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9/05 21:36:40
學習次第 : 進階
塔波仁波切關於修無常的三層教誡
《前行廣釋·第三十八節課》 索達吉堪布
關於修持無常,塔波仁波切從三個層次教誡我們:“開始的時候,害怕生死所追,務必像鹿子逃出籠子一樣義無反顧;中間的時候,務必像農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樣,做到死而無憾;到了最後,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樣,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說,修無常的過程中,最初要像野獸逃離獵人的籠子一樣不會回頭。有些人剛生起無常觀時,什麼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學佛,別人怎麼勸也勸不住,母親昏倒也好,父親恐嚇也好,無論家裏發生什麼事,都動搖不了他的決心。這是很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則無法從世間瑣事中解脫出來。
中間的時候,要像農民耕地一樣勤勤懇懇,最終獲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沒有遺憾了。
到了最後,一切修行皆已成辦,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師如意寶在《快樂之歌》中所說:“死也快樂,活也快樂,一切都快樂。”貝若紮那在擦瓦絨時有一個《滿足快樂之歌》,其中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不過,世間人的快樂與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過一本書叫《我就是快樂的人》,裏面的很多快樂,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它不是修行上的快樂,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樂。
塔波仁波切還說:“最初的時候,務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樣,認識到沒有空閒;中期階段,要像死了獨子的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修行;最終要了達無所作為,如敵趕走牧童牛。”
意即修無常的時候,最初應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棄,抓緊時間去搶救。同樣,剛生起無常觀時,除了修法以外,對什麼都不關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攔你。
中間的時候,應像母親死了獨生子一樣,日日夜夜想著他、念著他,對於別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
到了最後,證得無作無行的究竟果位,此時對一切萬法明明了了,但卻無法用語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敵趕走了,一時愣在那裏,不知所措。當然,這種證悟境界,並不像牧童被趕走牛那樣特別傷心,此處主要是從不可言說、無有可作的角度說明的。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唯一觀修死亡無常。普瓊瓦格西說:“晨不念死,則晝空過;晚不念死,則夜空過。”香怎耶巴說:“上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中午貪圖今世的念頭就會抬頭;中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晚上就會被貪圖今世的念頭所俘虜。”漢地寺院上晚課時,也有一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因此,我們應時時以無常觀督促自己,通過各種教證、公案來觀修無常,若能如此,久而久之,生起無常觀也並不難。
佛陀曾這樣讚歎觀修無常:“多修無常,已供諸佛;多修無常,得佛安慰;多修無常,得佛授記;多修無常,得佛加持。如眾跡中,象跡為最,佛教之內,所有修行,觀修無常,堪為之最。”《涅槃經》中也說:“一切眾生跡中,象跡為上,是無常想亦複如是,于諸想中最為第一。”在一切眾生的腳印中,大象的腳印最好,為什麼呢?有些上師解釋說它圓圓的,特別莊嚴,而其他動物的腳印不完整;也有上師說大象走路極具智慧,能繞開一切險處,唯一選擇安穩之道,若遵行大象足跡,則可避免任何損害,故大象的腳印最為第一。同樣,在一切思維觀想中,觀無常是最殊勝的。
有些人平時分別念特別重,總喜歡胡思亂想,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老是安住不下來,非常苦惱。其實你若實在喜歡想,那最好想無常:山是無常的,河是無常的,我是無常的,你是無常的……最終我也會死,你也會死,除此之外,再沒有更殊勝的教言了。印光大師當年在他的佛堂裏,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貼一個大大的“死”字。其實想到自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哪樣東西能帶得去?所以,很多大德對修死亡無常特別重視,這也是他們修行得力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