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蘇仁波切開示摘要(一)

此次邀請中觀大師堪蘇仁波切主持悲智講座的因緣非常殊勝。堪蘇仁波切的說法含有很多不共的經驗教授,而且誨人不倦的精神,令人讚嘆!雖然是八十三歲高齡,但是只要一開始說法,便渾然忘我,樂此不疲。常駐師長舉昧格西是堪蘇仁波切的高徒,在仁波切說法之後為學員溫習並解答問題,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加上譯者法音法師也是仁波切的愛徒,深諳仁波切說法的內容,他們三者可以說是最完美的搭擋。

悲智講座的包含兩個講題:一、中觀正見二、心類學。以下摘錄仁波切的開示,分享大家。

一、 宣說空正見,三有牆不堅

仁波切在解說中觀正見時謙稱:「雖然我說這麼多,說歸說,我這個說者對於無明以及無明對治道的認識,其實也不是很懂,很多東西不是一下子就全部都可說盡,我也不是完全懂,我看聽者也不可能完全聽懂。不過,雖然說者也不是完全懂,聽者也不是完全懂,還是一直在講說和聽聞。這有什麼利益呢?這的確有利益。

正如《四百論》所說:「宣說空正見,三有牆不堅。」三有的根本在於執取自性實有的無明,即使講說、聽聞空正見的兩造不能夠去除無明的執著,至少可以讓無明執著變得不堅固,好比一棟房子所砌的牆壁不堅固,這個房子就變得不堅固。不要說證悟,光是講說、聽聞空性義,即使不能夠全懂、全說,你的三有的根本無明,就已經有一點不堅固、在動搖了,好比牆壁在動搖一樣。講說、聽聞空性正見的功德利益,超過宣說其他教法,乃至於修學其他教法的利益百千萬倍。講說、聽聞空義的法理和因緣非常殊勝,利益很大。」

二、學習心類學有助於了解其他更深廣的教法。

心類學主要是講內心心識的種類和建立。認識內心心識的建立固然極為重要,可是如果沒有稍做釐清和確定所知品區分為事物、非事物、常法、無常法、有為法、無為法,要直接談心識的建立比較難,因此我想先從區別常法和事物著手,以後再來談心識的建立或許比較好。


佛從二諦的建立上來說所知品

所知品

]凡是具量心、正確的心所緣取的境就是所知品;

]凡是能量的心所量、所証、所決定的法一定是「有法」,也可以叫法,法也是所知品。

]「所量」指境、心的對境、心的對象,也就是所知品

]「所依事成立」就是由具量的認知心所認識的對象;所量、所証、決定的對象或所取都是異名同義。

所知品是總名,它又分常法、無常法。

無常法

]凡是無常法含遍是在“法”的第二時會剎那剎那變滅。

]前前的種續流會延到後後種續流去,前前時在後後時不安住,會剎那剎那變滅,這樣的法就稱之為無常法。

]凡是無常法一定是事物、因果法;無常法與事物、所作性、因、果法都同義。

]所作性是指沒有一個法不依因緣而有,凡是有為法沒有不觀待因緣所生。

]因:凡是有為法一定由自因所生,果隨因行,沒有不生果之因,凡是有因一定會生果,有因到後來一定會感果的,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因」也是有為法。

]果:凡是由自因所生的法稱為果;一切有為法都是必自因所生之果;比如孩子是果,因為父母為因,依著父母之因而生孩子的果,父母本身也是因也是果,觀待他的兒子而言,父母是因,可是父母也是果,由觀待前世的父母,他是果,因此稱為有為法。

]事物的定義叫做「有力作義者」,換言之,一切有為法沒有不作義的。除了它能夠有能力去造作這個意義的大小有區別之外呢,絕對沒有不作義的有為法,所以它稱為事物。

用杯子做比喻:茶杯是無常法,因為茶杯在自己的第二剎那的時間當中不能安住的,換句話說,第一剎那的茶杯在第二剎那是不能安住的,但是第一剎那的茶杯會作為第二剎那茶杯的種續流,所以它不會變沒有,可是它不會恆常,因此是無常;其次,茶杯也是所作,為什麼叫所作?因茶杯有很多的造作者因緣所生,包括造茶杯的人及材料等等因所生,所以茶杯也是所作法;茶杯是事物,事物是有能力作義的,茶杯可以幹什麼呢?可以用來飲水、裝水,有能力、有它的作用;茶杯是因,因為早上的茶杯之「因」可以生起晚上的茶杯,可以生自己的果,因此茶杯是因;茶杯也是果,因為現在的茶杯來自前前的因、茶杯的因所生,所以它是果。總之,光是裝水的茶杯,它是屬於有為法,因此茶杯是無常法、所作性、事物、因、果,都是同義。

]事物分三類:色法(即物質,色法分五種:色聲香味觸五種)、心法(分心王、心所),以及不相應行法。所以有色法為本質的事物、有心法為本質的事物、有不相應行法為本質的事物。

]心類學所探討的是,屬於心法為本質的事物。

探討心類學之前,必須先了解事物裏面的色法和不相應行法的意義,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心法和意識。

佛講的所知品分常法、無常法,無常法即是有為法,有為法中包含五種異名同義:無常、所作、事物、因、果。其中事物又是總名,內分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

]色法:內分五塵--色、聲、香、味、觸,還有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還有法處所攝色。

在眾生位來講,眾生的五根識,會各個去接觸所緣境,不可能互用的。

★ 色處是眼識所取境,是屬於眼識所看到的色法;任何由眼識所見的法,稱為色處,色法和色處不同,

★ 內聲、外聲是耳識所聞境、所聽到的對象。

★ 鼻識不是鼻子,鼻子很明顯是色法,是眼睛可以看到的。鼻識可以嗅味、嗅香的好壞。

★ 舌識是鑑識味道的好壞,不過舌識不是舌頭,因為舌頭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很明顯的是色法,舌識是舌頭裏面有一個有能力蒙受味道的識,可以蒙受味道的識,不是耳識、眼識所能夠造作的。

★ 身識是身體中有一種識會去覺知、有能力接觸軟硬等覺受的觸受、身受,肉體的身體非身識,因肉體是眼睛可以見到的,不是身識,

★ 觸、身體的接觸,有所謂柔軟觸和堅硬觸,是來自身識執取的境。

]不相應行法分二類:有情、非有情;補特伽羅和非補特伽羅。

不相應行法分具命根者不相應行法,比如眾生,以及不具命根者不相應行法,分五種,就是所謂的有為法上面的無常、事物、所作、因和果,都屬於不具命根者的不相應行法。

]不相應行法遍在一切處,凡是有為法裏面都有不相應行法。

]具命根是指所有的眾生都是不相應行法,屬於補特伽羅。

]不具命根者,像杯子本身是色法,因為是眼識所執取的境,杯子之上無常、事物、所作性、因、果都是屬於杯子的不相應行法,

魔術師變出來的象、馬和人是不是不相應行法?不是的,因為他是由心識所變現,魔術師經由很多因緣而變現的,不是具相的、不是具命根者的有情,因此魔術師所變出來的象、馬、人不是不相應行法

]心法:

★ 心的定義:明境、知境者;明境是指可以顯明對象的能力者,叫心的功能,知境的知是了知,不過這不一定是指証;心識不一定是能証境的,所以知是指蒙受。

★ 心分量心、非量心。量心分現量、比量;現量又分意現量和根現量

]心識分量心跟非量心;心與智慧的智、意識的識三個同義。

]量,是指新証而不欺誑的心、智力。

]不欺誑:心是對於所証的對象的道理、在証境之理上安立不欺誑

]証:証悟的「証」,見到的「見」以及「決定」,三個同義;

]新証是指最初証的意思,它必須由自主而趨入境,心要有能力完全自主地趨入境,不需觀待他力而証境.

]已決識是指已經証完,再証的心;再一次証悟的心;已決識不是心自主能力去証境的,而是依前前的量心已証再証一次而已,所以它不是自主的趨入境,因此即使已決識不欺誑、對証悟的境不欺誑,可是不能安立它為量,因為非新証故。


]量是指新証、不欺誑的心;量就是正確認知的意思。

量又分兩種,就是現量和比量

]現量、比量的共同點是:對所緣境同樣都是新証,同樣都不欺誑,而且同樣都是心,這三個特質都一樣。不同的是:要不要依安立清淨正理來証境。

★ ]現量分兩種:意現量和根現量,

★ ]五根識的現量是根現量;五根識一般講是現量証悟的;

★ 五根識的現量有五種: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的現量;

★ 五根識不含遍証境、因為有些五根識是顛倒的,

★ ]五根識有証境和不証境的區別,所以有量和非量這兩種心

★ 如果有一種量心,屬於眼識,對色法、色處有一個正確的証悟,是最初而証,這樣的眼識稱為以眼識為本質的根現量。五根識的根現量要符合此定義。

★ ]第六意識的現量是意現量。意識中也分現量和非現量,

★ ]比量的心一定要靠安立思惟理由,

★ 而依靠安立思惟理由有二:

★ 一、可以由別人為你安立而去証悟,

★ 二、也可以自己自內思惟理由而証悟,

★ 但兩者都是來自於必須依靠安立思惟正理而得到定解、認識、決定,這樣的認知,稱為比量。

★ ]心類學的學習有它的重要性:更容易去了解、學習其他更深廣教法

★ 一、由此而知各宗派對心法的安立有所差別,對於佛教的整體認知較廣

★ 二、若不知心類學的區別和定位,很難了解更多深廣之法,像現觀莊嚴論的內容。


例如:若不知現量和比量的差別,以及意識和根識的差別,對空性証悟的理解、通達、體驗會有欠缺。佛除外,在眾生位,五根識是不可能証悟空性的,証悟空性的心是第六意識,是心法;心法才可以現量証空性。

怎麼能夠從比量証空性變成現量証空性?

最初依安立清淨正理而心中對空性義產生決定的正確認知,稱為比量証空性,由比量証悟空性的力量,再繼續串習,以串習力慢慢將比量証空性的分別心,轉變成現量証空性的無分別心,就稱為現量証空性,所以這還是屬於心法的第六意識之心王、心所所証,不可能由根識証空性。
堪蘇仁波切開示摘要(一)


●堪蘇仁波切 小傳

「堪蘇仁波切的說法非常特別,有很多不共的教授,令人嘆為觀止,不知道他怎麼會懂得那麼多、那麼深入。仁波切非常善於啟發弟子,透過思惟修來釐清疑點,建立正知正見,而且善於引導弟子深入體會法的內涵。有時候他會花很長的時間解釋一個觀念,經過他的開示,讓人茅塞頓開,而且猶如醍醐灌頂,法喜充滿。」

「對我來說,仁波切是一位什麼話都可以對他說的良師、益友。」

「仁波切是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可敬、可親的長老。」

「和仁波切接觸,很快就會感受到他的純真、清淨。」

「仁波切是格魯派在印度三大寺中,數一數二的中觀大師,即使是在別的寺院的仁波切,都會聽他說法的錄音帶。要聽他的課並不容易,往往要排隊,還不一定能夠排得到。」

「仁波切誨人不倦的精神,令人讚嘆!雖然是八十三歲高齡,身體不是很硬朗,但是只要一開始說法,便渾然忘我,樂此不疲,甚至一口氣講一小時,忘了身旁譯者的存在。」

如果您想親近這樣的大善知識,千萬不要錯過仁波切即將在釋迦牟尼佛中心開示三個月的悲智講座。

堪蘇仁波切 小傳

堪蘇仁波切1923年誕生於中藏。五歲時在甘丹朋措林寺出家。十六歲進入色拉寺,學習五大部論。

之後,仁波切曾經應邀回朋措林寺說法,因而1959年中共入侵西藏時,未能及時逃離,而被拘禁在牢獄十年,備嘗苦辛。1969年仁波切逃離西藏。1970年回到南印度色拉寺,有很多學僧跟隨仁波切學習。1973年榮獲最高的拉然巴格西學位。1986年達賴喇嘛尊者選任他為色拉寺住持,長達八年。1993年仁波切開始做三年大閉關。

目前仁波切每天在色拉寺講授佛教哲學課程,對寺方和僧眾,裨益甚大。仁波切以精通中觀聞名,當今很多仁波切、格西都是他的弟子。弟子眾都稱道堪蘇仁波切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善巧說法者,善於啟發弟子,透過思惟修,釐清疑點,建立正知正見,而且善於引導弟子深入體會法的內涵。仁波切不僅學識豐富,誨人不倦,而且開明、慈祥、平易近人。
尊貴 堪蘇仁波切


上一篇(973~青海出了“綠色活) 回目錄 下一篇(971~禽流感人類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