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1 08:19:58
學習次第 : 進階
轉煩惱為菩提
◎丘中仁
2001年10月13日講於快樂矽谷人座談系列
當我們情緒上有執著…,轉來轉去跳不出來時,解決的方法是以新鮮的眼光,也就是以 beginner's mind,去如實觀察,當我們看清真相後,才能放下執著,自在無礙。
你是否有過憤怒、不安、恐懼、憂慮、緊張、無聊等經驗?人屬於有情,有情的特性是有情愛或說有精神活動,有情愛就難免有負面情緒,有煩惱。一般解決煩惱有幾種方式:一、轉移注意力,如有人一緊張就猛抽煙,心情不好就拼命吃零食,或是看電視、聽音樂、玩電動玩具,用某種刺激來轉移注意力。二、找朋友談天,吐苦水。三、作運動或練瑜伽,從身體放鬆來放鬆心情。四、採取行動去改變引起煩惱的外在原因。這些方式有一些效果,但是如果引起煩惱的原因沒有消除,同樣的煩惱就可能再發生。佛法處理負面情緒的特殊處可以分成兩點:一、瞭知情緒;二、轉化負面情緒。
一、負面情緒的壞處
在轉化負面情緒之前,我們應該先瞭解它的壞處,才有動力去改變它,否則何必多此一舉?負面情緒有下列的壞處:
1. 身心動盪混亂,損害健康。如情緒激動可能導致中風或心臟病,經常情緒緊張的人容易患胃潰瘍。醫學研究發現,經常有負面情緒的人容易有慢性病,健康較差;反之,積極樂觀的人比較健康長壽。
2. 使容貌醜陋。人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臉色都不好看。美國總統林肯說:男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對自己的容貌負責,可見不分中外都知道情緒會影響容貌。
3. 言語失當。人在憤怒、緊張的時候會辭不達意,或是說錯話,引起誤會甚至糾紛。
4. 結怨于人,善友遠離。好朋友可能因小事爭吵而失和;人與人之間也會因為忍不下一口氣而結怨。追根究底都是從負面情緒而起。
5. 懷恨,報復無益於己。負面情緒不管是發作出來,或是積怨、懷恨在心,都對自己沒有利益,而且常有壞處。
二、煩惱與佛法修學的關係
佛法修學的中心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清)淨;印順法師曾作〈淨業頌〉來統攝佛法修學。 清淨包括四個方面:行為清淨,不會引起自己和別人煩惱;從行為清淨更進一步淨化內心,內心清明喜悅、安定有力;智慧清淨,對人對事如實觀察,不為主觀好惡、成見所蒙蔽;環境清淨,從自己身心清淨中去影響別人,維護、淨化環境。
要淨化身心,淨化環境,必須知道不清淨的原因,加以解決。原因雖然很多,一切的改變應當由心發動才能持久有效,因此必須重視心的淨化。煩惱=心不清淨,包括情緒與理性方面,主要是:一、貪欲,二、瞋恨,三、錯誤的認知與見解。心理、行為、生理、環境互相影響。心的淨化和行為的改變之間有什麼關係? 管理學與行為心理學通常都著重從改變行為來改變心理,行為有沒有改變容易檢查,效果立竿見影。不過人的心理很微妙,長期的行為改變要和心理改變相應,不然容易故態復萌。習慣不容易改變的原因,是因為心的習性、思想都沒改變過來。反之,心的淨化可以用行為有沒有改變來檢驗,例如慈悲心可以淨化瞋恨,而慈悲心有沒有增長,除了自我觀察外,行為有沒有反應慈悲心,可以從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有沒有改變來檢查。心理問題也可能由生理問題而來,這可以用藥物來改善,如用 Prozac 來治療憂鬱症。醫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室內設計著重生理、環境對心理或行為的影響,而佛法著重從身心出發,淨化煩惱,進而淨化環境。
三、轉化煩惱的原理
自然界的事物發生都有規律,這是科學的基本信念。佛法進一步說:一切事物發生都有原因,若說「無緣無故」,只是你沒有發現原因。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常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是一個普遍的真理:一切事物的存在或發生都是有條件的,無法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存在、發生;因緣、條件變化時它就必然改變,甚至於消滅。因緣可能很多、很複雜,而實踐上要著重主要的原因,才比較有效。煩惱有它發生的因緣,覺察煩惱,改變主要的原因,才能轉化它。
四、實踐: 四念處
佛法轉化煩惱的基本方法是「四念處」。四念處是佛法的術語,意義是觀照身、受、心、法四個處所。念(巴厘文 sati,英文 mindfulness)有幾個意義,包括注意力(attention),覺知(awareness),憶念不忘(remembrance)。現代人不但時間不夠用,而且注意力有限。「時間就是金錢」更精確地應該說「注意力就是金錢」,因為我們的時間不是都可以用來做事,如睡覺時間就無法做事,不能產生價值。有注意力的時間才適合做事,才有價值,而且它無法增加,用錢也買不到,因此我們要善用注意力,不要浪費在無益之事上。四念處從四個地方觀察,培養注意力,使我們心智敏銳,適合做事。四念處會產生兩個功能:一、洞察力;二、離執力。當我們情緒上有執著,get stuck,或是思考上有盲點,鑽牛角尖,轉來轉去跳不出來時,解決的方法是以新鮮的眼光,也就是以beginner's mind,去如實觀察,當我們看清真相後,才能放下執著,自在無礙。練習四念處的結果,使我們能轉化憤怒等負面情緒成正面的動力。
1. 身念處觀照法 o
隨時隨地了知身體狀況。當我們久坐而腰酸背痛,或是打電腦過度而手指酸痛,這些疼痛並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逐漸累積。如果我們定期觀察身體,了知身體姿勢,知道肌肉是放鬆還是緊張,就可以提早發現不舒服,改變姿勢來疏解壓力。。
o 定點迴圈觀照身體。將注意力從腳到頭掃瞄身體,在每一點(如腳掌、膝蓋、腰、胸、肩膀、頸、臉頰)稍停,注意有什麼感受。輕鬆?柔軟?緊張?僵硬?沉重?酸痛?冷?熱?這是一個很好的放鬆方法。
o 觀呼吸出入,長短。長呼吸了知是長呼吸,短呼吸了知是短呼吸。呼吸與身、心都有關係,情緒起伏時呼吸也隨之改變,緊張時深呼吸三次可以放鬆身心。
修習四念處多由身念處開始,因為身體容易觀察。
2. 受念處觀照法
對一切感受了知,分為合意、不合意、中性三類。因為平常人的習慣是:對合意的感受,會希望它不變或增加,對不合意的感受,會希望它消失或減少。例如當我們看到好看的東西,就想多看兩眼;好聽的音樂會再三回味;好吃的美食想多吃幾口。如果(希求合意感受的)欲望不能滿足,就會引起負面情緒;如果這次欲望被滿足了,以後欲望還會生起,沒有真正滿足的時刻。反之,負面情緒必然會引起身體的不舒服感受,從身體的不舒服感受我們可以及早察覺負面情緒在累積,再轉念觀察:欲望(不論是否被滿足)當下就使我們受苦,放下對感受的執著,自在真好。當下察覺對感受的執著是苦,才能放下執著,不作欲望的奴隸。
3. 心念處觀照法
觀照心念:無瞋還是有瞋?無貪,有貪?集中,散亂?清醒,昏沈?輕鬆,緊張?貪欲、瞋恨、昏沈、散亂都會擾亂心,使心不能安,也障礙禪定。
觀照心念要如實知,不需要自己騙自己;不必排斥念頭「我怎麼這樣想」,也不放縱心。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現在一念正知就好,對未來可以計畫但不必擔憂。常常知道自己的心念,就能微笑面對、接受一切念頭,也容易瞭解別人的想法。 心念應轉向於善、有真實效益處,毫無效益的事不用白費心思。例如一位朋友婚姻不幸福,兩人價值觀念相差太多,她實在不想再和他生活在一起,最後以離婚收場;她在離婚後對前夫仍然十分不諒解,認為自己為婚姻付出許多卻沒有被珍惜,覺得真不公平,想起來憤憤不平。我告訴她,這樣想對她毫無益處,既然已經分手,各自生活,努力過好現在才重要,回憶過去而痛苦有何好處?多多思維損益,才能打破這個壞習慣;從失敗中可以學習,起煩惱則不必。常常檢查心念是帶來快樂還是痛苦,轉變帶來痛苦的念頭向正面、有益的心念,可以使我們活得更快樂,更有智慧。
4. 法念處觀照法
法念處是四念處中最深的,以觀察有沒有實在、獨立、不變的我為主, 進一步擴大到一切法。破我執則永斷煩惱。
四念處要點
當下直接觀察,從身念處開始,經常練習熟能生巧。
觀察時身心放輕鬆。
開始時注意力只能觀察到一點,隨定力增長,漸漸能念念相續,由點成線,對因果緣起可以由現觀而確信。
注意力轉移要知道;有自覺才能抉擇心念、行動是否恰當,還是要改變。
注意力轉移頻率不要過高。經常轉移注意力 multi-tasking(例如作事時聽音樂)使心散亂而容易疲倦;無法避免時以培養定力、正念力來減輕疲勞。反之,專注做有興趣的事,可以長時間不累,因為定力增長使心有力的緣故。
觀察身、受、心、法如實知;不排斥,不放縱。
對未來的事不憂,對過去的事不悔,活在當下,也不執著於現在的感受或見解。
思惟、行動以真實效益為准。如何抉擇真實效益?自己的經驗要反復檢驗。例如我在 Netscape 工作幾年,擁有一些 AOL 股票,1999 年 AOL 股價起伏較大,我每天早上看股價,一漲一跌有時差幾個月薪水,情緒也隨股價起舞;一天靜坐思惟,錢對我的意義是什麼?錢是使我舒適的工具。花錢買舒適是未來的事,未來舒適只是可能不是必然,現在為錢煩心,有錢的好處還沒享受到,先受其害,豈不愚昧;對錢的態度變成計畫後不擔憂得失,少賺或賠錢 so be it,下次改進,就自在多了。
五、四念處預備工作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 (見印順法師《成佛之道》)
六、四念處口訣
身受心法常觀照
覺苦覺樂行中道
不憂不悔在當下
正知精進行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