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8 01:39:20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1/12/08 01:34:09 喇嘛網 編輯部
Dzongsar 宗薩欽哲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7-6
2011.2.普賢上師言教口傳
文字整理:9月22
【第三天】(視頻六)
我們繼續談菩提心:
發菩提心有不同的方式,第一種是‘國王式的菩提心’:自己得到解脫,然後幫助別人得到解脫。
第二種是‘船夫式的菩提心’:自己和眾生一起到彼岸,一起解脫。
第三種發心是‘牧羊人式的菩提心’:牧羊人先把羊照顧好,把羊安全的趕回羊圈,自己才回家——先讓別人解脫,自己最後解脫。
這三種發菩提心,哪一種你最自信做到,或最能鼓舞你的,你就用哪一種類型的發心。
大家都知道,菩提心有‘相對的菩提心’和‘究竟的菩提心’。
一般大乘的佛教徒,特別是大乘的佛教徒都知道,我們身為佛教徒,我們要證得‘空性’、‘空性的智慧‘。
我們一再一再的聽聞到:“除非你證悟到‘空性的智慧’,要不你就不能完完全全脫離輪回。”但即或如此,我們也要經常的提醒自己:“‘空性的智慧’,就算理論上去理解它就已經夠難了,更何況是你是要親自證得。”
有一點,我們要瞭解,究竟上來說:“證得空性就是證得菩提心,空性就是菩提心。”
組裝一個‘合格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如果缺了其中一個,這就是一個‘不合格的’、‘不正確的’菩提心。
如果你只有‘對眾生慈悲心’,沒有‘空性的智慧’——當然,有非常好的善念、很憐憫眾生是很好的,但這種慈悲也包含了分別心,所以這種‘菩提心’是沒有辦法把‘無明的根’、‘輪回的根’挖出來的。
如果你的‘菩提心’缺乏方便的智慧,那這樣的菩提心就沒有辦法利益自己和他人了。
就像剛才講的一樣,要瞭解‘空性’,即或只是從理論上、理智上瞭解也是非常困難的。在這裏仁波切舉一個例子,不知道有沒有效:
牛油是從牛奶中來,只要有牛奶,做牛油的人就能從牛奶中整出牛油來——當然這個例子只能講清楚道理的一部分。
究竟的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修持相對的菩提心來證得——就好像牛奶中看不到牛油,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一些方法從牛奶中提取出牛油來。
其實即或是相對的菩提心,也已經有一種究竟菩提心的味道在了,因為我們相對的菩提心也是說:“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解脫。” 你沒有說希望這個眾生或那個特定的眾生解脫,你並沒有‘分別心’在。
也就是說,就算我們現在完全不瞭解‘究竟的菩提心’,理智上不瞭解,也沒有什麼體會,但是目前你只知道說:“一切的眾生我都希望他成佛。” 然後把你這個願望逐漸逐漸的運用出來,如果你能這樣做,我們就可以很自信的說:“早晚有一天,你一定可以證得勝義的菩提心、究竟的菩提心。”
其實,整個‘菩薩道’的設計和安排,就是讓跟從者能夠很安適的,很容易的把菩提心運用出來,做出來。‘菩薩道’從來就沒有期望和規矩說:既然你進入菩薩道,你就立刻要“證得空性”、立刻就要放棄家庭、把身體供養饑餓的動物、菩薩道並沒有這樣的規矩在。
寂天菩薩在書裏面有講:一個走菩薩道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所能夠接受的程度,踏踏實實地運用‘菩提道’裏面的種種修持方法,去做菩薩道所要求做的修持。
為了以上慈悲和方便的理由,所以在菩提心裏面,有‘願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在‘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者中,龍欽巴建議:一般的人應該一再一再地‘願菩提心’,以此培養和發展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解脫” 的願心。
就像仁波切上節課說的,每半小時真心實意的發個善願,如果你這樣子一次次去做‘願菩提心’,因為你越來越習慣這種想法,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勇敢地‘行菩提心’了。
當然,像我們這種人,即或我們只是開始學著去‘願菩提心’,都會有懷疑:“我真的做得到嗎?”、“我的‘願’是真誠的嗎?”,但就算是這種懷疑的本身,已經證明你其實是在菩提心上聞思修了,這已經是一件很值得隨喜,很好的事情了。不要因為有懷疑的思想,而覺得挫折感到沮喪。哪怕你一次次的因為覺察到自己有‘自私的習慣’、‘驕傲、嫉妒的習慣’、‘貪心、嗔恨’等等不好的習慣,又不能有效對治不能停止,因此產生罪惡感——但是這個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發芽、正在茁壯成長中。
巴珠仁波切說,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你就只需要菩提心;如果你沒有菩提心,那你非得有菩提心不可,因為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密續金剛乘的修行者,無論你是修包括觀想、儀軌、持咒等等在內的一切佛法的行為和事業,在開始修持的時候要有菩提心,修持當中要有菩提心,結束的時候也要有菩提心。
就像阿底峽尊者的例子一樣,任何人能教導你菩提心,這都是你所有老師裏面最珍貴的一個。
仁波切他說再強調一次,在我們所能夠的修持中,‘願菩提心’應該是我們修持最重要的重心,也是根本所在。
如果你真的要嘗試修持‘行菩提心’的話,其中一個方式是先修持‘通囊’(音),中文是‘自他交換’或‘收放’。譬如你現在準備經歷某種快樂的感受,在開始前就要做一點‘通囊’,至少你這樣想“希望把快樂給點別人。” 因為就算想一想你也會有很大的好處;同時你也慢慢慢慢準備好——以後你真的可以做到“把快樂給別人”。
有很多人都問:我修持那麼多年了,到現在我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的自私、我的驕慢、我的嗔恨等等還是非常的粗大,非常的活躍。在這種種時刻,譬如你很憤怒,你應該想:希望地球上所有眾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讓他們都體會到遠離忿恨的清涼和安樂。譬如你被公司炒魷魚了,應聘的時候又被人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這時候你應該這樣想:“六道之中這樣的痛苦實在太多了,我希望都成熟在我身上”
仁波切不單止聽過這樣的問題,還收到過電子急件這樣問:“我修‘通囊’,修這個‘收放’都一陣子了,我突然想到,如果每個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認為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很讓人鼓舞的,這就是表明問這個問題的人,他修‘通囊’說“希望一切眾生的不好成熟在我身上”的時候,並不是動動嘴巴念一念這樣,而是他真的有想這個問題。
還有人問:“各種功德都給別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點,留一點我還可以有福報繼續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給別人啊?”這種當然是非常非常可愛,讓人覺得甜蜜的問題。(眾笑聲)
其實你把功德全部給別人的願望,實際上你是在給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億倍大的功德。同樣的,你把眾生的種種意外,種種事故都拿到自己這邊來,你就變成擁有‘十億倍快樂’的大富翁了。這就是為什麼前一節課仁波切引寂天菩薩的話:“菩提心是一切問題,無論是好問題,還是壞問題的最佳答案。”原因就在這。
菩提心就是這樣,它會帶來一切好的事情,能夠轉化、避免一切壞的事情,如果你頭腦清楚的話,只要你想一想菩提心的整個設計和策略安排的話,“你還不想有菩提心?”那就是連豬都比你聰明瞭。別的快樂你要拼老命才能得到,但‘菩提心’是當你一想到就已經很快樂,輕鬆愜意不用付出什麼幾乎是零成本就能得到。因為只要你希望有菩提心,它本身就能給你很大的快樂。(心經說心無掛礙、)
如果我們逐漸習慣了‘通囊’‘收放’或‘自他交換’‘自他平等’的這些修持,那我們就可以開始修持其他的菩薩道,譬如說‘六道’等等‘行菩提心’:
舉個例來說:佈施,分為佈施物質的東西、法施讓人瞭解到真理是什麼、無畏施就是能給人保護。因為,我們現在講的這本書是密續道的一部分,因為有廣大的方便法門,所以有一種‘水食子’的供養,或者‘煙供’‘供燈’‘供花’,這些都是佈施修持的方法。
巴珠仁波切鼓勵大家坐‘煙供’,因為‘煙供’做起來非常容易,而且利益廣大。但巴珠仁波切同時指出:“除非一個人完完全全摧毀了自私,否則的話奢談利益別人、利益眾生。”這樣說,並不是要我們現在不應該幫助別人,而是提醒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要想到:“除非真的壓垮自我,碾碎自私心,要不在這之前我認為的幫助別人,其實是一種表演,我只是在幫助自己,是讓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可以幫助別人。”
碾碎自我,不但讓你情感理智正常,讓你充滿人性,還會使得你的菩薩事業越來越廣大,能利益到更多的有情眾生。
‘行菩提心’裏面還有‘持守戒律’,首先第一個是要發誓阻止我們‘身、語、意’所有惡的活動;第二個是發誓要積聚我們‘身、語、意’哪怕是最小的一個善的行為和善的思想;第三是利益眾生的誓言:當你的自我、自私大部分被碾碎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四攝’的方便來利益眾生,同時,就像昨天(視頻三)仁波切說的,除了三種不好的想法外(貪心、害心、邪見),別的菩薩能夠做的一切可能利益眾生的手段和方法都要去做。
下麵說‘忍辱’或‘安忍’:第一種安忍是當別人對你不好的時候;第二種是當你修持佛法的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也能安忍,還能打持久戰;第三種是當我們現在面對難以置信的——譬如說‘空性’,更甚的是‘大圓滿’這類的事情,也能夠耐心等待,耐心堅持。
就像前天仁波切舉的例子:當上師問‘紐西隆多’(音)有沒有看到星星,有沒有聽到狗叫,就在那個時候‘紐西隆多’他就能夠證得,能夠解脫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不容易相信。(視頻二)
還有其他這樣的故事:紐西隆多他自己有兩個弟子,他們是一對兄弟,後來有個求法者來拜他們為師,說希望傳授‘大圓滿’讓他證得心的本性,然後這對兄弟讓這個學生在他們家住了很長的時間,有一次,這個學生在幫他的兩位上師洗衣服的時候發現衣服上沾了一點糞便,心想:“衣服上沾了我上師的糞便。”但刹那間他立刻升起強烈的自責“我怎麼能認為金剛杵本尊會有糞便的呢?” 然後,過了很久後,這個學生再到兩位上師面前求法,請上師給予教授‘心的本性’,兩個兄弟經過一番推讓,最後弟弟不得不答應,就跟這個學生說了:“你過來,你是想知道心的本性嗎?這很簡單,就像——”這個弟弟一邊說,一邊拿出一個金剛杵像教授的道具一樣,很自然的在桌面上演示,但是老師後面的話還都沒講,這個學生他僅僅聽到金剛杵第一下敲碰到桌面所發出的聲音——他整個輪回、涅槃、所有支撐世俗生活精細的構築,就在那個時候完全瓦解、轟然垮塌了。老師後面的話雖然也很精彩,但對這個學生而言已經是不必了。
這類的事情,對我們而言簡直就像紅帽子這樣的童話故事一樣不太深究,因為我們對於這種事情不能安忍、毫無耐性。剛才的故事,如果以邏輯分析的角度來想想,其實是可以相信的。但是當這種的事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發生的時候,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福德去逮住它。
仁波切說他有個老師叫貝爾仁波切(音),如果貝爾仁波切知道今天仁波切要說這個故事,貝爾仁波切肯定會罵他,但是即使會被罵,仁波切還要把故事跟大家分享(眾笑聲):
貝爾仁波切他最後一次見他的老師——上一世的欽哲確吉羅卓是在拉薩。
貝爾仁波切對他的老師非常執著非常愛戴,幾乎就像黏膠黏在什麼地方一樣,現在他也都七老八十了,只要一談起他的老師,貝爾仁波切哭得就像孩子一樣。
那個時候,欽哲確吉羅卓正準備從拉薩前往印度去,貝爾仁波切非常非常希望能跟著他的老師同一起走,可是欽哲確吉羅卓告訴他“你不要來”,所以他只好站在那裏眼睜睜看著他的上師走掉了。
平時他的上師騎在馬上,都是貝爾仁波切他為上師牽馬的,但是那天,欽哲確吉羅卓告訴他“好,你現在可以把韁繩給我好了。”師徒兩人對視了很久之後,上師就告訴他:“你不要擔心,放鬆、放鬆。”但自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見過他的上師了,而他本人也經歷過很多很多厄難,譬如被誣告、被捕坐牢等等。
後來貝爾仁波切自己告訴仁波切,說那麼多年的苦難,唯一支撐他讓他繼續活下去,就是上師對他說的“不要擔心,放鬆、放鬆。” 仁波切相信對於貝爾仁波切來說,這幾個字就是欽哲確吉羅卓傳授‘心的本性’給他。但對於像我們這種平凡人來說,我們對於這些話毫不在乎,毫無耐性,完全沒有‘忍’,譬如我們聽了多少次別人講“不要著急”“不要擔心”“開心一點”等等,可是對我們一點效也沒有。(眾笑聲)
(第三天第二個視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