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通過吾人對法藏十重唯識的分析,我們知道即便在初教三重唯識觀中,法藏與窺基之唯識學的說法便有不同,法藏的確在其十重觀法上預設了如來藏思想的基礎,但是此處所謂的如來藏是《大乘起信論》中本覺之絕對的一心,而非不覺與始覺之二門。一般說法藏思想等於如來藏思想,常是就此流轉與還滅二門來說的如來藏緣起說,但是法藏更重視離言絕相的本覺一心。至於本覺之如來藏則有通於空思想的可能,這在世親的佛性論及真諦的譯作中,便已包含其中。是故對《大乘起信論》定位也有重新理解之必要。

 

        其次是,法藏在經歷天台智顗對於唯心思想的批判之後[64],以及從法藏對智儼說法的修正之後,法藏難道會沒有意識到如來藏緣起說的問題?在地論南北道及攝論師之間的複雜發展關係中,如果我們認為法藏的思想,不過是如來藏思想的一般繼承,是否我們會忽視了法藏的思想廣度及深度。是以上田義文所謂的華嚴宗不識真諦所傳唯識學,吾人認為未必恰當,反倒是由於法藏認識了真諦的唯識學而不願意停留於此,他要為空有圓融,提出另一種可能的說明。因此終頓二教唯識觀(四至七重唯識觀)的提出,預想了較真諦唯識學以及更是真心派的南北地論師以及《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末三重圓教之唯識觀,則是依全性起用之如來性起思想,說心與法界之圓融無二。

 

         圓教唯識觀的提出,是因為無論從真諦之說第八阿梨耶通真妄,或據窺P.132 基之第八阿賴耶識為妄識,或者地論師之言第七阿梨耶識為法界生起之依持,這些都是從因地上說心識緣生萬法的說法。而別圓之教,立果地之上,說「起即不起,不起即起」之如來性起之時,此時全性起用之一心即是真如,而全體法界亦是真如。陳榮灼曾從三個角度歸納「自性清淨心」的可能涵義,一是順著《增一阿含》的「心性本淨」,此同於《般若》之「心無自性」,第二是真諦唯識古學透過「阿摩羅識」所理解的,它是作為「智」的「自性清淨心」,第三則是「如來藏緣起系統」的自性清淨心。[65]

裝飾性圖片

姓名 郭朝順
聯絡電話 (02)2663-2102#4934
E-mail chaoshun@cc.hfu.edu.tw
個人網站 http://www.hfu.edu.tw/~chaoshun/
類別 專任師資
職稱 副教授
學歷 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專長 天台宗哲學、華嚴宗哲學、佛教詮釋理論、佛教文化哲學

「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89141002.pdf

 

 

             但是筆者認為,法藏既不滿足於如來藏緣起之因果、本末、染淨為二的法,同時也不能夠接受無隨緣之用的「阿摩羅識」這類法藏視為「凝然真如」的立場,同時法藏還意識到「心無自性」說的必要性[66],是以華嚴之性起思想,透過「不變隨緣、無性似有、理無情有」等三性同異說,法藏一方面轉變唯識的三性說,同時也恢復了心識哲學與般若性空思想間的關連,泯除了其間的對立,此一努力正同於上田所稱真諦或真諦所傳之唯識學之克服空有對立的目的,但通過獨特的論述過程,開出華嚴宗對於空有對立思想之解決的獨特結果,成立了華嚴圓教之特殊教義。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郭朝順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八期(2003.07)
頁103-132

©2003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臺北市

 

P.103

  

提要

 

        關於華嚴宗賢首法藏的心識思想之解讀,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課題。因為其中涉及了經典翻譯,印度唯識學之發展,無著與世親思想性質之定位,唯識與如來藏思想之關連,真諦及玄奘所傳唯識學的異同,攝地論師的傳承,《大乘起信論》的作者及解讀等,上述種種問題都影響了對於法藏自身思想的理解。本文嘗試先對上述種種問題中與華嚴心識思想相關者加以討論,並說明其相關的理由,然後整理出關於這些問題的幾種可能成立的答案。最後,再通過法藏十重唯識觀與窺基五重唯識觀的對比,及十重唯識與法藏五教判之間的對應關係,說明在法藏心目中,唯識與如來藏這兩種心識思想雖都不違背佛教緣起性空思想的基本理念,但二者因果對立的格局,並不能與法藏立於純粹果地之別教一乘圓教的究竟理想等同,唯識與如來藏思想最多只能表示始終頓三教之唯識觀(第一重至第七重),末三重圓教之唯識觀,才真正在一心與法界相即的立場上,徹底解決因/果以及空/有對立的問題。

 

關鍵詞:十重唯識、如來藏、唯識思想、法界緣起、三性、三性同異、法藏、真諦、窺基、華嚴宗、法相宗


上一篇(佛性與般若) 回目錄 下一篇(當代華人佛學研究角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