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5/09/29 11:34:11
尊貴星雲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星雲大師講演集

時間:西元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五日

地點:臺北中山堂

對象:法師.居士

  (弟子心定記)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密宗概說    ()顯密二教修持的融貫 ()咒語的意義及其功用

 ()念咒的五種方法 ()如何進入密教之門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戒律的意義   ()律宗的典籍    ()出家眾的戒律

 ()佛陀制戒的因緣 ()在家信眾的戒律

四.禪宗的修持方法

 ()禪的時代意義  ()禪宗的修持方法  ()禪坐的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各位來賓:

今天是我們一年一度北部弘法演講法會的第二天,感謝各位一本過去對佛法的護持,在百忙之中,撥空來參加這個法會,如果這三天的演講法會,對各位能有些微的貢獻,將是我們最為欣慰的事!

今天我們仍然繼續昨天的題目,昨天我們介紹了華嚴宗的修行方法,今天要向各位報告的是其它宗派的修行方法。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密宗概說

昨天本來計畫要把華嚴和法華兩個宗派講完的,但是我們只講了華嚴,好象是佛陀的意思,講說天臺法華應該還是照當初如來一代時教,擺在最後來講。我們今天第一先講密宗,我們總以為密宗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宗派。密宗,我們平常總把它和顯教對立起來,所謂顯密之教,其它的大乘七宗都屬於顯教,唯有密宗屬於密教。其實,佛教沒有秘密,佛教一切都是公開的,就是說密宗有一些神秘的內容,有一些不重解釋的真言密咒,但是密宗還是一切都可以向人傳授的。

()顯密二教修持的融貫 

在中國的廣大區域裡,要以西藏這個地方,最盛行密教。我們現在要瞭解密宗,僅僅是密宗的儀式,就不是很短的時間可以說完的。在中國佛教的僧團裡,住在寺院裡面的出家僧眾,修身則持律,作課誦是誦經持咒,可以說都是顯密雙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誦往生咒。不過顯教的佛教弟子,修持密咒只是附帶的,沒有專修。

在中國,很多的佛教經典,有時候都把經和咒合併記載在一起。無論是《藥師經》也好,《地藏經》也好,就是《法華經》也不例外,往往是經文之後,附有咒文。甚至《般若心經》,最後也來一段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也就是將顯教經文和密教咒語記在一起的例證。

()咒語的意義及其功用

密宗主要的修行,就是持咒,現在將咒文的意義和它的功用略加說明。

咒語又名陀羅尼,翻譯成中國話叫做真言,或者叫總持,所以一句咒語,包含了一切的意義,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義。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佛的名字,這句阿彌陀佛和咒語一樣,有包含一切的意思。我們平常見到人,「喂!阿彌陀佛!」表示說「你好嗎?」現在我們要走了,「喂!阿彌陀佛!」表示「再見!再見!」人很多,不小心踩了人一腳,撞到人啦,趕快回頭來說:「唉呀!阿彌陀佛!」表示「對不起!對不起!」送東西給人,他回答你「阿彌陀佛!」就是「謝謝!」的意思。看到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我們過去勸架,「唉呀!阿彌陀佛!」意思就是說:「何苦呢?何必這樣呢?」看到別人殺雞殺鴨,父母打小孩,我們就說:「唉呀!阿彌陀佛!」表示「很可憐!」一句話有這麼多的意思,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思。

在密宗所傳授的咒語當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叫做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是一個追求真理的宗教,對事物的真相,講求徹底的講明,而這個咒語是佛的真言,只要跟著持誦,不注重解釋。在佛門裡學什麼、修什麼,都不容易學、不容易修,修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也並不簡單,但是這句話功用很大,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句咒語持好,可以消災延壽,驅邪避難,所求皆能如意。

根據《大乘莊嚴寶王經》上所說,持誦這句真言,功德便是不可思議,若人持此一句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之後,當得極樂上品之生,餘諸所求,皆能如願。

經上說:「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寶(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種族皆當得其解脫。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於其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

「若複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羅尼,身中項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見是戴持之人……則同見於如來,又如見於一俱胝智能者。」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人能得無量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圓滿功德,是人得天轉輪灌頂,是人於其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所觸之人發起慈心,離諸瞋毒,當得不退轉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觸於餘人之身,蒙所觸者,是人速得菩薩之位。」

「若有戴持之人,見其男人、女人、童男、童女,乃至異類,諸有情身,如是得所見者,悉皆速得菩薩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病死苦,受到離苦,而得不可思議相應念誦。」

念誦六字真言,不但自己能夠消除罪業,具足一切功德菩提,得到解脫,並且能夠庇蔭親族,乃至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夠脫離痛苦,得到安樂。這個六字真言的殊勝奧妙,由以上列舉之經文,可略見一斑。

持誦咒文時,要抱持堅定的信仰,不准懷疑,只要一心一意的誦念下去,即使念錯了也不要緊,仍然有功用的。相傳過去在一個交通不便的山區中,一位老太婆想學佛法,苦無良師。有一天,來了一位在家的居士,手裡拿了一串念珠,口中念念有詞。這位老太婆一看,心中大喜。終於來了一位信佛的人,請他告訴她怎麼樣修行。這位居士,一向也沒有傳授佛法的經驗,忽然有人請教他學佛,就說:「喂!我傳你一個咒語。」

「什麼咒語啊?」

「唵嘛呢叭咪牛()」。這位居士把「吽」字念成了「牛」字。

老太婆聽了,欣喜不已地說:「唷!唷!我終於得到佛法了」。以後每天就持念「唵嘛呢叭咪牛()」,念呀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遍,想出一個辦法,拿了一鬥的豆子,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就拿一個豆子擺到這邊來,就這樣每天念一鬥豆子數量的咒語。念呀念的,過了不少的時日,念到所謂三業相應的時候,她只要一念「唵嘛呢叭咪牛()」,豆子不必用手去拿,自動就跳到這邊來,每念一句,豆子就跳過來一個。

星移物換,又過了不久,有一位行腳的法師經過。老太婆看到師父來了,恭敬頂禮,供養招待。「請師父今天就住在這裡吧!山路晚上不好走。」這位法師就在那裡過夜睡覺,到了晚上,老太婆例行功課開始念咒語:「唵嘛呢叭咪牛(),唵嘛呢叭咪牛()……」地朗朗上口。這位師父一聽,奇怪?怎麼念「唵嘛呢叭咪牛()?」哎呀!念錯了。「喂,老太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喲!是什麼?」「是『唵嘛呢叭咪吽』啊!你怎麼把這個『吽』念成『牛』呢?」「喔!這樣啊!好!改正過來念『唵嘛呢叭咪吽』」嘿!從此這個豆子不跳了。過去老太婆雖然把咒念錯了,由於至誠懇切,一心不亂的稱念,連沒有生命的豆子,也能夠感受得到他的虔誠,俗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到起了懷疑的念頭,心有雜念,反而失去了功用。因此我們誦持經咒,固然要講求經文正確,而保持一顆誠心更為重要。

密咒要一心真誠的持念,才有效果,持念密咒的功德:第一、能生長智慧。第二、能提升正念。第三、能消除災患。第四、能聚集善法。第五、能遮止眾惡。

當然,念咒最重要的是三密相應,什麼叫三密相應呢?第一、手要結印,叫做身密。第二、口要誦咒,叫做口密。第三、意要觀想種子字,這叫做意密。三密相應,就是口中誦咒語,同時結著手印,意念中要觀想種子字,身口意三業,同時運作。能夠三密相應持誦咒文,功德更大。假如不能持念真言咒語,只是耳朵聽到別人在誦念而引發了信心,甚至聽到了也不相信,還是很好,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結下了一個佛種的因緣。縱然持念這個咒語沒有成功,毫無感應效果,至少將來可以獲得人天福報。最好的當然是能夠聽聞,聽了之後,能夠相信,信仰之後能夠修行,受持而不把它忘失。如果我們能將咒文持好,融化於生活之中,一定能夠身心愉快,智慧增長。

()念咒的五種方法 

關於念咒,有五種念誦方法:

第一種是蓮花念誦,即有聲音的念誦方法。你或者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念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或者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或者十小咒也可以,念誦時,要耳熟能詳,朗朗上口。

第二種念法叫做金剛念誦,金剛念誦方法就是把嘴閉起來,不出聲音,在心中默念。雖然默念無聲,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於心。

第三種念咒的念誦方法是三摩地的念誦,其方法是保持口與舌頭不動,心安定下來,安住在禪定之中,然後觀想真言的文字。

第四種的念法叫做深深念誦。先觀想眼前有一朵蓮花,蓮花上面有一個白螺的貝殼,從貝殼裡發出梵音,然後跟隨這音聲來念咒。

第五種叫做光明念誦,念咒時,口中在念誦「唵嘛呢叭咪吽」,觀想口中長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們虔誠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來合為一體,意思即自己的本性與本尊佛的法身同體無二。以上是密宗持咒的意義和方法。

()如何進入密教之門 

在顯教裡,要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三寶。所謂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了三寶,表示我信仰了佛教,願意以佛法為人生的指南,佛教稱此為「三皈依」。因此皈依並不是拜某人為師父,而是服膺佛教的真理。皈依之後,生活上並沒有什麼限制,穿紅戴綠、珍肴美味,甚至男婚女嫁,悉聽自由。只是不改變自己的信仰,肯定自己是個佛教徒罷了!

顯教講三皈依,密教則必須六皈依。除了皈依顯教的佛法僧三寶之外,密教還必須加上上師、本尊、護法,以為皈依的物件,這個護法,像我們稱各位為護法居士。修密宗的人,需要請一位元元神明來做他的護法。在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一書中曾記載,太虛大師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師,想到西藏學密法,依照密教的規矩,禮請一位護法神來護持他。不想卻請來了一個狐狸精,狐狸精破口大駡大勇法師說:「你不可以到西藏學密法,如果你堅持要去的話,我就擾亂你的修行。」使大勇法師進退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有時候請護法神來護持道場固然是好,但是神和鬼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如果不能順其心意,反而惹麻煩上身。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平常我們不和他們打交道,倒也互不相關,相安無事。萬一和他們有了來往,以後常常會上門找麻煩。

由於密宗的儀軌非常的複雜,諸如灌頂、結手印等,都不容易學習。各位如果想專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要跟隨上師學習,才能如法。平常我們可以修持顯教法門,誦念密宗咒語,而收顯密兼修之效。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戒律的意義 

現在向各位說明律宗的修持方法。

律,就是佛教的戒律。佛經裡面一再地強調說:「戒住則法住。」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是人邁向佛道的準則。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麼樣平坦,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隨時有喪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燈,如光明一樣,有了燈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環境,不致跌倒。戒律好象城牆一樣,敵人來襲擊時,可以保護住我們的生命財產。戒律能抵擋私欲的強敵,守護我們的慧命。戒律如老師,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佛陀即將涅盤的時候,弟子們圍繞著他,問了幾個問題,其中就有人問道:「佛陀,您在的時候,我們以您為老師。您涅盤了,我們以誰做老師呢?」佛陀就回答說:「以戒為師。」戒律的老師,隨時隨地指示我們的迷津,使我們知道何去何從。

()律宗典籍 

講戒的經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論。四律指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僧只律;五論就是明瞭論、薩婆多論、善見論、摩得勒伽論、毗尼母論。在中國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勵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懷素的東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的影響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關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無量無數的戒。我們僅知道有戒條,尚嫌不足,要進一步去受持。受戒好比學生要遵從校規,人民要恪守法律,我們則要依循人生的準則--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學校的校規、國家的法律,是來自於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發諸於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兩者迥然不同。

戒,依據它的精神,分為戒法、戒條、戒行、戒相。所謂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規,是聖道的根本,能生長禪定、智慧。嚴持戒法,可免于沈溺生死大海之苦。戒體是受持戒法之後,並得戒法之精神融貫於內心,產生防非止惡之功德,戒體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將戒體如法地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那麼佛教的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於行為,如同虛設,對生活一點也產生不了作用。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我們受持戒律,要將這四者充分的發揮,蘊戒體於內心,而將戒行形諸於外,則能莊嚴儀錶,受人愛敬。

()出家眾的戒律 

在佛教裡面,出家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戒律有三百多條;出家的男子,稱比丘,應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條戒。即使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出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所謂沙彌、沙彌尼,也要守十條戒律。出家人的戒法,依佛門的規矩,本來是不應該對在家信徒講的,不過,如果不講,大家心裡很好奇,現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法,其綱目簡單地向各位介紹一下:

(1)波羅夷戒

有四條根本大戒,是不能犯的,犯了這四戒,叫做犯四波羅夷戒。什麼叫波羅夷呢?波羅夷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犯了波羅夷罪,從此佛教不要他,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什麼戒那麼嚴重呢?就是殺、盜、淫、妄。殺就是以瞋恨心殺害眾生;盜就是不經同意而盜取他物;淫是以貪婪心行姦淫的事;妄是以不實在的話,欺誑別人。有人或許會說:「唉呀!這個妄語,不是常常會觸犯嗎?有這麼嚴重嗎?」佛教的妄語,不是指問你:「喂!吃過飯沒有?」本來沒有吃,為了怕人家麻煩,只有說:「吃過了。」這種善意的欺騙,不犯打妄語戒。這裡的妄語是指大妄語,也就是說沒有得到神通,而說我有神通;沒有證到羅漢果,而說我現在已經證果了。用這樣的方法,取得大眾的供養,這個才是大妄語。等一會兒說明在家戒律時,還要加以解釋。這個四波羅夷戒最嚴重,犯了其中任何一條,如同死刑,無法再共住於僧團。

(2)僧殘戒

下面有十三條戒叫僧殘戒,就是犯了很嚴重的罪,要趕快加以補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殘廢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戒。譬如不真實的情況,隨便誣賴別人、譭謗別人,就犯了僧殘罪。「喲!某某法師啊,大概有幾千萬。」請問你是他的會計師呢?還是他的帳房,怎麼會知道他有幾千萬呢?道聽塗說,信口雌黃,製造莫虛有的謠言,就犯這個罪。

「喲!某某法師啊!曾經說過某人的壞話,做過傷天害理的壞事。」「是你親眼看到的嗎?」「啊!沒有,我聽到的。」「那一個講的?」「嗯!記不清楚了。」講話不負責任,興風起浪,挑撥離間別人的感情,也犯了這個戒。

  在學校裡面,我們見到那一位同學不乖了,馬上對他說:「喂,人家說你現在不好,不用功啊!」「那一個說我不用功呢?」「大家說的啊!」「大家,是誰啊?」「大家,就是大家嘛!」用這種莫虛有的方法中傷別人,實在已經犯戒了。犯了僧殘中的任何一條戒,如果能夠接受僧團的救護,仍不失為一位比丘的資格。

(3)不定戒

不定,有兩條。所謂不定,即這個罪,還沒有確定,尚在懷疑判斷之中,是什麼樣的情況?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個女人,共處於幽室之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犯戒,不得而知,這就犯了不定戒。這種情況要趕快自我表白說明;如果不老實自說,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別人懷疑你犯到某種程度,你就得接受那種罪法的處理。

(4)舍墮戒

第四是舍墮,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條。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別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個戒。這個波逸提的戒,為什麼叫舍墮呢?就是犯了這種戒的人,要讓他趕快舍離所有犯戒之贓物,不僅要把所得物舍掉,並且要舍除貪心,因此稱為舍墮戒。

另外有一種叫單墮,一共有九十條,和舍墮一樣,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種。舍墮是必須舍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淨。因此三十條的舍墮戒,是舍去財物、舍相續貪心、舍罪的意思;而九十條的單墮只有舍貪心、舍罪。犯了舍墮罪或單墮罪,如果不能至誠懺悔的話,會墮入地獄受苦,因此同稱為「墮」。

九十條的單墮戒,條目繁瑣,無法一一加以說明。我僅介紹其中一、二條。單墮戒前三條分別為小妄語戒、罵戒、兩舌戒,俗話說斧在口中,禍從口出,在十戒中,對於口業就提出了四條,可見我們平時不經意中,由口所闖下的禍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對口業也特別的注重。

所謂妄語戒,不明究實,胡造謠言,強不知以為知,固然犯了妄語戒;知而不言,當說而不說,也犯了妄語戒。有些人明哲保身,管你們天下大亂,反正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與我不相干,這種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在僧團裡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積極參與的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5)波羅提舍尼戒

另外還有犯提舍尼戒的,一共有四。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懺悔,犯了過錯,只要向一人懺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的信徒很虔誠,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養,就備辦飲食,親自帶到城外精舍去供養僧侶。但是由於精舍座落於郊外,人煙較少的地方。當信徒帶著厚重的財物經過曠野時,有時候遇到壞人,時有被搶劫危險。這種事情發生以後,佛陀於是制戒,比丘應該自己入城去托缽乞食,不自己入城托缽乞食的比丘受到訶責,犯了此戒的人,必須向一人道歉懺悔,不該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來供養。

(6)突吉羅戒

有關威儀方面的戒,屬於突吉羅戒。從身業與口業來說,就叫惡作或惡說,在戒本裡把它歸類於眾學法。眾學戒有一百條,就是輕微的戒法。比方說,朝椅子上一座,蹺起二郎腿,失去威儀,即犯了突吉羅戒。不過這是小小的戒,並不是嚴重的戒,所以叫眾學,意思即應當在大眾之中再努力學習。

  如果服裝不整,或把衣服倒過來穿,像公子哥兒油腔滑調的樣子;或穿著拖鞋進入寺院,這都不合乎威儀,犯了眾學法的戒。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7)滅諍法

最後叫滅諍法,有七條戒。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一般會引起諍論的原因是彼此對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態度,在討論之中起了爭執。有時候某一人所犯的過錯,到底是屬於那一類戒法,由於罪相不容易分別判斷而引起的諍論,這種情形就需要滅諍法來消弭彼此的諍議。

()佛陀制戒的因緣 

佛陀為了達到十種利益,才制定戒律。所謂十種利益:()為了使僧團大眾和合相處;()藉和合清淨的僧團風範來攝受僧眾;()以法來調伏個性較頑劣的眾生;()使僧侶知道過錯懺悔以後,內心得到清淨快樂;()使僧眾言行有所規範而斷除現在煩惱;()使僧侶斷除現在煩惱之後,進而產生定力,斷除未來世的煩惱;()使信眾生起信心;()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堅定;()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長存;()使未來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心住於佛法之中。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

至於每一條戒律的制定,本來都是佛陀為了隨順當時的情況,依照當時的風俗民情、因時適宜善巧制定的。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告誡說:「下次不可這樣啦!應該制定這樣的戒,以後不可再犯。」當時佛陀為了糾正弟子的行為,所制定的規矩,就成了現在的戒律。每一條戒,都有它制定的因緣,比方說:有一位比丘生病了,住在波羅奈國的蘇卑女,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聽到比丘病了,心生不忍,前往探病,問比丘的病情說:「您的病怎麼樣才會好呢?您想吃什麼東西啊?」比丘說:「我想吃肉!」蘇卑女趕快想辦法弄肉給他吃,可是市場關門了,無法買到肉,怎麼辦呢?她一心為了治好比丘的病,就在自己身體上割下一塊肉,煮好了,送去給他吃。那位比丘一吃,病倒是好了,可是,蘇卑女割了肉以後,傷口發炎,卻病了,睡在床上,痛苦呻吟。丈夫回來一看,問清楚了原因,很歡喜她有這樣的信心,又很難過妻子命在旦夕。蘇卑女就對她的丈夫說:「你也不必難過,我已經快死了,請你默默的祝願,把家裡好的東西拿出來,備辦齋席,請佛陀再到我們家裡受供一次,讓我們來拜見佛陀,我死而無憾!」

佛陀來後,聽蘇卑女的丈夫敘說了原委,佛陀立刻要進去看望蘇卑女的病,蘇卑女的丈夫很著急說:「佛陀,我們房間很髒,請不要進去!」但是佛陀還是進去探病。

躺臥在病床的蘇卑女聽到佛陀駕到,精神一振,忽然像健康的人一樣,走出來向佛陀頂禮。佛陀於是開示說:「蘇卑女,你這種作法,是愚癡的行為,不合乎佛法恭敬供養沙門的作法。所謂供養、佈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之下,才可以做;所謂供養、佈施,是在不他惱、不他苦的原則下才可以做的。」這是佛陀偉大的法音,各位護法信徒,你們都要記住這句話,帶著勉強、痛苦的施捨,不是真正的供養、佈施。真正的供養、佈施,不管施者、受者都充滿歡喜的。

佛陀為蘇卑女開示了這些法語,一方面規定比丘不能向信徒化緣很難辦到的佈施供養。有的信徒信仰虔誠,家境困難,捉襟見肘,卻拿錢去佈施,這是不合乎佛法的。不自苦、不自惱、不令他苦、不令他惱才可以行佈施,不可以打腫臉充胖子,不要勉強佈施供養,以表示自己的虔誠,學佛要發恒長心、細水長流,過分了,就不能長久。

()在家信眾的戒律 

上面是有關出家眾的戒律以及制裁的因緣。那麼,在家學佛的信徒們,要怎麼樣來受戒呢?在家戒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今天要和各位講說的是五戒和八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相當於中國儒家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不殺生是表示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是對他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是對自己的靈智不侵犯,而不致去傷害別人。因此,所謂五戒者,綜合起來就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不侵犯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觀念加以詮釋的話,就是自由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情況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有的信徒,不瞭解持戒的精神,一聽到持「戒」,就說:「唉喲!何必自我束縛!」其實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各位請看,關在牢獄裡面的人,都是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像殺生,主要是殺人,現在有些人太狠,不但殺人,還要分屍。案發判刑,今生身系囹圄,受到身心的不自由,來生墮落地獄中,不能解脫,更不自由。

所謂偷盜罪,放眼今日社會的貪汙、詐欺、背信、違反票據法、搶劫等不法行為,都是犯了偷盜。邪淫諸如妨害風化、重婚、騙婚、三角戀愛都是。妄語呢?在這個社會裡面就更多了,只要對自己有利,能夠騙取對方的財物,則不擇手段,不惜用什麼語言來傷害別人。飲酒戒,除了會使人昏醉的一切飲料不可飲用之外,舉凡鴉片煙、嗎啡、速賜康等,會迷失人類本性的毒劑,也不應該吸食注射的。

有人或許會說:「哼!我又沒有受戒,怕什麼啊!」雖然不受戒,犯了過失,一樣有罪。如果你受過戒了,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了交通規則,比較安全;航海中,有了羅盤可以指引;人在學校裡,有老師可指導;戰爭時,有城牆可以保護自己。所以先生應該鼓勵太太受戒,太太應該勸導先生受戒,先生如果受了戒,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將不會在外拈花惹草,先生也放心,受過戒的太太就不會紅杏出牆。所以五戒是維護家庭和諧美滿的助力,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促進社會安寧進步的妙方。

本年十二月中,佛光山將要傳授三壇大戒,除了傳授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並傳授在家五戒、在家菩薩戒,現在報名受戒的已經有千人以上了。我並不是要你們去受戒,在臺北,傳授戒法的很多,為了建立幸福的家庭,你們應該皈依三寶受持五戒。

受完五戒以後,可以進一步受八關齋戒,短期中練習過出家人的生活。可於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的六齋日當中來受持八關齋戒,或者六天之中選一天,或者六日都受也可以。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之外,還要加受三條:一是不擦脂粉、不化妝插花;一是不要唱歌跳舞;一是不要睡高廣大床,這三條加上前面的五戒,合稱八關齋戒,齋就是持過什不食戒的意思。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

經典告訴我們,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發智慧,而達到解脫。在家信徒學佛持戒,如此熏習之後,生活中自然會產生定力,增加智慧,道德與人格自然昇華。如此對於事業的發展、身心的安頓,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禪宗的修持方法  

()禪的時代意義 

下面要向各位介紹的是,最為現代人所普遍喜愛的禪宗的修持方法,以作為今天演講的結束。

自從達摩祖師西來,將禪的要義傳入中國之後,經過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之傳至六祖慧能,一花開五葉,禪在中國本土遂開出燦爛的花朵,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禪的思想,不僅影響佛教界,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也受到禪宗的甚深的影響,尤其宋朝的儒者,大都修禪學儒,乃掀起異於先秦儒家思想的新儒學運動;禪,為宋明理學注入了新的生命。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在歷史上都曾經盛極一時。譬如華嚴宗、天臺宗、法相宗、三論宗等,曾經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這些宗派或者因為教理高玄,不容易為一般民間所接受;或者缺乏繼承傳弘的人才,而漸漸式微衰弱。只有禪宗和淨土宗,隨著時代的遷移,而更加興隆。尤其現代,文明過度進步的西方,也紛紛回過頭來,轉向東方的禪,找尋他們精神上的資糧。

在現在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來安頓浮蕩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的巨浪,席捲整個世界,機器的運作,加快了人們的腳步,物質的增產,刺激了人們的享受欲望。人們隨著機械的輪子,馬不停蹄地汲汲於營生糊口,而忘記停下腳步來看看自己;生活競爭的激烈,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愈來愈嚴重,感官的過度享受,使人們麻醉了自己的性靈,虛無、失落,遂成為這個時代的時麾名詞。針對這樣的時弊,禪,實在是一劑最好的藥方。

修行禪宗,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樸實未染的本來面目。說起來很悲哀,我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高興的時候,覺得世界是美麗的;悲傷的時候,看花兒,也在落淚;生氣的時候,看到什麼東西都討厭。心理學上將我們的心分成幾種「我」,究竟生氣時的我和悲傷時的我,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我們如果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只有被外在的環境所駕禦,輪轉不已,永遠無法得到安寧。因此我們必須透過禪的修學方法--迴光返照,來返觀自己的自性,認識自己的本心,以求得心靈的真正解脫。

那麼,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呢?最重要的是必須放下我執、我見,拋棄一切的迷妄、分別,才能超凡入聖,進而凡聖俱絕,頓入禪的核心之中。佛教裡有一則故事,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裡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的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

「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做一件事,才有辦法救你上岸。」佛陀慈祥的說著。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別說一件事,就是一百件、一千件,我全部都聽您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我才能救你上來。」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誓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裡還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我們想明心見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來。在懸崖的地方,把手放下來當然會殞身斃命,不得全身,但是我們的妄執如果不跌得粉身碎骨,佛法的妙諦則無法進入心中。禪,就是要把吾人迷妄的人生,跌得粉身碎骨,使它大死一番,脫胎換骨之後,透徹地進入禪的大機大用之中。下面我想談談,禪宗究竟以什麼修持方法,來完成明心見性的功夫?

()禪宗的修持方法 

禪宗不同於一般世間的思想,它不注重知解,而重視實踐,大家不可以用一般的見解來接受。禪宗的修持方法,乍看起來,有時候似乎很矛盾,有時候非常不通情理,不瞭解禪的奧妙時,禪師們的接人應答,看起來像兒戲,如果能夠體會的話,個中充滿了禪機、禪趣。

(1)生活中的修行

唐朝的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法要。一天乃向師父說:

「師父!弟子自從忝廁沙門以來,已經幾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任何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以法要吧!」

「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嘗一日不傳授你心要。」道悟禪師回答說。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在何處?」崇信禪師訝異地問。

「你端茶給我,我就喝;你捧飯給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行禮。我何嘗一日懈怠,不指示心要給你呢?」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從這一則師徒問答之中,可以瞭解禪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因此龐大士說:「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禪,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中國禪宗的祖師們,為了適應中國的民族性格、風俗習慣,將印度注重習定瞑思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開展出中國獨特的講求作務精神的禪風。本來持觀修定的印度禪觀,也是為了制伏煩惱,觀照自性真如的工夫。但是過度耽於甚深的瞑思之中,思考著抽象的形而上問題,難免產生和現實生活脫節的毛病,並且長久的打坐習定,容易使肉體凝固化,陷入昏睡之中,為了排除默坐所引起的昏暗長夜,四祖的道信禪師,首先唱出「行住坐臥,無非是禪」的劃時代宣言。到了百丈禪師更創建叢林制度,而樹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務精神,提倡刀耕大種、服田力穡的農禪生活,把禪的精神,深深地植根於大地之中;從心臟的跳動,手足的操作,來體會禪的妙趣,喚起真如本性的覺醒。

禪的精神,並不局限於打坐的禪堂,在二十四小時之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充滿了禪的妙趣;禪的消息,並不僅僅在斂目觀心的禪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都透露著禪的妙機。生活中的禪,是將寂靜的禪定工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禪,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化偉大於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資糧。我們看看下面一則掌故,可以明瞭禪師們如何以生活為道場的心路歷程。

唐朝的地藏桂琛禪師,為玄沙師備禪師的法嗣。有一天禪師在田中蒔草播種的時候,來了一位雲水僧,禪師就問這位行腳的出家人說:

「你從哪裡來呀?」

  「我從南方來。」行腳僧回答。

禪師一聽,這個人是從南方來的,南方是禪學興盛的地方,於是就問說:

  「南方的禪法怎麼樣呢?」

  「商量浩浩地。」行腳僧回答。意思是說南方研究禪學的風氣很盛,大家熱烈地討論著。

「那也不壞,但是不如我這裡耕田播種,篩谷作米,讓大家都有飯吃。」

雲水僧心想:禪師怎麼不看經、不禪坐,而從事一些芝麻瑣碎的工作呢?於是問道:

「和尚!您既不從事研究教化工作,那麼您自身如何出三界?又如何去救度眾生呢?」

  洞察敏銳的桂琛禪師,機鋒相對地回答說:

  「你所謂的三界究竟是什麼東西?」

禪師是住三界之中,照樣吃飯睡覺,而不被三界的物欲所染。是住而不住,不住而生其心的當下肯定,自然非雲水僧心外別求出離三界的見地所能匹儔。

六祖壇經上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在遐遠,佛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禪門裡以日常生活的作務中為因緣,而悟道的例子甚多。譬如六祖慧能本身,也是在碓米房中,悟出無念、無相、無住的道理。趙州從諗禪師,參南泉普願時,曾經擔任火頭的工作數年,料理大眾的飲食。有一天,大眾都到菜園工作的時候,突然間聽到廚房傳來趙州禪師的喊叫聲:「失火了!失火了!」大眾緊急地趕到現場,卻看到趙州緊閉門牖,任大家如何勸誘,也不出來。正在危急萬分的時候,南泉禪師趕到,從視窗遞進一把鑰匙給趙州,趙州才開門讓大眾進來,把火撲滅。這則公案是說:吾人內心的無明煩惱的火焰,不是外來的清水可以撲滅的,而是以內在覺悟的力量,才能夠熄滅的。

對禪師們來說,禪活生生地充塞於宇宙之間,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就是日常茶飯、如廁沐浴,無一不是般若和禪定的風光。

(2)提起疑情 棒喝見性

我們對於一種宗教,希望從它獲得一些啟示或助益,最基本的態度是要對它起信仰,因此許多的宗教都強調信仰,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說:「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樣,也注重信心的培養,有了信心,才能深入佛法的大海;有了信心,才能長養求道的根苗。但是佛教不同於其它的宗教,除了重視信心的培養之外,更注意疑問的提起。

平常我們稱讚某人很有學問,其實「學問」就是學習發問的意思。科學上許多偉大的發明,哲學上不少崇高的思想,都是從我們平時引以為常的事物之中產生疑問而發展形成的。譬如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看到蘋果掉在地上,引起疑問,因此發現地心引力的道理;瓦特看到沸騰的水氣,掀開了水壺的蓋子,迷惑不解,努力研究,終於發明瞭蒸汽機。佛陀未出家前,出遊四門,看到人類生老病死的現象,促使他開始探討痛苦的來源,終於找出解決痛苦的方法,為宇宙帶來了無限的光明。疑問是發明的原動力,真理是不怕探討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我們對於事事物物,不懂得去發掘問題,啟發人類特有的自覺的能力,充其量也不過和其它動物一樣,行屍走肉而已。古人說:「為學,則不當疑處應疑;做人,則當疑處不疑。」疑問如同撞鐘一樣,力道愈大,聲音愈響;疑問愈深,答案愈精闢,因此佛教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們如果對生命的意義,希望有深一層的瞭解,就必須培養提出疑問的認識。而禪宗的公案對答、參話頭的方法,正是提起疑情最高度的表現。

  有一位雲水僧請教馬祖道一禪師說: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禪師招手叫這位雲水僧靠近身邊來,然後出其不意地以手打他的耳光說:

  「六耳不同謀。」

所謂「祖師西來意」,是說初祖菩提達摩千里迢迢,從印度來到了中國,究竟傳來什麼的佛法,也就是說佛法的奧義、禪的真髓究竟是什麼呢?禪的意思是說佛法的妙意,如同三個人交頭接耳商策事情,消息已經不徑而走,宣洩無遺。也就是說佛法的大意書在人人腳下、日用之中,而對方愚癡不明,還追問不舍,難怪要挨打了。禪宗在疑問對答之中,找到了解答,語錄問答的方法,遂成為禪宗特有的入道法門。在禪宗,有時候不近情理的打罵喝斥,也是接機的重要方法。譬如有名的德山棒、臨濟喝,就是以無理的來對待有理,以棒喝去除我們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妄執、我見,以顯現清淨無染的本性。因此禪的教學法,有時看似混亂,但是混亂中有哲理;有時視如矛盾,但是矛盾中有統一。

有一次,藥山惟儼正在禪坐的時候,來了一位行腳的出家人,看到靜坐中的禪師就問:「你在這裡孤坐不動,思量一些什麼事情啊?」

「思量不思量。」禪師回答說。

「既然是不思量,又如何思量呢?」這位行腳僧不放鬆地追問。

  「非思量。」禪師針鋒相對地回答。

這則公案從一般的理論上看,既思量,卻又不思量,似乎互為矛盾,其實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說:禪雖然不是文字知解,主張言語道斷,但是透過文字知解,可以把握禪不可言說處的真髓,也唯有超越知識見解上的執著,才能探驪得珠,體會到真正的禪味。

在禪宗裡,尋師訪道、參究佛法要意的公案比比皆是,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問答中,不乏幽默的例子。

臨濟義玄禪師在黃蘖禪師座下參學,雖然過了數年,但是都不敢問一句佛法。有一位上座就鼓勵他去請教黃蘖禪師,臨濟禪師於是鼓起勇氣問黃蘖說:

「請問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話還沒說完,就遭到黃蘖禪師一頓毒打,臨濟嚇得噤若寒蟬,不敢開口,但是心中的疑團實在不能化解,上座鼓勵他再問,於是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又去請教黃蘖,如此三次,都遭到一頓毒打。臨濟禪師心裡難過,心想:自己和師父沒有緣份,我還是到別處去吧!於是向黃蘖辭行。黃蘖禪師知道臨濟的心情,就告訴他說:

  「你到大愚禪師那兒參學好了。」

  臨濟到了大愚禪師那兒,大愚就問:

  「你在黃蘖那兒學禪,為什麼到我這裡來呢?」

  「我和他無緣,他總是打我。」臨濟一五一十地回答。

  大愚聽了,慨歎地說:

  「黃蘖禪師對你是老婆心切,他是大慈大悲啊!」

臨濟一聽,仿佛打破虛空、撥雲見日一般,豁然大悟,然後發狂似地哈哈大笑說:

  「哈!哈!原來黃蘖佛法無多旨。」

  大愚禪師看了,連忙下座,抓住臨濟的衣領喝道:

「趕快回去!趕快回去!」意思是要臨濟回去接受黃蘖禪師的印證。臨濟於是握起拳頭,向大愚打了三拳,說:

  「我回去!」被打的大愚,也歡喜的哈哈大笑。

  臨濟回到黃蘖禪師那兒,見到禪師,劈頭就說:

  「報告師父,我已經開悟了。」

黃蘖禪師聽了,上前就想打他,但是禪師尚未出手時,臨濟搶先就摑打師父幾下耳光。被打的師父不但不動怒,反而歡喜非常,呵呵地笑了起來。臨濟不放鬆,更用腳踢了禪師一下。

這則公案,乍看之下,師父毒打弟子,毫無慈愛;弟子對師父拳打腳踢,實在大逆不道,其實這裡面的恩情是無限的。師父打弟子,意思是說:佛法不是嘴皮上的工夫,而是要以身心去實踐參究;弟子打師父是說,我已證悟心性上用功的道理,因此以一拳來報恩,再踢上一腳,以表深情。在禪宗裡,不但禪坐、作務是修行,甚至擠眉弄眼、打架相罵也是修行。他們愉快地工作、愉快地商量、愉快地相打,其用意是借著棒喝,打碎我們的無明煩惱,呵斥我們的迷妄執著,而收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大機大用。

(3)打坐觀心 坐斷乾坤

透過禪定的工夫,以顯發我們的真如佛性,自來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禪觀的實踐,佛陀在世的時代,早已普遍地盛行於當時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學的瑜伽派、數論派等,都非常注重禪定。佛陀本身未證悟之前,也曾經過六年禪定工夫的訓練,最後在金剛菩提座下,進入無上甚深的禪定之中,終於夜睹明星,而證悟因緣生滅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覺,和禪坐有著密切的關係,禪坐是吾人徹見本性的要門。

達摩祖師西來東土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在嵩山頂上面壁九年,在靜靜的禪坐中,靜靜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從身體的力行實踐之中,細細地咀嚼禪的真髓本味,並且把禪的醍醐妙味,遍灑于中國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覺禪師讚歎他說:「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淨禪師受到禪坐思想的影響,極力提倡坐禪,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見解,日本的道元禪師跟隨他學禪,遂將禪師的思想移植於東瀛,而開創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獨特門風。除了如淨、道元兩禪師的提倡打坐之外,當時更有宏智禪師提倡「默照禪」,主張端坐內觀自性,以徹見諸法的本源。由於如淨、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國的禪風,遂從六祖慧能以來,一向注重觀照本性的心證,一變而為在「赤肉團」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於是成為禪門入道不可缺少的實踐方法。

其實禪定的注重,並不限於佛教,平時我們勸人要冷靜,慌亂的心冷靜下來之後,才能好好的思考問題;這好比一池混濁的潭水,投人一顆明礬,池水則清澈乾淨一樣。事實上,冷靜就是禪定工夫的表現。儒家的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荀子也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為達到「虛、壹、靜」的寂靜世界,這一切都說明瞭靜慮的修持,是我們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門。佛教裡流行著一則趣譚:

有一位賣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禪坐中的師父們,威儀莊嚴,心生敬慕,心想:我也來打坐。因此請求糾察師父讓他隨喜參加,他進入禪堂之後,放下一切雜念,專心一意的打坐。過了一支香的時候,他如獲至寶地發出歡呼說:

「我終於想起來,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塊豆腐錢,還沒有還給我。」這位賣豆腐的人,只靜坐了一會兒的時間,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況入於甚深的禪定之中,其所顯發的智能,自不待言了。打坐,開始的階段,能使身體感到輕安愉快,心裡柔軟篤實。功夫深了,忘失身心、世界的時候,覺悟的道路自然開啟。我們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靜止了,自然能夠湧現出朗朗的明月;紛亂的念頭平息了,清明的靈性自然顯現出來。

如淨禪師在他的語錄上說:參禪為身心脫落,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只管打坐始得。坐禪不是沉思瞑想,更不是呆默無為;坐禪有別於誦經拜佛,坐禪的人要拋棄萬塵,心無旁騖,一心以禪坐為最高無上的安樂法門,仿佛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

禪坐最終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脫落,把我們虛妄的分別心脫落盡淨,甚至連佛、覺悟的世界也蕩滌無遺,禪師們在寂寂的古刹、嫋嫋的煙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將他們的生命投注於禪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動盪的身心、虛妄的世界坐斷消滅,在永恆無限的靜坐中,將清淨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而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自在的境界。

()禪坐的方法 

我們如果想享受禪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打坐經驗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邊、岩洞塚間,都能夠安然入定;但是初學的人,最好選擇在室內,遠離吵雜的地方,比較能夠收到效果。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擺設佛像,燃香供佛,以攝心提念。坐禪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風,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

除了環境之外,飲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因為此時血液都集中於腸胃,此時打坐,既不合乎生理衛生,並且容易昏沉。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衣著方面要寬鬆、舒適、柔軟,以免妨礙血液迴圈。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上面的預備工作都齊全了,則可以開始打坐。禪坐普通分為三大階段,即調身、調息、調心,經典上有說明,尤其智者大師的「小止觀」有詳盡的解釋,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現在我僅簡單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紹給各位。

調身方面首先要盤腿,盤腿分為單盤和雙盤。單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稱之為半跏趺坐。雙盤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稱之為全跏趺坐。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也可以,萬一單盤也盤不起來時,也可以將兩腳交叉架住。盤腿可以使浮亂的身心靜止下來,仿佛巨大的樹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進入禪定的境界。

腿盤好了,雙手要結手印,先將右手仰放於肚臍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兩拇指輕輕相柱,兩手臂自然緊貼腋下,此稱為結「法界定印」。這種手印可以使左右氣血,相互交流。盤坐時背脊要挺直,但也不可過度生硬。背脊挺直,可使五臟六腑順暢運行,促進身體健康。兩肩要平張,不可左右傾斜;頸項要緊靠衣領,保持從側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線的姿勢,下巴要收進來,嘴輕輕地閉著,舌尖抵住門牙上齦的唾腺,以促進消化。初學著眼睛最好微睜,注視著座前二、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體調好了,接著要調呼吸,可以持數息觀,從一數至十,數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細微平和,如遊絲一般,若有若無。調身、調息都做好了,最後要調攝心念。我們的心念如野馬賓士一樣,不容易控制,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調製,縱然坐破蒲團,也沒有意義。我們可以持觀想,將心念集中於一處,或者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參公案、話頭,只要能夠將心念攝住,什麼方法都可以。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禪宗的修持方法,禪是無法以語言表達的,禪要親自於生活中體會,吃飯有吃飯的禪,穿衣有穿衣的禪,待人處事,甚至經商創業也有個中的禪味。香嚴智閑禪師飽學經論,後來參遊山靈佑禪師,一天靈佑禪師對他說:

「你一向博學多聞,問一答十,現在我問你一個問題:父母未生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智閑禪師翻遍了書本,也找不到答案,就對禪師說:

  「和尚慈悲,請您開示我。」

「如果我告訴你答案的話,那仍然是我的東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訴了你,你將來會後悔的,甚至怨恨我。」禪師拒絕了他的請求。智閑禪師一看師父不指示他,很傷心地把所有經典燒毀,哭泣地離開了師父,到南陽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晝夜六時如啞吧吞含火珠似地,思考著這個疑團。有一天在庭園掃地,聽到石頭打中竹子的聲音,頓然身心脫落,而大徹大悟,於是沐浴焚香,對於遊山遙拜著說:

「和尚您實在太慈悲了,假如當初師父告訴了我,我就沒有今日的喜悅了!」

禪是要自己去心領神會的,我祝福各位能夠找到你們自己的答案。謝謝大家,我們明天再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