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11 06:55:37
學習次第 : 進階

由觀根塵識體證無我()

Uthondara Sayadaw  大山腳佛教坐禪中心 譯

 

視覺的那一時刻

 

    當外界的色彩和我們的眼器官接觸時,引起眼識,發起作用,此時稱為視覺的那一時刻。

   色彩和視覺器官為無意識的物體。色彩為觀看的物體,器官為看的助緣,眼識為精神。所以當我們在觀看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和物質,色彩和視覺器官為物質,眼識為精神。

    如果沒有色塵,視覺不能成立,所以色塵是緣。如有色塵而沒有視覺器官,視覺也不能成立,所以視覺器官也是助緣。眼識為色塵和視覺器官接觸時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在觀看的那一時刻也只有起因和結果。以上的解釋是真理的說明。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真理,在觀看的那一時刻會產生很多不潔之心。

    每當色塵和視覺器官接觸時,眼識便產生作用。凡夫常說:「我看到。」如果這指的是:我可以看到色塵,那麼把眼睛閉起來也應該可以看到啊!可是卻不可能的。例如:請你看這一枝筆,你們能夠看到嗎?當然可以。現在把眼睛閉起來,是否可以看到?不可以。如果說是你看到筆,那麼當眼睛閉上時,也應該可以看到筆啊!所以很明顯的不是你看到這一枝筆。

     又一般凡夫常說:「我親眼看到這枝筆。」如果說是眼睛看到色塵,當它不存在時,那為什麼我們不能看到這枝筆?有時候當我入眠時眼睛還開著,這眼睛是否也一樣能夠看到東西呢?不可能。當我們在睡時,眼識不存在,在那一時刻只有睡眠的意識。能夠使我們觀察到色塵不是我或視覺器官的作用,而是眼識。

    凡夫常常錯誤的把眼識當為我、他或她。因為我們時常說:「我看到。」這是不正見的。我們誤認為視覺器官和眼識為我人。所以每當視覺器官和色塵接觸時,我們誤認為有男人或女人的存在,這是沒有正見,因為我們把色塵當為人我。

    依照世俗的看法,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他看到或她看到。」但是依照真理,這裏根本沒有我、你、她,只有眼識在反映色塵。

    當我們在起觀視覺的那一刻時,必須以真理去觀察。我們說:「我看到。」應該把這「我看到」分為兩部份,即是「我」是世俗的用法,而「看到」是真理的顯現。在「我」和「看到」之間,必須觀察「看到」。當在進修時,如果在觀察「我」即是錯誤,必須觀察「看到」才能證悟真理。

    在進修時如沒有觀察真理,將會產生很多不潔之心。因為存有這「我」觀念的存在,每當和色塵接觸時,喜歡的將會產生貪的念頭,而不喜歡的將會產生瞋的念頭。因為不知道這裏只有精神和色質的存在,才會產生愚癡。

    在觀察的那一時刻,如不希望產生妄念,必須保持著「看到、看到」。當你保持這樣注意時,眼識所產生的成為起觀的目標。這種觀察即為內觀智識(insight knowledge)在這裏「看到」是一種現象,而注意在觀察又是一種現象,所以在觀察的那一時刻,根本沒有你、我、他或她的存在。因此這樣就可以斷除不正見、貪、瞋、癡和其他惡的念頭。

    有 句 啟 示:Cakkhu  Mapi  Yatha

Ando:意為雖然我們有眼睛,但在修行時如同盲人。這啟示教我們不可隨心所欲的去觀看。並不是要我們把眼睛閉上不看。意思是要我們每當在觀看時起了了分明之心。

    假如你的臉是向著北方而要看西方時,你必須慢慢的把頭移向西方。在移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這「要看」的念頭。你如果沒有注意這「要看」的念頭,你將會誤以為是「我要看」。這是不正見。其實不是這「我要看」,而是這貪看的念頭產生,一種現象的發生而已。

    當你在起觀這「要看」的念頭時,這欲念成為我們起觀的目標,而這起觀或注意的心成為我們內觀的智識。所以在起觀這「要看」的念頭時沒有不潔之心產生,如貪、瞋、癡、不正見和其他等等。

    當我們把頭移向目標時,必須保持這了了分明的精神。起初注意這要轉彎的念頭,然後觀察這慢慢轉彎的行動。如果沒有注意這轉彎的過程,我們將會誤認為是頭在轉。依照真理,這裏沒有頭在轉,只有無意識的風質在轉動。因此在這轉彎的行動中,根本沒有頭在轉,沒有男人、女人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無意識現象的發生。

    當我們在起觀這整個轉彎的過程中,這轉彎的動作將成為我們注意的目標。而這注意或起觀的精神卻成為我們內觀的智識。所以只依靠這轉彎的動作中,也可以得到內觀的智識。

    所以,每當我們在觀察某件事物時,必須保持「看到、看到」的念頭。這呈現的眼識將成為我們注意的目標。而這注意的心將成為我們內觀智識。所以每當觀看時,必須心念分明。

 

聽覺的那一時刻

    現在我將解釋有關聲音、聽覺器官和耳識。每當聲音和聽覺器官接觸時,耳識就產生作用,這就是稱為聽覺的那一時刻。

    當耳識產生時,一般人說:「我聽到。」如果依照世俗可以這麼說,但是依照真理,這是錯誤的說法。如果說是我聽到,當我們把耳朵關起來時,卻不能聽到,所以不能說是我聽到。

    有時候我們常說:「我親耳聽到。」如果說是耳朵聽到,那為什麼當你睡眠時,又不能聽到聲音呢?所以不能夠說是耳朵聽到。聽覺是來自耳識,並不是來自我人或耳朵,聲音和聽覺器官是無意識的物質,它們不能起分別作用。聽覺是耳識的作用,它能分別出聲音來。耳識為精神,聲音和聽覺器官或耳朵為物質,所以在聽覺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和物質。如果在此時不能分別出那一些是精神和物質即是愚癡,如果誤認為精神和物質是我人、他、她,男人、女人或其他等等,那是不正見。

    如這聲音動聽,我們便喜歡它,貪心便產生。如這聲音逆耳,我們便討厭它,瞋心也因此而產生。如果在聽覺的那一時刻沒有起觀,很多不潔之心將會產生。

    如果聲音不存在,聽覺不能成立。又如聲音存在,但是把耳朵閉起來,聽覺也不能成立。所以聲音和耳朵為起因,耳識的產生為結果。所以在聽覺的那一時刻也只有起因和結果而已。

    當我們把火柴磨擦在火柴盒時,火柴燃燒,同樣的,每當聲音和耳朵接觸時,耳識便產生。在這裏火柴和火柴盒好比耳朵和聲音,火焰為耳識。

    ()我們不能說火焰在火柴裏,同樣的耳識也不在聲音裏。

    ()我們不能說火焰藏在火柴盒裏,同樣的耳識也沒有藏在耳朵裏。

    ()我們不能說出火焰從哪里來而往哪里去,同樣的,我們也不知耳識從那裏來又消失到那裏去。

    ()在此聲音和聽覺器官為主因,耳識為結果。所以在聽覺的那一刻只有主因和結果或精神和物質而已。

    ()在聽覺的那一時刻,耳識成為我們注意的目標。而這注意的心為內觀智識。所以在聽覺時也能得到內觀智識。

    我們的精神在一時刻中只能注意一個目標。所以當我們的精神在注意聽覺時,沒有不潔之心產生。

    剛才我提到「順耳之聲將產生貪念,逆耳之聲起瞋念」這句話不是絕對的。還需要依靠我們的專注心。

    如果我們能夠起觀到聲音為無常的物質,不斷的在改變,沒有本性。這就是智慧的觀察。如果有了這智慧,雖然多順耳或多逆耳的聲音都不能使你產生貪、瞋之心。

    有句啟示“Sotava Bodhiva Yatha”意為修行者,雖然有耳朵,必須偽裝著耳聾。這啟示告訴我們不可隨心所欲的去聽聞。其意思並不是要我們把耳朵閉上,而是在聽聞的那一時刻必須專心。

    如果要聽聞某種事情,必須注意這要聽的念頭,如果聽到聲音,注意這聽覺。這樣你可以得到內觀智識。

    如果你沒有注意這「要聽」的念頭,你將誤認為是「我要聽」。這是不正見。而且會產生不潔之心。

    但是在聽覺的那一時刻如果起觀,將沒有不潔之心產生。所以你每當要聽聞時,你必須小心去觀察。

 

嗅覺的那一時刻

    今天我將給你們解釋氣味、嗅覺器官或鼻根和鼻識。當氣味和嗅覺器官接觸時,鼻識便

產生作用。氣味和鼻根為無意識的物質,它們沒有知覺。鼻識能分別出各種不同的氣味來。它為意識的現象所以屬於精神。在嗅覺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和物質的存在。

    如果沒有氣味,鼻識不能產生;如果有氣味而沒有鼻根,鼻覺也不能產生。所以氣味和鼻根為起因,鼻識為結果。因此在嗅覺的那一

時刻只有起因和結果,根本沒有男人、女人、男孩或其他等等。

    當鼻識產生時,如我們不認識其來源,將會誤認為是我在嗅到氣味。這是不正見,因為嗅覺是「鼻識」的作用而不是「我」的作用。

    其實能夠和嗅覺器官接觸的只有氣味,所

以根本沒有男人、女人和其他的。但是我們深信有花的氣味、男人的氣味或女人的氣味。我們的精神時常超越嗅覺而製造出個人觀念來,因此我們常常誤認香味為某人或某件東西,這是不正見。

      有時候我們常說:「我親鼻聞到這氣味的。」這顯現出是鼻子能夠知道氣味。如果存有這種見解就是不正見,因為鼻根只是嗅覺的助緣,它不能分別出什麼氣味來。可是我們時常誤會這鼻根為氣味的嗅者,如存有這種見解者即是不正見。

    在嗅覺的那一時刻,如果這氣味合意,你將會喜歡它,貪心因此而產生,如果這氣味逆意,你將會討厭它,瞋心便因此而產生。

   如果我們不知道精神與物質的實相,這就是愚癡。如果誤認精神和物質是屬於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見。在嗅覺時沒有起觀,污穢之心將會產生。想要棄除這污穢之心,在嗅覺的那一時刻,必須保持「嗅到、嗅到」。這嗅覺意識將成為我們注意的目標,這注意的心成為內觀的智識。在嗅覺的那時刻只有精神與物質,根本沒有男人或女人。可是當我們注意「嗅到、嗅到」的念頭,有時候會喜愛這氣味,在此必須注意這喜愛的念頭,然後這喜愛的念頭將成為我們注意的目標。這注意的心成為內觀智慧。如果沒有注意這喜愛的念頭,貪心將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們不喜歡這氣味,必須注意這不喜歡的念頭。如沒有這樣觀察,瞋念將慢慢的增加。當我們注意這不喜歡的念頭時,這念頭成為我們注意的目標,而這注意的心成為內觀的智識。所以依靠貪念或瞋念也能夠使我們得到內觀智識。

    佈施能夠使我們得到福執,但是學習內觀法門能夠觀察到內心的本性。得到無量的功德。持守戒律能使我們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們修止觀禪能使我們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內心的清淨。如修內觀法門能使我們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們必須保持觀察內心的變動。例如當我們嗅到香味時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頭,可是有時候順意的氣味並不一定會使我們產生貪的念頭,不順意的氣味也不一定會使我們產生瞋念。如果能夠以智慧去觀察,貪瞋之念將不會產生。

    氣味並不能永桓,出現後將會消失。它一直不停在變動,如果我們觀察氣味的本體,分別出它那無常和在變動的本性,這就是智慧的觀察,根本沒有貪瞋之心產生。

    氣味能使嗅者產生順意或逆意的念頭,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個人智慧的觀察而決定。所以我們必須時常培養智慧的觀察。

 

味覺的那一時刻

 

    今天我將給你解釋有關味道、味覺器官和舌識。然後才向你們解釋那些是修禪的基本目標。當味道和味覺器官接觸時,舌識因此而產生作用。三者當中,味道和味覺器官是沒有意識的物質,它們不能起分別作用。舌識為精神,它能分別出味道來。因此在味覺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物質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沒有味覺器官,味覺不能產生。所以味覺器官是主因。又如果有味覺器官的存在而沒有味道,味覺也不能產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當味道和味覺器官接觸時,舌識才能產生,所以舌識是結果。舌識的產生沒有來源,消失後不知到那裏去。只有足夠的因緣它才能產生。這是真理。如果我們不明白這真理,很多不潔之心將會產生。

    例如我們不明白味覺是舌識的功能,我們會誤以為是這「我人」去嘗這味道。如有這一種見解即是不正見。

    能夠和味覺器官接觸的只有味道。可是每當舌識產生時,我們的精神時常超越出舌識的圍而製造出個人觀念來。因此而有這肉類、魚類或菜類的分別,這是不正見的,因為我們把這味道當作肉、魚或菜之類。

    味覺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覺的助緣,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說:「是我的舌頭分別出味道來。」這是不對的說法。如果說是舌頭或舌根分別出味道來,那麼當一個人入眠時,我們把味道之物放進口裏,可是它不能分別出什麼味道來。所以很明顯的不是味覺器官分別出味道來,只有舌識能夠分別出味道來。

    在品嘗一東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時,如果沒有起觀察,將會產生很多不正見。如果這味道合意你將喜歡它,因此而產生貪心。如果這味道逆意,你將不喜歡它,因此而產生瞋心。如果這貪和瞋心不斷的在增加,那麼我們將會堆積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東西時,如果能夠起觀察,我們將可以斷除很多不潔之心。

    當我在錫蘭時,很多西方學者和本地學者問我這一個熱門問題:「吃葷能不能成為佛教徒?」我這樣向他們解答:「我們可以吃葷,如果遠離這三種偏見即是佛教徒。第一,我們沒有親眼看到這些動物被殺害給我們吃。第二,我們沒有聽到這動物被殺害是因為要供給我們吃。第三,沒有懷疑這被殺害的動物是因

為供給我們吃的。

    當我們在進修止觀禪或慈悲禪時,最好避免吃葷類食物。因為在修此類禪時,我們時常起觀對一切眾生希望他們得到快樂和平安。所以很明顯的我們也希望每個眾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時我們去吃葷類食物便成不恰當。所以在進修止觀禪時,最好避免吃葷類食物。可是當我們在進修智慧禪時,肉食或菜食並不是我們所要注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去除內心不潔之心。

    當我們進食時,如果內心喜歡吃這類食物,貪心因此而產生。如果對這類食物起厭心,瞋心因此而產生。又當我們在吃時,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質和精神,愚癡因此而產生。時常把味道當為物體。例如將香蕉的味道當為香蕉是不正見的。

    所以,有時我們吃素類的食物。如果沒有起觀察或禪觀,不潔之心同樣也能夠產生。肉食也同樣。如果我肉食而沒有禪觀,我會因此而喜歡這味道,貪心因此而產生。又如我對此食物不合意,瞋心又產生。吃時不能分別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質,愚癡因此而產生。如我把這味道當為肉類,這是不正見。

    其實能夠和味覺器官或舌根接觸的只有味道,沒有肉類或菜類。如果把味道當為肉類或菜類即是沒有正見。

    所以我們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葷來分別出他們的修行。修行的成功與失敗在於他們吃時有沒有不潔之心。如沒有不潔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時起喜愛吃或討厭吃某種食物,又不能分別出那些是精神與物質則是失敗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時必須專心一致起觀,方能斷除不潔念頭。現在我將告訴你們,當和食物接觸時,如何斷除貪瞋癡。每當我們看到食物時保持注意「看到」。當我們伸出手拿食物時,心意放在手的動作,記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動而不是手,觀察這伸縮性的行動能使我們在用餐時斷除不潔之心。因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時刻只能注意一個目標而已。當我們在注意行動的伸縮時,沒有任何的觀念,例如沒有手、肉、菜,沒有貪瞋癡之念存在,只有行動。

當我們和湯匙接觸時,保持注意「觸到、觸到」。這時我們只知道軟硬冷熱的性質,沒有不潔之心。當我們把食物放進口裏時,注意這每一行動的過程,即手的行動和張開口的行動。當我們咀嚼食物時,注意這咀嚼的行動或食物軟硬的性質,如重複以口的行動,也作同樣的觀察。當我們在注意這行動的每一個過程中,沒有不潔的念頭存在。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軟硬的性質,如果我們只知道食物的這些性質而不去分別那是肉、菜或魚之類,這是正思惟。如果不斷這樣起觀,在用餐的整個過程中,沒有貪瞋癡之念頭存在。


 

由觀根塵識體證無我()

U Thondara Sayadaw   大山腳佛教坐禪中心 譯

 

觸覺的那一時刻

    我已經跟你們解釋過四種觸塵、四種色根和四種意識。今天我要給你們解釋觸塵、身根或觸覺器官和身識。

    觸塵有三大種類。即是火質、風質和土質。火質有冷熱的性質,風質有流動的性質,軟硬的性質為土質。

    身根或觸覺器官有接受觸塵的能力。這身根遍佈全身除了指甲、頭髮和厚的外皮。當我人的身和尖利的物體接觸時便會感到痛,這是觸覺器官的作用。

    身識有兩大種類。一種能夠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另一種使人產生不快樂的感覺。當觸塵和觸覺器官接觸時,身識因此而產生。

    觸塵和身根為無意識的物質,身識為精神,所以在觸覺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與物質。觸塵和身根為主因,身識為結果。如果沒有觸塵和身根就沒有身識的產生。身識來自觸塵和身根的接觸,而它是不能獨立存在。當身識消失時我們不知道它的去處,在觸覺的那一時刻也只有主因和結果。如果你不明白這道理,在觸覺的那一時,你對精神與物質將會誤解,例如說存感覺到軟或硬、冷或熱、流動或僵直時,是身識分別出來的功能。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真理,會誤以為是我人、他或她在體驗這冷熱、軟硬和流動僵直的性質,這是沒有正見。

    自然界中能夠和我們觸覺器官接觸的只有風質、土質和火質。但是我們時常誤解這觸塵把它當成是男人、女人或其他等等。有此見解即是沒有正見。

    如果所接觸的物體能夠使我們起歡喜心,我們便會產生愛意和貪念。如所接觸的物體不合意而討厭之,便產生嗔念。在接觸的那一時刻如果不能分別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質,愚癡便產生。

    有時候當我們觀察這接觸的物體時,目的是要觀察四大的性質,但是有時候因為集中精神不強,對這接觸物體起了愛意,貪心因此而產生。如果此時注意這貪心,這貪心的念頭便成為我們起觀察的目標,這觀察的心成為我們內觀的智識。所以依靠觀察這貪心的念頭也能夠得到內觀智識。

    有時當我們在接觸時,因對這物體不滿意而起嗔念,此時必須觀察此嗔念。這嗔已成為我們觀察的目標,而這觀察的心成為我們內觀智識。

    觸塵的意思廣泛,包括身體的每一項舉動,例如行、住、坐、臥。當我們在觀察呼吸時,吸時能使腹部膨脹是因為有風質的流動或稱為觸塵。接受這膨脹的性質是身根或觸覺器官,而能夠分別出這膨脹的行動是身識。所以在知道腹部的膨脹和收縮時,只有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因風質和身根為物質,而身識為精神。

    膨脹的行動、觸覺器官和身識三者當中,我們以行動為觀察的目標,因為在那一時刻它 比較顯著。但在此時,身根和身識也自然在我們觀察當中。

    當我們要坐時,心先動念要坐,身體才坐下去。這念頭是精神,這精神能夠控制身體內的風質。因為有了這風質的支配,身體才能夠站立或坐下。

    當我們在坐立的那一時刻,身體內的風質為觸塵,能夠接受這風質為身根,而分別出這風質的是身識。所以在坐立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三者當中,我們只依靠風質或觸塵為觀察的目標。所以在坐立時只觀察這坐立的姿態。

    當我們要站起來時,心先起念頭要站。這念頭是精神,這精神是促成行動的主因。因為先有這念頭,身體才能站立。所以這念頭和行動成為我們起觀的目標。能夠接受這行動,是身根或觸覺器官;而能分別出這行動的是身識或精神。所以在站起來的那一時刻只有精神與物質。在這種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只採取動作為我們修禪的目標,因為此時行動比較顯著。雖然我們不以身根和身識做為目標,但是它們很自然的包含在觀察中。

    我人的身體能夠直立是因為身體內有風質支配著,身體的直立是風質的功能。這風質和體內的觸覺器官是物質,沒有意識的現象。能夠知道和分別出這直立或風質是身識或精神。所以在直立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

    觸塵的範圍很廣,身體的每一個舉動都包括在內。當我們在走路時,我們注意這左腳和右腳的行動。雖然名為左右腳,但其目的是要知道這左右腳的行動,而不是注意這左腳或右腳。

    當我們在行禪時,左右腳的行動成為觸塵,能夠接受這行動為身根或觸覺器官,而知道或分別出這行動的是身識或精神。所以在走動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

    如果在行住坐臥或接觸時沒有起觀,不潔之心將會產生。如果在腹部膨脹和收縮時,分別不出來這是行動便是愚癡。能夠分別出這膨脹和收縮是行動即是正見。

    當我們吸進氣時,腹部便膨脹。這膨脹的行動是風質。腹部是世俗的真理。如果此刻把這行動(呼吸)當為腹部即是沒有正見。

    初學者很難接受這真理,因為對腹部的觀念很強。但習之不久,在行動的上升和下降的注意心強時,將會舍去腹部存有的觀念。此時你將可以斷除貪、嗔、癡和不正見之念頭。

    當你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動時,儘量注意在它的行動。但是有時候我們的注意心不強,對著這上升和下降的行動不能專一,時常被這腹部的觀念所困。此時將產生不正見。如果我們在注意這上升和下降的行動時,沒有聯想到腹部的存在,這樣我們能夠得到正解。

    每當在站立時,如果只記得是身體的形狀在支配對你,這是沒有正見。你必須知道只有風質的支配才能使你站立著,如果你的注意心能夠觀察是風質在支配你的站姿,這是正見。所以在站立時要破除這形體的觀念才能得到正見。

    每當你在走路時,必須注意這動作的上升和下降,右邊(及左邊)的步法。如果注意心保持在這行動上,這樣(形體的)觀念將不會產生,這名為正見。這時你已斷除貪嗔癡和不正見。但是如果在走時,你把這動作誤以為是腳在走動,即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要給你分析,在走動當中,並不是只有左右腳的行動而已。還有其他八種物質存在即是:()軟硬的性質或土質。()結合力或水質。()冷熱的性質或火質。()色塵或彩色。()氣味。()味道或舌塵。()本質。()行動。

   這以上八種性質不能個別分開來,它們一起呈現也一起消失,不能獨立存在。所以在觀察時不能把它們分開來。在這八種性質當中,如果其中硬軟性質明顯,我們把這物體稱為土質。但是土質不能單獨存在,還有其他七種物質的支配。

    所以當我們在行禪時,這左右步的行動是我們的目標。此時如果冷熱比較明顯,我們的注意力便移到冷熱那處。這冷熱變成為我們的目標。有時當把腳步放下時,發覺到它很沉重,此時水質比較明顯。但是其他七種物質也包含在內,並不是只有水質的存在,只是他們不明顯而已。

    所以當你在觀察這腹部的膨脹和收縮時,不限於這上升下降而已。有時會發覺到他上升很長,有時很短。有時冷熱無常,有時僵硬,因為這八種物體的性質不斷的呈現。如果呈現的明顯便能注意到它。但你每一個時刻只能注意到一種現象而已。

    有某些修行者,在觀察腹部的膨脹和收縮時,心裏念著無常、苦、無我,這種方法是不合適的。在觀察時,你必須把注意力觀察在這八種物質中而不是無常、苦和無我。當我們在觀察腹部的膨脹收縮時,這行動是物質。它的變動即是苦諦。

    在談話當中,我們可以說無常、苦、無我、五蘊、色塵和意識。但是在修禪時不要去思考這些,你只要注意在這八種物質的變化就夠了,他們很自然的包含在裏邊。

    當我們在注意上升和下降的行動時,這行動即是風質,而這風質即是色蘊,而色總的存在即是苦諦。

    經過了這些講解後,請你們記住在接觸的時候,只有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如果把這些精神和物質誤解為有我、你和他的存在,即是沒有正見。如果喜歡這精神物質,貪心便產生。如果討厭這精神物質,嗔已便產生。

    如果在觸覺的那一時刻,能夠清清楚楚的分明出每一個現象的發生,將沒有不潔之心產生。

 

識覺的那一時刻

 

    今天我要給你們解釋法塵、意根和意識。法塵為思惟的目標,它沒有形象,不能以眼、耳、鼻、舌、身來分別,只有精神能夠分別法塵。

    根據論藏 Abhidhamma 的解釋,一共有六種法塵。它們即是五蘊、十六種精細的物質、八十九種的識覺、五十二種心所、觀念和涅槃。

    在進修內觀禪時,涅槃不能成為起觀的目標,在此我們不談它。在八十九種識覺當中,四種道的知識(Mgga Citta)四種果的知識(Phala Citta)也不能成為起觀的目標。我們也把它隔開不談。在進修時,觀念也是我們所要棄除的。

    如果我們隔開以上的幾種法塵即涅槃、觀念、道的意識和果的意識,剩下的只有五蘊,十六種精細物質、八十一種世俗的意識和五十二種心所。如果概述以上的各種法,我們可以進修智慧禪時,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兩大類而已。

    意根為潛意識的精神。這意識如同睡眠時所呈現的意識。有時我們又把它稱為睡眠意識。有時又把它當為生命的泉源。其實,意根、睡眠意識、受胎意識和臨終意識都是大同小異。

    意識的範圍很廣,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外,其包括所有的精神和心所。

    當法塵和意根接觸時,意識便產生。三者當中,法塵我們可以把它當做物質和精神。意根和意識當為精神,所以在思惟的那一時刻也只有精神和物質。

    三者當中,意識比較顯著,所以我們把意識當為修禪的目標。這意識和意根的產生依靠著物質的支配,亞洲人相信思想的產生來自心臟,西方學者卻相信思想的產生來自腦,當他們問我那一種說法才是對的,我沒有直接答復他們,我要他們自己去考慮。

    其實我人身體包含著卅二種物體,其中有廿種為土質顯著物體,十二種水質顯著物體。這廿種包含著腦和心。如果說腦是意識的崗位,那麼請你考慮是否心臟也能夠成為意識崗位。

    依照世俗的說法,你可以把物體當做是心臟和腦。但是真理告知我們沒有腦或心臟的存在。腦和心臟是由八種質體的組成,包括軟硬、冷熱、動靜、組合體、色彩、味道、氣味和本質組成。既然腦和心臟也是出這八種物質組成,那麼請你考慮這組合體能不能成為意識的崗位。

    我這樣發問他們:「當你在計畫某件事時,心在那裏?」他們這樣答:「我們心在腦裏。」我又問:「當你感到快樂或悲傷時你的心在那裏?」他們會說:「在心臟裏。」因此我告訴他們,心在腦裏或在心臟裏,並不重要,因為真理告訴我們根本沒有心臟和腦。

    如以世俗的說法,心臟和腦是存在的。但是在進修禪觀時,這些並不需要。我們只要知道那一些是意識的現象和那些是無意識的現象。佛陀並沒有說心臟和腦為意識的崗位。世尊只說“Vatthu Rupa”為精神的崗位。Vatthu Rupa意為物質的組合體。

    每當法塵和意根接觸時便產生意識。這意識和意根的產生是依靠在物質基礎上。

    每當意識產生時,如沒有把它當做意識而已,你將以為是「我在思惟」,這是沒有正見。

    當思惟產生時,如果不能認清它是意識而已,即是愚癡,如喜愛這思惟的產生即起貪念,如討厭這思惟不斷的產生即起瞋念,因此在思惟產生的那一時刻,如果不能了了分明,很多不潔之心將會產生。

    但是每當思惟產生時,你能認清它是思想、妄念、記憶或是幻想。當你在這樣觀察時,這思惟便成為我們起觀的目標,而這注意的心便成為我們內觀的智識。所以依靠起觀這思惟的變化也可以使我們得到內觀智識。

    當你的注意心在起觀這思惟時,沒有不潔之心可以產生。所以每天在思考、回憶、幻想時,必須念念分明。這方法即是如何在思惟產生時起觀。

    今天是我給你們避靜課程的最後一天,這期間,我已解釋過六根、六塵和六識。其中前五根為物質,而第六根或意根為精神。這段期間,我給你們理論的解釋而已。從理論當中,你們可以得到聽來的知識和思考得來的知識。

但是只聽聞我的解釋不能夠使你們得到體驗得來的知識,我只能幫助你們前兩種的知識而後者必須由你們自己去求得,你們的責任是要去實行和學習方能領悟這些佛法。你們必須去起觀六根所呈現的每一種現象而得到這些知識。

    今天我講到這裏為止,希望每一個人都平安快樂,精進於內觀法門。(本文摘錄自《弘法於馬來西亞》。內容系198312月至19841月,Mahasi Sasana YeikthaU Thondara 法師受邀到馬來西亞修禪避靜時所演講的部分內容,原譯文有一些錯誤經編輯更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