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他空思想要論
多羅那他 著 許得存 譯
在這裡要了解大乘了義中觀自性,總示教派差別,認識中觀的建立,清除他
分別邊,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觀點是離解脫道,本派佛教主張與解脫道相關聯。
外道教派雖然不承認有解脫道,但是在有關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順世派認為,從
“無”見謗果,意在說明障礙法上沒有清淨善趣道。數論派、裸體派、隨行本尊
殊勝派、靜慮派部主張有善趣道。他們認為,棄罪修善,生為人和欲界天,修四
靜慮,生於色界,修無色界、四定,生於無色界。
關於外道各派主張無解脫道的原因是這樣的,所謂“補特伽羅我執,”是不
能拋棄執我之心。所以,外道各派認為無解脫道。各派都認為,在從無始輪回相
續而來的堅固執我心上,我遍一切處,即立有。修其義,我執沒有其他對治,所
以,不能舍棄我執。我執又是產生其他一切煩惱之常,子解此生和欲界為苦,色
等一切粗法不諦實,欲小知足,修習慈悲和敵我平等性的平等。四根本墮罪等也
有見修善行,所以,承認有善趣道。佛教主要分四大派別,即分別說部、經部、
唯識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其中的前面部屬於小乘佛教聲聞部,後兩派屬於
大乘佛教。把這些派別區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教是根據小乘藏為究竟佛語和大乘
至言藏為究竟佛語分的。一般所說的劣乘和大乘是指劣乘教派和大乘教派。
關於補特伽羅歸於大乘佛教或大乘佛教觀點的問題上,各教派的意見很不一
致。《大乘道意樂加行續》說,“生是大乘”。《小乘意樂加行續》說:“生為
劣乘”。如果任何續中未生前兩者,如何讀誦經典?如何記憶經義?如何開創教
派?補特伽羅非大乘師,補特伽羅亦非小乘師。有些人雖然屬於大乘教派,卻入
劣乘;有些人雖宗劣乘教派,卻入大乘道。兩者亦有大乘師,也有劣乘,又有許
多持教派而不入道者,入道之人無教派是根本不可能的。
說一切有部認為,心、心所,色境等十非生滅等。行,虛空等三無為法及未
來諸法從各自位成為實體,主張實有各分,粗法和常住法沒有諦實,從境、根諦
生識,謂“現見眼色”。
迦濕彌羅分別說善派認為,一切有為法剎那滅是無常,補特伽羅我除了心所
立外,沒有實體。
正量部等劣派認為,一切有為法最終要滅,所以無常,非剎那之滅,什麼是
常法?唯有外道各派所立之我為常,沒有如我般的自主,總之,唯獨我實有,自
性真實。在此由於我見之過,雖然表面上主張沒有解脫,由於皈依佛教,有欲解
脫的等起屍羅和聞、思、修三者,逐漸成為獲得解脫的福譯。說一切有部所說的
法被《對法七論》說成是教語。經部和經常說不了義的正理部認為,觀點和教派
仿佛論理必須承認,論也認定為分別說。
對於上面所說的的諸法,經部師認為,沒有無為法;行者,“假有”,唯心
所立,故無實。色等無粗常,識無常有,未來也是假有,謂“現在的微塵”,剎
那無實,眼不見色,眼識不直接見色,眼識所見是為了眼識本身而現有色,成為
色的異門。但是,對於出現的相施相,具有色等外境;《對法七論》等非佛語,
分別說部等迷亂論典,必須針對經部師說。這兩部認為,佛語只是為了聲聞弟子
而說的藏,《般若經》、《寶積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非佛語。大小乘佛
教具有補特伽羅所作的差別,沒有相異經典。那些關於那個實有和破大乘的說法
都是教派上的錯誤,補特伽羅無我和剎那滅等一切他法是自位錯誤。
唯識派認為,色等諸外境猶如夢中色,只在識中,不在外境。譬如,以色為
例,所說的眼根,是眼遍照心,眼本身沒有相。所說色,是色遍照心,色本身無
相,唯從此生眼識,三者之中各別有錯誤。因為,識實有自性,所以,觀見眼實
是自見自。如果生起色相,除了從識生起外。舍棄其他外境之相,絕非有色。但
是,在沒有証辨之時,考慮“眼見色”,通過觀察後認為沒有色、色中之識有自
性。識等一切識有自性,猶如存在於外境,是所執有,如果存在於心識中,是能
執有,兩者皆為錯亂。所以,沒有能所執。舍棄能所執的實有識,能所執非異,
而是應該清楚沒有能所執,這是從識本身考慮智。破唯識宗所堅持的能所執,如
果以上面所說的宗派觀點來衡量,未破能所執是承認能執所執沒有他體,反而從
能執方面承認有。這樣,由此所考慮的智慧的色存在於外境,心識實有,非從識
的反面執色,而是考慮智慧。能執自性不考慮識,從境的心識去考慮有差別是錯
誤的,其余沒有錯誤。
中觀學派分普通中觀派和大中觀派,普通中觀派在藏區主講自空,在印藏兩
地主張無自性,一般指阿奢黎佛護、清辨、解脫軍、寂護及其隨行者的觀點。其
內部又分不同派別,他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非有色心。行即一切有為法,虛空等
為無為法,認為這些是世俗法,沒有自性是勝義。這裡沒有提及勝義和世俗自性
一異問題,兩者有不同的差別。勝義界沒有任何自性,遠離戲論若如虛空。如果
有世俗,實有故空,未破有幻喻所示,兩者之中有無是非等遠離一切戲論,這一
派又認為,勝義法性是破戲論,猶如虛空,佛智是世俗,無實有。雖然有勝義諦
這一概念,卻無實有。尤其是中觀應成派,好象安立宗派,為了忌諱他人爭辯,
不承認任何觀點。雖然未出現決定智,卻破邪分別,這些都是錯誤的。能執所執
所攝的一切法都非實有,這是正確的。唯識宗、自空中觀派都不去考慮善逝如來
藏的定密和勝義智自証自明的道理,由於未了解其中的道理,沒有破前面其他論
師所說的他空觀。直到年來雖然有人提出了破他空中觀的觀點。但是沒有一人了
解他空的要點,只是接受了前人的批判。
大中觀派,在藏地指堅持他空中觀者,即以彌勒菩薩的著作和無著、世親論
師的釋著為代表。龍樹論師明確提出了法界空,這和無著論師等人所說的他空是
相同的。對此唯識派的隨順者們所承認的三種無為法等諸無為法、色等外境、識
的八聚、五十一心所法、阿賴耶識轉輪法、道位所攝法、果佛所攝的新生諸分、
調伏他有所攝的一切法等都是見聞法,或說法、法性、分別法、能執所執所攝諸
法、決定勝義時有事無事有為法,一切偶然安立的法都無諦實,界和無二智慧自
証自明是勝義諦法,即無為法,這是由理忍証,唯獨實有。猶如自空師所想象的
虛空,行如果行詳細觀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說不是勝義諦。這一派是一個沒有
缺點,具有一切功德的教派。大乘佛教的各位論師認為,大乘佛教的一切經典都
是佛語,但是,唯識宗認為,《解深密經》、《楞伽經》、《大乘密嚴經》、《
華嚴經》等四部經典是了義經,其他其余非了義經,宗派作者是以前的五百羅漢。
普通中觀派認為,未轉法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中轉法輪的《般若經》的究
竟了義經,這一派的創始人是佛護論師等。由於他們論及自証,所以,被羅喉羅
善執看成無自性八說,龍樹論師也持這種觀點,大中觀派根據三轉法輪的一切經,
尤其根據迦旃延集的《阿波陀那經》、《大空經》等初轉法輪諸經和《彌勒請問
品》、《般若波羅密多五百頌》等中轉法輪經,以及《解深密經》、《楞伽經》、
《大乘密嚴經》、《華嚴經》等未轉法輪經,顯示法性勝義、實有的粗共宗派。
根據《善逝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蔓經》、《大涅
磐經》、《寶雲經》、《涅磐決定幻變經》等究竟了義諸經,秘密出現了清淨界
性,善逝如來藏、法身、常固雍仲、佛功德、勝義從初住自位的不共宗派,詳細
述秘密佛語,宣講經義的作者是聖者彌勒菩薩。他在《現觀莊嚴論》中概略敘述
法語,在《經莊嚴論》、《中邊分別論》、《辯法法性論》中作了詳細的解釋。
讀誦經藏,不共宗派,在《寶性論》中詳細的決擇,解釋這些論著思想的人是無
著和世親兩位論師,無著論師著的《寶性論釋》對不共教派作了詳細的論述。關
於他空中觀在無著,世親兩位論師的著作中作了透徹的分析,尤其是世親論師的
《兩萬般若波羅密多頌釋》、《辯法法性論釋》對他空中觀思想作了詳盡的解釋。
陳那和安慧的弟子對他空思想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由於他心難容不共,所以,
通過各位論師相傳至今。後來在印度由於出現了類似他空中觀的唯識宗的思想,
西藏許多人將其弄錯誤解,許多藏族譯師和班智達把這方面的經典翻釋成藏文,
由譯師素﹒噶哇多傑和讚卡波欽等人傳播,成為真正掌握慈氏教法修行規則的人。
尤其傳播甚深他空思想的人是更欽篤補巴﹒喜饒堅讚。
《中邊分別論》說:“非正有遍計,於彼非有二,於此有空性,彼亦有空性。
非空非不空,是故說一切,有故無故有,此乃中觀道”。根據決定世俗諦,生起
於各種有中的識非清淨,分別世俗所有,有的能執所執分是心所安立,所以,於
世俗諦非有。世俗諦是從兩邊解脫,由於承認世俗有遍計,所以,從無邊和斷邊
解脫。觀待能執所執分,法從一切增益中解脫,所以,從常、斷和有邊解脫。
離戲論空性智者,識非清淨,以法性分別諦實,在香位,為了法性,識可以
突然離開法味,認為在無自性中有所斷味,這樣勝義諦也離二邊,因為,空性遍
計等能所執所攝的諸法無諦實,脫離有無常斷二邊。一般世俗能執所執除了出現
錯亂有外,沒有自性,所以,自性空,所知不可能有自他之友所區分的他性,一
切相空,故空。智慧法性是指自性從初成立,恆常無變化,自性非空而常有。那
麼,諸經中為何不說法界空?因為是空和空性,不需要自性空。從智慧本身說,
他性戲論或一切能所執空,故說空性。這裡分遍計執,依他起和圓成實三種,其
中的遍計執是指虛空等一切無為法和出現於分別的色境之有,以及義住名,亂義
為名的名義關系、內外邊中,大小善惡等各方面心所增益所執行的一切。依他起
者,是指能執所法中的識,即成為無明習氣的依他起,故為有。圓成實,指遠離
自証自明的一切戲論,即法性、法界、空性、勝義諦等名的差別。依他起和遍計
執是等無諦實,“等”為幻有,“等”是世俗虛妄。必須各別分性者,世俗沒有
遍計執,世俗有依他起,世俗無圓成實,勝義有圓成實,故實有。若爾,遍計執
是假有,依他起實有,圓成實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實有,而是無戲論有,進一步
說,遍計執是無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圓成實是勝義性,篤補巴﹒喜饒堅
讚大師曾說:了解無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尾空,述說了解空性。遍計
執者,性相無自性。依他起者,生無自性。圓成實者,勝義無自性。
無自性分為三種,能依此二者,諸法無自性,意思是空性和無自性遍於一切
所知。因此,承認諸法空性和諸法無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於持自空觀的人中
間。所以,佛所說的一切自空是存世於世俗處空中,無自性也是這三種,所以說
自空非錯誤。所謂無自性者,是指說他空者。
清辯和佛護兩位論師倡導自空,在此普通世界宣講無自性。如果有圓成實,
為何沒有生住滅、來去變化和一、多等?因為,圓成非實有,如果有這些,是無
為法,無諦實,無生無滅無住,無去無來,非一非異,非因非果,自性舍相、表
基,遠離一切時空。自性和一切世俗法無關,其中沒有分別異品,故不了解。因
為是諸法法性,所以是遍行和周遍。
關於不共義,《經莊嚴論》說:“所說空性者,無周遍一切,而是成清淨,
善逝如來說,眾生為心藏。”空性和善事如來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來藏。如
來藏和佛心是同義、它等住於眾生等一切法。但是,佛心住一切情,顯住諸佛,
勝義佛在有情眾生的心續中猶如有心,一切有情是如來藏。如來藏、一切有情心
都是如來藏,對有情眾生來說叫自性住種界。所以,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
情眾生心住佛。這樣是否成為兩種空性?不能。佛就是空性,所謂“佛”是士夫
的有義。自己對自己來說不是隱瞞,而是現前。如果住在心義中,或隱藏於心義
中,解說隱內的心聲不全。佛的空性住有情眾生,眾生自己看不見,所以是隱藏
在眾生心中。當說心義不變之時,佛本身是佛的心,所以,善逝如來藏是從有情
或無性中解脫,無為法叫勝義無為法。
秘密不共理者,佛的法界對佛的一切功德自性沒有爭議,因為,其與有請眾
生的法界沒有區別。有情眾生續的如來藏不應該住於佛的一切功德自性中,所以
非作光明,沒有區別。《寶性論》說:“有入恆河者,脫離少之佛,遍具一切法
”。此偈意在說明具有成為無為法自性的一切功德,所以,有勝義佛的一切功德。
勝義諦遍法界智,從初勝義住其余四智,修道而新得,有少許世俗之分,十力、
四無畏也是這樣。在相好身功德和六十支語功德上世俗和勝義對稱,這樣,如果
不區分自性身勝義和法身勝義、受用身實有,等分,其他方面有事業是世俗,威
力智是勝義,一切由勝義所攝的身、智、功德、事業從初住如來藏。
一補特伽羅成佛之時,非新得,而只是遠離能知障煩惱。但是,世俗的一切
都是新得。過去佛和未來佛所說勝義的一切皆為一性,世俗的一切獲得佛後沒有
自性差別,獲得佛果之間是異體,所以,不說一異。修道使生長,新得果是“增
長果”,無諦實。從初住佛是遠離修道之佛的障覆,此稱“離果”,道是其離因,
不是安立因果法,離果是從對法說法,是離心盡,不是破各個安立。《陀羅尼自
在王請問經》說:“從初盡,故各盡”。這裡說勝義離果滅諦,道力舍棄障蔽,
所以,與心盡是一義。“障蔽”者,非從法界方法舍棄,而是從補特伽羅方面舍
棄的。雖然覺悟的補特伽羅獲得“心盡遠離”之名,但是法界從初未染污,所以,
心非新盡。等遍諸法的無二智如來藏是勝義所飾,雖然遠離一切戲論,但是未變
成一切智慧相,則大圓成實。只有正理和無誤聖智所受,才是實有,無變化,常
固不變。如來藏相喻等功德在秘密續部中有多種說法和異名,既名叫世俗,也可
叫能所執,還可以稱幻有。
總而言之,任何見聞法未染圓成實,未染也存在於實相,所以,不能染污法
界,非有各個異類,世俗是幻有。實際上,就象無兔角,沒有染污,即是未染。
圓成實善逝藏者,任何時侯自性不空,其他世俗初住空,圓成實勝義諦是他空非
自空,這樣諸世俗在他性空上自性亦空,因為勝義是從他性空。所以,這種說法
就是他空中觀,這裡為了破除一切貪死輪回法,修行無常、苦的出離,舍棄自利
心,依賴菩提心續。為了舍棄貪戀世俗一切粗略法,決定世俗無實而修行,也為
了舍棄微妙貪戀,於界攝世俗分別而修不分別,不分別如來藏,逐漸變成相會,
清除他分別邊,不但從《他空中觀飾》可以了解到,而且其他論著有詳細的解釋。
攝心者,《楞伽經》說:“問:如果善逝如來藏有相好,不是成為與外道之我相
等嗎?答:不同,是空性。”如來藏無諦實,若有相好,會成為外道觀點。如虛
空,任憑什麼緣故也不真實,稱“善逝如來藏”。凡是“所謂”,即是空性,無
實義,不立任何無相是貪惡宗的心過。《經》說:與外道不同之因是立為空性,
未立無相,雖說光明圓滿相好的善逝如來藏為不了義,但是欺盡虛忘世界。或者
說心為常,外道觀點,經中已作徹底的破斥,不應該認為常是相續之常,因為相
續常是一切輪回和能執所執。如果以相續常了解“常”,一切有為法也可以變成
常。因為,首先是味,最後成為無味或無垢,故為無常。從法界方面說,初非有
味,以後也不可能是無垢,有垢與無垢的變行方法是根據觀待伽羅相續而變行的,
成為眾生分位,不能成為法性分位。
為何有情位中不應有佛智?因為,佛智是有情眾生的會聚處,這與直接說是
相違的。眾生續中不應該有佛功德,譬如,知道眾生續中有住非住之力,一切住
非住就會成為眾生之識,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覺囊派不認為“凡是眾生續都是
佛”。如果眾生續中住著佛及其功德,佛住寶座,寶座也應該知道一切所知。所
以,眾生續的八聚不可能是佛,住眾生續中的佛不是以世俗能依所依的方式居住
的,而是以勝義法性的方式居住的,這裡,我簡略談談人們急待知道的術語,三
轉法輪中的初轉法輪是四諦法輪,中轉無相法輪,末轉善分辯法輪。第一次是為
劣乘聲聞部說的劣乘經藏,第二次講大乘根本經,寓意很深,第三次宣講《注釋
續》。明示了義。
在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中,遍行執分所執遍計執和能執遍計執兩種。依
他起分為不淨依他起和清淨依他起兩種。圓成實分不變圓成實和未顛倒圓成實。
遍計執是所執法,圓成實是不變法,非有不變和一性的未顛倒,未顛倒攝於清淨
依他起。能執遍計執和依他起是自性一,以理分辯之時,遍計執中包括依他起法,
它的法性現象是圓成實。所以,遍計執和圓成實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磐法有
三相差別,或有與世俗識相關和勝義智兩部分,色、聲、香、味等是世俗識,沒
有諦實,法性的色聲等是智慧,實有。世俗部分是相異,勝義諸法沒有矛盾集過。
中觀他空思想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