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7/04/26 08:46:21
學習次第 : 進階
甚深內義:我們肉身與氣脈是如何形成?
第三世嘎瑪巴
肉身的形成
我們說過無始劫以來,眾生本然具足的心性即是清淨無瑕的,但由於受無明與煩惱,以及隨後而起之習氣的染汙,讓我們產生許多精神上的痛苦和快樂。我們的心本是清淨的,但卻未被我們所認知,加上多受無明業障的牽引,導致我們不斷在六道中輪回轉世。我們整個的覺受以及投胎轉世都是習氣下的產物,而習氣則是來自心的無明所累積的。
在整個宇宙中,我們有許多不同的轉生——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身形,或者說投生在善或惡趣、淨或不淨的地方等。但在此世界中只有非常少數的地方,我們可以修行佛法,開展我們的佛性。諸位現在差不多都對曼達和四大洲有所瞭解了吧!我們能聽聞佛法,修養心性的地方只有三個,即東、南、西洲,而我們所屬的地方,也是人道的所在就是南瞻部洲。
東、西、南等三大洲具有能讓眾生修心念佛的條件,因為在這些地方,苦樂的境遇是均等的。在此三大洲的眾生享有快樂,但此快樂並非極端到讓他們忘情;而同時在此地的眾生也有痛苦,但此痛苦也並非嚴重到讓他們無法忍受。他們的快樂與痛苦多少是參半的,因此才有機緣去體驗這些感受。因為有機緣體驗到苦樂受,他們才會想要修行,超越這種感受。
若想要瞭解我們是如何不定期投胎轉世的,首先還是要對我們昨天所開示過的阿賴耶識有深入的認識。阿賴耶識儲存了一切我們過去所累積的善惡業,加上我們所提過的,每個人對於“我”或“自己”都有強烈的攀執感。除了這兩項因素外——即阿賴耶識和我執,我們還有投生的欲望。這三種原因的結合,即意願、我執和阿賴耶識導致了元素的組成,進而形成我們的色身。
當神識與五大(地、水、火、風、空等元素)結合時,它便開始形成我們的身體和心識。我們通常也把第六大的神識包括進去,因此當這六樣東西結合在一起時,它便開始形成我們的身體與心識。我們要瞭解阿賴耶識,也就是心識,是隱含於心的無明之中的。因此當心識與五大結合時,雖然它本不具佔有的本質,但在不覺中已產生一種對“我”和“我的”的強烈且敏感的執著。
這種執著感在母胎內與五大結合,再加上命氣便形成我們的肉身。
在母胎內的第一個禮拜,我們的身形像條線。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子,有的只是像一條非常細的線。
第二個禮拜,它變成一個圓狀物,就像一坨溶化的奶油掉落在地上,形成一個圓形的東西,但形狀不很堅實明確。也就是說,它很容易就散掉。
第三個禮拜開始,在圓狀物內形成一些堅實的固體東西,但這個步驟必須借著不同的氣能運作才能辦到。
第四個禮拜,已經變得十分堅實的圓狀物從邊緣凸起,中央則是空的。之後它的形狀持續不斷變化,但真正是什麼讓這些日復一日在改變的呢?是元素在運作的關係。它排除一切不淨而而收聚一切清淨的元素進入胚胎,這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形成過程。當排除和收聚的過程開始時,胚胎便會不斷改變。
到第四個禮拜時,我們的神識就像一個喝醉酒的人,不辨是非善惡。這時神識已經存在,但它不清明,無法像我們通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分辨一切一樣。氣脈與氣的形成
現在我們來說明各種不同的氣。我們學的是藏密,因此我要用藏名來說(注:藏文與藏音請參照後面附錄)。二十九天后,業氣開始在身內攪動。由於這個過程,本來由邊緣凸起而成中空的胚胎現在變平了。在這個時間內,它變大成為一類似長形,但仍無固定形狀的東西。增大的長度則為胚胎本身的十二個半指長。然後稱為“烏瑪”的氣脈在體內形成,它是最主要的氣脈,又稱中脈。接著命氣進入到中脈,它是我們體內最重要的一種氣,以後我們會談到。當命氣進入中脈時,它分開了父能量和母能量。首先,它將清淨與不清淨分開,接著在中脈中將父能量往上拉,母能量則向下推。
在中脈形成的當中,一個七萬二千條的氣脈組織也開始形成,此外還有十種氣幫助胚胎的發實。在中脈形成的時候,胚胎的外觀就像一條魚一樣,屬長形。為了讓胚胎成長的速度快些,中脈便與母親的右脈連接,而連接的這條脈稱為右脈。中脈在中央,右脈在其右側,而左脈則在其左側。借著命氣所供給,以及經由母親的右脈所接受到的能量,這個生命體每天在中脈產生二百條氣脈。每天兩百條氣脈的產生始于胚胎形成的第一個月末,並持續到整個第二個月。五根本氣
借著中脈和命氣以及許多組織的運作,它又產生了下行氣,其所掌管的當然是屬於我們身體下半部的功能。下行氣作用在下半身的結果,讓胚胎的外形變得更為圓滑,就像一隻烏龜一樣。當下行氣運行在身體下半部時,它也同時在這些部位形成更多的氣脈與脈輪,而這些都是在第二個月中進行的。
在第三個月時,上行氣開始在身體的上半部起作用,並在此處形成許多輪脈。
第四個月時,遍行氣開始佈滿全身。此氣的作用在於形成身體的四肢與腳等。它不僅長成身體的四肢,也同時協助在此部位形成輪脈和神經組織。
開住氣(或等住氣)在第五個月開始活動,它幫助胎兒體內形成更多的器官,例如:肺、腎、心,以及連接這些器官的神經和氣脈組織。此氣亦對整個身體的成長有所助益。
當胎兒慢慢成長,形成了軀體、四肢、器官、神經和輪脈時,他便能動來動去了。由於他能移動,因此又長出了骨骼、關節和背脊等。
我們剛剛所講到的氣都是在中脈裡流動的,由此作用的結果,整個身體便慢慢發實完整。五支分氣
在第六個月時,另外一個稱為“魯依隆”的氣開始活動。“魯”代表“龍”,但請不要依字面意思做解。“龍氣”只是一個名稱,不具任何特別意義。第六個月當龍氣形成時,它便開始在中脈裡流動。現在我們來講元素。龍氣可作用增進土大。當它起作用時,便形成眼睛及其開合的功能,但此時眼睛仍不具看視的能力。
第七個月時,龜氣開始在中脈運行。我們要說的是,在各種氣中,屬此氣最有意思。它由命氣而來,以增長胎兒的水大,形成耳朵並打通其氣道。
第八個月時,稱為“臧皆隆”的精氣形成,它也是源自命氣。“臧”的意思是清淨或精煉。此氣可增進胎兒的火大,並打通鼻子的氣道,這樣人才可以呼吸、嗅聞。
第九個月時,由命氣產生了所謂的“天施氣”,它可增進胎兒的風大。此氣在中脈內運行,協助形成胎兒的舌頭以及味覺。
在這些都發實完全後的胎兒,不僅依賴母親所供給的能量生存,現在他也有屬於自己的感覺,因此學會翻動身體,由母體得到養分等。
在第十個月時,“推行氣”(注:又稱“勝寶氣”)將胎兒推離母親的子宮。此時胎兒已完全發展出身心內外的感覺,因此能感受到在母親子宮內的不適感,由於受壓擠而覺疼痛,急於想離開那裡。借著這種意念以及推行的力量,胎兒便呱呱落地了。胎兒出母胎的速度快或慢,或者母親生產過程的困難或容易完全依推行氣的力道而定。若母親與胎兒雙方都具備充沛的推行氣,生產過程便很會容易。若推行氣的氣源稍嫌不足,則生產過程便較困難且易拖延。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時便已形成了五萬四千條氣脈。出生後的頭三個月,胎兒有脈絡組織繼續長成,直到最後總數成為七萬二千條,而其末端均連接著中脈。由於與中脈相連,於是各脈間產生了種種不同的作用氣,這些統稱為業氣。這些作用氣均源自命氣且與它相連。當氣脈和氣以及父母能量(紅白明點)完全具足時,身體的組成才算告一段落。人出生時,我們用“像一頭獅子或雪獅”的字眼來形容,這是因為當人出生時,感覺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另外一句用來形容人出生的是“無明煩惱的轉世”。我們對“祖古”這字一定不陌生,但這是一個無明的祖古。通常我們說“祖古”時(中譯注:它也被用來指轉世的高僧或再來人),是沒有惑迷無明的。
五蘊與五大的本質
我們之所以用“祖古”的字來代表一個有垢染惑迷的轉世是因為如之前我們所曾說過的,根本佛性乃是清淨無染,遍滿一切眾生的。我們有了一個所謂的色身,它由五大與五蘊結合而成。而五大與五蘊的本質正是五佛與五智,只是我們未能認知此點,而隨著根本上應為五佛與五智的五大與五蘊投射心影,製造痛苦。因此這就是指它為錯誤、惑迷的整個概念,而這也是指凡夫的投生乃是一個有垢染癡迷的轉世之意。
心的本質乃是不可捉摸,無堅實的實體存在,且由無始以來即清淨無染的。它以無上究竟證悟的金剛持(藏語多傑羌)為表徵。此完全清淨無染的心,具化身無數的度眾力量,它是法身,也是金剛持化現的五方佛。在五佛部中,五佛有五眷屬(佛母),她們是究竟證悟,也就是金剛持果位的化現。
再談到我們自己。我們身體中最主要的氣脈非中脈莫屬,而最重要的氣便是命氣。這兩樣東西的作用正如普賢王如來與其佛母一樣,一陰一陽。這是一種表徵,當你真正了悟時,便能瞭解其並非如我們所看到的表像那樣了。除了氣與輪脈外,我們還有五大與五蘊。若我們的心清淨無染,沒有惑迷時,則五蘊便是五佛,而五大則是五佛母。這是五蘊與五大的本質。
當胎兒出生時,他的身體便已發實完整,擁有手、腳、身、眼、耳等等。我們可明顯的看出五大在胎兒身上的作用,令其發實成長。當具足五蘊與五大的胎兒在落地的那一刹那,五佛與五佛母也跟著同時出生。身體的出生以及五蘊和五大的作用,相對於五佛與五佛母的顯現與悟證是合一不分的。“祖古”,或又稱大再來人就是這樣的的轉世。雖然五佛與五佛母已降世,但眾生的心卻被遮障,無法認出此點,而仍以五蘊和五大相待。由於心的遮障使得我們成為凡夫、成為一個帶染汙癡迷的再來人。
我們都是偉者的轉世,只是未能認識或了悟存在於自身之內的五蘊和五大等的重要性和清淨性罷了。由此我們瞭解到身邊有一位法友(此處指的是上師)確實是件相當可貴的事。法友是指一個,不管當前我們的心多麼無明,多麼無法認清自身即佛,而仍能為我們啟開心性,讓我們了知自身即是諸佛壇城的人。此友告訴我們眾生之所以無法認知此點乃是由於心障所致,因而傳授我們對治的方法,以消除此等障礙。借此法門,我們精進去做,最後一定可以認識自己的潛能和價值。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認清自己以及自己身體上的清淨和珍貴性。
當我們越能對眾生髮露慈悲心時,便越能看清眾生的癡迷。眾生的惑迷導致他們終日汲汲營謀逐欲,完全僅從事對己有利的事。這種只管自身,不顧他人的結果令眾生更加深陷災難和痛苦中而不覺。瞭解這點後,我們便能自然而然對眾生生起一種愛心。此外,當我們對自己所具有的本質、功德漸漸有所認識後,便會學習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此時,我們除了已表現的愛心外,還會再對眾生生起一種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若我們能瞭解眾生由於不識佛性而不斷造業,產生痛苦時,便會對他們髮露出真正的慈悲心。
《甚深內義根本頌》三世嘎瑪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