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的顯宗修行

以“璀璨時輪檀陀羅二瑜伽次第釋論”來訓勉修行者:

“我們,首先應該運用平常的顯宗修行法,來提升心識智慧。特別是培養無我靜思、堅定的認知。”

所有傳承的著作都肯定一點,在進入檀陀羅修行之前,人們應該先發展好精神的穩定性,這可參考釋迦牟尼的修行法而獲取經驗。第二部分中,有三種藏文翻譯作品,在本書第十三章到十五章可以看到,主要是探討顯宗的初步修法。其餘四個章節,主要是談論結果論的密宗修行方法。

在第十三章,班禪喇嘛六世的時輪檀陀羅妙法短詩,最先強調無常、因果定律、愛與真誠等,這些全是顯宗教義;當中只有兩首詩與密宗有關。

在第十四章,細審一般佛教徒對人類精神狀態的看法,並就參加時輪檀陀羅妙法灌頂法會這點,加入個人看法。談到造就佛教徒基本條件的四項崇高真理,並且探究造成人類困惑的根源,以及對自我天生本質,我、我們其他現況的誤解。並指出,顯宗所建議的治療方法為:

“菩薩乘的方法論中,我們靜慮禪修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眾生。一旦瞭解到所有眾生和自己一樣,都是希望獲得快樂、討厭痛苦。那麼,對所有生命的責任感便油然而生。這種態度是震撼的、強勁的、具最勇敢的力量,比任何其他事物珍貴。

“當我們將這一力量,作為靜慮禪修萬物最終形式的基礎時,就能輕易培養出破除我執與邪念的力量。”

顯宗的初步修行法,在第十五章會提到,主要源自“檀陀羅灌頂前行法”。在這裏,作者是就自我心識充實,以領受檀陀羅灌頂的立場來討論。他的目標要突顯精神節操的重要,並讓顯宗修行厚實我們的心識。這是必要的內修基礎,如此才可以進入檀陀羅修行,並且領受接下來的灌頂。

介紹四種“單純覺知”,作為那篇論文開頭。我們應該帶著這四種“單純覺知”:單純的動機、對環境的單純感受、對其他生命的單純感受、對生活力的單純感受,一起帶到灌頂現場。

這樣才能夠很快改變想法,以扎實的顯宗修行,作為金剛乘的預備修行(前行),並培養對人類生命珍貴本質的體認,瞭解人類生命擁有自由和證悟明心是可能的。同時培養對死亡與無常的體認、對投胎轉世及因果業律的感恩,以及對未知現象不圓滿本質的體認。更培養安於佛法僧三寶庇護的體認、利他的菩薩道態度、熱忱追求最高證悟、圓覺以利益眾生,以及無我智慧的養成、事物空性本質的體認。

由於西藏作家們的習慣,特別是格魯巴學派,大都引用印度大成就者們的名言來佐證論點。

他們偏好的考據作品是龍樹菩薩的“勸誡引正王頌”、提婆的“心清淨論”、寂天的重要紀念性作品“入菩提行論(或稱為菩提行經)”、月官的“勸誡弟子書簡”、印度大乘佛教經典摘要“百五十贊”,此為釋迦牟尼講授的教義精髓,是關於精神生活的所有重要觀點,經過挑選編排,而成韻文體的文章。

編注:“勸誡引正王頌”或譯勸誡王頌、勸誡寶行王頌。提婆又名聖提婆、聖天,梵名迦那提婆,意即只有一隻眼睛的提婆。

原注:甘丹巴學派因阿底峽尊者而創立,這學派中的所有傳承上師和佛學理論都特別重要。有兩位上師的地位無比崇高,他們是龍樹菩薩和寂天,都是啟發阿底峽證悟修行理念的重要人物。這兩位同時也是偉大的佛學思想家,他們的著作,激發遍及亞洲和世界數百萬名佛教徒。

這裏提到兩位重要印度上師(沒有特別引述確實出處),他們是阿闍耶毗羅(或譯阿闍黎毗羅)和阿底峽。

阿闍耶毗羅以馬鳴(梵名阿濕縛簍沙,簍讀音具)之稱而聞名,他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敍事詩作家代表,本來是反佛教的好辯者,因為反駁龍樹的重要弟子提婆,並與他辯論起來,最後被提婆擊敗,所以改宗信仰佛教。他將餘生投入靜慮修行,以及佛教信仰的詩文創作。

原注:大成就者阿闍黎毗羅,有許多詩作被翻譯主要西藏佛教傳承的起源,最後演變成格魯巴學派的基本精神架構;所有班禪喇嘛的轉世傳承,都屬於這學派。阿底峽對在西藏弘揚時輪檀陀羅妙法,是一位重要人物,我們在後面還會談到他的成就。

歷代喇嘛,無論如何都會引用至尊上師的說法,他就是格魯巴學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可見對這位名聲顯赫之上師的尊敬。每一條西藏佛教的教誡,都提供一些自行達成顯宗修行的方法。例如,薩迦學派談到“道果法”、噶舉巴使用的方法叫做“四加行”、格魯巴談到“菩提道次第”,而甯瑪巴將顯宗修行法,分成“大圓滿共加行”以及“大圓滿不共加行”。

宗喀巴大師教導顯宗修行的三層次,在西藏很有名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或“三士道主要修行法”,這項傳承把所有“共通乘”修行,簡單分類成三個主題:一、培養今生今世的方便自利。二、遮除惡業,追求解脫此生世間輪回之苦。三、以修行培養無我、不戀棧世俗的智慧,進而普度眾生。

所有小乘、大乘的經典開示,都彙集這三個主題在內。

當我們依這樣的階梯,循序漸進之時,就會對人生真諦深入觀想,並培養與精神上師之間的良好關係來作為這三門學問範疇的根本。虔敬皈依佛法僧三寶、沉思觀想死亡和無常的現象、轉世輪回與六道的生命本質。

這三項主要修行道的第二項是中士道,修行重點在護持戒定慧三學,進而及力行六度精義、培養佛的善心,以便能夠進入上士道境界。

引述宗喀巴大師的話說:

“只信仰大乘佛教是不夠的,修行者還必須有大乘‘佛家’的遠見。此外,還要擁有不輸給菩提心成就的特質:具有菩提心才算是大乘佛教論者。沒有菩提心,表示還未踏上大乘佛法之道。因此,要衷心地發菩提心……

“為了發揚對菩提心的認知,我們必須培養兩種特質:關懷眾生的思想,和關注證悟明心的思考。”

何謂關注證悟明心的思考:

“雖然生命都會獲得快樂幸福,但是,人的本身受到世俗事物牽絆,忘記自己可以為其他有情眾生,提供無比協助……”

“即使最強大的神,若受到輪回束縛的設限,便不能全心全意為其他生命造福。阿羅漢(意指證得最高果位的人)不能,辟支佛(此處意指不必依止上師而能證悟的人)也不能避免所有鎖鏈牽絆……”

“如果我們能達到完美佛性的境界,沒有錯誤、看透所有法相、克服所有缺陷,才符合證悟條件。此時,身上擁有完美標幟與印相,內心唯一的覺知就是造福他人。我們對芸芸眾生,不再存著徑渭分明的喜惡感覺。對一切眾生同樣熱愛,並有能力真正去造福他們。”

“簡而言之,動機應該是‘我要為芸芸眾生謀求最終福祗,因為眾生多如天星、難以計數,所以,必須發心比眾生早一步達到超凡入聖、完美、純淨的佛境’。”

最後以大乘佛教修行者的宇宙觀,作為結論:

“……崇高眾生的心識特質,是拒絕一己私利,只想到如何去造福他人。”

“因此,它像太陽不倦地照耀居住在四大洲的眾生,像偉大的大地,承載所有在它表面生活的生命重量,具有這種胸襟的菩薩,不會喜歡任何以自我為中心的業力,他們只會用提升芸芸眾生幸福快樂的方法,當做生活重心。”

我們也許認為這樣做有點不太尋常,“檀陀羅灌頂前行法”並沒有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培養空性智慧,即宗喀巴大師“三士道”的第三道。這或許是因為他看重的是達成空性的方法,就像顯宗所看到的,並非檀陀羅修行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只在檀陀羅修行本身,培養空性智慧就足夠了。

當代法王曾經告訴我這種觀點,“那是在一九七O年中期的一場演講,我是他的聽眾之一。當時,我請他為宗喀巴大師三士道的界限下定義,這三大主要修行成就,顯示精神狀態足夠成熟,才能夠進入檀陀羅瑜伽修行。法王答復說:

“借靜慮禪修無常、業力本質、生死輪回等方式,我們經歷某種程度的心靈超脫,如果我們看到特別的行為是明顯錯誤,並對精神成長有害,則我們要有種內在力量,保持不動並且不繼續陷下去。關於菩薩道精神的培養,我們將想要完成證悟的欲念,視為首要條件,而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應該是種關心,是視同一家人的情感。

“應該要有修成菩薩道的強烈使命感,至於空性智慧的經驗程度,並沒有特別的先決條件,因為有很多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從密宗修行中找出空性的意義。修行者應該要有顯宗修行的基本訓練,然而,某些天賦異稟的修行者,可以沒有前置的顯宗訓練而進入密宗修行,他們可以僅依賴檀陀羅就獲得空性智慧。”

無論我們是否身處修行者之列,都應該先從顯宗觀點研讀空性教義。即使沒有此前置訓練,而直接進入檀陀羅修行的話,對基本空性的瞭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檀陀羅靜慮禪修起點。例如在灌頂儀式當中,空性是觀想的主題,我們從事成就法修行,空性秘咒就會作為這場儀式的啟鑰。

原注:昂旺秋登,在他的著作“秘密集會檀陀羅生起道次第瑜伽燈論”裏,列出六大理由,說明為什麼每次檀陀羅成就法開始的時候,都要先念誦和沉思空性秘咒。

為什麼修行一開始的時候,要禪修空性(以空性秘咒進行觀想)?

阿底峽尊者在為魯易巴尊者的成就法評注,曾寫到原因何在;他提供了六大理由。首先,修行是為了要加強洞見空性的業果。第二,是加強對一般事物空性的覺知。第三,禪修空性可以入定,這對任何想要禪修的人都有莫大用處。第四,它可以增加我們福報和智慧的力量。第五,使我們超脫於一切表像之身語意的觀念。第六,從念誦空性明咒和禪修它的意義,可以看見主流與非主流檀陀羅,並使我們可以修行成就法,從空性之觀想中昇華。

在“時輪金剛灌頂論”中提到,任何想參加時輪金剛灌頂的人,都應該考慮三項基本特質。

第一項特質,是菩提心,即邁向最高證悟的利他心、看重他人更甚於自己。據說上士修行者,是處於這種用心體驗的崇高境界。中士修行者可以在靜慮禪修中,稍微窺見菩提心自性。下士修行者,至少要有與發揚菩提心的意願和興趣。

第二項特質,是對智慧或特殊觀察力的訓練,以培養空性經驗。據說,上士修行者如同大乘佛教中觀派或瑜伽行派所解釋的,可以如實體驗最終真實自性。中士修行者則根據一般研習,而正確瞭解空性。下士修行者對上述任何學派的空性哲學思想,至少應要有很大興趣。

此外,追求時輪金剛灌頂的修行者,應該對特殊的檀陀羅傳承感到興趣。因為,灌頂的目的,是為了要在領受者心中,種下特殊業因。如果他或是她,在基本程度上對檀陀羅的精神不感興趣,那麼業因很難產生任何善性影響。

對顯宗的基本修行法,想要得到更詳盡的解釋,並對檀陀羅修行做好心理準備的讀者們,可以參閱我早期的著作,雪獅出版公司的“真金粹鏈”,現以頌偈方式,說明如何以顯宗作為金剛乘的前置修行法;

隨時看透死亡與無常
熟悉業力定律去生活
時刻心懷三寶佛法僧
接近轉世下界的大門

讓心識永遠追隨諸法
這是應該直走的正途
輪回是一座挫折的山
受苦根源定義由你訂

看清通往最終解脫門
以進入解脫崇高境界
嚴密從事高等三修行
亦即持戒觀想與智慧

走向通往全知之大道
這是應該直走的正途
芸芸有情曾經是父母
對眾生貫徹愛與憐憫

培養兩種成熟菩提心
傳承菩提道的菩提心
及最終空性智菩提心
巧妙應用方法與智慧

培養無與倫比證悟境
這是應該直走的正途
抓住一切不放是錯誤
要覺知因果之間關係

要看清一切虛空自性
並體驗眾生最高視界
這就是意謂著要跟隨
龍樹菩薩闡揚的聖道

這是應該直走的正途
借著灌頂而滋潤豐盈
瞭解精深檀陀羅開示
培養檀陀羅二道次第

如是快速達到證悟地
掌握佛性在我們掌中
這是應該直走的正途

 


上一篇(關於道次第學修) 回目錄 下一篇( 格魯派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