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論 1.2 智階
1.2智階
佛陀透過三個階段體證四聖諦。因為沒有人可以教他,因此他靠自己體會這三個智階。
1.諦智
第一智階,稱為諦智,他體會到:
1)苦諦有十一種形式:(五蘊的)生,(五蘊的)老,(五蘊的)死,哀傷,憂戚,(肉體的)疼痛,苦惱(心靈的苦),失望,關於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所有的苦都是由於對五蘊的執取。
2)苦之因(集諦):欲貪、色貪、無色貪(見1.4.5節「四聖諦」)。
3)苦之滅(滅諦):涅槃是止息苦因(集諦)和果(苦諦)的法,因滅果便滅。
4)滅苦之道(道諦):八正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滅苦的修法。
2.作智
這是以第一智階為基礎的實修。苦必須靠修行來認知。集(苦之因)必須靠修行來斷除。滅(涅槃)必須靠修行來證得。道(八正道)必須靠修行來發展。
3.證智
證智是成果,或認知所修的與四聖諦之關係的智見。這三智(諦智、作智、證智)被看成是「三層相關的智見和內觀」——與四聖諦有關的三種直觀智見。
佛陀在悟道的當夜經歷了四聖諦的三個智階(他經歷了4×3=12階),然後他瞭解了三個智階(諦智、作智、證智),每一智階乘上四個聖諦。
修行者想要像佛陀一樣滅苦,必先瞭解第一智階(諦智),然後瞭解修法並遵循修法(作智)。這兩種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瞭解第一智階(諦智),而修第二智階(作智),然後乘上四個聖諦得到4×2=8,就是你現在的毘婆奢那修法。如果你瞭解結果(證智)就是4×3=12,亦即修行者已成就了出世間法。
在佛陀悟道不久之後所做的說法(「初轉*輪經」)之中,他用以下的詞句描述三個智階: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尚未為完全清淨期間,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世界,不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諸比丘!然我於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已完全清淨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世界,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又于我智生、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我最後生,不更受後有。
(南傳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