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見辭匯 (七畫~九畫)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鑒定

七畫

八畫

九畫

七畫

【弟子】 徒眾對老師的自稱。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2.指佛教的護法神。

【伽藍神】 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耶山】 華譯象頭山,有二處,一在靈鷲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場附近。

【但中】 離開空有二邊,但取中道,叫做但中,為天臺別教的中觀。

【但空】 小乘人分析諸法時,但見空而不見不空,叫做但空。大乘菩薩卻說諸法如幻如化,當體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 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 十妙之一。

【位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薩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墮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 安住於道的心。見十住心條。

【住劫】 四中劫之一。

【住果】 安住於所證得的果位。

【住相】 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住持】 1.安住於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三寶】 佛滅後安住於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寶,木雕泥塑紙畫的佛像,即住持佛寶,三藏經典,即住持法寶,剃發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寶。

【佛】 梵語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遍知是說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正覺是說所知正確真實而無外道那樣邪見妄執的錯誤,所以佛的另一尊號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自己遍知正覺以超越三界凡夫;覺他是先覺覺後覺,以修菩薩行而超越二乘,使眾生皆得如自己一樣的大覺大悟;覺行圓滿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以超越菩薩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 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有淨土、穢土、報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別。

【佛七】 設立道場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觀世音菩薩的叫觀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佛日】 1.(喻)佛能破除眾生的癡闇,如紅日能破除一切的黑暗一樣。2.(喻)佛法慈悲廣大,普渡無私,如日之遍照大地。

【佛化】 佛的教化。

【佛母】 1.佛從法生,故法即是佛母。2.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3.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的姨母大愛道為佛母。

【佛地】 達到成佛的地位。

【佛印】 1.諸佛的印契,諸法實相就是諸佛決定不變的印契。2.佛心印的簡稱。3.指宋金山寺僧,名了元,有辯才,蘇東坡常向他請教。

【佛因】 成佛之因,即一切善根功德是。

【佛位】 佛的地位。

【佛戒】 又名佛性戒,或佛乘戒,就是成佛的戒,也就是梵網經所說的大乘戒。

【佛身】 佛的身體,有法身、報身、化身等的分別。

【佛具】 莊嚴佛壇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爐等是。

【佛事】 念經拜懺。

【佛會】 禮佛誦經的法會。

【佛教】 1.佛對世人的訓示。教即訓示之義。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主張慈悲平等,在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今盛行於世界各地。

【佛海】 (喻)佛法廣大如海。

【佛果】 佛的果位。

【佛經】 佛教的經典。

【佛界】 十界之一,即諸佛的境界。

【佛祖】 1.佛與祖師。2.佛教之祖,即釋迦牟尼佛。

【佛記】 將來必定成佛的記別。

【佛智】 佛陀的智慧。智度論說: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

【佛道】 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新譯為覺,舊譯為道。

【佛說】 佛金口所說。

【佛慧】 諸佛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佛寶】 三寶之一。佛是覺者的意思,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的真寶,故稱佛寶。

【佛陀】 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見佛條。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

【佛乘】 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佛號】 佛名。

【佛境】 佛的境界。

【佛法】 1.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門是。2.佛所得之法,即無上之真理是。3.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是。

【佛法藏】 即如來藏,亦即真如之理體。

【佛法壽命】 佛說戒律是佛法的壽命,因為戒律若行於世,則佛法不滅。

【佛性】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性常住】 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的意思。

【佛性真如】 佛性與真如。能覺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滅之實體,叫做真如。佛性與真如,同體異名。

【佛滅】 佛入涅槃。

【佛滅度】 與佛滅同義。滅度是滅煩惱和度苦海的意思。

【佛種】 能生佛果的種子,如菩薩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是。

【佛種性】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佛生日】 佛的生日,舊說是陰曆四月初八日,新說是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言量】 又叫做聖教量,即以佛神聖的言語作標準而決定是非。

【佛知見】 佛的真如灼見。

【佛臘日】 七月十五日。臘者歲末之義,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後一日為歲末。

【佛立三昧】 又名般舟三昧,因此三昧于成就時可以見到十方諸佛站立於其前,故名。

【佛四無畏】 佛對眾生說法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成道日】 佛成道的日子。佛降生、成道、涅槃等,都在陽曆的五月月圓日。

【佛具十身】 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足頂禮】 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佛後普賢】 在成佛之後,再修像普賢菩薩一樣利益眾生的行法。

【佛歡喜日】 即七月十五日,因此日比丘結夏安居完畢,眾僧證道者多,十方諸佛歡喜。

【佛前佛後難】 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杜順】 陳隋間終南山人,為華嚴宗的始祖。

【作犯】 作殺生偷盜等惡事而毀犯所受的戒律。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覺。

【作觀】 閉起眼睛,默想一種相。

【作業】 身口意所作的善惡業。

【作法懺】 三種懺悔之一。見三種懺悔條。

【作持戒】 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二種,止是制止,制止身口意不作諸惡,如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是;作是造作,策勵三業以造作眾善。以上二戒又名止持門和作持門,諸惡莫作是止持門,眾善奉行是作持門。

【作願門】 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初心】 初發心學佛。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的第一地名。見十地條。

【初住】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住的第一住。見十住條。

【初位】 最初的階位。

【初果】 指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一預流果。見四果條。

【初果向】 即預流向。見四向條。

【初禪】 1.初禪定。2.初禪天。楞嚴經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初禪天】 四禪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禪定】 四禪定中之第一禪名。

【初禪梵天】 色界之諸天,悉離淫欲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即清淨的意思。

【初發心】 初發求取菩提的心。

【初時教】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一。見三時教條。

【初能變】 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變,其能變識有三種,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初刹那識】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刹那,只有第八識。

【初頓華嚴】 華嚴教是佛最初成道時所說的頓教。

【初歡喜地】 菩薩十地之第一地。與歡喜地同。

【判教】 判別教相。佛教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學者,各據己見,將其分為若干時,或若干類,使發心研究佛教者,較易探討瞭解,名為判教。

【判釋】 1.判斷經論的旨趣和解釋它的義理。2.判斷如來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深淺,叫做教相判釋。

【別報】 各別不同的果報。

【別圓】 指天臺四教中的別教與圓教。

【別業】 各別不同的業因。

【別戒】 即僧尼戒,又名具足戒。

【別請】 在眾比丘中特別邀請一人來供養。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絕對不會接受這種別請的。

【別願】 各別的誓願。如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的通願,叫做總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和藥師佛的十二願,即是別願。

【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也就是別境心所。別境心所有五種,即欲、勝解、念、定、慧,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次念相應。

【別教】 指與二乘別異的一乘教法。

【別教一乘】 如華嚴經對頓根的行人,不談三乘,直顯一乘者是。

【別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別相三觀】 別教所說的三觀,即把空假中分開來作觀。

【別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分開來各別現相。

【別相念處】 指小乘行人修四念處觀時,將其各別分開來作觀。

【別眾食】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稱為別眾食,為佛制所不許。

【別解脫】 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故名。

【別解脫戒】 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

【別解脫律儀】 與別解脫戒同。

【別時念佛】 特別規定一個時間來念佛。

【劫】 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劫火】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

【劫水】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水災,由地下水輪湧出,大雨如車軸,二禪天以下,盡為大水所淹沒。

【劫初】 成劫之初,亦即完成此世界的初期。

【劫災】 指壞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風三災,此三災蕩盡整個世界。

【劫海】 (喻)劫數之多好像大海的水量。

【劫燒】 指壞劫時的大火災。

【劫濁】 五濁之一。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後因德薄,而壽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即步入劫濁。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都是劫濁時代。

【劫簸】 見劫條。

【利他】 利益他人,為二利之一。

【利生】 利益眾生。

【利物】 利益眾生。物即指一切眾生。

【利使】 性質很銳利的煩惱。見五利使條。

【利根】 很銳利的根器。

【利養】 以利益保養身體。

【利樂】 利益和安樂。

【利樂有情】 使眾生獲得利益和安樂。

【利行攝】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條。

【卵生】 四生之一。見四生條。

【忘忍】 對別人所加的侮辱,如同未曾受辱似的,絲毫不在意。

【吠舍】 印度四姓之一,即商人的族姓。

【吠盧遮那】 又作吠路者那,舊作毗盧舍那,為法身佛的梵名,亦即大日如來。

【含生】 含有生命的動物。

【含類】 含識的眾類,即一切眾生。

【含靈】 含有靈性的動物。

【含中教】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臺四教中的通教是。

【叫喚】 又名啼哭號叫,為八熱地獄之第四,因在那裏受苦的眾生,不能忍受其處種種激烈的痛苦,於是發為號泣叫喚,故名。

【叫喚地獄】 見叫喚條。

【坐】 四威儀之一,即端身正坐的儀相。

【坐具】 坐臥的器具。

【坐夏】 安居的別名,即在夏季裏靜坐以修行佛法。

【坐禪】 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

【坐禪十種行】 坐禪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淨;二、遍起看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妙】 不可思議、絕待、無比等的意思。

【妙土】 美妙的國土,即諸佛的報土。

【妙心】 美妙的心體,即如來的真心。

【妙色】 美妙的色相。佛的報身與報土都有不可思議的美妙色相。

【妙有】 表面像是有,實際卻是空,也就是非有之有。

【妙戒】 指菩薩所受的大戒,對於小乘的粗戒而言。

【妙理】 微妙的道理。

【妙果】 微妙的果實,即菩提涅槃。

【妙典】 說妙法的經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無漏的真智。

【妙門】 微妙的法門。

【妙祥】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慧】 微妙的智慧。

【妙德】 文殊師利菩薩的譯名。

【妙樂】 美妙的歡樂。

【妙觀】 天臺宗謂圓教圓融的三觀為妙觀。

【妙觀察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第六意識,妙觀諸法之相,眾生之機,而施展說法斷疑之用。

【妙法】 微妙之法。

【妙法宮】 如來以妙法為宮殿,時常住在其中。

【妙*輪】 謂佛所轉的*輪,殊勝而不可思議。

【妙法藏】 貯放妙法的庫藏。

【妙法蓮華】 經名,簡稱法華經,以蓮華的明淨來形容大法的微妙。

【妙幢】 菩薩名。

【妙幢相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

【妙覺】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為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

【妙覺地】 證得妙覺的地位,即佛的地位。

【妙音天】 妙音樂天的簡稱。

【妙音樂天】 辯才天的別名。

【妙音大士】 妙音菩薩。

【妙音菩薩】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所說的菩薩名。

【妙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

【妙高山】 須彌山的譯名,此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而且是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妙蓮華】 (喻)佛的真知灼見,在染亦不汙,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妙喜世界】 維摩居士的國土。

【妙喜足天】 兜率天的譯名。

【妙有真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希法】 十二部經之一,梵名阿浮達磨,即說希奇不思議事的經典,亦名未曾有。

【形色】 有形的物質。色即物質的意思。

【忌日】 又名諱日,即人死亡的日子。因追懷其人,而忌作逸樂之事,故名忌日。

【忌月】 指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見三長齋月條。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忍土】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又名堪忍世界。

【忍行】 忍辱之行。

【忍地】 覺悟無生法忍的地位。

【忍位】 1.七善根中忍法之位。2.總稱證悟真理之位。忍即安忍,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動搖的意思。

【忍法】 1.七賢位之一。2.四善根之一。

【忍界】 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忍,或堪忍。

【忍智】 慧心安住於法,叫做忍,於境決斷,叫做智。

【忍調】 以忍辱調伏嗔恚。

【忍辱】 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辱衣】 袈裟的總稱。

【忍辱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見波羅蜜條。

【成佛】 成就佛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究竟圓滿而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成佛。

【成實宗】 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訶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為依據,故名成實宗。

【成住壞空】 見四劫條。

【成所作智】 法相宗所立如來四智之一,即轉眼等五識,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作為。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說我們通常所執著的我是假我,因為這個我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成,離開了五蘊,根本就沒有我存在。

【我見】 又名我執,一切眾生的肉體和精神,都是因緣所生法,本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為我,叫做我見。

【我所】 我所有的簡稱。有我見的人,對於身外之物都認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實我之相。四相之一。

【我愛】 愛著自己所妄執的我。

【我論】 法我見和人我見的二種邪論。

【我癡】 癡是愚癡,愚癡的不明白我之真相,叫做我癡。

【我人】 我與他人。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蘊法中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我之所有;二、人相,因為執著有實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人為人;三、眾生相,與我對待的眾生不止一個,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別相,是為眾生相;四、壽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執著壽命的長短。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眾生雖然都有一個心身,但那是五蘊假合而成的,沒有實在常一的我體,叫做我空。

【我空真如】 無我的真理。真如即真理的意思。

【我執】 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

【我執習氣】 隨著我執而熏成的種子。

【我慢】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我慢定】 又名慳執定,即取著禪定中所現的種種異境以為特殊微妙。

【我語取】 執著種種我見的言語。

【戒】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戒力】 1.戒律的力量。2.持戒的力量。

【戒刀】 比丘所佩的小刀,此刀乃割切三衣之用。

【戒行】 恪守戒律的操行。

【戒名】 在受沙彌戒時,師父所賜給的法名。

【戒法】 佛所制定的戒法。

【戒香】 戒行莊嚴,以德為香。

【戒品】 戒的品類。

【戒相】 戒的相狀差別,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師】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師父。

【戒珠】 (喻)戒律潔白,可以莊嚴人身,好像晶瑩可愛的寶珠。

【戒場】 授受戒律的道場。

【戒善】 持戒的善根,如前生受持五戒者,今生得生人間,前生受持十善者,今生得生天上,此皆持戒的功德所致。

【戒單】 受持比丘戒的證明書。

【戒經】 說戒律的經典,如梵網經、優婆塞戒經等是。

【戒牒】 又名度牒,即受戒的證明書。

【戒學】 戒律的修學。三學之一。

【戒壇】 修戒法的壇場。

【戒臘】 受戒的年數。

【戒蠟】 與戒臘同。

【戒擖】 與戒臘同。

【戒器】 堪能受戒的人。

【戒體】 授受戒法之後,受者體中,得到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謂之戒體,此戒體雖屬色法,但外表無相,故又名無表色。

【戒取】 與戒禁取見同。

【戒取見】 與戒禁取見同。

【戒定】 持戒與禪定。

【戒定慧】 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淨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對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無漏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以上五者叫做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惡,定者使心不亂,慧者破妄證真,解脫者離諸系縛而證涅槃,解脫知見者即涅槃所起之智慧。前三為修因,後二為結果。

【戒律】 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戒律藏】 說明戒律的經典,為三藏之一。

【戒禁取見】 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

【戒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扶習潤生】 天臺宗說通教的菩薩,以誓願力,扶餘殘的習氣,受生於三界以利益眾生。

【扶惑潤生】 由煩惱的扶助而受生。菩薩為濟度眾生而不斷煩惱,因此常在三界之中受生,此即大悲闡提的行為。

【折伏攝受】 折伏惡人,攝受善人,此二門乃是佛道大綱,折伏是配智慧門,攝受是配慈悲門。

【求寂】 受十戒志求涅槃圓寂的人,即沙彌。

【求化精進】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決定信】 決定的信心。

【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即菩薩自八地以上,得不還不退之位。

【決定業】 簡稱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

【沉冥】 沈於生死和冥於無明。

【沉檀】 沉香與旃檀香。

【沙劫】 恒河沙數的劫數。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沙界】 恒河沙數的世界。恒河沙數是形容數目很多。

【沙彌】 華譯息慈,即息惡和行慈的意思,又譯作勤策,即為大僧勤加策勵的對象。沙彌有三類:七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謂其只能驅逐烏鳥。十四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的地位。二十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謂在此年齡內,本來應居比丘位,但以緣未及,故尚稱沙彌的名字。沙彌與沙彌尼,皆應受持十戒。

【沙彌尼】 未受比丘尼戒的出家女童。尼即女。

【見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於聲聞乘的預流果。

【見思】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癡等五煩惱,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見惑】 二惑之一,即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見惑品數,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見行】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見流】 謂見惑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為四流之一。

【見結】 邪見的煩惱,為九結之一。

【見愛】 見是見惑,愛是思惑。見二惑條。

【見網】 謂種種的邪見纏縛身心,好像網兒羅身不得出離。

【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與無利益的言論。

【見障】 四障之一,即邪見能障礙菩提。

【見諦】 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諦,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諦。

【見縛】 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濁】 五濁之一,即末世的時候,眾生的邪見紛紜,因而濁亂世間。

【見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為見道,因十六心是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大乘的菩薩,則于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

【見道位】 菩薩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達少許二無我理,體會真如,乍見中道,故名見道位,又名通達位。

【見性】 見到自己的真性。

【見性成佛】 見性是見到一切眾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見取】 四取之一,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取見】 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舍,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

【見取使】 十使或五利使之一。

【見所斷】 三所斷之一,即于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

【言教】 佛以言語垂示的教法。

【言詮】 以言語來詮釋義理。

【言詮中道】 中道之理,本離言說,但為了要說,就非用言語不可,這種言語所顯的中道,叫做言詮中道,與離言說的中道不同。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又叫做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意謂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語所能言說,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貝】 螺貝,在招集大眾時吹之。

【貝葉】 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冬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身入】 六入或十二入之一。

【身子】 舍利弗的譯名。梵語舍利,華譯為身,弗多羅華譯為子。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身土】 身與土,乃凡聖的依正二報,身為正報,土為依報。

【身光】 從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來的光。

【身見】 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五見之一。

【身戒】 身體所應受持的戒行。

【身受】 二受之一。見二受條。

【身苦】 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有老病饑渴寒熱等的痛苦。

【身相】 眾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身笑】 身體作笑。智度論說:經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言笑,今雲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身根】 五根之一。見五根條。

【身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身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身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身燈】 藥王菩薩燒身為燈,以供養佛。

【身識】 五識之一。

【身心】 身與心,為有情的正報,在五蘊之中,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

【身心受業】 身受業與心受業。身受業是欲界的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產生感覺相應的異熟苦果;心受業是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的善業,能產生與意根相應的異熟果。

【身忍行】 三種忍行之一。

【身清淨】 三種清淨之一。

【身惡作】 身體所造作的惡業。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即身離十過而安樂的修行法華之法。

【身如意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身語心輪】 (喻)世尊的身語意三業,好像車輪能夠摧破眾生的一切妄見。

【身器十二】 指人身的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身器。

【那含】 阿那含的簡稱,為小乘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即不再還來欲界的意思。

【那律】 阿那律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那伽】 華譯為龍、象、無罪、不來等,稱呼佛或阿羅漢作摩訶那伽,以喻他們都具有大力以及不再來受生死。

【那吒】 毗沙門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

【那由他】 數目字,相等於今天的億數。

【那落迦】 地獄名,華譯為惡者,即造惡的人所投生的地方。

【邪外】 邪魔與外道。

【邪宗】 凡不以見性為正法的宗派,叫做邪宗。

【邪淫】 指夫婦以外的淫事。

【邪扇】 (喻) 以邪道去煽動人。

【邪執】 固執不正當的見解。

【邪觀】 不正當的觀法。

【邪見】 1.五見使中,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

【邪見網】 (喻)邪見好像羅網,入則不能解脫。

【邪見使】 五利使之一。見五利使條。

【邪命】 從事不正當的事業來維持生活。

【邪命說法】 指為求衣食而說法。

【邪性定聚】 簡稱邪性定、邪定、邪定聚、邪聚等,為三聚之一。

【邪魔外道】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稱為邪魔外道。

【妓樂】 又作伎樂,或技樂,即是音樂。

【技樂】 見妓樂條。

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法入】 十二入之一,即意識所緣的境界。

【法力】 佛法的力量。

【法化】 正法的教化。

【法名】 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教時,師父所賜給的名字。

【法舟】 (喻)佛法好像舟子一樣能度人出離生死的苦海。

【法衣】 三衣的通稱。

【法臣】 佛稱法王,則菩薩便是法臣。

【法眼】 菩薩之眼,能夠清楚的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為五眼之一。

【法忍】 1.對佛所說的法信受不疑;2.見三法忍條。

【法佛】 法身佛。

【法位】 真如的別名,因真如是諸法安住之位。

【法見】 執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法命】 1.法身的慧命。2.指僧人的壽命。

【法味】 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法典】 說正法的經典。

【法要】 佛法的要義,亦即簡約而樞要的法義。

【法嗣】 繼承法系的人。

【法乳】 (喻)佛法如乳,能夠長養人們的慧命。

【法服】 又名法衣,為三衣的總稱。

【法音】 說法的聲音。

【法侶】 僧侶。

【法施】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別人演說。

【法師】 精通三藏佛法,以法自師,複以法師人的出家人。

【法恩】 指四恩中的三寶恩。

【法悅】 由聽聞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產生的喜悅。

【法座】 法師坐了說法的位子。

【法財】 (喻)佛法能利潤眾生好像財寶一樣。

【法夏】 與法臘同義。

【法流】 正法相續不斷,如水長流。

【法處】 十二處之一,即意根所對的境界。

【法堂】 演說大法的廳堂。

【法執】 執著一切法為實有,為二執之一。

【法船】 (喻)佛法能使人了脫生死,好像船能渡人,過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法智】 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即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無漏智。

【法會】 演講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會。

【法愛】 指菩薩愛樂善法,為二愛之一。

【法想】 思想佛法。

【法爾】 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法塵】 六塵之一,法塵是意根所緣的境界,意根對前五根所緣的境界,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吾人日常動作,雖已過去,而前塵影事,憶念不忘,即是法塵的作用。

【法樂】 1.以法味為樂。2.行善積德以自娛。

【法幛】 1.(喻)妙法高聳,如幛之上出。2.(喻)佛菩薩說法,能降伏魔軍而得勝。

【法數】 法門的數目,如三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諦、六度、十二因緣等是。

【法顯】 中國晉朝時的高僧,隆安中,自長安西度流沙,曆三十余國,持經南歸,至京師,譯出百余萬言。平陽武陽人,俗姓龔。西元五七六年生,六五二年圓寂。

【法燈】 (喻)正法如明燈能照破世間的黑暗。

*輪】 1.(喻)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礫一樣。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法器】 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器。2.法會誦經時所用的器具。

【法樹】 (喻)佛法能生涅槃的果實,好像果樹能生果子一樣。

【法縛】 思想被所知所見所束縛,也就是執著於法,與法執同義。

【法藥】 (喻)佛法如藥,能醫治一切眾生的病痛。

【法蘊】 1.與法藏同。2.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法臘】 又名夏臘,或戒臘,即比丘受戒的年歲。比丘每年夏行三月安居,安居完畢,就是比丘的歲末,叫做法臘。

【法印】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與四法印,這些法即是佛法的準則,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法住】 諸法住於其位,如如不動。

【法體】 有為無為諸法的本體。

【法滅】 佛法滅時,亦即在末法過後的時期。

【法王子】 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

【法王子住】 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佛】 佛三身之一。

【法身塔】 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法身觀】 觀佛法身的觀法。

【法身如來】 法身佛。

【法身菩薩】 又名法身大士,為二種菩薩之一。見二種菩薩條。

【法身無相】 諸佛的法身毫無虛妄之相。

【法身有相】 依諸經一般的說法,法身是無相的,但依天臺圓教的極意,則說法身決非無相,而是法性的理體具有依正色心,相相宛然。一個人若三惑究竟清淨了,則本性常住之色心便會顯現,而依正之二法亦會究竟清淨。法華經方便品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身流轉】 法身流轉於五道,此法身系指隨緣真如而言。經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法身大士】 見法身菩薩條。

【法身本有】 法身本來就在一切眾生的心中的意思。

【法身舍利】 1.指佛所說的妙法。2.指佛所說的經典。3.指佛所說的實相中道之理。

【法我】 二我之一,即法執。

【法我見】 二種我見之一,如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稱為法我見。

【法性】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別名。

【法性土】 三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國土。

【法性身】 簡稱法身,佛三身之一。

【法性空】 諸法的自性本空。

【法性海】 法性深廣不可測量如海。

【法性生身】 1.二種菩薩身之一。2.五種法身之一。

【法性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法性常樂】 法性是涅槃的別名,涅槃有常樂我淨的四德,所以叫做法性常樂。

【法性真如】 法性與真如。法性與真如,是同體異名。

【法性隨緣】 又名真如隨緣,法性有不變與隨緣二種,法性之體,隨染緣而生流轉的因果,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這種情形叫做法性隨緣。

【法性生身菩薩】 指在十聖位已證無生法性,舍三界生死,受不思議變易生死身的菩薩。

【法門】 佛所說的法,因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

【法門身】 天臺就佛身立色身、法門身、實相身等三種身。見三身條。

【法空】 諸法緣起性空,為二空或三空之一。緣起性空是說宇宙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緣起的諸法,其性本空,無真實的自體可得。菩薩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法空觀】 二空觀之一,即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法空智】 觀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智慧。

【法食】 1.以法為食,長養慧命。2.如法的食物,佛法對於食物有法制,依著法制的食,叫做法食。

【法食時】 四食時之一,三世諸佛,都是以午時為食,過了午時即非時食。

【法界】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法界身】 周遍於法界的身體,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法界佛】 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後,其大光明遍照於一切法界,故稱法界佛。

【法界性】 簡稱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法界觀】 證入華嚴經所說的法界的觀法,即一真法界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客觀。

【法界三昧】 謂修法界觀,得法界定,透徹一真法界的玄理。

【法界三觀】 華嚴宗所立,即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見三觀條。

【法界圓融】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法界緣起】 四種緣起之一。見四種緣起條。

【法界實相】 法界與實相。法界與實相,是同體異名。

【法界無礙智】 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即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法華】 大乘妙法蓮華經的簡稱。

【法華會】 頌贊法華經的法會。

【法華宗】 即天臺宗,因天臺宗是以法華經為本經。

【法華一實】 法華經所說的都是一乘真實的教法。

【法華二妙】 相對妙與絕對妙。

【法華三昧】 三諦圓融的妙理現前,障中道的無明止息,攝一切法使歸實相,名法華三昧。

【法華三部】 三部法華宗的經典,即佛說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八年】 佛說法華經的時間一共是八年。

【法華懺法】 天臺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而定六根懺悔之儀式方法,著法華三昧行法(又名法華三昧懺儀)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於世者,即法華懺法。

【法華涅槃時】 五時之一,法華與涅槃二經同屬醍醐昧,故合為一時。

【法喜】 聞法之後心生歡喜。

【法喜食】 二食之一。見二食條。

【法無我】 見二無我條。

【法無礙智】 又名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解】 見四無礙解條。

【法報】 法身與報身。見三身條。

【法報應】 法身、報身、應身。見三身條。

【法報應化】 法身、報身、應化身。見三身條。

【法鼓】 宣揚佛法,普度眾生,好像擊鼓使聲音普遍聽。法華經有擊大法鼓和法鼓常鳴的話。

【法螺】 宣揚佛法好像吹螺,聲音遠揚,廣被大眾。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來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故名。2.人名,本康居國人,武后賜號賢首,是華嚴宗的第三祖。

【法藏比丘】 阿彌陀佛在因位於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

【法雲】 (喻)佛說法如雲,普蔭一切眾生,使得清涼自在。

【法雲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法雲等覺】 菩薩十地之第十位名法雲地,過了法雲地就是等覺,過了等覺就是佛的妙覺了。

【法緣】 1.說法普結善緣。2.說法人的機緣很殊勝。

【法緣慈悲】 謂破除我之相,而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生起慈悲的心。

【法相】 諸法顯現於外各別不同的相。

【法相宗】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又名唯識宗。

【法處所攝色】 在十二處中,為法處所攝屬的色法,名法處所攝色。有五種:一、極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塵等有質的實色,令之至極征者;二、極回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的顯色,令之至極少者,因至難見,故名極回;三、受所引色,即無表色,是依受戒儀式,而引發於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見,故亦名無表色;四、遍計所起色,遍計一切法的意識前,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為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禪定力所變起的色聲香味等境。

【乳味】 見五味條。

【乳經】 指華嚴經。

【事】 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叫做事,離因緣造作之法則叫做理。

【事相】 有實事的,或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做事相;至於講道理的,沒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則叫做理性。

【事造】 見理具條。

【事度】 指五戒十善等世善。因五戒十善是有為的事相,故曰事,能度三途之苦厄,故曰度。

【事證】 事理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事障】 二障之一,即貪、嗔、癡等,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

【事觀】 二觀之一,即觀因緣所生的事相。

【事忍】 指世間法的忍,共有三種,即力忍、反忍、忘忍。

【事修】 執著事相的修,如將所做善事念念於心是。

【事理】 1.因緣生之有為法叫做事,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叫做理。2.世間森羅萬象之相叫做事,真如的理體叫做理。

【事理二懺】 事懺和理懺。在三種懺悔中,作法懺和取相懺是事懺,無生懺是理懺。

【事理三千】 事造三千與理具三千。見理具條。

【事理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

【使】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見十使條。

【直了】 直下了悟,也就是當下頓悟的意思。

【來迎】 佛菩薩從極樂世界前來迎接念佛的人。

【來果】 來世的果報。

【供具】 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時常拿來供養佛菩薩的物品,共有六種,即花、塗香、水、燒香、飯食、燈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

【供養】 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

【供養法】 種種供養的方法。

【依果】 又名依報,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是。

【依通】 依靠藥力或是咒術而顯現的神通。

【依報】 又名依果。見依果條。

【依圓】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見三性條。

【依止】 依賴止住。

【依止甚深】 五甚深之一。見五甚深條。

【依止阿闍梨】 五種阿闍梨之一。

【依正】 依報與正報。世間國土房屋器具等,為身所依,叫做依報;眾生五蘊假合之身,乃過去造業所感,叫做正報。

【依正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依他】 依他起性的簡稱,為三性之一。萬法無自性,不能單獨的生起,須依靠眾緣的具備,才能生長,名依他起性。

【依他自性】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見三自性條。

【依他十喻】 依他之法,無有實體,故有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空花、變化事、尋香城等十種的譬喻。

【依他起性】 見三性條。

【依法不依人】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

【依義不依語】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

【到彼岸】 梵語波羅蜜多的義譯,謂越過生死的大海而到達涅槃的彼岸。

【制戒】 佛對弟子們所制訂的戒律。

【制門】 制止罪惡之門。如來悲德所垂,五逆十惡一律攝受,是為化門;如來智德所發,制止諸惡,毫無容赦,是為制門。以上二門也就是化制二教。

【制教】 制止罪惡的教法,亦即戒律。

【制聽二教】 佛所制定必當受持的法,叫做制;聽其方便隨意執行的法,叫做聽。故制法若不實行必有罪,聽法不實行也不為罪。

【刹那】 華譯一念,指極短的時間。經上說,一彈指之間,即已含有六十個刹那了。

【刹那生滅】 一刹那之間就有生滅的意思。

【刹那三世】 一刹那之間就已含有三世,即現在的一刹那叫做現在,前刹那叫做過去,後刹那叫做未來。

【刹那無常】 謂在一刹那之短促時間中,就已具有生住異滅的四相,變化無常。

【刹帝利】 印度四姓階級之第二,華譯田主,或王種。

【兩舌】 十惡業之一,即搬弄是非,離間他人。

【兩河】 尼連禪河與跋提河。佛在尼連禪河邊成道,在跋提河邊涅槃。前為有餘涅槃之處,後為無餘涅槃之處。

【兩界】 金剛界與胎藏界。

【兩垢】 有垢真如與無垢真如。有垢真如即自性清淨的理體為煩惱所垢染,亦即在纏真如;無垢真如即佛果所顯的清淨理體,不為垢染所覆,亦即出纏真如。

【兩鼠】 黑白二鼠,以喻白天和晚上。

【兩足尊】 佛的尊號,因佛在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貴者,又兩足是指佛福慧兩足。

【具壽】 比丘的通稱,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間的壽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

【具戒】 具足戒的簡稱。

【具戒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二地名,因第二地三聚戒具足。

【具戒方便】 在受持具足戒之前,應先方便的受持五戒或八戒。

【具足戒】 具足圓滿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具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見三無漏根條。

【取】 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追求。

【取支】 十二支之一。

【取著】 對所愛的境界,執取貪著,不能舍離。

【取結】 取與結,都是煩惱的別名。

【受】 人類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產生的感受。受有三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受決】 與受記同義。

【受空】 三輪體空之一。見三輪體空條。

【受具】 受持具足戒。

【受持】 領受憶持。

【受記】 從佛處接受將來必當作佛的記別。

【受隨】 受是受持具足戒;隨是隨著戒體而去如法修行。

【受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受用土】 三佛土之一。

【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見三身條。

【受戒】 領受佛戒。

【受戒入位】 受持佛戒,便等於進入了佛菩薩的法位。

【受戒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

【受想行識】 五蘊中之後四蘊,此四蘊屬於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蘊。

【周遍法界】 謂法身的功德充滿於無邊的法界。

【周遍含容觀】 華嚴宗法界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咒】 梵語陀羅尼,華譯為咒,即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

【咒心】 咒語的精要。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咒願】 唱法語以願求施主或是先亡福利。

【表相】 表顯出來的相貌。

【泥洹】 即涅槃,又名滅度,是滅盡煩惱和度脫生死的意思。

【招提】 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處為招提住處。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為寺院的別名。

【味塵】 六塵之一。

【呵羅羅】 八寒地獄之一。智度論說:呵婆婆,呵羅羅,侯侯,此三地獄,寒風噤顫,口不能開,因其呼聲,而以名獄。

【命者】 十六神我之一。

【命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命命鳥】 又名生生鳥、共命鳥,即共命之鳥,是一種一身兩頭的鳥類。

【和尚】 吾師的意思,僧徒對其親教師的尊稱。

【和南】 稽首、敬化、度我等意思。

【和眾】 和合的僧眾。

【和敬】 六和敬。

【和僧】 和合的僧眾。

【和香丸】 (喻)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無量的佛法。

【和合海】 (喻)僧眾和合為一,好像海水普遍一味。

【和合性】 在因果中,緣眾和合,名為和合性。

【和合眾】 見和合僧條。

【和合僧】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處,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們分離,便叫做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

【和合二聖】 清朝雍正帝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

【和光接物】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塵的意思,指與塵俗人共處時要有謙和明智的態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與人之間的交際。

【夜叉】 華譯捷疾鬼,這種鬼能夠在天空中飛行。

【夜叉羅刹】 夜叉與羅刹。夜叉華譯為捷疾鬼,羅刹華譯為暴惡鬼,都是惡鬼之名。

【夜摩】 夜摩天,華譯時分,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夜摩盧迦】 閻摩王的世界。

【始士】 菩薩的義譯。

【始覺】 三覺之一。見三覺條。

【孤起偈】 十二分教之一。

【孤獨園】 給孤獨園的簡稱。見給孤獨園條。

【孤獨地獄】 又名孤地獄,此種地獄不同於八寒八熱等地獄都有固定的地方,而是隨著各人的別業,孤獨的處在虛空或是山野之中。

【宗風】 一宗的風化。

【宗派】 宗教的支派。

【宗趣】 宗旨和趣向。

【宗乘】 各宗所弘揚的宗義和教典。

【宗密】 人名,又稱圭峰法師,為華嚴宗之第五祖。

【宗門】 專講禪宗的法門。其他法門,像天臺宗,淨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門。

【宗門禪】 禪宗所傳的禪法。

【宗因喻】 因明之三支。見三支條。

【定】 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

【定力】 禪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亂想,為五力之一。

【定水】 (喻)定心湛然,猶如止水。

【定門】 定慧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定相】 1.常住不變的形相。2.入定的相狀。

【定根】 禪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為五根之一。

【定散】 定者禪定,心常住於一境;散者散亂,心常攀緣於六塵之境。

【定智】 禪定與智慧。

【定異】 在差別的因果中,互為差別,而不相混亂,叫做定異。

【定答】 非常肯定的答案,為四種問答之一。

【定業】 一定受報的業。定業有善惡兩種,善的定業,定受樂果,惡的定業,定受苦果。

【定聚】 三聚之一。

【定學】 禪定之學,為三學之一。

【定光】 佛名。見定光佛條。

【定光佛】 燃燈佛。釋迦佛在因位時曾買五朵花奉獻給此佛,因而獲得未來成佛的記別。

【定性】 指只有聲聞或緣覺或菩薩之一種種子的眾生,如果兼具二種或三種之種子的眾生則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沒有三乘之無漏種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種子的眾生又叫做無種性。

【定性二乘】 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

【定性緣覺】 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見五種性條。

【定性聲聞】 法相宗所立五種性之一。見五種性條。

【定性喜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禪天,因此地的天人,住於殊勝美妙的禪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識的喜樂,故名。

【定慧】 禪定與智慧,亦即三學中之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照了一切的事理為慧。

【定慧二乘】 以定慧二種法來配於吾人的左右手,左手為定手,右手為慧手。

【定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居士】 居家學佛之士。

【彼岸】 梵語波羅,華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

【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往相】 二回向之一。見二回向條。

【往還衣】 五種衲衣之一。

【往還二回向】 往相回向與還相回向。見二回向條。

【往來八千返】 梵網經說,釋迦佛來我們此世界度化眾生,已經來去八千次了。

【念】 1.思念。2.諷誦。

【念力】 五力之一。

【念天】 六念之一。

【念死】 八念之一。

【念戒】 六念之一。

【念定】 正念與正定。

【念法】 六念之一。

【念持】 憶念和受持。

【念施】 六念之一。

【念珠】 念佛時所使用的記數珠。

【念根】 五根之一。

【念處】 所觀念之處,亦即以智慧去觀察的境界。

【念誦】 意念口誦佛的洪名或是經咒。

【念僧】 六念之一。

【念佛】 有三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

【念佛宗】 淨土宗的別名。

【念佛觀】 五停心觀之一。見五停心觀條。

【念佛三昧】 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回向】 念佛完畢之後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的十六個字。

【念佛回向】 1.念佛的人,將所修的功德回向於淨土,或是回向給亡者。2.念佛之後所唱的回向文。

【念佛往生】 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往生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見四十八願條。

【念念】 連續不斷的意念。

【念念無常】 二無常之一。見二無常條。

【念無失】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念無滅】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忿】 即忿怒,遇不順意時,輕則忿怒駡人,重則發生打人等不良行為,為二十隨煩惱之一。

【忿結】 忿恨的心打成了結,很難消解。

【忿怒】 忿恨嗔怒。

【性】 實體之義。

【性心】 又名心性。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它譬如波。水與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性分】 諸法差別的自性。

【性地】 通教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性宗】 法性宗的簡稱,即破萬法之相,而顯萬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華嚴五教中的頓圓,天臺四教中的別圓,八宗中的三論宗等都是。

【性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性佛】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性我】 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歸入於如來的性我。

【性具】 又名體具或理具,就是從本以來就有的意思。

【性海】 (喻)真如的理性深廣如海。

【性惡】 本性所具的惡。

【性罪】 二罪之一。見二罪條。

【性遮】 1.性罪與遮罪。2.性戒與遮戒。

【性德】 本性之德。

【性空】 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性空教】 南山三教之一。見三教條。

【性空觀】 南山三觀之一,是小乘的觀法,觀察因緣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 1.性就是諸法永恆不變的本性,相就是諸法顯現於外可資分別的形相。2.無為法為性,有為法為相。

【性相學】 性是諸法的本性,相是形相義理。俱舍與成實宗宣說小乘的性相,瑜伽唯識等宗宣說大乘的性相。學習上述諸論叫做性相學,也叫做法相學。

【性相一如】 謂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而體用不二。

【性相二宗】 法性宗與法相宗。見二宗條。

【所作】 身口意所動的造作。

【所藏】 阿賴耶三藏之一。見阿賴耶條。

【所緣】 緣是攀緣的意思,心識所攀緣的境界,叫做所緣。

【所緣緣】 四緣之一。見四緣條。

【所知依】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它是遍依圓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所知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所遍計】 所普遍計度的法。

【披袒】 披是把袈娑蓋著兩肩,袒是露出右肩。

【披剃】 披起僧衣和剃發,指初出家做僧尼。

【拔苦】 救拔眾生的痛苦。

【拔目鳥】 十王經所說的二種鳥之一。二鳥是無常鳥和拔目鳥。無常鳥是杜鵑,拔目鳥是烏鴉。

【拔舌地獄】 造作口業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拘盧】 北拘盧洲的簡稱。見四大洲條。

【拘屍那】 拘屍那拉城,是釋尊入滅的地方。

【拘那牟尼】 佛名。見拘那含牟尼條。

【拘那含牟尼】 簡稱拘那含,華譯金寂,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五尊佛名。

【拘留孫佛】 又作俱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等,華譯為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

【拘摩羅天】 又作鳩摩羅伽天,華譯為童子天,因此天主不但是初禪天的梵王,而且其顏面猶如童子,故名。

【放生】 釋放被羈禁的生物。

【放逸】 放縱心思,任性妄為。

【放光】 佛用神通力來發放光明。大凡佛的種種放光,都對眾生有利。放光也有各處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獄道的眾生,膝蓋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眾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餓鬼道的眾生,肚臍放光,是利益修羅道的眾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眾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眾生,口裏放光,是利益小乘的眾生,眉間放光,是利益大乘的眾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機,或是召集大菩薩,或是灌十方諸佛之頂。

【放光動地】 佛要說深妙的經典時,通常先發放光明和震動大地。

【明】 1.智慧的別名。2.真言陀羅尼的別名。

【明王】 密宗諸尊的稱號,如不動明王是。明代表智慧。為化度惡神惡鬼,有的現忿怒身相,以智慧力催伏魔障。

【明地】 菩薩十地中第三發光地的別名。見十地條。

【明處】 學習而生智慧之處,即五明。見五明條。

【明脫】 脫離愚癡叫做明;離開貪愛叫做脫。

【明達】 明是指三明,達是指三達。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則叫做三達。明是明瞭的意思,達是通達的意思。

【明慧】 三明與三慧。

【明心見性】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明行足】 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明月摩尼】 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潔的摩尼寶珠。

【明得薩埵】 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聖人,因此位的聖人得明得定,故名。

【易行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東山法門】 指五祖的法門,因五祖弘忍禪師住在蘄州黃梅縣之黃梅山,其山在縣之東部,因而叫做東山。

【東土九祖】 指天臺宗在中國的相承,即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東台二密】 東密與台密,為日本密教的二大派別,此二密不同的地方,是東密以大日如來為本位,台密以釋迦如來為本位。

【東勝身洲】 四大洲之一。見四大洲條。

【東方淨琉璃醫王】 藥師如來。醫王即藥師,其國名叫淨琉璃,在東方。

【果】 1.由前因而生的後果。2.由道力而證悟的果位。

【果人】 果上的人。有三種,即佛、辟支佛、阿羅漢。

【果分】 對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達到果德不可思議的境界。

【果地】 所證之果的地位。三乘的果地各有不同,聲聞乘就有四果的分別。

【果果】 果中之至果,即無上大般涅槃。

【果號】 成正覺之後的佛名。

【果滿】 果上的功德圓滿。心地觀經說:因圓果滿成正覺。

【果德】 果上的功德,如涅槃之常樂我淨四德是。

【果斷】 修行人只把煩惱斷除叫做子斷,若連果報的身體也斷即叫做果斷。

【果位】 所證之果的地位。

【果位人】 已經證得果位的人,如阿羅漢、菩薩、佛等是。

【果報】 由於過去的業因造成現在的結果,叫做果,又因為這果是過去的業因所召感的酬報,所以又叫做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果報的意義。

【果報土】 天臺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果縛】 被生死苦果所縛而不能解脫的意思。阿羅漢雖斷煩惱但未入滅,名子縛已斷,果縛猶存,若已滅度,入無餘涅槃,便是連果縛也斷了。

【果縛斷】 把生死的苦果斷除,也就是進入涅槃的意思。

【果能變】 唯識宗的術語,對因能變而言。八識種子,各生八識之現行,名因能變;這由種子而生的八識,于現行時,又必從自識的自體分,變現見相二分,名果能變。

【果極法身】 與法性身同義。

【枝末*輪】 三轉*輪之一。

【枝末無明】 從根本無明所生的隨煩惱。

【波旬】 六欲天魔王的名字。

【波斯匿】 古印度舍衛國國王的名字。

【波羅夷】 戒律中的極重罪,華譯斷頭,喻如斷頭,不能再生。又譯作棄,謂棄之於外。又譯不共住,謂不能入僧數。又譯退沒,謂其退失道果。又譯墮落,謂墮落于阿鼻地獄。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門,非釋迦子。比丘犯殺、盜、淫、大妄語四戒,叫做四波羅夷。

【波羅密】 華譯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波羅木叉】 華譯為別解脫,是戒律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惡業,別別解脫。

【炎經】 涅槃經的別名。

【炎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六,此地獄火隨身起,熱苦不堪。

【盂蘭盆】 華譯為倒懸,是極苦的意思。

【直心】 正直而無諂曲的心。

【知見】 1.知識與見解。2.真知灼見。

【知法】 在顯教是指能了知各種經典意義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知論】 大智度論的別名。

【知足天】 兜率天的別名,亦即彌勒的淨土。

【知息出】 十六特勝之一。

【知息長短】 十六特勝之一。

【知息遍身】 十六特勝之一。

【知苦斷集】 苦是指四聖諦中的苦諦,即生死的果報,集是指四聖諦中的集諦,即煩惱的惡業,知苦斷集是說知道了生死的痛苦之後,就應該把招集煩惱的惡業斷除。

【知根無所畏】 菩薩四無所畏之一,即菩薩知道眾生的根基,能夠對機說法而無所怖畏。

【空】 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空大】 五大之一,因虛空的體性廣大,周遍於一切處。

【空見】 1.撥無因果的邪見。2.執著於空的見解。

【空色】 無形叫做空,有形叫做色。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劫】 四劫之一,即此世界壞滅之後,二十中劫間,只有虛空的時期。

【空宗】 以空理為宗的派別,如小乘的成實宗和大乘的三論宗是。

【空門】 1.佛教的總名,因佛教闡揚空的道理,並以空法作為進入涅槃之門。2.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空法】 觀我空法空有為空無為空等空理之法。

【空性】 依空而顯的實性,即真如的別名。

【空定】 觀察空相的禪定。

【空相】 諸法皆空的相狀。因緣生的一切法,無有自性,此即是空的相狀。

【空海】 虛空與大海。

【空教】 說明諸法皆空的道理的教法,指般若經。

【空經】 指般若部的經典。

【空輪】 1.指此世界最底層的虛空輪。2.空大亦叫做空輪。

【空慧】 觀察空理的智慧。

【空諦】 天臺宗所立三諦之一。見三諦條。

【空觀】 觀察諸法皆空的道理。

【空王】 佛的別名,因佛空無一切邪執。

【空王佛】 佛名。據法華經說,釋尊與阿難曾經一起在空王佛所發心學道。

【空有】 空與有。一切法緣生無有實體,叫做空;雖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空有二執】 又名有無二見,即執著空和執著有的二種見解。

【空有二觀】 空觀與有觀。觀無實我實法,叫做空觀,此觀能破我執;觀有因果及涅槃,叫做有觀,此觀能破空執。

【空有二宗】 在中國佛教的八宗中,俱舍宗是小乘的有宗,成實宗是小乘的空宗,法相宗是大乘的有宗,三論宗是大乘的空宗。

【空無】 謂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

【空無我】 1.一切法緣起性空,無我我所。2.無我所叫做空,無我見叫做無我。3.空與無我。

【空無邊處】 無色界之第一天名。

【空無邊處定】 修空無邊處的禪定。在人間修得這種禪定的人,死後便生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去。

【空無邊處地】 三界九地之一。

【空處】 無色界的一切都沒有形色,叫做空處,因共有四處的分別,所以又叫做四空處,或四無色處。

【空處定】 四無色定之一,厭色緣空而入定,此定與無邊的虛空相應,所以叫做空處定。

【空假中】 天臺宗所立的三諦與三觀。見三諦或三觀條。

【空三昧】 三三昧之一。

【空居天】 淩空而處的天,如欲界的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等四天,及色界的諸天是。

【空一切處】 又名空遍處,禪定的名字。

【空一顯色】 四大洲的天色不同,北洲金色,東洲銀色,南洲碧色,西洲赤色,因為這些顏色是須彌山四方天空所顯的顏色,所以叫做空一顯色。

【空即是色】 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若悟空性平等,則色空不二,故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華外道】 印度的小乘學者誹謗大乘是空華外道,非佛所說。

【空解脫門】 三解脫門之一。見三解脫門條。

【舍利】 1.鳥名。2.舍利弗母親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寂後火化,每凝結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間無物能損壞,菩薩以下,其堅度便相應減少。

【舍利子】 1.華譯靈骨,或堅固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的。2.人名。見舍利弗條。

【舍利弗】 舍利華譯為鶖鷺,弗華譯為子,因其母之眼似鶖鷺,故被號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稱身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舍利塔】 安置佛舍利的寶塔。

【舍衛】 地名,為古印度憍薩羅國的都城,華譯為好名聞,因其國中政教善良,風俗敦厚,且充滿許多有德有智的學者,嘉譽風聞各國,故名。

【舍衛國】 本名憍薩羅,舍衛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國名。

【舍那大戒】 梵網經所說的大乘菩薩戒,因是廬舍那佛所說的戒法,故名。

【花】 六種供物之一,是表示萬行成就以莊嚴佛果。

【近圓】 具足戒的別名。

【近緣】 三緣之一。

【近住】 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住在寺院裏不享男女同居生活的人,男的叫做近住男,女的叫做近住女。

【近住律儀】 指在家男女所受的八戒。

【近事】 親近奉事三寶之義。梵語優婆塞即近事男,優婆夷即近事女。

【近事男】 梵語叫做優婆塞,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子的通稱。

【近事女】 梵語叫做優婆夷,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女子的通稱。

【近事律儀】 指優婆塞和優婆夷所應受持的五戒。

【金山】 1.(喻)佛的身體。法華經說: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2.指須彌山周圍的七重金山。

【金口】 1.如來的身相是黃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2.如來的口舌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故名金口。

【金界】 金剛界的簡稱。

【金胎】 金剛界與胎藏界。金剛界者,表金剛不壞之義,以明智慧堅固不壞,能摧破煩惱,猶如金剛。胎藏界者,表如胎藏子之義,以明理體廣大,能攝萬德,猶如胎藏。以上金胎兩部是標幟大日如來理智二德的一對大法門,配之於事理因果,則金剛界是事是果,胎藏界是理是因。

【金流】 尼連河的別名。

【金華】 金波羅華的簡稱,即是金色的蓮花。

【金骨】 佛舍利。

【金蓮】 金剛部與蓮花部,亦即胎藏界三部中的二部。

【金剛】 金剛石,其性堅利,堅故不為他物所壞,利故能損壞他物,故佛經常以之比喻堅利。

【金剛定】 又名金剛三昧,即菩薩于最後位時,斷除最後一切最細微之煩惱而得的禪定。

【金剛山】 1.環繞世界的鐵圍山。2.須彌山。

【金剛杵】 兵器的名稱,就是現在寺院裏韋緲菩薩手裏所拿的東西。

【金剛身】 (喻)佛身堅固,好像金剛不可壞。

【金剛頂】 金剛界諸經諸會的通名。

【金剛手】 手執金剛杖或金剛杵的菩薩。

【金剛界】 開顯大日如來智德的部門。如來的智慧,能破諸惑障,而證實相之理,堅固銳利,有如金剛,故稱為金剛界。

【金剛界五部】 金剛界為始覺上轉之法門,轉在迷之九識,成五種之果智,故分類為五部。一、蓮華部,眾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蓮華部;二、金剛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經無數劫,不朽不坯,能破煩惱,如金剛之久埋泥中,不朽不坯,故名金剛部;三、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顯,入果位則理智顯現,覺道圓滿,故名佛部;四、寶部,佛之萬德圓滿中,福德無邊,故名寶部;五、羯磨部,羯磨華譯作業,佛為眾生而垂湣,成辦一切之事業,名羯磨部。

【金剛輪】 1.金剛的*輪,指密教。2.五輪之一,即金輪。

【金剛刹】 寺的別名。

【金剛座】 佛成等正覺時的座位,在摩羯陀國菩提伽耶菩提樹下。

【金剛神】 執金剛神的簡稱,又名金剛手,或金剛力士等,即手執金剛杵以保護佛法的神祇。

【金剛眾】 手執金剛杵的神祇眾類,亦即金剛神的眷屬。

【金剛乘】 真言教的別名。

【金剛慧】 通達事相的道理而破除諸相的智慧。

【金剛體】 好像金剛一般堅固的身體,即佛的身體。

【金剛智】 1.(喻)好像金剛一般堅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2.人名,為南印度光明國人,幼年出家,後受具戒,于中印那爛陀寺,廣學大小乘,三藏兼通,三十一歲,禮龍智為師,經七年,於密法無所不通,嘗于作法中,感見觀自在菩薩現身,證明其學成就,令往東土弘密乘,乃航海來華傳法。

【金剛心】 菩薩的大心,因菩薩的大心堅固不能壞好像金剛。

【金剛心菩薩】 大乘五十二個階位中,第五十一位的菩薩,叫做等覺,意思是此覺已經與佛差不多相等了,此時若回顧第十法雲地,已經可以叫做佛,若瞻望佛地,則還差一點,所以只叫做金剛心菩薩,或無垢地菩薩。

【金剛語言】 不出聲的默誦經文。

【金剛三昧】 又名金剛定。見金剛定條。

【金剛後心】 菩薩于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定,智用堅利,譬如金剛,叫做金剛定。有入住出三心,入時尚居眾生位,出時則成佛,當住位完滿,將屆出定時,名金剛後心。

【金剛滅定】 與金剛三昧同義。

【金剛薩埵】 菩薩名,因執持金剛杵,故又名金剛手菩薩,密宗以大日如來為初祖,此金剛薩埵為第二祖。

【金色頭陀】 摩訶迦葉的別名,因他的身體呈現出金色而且有光,在釋尊諸弟子中,以修頭陀第一著稱,故被稱為金色頭陀或飲光。

【金光明懺法】 又名吉祥懺法,天臺大師依金光明經而創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

【長衣】 比丘三衣或百一資具以外的衣。長是長物的意思。

【長行】 行數很長的經文,即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羅。

【長老】 年高德邵的比丘。

【長者】 1.年長或分尊的人。2.尊稱有道德的人。

【長物】 多餘的東西,如比丘多餘的衣缽金銀米穀等是。

【長缽】 比丘多餘的鐵缽。

【長養】 生長養育功德善根。

【長明燈】 又名續明燈,或無盡燈,即佛前日夜常明的燈。

【長時修】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長齋月】 適宜持續一個月齋食的月份,即正月、五月、九月。

【阿】 華譯為無,又雲真空,為眾音之母,一切字的種子。

【阿含】 小乘經的總名,華譯為法歸,是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的意思。又譯作無比法,即無可相比之法。共分為四部,即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

【阿含時】 五教之一,即佛成道之後十二年間在鹿野苑宣講阿含經的時期。

【阿含部】 屬於阿含的部門。

【阿那律】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稱。

【阿那含】 聲聞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華譯為不還,或是不來,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阿那含果】 貝阿那含條。

【阿那含向】 小乘四向中的第三向。見四向條。

【阿利耶】 阿賴耶識。

【阿伽陀】 藥名,華譯普去、無價、無病、不死藥。

【阿育王】 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華譯為無憂王,於西元前二七年間,統一全印度,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來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興慈悲,施仁政,於國內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傳法,使佛教發揚於國外。

【阿羅漢】 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阿字觀】 真言宗的觀法,亦即觀念阿字的方法。

【阿字七義】 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

【阿字布心】 一切真言之阿字,布于行者之心,叫做心作心,又叫做心布心,簡稱心心。

【阿字數息觀】 於出入息中觀阿字的觀法。

【阿蘭若】 華譯為寂靜處,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總稱。

【阿蘭若行】 十二頭陀行之一。

【阿蘭若處】 華譯為遠離處,或空閒處,即遠離熱鬧的空閒處。

【阿修羅】 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醜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

【阿修羅王】 法華經序品列有四個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緲阿修羅王、毗摩質多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

【阿修羅界】 阿修羅的世界。

【阿修羅道】 六道之一,多由嗔、慢、疑三個原因而投生。

【阿修羅戰】 阿修羅王與帝釋的戰鬥。修羅有美女,無好食,諸天有好食,無美女,於是互相憎嫉,時常戰鬥。

【阿僧祇】 華譯為無央數,是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阿僧祇劫】 華譯為無央數劫。劫是計算時代的名詞。

【阿鼻】 華譯為無間,即無間地獄。

【阿鼻地獄】 八大地獄之一,又名無間地獄,即是受苦無間斷的地獄,也是造極重罪的人死後所墮落的地方。

【阿闍世】 國王名,是佛住世時摩竭陀國的統治者,為太子時,聽惡友提婆達多的話,幽困父王頻毗娑婆。即位後,併吞小國,威震四鄰。但因害父罪,遍體生瘡,至佛所懺悔,痊癒後,即皈依釋尊,為佛門有力的護法。

【阿闍梨】 華譯為教授,或軌範正行,或悅眾,即是矯正弟子們行為的比丘。四分律五種的阿闍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

【阿難陀】 華譯慶喜,是白飯王的兒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從弟,生於佛成道之夜,後來隨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為佛執事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

【阿賴耶】 心識名,八識中的第八識,華譯為藏識,藏字有三義,即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謂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所藏謂阿賴耶識為前七識熏習的雜染法所覆藏;執藏謂阿賴耶識為第七識所執為自內我。又譯作無沒,即含藏諸法種子而不沒失。又雖在生死而不沒失,故名無沒。

【阿賴耶識】 八識中之第八識,由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生。參考阿賴耶條。

【阿梨耶識】 即阿賴耶識。

【阿陀那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義為執持,言此識之力,能執取維持善惡業因,及有情身體,使不破壞。

【阿摩羅識】 又作阿末羅,或庵摩羅,華譯為無垢,即清淨無垢之識,也是九識中的第九識。

【阿鞞跋致】 華譯為不退轉,是菩薩的階位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達此位。

【阿彌陀佛】 譯義為無量光,或無量壽,故亦稱為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阿彌陀三尊】 中尊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勢至菩薩。

【阿彌陀懺法】 又叫做無量壽懺法,即懺悔罪障,神超淨域的勝法。

【阿彌陀佛三名】 阿彌陀佛有三種譯名,即無量壽、無量光、甘露。

【阿耨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阿字本不生】 阿字譯為無,又雲真空,為眾音之母,一切字的種子,故即是般若實相的理體,無生無滅。

【陀羅尼】 華譯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原有四種,咒陀羅尼,不過是其中一種,但通常皆以咒為陀羅尼。

【陀羅尼三昧】 發無量陀羅尼的禪定名。

【雨華瑞】 法華六瑞之第三瑞,釋尊將要說法華經而入于三昧時,天空中如雨般落下四種的花,叫做雨花瑞。

【雨曼陀羅華】 由天降下曼陀羅華。

【青鬼】 青色的鬼,在地獄中呵責罪人。

【青蓮】 梵語優缽羅,即青色的蓮花,其葉修廣,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拿來譬喻佛的眼睛。

【青蓮華】 見青蓮條。

【非人】 指天龍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非天】 阿修羅,因阿修羅的果報似天而非天。

【非情】 無情識的事物,如草木土石等是。

【非器】 不堪受持佛法的根器。

【非色】 由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叫做色,非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即叫做非色,如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外的受想行識四蘊即是非色,故又稱為非色的四蘊。

【非色非心】 一切有為法分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非四大所造成的叫做非色,不與心相應的法叫做非心。

【非時】 晨朝至日中為時,日中至後夜為非時。

【非時食】 不應該食的時候食,即過午之食。

【非梵行】 又名不淨行,即不淨的行為,指淫事。

【非有非空】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也是中道的道理。

【非有非空門】 四門之一。見四門條。

【非有想非無想定】 非有想非無想處的禪定。

【非有想非無想天】 見非想非非想天條。

【非有想非無想處】 在無色界的第四處,也是三界的最高處,生於此處的人,沒有下地粗想的煩惱,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沒有細想的煩惱,故叫非無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錯認此處為真的涅槃處。

【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

【非非想處】 非想非非想處的簡稱。

【非想非非想天】 無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無色界的第四層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頂天。此天的禪定,無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無細想,故又曰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 非想非非想天的禪定。

【非擇滅無為】 三無為之一。見三無為條。

【竺法蘭】 中印度人,與迦葉摩騰,同來中國,宏揚佛法。

【拈花示眾】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拈花示眾,並不說法,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為禪宗的起源。

【呵佛罵祖】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禪師,一日上堂說:我這裹,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點鬼簿,拭瘡紙,佛是老胡屎橛。又有一僧問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如何是佛?雲答:幹屎橛。他也曾說過:釋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虛妄,縱是經典佛像,或聖或賢,既落形跡,皆屬生滅,並不是正常如實之道。

九畫

【皈依】 皈向、依靠、救度之義。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寶,也叫做三皈依。

【南無】 華譯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是眾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

【南無佛】 歸命於佛。

【南無阿彌陀佛】 歸命於阿彌陀佛。

【南無喝囉怛那哆羅夜耶】 南無是歸命,喝囉怛那是寶,哆囉夜耶是三,即歸命三寶。

【南山】 南山道宣,是四分律宗的祖師,他住在終南山的紵麻蘭若,故號為南山大師。見道宣條。

【南山三教】 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

【南山三觀】 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見三觀條。

【南宗】 達摩到中國來傳禪,到五祖弘忍的時候,有慧能神秀二位弟子,慧能在江南布化,叫做南宗,神秀在北方布化,叫做北宗。

【南洲】 在須彌山南方堿海上的大洲,即閻浮提,亦即吾人所住的世界。

【南能北秀】 南宗的慧能和北宗的神秀。

【南閻浮提】 與南洲同。

【南贍部洲】 又名南閻浮提,閻浮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我們所住的世界,就是在這個洲。

【俗人】 世俗的人。

【俗我】 又名假我,亦即凡夫所執著的妄我。

【俗戒】 1.指有漏的戒。2.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俗智】 1.俗人的智慧。2.明白俗諦的智慧。3.有漏雜染的智慧。

【俗塵】 指一切世間的人事而言。

【俗諦】 世間的真理,為二諦之一。

【信力】 五力之一。見五力條。

【信士】 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子。

【信女】 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

【信心】 對所聞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信向】 信仰三寶和歸向三寶。

【信樂】 確信和愛樂。

【信慧】 五根中的信根和慧根,信根能破邪見,慧根能斷無明。

【信解】 確信和瞭解。

【信解行證】 先信仰其法,次瞭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後必能證悟道果。

【信不退】 三不退之一。

【信成就】 六成就之一。

【信受奉行】 信受如來所說的法和切實奉行如來所說的法。

【信外輕毛】 (喻)信心動搖就好像輕毛一樣飄忽不定。

【信位菩薩】 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

【剃發】 剃掉鬚髮,是佛弟子出家之相,也是表明去除憍慢和跟外道的出家有別。

【枯定】 定多慧少的禪定。

【前念】 指過去的意念,未來的意念則叫做後念。

【前塵】 過去的事情。

【前佛後佛】 前佛是指釋迦佛,後佛是指彌勒佛。

【即】 融和不二不離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

【即離】 即與離。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別叫做離。

【即假】 圓教的假諦,乃空中二諦相即之假,故雲即假,以別於別教之假諦。

【即中】 圓教的中諦,乃空假二諦相即之中,故雲即中,以別於別教之中諦。

【即空】 一切法不是滅了之後才空,而是其自性本來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

【即空即假即中】 天臺所立之三觀。見三觀條。

【即心即佛】 又作即心是佛,或即心成佛,是此心就是佛的意思。

【即心是佛】 與即心即佛同義。

【即心念佛】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們的心性周遍法界,本來是清淨之佛體,但為無明所覆蓋,不能顯現,不顯現所以才與彌陀相隔十萬億佛土,若顯現即得己身之淨土,此心便是彌陀。

【即有即空】 謂一切有為法,其自性本來就是空,不是經過壞滅法之後才是空。

【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說三密加持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即事而真】 謂事理本來不二,在淺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垢】 煩惱的別名。

【垢結】 垢與結,都是煩惱的別名。

【垢識】 為惑所垢的心識。

【契經】 契合眾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

【契機】 契合眾生的根機。

【契理】 契合真理。

【威儀】 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

【威儀師】 傳授如何行住坐臥的教師。

【威德】 可畏為威,可愛為德。

【威德三昧】 發生威德力的禪定。

【威神力】 威嚴與神通的力量。

【帝釋】 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為玉皇大帝。

【帝網】 懸於帝釋天宮的寶網。

【帝網天珠】 帝釋懸寶珠網以裝飾宮殿,這些寶珠的光明互相輝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現。

【幽冥】 地府之獄,幽暗無光。

【幽途】 幽冥的道途,亦即充滿罪惡的人死後所趣向的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

【幽靈】 幽界的精靈,亦即六道中眼睛所看不到的眾生。

【度】 1.與渡同義,如舟子渡人過海的意思。2.出或離的意思,出是出離世俗,離是脫離生死。

【度生】 濟度眾生。

【度牒】 出家受戒時所發給的戒牒,也就是受戒的證明書。

【度僧】 度人為僧。

【律】 制止作惡的法則。

【律行】 戒律的實行。

【律宗】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為初祖。

【律相】 戒律的法相。

【律師】 專門研究佛教戒律的師父。

【律乘】 戒律的教法。

【律藏】 三藏之一。見三藏條。

【律懺】 戒律所說的懺悔法。

【律儀】 律是戒律,儀是儀則,謂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乃是吾人立身處世的儀則。

【律儀戒】 三聚淨戒之一,即規矩禮貌的戒律。

【後有】 1.未來的果報。2.後世的心身。

【後佛】 後來出世的佛,指彌勒佛。

【後念】 過去的念叫做前念,後來的念即叫做後念。

【後報】 這一世所造的善惡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報。

【後得智】 二智之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後得智。

【後五百歲】 1.大集經所說五種五百年中,第五個五百年,亦即鬥諍堅固的時期。見五五百年條。2.佛滅度五百歲之後。

【思假】 既思惑,因思惑之體,虛假不實。

【思惑】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思惟】 思考。

【思慧】 三慧之一。見三慧條。

【怨憎會苦】 八苦之一。見八苦條。

【怨親平等】 對怨敵和親人一視同仁,無有厚此薄彼的分別。

【恒沙】 1.恒河沙的簡稱。見恒河沙條。2.天臺宗所立三惑中之塵沙惑也叫做恒沙。

【恒沙定】 多如恒河沙數的禪定,為地藏菩薩每日晨朝所入觀察眾機的禪定。

【恒河】 恒伽河的簡稱,恒河又名殑伽河,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

【恒河沙】 恒河是印度大河,兩岸多細沙,佛說法時,每以恒河之細沙喻最多之數。

【拜佛】 禮拜諸佛。

【拜懺】 拜佛以求懺悔。

【持犯】 持戒與犯戒。持戒就是持戒律;犯戒就是犯了戒律。

【持名】 執持名號,即念誦佛的名字。

【持明】 1.即陀羅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持念】 受持和憶念正法,使不忘失。

【持律】 受持戒律。

【持素】 受持素食,亦即不食肉。

【持誦】 受持誦讀經典或是真言。

【持齋】 過了正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

【持戒】 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持戒波羅蜜】 六度之一。見六度條。

【持息觀】 五停心觀中的數息觀。

【施】 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

【施主】 實行佈施的主人。

【施行】 佈施的行法,亦即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人家。

【施食】 1.佈施食物給餓鬼。2.供養齋食給僧人。

【施食會】 佈施食物給鬼神等的法會。

【施無畏】 1.又名施無畏者,或施無畏菩提薩埵,即觀世音菩薩的別名。2.消除眾生的危難和恐怖。

【星宿劫】 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大劫中,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因為在這一個劫中,有千佛出世,其數多如天上之星宿,故名。

【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處非處力】 佛十力之一,即分別是非的智力。

【染】 不潔淨的意思。

【染心】 1.愛著的心。2.淫欲的心。

【染衣】 用木蘭色等壞色來染成的衣,即僧衣。

【染著】 對一切境界生起分別執著的心。

【染汙】 即煩惱,因煩惱能染汙人們的真性。

【染汙意】 第七識的別名,因第七識是迷染的根本。

【染汙無知】 一切煩惱,以無明為體,執著一切事理,其性不淨,故名染汙,其體昏闇,不知四諦的真理,故名無知,台學叫做見思惑,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能斷除。

【染法】 染汙之法,即三界內所有的一切事物。

【染界】 娑婆世界。

【染緣】 招感生死之苦果的因緣。

【柔軟】 謂心柔順於道。

【柔軟語】 柔和而能適合他人胃口的言語。

【柔順忍】 四忍之一。見四忍條。

【毗盧】 毗盧舍那的簡稱,也是法身佛的通稱。

【毗盧舍那】 又作毗盧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稱。佛有三身,就有三個名號,毗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名號,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報身的名號,釋迦牟尼是應身的名號。毗盧舍那華譯為遍一切處,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盧舍那華譯為淨滿,是清淨圓滿的意思。

【毗盧性海】 梵語毗盧遮那華譯為遍一切處,法性遍一切處,好像無涯的大海。

【毗舍浮】 又作毗舍婆,華譯為遍勝,是七佛中的第三尊佛名。

【毗奈耶】 即律藏。三藏之一。

【毗沙門】 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華譯為多聞,即多聞天王。

【毗婆屍】 華譯為勝觀,是七佛中的第一尊佛名。

【毗梨耶】 華譯精進,為六度之一。

【毗缽舍那】 華譯為觀,即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

【流轉】 流落輾轉於生死。

【流轉門】 流轉於生死之門。在四聖諦中,苦集二諦是流轉門,滅道二諦是還滅門。

【流轉還滅】 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屬於迷,還滅門屬於悟。

【界】 1.差別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別而無混雜。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體。

【界分】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

【界如】 十界與十如。天臺宗觀一念之心中即具有三千諸法,此三千諸法,是由十界與十如及三世間所組成的,所以叫做界如三千。

【界地】 三界九地的簡稱。見三界九地條。

【界趣】 謂三界六趣是眾生生死輪回的地方。

【界內】 三界之內。

【界內教】 對三界中的眾生說如何才能斷除見思惑以便將來出離三界的教法,如天臺宗所立的藏教與通教是。

【界內感】 指見思二惑,因見思二惑能招感三界內之生死果報。

【界內事教】 天臺宗說三藏教雖然精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門,但其理只屬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還很淺薄,故貶之為界內事教。

【界內理教】 指天臺宗所說的通教。通教談論事相雖然遜于藏教,但窮理較深,達於生即無生,空即不空,故褒之為界內理教。

【界外】 三界之外。

【界外教】 天臺立四教,藏通二教是界內教,別圓二教是界外教。

【界外事教】 指天臺宗所說的別教。別教的菩薩,迷中道之理重,故要分別一切事物以方便悟理,謂之界外事教。

【界外理教】 指天臺宗所說的圓教。圓教的菩薩迷理較輕,故不假借分別事物的方便,而直談一切萬法為中道實相的妙理,謂之界外理教。

【相】 表現於外而能想像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

【相大】 三大之一。見三大條。

【相分】 心法四分之一。見四分條。

【相好】 極好的相貌。一切菩薩修滿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後,就要再修各種的相好,修了一百種福,才能成就一種相好,這是在佛前修的,要種得相好滿足了,才可以成佛。

【相宗】 法相宗的簡稱,在佛教的宗派中,以萬法之生起,歸於阿賴耶識,因而就其所生之法,廣為分別名相者,名為相宗。華嚴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天臺四教中的通教,八宗中的唯識宗皆是。

【相即】 謂事理相融,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無礙。

【相縛】 心為假相所縛而感到不自在。

【相空】 一切法都有性和相的兩方面,性方面的空無叫做性空,相方面的空無即叫做相空。

【相空教】 南山所立三教之一。

【相空觀】 南山所立三觀之一。

【相待】 相對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是。

【相待有】 三種有之一。見三種有條。

【相待假】 相待是相對的意思,如長對短而有長,短對長而有短是,這些相對而有之法,如長和短的本體,只有假相而無實體,叫做相待假。

【相應】 互相呼應。依瑜伽論之意,有三種相應,一者,一切所緣之境,與心相應,名境相應;二者,行與理相應,名行相應;三者,三乘聖者,所修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應,此三種相應,攝盡一切法。

【相應心】 妄心與煩惱契合在一起。

【相應宗】 真言宗的別名,因真言宗是以三密相應為旨趣。

【相應法】 心心所的別名。俱舍論說: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相續心】 連續不斷的念頭。

【眉間光】 從眉間白毫相發出來的光。

【眉間白毫相】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眉間有白毛,內外映徹如白琉璃,宛轉右旋。

【祇園】 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

【祇園精舍】 只陀園林須達精舍的簡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在舍衛城,乃須達多長者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

【祇洹精舍】 祇園精舍。

【祇樹】 只陀太子的樹林。

【祇樹給孤獨園】 只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的園地,此園在古印度舍衛國,佛陀常在那裏講經說法。

【耶輸陀羅】 悉達多太子的夫人,羅侯羅的母親,她後來跟隨摩訶波闍波提出家。

【耶輸多羅】 即耶輸陀羅。

【背念】 厭背生死而安住於涅槃的心念。

【背舍】 即八背舍。見八背舍條。

【胎生】 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類在母胎之內完成身體之後才出生是。劫初的人類,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後來因為發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變為胎生。

【胎金】 胎藏界與金剛界。

【胎藏界】 眾生本有的性德,攝持含藏一切如來的功德,如母胎攝藏嬰兒,故稱胎藏界。

【紅蓮花】 紅色的蓮花。

【紅蓮地獄】 八寒地獄之第七,因其處寒冷皮肉分裂如紅蓮花,故名。

【紅蓮大紅蓮】 八寒地獄之第八。

【苦本】 痛苦的根本,即貪欲。

【苦因】 痛苦的原因。

【苦果】 痛苦的果報。

【苦性】 痛苦的本性,俱舍論說有三種,即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苦苦】 三苦之一。見三苦條。

【苦行】 很艱苦的修行方法。

【苦輪】 (喻)生死的苦果好像車輪一樣旋轉。

【苦余】 三餘之一。見三餘條。

【苦諦】 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苦智】 明白苦諦的道理的智慧。

【苦海】 (喻)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于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

【苦際】 苦報的終點,亦即最後一次受生死的身體。

【苦空】 苦與空。見苦空無常無我條。

【苦空無常】 苦、空、無我。見苦空無常無我條。

【苦空無常無我】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說眾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的,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苦聖諦】 簡稱苦諦。見四聖諦條。

【苦法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苦法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苦類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苦類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苦集滅道】 即四聖諦。見四聖諦條。

【苾芻】 華譯比丘,義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芻原是一種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

【苾芻尼】 比丘尼。

【苾芻律儀】 比丘所應受持的戒律,即二百五十條之具足戒。

【表詮】 二詮之一。見二詮條。

【表業】 身口意之三表業。

【表戒】 受戒者登上戒壇,發表其身口意之三業,而真正受得戒法,謂之表戒。此時受戒者體內,發得而不表顯於三業之戒體,謂之無表戒。

【表相】 借一個有相的東西來表顯一個沒有形相的真理。

【表無表戒】 表戒與無表戒。見表戒條。

【衲】 比丘的糞掃衣,亦即頭陀比丘的法衣。

【衲子】 又叫做衲僧,是禪僧的別稱,因禪僧多穿一衲衣而游方各處。

【段食】 四食之一,即以香味觸三塵為體,用鼻舌分分段段而食,我們的食,即屬此種。

【計度】 以意識的作用去思量分別種種的事物。

【軌持】 即法的意義。軌者軌范,使人生起領解心,持者維持,維持其體而不混亂其他的個體。

【迦迦】 又叫做迦迦羅,華嘩為鳥。

【迦陵】 迦陵頻伽的簡稱。

【迦陵頻迦】 鳥名,華譯好聲,或和雅。

【迦樓羅】 又作迦留羅,華譯為金翅鳥,它取龍為食,為八部眾之一。

【迦旃延】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

【迦葉】 亦稱摩訶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在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

【迦葉佛】 華譯為飲光,是七佛中的第六尊佛。

【迦葉尊者】 見迦葉條。

【迦毗羅衛】 國名,即釋迦佛所出生的國家,現在尼泊爾的西部。

【迦膩色加王】 原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信奉佛教,召集舉行第四次結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經典,或刻於赤銅鍱中,其功績與阿育王並稱。

【重山】 (喻)煩惱厚重如山。

【重如】 即如如。至高無上的智叫做智智,至高無上的理叫做如如。見如如條。

【重頌】 十二分教之一。

【重障】 很厚重的障礙。眾生有三種很厚重的障礙以致不能成佛,那就是惑障、業障、報障。惑障即一切之無明煩惱,業障指五逆十惡等,報障指三途八難等。

【重誓】 又叫做重願,即很深重的誓願。

【重關】 悟道的難關。

【重空觀】 重空是空之又空,重空觀就是空之又空的觀法。

【重複衣】 僧伽梨的別名。

【重緣心】 我們的心若是忽然的生起而攀緣善惡的境界,叫做獨頭心,若是相續而且攀緣前有之念,即叫做重緣心。

【降誕】 佛降生於世。

【降伏】 以威力降伏他人。

【降伏法】 以威力降伏怨敵或是惡魔之法,如修五大明王之法是。

【降伏坐】 又名降魔坐,即先以右足置於左股上,再以左足置於右股上的種坐法,反之者則叫做吉祥坐。

【降魔】 降伏惡魔。

【降魔相】 八相成道之一。

【降魔坐】 見降伏坐條。

【音教】 以聲音宣說的教法。

【聲音念誦】 出聲念佛或是誦經。

【風刀】 (喻)人臨命終時,體中的風大動搖支解其體,好像刀割一樣的痛苦。

【風大】 四大之一。見四大條。

【風色】 (喻)物之空無猶如風之無色。

【風災】 大三災之一。見大三災條。

【風輪】 四輪之一。見四輪條。

【飛行皇帝】 轉輪聖王的別名,因轉輪聖王能在空中飛行自在。

【飛花落葉】 獨覺乘的行人,獨處山林,見飛花落葉,便能悟知世法無常,因而開悟獲證涅槃。

【食時】 正食的時候,也就是日出至午前之一段時間。

【食四分】 凡有飯食,即以四分分之,一供養本尊,二行者自分,三同學共食,四以濟饑貧。

【首陀】 又叫做首陀羅,是古印度四大姓之一,也是農人奴隸階級。

【首陀羅】 見首陀條。

【首楞嚴】 定名,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香入】 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

【香刹】 佛寺。

【香水海】 圍繞著須彌山的內海,海水具有八功德,因其味芳香,故名香水海。

相關文章:
八正道-佛學常見辭匯 陳義孝 緣氣:(7188)
佛學常識 李炳南老居士 緣氣:(6308)
佛學常見辭匯 (十六畫~) 陳義孝居士 緣氣:(7430)
佛學常見辭匯 (十三畫~十五畫) 陳義孝居士 緣氣:(6946)
佛學常見辭匯 (十畫~十二畫) 陳義孝居士 緣氣:(6758)
佛學常見辭匯 (四畫~六畫) 陳義孝居士 緣氣:(7021)
佛學常見辭匯 (一畫~三畫) 陳義孝居士 緣氣:(6908)

上一篇(佛學常見辭匯 (十畫~十) 回目錄 下一篇(佛學常見辭匯 (四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