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中文文獻部分 |
1. 丁仁傑(1997),『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極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佛光山第一界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獎,佛光出版社,第一冊。 |
2. 王順民(1991),『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之服務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3.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基礎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4. 王德增(1992),特許加盟體系管理與控制之研究,國力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5. 王國安(2002),『兒童教育連鎖產業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相關因應策略之研究-通路與組織發展計畫』,大葉大學事業經營所碩士論文。 |
6. 王德業(1992),『特許加盟體系管理與控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器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7. 王宜敏、林東清(2000),「21世紀企業知識管理架構之探討¾對資訊經理人之新挑戰」,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會務通訊47期,頁41-52。 |
8. 司徒達賢(1994),『台灣中小企業之經營策略』,中小企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
9. 何建興(2002),『佛教量論的宗教意義』,揭諦第四期,P37-55。 |
10. 妙法蓮華經『淺說佛學五』,和裕出版社。 |
11. 佛的本身故事;和裕出版社。 |
12. 佛學淺說與佛的故事;和裕出版社。 |
13. 邱義興(2003),『非營利組織資金成本型態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14. 李德川(2001),『利用非營利組織從事非法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15. 呂育一,徐木蘭(1994),『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之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大管理論叢,第五卷第一期。 |
16. 吳彥毅(1998),『連鎖經營發展歷程之研究』,東吳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 |
17. 李淨錦(2001),台灣連鎖加盟特集,中華民國加盟促進協會,民國九十年。 |
18. 李霖生(200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玄義疏論』,玄奘人文學報第一期,P175-190。 |
19. 佛學中常見的詞彙:陳義孝居士;高雄淨宗協會。 |
20. 巫漢增(2003),『連鎖體系行銷策略之研究』,九十二年二月,大葉大學碩士論文。 |
21. 林娟娟(1990)『影響連鎖經營型態之因素---我國零售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22. 林金卿(2001),非營利組織策略管理之研究-以財團法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所碩士論文。 |
23. 吳青蓉(2002),『非營利組織行銷之研究-以嘉義地區民間信仰宗教團體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24. 金剛經;譚錫永著;全佛出版社。 |
25. 林贖姬、樊景立、吳靜吉、司徒達賢(1994),『薪資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管理評論,第13卷第2期,1994年,頁87-108。 |
26. 林鉦琴(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管理科學學報,第13卷第3期,P391-415。 |
27. 林鉦琴(2003),『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為實徵切入分析組織公民行為與員工工作考績之結構模式比較』,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3夏季號,第三卷第二期。P093-113。 |
28. 林麗娟(2000),『知識分享之研究-以社會交換之觀點』,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29. 金剛經講錄,道源法師,佛陀文教基金會。 |
30. 金剛經持驗錄;蓮歌子;三寶弟子印贈、和裕出版社。 |
31. 金剛經講義;達理法師;三會學處。 |
32. 洪金順(1994),『運用AHP方法探討『核四案』決策分析之研究』。品質管制月刊,2001.1,P32-36。 |
33. 洪光遠(民81)譯,組織領導。台北:桂冠。 |
34. 徐寶璋(2003),『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功能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台灣省加義士大天宮附屬慈善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35. 徐村和(1998),『模糊德爾菲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第四卷第一期,P59-72。 |
36. 許道然(2002),『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十二期,P113-146。 |
37. 許道然(1997),『不同待遇類型與待遇滿足感及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九期,P349-386。 |
38. 孫思源(2000),「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資訊系統委外合夥關係之影響因素」,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
39. 黃銘廷(2000),『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
40. 張智源(2003),『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的政策性角色與功能:以台灣地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
41. 陳淞慶(2000),『捐款人對非營利機構行銷傳播活動的態度與捐款人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42. 陳淑瑤(2003),『非營利組織的顧客滿意度關鍵成功因素研究-以青年志工中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43. 淨空老法師講述;金剛經之啟示;三寶弟子印贈。 |
44. 黃家齊(2002),『組織控制、交換關係與組織公民行為-組織公正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第九卷第二期,1-34。 |
45. 黃家齊(2002),『組織公正與員工行為-構面間關連性差異及交往原則的直接與干擾效果』,交大管理學報,第十二卷第二期,P35-78。 |
46. 黃正雄(1997),『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價值觀契合與員工效能之關係』,國裡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47.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記(1994),『佛說大乘無量壽經莊嚴清靜平等覺經親聞記』。 |
48. 張翠玲(1991),『連鎖加盟體系總公司控制機制之探討---特許加盟與自願加盟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49. 莊文華(1994),連鎖體系擴張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50. 許士軍(1993),連鎖加盟事業---序言,賴山水著,聯經出版事業。 |
51. 陳瑞全(2003),『階層式模糊積分多屬性決策方法應用於-e-learning學習績效評估-以中華電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52. 莊安祺出版社翻譯,Paul Stoltz(1998),『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時報出版社。 |
53. 張怡筠(2002),提昇自己的逆境商數,時報出版社網站。 |
54. 莊安祺出版社翻譯,Paul Stoltz(2004),,工作AQ:知識經濟職場守則,時報出版社 |
55. 黃家齊(2002),『組織公正與組織公民行為-認知型與情感型信任的中介效果』,台大管理論叢,12(2),P107-141。 |
56. 陳心田(2003),『『關係人口』與『利社會組織行為』:軍事後勤服務行組織的依像探索性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3秋季號第三卷第三期,P107-125。 |
57. 陳心田(2003),『人力來源、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軍事人口結構轉變過程的一項探索性研究』,管理評論,第二十二卷,第三期。財團法人光華管理側進基金會發行。 |
58. 傳布法師,心經要解,和裕出版社。金剛經說誰麼;南懷謹;考古出版社。 |
59. 楊琇勳(2003),『台灣宗教型非營利組織之國際化策略探討-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60. 演培法師華嚴經菩賢行願品講記;靜心叢書。 |
61. 圓覺經略說;南懷謹;考古出版社。 |
62. 溫金豐、錢書華(2002),『報酬結構、認知公平與研發人員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某高科技研究機構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一期,P19-35。 |
63. 鄭伯壎(1993),『組織價值觀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的關係:不同加權模式與差距模式之比較』,中華心理學刊,民國八十二年第三十五卷,第一期,P43-58。 |
64. 廖國鋒、范淼、許世卿(2001),『組織結構特性對組織公正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影響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一期,第43-58頁。 |
65. 劉鑫(2002),『組織變革下員工角色衝突、組織承諾與士氣之關連性研究-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 |
66. 劉原超(2001),『連鎖經營的核心本質---創新』,第一屆兩岸連鎖加盟高階總裁管理論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暨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2001年11月。 |
67.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68. 鄭文英(2000),『分析層級程序法中的問卷資料統計分析』,管理與系統,第七卷第三期,P433-442。 |
69. 盧天助(2003),『非營利組織參與公私協力關係模式之可行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70. 賴世剛、方溪泉(1997),『AHP與修正後AHP方案排序為基礎的比較』,都市與計畫,第二十四卷,第二期,P211-224。 |
71. 韓德仙(2002),『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適當性之研究-以教育事物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72. 關朝基(2003),『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73. 羅虞村(民76)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 |
74. 釋海濤(2004),『菩薩四法經典』,佛陀教育中心。 |
75. 釋聖嚴(1993),『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傅偉勳主編,正中書局。 |
76. 顧志遠(1996),『多架構AHP模式建立之研究』,管理與系統,第三卷第二期,P217∼232。 |
二、英文文獻部分: |
1. Adams,J.S.(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2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
2. Asher, H.B.(1983), Causal Modeling, Beverly Hills, CA: Sage |
3. Anderson, J.C. & Narus, J.A.(1990),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pp.42-58. |
4. Alavi, M. (1997), KPMG Peat Marwick U.S.: One Giant Brai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July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