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正念 活在當下

真實的故事

美佛慧訊 第九十三期    慧琪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人的生、老、病、死,在醫院裡可以說是一覽無遺,本文作者是位護理人員,長期在醫院照顧病患,因此比一般人更瞭解人在重病時,那種身心的脆弱,沒學佛的人對老、病、死總是驚恐萬分、彷徨無助,尤其是病人在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刻,譬如:需不需要動手術?手術的風險有多高?病危時要不要急救?這些問題對長期修學佛法的出家人來說卻有所不同……。

  一個炎熱的午後,一位師父背著簡單的行囊辦理入院,從外表上看不出師父有什麼問題,仔細一問病史,才知道這位師父的胸痛已久,每次胸痛的時候,痛到他無法再講課,嚴重時,痛到全身冒冷汗,需要暫時停課,靜坐調息之後才能再上課。

  師父這次來院住院檢查,完全是隨順居士的好意,並不在他的規劃之內,他常說:他寧可死在講堂(或禪堂),也不願死在醫院。即使他接受心導管檢查,知道體內有三條供應心臟養份的大血管都阻塞得非常嚴重,僅靠心臟上長出的側枝迴圈,來維持心臟工作(他這種病被醫生形容為“身上背著定時炸彈”,醫師也建議這位師父開刀,做血管繞道手術,不開刀要比開刀的危險更大。)最初師父決定不接受開刀,他說:只要活在當下,正知正念以待,就好,沒有品質的生活,還不如舍報,何必眷戀這個臭皮囊呢。

  經過醫生勸導,尤其是居士們一再勸請:“您不為自己想,也得為眾生想,太多苦難眾生需要佛法!”。師父隨後決定開刀,並發願手術後,生生世世到苦難的地方,繼續宏揚大悲法門,開導眾生發菩提心,修學佛法,永遠離苦得樂。

  心臟繞道手術,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開心手術,需要八至十個小時的時間,而且是在心臟停止跳動狀態中,接心臟血管,如果血管接完心臟無法恢復跳動,那就是面臨死亡的境界了。

  我看到師父做了接受手術的決定後,仍舊一如往常的整理演講資料、靜坐,唯一的改變,是他身上多吊了兩瓶強心針劑的點滴。師父常說:“凡是不能改變,不值得改變的,就隨他去吧;我唯一能作的就是活在當下,保持正知正念。我相信‘所作不失,未作不得’,業果是會相續的,即使往生,來生我一樣會出家修學佛法。”當時只感到他是如此的自在、灑脫,一點也看不出來有任何的緊張及掛礙。他唯一要求別人幫忙處理的,是找志工,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因為他不願意別人為處理他的後事而煩惱,更希望能夠廢物利用。

  在加護病房時候,當他察覺照顧他的護理人員因情緒不穩而疏于職守時,他不但不計較,反而念大悲咒回向給她,並適時開示她。因為他認為;逆境正是增長自己慈悲與智慧的時候:對方有煩惱才會情緒不穩,本來這就夠苦的,悲憫他都來不及,又怎麼可以令她苦上加苦呢?更何況不論外境如何,都是因緣和合,自己應當如理作意,保持這一念心的清淨,怎可隨境而起煩惱呢?!

  回到病房,師父身上插滿管路,有胃管、呼吸管、傷口引流管、動脈管路、靜脈管路、還有一條導尿管,而胸骨鋸斷後也以鋼線固定,傷口像個拉鍊縫在胸前,這在一般人而言,必定是疼痛萬分。但師父卻不用止痛藥,依然保持靜坐、讀書。手術後的飲食及營養的確非常重要,一般人都認為必需靠魚類、肉類、高貴的營養品才能補充元氣;可是我看師父照舊只吃五榖米飯、燙燙地瓜葉及紅菜、吃點水果,反而將朋友送的營養品轉送給其他病友。我很疑惑他這樣營養夠嗎?但是一直到師父出院前的檢查報告,都顯示他沒有貧血,也沒有營養不良的情形。其實五榖米的蛋白質含量也很高,並不需要殺生來補充營養,也不用吃一些高單位的蛋白質來增加肝腎負擔。

  手術後心律不整是個棘手的問題,只有靠藥物及休息來慢慢調整;可是師父轉到普通病房後,就沒有停下來休息,每天只睡四個多小時,而且訪客不斷。曾經建議在病房門口貼上“拒絕訪客”的告示牌,但師父說不可以,如果有人真有困難需要他幫忙,怎麼可以拒絕呢!真是個大慈大悲的師父呀!

  師父可以下床活動之後,他比我們護士還要忙,到處開導其他病人調適情緒,或念大悲咒回向給他們。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的身體,師父則照顧病人的心靈。每當師父聽到病人憂慮或煩悶不安時,便主動前往病房,開示病人及家屬佛法的安心之道。後來護理人員都習慣在醫院的長廊跟師父打招呼:“師父,您又要去巡房啦!”他似乎只注意別人的苦難,而忘了自己也是個病人,帶著心律不整的身子,到處為人服務。在臨出院前的一個星期,師父的服務物件已擴展到醫護人員及醫院其他部門的同仁。眾所周知,醫護人員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除了面對病人的苦痛,還得承受來自家庭、同儕、及工作的種種壓力;師父都一一給予指導。師父說:也許他前生傷害過許多眾生,今生才有這麼多的病痛,雖然如此,現在能夠不障礙修行,已算是重罪輕受了。“病者,眾生之良藥也”,師父又說:經歷了這場病痛,除了內心非常感念三寶恩德外,此後更要加緊用功,並以大悲心護念眾生,如此才能懺除罪障。為了報三寶恩及眾生恩,他認為這條命是屬於三寶、是屬於眾生的,因此師父出院後第二天,即使有些傷口還沒拆線(醫師囑咐胸骨及傷口要六個月才能癒合),立刻就領眾禮拜大悲懺及開示佛法。

  本文重點並不是要敘述師父生病的枝枝節節,而是經由照顧師父的經驗看到佛法的力量,不但能增長大智慧,更能發慈悲心救護眾生。

  談論佛法容易,但能依照佛法去調伏自身煩惱,活在當下的出家人能有幾人?
  真心感覺佛教的使命很重,有許多的佛教徒與社會大眾,如同我這個初學佛法者的想法一樣:難道參加法會就能消災解厄嗎?
  念念經、作作早晚課就能稱之為佛教徒嗎?
  真正瞭解經文的意義嗎?
  究竟該如何才能調伏煩惱、增長智慧呢?
  期待佛菩薩的救苦救難,自己一點都不努力可以嗎?

  平常鮮少看見僧伽傳道說法,但是在有人往生需要助念時,就自然而然的想找師父誦經。如果這是大多數人對佛教的刻板印象,就表示佛教界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佛的慈悲及智慧,佛法的安心之道,要如何才能普及眾生,令我們離苦得樂呢?活在當下,正是我們應該好好思維的方向,摘錄師父的部分講義,供大家分享。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過去的事,因緣業已過去而不存在。不論是多美好且令人懷念,或是多麼醜陋令人追悔,都沒有必要沉緬於過去的情緒中。對過去的懷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情執,進而干擾對於當下的因緣作出正確的因應。當然檢討與反省過去,以為後事之師是可以的,但卻沒有必要因此而影響當下的情緒。至於未來的事,由於因緣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狀況。雖然可以去計畫、去努力,但未必要執著於它一定得如己所願,而期待的情緒,常常染著著掌控的意圖,因而引發煩惱;即使未來果真能如其所願,然而卻又會如火益薪地長養貪欲,當然如果不如預期,則難免失望或憤憤不平。有時與其憂慮失敗,期待如願,還不如盡己所能去努力耕耘,實在沒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來而影響當下的情緒。

  排除了執著過去、未來的不存在,所剩下來的,就是“正知正念,活在當下”了!正知者、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清清楚楚,正念者、能了知當下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是無常的、是無我的也是畢竟空寂的。因而不去取著這緣起的假相,而如如不動的安住畢竟空、第一義諦中。這是修行人應有的智慧與生活態度。如此“先以習成性,次以性養習”,鍥而不捨,所有的苦難,自然就會終止了。

  最後以師父的偈語“且隨雲水伴明月,但求行處不生塵。”與大家結個善緣。


  後記:聽說師父回到美國後,在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又連續舉辦七天的大悲法會,心中除了隨喜,更希望他不要太勞累,畢竟來日方長,還有很多的眾生須要他護念及教導!

  作者慧琪,本名劉惠琪臺灣臺北振興複建醫學中心,心臟專科資深護理師。



【附錄】 本文中的那位法師的簡歷:

  湖南湘潭人,1957年生於臺灣臺北,自小愛好讀誦中國傳統典籍。及長,獲臺灣淡江大學電子學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電機電腦碩士。

  1983~1989年於矽谷從事高科技行業並自行創業,其間除為專業經理人、市場顧問、企業診斷顧問之外,同時從事社工服務,義務執行心理輔導。2005年于洛杉磯曾籌組非營利組織--菁英生命教育學會,希望透過提升生活與生命智慧的教育及實踐,來促進學員擁有有效的生涯規畫及充實的生命內涵。

  法師一生最大福報,是於1990年得遇 妙境長老,為其開啟佛法大門,隨即皈依、受戒,兩年後依止長老出家。

  曾就讀臺灣福嚴佛學院,及美國法雲禪學院,致力修學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與彌勒菩薩的大慈法門;並於美國、臺灣及中國各地多次帶領讀書會學習《瑜伽師地論》,及領眾共修大悲懺法。

  多年來曾在中國擔任佛學院講師、培訓班講師,並開辦佛學院師資培訓班;亦曾在臺灣創辦紮根教育基金會,及在美國創辦慈氏學苑。法師曾經講述大悲法門,《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歸依三寶、從凡轉聖的次第、三十七道品與止觀、如何消除煩惱、如何面對死亡、緣起的生命教育、佛法的安心之道、快樂的處方、壓力與情緒調適,及紓壓安心之道等專題。

  近年來主要致力於佛法的生命教育,及紓壓安心之道,以緣起教義及大悲心為體,結合唯識、四念住、止觀等法門,並以心理諮商為方便,針對現代人心理壓力之問題,予以開示及輔導。


  師父的偈語“且隨雲水伴明月,但求行處不生塵。”上面還有兩句,“三界無家誰是親,十方唯有一空身。”

  以下文字是師父當年開刀後演講的講義,目前開刀已滿三年,師父仍然奔走于美國、臺灣及內地弘揚大悲法門、大慈法門以及止觀法門。未來將在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宣講《瑜伽師地論》的《修所成地》,可至基金會網站下載。

  活在當下: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逝者已矣,來者不可知,如果我們不活在當下,就永遠探觸不到生命的脈動。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將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跋地羅帝偈”中所表達的主要精神,就是“不追悔、顧戀過去,不憧憬、憂懼將來,不染著現在”。

  過去的事,因緣業已過去不存。不論是多美好而令人懷念,或是多麼地令人追悔,都沒有必要沉淪於過去的情緒中。對過去的懷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憂傷與沮喪,進而干擾對當下因緣的正確處理而已。檢討反省過去的因緣,以為後事之師是可以的,但卻沒有必要因此而影響當下的情緒。

  未來的事,因緣尚未成熟,也是不存在的狀況。可以去計畫、去努力,但未必要執著一定得如己所願;而與其憂慮失敗還不如盡己所能去耕耘,實在沒有必要因不存在的未來而影響當下的情緒。期待的情緒,常常染著主宰掌控意圖,因而引發煩惱。即使未來果真能如其所願,然而卻又如火益薪地長養欲貪;如果不如預期,又難免失望或憤憤不平。
  排除了執著過去、未來的不存在,所剩下來的,就是“活在當下”了。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清清楚楚,而又不染著,此即正知正念。“念無有堅強”,當下的一念都是因緣和合、刹那生滅的,所以不必執著。這是行者應有的智慧與生活態度。如此“先以習成性,次以性養習”,鍥而不捨,所有的苦難,自然就會終止了。
  無所得,了不可得。即是安心之道
  初祖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安心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虛空不拒諸相,至人豈畏萬緣,是非場裡出入逍搖,逆順境中縱橫自在。


  放慢腳步、回顧展望、重新真誠實在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吧!
  生命之意義、價值究竟何在?我們為何存在?為何生於此?死後又去哪兒?
  你這一生究竟要什麼?想要成為什麼?你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嗎?你有為自己活過嗎?還是永遠只是求人認同,而隨波逐流的活著?有成就感嗎?你每天所做的事都很有意義嗎?能令你心安理得嗎?每天花多少時間在達成自己生命中的目標?還是你把大多數的時間都用在幾乎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患得患失嗎?害怕死亡嗎?究竟什麼事令你煩心、憂慮、愁惱、放不下呢?
  當你生命終了,你會不會希望自己曾經以另一種方式過活?如果你只剩下一個月的壽命,你會做什麼改變?檢視你自己的內心深處。你快樂嗎?有什麼東西是你覺得必須擁有才會快樂?你確定擁有那樣東西之後,你一定會快樂嗎?那樣你就滿足了嗎?人生難得,到目前為止,一生中哪些時光會是你覺的沒有空過的?
  對自己提出上述的問題非常嚴肅也非常重要,我們不該再麻木不仁、機械式地重複過日子,不該再悠悠忽忽、渾渾噩噩的過日子,而必須用心、用智慧去活。
  信心是生命的力量,依信心建立了人生的目標,才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只問耕耘邁進。過程中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方能契理契機。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規劃生涯、考慮機會成本才能永續經營。

  鬧籃誰肯急抽身 自古青山隔市塵 莫謂桃源無路入 落花流水是知津

  多數不明佛法的人選擇在鬧市紅塵恣情縱欲,而猷以為樂,不肯抽身離苦;自古青山﹙清淨的涅槃﹚是遠離市塵﹙煩惱塵囂﹚。不要認為解脫無門,不知如何到桃花源﹙涅槃寂靜﹚?實在觀察落花流水﹙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就是通往桃花源的渡口。

  希望借著這篇小文章,能夠幫助您享有吉光片羽的喜悅,更希望能使您在這蒼皇脫序、無常不保任的世間,找到生命的桃花源。

  我這邊還有智中法師的文章,也可以去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網站下載mp3等資料,還可以去蓮心網下載。

  法師去年在大佛寺演講:皈依三寶;如何消除煩惱;如何面對死亡;從壓力舒緩到佛法的安心之道。己有DVD流通,目前正在輸入字幕,即將再度流通。有意者向廣州大佛寺圖書館傳耀法師索取。
    

相關文章:
學佛須求,正知正見 法一 緣氣:(3446)
正知正見是學佛的根本 釋昌明 緣氣:(3473)
把心專注在一種正知正見上 達真堪布 緣氣:(3060)

上一篇(佛慢心 我慢 我執 法執) 回目錄 下一篇(以妙觀察智解開煩惱與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