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7 13:33:23
學習次第 : 進階

 竅訣甘露圓滿菩提果 《噶當派大德部分竅訣》譯釋

  噶陀仲巴仁波切 講解

  ●引言

  現在我們要為盡虛空法界無邊無際的一切有情眾生能夠成佛,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如理如法地諦聽今天所傳的噶當派大德的部分教言。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曾三轉法輪,從小乘、大乘到金剛乘密法,佛陀對應不同根器的眾生傳了不同的法。廣義地說,對於不同根器的眾生這些法門都是最殊勝的,我們不能輕率地分別哪一個法門殊勝或者不殊勝。但是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來講,如果與此眾生的根器不相應,那這個法門對他就不是殊勝的,因為他的根器與此殊勝的法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總而言之,眾生的根器與所修持的法門必須是相契合的,只是就法門是否與眾生根器相應而言,才有了殊勝與不殊勝的說法。

  我們縱觀藏傳佛教的歷史,從本師釋迦牟尼佛顯密教法一脈傳承下來的藏傳佛教包涵寧瑪、噶舉、薩迦、格魯等教法。時值現代,無論哪個教派的弟子在修持上都常常引用噶當派大德殊勝的教言和竅訣來指導修行。古往今來的歷代噶當派大德上師修行都非常的精進,並與所修持也是極其契合,取得了今日的輝煌。今天,就部分講解噶當派大德指導我們修持的教言:

  “噶當巴”中的“噶”的意思是指“佛語”;“當”的意思是“竅訣”;“巴”指的是“修持者”。

  在這裏,首先要至誠恭敬地來頂禮無上殊勝的傳承諸上師!這是因為上師是佛法僧三寶的總集、過去諸佛的化身、現在諸佛的代表、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傳授的所有教法,都是要依賴上師的竅訣,來成就三身佛之身語意。如果沒有了上師的竅訣,也就不會有弟子們的修行成就,所以說上師極其重要,因此我們首先要頂禮所有的傳承上師!

  現在我們來介紹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出生於西元982年,距今已有1027年左右。尊者從印度來到藏區的,他的法源傳承於釋迦牟尼佛的顯密教法,如同彌勒、無著等諸多上師的教言傳承至今。尊者的根本上師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金洲上師。每當尊者祈禱多位上師的時候,他的雙手總是合在心間,而當祈禱到金州上師的時候,尊者就將雙手奉置在頭頂上,深切地讚歎。有他的弟子曾問過阿底峽尊者:“上師這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這些成就者的成就有所區別呢?”於是尊者解釋說:“這並非是上師的成就有高與低之分,而是對我來說,自己所得到的菩提心,完全都是金洲上師賜予的,所以在內心當中是非常的感恩和尊敬他啊!”

  從阿底峽尊者這裏法脈無間斷清淨傳續下來,用完整的佛語竅訣來修持,這就是噶當派法脈殊勝的修持方法。

  以下是尊者與他的大弟子仲敦巴等三人之間的問答:

  ●上師竅訣最重要

  三位弟子請益尊者:如果一個人想要獲得解脫和遍知一切的佛陀果位,遵從佛陀的經典,或者遵從上師的教言,這兩種修持方法哪一種最重要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上師的竅訣是最重要的”。

  這是因為上師竅訣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即使是一位完全可以講解經律論並能了知諸法自性這樣的一位智者,最後在修持的時候,依然是必須依靠上師的竅訣來修持成就。如果不是這樣,佛法和補特伽羅就不會融為一體,是分離的,這樣一來,他的自相續和佛法就互不相干,所以,雖然是一位元經律論都會講說的智者,但最後在自己的相續中得到的卻不是解脫和成佛的法。這樣的眾生和所行持的佛法成了兩個,而我們需要的是心法相融一體。

  當年迎請阿底峽尊者來西藏時有兩位修行人,阿底峽尊者就曾對他們說:“西藏已有了那麼多的智者、大成就者,用不著我再到西藏去弘法了。”尊者問兩位修行人說:“你們聞思過什麼樣的經論?”兩位修行人回答得都非常好。尊者說:“用不著我去西藏了。”接著尊者又問:“你們是怎麼修行的呢?”兩位修行人如實回答:“按照經、律、論儀軌裏面所講的,每個不同儀軌以不同的方式來修持。”這時尊者說:“這樣的話,還是需要我去西藏啊!”

  因為在實修時並非是這兩位修行人所說的那樣。比如說,我們學習《中觀》等五部大論,這樣一部一部地學下去,但它們歸納起來得有一個精粹的修持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如同學習不同的儀軌,用不同的方法來一一修持,這樣很難修好,也修不完,所以上師的竅訣是最重要的。

  以前麥彭仁波切就曾說過:修行無上大圓滿確實非常殊勝,但僅僅是大圓滿法殊勝還遠遠不夠,必須要眾生的根器圓滿,只有當這兩個殊勝融為了一體時,修行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不然,只是大圓滿法的殊勝,而我們的根器卻很劣陋,這種情況下修行是很難成功,原因是眾生的根性與法不能相應。

  所以,在這裏講的就是上師的竅訣非常重要。

  ●厭離輪回與如法回向

   接著三位弟子又問詢尊者:“上師的所有的竅訣已經歸納起來,且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三個戒律,並且能以身語意行持善法,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麼竅訣嗎?”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一個人已經受持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三種戒律,並且戒律清淨,但是如果這個人對輪回沒有生起厭離心的話,這三個戒律就成為輪回的因,最多也只能是獲得人天之果”

  我們知道,人天之果在六道當中雖然是善道,但卻依然流轉在生死輪回當中,種下六道中的因,得到的也只能是六道中的果。所以說,即便是一個受持三種戒律這麼清淨的人,也必須要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出離心,才能獲得殊勝的戒律圓滿,並成為解脫之因。

  還有,我們在修行後的回向也非常的重要,縱使是你日夜身語意不間斷地行持善法,但修持的善根如果不如法回向成就佛果的話,善根也會慢慢消失。

  善根消失的原因共有四種:

  第一是因為不會回向的原因,而沒有回向;第二是不如法地回向;第三是在沒有回向之前就已經自我宣揚修持的功德,這樣善根也會慢慢消失;第四是我曾經做過供養、佈施等等很多的善事,但是現在卻後悔了,這樣也會喪失修持的善根。總的來說,這些都是因為不明白如法回向所造成的。

  總之,即使一個人能受持三種清靜戒律,並且日夜不斷修持,也還是不夠的,還要具備一些必須了知的殊勝教言。當一個人非常有智慧,明白顯密經論的含義,還能清靜戒律,會講解經論,並能修持經論裏的修法要義,但是沒有放棄世間八法的話,也不算是個殊勝的修法者。這些我們都要注意時時覺察。在日常生活中或在修法的過程中,清晰地觀察一下自己,自己有沒有明瞭這些殊勝教言。雖然我們在不斷地聞思修行、不斷地去做放生等善事,但是如果你利用世間八法來行這些善事的話,你的相續中還有一點沒有放下今生世間之事,不要說今生的成就、解脫,就是來世獲得人天善果都是有很大的困難的。

  所以要獲得殊勝的修行圓滿之因,就必須要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出離心。

  ●最殊勝的道法

  三位大弟子又問阿底峽尊者:“佛教裏講基、道、果,所有的道法當中最殊勝的是哪個法要呢?”下面尊者從幾個方面來講殊勝的道法:

  尊者回答說:什麼是最殊勝的智者呢?最殊勝的智者並不是僅會講解顯密經論的含義,而是證悟了無我境界的智者才是最殊勝的智者。什麼是最殊勝的清淨戒律呢?並不只是受了皈依戒或五戒之人,最殊勝的清淨戒律是調伏好自己相續的持戒者。什麼功德是最殊勝的?雖然有漏無漏的功德有很多,但是無我利他的大菩提心,是最殊勝的功德。

  我們經常講到,在修法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上師教言的竅訣部分,可是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什麼叫竅訣。在阿底峽尊者的教言中雖然修法的竅訣很多,而最殊勝的竅訣就是時時刻刻地觀察自心,這就是尊者最殊勝的竅訣之一。因為時時刻刻地以智慧觀照自心,就很容易發現善惡之念,很容易抉擇善惡的一切因果。而且自己在相續當中有沒有生起貪欲心、嗔恨心等等五毒,在自己的修行中,以及自己各方面的一切心念都需要通過觀察自心來調服相續,而不是向外觀察他人、誹謗他人。現今在我們所謂的居士當中,因為不能克制貪嗔緣起以及諸行的業流,觀察他人、誹謗他人的這種人實在太多了。一定要多觀察自己是否如此,決定善加護持自相續,這非常重要!而最殊勝的調伏相續的方法,就是以了知一切諸法無自性來對治,而不是在散亂狀態中念誦多少的經文來對治相續中的五毒。

  什麼是最殊勝的行為?世間上的行為與我們修行人的行為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我們從解脫的根本來分析,我們自己仔細地觀察一下,很多世間的事情和我們修行中的觀念和規則都是不相一致的,如果完全一致,那就沒有了殊勝行為和不殊勝行為的區分了。當然我們也講“和合”,這裏不是說與世間矛盾的行為就是殊勝,但是“和合”已成為我們完全追隨著世間的行為和方法流轉的話,那我們修行人的行為就是不如法。所以真正的修行者的行為,是以智慧來引導的行為才是如法的,雖然會與世間的行為看似不一致,但是這種行為是最殊勝的,這樣才能看破世間、放下世間,我們凡夫都是因無明驅使而追隨世間安樂,至今未得解脫。

  如何獲得最殊勝的悉地呢?最殊勝的悉地是指在相續修法的過程中,煩惱、貪嗔癡等五毒越來越輕。你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煩惱和貪欲心、嗔恨心等五毒很多,但是修學佛法以後,自己的相續中的煩惱逐漸減少了,這就說明你在修法中已經獲得了殊勝悉地。其他並不存在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可以馬上就能看到或聽到什麼,但是很多居士都認為,上師的加持悉地就是獲得神通或得到什麼特別的感受才算是加持和悉地,這是還沒有正確地認知加持和悉地的深義。

  什麼是最殊勝的神通呢?在佛教或非佛教團體中,會出現執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眾多有漏的神通,但是在修法時,我們的相續中逐漸減少對世間的種種貪欲,增長慈悲、智慧才是最大的神通。

  最殊勝的大善知識是怎樣的呢?阿底峽尊者在教言中回答道:能指出弟子心裏的錯誤思想和缺失,敢說出弟子行持中的缺點,並在當下對治弟子的相續,這樣的上師才是最殊勝的善知識。如果怕得罪弟子而不敢指出他的缺點,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表揚弟子,利用世間八法來對待弟子等等,這些只是世間之人,不能稱為善知識。

  什麼是最殊勝的好友?此並不是指世間的親朋好友,而是自己相續中的正知正念才是最殊勝的好友。有了正知正念就一定能隨時隨地改掉自己相續中不好的習氣染著,能隨時隨地如法修持顯密善法,所以說最殊勝的好友是正知正念。

  最殊勝的催勸是怎樣的呢?以前在《普賢上師言教》裏面也講過,有些人因為得病了,他就開始求學佛法,有些人是因為有了災難,才開始祈求佛陀的保佑逐漸學修佛法。我們平常勸他皈依學佛沒勸好,可能這些催勸都不是最好的,如果他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他卻開始追隨佛陀教誨和學修佛法,對某些人來說這些才是比較契機的殊勝的催勸。因為有些人是因為病苦才來皈依三寶,才有了今天有信心受持戒律,所以華智仁波切也講道,反過來應該特別感謝這些病痛和磨難,特別感謝這些冤親債主。有了它們才使得更多的人有了修持佛法的大好機緣,如果不是病苦和磨難,有些人可能還在繼續造著惡業而沒有修學佛法之道,這樣的催勸確實比較殊勝。

  什麼是最殊勝的幫助、如何才能最殊勝地利益他人?幫助他人和利益他人,並不是幫助他人解決生活的溫飽問題,我們這裏所講的是對一個想要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的,把他引領入佛門並讓他修持佛陀的教證二法,從究竟解脫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對他人最根本的幫助和最殊勝的利益他人了。你幫助利益他人,他人又如何能真正得到你的幫助呢?最殊勝的得到幫助的方法:是進入佛門以後,對佛陀擁有真實無偽的信心,以他全然的虔誠心來精進修持佛法,這樣他就已經完全得到了你對他給予幫助的殊勝利益了。

  這裏簡要地解釋了佛陀教法基、道、果的道法中哪些是最重要的,下面我再一一講解尊者所講述的殊勝六般羅蜜:

  ●殊勝六般羅蜜

  最殊勝的佈施:並不是以我們付出了物質錢財的多少作為標準,來衡量佈施的殊勝或不殊勝。真正最殊勝的佈施就是在自相續當中對物質錢財沒有任何貪欲。比如說今天在誰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你面前突然出現了一百萬美金,你沒有任何貪欲心,如如不動,那這就是你真正地佈施了一百萬美金啊。

  最殊勝的持戒:並不是指我們受了三戒就算是最殊勝的持戒。而是在自己的相續當中如法修持清淨心,這才是最殊勝的持戒。

  最殊勝的忍辱:同樣的不是強硬壓抑忍受怨恨,而是自我的謙恭尊人,這種謙恭是真實發自內心的,不是偽裝的,真正在內心深處看到別人都比自己好,比自己有智慧,比自己有悲心,內心深處生起對他人的尊敬和讚歎,對他人滿懷歡喜地謙恭,就是最殊勝的忍辱。

  最殊勝的精進:精進並不是我們簡單的像趕任務似的從早到晚念了多少遍的佛號、咒語,最殊勝的精進是我們的相續中放下了所有對世間的貪著,對三寶對顯密正法的修持明瞭而充滿了法喜。

  最殊勝的禪定:一說到禪定,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坐在蒲團上雙盤閉目不動,當然方法和形式有時也需要,但是最殊勝的禪定就在自己的身語意不造作的當下。

  最殊勝的智慧:不是精通顯密經論,而是不執著于任何諸法,無有我執和法執。我們凡夫都有嚴重的我執和支分的執著。于一切諸法毫無執著,就是最殊勝的智慧。

  以上是根據三位元弟子向阿底峽尊者提出的問題,講解六般羅蜜中何為最殊勝。下麵是弟子仲敦巴與阿底峽尊者的問答。

  ●悲空雙運最為究竟

  仲敦巴問尊者:“所有的佛法當中最根本、最究竟的法是什麼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所有的佛法中最根本、最究竟的是空性大悲體性,悲空雙運的法,這種修法是最究竟也是最根本的。”

  有這樣一個比喻:世間有一種神藥,叫英雄一治,可以治療任何的病患,沒有一個病它不能治。同樣的道理,只要你有空性與大悲融為一體的修法,所有的煩惱習氣它都能完全對治,所以說佛法中它最根本最究竟的。

  仲敦巴接著問尊者:“有些人說已經證悟了空性,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減少多少煩惱,這又是為什麼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這就不是真正的證悟,只不過是空口說說而已,實際上根本沒有真正證悟。真正證悟悲空雙運的修持者,相續中已遠離了煩惱。”

  那麼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是什麼樣的呢?他的身、語、意像棉花一樣柔軟,沒有那種非常堅硬的感覺,當然這是一種比喻而已。現在很多凡夫的身語意就像石頭一樣,非常的剛強堅硬。

  藏地有這樣一個比喻:我們用水把糌粑粉和起來燒開時,特別容易噗開,這時候拿一點酥油放進去,馬上要噗開的水就平靜下來了。而一個真正證悟的人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在相續中都是很平靜的而不是狂暴的,可我們凡夫恰好像糌粑粉和水燒開時那樣,遇到事情時相續極為暴躁。

  印度六莊嚴之一的龍樹菩薩曾經說:“所有諸法的本性是空性。即使自己帶著對諸法空性的懷疑之心,此人也會有三界輪回之邊界,所以帶著對空性的懷疑之心也具有殊勝的功德。當一個人真正的、沒有錯誤地證悟空性的話,就像剛才所講的神藥一樣,一切的煩惱都可以完全對治。所以說所有道法歸納起來就是空性大悲體性,原因就在於此。

  接著仲敦巴又問尊者:“在一個空性悲心當中怎麼能包涵基道果所有的道法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道:“基道果中的道法可歸納成六般羅蜜,從佈施到智慧。基道果當中的所有的六般羅蜜道法歸納起來就是空性,空性當中就蘊涵著所有的道法。”

  下面我們就來理解一下空性中如何蘊涵著六般羅蜜?如果修行者已能證悟無誤的空性,對外界的物質世界、內在的精神世界一切都不會有一點點的執著和貪求,那麼這就是六般羅蜜中的佈施般若了。這樣證悟空性的心相續中不間斷地有佈施般若的境界,證悟空性的人就具備了第一般若的佈施;此人對外界的一切物質、內在的身體與生命沒有絲毫的貪欲和執著,相續中沒有任何的煩惱,這樣在相續中又具備了持戒清靜的般若,具備了第二般若;連續地講,這樣的空性證悟者,相續當中已經不存在我執和一切支分的執著,因此相續當中不存在嗔恨心,所以在他的相續當中無間斷地持有忍辱般若;那麼,相續當中已然獲得了前面所講的佈施、持戒、忍辱般若,當然法喜充滿,並且于相續中自然具足精進般若;因為證悟者的相續當中沒有執著,沒有了分別,不存在他對外界物質或內在精神因為貪欲所帶來的各種煩惱、散亂以及懈怠,所以相續當中具足禪定的般若;這樣保持在相續中,修行人和他所修持的善法以及回向的物件—— 一切眾生,在三輪體空的境界中,沒有任何的執著與分別,這樣在證悟者的相續中不斷地具足著智慧般若。所以說,一位悲、空融為一體的善機行者,在相續當中具足了圓滿的六度萬行,行雲流水般不間斷地自然任運著六般若的覺受。

  接著,仲敦巴繼續向尊者請益這個問題:“那麼我們要知道的事情是,是否光是修持空性的見修,就能獲得菩提果,獲得成就佛果呢?”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我們所看見的一切,聽見的一切都是心理的顯像。你要了知心性是明空不二的一真法界,這就是見、修、行三者當中的“見”。我們要成為真正的修行人,那麼就必須具備見修行三個過程。這明空不二的境界無散亂地恒常保持著,不違越自心明淨的本體,這就叫作“修”。這裏不存在用思維來觀想造作什麼,統統超越相對、執著、思量等,我們首先要有堅定不移的定解定見,安住、延續這正知見就叫做修行。我們現在講的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見、修、行。

  過去在大德的教言中經常講到大成就者吃、睡、行、樂都在修行當中,為什麼這麼講呢?可我們看到他並沒有誦經、修法、打坐,但他在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心都不亂,對外境不惑,時時處處毫不散亂地保持自心明空本體,保持著我們所講的正“見”,所以他任何時候都是活潑潑地修行,這是真做功夫。這樣的見修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延續著這種見解、定解,這就是“修”。那麼“行”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有了這樣的正見,保持安住在這光明本體的修行境界中,不要有意做作,一切任運隨緣,如幻如夢般地積累福慧二資糧,利益有情眾生。這就是見、修、行的“殊勝行持”,這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見修行這些行持,在自相續已經獲得證悟空性的境界,我們所做的一切自然是如幻如夢般的了。所以開正見為第一要,見正了才能有正修,這時的修法才算是正行。當然,有了正知“見”,必須起正修行才能獲證成就。

  在殊勝的見、修、行修持過程中,我們能獲得覺受,“覺受”就是覺悟的感受。我們夢裏也能得到這種覺受,要持續地保持這種覺受。如果夢裏有了這種覺受,當我們臨終時也會有這個覺受的,我們的法性中陰就有這個覺受,那麼我們完全解脫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現在夢裏沒有這種覺受,原因是我們還沒有那麼殊勝地修持見、修、行,所以夢裏也是亂七八糟的,充斥的都是世間的事情。平時我們學修佛法時可能還沒那麼散亂,可是在夢裏貪欲、執著、嗔恨心都非常嚴重,夢境中完全沒有這種覺受。

  覺受是光明的覺悟,這和一般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在中陰身的時候能把握這種覺受的話,你就一定能獲得殊勝悉地,殊勝的悉地就是成就佛國。

  以下是仲敦巴等阿底峽尊者的三位弟子之間的問答。

  ●生起勝義諦菩提心與世俗諦菩提心的善法

  問:“要獲得遍知一切佛果而修道,歸納起來修持正法的方便法門是什麼?”

  仲敦巴回答:“要獲得遍知一切佛的果位,要修持的法門有很多,但是真正要修持的法就是一個,這就是空性不離大悲體性——空悲雙運的修法。”

  空性和大悲分別來講,“空性”就是勝義諦的菩提心,指所有諸法的自性不生不滅的證悟境界;“悲心”是指世俗諦的菩提心,對更多沒有證得勝義菩提心的眾生自然生起的菩提心。當然,這兩者的境界並不是像黑白雙線搓在一起那樣,落於名相的分別。

  大乘佛教的修行中要修勝義諦和世俗諦兩種菩提心。首先,在相續中若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話,我們要用各種善法令生起菩提心,這是《入菩薩行論》裏所教導的;其次,相續當中獲得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之後,還要精進修持二菩提心;最後修持的證果,是獲得法身和色身的果位(報身和化身就是色身)。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就佛果,就必須行持悲空雙運的修法。

  假如我們內心當中沒有生起這兩種殊勝的菩提心,我們就要修持各種善法來讓我們相續中生起菩提心。使菩提心生起的方法雖然有很多,在這裏歸納起最方便最根本的方法有三種,又支分有九種。利用這樣的方法來修持,自己的相續中完全可以生起菩提心。

  根本的三種方法是:一、調伏相續;二、積累資糧;三、尋求禪定。

  調伏相續的支分方法有很多種:最關鍵最重要的是第一要修無常;第二是修慈心和悲心;第三是修人無我,法無我。這三個調伏相續的方法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其他所有的修法都包含在這裏面。

  積累福慧二資糧也有很多的方法:如燒香、拜佛、誦經、持咒、放生等等。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和護持上師、供養三寶,還有護持和供養僧眾。這三者是積累福慧二資糧的根本,其他的積累福慧二資糧的很多方法也都包含在這三個支分之內。

  尋求禪定的方式也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種:持戒清靜,是尋求禪定中最重要的。因為持戒不清靜的話,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煩惱、散亂,各種各樣的污染心,所以不容易求得禪定。所以第一要持戒清淨;第二是要恭敬祈禱傳承上師,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課誦集裏第一步就是傳承上師的祈禱文,為什麼早課晚課都要祈禱傳承上師呢?我以前也講過,不能把功課當做任務而念誦幾遍了事,其中有很深奧的意義,必須是對上師生起恭敬心、清靜心的基礎上念誦祈禱文,這樣我們就一定能獲得上師相應的加持,這是第二個尋求禪定的方法;第三是將身心安住在寂靜澄清處,這對於我們初修禪定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開始我們的相續還沒有得到堅固的禪定,所以在憒鬧馳散的都市中生活,外境的物質誘惑都很容易干擾、牽扯自己的心,都可以誘惑自己的心,所以我們必須尋求寂靜處,放下一切的塵事他緣,一心精進於正解脫之法。

  藏區與漢地比較,藏區沒有太多誘惑人的地方,但是藏地寺院的僧人還是遠離城市村莊,到山上、森林裏、岩洞裏去修行,原因也是為了尋求禪定。

  直觀的禪定修持上述的三個方法非常重要,獲得禪定的其他很多的方法也都包含在這裏。

  如果用這樣的九種方法來修持勝義諦的菩提心和世俗諦的菩提心,修持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如果你獲得了勝義諦菩提心,那就證得了內外諸法都是空性,不生不滅,遠離四邊八戲論。這樣的證悟,就是我們獲得了空性,獲得了勝義諦菩提心,我們自己就會很安心,我們已經有了成佛的根本的修行,再修行獲證世俗諦菩提心時,會自然對未獲得菩提心的眾生生起無偽的大悲心,就像是太陽與太陽光一樣的無二無別。

  勝義諦的菩提心和世俗諦的菩提心融為一體的行持,就是悲空雙運。這樣的人在相續當中只有無我利他的殊勝行持,你所做的一切都能利益所有的眾生。在無二雙運的空性境界中,對沒有獲得勝義菩提心的眾生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大悲心的境界中沒有自他之性,這裏不存在對眾生生起悲心的同時,又執著眾生或自我。相續中顯現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幻如夢般的,於如夢般現象由空性本住起現大悲,入廣大悲憫、空悲雙運的現證境界,這就是無誤的進入了大乘道。證得智慧空性,與廣度眾生的福德資糧和合,修持圓滿任運成就法身和色身。勝義菩提心獲得法身,世俗菩提心獲得色身。一地菩薩已擁有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菩提心,但是並不是成佛,一地到十地之間是慢慢地在修道中圓滿的。這在中觀裏面有很多比喻,比如我們看到十五的圓月時,從很遠的地方看月亮,已經完全看到了圓滿的月亮,就像一地的見解,但還可以再更進一步地清楚地看到它,就像十地的見解,這是有所不同的。這種修道的過程中,殊勝的程度越來越高。到了十地最後的一刹那中,成就了佛陀的無學道的境界。

  以上是尊者的三位弟子之間的問答,講解勝義諦的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融為一體的修持。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阿裏地區住錫的兩年期間,為以菩提光為主的眾多弟子傳了很多殊勝的教言竅訣。在尊者將離開當地的路上,菩提光又祈請尊者傳授竅訣,尊者最後傳下教言——“道友們:沒有獲得菩提果之前需要上師,所以要依止善知識。在未獲得真諦之前需要聞法,所以要聽聞上師的竅訣。光是了知法尚不能成佛,所以要了知並且要修持;要遠離影響心靈的地方;要常住增善之處……”等等許多珍貴的教言竅訣,承傳至今。

  今天,我們在這裏共修了噶當巴傳承上師的部分竅訣甘露,讓我們以此殊勝法益回向給盡虛空法界的一切有情聖眾:

  發願文

  聖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發起不衰退,輾轉增上恒滋長。

  回向文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噶陀仲巴南卡嘉措 持名者

  2008年12月21日 開示於北京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