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人物專訪】淨慧長老:從生活禪到禪生活

 

中華佛光文化網河北訊 2012年5月19日上午,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遼金元時期的華北佛教”在河北邢臺隆重開幕。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河北金遼元時期佛教發展的簡況,並表示此次論壇不只是學術論壇,而且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意義重大,希望通過發現和宣導佛教的智慧和精神,並應用於當下社會生活中,從生活禪到禪生活,發揮佛教弘法利生的應有作用。

    佛教與民族關係的啟示

  遼、金、元分別是由我國少數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權,這期間的北宋和南宋則是由漢人建立的政權。兩宋是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清明上河圖》的畫卷充分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繁榮。宋代理學家援禪入儒,開創了新儒學。這一時期儒釋道文化相互交融,逐漸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兩宋或許是太文明了,無力抵抗遊牧民族的鐵騎,北宋滅亡于金,南宋滅亡於元。冷兵器時代,文明社會被落後民族打敗在世界文明史中屢見不鮮。雖然文明被野蠻打敗,但三個少數民族政權最終無一例外地接受了漢文明的儒釋道先進文化,並都大力尊崇佛教。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炎武講有亡國和亡天下的分別,我們現代人經常將兩者混同起來,其實兩者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亡國只是改朝換代,亡天下則是亡文化。只要文化不亡,民族依然會有振興的可能,文化亡了,則民族基因沒了,民族便復興無望。因此,顧炎武強調保衛文化的意義,他說保國是“肉食者謀之”的事,而保天下則是“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由此,我們可見文化的重要性。遼金元雖然征服了漢族政權,但最終卻被中華文化所征服,所以,中華民族依然是中華民族。這其中佛教及佛教人士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元朝為例。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後裔,師從曹洞宗萬松行秀禪師。他成功勸阻了成吉思汗的屠城虐殺行為,並大力宣導儒學,遵循儒家的治國之道。他說:“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天下之能事畢矣。”被奉為“臨濟正宗”海雲印簡禪師,也建議蒙古統治者要尊重儒學,提出繼續冊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劉秉忠以佛家的慈悲精神,諫止忽必烈殺戮,史書稱“全活者不可勝計”。他還向忽必烈進《萬言策》,闡明儒家治國之道。他們三位與蒙古上層最接近的佛教人士,對促進蒙古人對漢文化的重視,加深民族之間的瞭解和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藏傳佛教的八思巴為維護元朝的統一和西藏的穩定,帶動漢藏、蒙藏之間的交流,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都知道唐朝時,鑒真大師東渡日本,不僅為日本帶去了佛教律典,還將中國文化傳至日本,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對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傑出貢獻。1963年是鑒真大師圓寂1200周年,日本方面要舉行盛大紀念活動。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老審時度勢,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向周總理建言:“中日邦交正常化可通過民間促官方,佛教是很好載體。而鑒真大和尚的題材很好,可以擔任民間大使。”周總理採納了趙樸老的建議,並經中央同意,由中日佛教界、文化界共同舉行紀念活動。形成了一個中日友好的高潮,促進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今年正逢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回顧歷史,我們不能忘記佛教的貢獻。
  佛教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拉近民心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前幾年,兩岸政治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2002年佛指舍利赴臺灣供奉,臺灣民眾一心向佛、虔誠禮佛的盛大場面,讓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的心融合在一起。臺灣媒體對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突出報導了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佛指舍利把臺灣與祖國大陸連在一起。當時兩岸之間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的開放,藉由恭迎佛指舍利赴台,使得佛教的積極作用成為兩岸各界高度重視的亮點,這是兩岸特殊的佛緣,體現了佛教對兩岸之間溝通的巨大意義。這幾年我們在湖北黃梅和河北連續舉辦了幾次大型的禪宗文化論壇,每次都有不少兩岸四地以及國外學者參加,除了學術交流的意義之外,我想對於促進兩岸和國際間的瞭解互信,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都會有所助益。
  傳統宗教歷來是穩定人心和穩定社會的力量。卓新平教授指出,目前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占世界人口比例的85%,而且信教人數還在迅速增長。從中國歷史來看,歷代的戰爭、農民起義只是對生產力有破壞,但並沒有破壞民間信仰、民間文化。國際著名學者余英時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說:“民間信仰是最無害的。因此打爛菩薩,再愚蠢不過。……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專好破迷信,其實自己信仰的所謂‘科學的’一切比民間迷信還要幼稚。……你以為是用科學思想掃除迷信,其實是用假信仰代替真信仰,社會秩序反而解體了。”余教授的話值得我們反省。科學是好東西,但主張科學萬能的唯科學主義則走向了反面。其實,信仰和科學並不是對立的。大哲學家羅素在其名作《西方哲學史》的緒論中,辨析了信仰、科學、哲學的分野。他指出: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它訴諸於人類的理性;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都屬於信仰,它訴諸于權威;哲學則介於信仰和科學之間,它和信仰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這樣看來,信仰、科學、哲學各有自己的領域,如果彼此都能各安其分,各盡其責,不越界,就不會起衝突。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標誌著佛教中國化基本完成,佛教文化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開列了一個國學書單,他稱之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七本書”。這七本書分別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近思錄》、《傳習錄》和《六祖壇經》。《論語》和《孟子》是孔孟的思想,《近思錄》和《傳習錄》是宋明新儒家的著作,這是儒家的經典。《老子》和《莊子》是道家的重要經典。《六祖壇經》則是佛教中國化中極具創造性的禪宗的經典。這七本書彙集了儒釋道三家的重要經典,表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思想為核心的文化。

    總結佛教文化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珍貴歷史遺產

    佛教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認真總結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提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今天,我們海內外110余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研討華北遼金元佛教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佛教的學術會議,它更是一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文化需要傳承。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我們今天這個會就是在做這個工作。所以,我們這個會議的意義非常重大。
  西方有“宗教是道德的基礎”的說法。近年來社會出現的一系列事件,不斷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在我看來,這正是人們缺乏信仰所造成的。沒有信仰便沒有敬畏心、沒有羞恥心。現代社會人們為博出名,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前一陣出現的假僧人事件就是一個例證。這個事情引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熱議,大家紛紛批評社會監管的缺乏和法制觀念的淡漠,對佛教造了成很大傷害。但讓我更為痛心和擔憂的是這種沒有敬畏心、羞恥心,沒有道德底線、沒有良心的可怕。道德危機就是文化危機,它足以從根本上動搖一個民族的根基,毀滅一個民族。在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佛教在解決道德困境問題上,應當大有作為。

    從生活禪到禪生活
  從生活禪的文化理想的角度來談,關於生活禪,我曾經講過,現代人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禪。第一,禪是生命的自在。第二,禪是生活的瀟灑。第三,禪是思想的空靈。因此,修學生活禪就有禪生命、禪生活、禪文化的不同層面。其中達到生命的自在解脫是禪修的根本目的。禪文化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能夠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它的巨大影響,超越了打坐專修活動的範圍。我們推廣生活禪要注意從文化層面做起,促進生活禪的大眾化、普及化,使生活禪成為一種社會文化運動,提供給社會一種清淨的文化、超然的文化、空靈的文化,以淨化社會、提升道德、安頓心靈。這樣從禪文化層面,一步步提升,由生活禪到禪生活,最終達到禪修的終極目標。從這個角度講,生活禪是超越宗教的,是適合所有人修養身心的法寶。但要達成這樣的文化理想,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我雖年已八旬,仍願發揚孔老夫子“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大力弘揚禪文化,為社會盡微薄之力。同時得到各位專家學者、各級政府、社會賢達的支持和協助,使我深感責任重大。讓我們共同努力建設好精神的家園。

 


上一篇(“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 回目錄 下一篇(元代藏傳佛教在華北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