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800多城市追隨她 師法自然的綠色建設讓人讚嘆

日期:2008-11-03 記者:楊淑閔


巡迴全球上千個城市呼籲世人投身綠色產業、抗暖化救地球的前美國副統高爾曾提出一個問題:「天秤的兩端,一邊是『黃金』、一邊是『地球』,你選哪一個?」說畢,他低聲地補了一句:「這實在不是個恰當的比喻,地球沒了,還能擁有黃金嗎?」


地球生態失衡正加速惡化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意識明確、付諸行動」致力抗暖化救地球的,多僅限於歐美日等先進國。西雅圖就是其中一例,這個人口才52萬的都市,正是率領850個城市響應全球減碳活動的靈魂都市。

當地早已進行多種仿效大自然的治水與減碳工程,將環保以綠色經濟面貌呈現,並由市民規畫百年綠地計畫,以及提出高架橋拆除後的海岸復育計畫,11月公投表決。本刊記者實際參訪西雅圖這些綠色建設,扼要報導如下。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通過《京都議定書》,規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希望簽約的141國在2012年時,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7%的水準,但是排放量名列前茅的美國並未簽署。
西雅圖串聯141個城市 簽自己的《京都議定書》


西雅圖市政府Climate Action Now協調員史密斯(Rachel R. Smith)指出,西雅圖市長尼可(Greg Nickel)於2002年當選,2005年遇上雨水不足,西雅圖缺水,尼可認為節能之外,必須投注綠色經濟發展。但他始終得不到聯邦政府協助,於是他串聯了141個城市簽署與上述《京都議定書》一樣內容的《全美市長氣候保護協議》(U.S 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

相對於美國聯邦政府的不參與,史密斯說,累計至今,全美如今已有850個城市、約8,000萬人(與德國人口相當)參與這個活動。西雅圖除了推動生態建築、建設單車道,也與企業商討可行方案,並教育民眾節能,包含最適胎壓、最適空調溫度等。在多方推動下,計畫進度已超前,西雅圖市政府最近一次向市議會報告成果已比1990年CO2排放量達到少了8%;新目標更已訂定2050年排放量要比1990年少80%。

然而深層看待西雅圖的領先行動,這絕不只是市長的個人認知,真實力量來自當地市民對環保的認知,並與歐盟國家一樣,早已投注綠色經濟30年。他們的核心價值為何?西雅圖工務局氣候變遷部門主管弗萊明(Paul Fleming)指出,不只西雅圖,全球都市都要思考如何「在人口增加及都市發展的同時,不增加不透水地表」;「未來10年,每年要做到減少1到2個百分點不透水地表。」
綠色建設有五大意義和功能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羅妥(Nancy Rottle)並說,所謂的綠色建設共有五個不同層面、且互為交織的意義與功能,不只是美化。首先是最傳統的社區開放空間,包含社區小公園、遊戲場。第二是提供都市裡其他動物所需要的生態棲息地(已有研究證明,人住的周遭有不一樣的綠地可以支持其他小動物棲息,人也會過得更快樂、開心)。第三項意義與水有關,因為都市不透水地表產生有關水的最大問題就是雨水逕流過多,會透過溢流孔流出,不經污水處理廠淨化而污染河川。第四項意義與能源問題有關,除了科技面的乾淨能源,還包括有機農夫市集、綠屋頂的興盛等。第五項意義是交通運輸,包含10年單車建設計畫與輕軌運輸。

首先,西雅圖與周邊地區對於水的處理模式,早已朝仿效大自然方向邁進,藉此落實綠色建設,既可提高效率,又減少維護成本。

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史賓塞(Bob Spencer)說,他們早自2001年就將社區傳統街道排水系統改成「自然排水系統」,執行成果相當不錯。在華盛頓大學學生的幫助下,第一年的水處理率約98%,第二年就達到99%。居民也證實,原先每遇豪雨地下室就需啟動抽水機排水,如今雨水逕流量減少,去年12月大雨,地下室已經不積水了。
自然排水系統減少逕流量又能淨水


這裡有一個實例──美國聯邦政府「希望工程」中改造貧民社區的案例High Point。這個計畫的執行經理菲力普斯(Tom Phillips)說,聯邦政府補助3,500萬美金,實際完成耗資2億美金,全部完工將有700戶住家,占地120幾英畝、約90幾公頃,共分九個區域,有五個建商參與。這個社區設計除了是生態建築,並打破階級、讓不同階級交流,如社區內有售價60萬美金的房子、也有年收入3萬美金以下的低收入戶以月付三分之一的薪水租賃進住,也有銀髮族居住的房子。

社區自然排水系統的植栽草溝土壤深約15吋,其下才是有孔的排水管,以利雨水流入土壤濾滲。社區還有一個人工大湖,蓄集來自社區自然排水系統的水,水位高時會流出、排入河川。這種模仿水文系統的設計,不僅能濾滲水質,也證實若沒採用自然排水系統,人工湖蓄集的水量將是現況的五倍;這意味著逕流水量大量減少。


自然生態學校吸引民間捐款


再看位在美國華盛頓州普吉特峽灣(Puget Sound)的班恩橋島(Bainbridge Island)上,從西雅圖搭船30到40分鐘即可抵達的自然生態學校Island Wood,占地約255英畝(約103.2公頃)。參與學校設計的建築師法藍可(Richard Franko)說,這片次森林保育地的捐款來自布連納德夫婦(Paul & Debbi Brainerd),Debbi是電腦應用軟體PageMaker的設計者,她就是這所學校的構思者,她的構思引來諸多民間捐款建校。

學校的志工教師Tom,六年前從大學建築系教授退休後,來到Island Wood服務。他說,學校除了採用太陽能板等設備的生態建築,還有一套處理系統,就地淨化師生員工產生的污水。
污水都能變飲用水


這套系統,首先是將糞便分離出、燥化,達到無異味程度。分離出的污水先經戶外濕地濾滲,再進入室內的Living Machine進行第三次處理。這種仿照自然濕地設計、採用三個以缸形態展現的濕地,得以一次次濾滲污水。整個過程約需兩天半,最後淨化完成的是可以喝的水。這種設計十分適合台灣不淨水就排出污水的民宿參考。

再看華盛頓州國王縣政府如何兼顧河川復育與防洪。縣府負責Green River河川復育與防洪工作的拉特若(Joshua J. Latterell)與伊士曼(Dan Eastman)就是投入新河川復育工法的「實做」博士。長年投注這個領域,讓他們堅信必須學習大自然處理水的模式。他們都說,「河川外貌是複雜、紊亂的,本該有淺灘、深潭、有倒下的大樹卡在一起、有各種生物的棲息地;人把河川簡單化,反而易造成水患。」


恢復河川原有複雜系統


為此,伊士曼說,他們啟動直升機,費很大工夫,將巨型樹木堆到上遊河道中,形成亂木堆,幫助恢復河川原有複雜系統;這些亂木堆可存在一個世紀之久。

到了中游,為了走到河岸邊,記者至少得用20多分鐘走過無路草叢;這麼大的地都是作為「洪水平原」之用。另一位負責下游防洪工作的縣府主管布萊佛斯(Steve Bleifuhs)補充說,縣府每年都編列3,000多萬美金的預算,將因河道可能改變而受水患的房子買下,請住戶遷走。10到15年來已買了50到60戶,將房子銷毀、重整河床,讓河流有自然的伸展空間,這就是縣府規畫的治洪區。

來到下游,他們也向大自然學習設計出新堤壩,以兼顧河川復育與保障工業區經濟利益。布萊佛斯說,1998年開始第一部分工程,將那時候堤壩頂端的土壤沉澱物等全部往後移25呎,堤壩側面成為兩層階梯外貌;2002年,再於斜坡中層平檯上面種植植物;最下層則在河岸邊堆放木頭,可以作為鮭魚的棲息地。

他說,此一構思來自他的下屬。施作時,在一旁重建廠房的微軟公司,也認同構想,配合遷移廠房而成就這個新堤壩。現在上層還是單車專用道,側面整個植栽是本地品種長得最好、維護成本也是最低的,只要請人將滴水澆灌系統水塔置滿水即可。

當初很多人質疑這個新堤壩會否成功,如今大家都很開心它成功了,華盛頓州也運用這個設計概念施作。

或許歐洲更早就有類似尊重生態的堤壩作法,50年前若能先這麼做,就可以讓洪水有更大的區域通過。台灣動輒在上游束洪的作為,反而增大水量、增添下游水災發生。

綠屋頂冬暖夏涼


再看看西雅圖的政府機構綠屋頂的實例。市府大樓與消防局屋頂都是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生態建築專家班斯拉本(Joel Banslaben)說,屋頂多栽種耐旱植物,可達到冬暖夏涼的作用。曾有研究顯示,夏季約可降溫華氏2到5度, 節省空調耗電量外,也可處理部分都市降雨,減少逕流水量。

西雅圖市總圖書館的分館Ballard管理員費茲傑羅(Ellen FitzGerald)說,分館10年前興建時斥資2,000萬美金,本身也是多功能生態建築,還採用落地窗式太陽能板;其綠屋頂的結構有其特殊設計,不會讓屋頂漏水,約有6吋高,這些植栽也都經研究挑選過,不太需要照顧,生命力強。

吸引國際注意的西雅圖總圖書館,則是一棟時髦的生態建築,是拆解、重組建築與圖書館區位設計的新穎地標。

參與該案的建築師米勒(Samuel Miller)說,這個建築由大量玻璃帷幕與鋼骨結構完成,結構有五個盒子組成,包含地下停車場、大廳、樓上的會議室、再往上的白色快書庫及最頂樓的管理區(集合網路查詢與圖書館員於一區,提供完整資訊服務),將結構、機械系統、人們怎麼使用這棟建築、美麗的外觀及有效率使用能源等元素結合,達到平衡點,並美麗地呈現。


市民花園讓市民甘心繳費種花

西雅圖還有令人驚豔的市民花園,大小約和台北市的社區公園一樣大,全市有55座。市民年繳35美金,就可擁有一小塊土地種花,這些花還可帶回家自用,甚受市民喜愛,一直有市民大排長龍等待機會;這也是增加都市綠地的方式。

關於單車計畫,西雅圖早在1972年能源危機後就推動單車運動,目前約3%的人騎單車上下班。市議會2006年已通過十年自行車總體計畫,斥資3,200萬美金,將自2007年的67哩單車路程,增至2017年的452哩,藉此讓三分之一西雅圖人騎單車上下班、並減少三分之一單車交通事故。

市民對於綠色建設的共識還展現在預計11月進行的兩大公投案上。其一是市民已於2007年公投否決水岸區的雙層高架橋Alaska Way Viaduct重建及改建成隧道案,11月將連同社會團體市民水岸聯盟PWC(People's Waterfront Coalition)所提將高架橋恢復成一般道路,並將水泥海岸復育成自然海岸的提案,一起公投。PWC發起人穆恩(Cary Moon)說,這是因為市民在意的是「永續」。

另一公投案,是前述華大羅妥教授主持的綠色未來研究室(Green Futures Institute)所策畫的「百年綠地計畫」(Open Space Seattle 2100)。這項計畫由23隊市民親自動手,畫出市民心目中100年後西雅圖的綠地空間實況,再由她的學生完成電子檔GIS資料庫的疊圖作業。她說,這個計畫雖非市長任內能完成,市長原不支持,但是市議會已決定交付公投,一旦通過後,市府必須執行。

台灣要警醒


看看西雅圖為何發展出這麼多的綠色建設?其實就像是高爾演講時所強調的,這絕對是道德與政治問題。他也做了另一個比喻,當青蛙被放在溫水中煮時,是毫無危機感與警覺性的,需要一個巨變或是外力拉牠離開,才會驚醒。看看西雅圖、歐盟、日本等國已費數十年全力投注各種環保產業、發展綠色經濟;他們的故事不知能否驚醒台灣,積極加入他們的警覺行動,甚至拉其他國家一把。

上一篇(月薪5萬 也能藝術投資) 回目錄 下一篇(三主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