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23:01:26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4/28 23:01:12 喇嘛網 編輯部
「論」本地分
「解」瑜伽師地論,一共有五分:
第一、本地分:簡略和詳細的分別十七地的要義。本地分是根本的瑜伽師地,而《瑜伽師地論》也以本地分來立名。(1-50卷)
第二、攝決擇分:簡略的解釋《瑜伽師地論》不容易明白的精要之義。(51-80卷)
第三、攝釋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通說一切《阿含經》的內容。(81-82卷)
第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阿含經》裡面用不同的名,表達相通的內容解說。(83-84卷)
第五、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解釋《雜阿含經》的修多羅。大部份解釋《雜阿含》,少部分談到律,裡面有論的意思。(85-100卷)
甲一、本分地(二)乙一、略辨地名(二)丙一、徵
「論」云何瑜伽師地?
「解」先問,怎麼叫做「瑜伽師地」呢?
丙二、辨(二)丁一、標列
「論」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地?
「解」答:一共有十七地。那十七地呢?
丁二、列(二)戊一、嗢柁南
「論」嗢柁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解」嗢柁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
「嗢柁南」有集施的意思,用很少的幾個字,能夠表達出來很多佛法,用這樣句子布施給學習的人,使他容易受持記得住,這叫嗢柁南。
戊二、長行
「論」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解」長行是解釋偈頌,比偈頌長一點。
第一、五識身相應地,第二、意地,第三、有尋有伺地,第四、無尋唯伺地,第五、無尋無伺地,第六、三摩呬多地,第七、非三摩呬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無心地,第十、聞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第十三、聲聞地,第十四、獨覺地,第十五、菩薩地,第十六、有餘依地,第十七、無餘依地。
這樣簡略的說十七,叫做瑜伽師地。這十七地,由凡夫一直到佛的境界完全都說了。接著解釋「第一、五識身相應地」。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乙二、別廣地攝(十四)丙一、五識身相應地(二)丁一、徵
「論」「論」云何五識身相應地?
「解」怎麼叫做「五識身相應地」呢?
丁二、釋(二)戊一、略辨
「論」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解」五識身它本身的體性叫『自性』。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這五種事情彼此之間不衝突,它們互相和合,互相隨順,大家合起來做這件事,叫『相應』。這五件事總括起來,就稱為「五識身相應地」。怎麼叫做「五識身」呢?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識。「身」每個識都是有它的體相,所以叫做身。
戊二、廣顯(二)己一、別辨五相(五)庚一、眼識攝(五)辛一、自性
「論」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解」怎麼叫做眼識的「自性」呢?謂依眼根,去了別種種色境。
辛二、所依(二)壬一、別舉三依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解」眼識的「所依」,分別舉出有三種所依。第一是「俱有依、謂眼」眼識它不能夠獨自存在發生作用,能和它同時存在活動的就是眼根。
眼識的所依,第二是「等無間依、謂意」前一剎那的識滅了,作為後一剎那生起的依止,中間沒有間隔,沒有第三者障礙,這是指意識。前五識必須由第六意識所引生,而第六意識自身既能前後相續,又能引生前五識,所以第六意識為前五識的等無間依。俱有依是同時,等無間依是前後。
眼識的所依,第三是「種子依」,即執受一切種子、為一切種子所依止,屬於異熟果體的阿賴耶識。眼識的生起一定要有眼識的種子現行,眼識才能活動,種子是剎那、剎那,眼識也是剎那、剎那。我們內心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分別,都是由種子變現,要是沒有種子,就不會有那樣的心理作用。「執受所依」所依就是身體,眼耳鼻舌身為阿賴耶識所執受,它要不執受,就變成死屍了。「受」是感覺,「執」是阿賴耶識與身體同在,有執著它的力量。「異熟所攝,阿賴耶識」異熟有兩個意思:1、變異而熟,阿賴耶識的現起是有善惡的業力,善業、惡業是因,阿賴耶識是果。因中有善惡,結果的時候是無記所以叫作「異」。2、異時而熟,善惡是在前一生造的,現在這一生得果報,不同的時間而成熟,逐漸的變異才成熟。
壬二、略釋二依(二)癸一、標列
「論」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
「解」底下再簡略說明兩種所依。謂色與非色兩種,「色」是指物質,「非色」指非物質。
癸二、隨釋(二)子一、辨類
「論」眼,是色。餘,非色。
「解」「眼,是色」俱有依中,指眼識所依的眼根,是色法所組成的。「餘,非色」等無間依和種子依,這兩種依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質組成的,是屬於心法。
子二、出體
「論」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解」「眼」是指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所造的,這四大種所造的眼根,以眼識為依止處。一般的大地、大海、大火、大風的四大種,眼識不能依止,要特別清淨微妙的物質所成的四大種,眼識才能依止。「大」是廣大的意思,「種」是因的意思,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種所造的。「無見」眼根的四大種是淨色根,我們肉眼看不見,「有對」有障礙的意思。障礙有三種礙;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
「障礙有對」牆是地水火風,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水火風,但想通過去不可以,有障礙。大石頭和大石頭也是障礙的,這叫障礙有對。同在一時,同在一處都是有障礙的。
「境界有對」我們的眼睛對聲音不能發生作用,耳才能聽見聲音,聲音是耳的境界。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色的相貌上才是眼的境界,在這境界上,眼根才能活動,發生作用,這叫境界有對。有障礙叫作有對,眼識在那個地方能夠拘礙,這是青、黃、赤、白,光明、黑暗,眼識在上面能拘礙你。如果耳在一切色法上就沒有這種作用,沒有拘礙,耳遇見一切色的時候,就過去了,在那上面不能互相障礙。
「所緣有對」對心法來說,眼識在色的境界上它能緣慮,眼根對一切形色也能發生作用,但是不能緣;因為眼根是物質不是心法,它不能緣慮。能緣的是心法,眼識也是心法,眼識對色法的作用,叫所緣有對。
眼根是無見有對,因為肉眼看不見清淨四大種所造的眼根,所以是無見。眼根是有障礙的,有「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
「意」是指眼識去緣境界,已經過去的「眼識」轉化為「第六意識」,不障礙現行「眼識」的相續運轉。
「一切種子識」眼識要靠種子才能夠生起,要沒有種子,眼識不能生起。這是指我們無始劫來,歡喜愛煩惱、見煩惱,受我執、法執的戲論熏習的緣故,阿賴耶識中有了因,有了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在阿賴耶識中生出來無量無邊的種子,這種子是等待未來成熟受報的果報體。
「戲論」不能引義,能引無義。我們的理智需求的事情,沒有罪過,有功德的事情叫義。和義相反,能引來有罪、令你苦惱的事情,叫無義。在我們身口意所作的事情,不能引義,能引無義,這些叫戲論。戲論大概分兩類:我執、法執。「我執」執著有一個我在五蘊中,在生滅變化的五蘊中執著有一個沒有生滅變化的我,用我為基礎在說話、去做,這都是能引無義,不能引義,這是第一個戲論。「法執」第二個戲論,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的,十八界一切的境界,我們一念分別心所面對的境界,我們認為都是真實的,所以起種種貪瞋痴的煩惱。
辛三、所緣(二)壬一、出體
「論」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解」接著解釋「所緣」。「緣」是緣慮、觀察、思惟。眼識所緣,指的是有質礙的色境,「有見」顯色、形色、表色這些色法是眼識的境界,所以發出來見的作用,「有對」聲音發不出來眼識的作用,因為它不是眼識的依止,現在這個色和眼識是相合的。所以是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
壬二、辨類(二)癸一、標多種
「論」此復多種。
「解」有見有對的色,有很多種類。
癸二、略攝三(二)子一、顯形等三(二)丑一、標列
「論」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
「解」簡略的說有三種。就是指顯色、形色、表色,這三種。
丑二、隨釋(二)寅一、別辨相(三)卯一、第一義
「論」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麤、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
「解」分三種義來解釋。第一義:
「顯色」能顯現出顏色的物,這是指「青、黃、赤、白」,「光影」光和影有什麼不同呢?太陽發出來的叫「光」,月亮出來了叫「明」,「影」是太陽光照在樹上現出來影,這影子顯然也有一點暗,但其他的色法在影裡面,還能顯現出來叫影,「闇」要是光被遮住了以後,現不出來影,其他的色法在影中看不見,那叫作闇。「雲、煙、塵、霧」地面上水蒸氣凝聚為微細水滴,而浮游於空中的叫雲,近於地面的就是霧,還有煙、塵,「及空一顯色」太陽出來,我們向高空上看,碧色或青色的天空,叫空一顯色。
「形色」能表現出形狀的物,這是指長、短、方、圓,麤、細、正、不正、高、下種種形色。
「表色」能呈現出態勢的物,這是指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種種表色。
卯二、第二義
「論」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
「解」第二義:又所說的顯色,它的顏色很明顯的顯現出來,它是眼識所活動的對象,別的識不能在這上面活動。
所說的形色,是指從顯色的積集之上,這個色法因緣成就的時候,假立成長的形相、短的形相,而這長短方圓等形相,是由人所分別出來的形相。
所說的表色,是指內心的活動表現在外面的相貌,也就是因緣積集的色法,它是剎那生滅而不中斷,是相續的。由於色法種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心,心動是變異因),原來心所指揮出來的形相,不繼續在原來的地方顯現出來,轉移出現到另外一個地方,就時間上來說或者是沒有間斷的;或者是有間斷,中間停下來;移動的位置,或者是在近的距離,或是遠的地方,有種種不同差別顯現出來,這是說轉於異處。現在說或者沒有轉於異處,就在原來的地方,它的形相有變化,這叫做表色。
卯三、第三義
「論」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
「解」第三義:又所說的顯色,這是指光線有明暗,各式各樣的差別。所說的形色,是指長短方圓等積集色的差別。所說的表色,是指內心的業,內心動了叫做業。心動了發生作用,以心為依,然後顯色、形色有種種差別的變動,或者是行住坐臥屈伸各式各樣的差別。
寅二、釋異名
「論」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
「解」下面解釋三種色的異名:
前面一大段說的一切顯色、一切形色、一切表色,這麼多的色法「是眼所行」是眼根能活動的對象,「眼境界」眼根能活動的範圍。
「眼識所行」顯、形、表色是眼識所活動的對象,「眼識境界」是眼識所活動的範圍,「眼識所緣」眼識在這裡才能夠有緣慮的作用。
「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意識所行的境界,要比前五識寬廣,前五識有各別的境界,但意識完全都可以,「名之差別」三種色都是眼根、眼識和意識所直接攀緣的對象,只是名字有別而已。
子二、好惡等三
「論」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似色顯現。
「解」這種種色,又有三種不同。「謂若好顯色」若好的顯色、「若惡顯色」不好的顯色、「若俱異顯色」也不是好、也不是惡的顯色,「似色顯現」這一切色法都是似色顯現。「似色顯現」是指阿賴耶識變現如幻如化的一切色法,是不真實的,是畢竟空的,因為一切色法本身是沒有自性的,都是因緣和合的。
辛四、助伴(三)壬一、出體
「論」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
「解」眼識的「助伴」,伴就是伴侶,也就是能幫助它活動。這是指與彼眼識同時存在的,隨順它,同它合作,幫助它做事的諸心所有法。只有心法才有這種事情,色法是沒有的。眼識乃至意識、乃至第八阿賴耶識,都有「作意、觸、受、想、思」這五種心所,所以叫遍行心所。不止這五個,還有其他與眼識同時、也是相應而起的心所有法,都是眼識的助伴。
壬二、辨相
「論」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解」眼識和它助伴的這麼多心所有法,「同一所緣」它們所緣的境界是無差別的,大家都是緣慮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色法,「非一行相」心法、心所法行於境界時的相狀,並非一種,「俱有相應」可是大家是同時存在,互相隨順、和合的,「一一而轉」各有自性,一個一個的生起,合作的相貌是這樣子。
壬三、釋因
「論」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
「解」「又彼一切」眼識是心王,這些助伴是心所,心王與心所這麼多的心所有法,「各各從自種子而生」各各的從它自己過去熏習的種子而生起,不是從別的種子生起的。
辛五、作業(二)壬一、略標
「論」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
「解」眼識所做的事情,應當知道有六種。
壬二、別列(二)癸一、初四了別業攝
「論」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
「解」「唯了別自境所緣」眼識只能了別自己所緣的外境,這是它的第一種作業。第二種是「唯了別自相」,第三種是「唯了別現在」,第四種是「唯一剎那了別」只能在一剎那間進行了別。
癸二、後二隨轉等業攝
「論」復有二業。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解」眼識還有二種作業。第五種作業是指「隨意識轉」隨意識而生起,「隨善染轉」隨意識善而善,隨意識染而染,「隨發業轉」隨意識所發的業而轉。
第六種作業是指「又復能取愛非愛果」,眼識又能夠緣取可愛的樂果,和不可愛的苦果。
庚二、耳識攝(四)辛一、自性
「論」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解」怎麼叫做耳識的自性呢?這是指依耳根,了別聲的境界。
辛二、所依(二)壬一、舉依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耳識的所依,第一是「俱有依」是指耳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識。第三「種子依」是指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
「論」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耳根是清淨四大種所造的,是耳識所依止的淨色根,「無見有對」耳根有聞的作用,而沒有見的作用,所以是無見。耳根並非心法,所以沒有所緣有對,耳根有障礙有對、境界有對。「等無間依」的意識及「種子依」的阿賴耶識,和前面眼識所說的一樣。
辛三、所緣(三)壬一、出體性
「論」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解」耳識所緣的,是指聲的境界。「無見」眼不能在聲音上活動,「有對」聲音有大小聲的障礙。
壬二、辨種類(二)癸一、出多種
「論」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鬥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解」所緣的聲境,又分為很多種類:如螺貝聲、大鼓聲、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各種音樂聲)、俳戲叫聲(演戲的叫聲)、女人聲、男人聲、風林等之聲、明了聲(它所詮的義,能夠明了的表達一個道理)、不明了聲(不能明了的把意義表示出來)、有義聲(正直的言語聲)、無義聲(不正直的言語聲)、下聲(三惡道眾生所發出來的聲音)、中聲(人所發出來的聲音)、上聲(天人所發出來的聲音)、江河等聲、鬥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佛教徒受持經律論,為人講說佛法的聲音)、論義決擇聲(大家討論佛法的時候,深一層的認識法相,決擇的聲音)。這很多種類的聲音,有眾多之聲。
癸二、略三種(二)子一、初三種
「論」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解」這些聲音,簡略來說可歸納成三種:「因執受大種聲」依阿賴耶識執受大種而發生出來的聲音,地水火風是阿賴耶識執受這樣大種發出來的聲音,叫做因執受大種聲,也就是有情發出來的聲音。「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阿賴耶識沒有執受它,就是外面無情物,山河大地發出來的聲音。「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也是執受不執受這樣的地水火風發出來的聲音。
第一個唯獨是內緣聲,我們身體裡面的因緣發出來的聲音。第二個唯獨指外緣聲,身外之物的因緣,發出來的聲音。第三個是內外緣聲,內身和外物和合起來發出的聲音。
子二、後三種
「論」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解」單獨就有情這一方面的分別心來說,又有三種:「可意聲」令人歡喜的聲音,「不可意聲」令人不歡喜的聲音,「俱相違聲」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的聲音。
壬三、釋異名(二)癸一、約彼相辨
「論」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解」這些聲音又可分為:「鳴」鳥發出來的聲音,「音」音樂的聲音,眾多的聲音同時發出叫做音,「詞」假借聲音表達出義,「吼」獸發出來聲音,或人瞋怒大叫大吼,「表彰語」人說話表達他內心裡面的事情叫做語,耳識所緣的聲音,有各別不同的名詞表示聲音的相貌,叫做表彰語,等等不同的名字。
癸二、約根識辨
「論」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這眾多聲音,是耳根活動的對象,耳根活動的範圍。耳識活動的對象,耳識活動的範圍,耳識所能緣慮的。聲音是耳根、耳識的所行對象,當然也是意識所行對象,也是意識活動的範圍,意識所能緣慮的。
辛四、助伴及業
「論」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解」耳識的助伴和作業,如前面所說眼識的部份一樣,以此類推,應當知道。
庚三、鼻識攝(四)辛一、自性
「論」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解」怎麼叫做鼻識的自性呢?這是指依鼻根,了別香的境界。
辛二、所依(二)壬一、舉依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鼻識的所依,第一「俱有依」是指鼻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識。第三「種子依」是指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
「論」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俱有依的鼻根,是指鼻識所依止的地水火風,它是清淨微妙的淨色根,「無見有對」它是不能見,有質礙的。等無間意和種子,如前面眼識、耳識所說的一樣。
辛三、所緣(三)壬一、出體性
「論」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解」鼻識的所緣,是指香的境界,「無見有對」用眼識去見香境是不可以的,它也有質礙。
壬二、辨種類
「論」此復多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解」所緣的香境,又分為很多種。所謂的「好香、惡香」、「平等香」不是好香、也不是惡香、通過鼻識所嗅、所覺知的,根、莖、華、葉、果實之香。有很多類別,眾多的香。
壬三、釋異名(二)癸一、約彼相辨
「論」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解」又所說的香,「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根有所取的功能、「鼻所嗅等差別之名」鼻根能嗅這個是好香、是壞香,等等不同的名字。
癸二、約根識辨
「論」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上面所說的香境,是鼻根所行、鼻根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解」助伴及作業,和前面眼識所說的一樣。
庚四、舌識攝(四)辛一、自性
「論」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解」怎麼叫做舌識自性呢?謂依舌根,了別味的境界。
辛二、所依(二)壬一、舉依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舌識的所依,第一個「俱有依」是指舌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識。第三「種子依」是指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
「論」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舌根,是指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的淨色,它是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辛三、所緣(三)壬一、出體性
「論」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解」舌識所緣的是味,它是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
「論」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嘗。
「解」這又有很多種類: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嘗。「若捨處所」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在處所上棄捨了可意不可意的,沒有種種分別叫捨。處所就是境界,也就是味。
壬三、釋異名(二)癸一、約彼相辨
「論」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解」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嘗」嘗一嘗,它是什麼味道。「吞」不用嚼,一下子就嚥下去叫吞。「噉」不能一下子嚥下去,要細細的嚼一嚼。「飲」像飲水。「舐」用舌頭舔一下。「吮」用口含吸。「受用」領受了對身體發生有益的作用。味有這麼多的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論」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舌所行」舌根所行的範圍,「舌境界」它是舌的境界。「舌識所行」舌識的活動,「舌識境界」舌識的境界,「舌識所緣」也是舌識的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解」助伴及業,如前面應當知道。
庚五、身識攝(四)辛一、自性
「論」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解」怎麼叫做身識的自性呢?這是指依身根,了別觸的境界。
辛二、所依(二)壬一、舉依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身識的所依,第一「俱有依」是指身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第三「種子依」是指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壬二、出體
「論」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身,謂四大種所造,是身識所依的淨色,這叫做身根。它是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面眼耳鼻舌說的一樣。
辛三、所緣(三)壬一、出體性
「論」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解」彼所緣,是指觸,它是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二)癸一、多種
「論」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解」這又有很多種: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癸二、三種
「論」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解」歸納一下有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壬三、釋異名(二)癸一、約彼相辨
「論」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煖,如是等差別之名。
「解」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煖,有這麼多的差別之名。
癸二、約根識辨
「論」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己二、總顯相應(二)庚一、料簡識生(二)辛一、生因緣(二)壬一、舉眼識
「論」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解」又雖然說這個人的眼根平常的活動沒有壞,眼所緣的色也現在前面,但是能生眼識作意的作意心所,它若不動,眼識也就不能生起。必須眼根不壞,所緣的色現在前面,能生的作意心所也要活動起來,所生的眼識才能夠生起,因緣具足眼識才能生起。
壬二、例餘識
「論」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解」如眼識的生起,乃至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應當知道也是如此。
辛二、生隨轉(二)壬一、舉眼識(二)癸一、初三心
「論」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解」又從眼識的生起去觀察,可以認識到有三種心生起。它的次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率爾心」是指突然間接觸到一種境界,而不是事先有安排的。「尋求心」是指率爾心接觸到境界後,不明白怎麼回事,就去尋求、思惟觀察。
癸二、後二心(二)子一、染淨心
「論」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解」「決定心」是指經過尋求的認識,明白是這樣子叫決定心。
子二、等流心
「論」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解」初是指率爾心,它是眼識接觸境界,是指眼識。二是指尋求心和決定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決定了這是可意、不可意之後,染污心和清淨心才生起。
染淨心之後才有等流的眼識。前一剎那清淨心,後一剎那也是清淨的相續叫等流心,善是指清淨心,不善是指染污心。「善不善轉」就是清淨心和染污心都是一剎那一剎那相續而轉。
而眼識不是由於他自己有這樣的分別心,它不能自主,它是隨第六意識而轉的。假設第六意識不轉移到別的境界上去分別,經過長時間一直在同一境界上,或染或淨等流的話。眼識和意識或者善、清淨的相續而轉,或者染、不清淨、染污的相續而轉,這就是等流心。
壬二、例餘識
「論」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解」由眼識生起的情況,由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乃至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也跟眼識一樣,也是由率爾乃至到等流,也都是要隨著第六意識轉變,不能自主的。
庚二、喻所依等(二)辛一、如行旅喻
「論」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解」以下用兩個比喻來解釋五個識的所依、所緣、助伴、業。第一個『如行旅喻』,還應該這樣來觀察五識身的依止處,就像到別的地方去的人,他所乘的車。五識的「所依」是五根,就好比他坐的車。五識的「所緣」是色聲香味觸,就像這個人到別的地方去辦事,那件事就是所緣的境界。「助伴」前五識緣境界時,不是孤獨的,它有五十幾個心所有法,幫助它去緣慮所緣境,就像有同行的伴侶。「業」前五識在所緣境上所作的業,就是了別業,能了別的功能,就像這個人到餘方去做事,所發出來的種種功能。
辛二、如居家喻
「論」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解」第二「如居家喻」,應該觀察五個識的「依止處」,就像居家人的家,根就是識所居住的地方。五識的「所緣」境,就像居家人所享用的物品一樣。五個識都有心所有法為「助伴」,就像居家人有僕人、使女一樣。五個識發出來的「業」,就像主人和僕人、使女,做事情時發出來的作用。
「五識身相應地」解釋完畢,下次解釋「意地」。
南無阿彌陀佛! 95/11/1 於鶴林淨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