有。一般來說,違犯了四根本戒(不是單純指殺戒)是要墮惡道的。但通過懺悔,比如像你說的生起菩提心、受菩薩戒等,可以不墮惡道。關於別幾解脫戒是否可以恢復的問題,有兩種說法:一種部派(可能是有部)說猶如菩提樹根被斬斷一樣不可以恢復;另外的說法是可以恢復。

問:受了皈依戒的人遇任何情況都不可以誹謗和捨棄上師三寶,這一條是否存在權巧方便?
答:這個是沒有什麼方便的,如果誹謗和捨棄了上師三寶,就不是佛教徒了。

問:如果有人對外道僅僅起一個依止之心,就失去了皈依戒體,對嗎?
答:對!如果認為外道的觀點等有道理、值得依止,那就違犯皈依戒,失去佛教徒的資格了。

問:經論中說的有人對初發心菩薩起一個惡念罪業很大,這個&o有人&o不只包括了密乘弟子,也包括了普通凡夫和受皈依戒、小乘大乘戒的人在內,這樣理解對嗎?
答:是的,任何人都不能對初發心菩薩起惡念,否則罪業很大。初發心菩薩就是佛子,如果罵了孩子就等於對他的父母不尊敬,所以對菩薩起惡念,就等於侮辱佛陀,罪業非常大,這在《菩提道次第》中有講說。

問:如果有的人說喇嘛教不好,雖然他說的是喇嘛教這個詞,而沒用藏傳佛教這個詞,但仍然構成謗法罪,對嗎?
答:喇嘛教是一種錯誤的稱呼,無論喇嘛教還是藏傳佛教,如果對這個詞而言,沒有謗法的問題。如果說到教義不好,那屬於謗法。

問:如果一個僧人真的有缺點,我們去說他的缺點,有很大的罪業,對嗎?
答:這要具體對待。錯誤的地方可以指出,否則不是包庇他作惡嘛?一個犯了四根本戒的僧人已經不是僧人了,但不要誹謗他。

問:“縱遇命難不舍上師三寶”這條戒律,其中的“不舍”是指什麼意思,“不舍”是不是包含很多種情況?
答:“不舍”就是不放棄和不違背的意思。上師是現實的三寶,是抽象三寶的具體代表,不能捨棄或者違背他。如果沒有上師的教導,抽象的三寶如何能對我們起作用呢?所謂不舍,就是指放棄和違背而言。如果覺得上師不好,放棄上師,這就是“捨棄”的意思。

問:我看到一個說法,說是如果受了密乘戒後,如果破密乘根本戒的次數超過自己的歲數,此生無法懺悔清淨,請教仁波切,如果一個人由於煩惱太重而破了皈依戒或菩薩戒,他有幾次可以重新受皈依戒或菩薩戒的機會呢?
答:不知道你這個說法是從哪裡聽到的。密乘戒違犯一次已經足以墮惡道,哪裡有犯戒次數超過自己年齡的說法?這是非常錯誤的。但密乘戒犯了,有還淨的方法,不像別解脫戒。
至於可以幾次重新受皈依戒或者菩薩戒,沒有具體的說法。但如果沒有慚愧心,認為即使犯戒可以重新受戒,這是不好的想法。

問:如果一位上師的是真的上師,但他給弟子授密乘戒後沒有傳授戒條,此弟子三年之內因為不知戒條而未懺悔,或者給弟子授了五戒而沒有傳授戒條的內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弟子是不是對上師也應該相信、恭敬、不起噁心,不捨棄,不誹謗呢/
答:上師給弟子傳戒卻沒有說明戒條,是這個上師不合格。雖然如此,但也不能誹謗他,可以另找具格上師。

問:有人說金剛瑜伽母法對末法眾生加持力特別大,我們選擇修此本尊可以嗎?跟大威德有什麼不同?我想同時修這兩個本尊可以嘛?請佛爺具體解說。
答:所有本尊都是佛,佛有三平等,即成佛資糧平等、法身平等和事業平等(《大乘莊嚴經論》中所說,具體內容可以參考我的《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一書。)。所以說本尊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對機不同。在《勝樂續》中的確有母續在末法時期加持力大的說法,一般來說,密法中無上密成佛快速,在無上密中,母續成佛速度快些。特別是瑜伽母,是密法中的精華。壇城分三種,外壇、身壇和心壇,大威德只有“外壇”修法,密集和勝樂都有“身壇”修法,而“心壇”修法只有瑜伽母才有,所以被稱為密法中的絕密。以前薩迦派,每次傳法只有-人,格魯一般也不超過人,到拉蔔楞寺拉科仁波切的時候,最多也就人而已,再沒有多的情況。至於個人選擇什麼本尊,要看個人的緣分。如果有能力,同時修大威德和瑜伽母也可以,分開時間修,比如早上修大威德,晚上修瑜伽母,或者反過來也可以。

問:究竟何時才是修密成熟之法器 對三根本已有一些覺受或者對道次第有一定瞭解者可否求密法
答:一般來說,顯教修持有基礎後才可以求學密法,比如對三根本有覺受後。但這並非一成不變,如果具備三皈依和菩薩戒,對上師和本尊、密法信心特別強烈者,也可以接受密法。這要看具體情況了。

 


上一篇(佛悲魔喜的種種現象) 回目錄 下一篇(聞法與修行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