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23 09:55:5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23 09:49:09   編輯部 報導

 

道果法十分殊勝,包括的內容也是浩如煙海。雖然是一種教法,(但是針對不同根器弟子)實修之路可有很多。對於漸根弟子,可以從小乘起修,而後修大乘、密乘。另外一些弟子(指頓根者)因其自身根器和往昔宿緣,可以直接修正行。因此也有極多不同的傳授方式。通常把道果法分為兩部分:前行和正行。


  前行部分包括在“三現分”的教授裏。“三現分”包含了基道果。基指有情眾生,因為業力與習氣,有情眾生眼前是迷亂之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見境。瑜伽士與已進入佛門並具有一定禪修體驗的修行者具備覺受之見。經歷了道上的修持而證得佛的果位後,即具備了佛的一切功德與清淨之見。故“三現分”即是指不淨之見、覺受之見與清淨之見,由此劃分前行部分。

前行:

  道果法之中,如同所有佛法傳承一樣,一切乘法、一切法源與一切誓言之根本,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是否皈依三寶也是區分佛教徒與外道信徒的標誌。前行部分的禪修中將皈依的修法分為三步:
1
   皈依、發心
2
   正行
3
   回向
為更透徹地理解皈依的含義,需分下列五點:
1
   皈依之因
2
   皈依之境
3
   皈依之道
4
   皈依之利益
5
   皈依之法
  13,關於皈依之因,我們或因恐懼、或因信心、或因慈悲心而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的對境為佛、法、僧三寶。在大乘中,“佛”指具備三身之功德者:法身、報身與化身。法或教法引導我們走向證悟。僧寶指的是已得不退轉位的大菩薩。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導師、法為道、僧為道友。

4   根據經論,皈依具有無量的功德。如皈依的功德有形的話,整個大千世界也無法容納得下。
5
   皈依之法有共同法和不共法,以後再慢慢講。

不淨之見:

  三種前行思維之法:
1
   輪回是苦
2
   無常與暇滿難得
3
   因果不虛
  首先講解不淨之見乃是為了發起出離心。佛祖釋迦牟尼在初轉法輪時先講解四聖諦:苦、集、滅、道。第一聖諦即輪回的本質是“苦”,第二聖諦揭示痛苦之源,第三聖諦“滅”諦說明一切最終歸於寂滅的真理,第四諦“道”指明證得解脫需要靠修道。為了解脫痛苦,我們必須先瞭解痛苦的本質,好比要治病就必須先知道病是怎麼回事一樣。因此必須先瞭解第一聖諦:“苦”諦。我們就從瞭解輪回之苦開始。
1
、輪回之苦
  輪回之苦分為三種: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指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痛苦,比如肉體上的痛苦或精神上的焦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裏的眾生對“苦苦”有著極深刻的體會。三善道的眾生是苦樂夾雜,但究其實質這種夾雜也是沒有的,三善道的眾生體驗的痛苦和三惡道的眾生體驗到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但我們都在感受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們也會感受到“變苦”:一切以因緣所成之法均為無常,而無常之法均伴隨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人生也猶如外器世間四季變化一樣充滿變化。年輕人會變老、大家族會離散——每件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第三種苦是所有事物的相對性本質。我們通常劃分為“快樂”、“無別”等等感受其實都是和其他的感覺相比較而言的,實際上這些相對的感覺裏並不存在快樂。三界輪回之中無論善道惡道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樂。因此雖然我們暫時會有種種苦樂的感受,但實際上,我們這些體驗是根本不值得去執著的。就好比飯裏面摻了毒藥,不論是美味佳餚還是不好的飯菜,摻了毒藥就是有毒的。因此,為生起出離心,道果法第一部分強調觀想輪回痛苦。
  為了(使行者)完全生起出離心,教法中對痛苦,特別是對地獄道與餓鬼道的痛苦有很細緻的描述。整個世間分為六道:三惡道是地獄、餓鬼與畜生道;三善道是指人道、非天(阿修羅)、天道。但總的來說輪回之中根本沒有一個可執著之處。
  為生起從痛苦中解脫的緊迫感,我們必須把這第一步基礎打好,也就是瞭解痛苦的各種原因和類別。
2
、生死無常、人身難得
  前行的第二個修法是暇滿人身難得。作為凡夫眾生,由於往昔的業障習氣,我們的所見是不清淨的,這些不清淨的顯現是由於我們自己所作造成的。因此從這個不淨的三有中解脫的唯一途徑就是修持聖法。而為能夠修持聖法,我們首先必須獲得暇滿人身。
  能夠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是極其稀有的。要投生到人道,首先必須積聚善因——比如作善行,特別是純粹的德業,還要有其他的助緣,比如佈施和清淨的發願等等。而聚集齊這些善因也是極其難得的。放眼當今的世界,看看那麼多有各種宗教信仰的人裏,即使是那些修持佛法的,大多數只不過是外在表面上修行罷了。因為暇滿之因難得,則得到暇滿之果亦極其難得。再從難得之數的角度來看,如不仔細思維,好像人還是很多的;但如果仔細思維,在一間屋子裏是很容易算出有多少個人的,但在同一間屋子裏到底有多少其他生命,比如昆蟲,是根本無法數得出來的。所以相對于所有有情眾生來說,人的數量還是非常少的。從人本身的特點來說,人身已經極其難得,而要排除那些“無暇”、“不圓滿”等不利的條件,或者說具足“暇滿”就更是難上加難!所謂“暇滿”就是要生在有佛出世之時處、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諸根具足、信正教等等。單從這幾個條件就可以看出值遇佛法是多麼的難得!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暇滿人身是比如意寶還更為珍貴的。如意寶是所有物質財富中最寶貴的,一旦我們擁有它,它就可以隨時滿足我們在物質方面的一切需要,比如飲食醫藥衣服等等。但是如意寶並不能賜予我們一個好的來世、幫助我們解脫或證得佛果。但有了暇滿人身和精進修行,我們不但可以獲得更好的來世,還可以自我解脫甚至證悟成佛。我們不但要從道理上瞭解人身的價值,更要切身的感受暇滿人身極其稀有難得,比如意寶還要珍貴。如果已經具備了這麼寶貴的條件,一旦失去豈不太可惜了嗎?如果我們不能善加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真不知道一旦失去了何時才能再有這樣的機會。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具足這些順緣的時候好好修持。
  在其他派別的教法裏暇滿難得和無常是分別教授的。但在道果法裏這兩者是合在一起的。我們當下具有的暇滿人身是無常的,既然萬法都是無常,我們的暇滿人身當然也是一樣。佛經裏說,對諸佛最好的供養就是思維無常,因為只有認識到無常我們才會遠離各種執著。只有努力思維無常我們才會精進修持,才會在精神旅途上不斷努力。思維無常是對治痛苦的良藥,是幫助我們最終證悟究竟實相的助緣。
  我們必須認識到,現在我們擁有的這個人身的壽命是不確定的。我們知道人尚未出生就可能會死,可能一出生就死,也可能在還是嬰兒時或青少年就夭折,如此類推(人隨時都會死)。而且就算我們有個確定的壽命能活多少多少年,但也很難講就一定能活到那麼長,因為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這就好比一盞酥油燈隨時都可能被突然刮來的一陣風吹滅。同樣道理,我們現在擁有的暇滿人身,即使是年輕力壯,也隨時會受到內外各種障礙的影響。任何事都可能發生,人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會死。因此,我們不但要修法,還要抓緊時間精進地修持不要懈怠。
3
、因果法則
  第三個前行修法是業因果法則。這是佛陀教導我們應如何做如何修持而教授的不共的教法之一。一切我們所見所感受到的,以及我們的生活品質都是由我們自己造成的,這部分教法分為兩部分:如夢觀與業報觀。
  如夢之見——有時也稱為“珍寶觀”。如同在夢中我們的體驗和醒著的時候一樣,但一覺醒來,我們在夢中看見或感受到的東西就全都消失了。在這個如夢觀裏能觀與所觀是分別出現的。所有有情都有這種體驗,這是我們所在世界的特點。
  業力之見——每個有情眾生因其各自業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所見。比如說,有些眾生痛苦小一些,有些痛苦多一些等等。無論何時何地,我們自己所作業力都和我們如影隨形。善業與惡業就好像我們種下的種子,因緣具足的時候它就會成熟結果。
  我們的行為分為惡業、善業與無記業。由貪嗔癡所發的行為為惡業。如果一棵樹的根是有毒的,那麼由它所生長出來的花和葉子肯定也有毒。同理,由貪嗔癡而作之一切行為均稱為惡業,是造成今生與來世一切痛苦之源。
  業分為三種:身業、語業和意業,由此支分為十不善業。非由貪嗔癡而造作、由愛心和慈悲所引發的行為稱為是善業。好比一棵樹的根是藥材,那麼這棵樹的其他部分也是藥材。同理,任何非由染汙心而生髮的行為稱為是善行。善行能為今世來生帶來快樂。
  最後還有既非善業也非惡業的行為,稱為是無記業,比如行走坐臥。這些行為不會產生惡果,所以強於惡業;但它們也不會產生善果,因此比不上善業。學會把無記業轉變為善業是很重要的。
  如果想要擺脫痛苦,那就必須戒除惡業。我們必須戒除惡因:如果我們放縱自己造下惡因,就不可能期望得到快樂的果報。因此一定要斷惡行善,哪怕那些再細小的善惡也要謹慎抉擇取捨。有如一滴滴水終將匯成大海,哪怕極細小的善行也能積聚成很大的功德。對於那些非善非惡的無記業,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菩薩行來轉變我們的發心。同時通過精進的修持來轉變那些惡業。
  覺受之見

  道果法的第二部分是覺受之見,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覺受之見,第二部分是不共覺受之見。

  共同覺受之見

  共同覺受之見是指大乘行者的共同覺受。這些大乘行者依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而修持禪定,從而產生一種體驗。首先為生起這種覺受,行者必須修持慈心。要修持慈心行者首先必須觀修輪回痛苦,而且必須努力從這些痛苦中解脫。於是行者生起追求個人解脫或個人涅槃之願。我們必須觀修諸蘊聚集為無常。如同無薪之火會熄滅,我們獲得涅槃時,痛苦的根源——諸蘊聚集也會消失。但是,這只是一個暫時的目標:我們進一步深思就會發現這並非究竟目標。為自己解脫而修行不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終極目的。這就好比我們不應該在很多家人還處於痛苦中時自己找個清淨的地方躲起來。如果是個好人、善心人就不應該滿足于這樣的清淨,而應該大膽的和家人一起承受痛苦。
  我們相信自己現前的意識裏面存在一個連續性(相續)。既然我們這一世的身體來自于父母的身體,我們的意識必然來自於和我們自己現在能感受到的心同質的意識。從出生到老年,雖然我們的意識不斷變化,但心相續保持不變。所以,心相續是無間的,只是同一相續顯現為各種形態。從這也可以推出心存在於我們的肉身形成之前。而且心也不會隨著我們死亡而被燒毀或埋葬,它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
  故而,無法說某一特定相續是從何時開始的。從無始以來至今我們就在三界輪回裏沉浮:我們不斷的出生、死亡、不斷的變成另外一個生命形式。因此我們相信無始以來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友。所以捨棄其他有情眾生只追求自己的救贖不是我們修行的正確目標。我們修行過程中的每時每刻都不能忘記其他眾生。
  我們開始培養自己的慈心的時候,應該牢記每個眾生,即使是最可怕的野獸都有種慈愛的天性。即使是可怕的獅子也疼愛它們的幼崽。我們都具有某種程度的慈愛之心,但不是完全擁有。所以我們必須從比較容易生起慈愛心的物件入手——比如自己的母親、親友——開始培養慈悲心。一開始可以從我們現有的慈愛心入手,然後試著令其增長。接下來我們可以試著把慈愛推廣到那些比較難施以慈愛的物件,比如我們的敵人。我們視某些人為朋友、某些人為敵人或無關的人,其實這些都是自己的人為區別,我們要試著去轉化這些分別念。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和這三種人都曾做過親友,有了這個認識,知道所有眾生都曾作為我的親友而給予我無盡的關愛,我們就可以對所有眾生生起無分別的慈愛心。我們要希望所有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生起慈愛心之後我們必須發悲心。方法就是關注一個受苦的眾生,希望他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這裏和我們修慈心時的觀修方法一樣,也是先從相對容易的物件開始,漸漸擴展到相對比較難的物件,最終以一切眾生為觀修物件。
  在慈心、悲心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修菩提心。為了把自己從輪回裏解脫出來,必須切斷輪回之根,也就是我執。最然從勝義上說“自我”並不存在,但因為如前面介紹的“珍寶觀”的幻覺,我們還在造業,因造業而被束縛在生死輪回之中。因此我們必須生起摧滅引發一切痛苦與幻覺的我執的菩提心。欲摧滅我執,必須修持兩種菩提心——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壓制我執,勝義菩提心則徹底地消除我執。
  世俗菩提心分為兩部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為一切眾生證得究竟的佛果而發心稱為願菩提心;不但發願,而且為證悟成佛而實際修行即是行菩提心。這就意味著進入“道”而且進行修持。在發了願菩提心後所作的聞思修等即為行菩提心。從開始修行那一刹那起我們就必須把自己擺在與他人平等的位置,這種平等心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直習慣於認為自己和他人是有很大區別的。不管我們多麼地關懷他人,無始以來積累下來的我執習氣還是極為頑固的。即使在我們認為自己正在關懷某個人的時候,其實我們還是更多地關心自己,我執就是如此的頑固。因此為斷除我執必須堅持修行與關懷自己一樣關懷他人。這樣我們就會漸漸習慣這種態度,進而能夠逐步做到為了其他眾生放棄自己的歡樂、利益和其他好處,再進而開始把眾生的痛苦與痛苦因拿來自己承擔。如果以前我們這麼做過的話早就已經成佛了。但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只關心自己,從未為他人著想過,哪怕這樣做帶來的只有更多的痛苦。正因如此我們要修自他相換,從一般人開始,擴大到敵人這樣的比較困難的對境,直到對所有眾生修自他相換。通過這樣的修行可以積累功德,祛除自私的想法並消除我執。
  下面我們談談廣大的菩薩行。世俗菩提心只是通過壓制我執而暫時克制染汙習氣。所以習氣並沒有被消除,未來因緣具足的時候又會重新萌發。因此為徹底消除我執,我們必須修持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指勝義實相,一切現象的真正本質,這是凡夫所不可思議的。很多哲人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在這裏?我們為何一定要過這樣的生活?我們為什麼一定有這樣的觀念?所以產生了許多的哲學派別,比如有部、唯識、中觀等等,這些派別各自還有許多支派。
  有些初學者覺得很難理解對母親、家人和朋友生起慈愛之心,因為他們曾經經歷過破碎的家庭、吸毒、冷漠的家庭關係等等問題。我們傳播佛法是為了幫助人們解除痛苦並引導他們趨向究竟證悟。因此要因材施教。誠然,在這樣一個末法時代想要實踐慈悲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按照上師傳承下來的心髓去修,這些教法精華有著不共的加持力。即使我們無法全部加以修持,即使只修其中一小部分也對我們有極大幫助。佛陀的教法如大海一般深廣,即使我們只能接收一小勺那麼多,對我們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而且,需要愛心與仁慈是人類的基本本性,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方法、通過教法和實踐盡一切努力來培養這些美德。我們要通過各種方便法門來實踐菩薩行。

  清淨之見

  在續部教法中把這個“清淨之見”稱為是究竟實相,“同時生起的俱生智慧”。“同時”意為果與因同時生起——果不可外求。因此,“果”並不是我們向外可以尋找到的東西,實際上它在我們的心內。因為因果同時產生,因此每個人都具有佛性。
  如果我們精進修持,每個人都能成佛。從世俗諦來說,我們需要經過不同的階段才能成佛;然而必須要知道,在我們的因位的心相續和究竟證悟的相續之間有一種連續性,舉盛穢物的銅痰桶為例,當這個痰桶盛著穢物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銅本身也是骯髒的;如果把這個痰桶融化做成銅飾品,人們可以戴在身上炫耀,別人也會很羡慕,好像這個銅被徹底轉化了;再進一步,把這個銅融化後鑄成本尊像,人們對著它頂禮膜拜讚頌祈禱,這個銅就更寶貴了。實際上這塊銅的性質從未發生改變。這塊銅做過痰桶、裝飾品和本尊像。它的外表或外觀發生過變化,但銅的內在本質從未發生任何變化。同樣,本然的基,我們的心的本體,就是佛性。所有現象的本質何時何地都無不同。
  通過修持,通過智慧與方便消除無明最終使我們證得佛果。
  經過覺受之見的階段,漸漸消除了無明,內在智慧增長,就獲得了清淨之見。佛就是淨除了一切過失或無明以大智慧證得清淨之見。就如人從夢中蘇醒就不會再沉迷在他的夢境中一樣,已完全從無明幻景中清醒的人也不會再有不淨之見。他們也可以見到我們的所見境,但是卻是完全清淨的,通徹的,一切都在境意無別之中,一切都在清淨見中。

薩迦派道果法的內容

薩迦派道果法的內容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