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
◎ 按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依序排列。 |
◎凡所引用佛經,皆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所製作的「CBETA電子佛典系列-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至第五十五冊暨第八十五冊」光碟資料庫為主(日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授權CBETA輸入及公開,2002年5月,致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
專書 |
《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台北:籠田出版,1982年2月) |
中村元,《慈悲》(台北:東大,1997年9月) |
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1989年) |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1987年) |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99年12月) |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年) |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年1989年1月) |
立花隆,《瀕死體驗》(台北:方智,1998年) |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 |
全佛編輯部主編,《觀世音菩薩經典》(台北:全佛文化,1995年) |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文學〉(台北:華正,1989年3月) |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
吳遠釋譯,《弘明集》(台北:佛光,1998年) |
林淑媛,《慈航普渡》(台北:大安,2004年) |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年) |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1994年) |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1996年6月) |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台北:漢忠,1996年) |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4年) |
張火慶、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1984年6月) |
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1991年4月) |
清孫文川,《南朝佛寺志》(台北:宗青圖書,1994年11月) |
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1993年) |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12月)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
湯錫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漢聲,1973年) |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2000年2月) |
楊家駱主編,《搜神記》(台北:鼎文,1978年) |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昭明,2000年2月) |
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台北:三民,2005年) |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註》(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 |
劉長東,《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
劉勰《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1997年10月) |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台北:彌勒出版,1983年1月) |
鄭小江主編,《中國死亡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年) |
鄭良基,《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台北:文史哲,2002年4月) |
魯迅,《古小說勾沉》(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1992年) |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2001年1月) |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台北:新文豐出版,1996年9月) |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台北:新文豐出版,民國85年9月) |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1995年2月) |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民國75年4月) |
釋印順,《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1994年6月) |
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1992年1月) |
釋印順,《學佛三要》(新竹:正聞出版,1971年) |
釋印順,《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1998年) |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2001年) |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2003年3月) |
釋演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台北:天華,1978年) |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1979) |
楊柳橋,《莊子譯詁》(台北:書林,1995年8月) |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2003年) |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 年9月) |
劉立夫,《弘道與明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5月) |
許里和,《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1998年 3月) |
|
史書 |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第四冊(台北:鼎文書局,1995年10月) |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商務,1988年1月) |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1976年) |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1973年) |
梁•沈約撰,《宋書》(台北:鼎文,1975年6月) |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巿:鼎文,1975年) |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商務,1988年1月) |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巿:鼎文,1975年) |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1985年3月) |
|
期刊論文 |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 |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倫理建設〉,《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7月) |
王青,〈西域冥府遊歷故事對中土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 |
王國良,〈六朝佛教應驗記研究〉,「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研討會」(1998年12月28-30日) |
王連儒,〈經史之鑑與志怪小說理論及創作〉,《北京大學學報》論文專刊(2000年) |
左浩坤、杜波,〈生命的執著與死亡的否定〉,《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總第20卷(1999年10月) |
余世明,〈南朝時期部曲性質及相關問題試說〉,《貴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 |
宋道發,〈觀音感應初探〉,《法音》第12期(總第160期,1997年) |
林淑媛,《慈航普度--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中央中研所博論,2000年) |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大中研所博論,2004年5月) |
張火慶,〈重讀細論《冥報記》〉,《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6月) |
張瑞芬,〈《觀世音應驗記》與《冥祥記》諸書-論六朝釋氏輔教書與志怪之關係〉,(台中:逢甲大學《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9月)。 |
曹道衡,〈論王琰和他的《冥祥記》〉,《文學遺產》第一期,(1992年) |
陳洪,〈盂蘭盆會起源及有關問題新探〉,《佛學研究》,(1999年) |
陳筱芳,〈中國傳統報應觀的源頭:春秋善惡報應觀〉,《求索》,(2004年) |
陳筱芳,〈中國傳統報應觀與佛教果報觀的差異及文化根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 |
陸春雄,《觀音慈林集研究》,中山中研所碩士91(電子全文下載) |
黃慧英,《初期佛教生天思想研究》,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
劉苑如,〈理與教──從《冥祥記》到《冥報記》的小說發展〉,中研院中國文哲所92/20030801∼20040731國科會論文 |
劉惠卿,〈釋氏輔教之書: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新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6卷10期(2005年) |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中正中研究所博論(1998) |
樓宇烈,〈東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觀世音靈驗故事雜談〉,《中原文物》,1986年 |
藍吉富,〈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1995年4月) |
嚴耀中,〈東晉南朝佛教戒律發展〉,《佛學研究》(1996年) |
嚴耀中,〈論隋以前法華經的流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
釋覺了,《佛教信徒瀕死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四位信徒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 |
|
網路資料 |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年7月) |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Magazine&nums=1104 |
于君方,〈普門品的投影──談觀音「偽經」的保存性〉,香光莊嚴44期(1995年12月) |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44/main1.htm |
王月清,〈中國佛教勸善書初探〉,《佛學研究》(1999年,總第八期) |
http://vip.6to23.com/shanshu/xueshu/zhongguofj.htm |
王國良,〈劉薩荷故事研究--以《冥祥記•劉薩荷》為主的考察〉,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
http://www.guoxue.com/discord/wjyth/wangguoliang002.htm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成佛之道》(增註本) |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4.html |
吳正嵐,〈論六朝江東士族信仰的變遷〉 |
http://202.119.42.25/sxhistory/wzl_001.htm |
呂應鐘,《不再神秘的特異功能》 |
http://www.thinkerstar.com/lu/speeches/psipower.htm |
宋珂君,〈涅槃:宗教小說的結尾套路及佛教修行寓意〉,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 |
http://lfz.vip.sina.com/zxdt/m/200203.htm |
胡寶國,〈論漢唐間史學的發展〉 |
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g02/308.html#_ftn12 |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 |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2/2-8.HTM |
張國剛,〈佛教的世俗化與民間佛教結社〉 |
http://ccsh.nankai.edu.cn/xslt/zhanggg/wenxia/02.doc |
張躍生,〈佛教文化與唐前小說〉,佛教在線〈電子雜誌〉總第2期(2003年4月1日) |
http://zz.fjnet.com/002/content%5Clw.htm |
陳洪,〈佛教八關齋與中古小說〉 |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884 |
陳祚龍,〈劉薩河研究----敦煌佛教文獻解析之一〉,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hkbj/bj73_2.htm |
聖嚴,〈卍觀世音菩薩〉 |
http://www.math.ncu.edu.tw/~david/DharmaDrum/guide6.txt |
劉立夫,〈晉宋之際佛教因果報應論爭述評〉,《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1年3月號) |
http://www.whpq.org/whpq/200103/200103/006.htm |
樓宇烈,〈法華經與觀世音信仰〉 |
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953 |
蔡元隆,《乩童與通靈現象對現今社會的影響》 |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51-28.htm |
藍吉富,〈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1995年4月)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008_16.htm |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s/02/2-14.htm |
釋印順,《成佛之道(增註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4.html |
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4/yinshun24-21.html |
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報》第七期(1994年7月) |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5C07%5C07_01.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