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西藏

  索文清

  “聖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寶藏”文物展於今年7月1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隆重揭幕。這是引進臺灣歷年來規模最高、面向最為完整的西藏文化藝術大展。展覽文物計130組件。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宗教文物、生活器用、瓷器印章、戲劇服飾、舞蹈面具等無所不包,一級文物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其中除少部分來自北京民族文化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和外八廟管理處外,90%的展品來自雪域西藏。特別指出的是,其中有49件珍品出自于歷代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的駐錫地——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紮什倫布寺。西藏一些重要的寺院,如敏竹林寺、薩迦寺、夏魯寺、自居寺也都把寺藏最好的珍品奉獻出來,一共彙集了大陸12家文物收藏單位的典藏菁華同聚臺灣,這在臺灣歷史上是頭一次,殊屬罕見。臺灣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執行長楊仁烽先生說得好:要不是兩岸同胞因緣俱足,哪有今天如此規模的共襄盛舉!

  展覽設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寬敞的文獻大樓裏,共分“吐蕃王朝”、“金色寶藏”、“文化交流”、“雪域風情”四個單元展出。

  吐蕃王朝

  進入第一單元吐蕃王朝,首先看到的是兩件引人注目的歷史人物鎏金銅像,一件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千布,一件是他的近臣噶爾·東贊(漢文史書上稱祿東贊)。兩尊銅像都是13至14世紀的西藏作品松贊干布是藏族家喻戶曉的古代民族英雄。西元7世紀時,他以武力統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吐蕃王朝。為了鞏固統治地位,發展和提高吐蕃王朝的經濟文化,他先與當時工藝技術進步的尼泊爾聯姻,娶了尺尊公主,後又派他的心腹大相噶爾·東贊赴長安向唐朝請婚,噶爾·東贊聰明睿智,經過耐心,勸說,終於在次年讓唐太宗答應了他的和親請求,下嫁文成公主人藏。兩位公主部是虔誠的佛教徒,入藏時都帶去了佛像、法器和佛教經典,使原信奉苯教的藏民最早有機會接觸到了佛教,埋下了日後佛教在西藏蔭發的種子。西藏民眾對松贊千布充滿了信仰和崇敬,視他為觀音菩薩化身,佛教最早的引入者,把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分別視為陪伴觀音的綠度母和白度母。至今,在民間仍流傳著他們三人弘傳佛法的佳話。所以今天看到的松贊干布造像,頭上纏的頭巾上方,出現代表阿彌陀佛的佛頭。他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跌坐於圓鼓的蒲團上,頭上梳三辮,身穿翻領衣袍,束腰,面龐表情莊重慈祥。以往我們看到的松贊干布塑像多為泥塑,大型銅製造像並不多見,且此像以淺浮雕刻畫龍紋,衣褶清晰,造型勻稱美觀,面相稍異,是布達拉宮典藏中的難得珍品。

  至於噶爾·東贊造像,刻畫也相當逼真。它不同于唐朝畫家閻立本所繪之《步輦圖》上的祿東贊身軀瘦小畏縮,此像身軀魁梧高大,面龐安詳,纏頭巾,姿態顯得十分沉穩自若。不失為另一件有特殊韻昧的精品。兩件造像都放在了展廳的最前沿,讓觀眾領略吐蕃王朝古代藏族君臣的裝束和偉岸形象。

  金色寶藏

  這一單元,展出的宗教文物展品十分豐富。有精美的佛像、佛教經典、唐卡曼荼羅(壇城)、佛塔等等。其中反映各個時期的佛像達到46件,是體現西藏宗教藝術的主體和精華。

  大家知道,西藏佛教的發展分為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時,許多僧人赴印求法,並迎請高僧入藏傳教,同時流行於印度的密教也就傳人西藏,這時佛像藝術受到印度風格影響。10世紀至13世紀,西藏與印度、喀什米爾、尼泊爾的僧人往來更加頻繁,西藏許多寺院裏,出現了印度帕拉王朝、喀什米爾與尼泊爾

  的佛教文物和圖像,此次展出的佛像中,就有8世紀前期喀什米爾的釋迦牟尼佛和11世紀印度帕拉王朝的彌勒佛以及尼泊爾的蓮花手菩薩立像。這些佛像都是身軀纖長,寬肩細腰,體態柔美妖冶,耳戴圓形大耳飾,頭冠與瓔珞華麗,裝飾物多,雍容華貴的造型,令人賞心悅目。13世紀以後,西藏佛教藝術日漸成熟,佛像的民族風格出現異彩紛呈之勢,湧現大量的守護尊和守護佛法的忿

  怒形神祗。如大黑天、吉祥天母、大威德金剛等。這次參展作品中,就有兩尊佛像頗吸引人們的眼球,一件事夏魯寺提供的時輪金剛雙身像;一件是羅布林卡送來的十一面幹手幹眼觀音菩薩像。時輪金剛雙身像屬守護尊,四面,三眼,二十四臂,有四足,呈站立姿勢,擁抱著四面,三眼,八臂,兩足的明妃。兩像每只手臂皆持有法器,寶冠、胸飾、臂釧、飄帶等處均鑲有松石、瑪瑙貴重寶石,華麗異常這尊凸顯密教特點的雙身像,常人看來也許不解其意,感覺神秘。其實按佛教的說法,佛像中的男性象徵慈悲方便,女性象徵般若智慧,雙方和合代表的是慈悲方便與般若智慧合二為一的證悟與解脫。明白了佛家所解釋的寓意,觀眾就會對西藏技師們獨具匠心的技法創造力和佛像本身的驚豔華美讚歎不止。

  另一尊羅布林卡送來的幹手千眼觀音像,從送到臺灣那天起,就成了主辦方的最愛,安排在展廳最顯眼的地方加以宣傳。關於千手幹眼觀音,藏籍《王統世系明鑒》記載說,吐蕃時期,松贊干布曾命令佛師修造十一面幹手觀音,安置於大昭寺內。松贊干布命令製造的千手觀音像,觀音兩側手中都持有法器。到了藏傳佛教後弘期,另一種幹手觀音像傳人西藏,手中不再持法器,而以與願印為主。這種千手觀音像的作者叫拉克西彌(Laksmi),故將此種十一面觀音像稱為“拉克西彌派”。羅布林卡收藏的幹手千眼觀音菩薩即屬後者。此像有77公分高,三面三層的觀音面上立有一忿怒尊和最上層的如來寂靜相,合起來共十一面,像前有8個手臂,各持寶珠,法器,弓箭等物,其他992只手臂略小,整齊排列於身後兩側,扇形張開,形如光背,每只手中各有一眼。觀音菩薩的佛冠、耳飾、胸飾、腕釧、臂釧、足釧均鑲滿了綠松石光燦奪目,工藝極為精妙細膩。菩薩所具有的千手幹眼,象徵著觀音的慈悲與力量,表示她普度一切眾生,將福祉降於人間。難怪臺灣觀眾把這尊佛像視為重點,長時間駐足像前觀賞,不肯離去。

  在佛像部分,還要提到山南敏竹林寺送來的五尊薩迦派道果法傳承祖師像也頗讓人流連。這五尊鎏金銅像,是寺中供奉的14位薩迦祖師像的一部分,大小與真人等身,全用銅片錘打成型,像昆瓦巴、笤瑪日巴、紮巴堅贊等人物造像,個個打造得豐滿圓潤,表情生動傳神。寫實而又不失誇張的藝術表像風格,證明它們是16世紀的西藏製作的獨有作品。據說,這些祖師像從未離開寺院,這次行經萬里能隨團赴台,讓臺灣民眾一睹他們的神采,實屬難得。

  藏族卷軸畫唐卡,這次參展的共有20幅,包括金剛亥母、四臂觀音、不動明王、降魔成道、佛傳圖等代表作。最耀眼的是山南雅礱歷史博物館送來的四面十二臂勝樂金剛雙身像,這是一幅巨大的緙絲織品,以藏青色為底,用金線織成高度達275公分,橫寬210公分。這麼碩大的唐卡十分難見,必須高高掛起,盡

  量仰視方能看得清楚。畫面兩主尊用金線勾勒,線條細膩清晰,光背全部用火焰覆蓋,簡約古樸。畫幅右上角標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說明它是明永樂宮廷所制贈予西藏高僧的贈物。當年這件巨幅唐卡,從北京運到西藏,中間不知要費多少工夫,現600年的歲月滄桑已過,仍保存完好,可見收藏者的良苦用心。另外還有布達拉宮收藏的一幅絹本刺繡唐卡也值得一提。畫心主尊是密集金剛,三面六臂,三面為紅、自、藍三色,六臂各執法器,全身塗寶石藍,與後面的橙色光背形成強烈反差,整個畫面用金線勾勒得色彩協調豔麗,主尊形象突出。從刺繡技術與配色手法推斷,它也可能是明廷所造贈與西藏寺廟的,後轉入布達拉宮收藏。

  文化交流

  本單元主要表現的是西藏宗教領袖與元、明、清三朝中央政權的往來關係。

  13世紀,西藏歸屬元王朝的主權管轄。西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命其掌管全國佛教事務。至元七年(1207)忽必烈接受了八思巴灌頂,又因他創制“八思巴字”有功,晉升他為帝師,封大寶法王,更賜玉印。從八思巴後,元朝諸帝皆任命薩迦高僧為帝師,前後共封了14位帝師,命管理西藏地方事務。藏傳佛教薩迦派也成了元王室最倚重的教派。八思巴在藏民心目中,是傑出的宗教領袖、政治家和學者,備受崇敬。這次參展的八思巴玉雕像和八思巴畫像唐卡還有元朝皇帝頒給帝師、國師的三方龍紐玉印,都表明,了西藏宗教領袖與元王室的君臣隸屬關係和八思巴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的貢獻。

  明朝承襲元制,同樣對西藏領袖和各教派採取懷柔政策。永樂年間(1403~1424),成祖皇帝曾多次召請各派首領晉京,頒賜印冊,敕封法王、教王、大國師等名號加以籠絡。並敕令內廷鑄造大量佛像,法物賞賜給西藏僧人。這次展出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的各種金銅佛像即屬此類。宣德時期(1426~1435),使節團進京朝貢的僧人增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宣德帝同樣也不斷向僧人們贈送銅像、唐卡和瓷器。青花瓷各種花紋壺碗贈出最多,僧人愛不釋手,還有展出的大慈法王刺繡唐卡,也為此時所贈。

  清代,西藏宗教領袖和中央關係進入更緊密時期。清廷實施“興黃教以安眾蒙古”政策,主動與西藏發展關係。于順治九年(1652)迎請五世達賴進京朝覲,受到熱情接待,清廷對達賴待遇之隆重,賞賜之豐遠非元、明兩朝可比。次年順治帝又加派官員趕赴代噶,齎送金冊、金印,正式冊封五世達賴為“西天大菩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確立了達賴在西藏地區的政教地位。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著照冊封五世達賴之例”,頒賜金冊、金印,又敕封了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在格魯派(黃教)中樹立了另一個活佛轉世系統。達賴、班禪兩大宗教領袖是在清朝大力扶植下獲得的權利地位,為了表達對皇帝的忠心,多次派員來京或親自進京向皇帝請安謝恩;呈進禮品貢物。這次從北京民族文化宮選出的7件展品,計有五世達賴進獻給順治皇帝的銀茶壺、六世班禪進京向乾隆皇帝祝壽進獻的嘎布拉碗和鐵缽、十三世達賴進京朝覲敬獻的銀法輪,這些都是不同時期,西藏領袖們敬獻給清朝皇帝的貢品。

  總之,從元、明、清三朝與西藏領袖的往來接觸中,可以看出西藏與祖國的關係步步加強,文化交流綿密,西藏佛教藝術風格受到中原的滋潤,而藏傳佛教也在豐富中原佛教的藝術技藝和信仰內容。

  雪域風情

  西藏高原上的雪域風情令人神往,藏民與美麗的大自然和諧共生。藏族信仰藏傳佛教,生活裏充滿了歡樂、安詳和宗教色彩。每個村寨旁幾乎都有白塔、尼瑪堆,民房頂上飄著經幡,室內設有經堂老人們手持轉經筒休閒地去轉經,參加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許多節目也都與佛教有關。

  為展現藏族的宗教民俗風情,這一單元的展臺上擺放了精美的佛塔、佛龕、香爐、嘎烏、沐浴瓶、轉經輪、酥油燈。密宗修法用的金剛鈴、杵和幾十種形狀怪異的獸頭金剛橛。此外還有寺院裏作法事活動使用的海螺號、脛骨號、長號和跳神穿戴的服裝面具,這些法器都令臺灣民眾看後感到既陌生又新奇,都想問個究竟。

  西藏醫學在中華醫學寶庫中獨樹一幟。吐蕃王朝著名醫師宇妥·雲丹貢布所著《四部醫典》,將藏醫學理論、診斷、臨麻治療和藥物分為四部做了精闢論述。17世紀。五世達賴臣子第巴桑結嘉措又將此書進行校對和修訂,並延請畫師依據書的內容,繪成80幅醫學唐卡掛圖,廣為流傳。這種以繪畫方式表現深奧的醫學理論和內容,在世界並不多見。這次攜來了5幅唐卡掛圖參展,其中的“人體骨骼分佈圖”、“醫理樹喻圖”、“醫師傳承圖”以圖示意,別具特點,令觀眾耳目一新。

  130件組價值連城的西藏文物要在臺北展出80天,後轉往南部高雄。接受下階段展覽的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陳訓祥先生說,藏傳佛家信徒在臺灣有近百萬人之眾,南部居多。這台展覽移往高雄,向南部民眾展現西藏文化的豐富多彩,讓民眾深入瞭解藏民族的宗教生活,尊重自然、天人台一的精神世界,博物館非常欣慰。他相信,觀眾從觀賞流覽中,會體悟到藏民族的博大胸懷,聰明智慧和保護珍惜自己文化物力的卓見。

  我們祝願這次赴台的西藏文物大展取得圓滿成功,祝願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和感情交融拉得更近。

   《中國西藏》 2010年5期

 


上一篇(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 回目錄 下一篇(淺析熱貢藝術中唐卡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