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宮神遊
期刊原文
北京雍和宮神遊
羅文華
歷史月刊
第六十七期(1993.08)
頁10-15
1993 歷史月刊雜誌社
臺北 臺灣
北京雍和宮在北新橋路東,西與莊重的國子監(中國古代的大學堂)隔街相望,東與柏林寺毗鄰,北臨護城河,南接低矮的灰色民居,紅牆黃瓦,丹青彩繪,飛簷崇閣,高低錯落,美不勝收。每日遊客如雲,在這座京城第一喇嘛的世界中流連忘返。
雍正的潛邸
雍和宮最初並不是梵宇,而是雍正帝(胤禎)即位前的潛邸。雍正的生母出身低微,雍正因此備受冷落與歧視。他在為多羅貝勒時,便居於此處,當時這裏環境、設備很差,與民
房院落相去無幾。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0八年),胤禎晉封和碩雍親王,他預支兩年的親王俸用以修繕王府,從而奠定了今日雍和宮的規模。
雍正性好佛法。他曾回憶說:在潛邸時以二世章嘉胡圖克圖為師,修證得大自在;並同柏林寺高僧過從甚密,學法修禪。
雍正即位後便將親王府升為宮,視為皇家禁地。據說雍正意外地登上寶座,朝野各方議論紛紛,尤其是他的政敵──其他王兄、王弟,更是心懷不滿,滿腹疑慮。於是,雍正在此豢養了一批黨羽,成立特務組織,專門刺探消息,清除異己,並在雍和宮西北角的關帝廟、菩薩殿一帶挖了秘密地道,供特務出人。直到乾隆朝時翻蓋房屋,才將出入囗堵死了。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雍正突然駕崩,在幹凊宮停棺十九天后移至雍和宮中。移棺前,乾隆急諭令將昭泰門、雍和門(今天王殿)、雍和宮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處,換上黃瓦,而後棺停於永佑殿。此殿曾是雍王府的正寢殿,葬後又在此殿設雍正影堂,專供祭祀。每日有喇嘛在此念經,乾隆按季親祭。
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乾隆帝將雍和官正式改為喇嘛廟,為其父祈冥褔,並請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國師為住持。次年,寺廟完工,又從內外蒙古各地選五百余少年僧人入寺,並聘請西藏、蒙古各地堪布喇嘛管理教務。章嘉國師初次在新寺講法時,乾隆御駕親臨聽法,並大量佈施僧眾。
乾隆本人與此寺關係也非同一般。雍和宮東部原是王府花園,改廟時,易名書院行宮,又稱東書院或大和齋,由清宮直轄。此院內的如意室西內間是乾隆的誕生地,嘉慶後的清帝每年正月初三(乾隆忌辰)、八月十三日(乾隆誕辰),及五月夏至節祭地壇時,都要來此行禮;祭地壇後還要在室內乾隆影像前供新麥。
乾隆平定廓爾喀入侵西藏以後,為了杜絕達賴、班禪轉世中,拉穆吹忠在指定轉世靈童時任意受賄並將轉世變為世襲的弊病,賜西藏與北京故宮各一個奔巴瓶,遇有靈童多而難決時,便將靈童的名字和生日用蒙、藏、滿語寫好放入瓶內,然後抽出一張即是真正的轉世靈童,這叫「金瓶挈簽」。這個金奔巴瓶現仍保存在雍和宮內。
跳布紮與熬臘八粥
雍和宮入口處有乾隆御筆的三座大牌樓,西牌樓曰:「褔衍金沙」、「十地圓通」;東牌樓曰:「慈隆寶葉」、「四衢淨辟」;正牌樓曰:「寰海尊親」、「群生仁壽」。牌樓高大,色彩華麗,十分引人注目,號為「雍和宮三牌樓」。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牌樓門裏的南邊,有座用假山石堆成的小山,山上有一亭,內供銅質地藏王佛像,面東而坐。有位日本人稱此亭為「招魂
亭」,謂是紀念一九00年八國聯軍「勝利」而建;而佛像為日本京都所造,特運來北京以超渡日本陣亡將士。其實此像為日軍從故宮偷運出來,當車至東直門時為義和團所阻,於是返車就供於此地。這段歷史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由正牌樓門進去是一個長條形院子,俗稱昭泰門輦道。輦道兩邊古槐成林,枝葉掩映。道北是昭泰門,也就是雍和宮的正門。門內是天王殿前廣場,南北稍短,東西狹長。每年三月的「跳布紮」活動都在這裏舉行。
「跳布紮」是藏傳佛教傳統的宗教劇,共有十三幕。開始第一幕是「跳白鬼」,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頭戴白色骷髏狀面具,身著白色緞褲。腳踏白繡花鞋,在樂隊的伴奏下狂奔亂舞,隨後三幕黑鬼、螺神、蝴蝶神分別著各式服裝登場,這四幕代表惡鬼在大地出現,不祥的預兆越來越強烈;第五幕「跳金剛」,由金剛打扮的喇嘛上場,代表佛派遣眾神向魔鬼開戰,於是星神、天王、護法神、白度母、綠度母、彌勒佛等先後出場與魔鬼交戰。高潮是斬鬼一幕,眾喇嘛誦經,二黃衣喇嘛抬一大木櫃置場中央,櫃中有一個面捏的男子,為魔鬼的化身。喇嘛用釘子將其手腳釘住,這時鼓樂齊鳴,鐘聲大作,眾魔鬼起舞,一喇嘛扮金剛像,舉利斧,將面人人頭砍下,眾魔散去,高奏凱歌。最後一幕是送祟,即將未完全散去的鬼魂趕走。眾喇嘛執各色幡於鼓樂聲中從東牌樓門出,繞寺而行,經西牌樓門入,至此「跳布紮」結束。
另外在廣場上過去還有熬臘八粥的活動。傳說,釋迦在苦修時,餓暈過去,被牧羊女用乳糜(奶粥)所救,後人以此日為佛成道日,並用米、豆、乾果熬臘八粥以示紀念。雍和宮的臘八粥每一鍋用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一百斤、乾柴萬斤,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供清帝及內宮,第三鍋供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鍋供文武大臣,第五鍋供諸喇嘛,第六鍋施給平民。熬粥之日,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無不親至,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廣場兩邊的鐘鼓樓平日不用,只在皇帝與班禪來時方敲響。
喇嘛的學校─四學殿
在天王殿以內是雍和宮大院。正殿雍和宮,中間供三世佛:燃燈佛、釋迦佛、彌勒佛,都是銅鑄,為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內務府造。左右脅侍阿難、迦葉。兩邊有十八羅漢木雕像,牆上掛彩繪十八羅漢像和三十五懺悔佛,如寶月如來、無憂德如來等唐卡,色彩鮮豔,製作精美。
正殿前的禦碑亭中立有一通巨大的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御筆的石牌,上有漢藏文書寫的〈喇嘛說〉,文中闡述了清帝信奉喇嘛教是為了維護青藏地區及內外蒙古的穩定,以為自己崇佛的行為辯解。讀罷,不知乾隆是真正在懺悔自己過於狂熱的信仰,還是老之將至,為了向臣子們及後代有個好交代而放的煙幕彈,更不知喇嘛們讀了以後作何感想。
正殿兩邊各有雙層配樓,西邊有參尼特殿、紮甯阿殿,東邊也有溫得孫殿、額木齊殿,它們是雍和宮著名的四學殿(學殿是年輕喇嘛學習佛法的正規學校)。
參尼特殿,又稱顯乘殿,專門學習顯教經典。由於喇嘛常在殿裏面講經,故又稱講經堂。此學殿共分十三個班級,每個班級修三年,逐次升學,共需三十九年,在此地學習後,不僅能掌握顯教的基本經典,也為學習密法打下了基礎。
紮甯阿殿,又稱數學(曆法)殿,學員在教習堪布指導下,學習基本佛經及曆學,分四個班級,三年一班,第四班需修六年,共需十五年才能畢業。
溫得孫殿,又稱密稱殿,學習各種密教儀軌及典籍,分為五個班級,每班修三年,共修十五年。
額木齊殿,又稱藥學殿。是仿照青海塔爾寺的制度而設立的,主要學習醫學經典,分四個班級,共十二年。
四學殿的學員多是由內外蒙古保送的官費生,每年定額招收八十名。年十五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出過天花者。這是清代京師唯一的一所培養喇嘛的學校。
雍和宮的木雕三絕
雍和宮大院往北是一個更大的院落──法輪殿大院。正殿法輪殿是整個建築中的一個小高潮,黃瓦玉陛,殿脊上起建天窗式的暗樓。上豎起銅鍍金寶塔。為漢式建築上安裝藏式裝飾,不僅別開生面。而且十分莊重。
原先殿內供的是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由西藏首席噶倫頗羅鼐貢的純金佛像,但因此像太小。雖然建有寶象曲柵大法壇,上又有銅千葉蓮台以襯托,但仍與高大的法輪殿不相稱。一九二四年,雍和宮喇嘛白甫仁籌資二十萬銀元,歷時兩載。鑄成一尊高六公尺多的宗喀巴銅像,供於殿中。傳說此像鑄成後表情呆板,效果不好,寺內曾反對鑄像的人藉此煽動,一時謠言四起。後白甫仁喇嘛重金聘來著名的韓銅匠,經他妙手,銅像頓時面含微笑,慈眉善目,一時傳為佳話。
殿內還有高五公尺,長三公尺多的五百羅漢山。全用紫檀木雕刻而成;山中用金、銀、銅、鐵、錫五金鑄造的五百羅漢,每尊高不過十幾公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在五百羅漢前面。另有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供于朱紅色木質須彌座上。盆周圍環刻波濤,水波卷湧翻騰,水浪中雕有四條鯉魚,最大的一條獨佔盆的一面。魚身龍面,龍頭高出盆面。儼然正欲出水。據說此盆為乾隆降生後第三天洗澡用的盆。
上面兩件精美的工藝品與萬褔閣中的白檀香木巨佛並稱雍和宮木雕三絕。
法輪殿西配殿是戒台樓,樓內有戒台一座,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時仿照熱河廣安寺戒壇而建。壇四周陳列佛像,壇上擺放圍屏與寶座。據說乾隆常穿僧衣,戴五佛冠,坐於此壇之上參襌,或講經說法。
法輪殿東配殿是班襌樓,原為專供藥師佛的壇場,後來班禪來京時,曾在此樓內的藥師壇上演說佛法,故
稱班禪樓
建築巧思─萬福閣飛廊
法輪殿北邊是著名的萬褔閣,又稱「大佛樓」。是整個建築群的最高潮。閣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是廣五進五勾連搭式。從外表看是層樓,進殿一看,全無樓板,上下直通。中間供一尊巨大的白檀香木刻成的彌勒像,像高十八公尺(據說地下還埋了八公尺多),寬八公尺,為由一根整木雕刻而成。站在二層樓僅能看見佛的胸部,唯站在最高層始能看見佛頭。佛的手指相當一個人的腿粗,頭頂能放一張八仙桌。彌勒佛面相莊嚴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各種珠寶,僅身披的大袍就用了黃緞五千四百多尺。
關於此木的來歷,傳說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清軍平定珠爾墨特叛亂後,將政教大權歸還七世達賴。達賴感激之餘,從尼泊爾購進此木,經四川,曆三年時間運至京師。此木雕成大佛後,方才就像蓋樓。北京有一俗謠:「先有大佛,後有大樓。」即指此事。
萬福閣東西各是永康閣與延綏閣,二閣都是上下兩層的樓閣,二樓上(永康閣西、延綏閣東)各有座飛虹天橋式懸空走廊,稱為「飛廊」,與萬褔閣二層連接,垂脊重簷,雕樑畫棟,是宮中一大建築特色。
雍和宮的尾聲是綏成殿,此殿為上下兩層的帶廊子的樓閣,左右為順山樓,是收藏「跳布紮」時的繡衣和道具的庫房。另外殿內還收藏了不少乾隆幼年時的玩具。
遊人從昭泰門入,逐次參觀各殿,不易發覺各殿漸漸增高,直到最後的綏成殿,地基竟高出天王殿近二丈,登臨一看,才知道由南向北各殿如推波逐浪,一殿高過一殿,氣勢雄偉。
每天遊客散去,殿宇沉寂,餘煙嫋嫋,風鈴響脆,竹林搖曳,這時梵唄之聲乍起,天上人間,恍如隔世──這才是真正的雍和宮。
北京雍和宮神遊
羅文華
歷史月刊
第六十七期(1993.08)
頁10-15
?1993 歷史月刊雜誌社
臺北 臺灣
北京雍和宮在北新橋路東,西與莊重的國子監(中國古代的大學堂)隔街相望,東與柏林寺毗鄰,北臨護城河,南接低矮的灰色民居,紅牆黃瓦,丹青彩繪,飛簷崇閣,高低錯落,美不勝收。每日遊客如雲,在這座京城第一喇嘛的世界中流連忘返。
雍正的潛邸
雍和宮最初並不是梵宇,而是雍正帝(胤禎)即位前的潛邸。雍正的生母出身低微,雍正因此備受冷落與歧視。他在為多羅貝勒時,便居於此處,當時這裏環境、設備很差,與民
房院落相去無幾。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0八年),胤禎晉封和碩雍親王,他預支兩年的親王俸用以修繕王府,從而奠定了今日雍和宮的規模。
雍正性好佛法。他曾回憶說:在潛邸時以二世章嘉胡圖克圖為師,修證得大自在;並同柏林寺高僧過從甚密,學法修禪。
雍正即位後便將親王府升為宮,視為皇家禁地。據說雍正意外地登上寶座,朝野各方議論紛紛,尤其是他的政敵──其他王兄、王弟,更是心懷不滿,滿腹疑慮。於是,雍正在此豢養了一批黨羽,成立特務組織,專門刺探消息,清除異己,並在雍和宮西北角的關帝廟、菩薩殿一帶挖了秘密地道,供特務出人。直到乾隆朝時翻蓋房屋,才將出入囗堵死了。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雍正突然駕崩,在幹凊宮停棺十九天后移至雍和宮中。移棺前,乾隆急諭令將昭泰門、雍和門(今天王殿)、雍和宮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處,換上黃瓦,而後棺停於永佑殿。此殿曾是雍王府的正寢殿,葬後又在此殿設雍正影堂,專供祭祀。每日有喇嘛在此念經,乾隆按季親祭。
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乾隆帝將雍和官正式改為喇嘛廟,為其父祈冥褔,並請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國師為住持。次年,寺廟完工,又從內外蒙古各地選五百余少年僧人入寺,並聘請西藏、蒙古各地堪布喇嘛管理教務。章嘉國師初次在新寺講法時,乾隆御駕親臨聽法,並大量佈施僧眾。
乾隆本人與此寺關係也非同一般。雍和宮東部原是王府花園,改廟時,易名書院行宮,又稱東書院或大和齋,由清宮直轄。此院內的如意室西內間是乾隆的誕生地,嘉慶後的清帝每年正月初三(乾隆忌辰)、八月十三日(乾隆誕辰),及五月夏至節祭地壇時,都要來此行禮;祭地壇後還要在室內乾隆影像前供新麥。
乾隆平定廓爾喀入侵西藏以後,為了杜絕達賴、班禪轉世中,拉穆吹忠在指定轉世靈童時任意受賄並將轉世變為世襲的弊病,賜西藏與北京故宮各一個奔巴瓶,遇有靈童多而難決時,便將靈童的名字和生日用蒙、藏、滿語寫好放入瓶內,然後抽出一張即是真正的轉世靈童,這叫「金瓶挈簽」。這個金奔巴瓶現仍保存在雍和宮內。
跳布紮與熬臘八粥
雍和宮入口處有乾隆御筆的三座大牌樓,西牌樓曰:「褔衍金沙」、「十地圓通」;東牌樓曰:「慈隆寶葉」、「四衢淨辟」;正牌樓曰:「寰海尊親」、「群生仁壽」。牌樓高大,色彩華麗,十分引人注目,號為「雍和宮三牌樓」。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牌樓門裏的南邊,有座用假山石堆成的小山,山上有一亭,內供銅質地藏王佛像,面東而坐。有位日本人稱此亭為「招魂
亭」,謂是紀念一九00年八國聯軍「勝利」而建;而佛像為日本京都所造,特運來北京以超渡日本陣亡將士。其實此像為日軍從故宮偷運出來,當車至東直門時為義和團所阻,於是返車就供於此地。這段歷史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由正牌樓門進去是一個長條形院子,俗稱昭泰門輦道。輦道兩邊古槐成林,枝葉掩映。道北是昭泰門,也就是雍和宮的正門。門內是天王殿前廣場,南北稍短,東西狹長。每年三月的「跳布紮」活動都在這裏舉行。
「跳布紮」是藏傳佛教傳統的宗教劇,共有十三幕。開始第一幕是「跳白鬼」,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頭戴白色骷髏狀面具,身著白色緞褲。腳踏白繡花鞋,在樂隊的伴奏下狂奔亂舞,隨後三幕黑鬼、螺神、蝴蝶神分別著各式服裝登場,這四幕代表惡鬼在大地出現,不祥的預兆越來越強烈;第五幕「跳金剛」,由金剛打扮的喇嘛上場,代表佛派遣眾神向魔鬼開戰,於是星神、天王、護法神、白度母、綠度母、彌勒佛等先後出場與魔鬼交戰。高潮是斬鬼一幕,眾喇嘛誦經,二黃衣喇嘛抬一大木櫃置場中央,櫃中有一個面捏的男子,為魔鬼的化身。喇嘛用釘子將其手腳釘住,這時鼓樂齊鳴,鐘聲大作,眾魔鬼起舞,一喇嘛扮金剛像,舉利斧,將面人人頭砍下,眾魔散去,高奏凱歌。最後一幕是送祟,即將未完全散去的鬼魂趕走。眾喇嘛執各色幡於鼓樂聲中從東牌樓門出,繞寺而行,經西牌樓門入,至此「跳布紮」結束。
另外在廣場上過去還有熬臘八粥的活動。傳說,釋迦在苦修時,餓暈過去,被牧羊女用乳糜(奶粥)所救,後人以此日為佛成道日,並用米、豆、乾果熬臘八粥以示紀念。雍和宮的臘八粥每一鍋用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一百斤、乾柴萬斤,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供清帝及內宮,第三鍋供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鍋供文武大臣,第五鍋供諸喇嘛,第六鍋施給平民。熬粥之日,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無不親至,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廣場兩邊的鐘鼓樓平日不用,只在皇帝與班禪來時方敲響。
喇嘛的學校─四學殿
在天王殿以內是雍和宮大院。正殿雍和宮,中間供三世佛:燃燈佛、釋迦佛、彌勒佛,都是銅鑄,為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內務府造。左右脅侍阿難、迦葉。兩邊有十八羅漢木雕像,牆上掛彩繪十八羅漢像和三十五懺悔佛,如寶月如來、無憂德如來等唐卡,色彩鮮豔,製作精美。
正殿前的禦碑亭中立有一通巨大的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御筆的石牌,上有漢藏文書寫的〈喇嘛說〉,文中闡述了清帝信奉喇嘛教是為了維護青藏地區及內外蒙古的穩定,以為自己崇佛的行為辯解。讀罷,不知乾隆是真正在懺悔自己過於狂熱的信仰,還是老之將至,為了向臣子們及後代有個好交代而放的煙幕彈,更不知喇嘛們讀了以後作何感想。
正殿兩邊各有雙層配樓,西邊有參尼特殿、紮甯阿殿,東邊也有溫得孫殿、額木齊殿,它們是雍和宮著名的四學殿(學殿是年輕喇嘛學習佛法的正規學校)。
參尼特殿,又稱顯乘殿,專門學習顯教經典。由於喇嘛常在殿裏面講經,故又稱講經堂。此學殿共分十三個班級,每個班級修三年,逐次升學,共需三十九年,在此地學習後,不僅能掌握顯教的基本經典,也為學習密法打下了基礎。
紮甯阿殿,又稱數學(曆法)殿,學員在教習堪布指導下,學習基本佛經及曆學,分四個班級,三年一班,第四班需修六年,共需十五年才能畢業。
溫得孫殿,又稱密稱殿,學習各種密教儀軌及典籍,分為五個班級,每班修三年,共修十五年。
額木齊殿,又稱藥學殿。是仿照青海塔爾寺的制度而設立的,主要學習醫學經典,分四個班級,共十二年。
四學殿的學員多是由內外蒙古保送的官費生,每年定額招收八十名。年十五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出過天花者。這是清代京師唯一的一所培養喇嘛的學校。
雍和宮的木雕三絕
雍和宮大院往北是一個更大的院落──法輪殿大院。正殿法輪殿是整個建築中的一個小高潮,黃瓦玉陛,殿脊上起建天窗式的暗樓。上豎起銅鍍金寶塔。為漢式建築上安裝藏式裝飾,不僅別開生面。而且十分莊重。
原先殿內供的是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由西藏首席噶倫頗羅鼐貢的純金佛像,但因此像太小。雖然建有寶象曲柵大法壇,上又有銅千葉蓮台以襯托,但仍與高大的法輪殿不相稱。一九二四年,雍和宮喇嘛白甫仁籌資二十萬銀元,歷時兩載。鑄成一尊高六公尺多的宗喀巴銅像,供於殿中。傳說此像鑄成後表情呆板,效果不好,寺內曾反對鑄像的人藉此煽動,一時謠言四起。後白甫仁喇嘛重金聘來著名的韓銅匠,經他妙手,銅像頓時面含微笑,慈眉善目,一時傳為佳話。
殿內還有高五公尺,長三公尺多的五百羅漢山。全用紫檀木雕刻而成;山中用金、銀、銅、鐵、錫五金鑄造的五百羅漢,每尊高不過十幾公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在五百羅漢前面。另有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供于朱紅色木質須彌座上。盆周圍環刻波濤,水波卷湧翻騰,水浪中雕有四條鯉魚,最大的一條獨佔盆的一面。魚身龍面,龍頭高出盆面。儼然正欲出水。據說此盆為乾隆降生後第三天洗澡用的盆。
上面兩件精美的工藝品與萬褔閣中的白檀香木巨佛並稱雍和宮木雕三絕。
法輪殿西配殿是戒台樓,樓內有戒台一座,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時仿照熱河廣安寺戒壇而建。壇四周陳列佛像,壇上擺放圍屏與寶座。據說乾隆常穿僧衣,戴五佛冠,坐於此壇之上參襌,或講經說法。
法輪殿東配殿是班襌樓,原為專供藥師佛的壇場,後來班禪來京時,曾在此樓內的藥師壇上演說佛法,故
稱班禪樓
建築巧思─萬福閣飛廊
法輪殿北邊是著名的萬褔閣,又稱「大佛樓」。是整個建築群的最高潮。閣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是廣五進五勾連搭式。從外表看是層樓,進殿一看,全無樓板,上下直通。中間供一尊巨大的白檀香木刻成的彌勒像,像高十八公尺(據說地下還埋了八公尺多),寬八公尺,為由一根整木雕刻而成。站在二層樓僅能看見佛的胸部,唯站在最高層始能看見佛頭。佛的手指相當一個人的腿粗,頭頂能放一張八仙桌。彌勒佛面相莊嚴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各種珠寶,僅身披的大袍就用了黃緞五千四百多尺。
關於此木的來歷,傳說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清軍平定珠爾墨特叛亂後,將政教大權歸還七世達賴。達賴感激之餘,從尼泊爾購進此木,經四川,曆三年時間運至京師。此木雕成大佛後,方才就像蓋樓。北京有一俗謠:「先有大佛,後有大樓。」即指此事。
萬福閣東西各是永康閣與延綏閣,二閣都是上下兩層的樓閣,二樓上(永康閣西、延綏閣東)各有座飛虹天橋式懸空走廊,稱為「飛廊」,與萬褔閣二層連接,垂脊重簷,雕樑畫棟,是宮中一大建築特色。
雍和宮的尾聲是綏成殿,此殿為上下兩層的帶廊子的樓閣,左右為順山樓,是收藏「跳布紮」時的繡衣和道具的庫房。另外殿內還收藏了不少乾隆幼年時的玩具。
遊人從昭泰門入,逐次參觀各殿,不易發覺各殿漸漸增高,直到最後的綏成殿,地基竟高出天王殿近二丈,登臨一看,才知道由南向北各殿如推波逐浪,一殿高過一殿,氣勢雄偉。
每天遊客散去,殿宇沉寂,餘煙嫋嫋,風鈴響脆,竹林搖曳,這時梵唄之聲乍起,天上人間,恍如隔世──這才是真正的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