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譯大藏經(依大正新脩大藏經CBETA 電子佛典2005之經號排序) |
|
《長阿含經》第 1 冊 no. 0001卷2《遊行經》、卷1、卷9、卷10、卷22(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
《大集法門經》第 1 冊 no. 0012卷1(施護譯) |
《中阿含經》第 1 冊 no. 0026卷6(東晉‧提婆譯,道祖筆受) |
《 雜阿含經》第 02 冊 no. 0099 卷13、卷26、卷28、卷34、卷43(宋‧求那拔陀羅譯)第311經 |
《別譯雜阿含經》第 02 冊 no. 0100卷3 第五十四經、卷5(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
《增一阿含經》第 02 冊 no. 0125卷11 第六經、卷19、卷26、卷34、(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第 2 冊 no. 0130卷3(施護譯) |
《六度集經》第 3 冊 no. 0152卷1(吳‧康僧會譯) |
《大方便佛報恩經》第 3 冊 no. 0156卷7(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
《悲華經》第 3 冊 no. 0157卷10(北涼‧曇無讖譯) |
《太子瑞應本起經》第 3 冊 no. 0185卷1(吳‧支謙譯) |
《雜寶藏經》第4 冊 no. 0203卷3(元魏‧吉迦夜、曇曜譯)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 冊 no. 0220卷48、卷61、卷75(唐‧玄奘譯)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 6 冊 no. 0220卷341(唐‧玄奘譯)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7冊 no. 0220卷404、卷447、卷569、卷570、卷572、卷579、卷580、(唐‧玄奘譯)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第 8 冊 no. 0026卷7、卷9(唐‧般若譯) |
《放光般若經》第 8 冊 no. 0221卷9(西晉無羅叉譯)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 8冊 no. 0223卷5、卷6、卷24(後秦‧鳩摩羅什譯) |
《道行般若經》第 8 冊 no. 0224卷2、卷8、卷9(後漢‧支婁迦讖譯)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第 8 冊no. 0227卷5、卷7、卷8、卷10(後秦‧鳩摩羅什譯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第 8 冊 no. 0233卷1(梁扶南國僧伽婆羅譯)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 8 冊 no. 0235卷1(姚秦‧鳩摩羅什譯) |
《妙法蓮華經》第 9 冊no. 0262卷4(後秦‧鳩摩羅什譯) |
《華嚴經》第 9冊 no. 0278卷23、卷27、卷47(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
《華嚴經》第10 冊 no. 0279卷16、卷17、卷39、卷53、卷62、卷63、卷67(唐‧實叉難陀譯) |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10 冊 no. 293卷40(唐‧般若譯) |
《十住斷結經》第10 冊 no. 0309卷1、卷4(姚秦‧竺佛念譯) |
《寶積經》「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第 11冊 no. 0310卷54、卷112(唐‧菩提流支譯)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第12 冊 no. 0340卷1(唐‧菩提流支譯) |
《大般涅槃經》第 12 冊 no. 0374 卷29、卷38(東晉‧釋法顯譯) |
《維摩詰所說經》 第14 冊 no. 0475卷1、卷2(吳‧支謙譯) |
《說無垢稱經》第14 冊no. 0476卷2(唐‧玄奘譯) |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第14 冊 no. 0489卷3 (法護等譯)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第 15 冊 no. 625卷3(姚秦‧鳩摩羅什譯) |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第15 冊 no. 0628卷4(法天譯) |
《佛說無上依經》第16 冊 no. 0669卷1(梁真諦譯) |
《菩薩瓔珞經》第16 冊 no. 0656卷14(姚秦‧竺佛念譯) |
《佛說華手經》第16 冊no. 0657卷7 (後秦‧鳩摩羅什譯)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第 17冊 no. 0847卷2(唐‧釋智嚴譯) |
《五分律》第 22 冊 no. 1421 卷30(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
《摩訶僧祇律》第 22 冊 no. 1425 卷33(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
《四分律》第 22 冊 no. 1428 卷41、卷31(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
《十誦律》第 23 冊 no..1435 卷10、卷60、卷80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
《善見律毘婆沙》 第24冊 no. 1462 卷1 (蕭齊僧伽拔陀羅譯) |
《毘尼母經》第 24 冊 no. 1463卷1、卷3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
《優婆塞戒經》第 24 冊 no. 1488卷6(北涼曇無讖譯) |
《大智度論》 第25冊 no.1509 卷4、卷11、卷12、卷13、卷14、卷15、卷16、卷17、卷18、卷19、卷27、卷29、卷32、卷34、卷35、卷36、卷38、卷43、卷44、卷45、卷46、卷49、卷50、卷51、卷53、卷58、卷75卷80、卷86、卷88、卷91、卷93卷95(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 |
《十住毘婆沙論》第25冊 no. 1521 卷1、卷2、卷3卷7卷13卷15(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第27冊 no. 1545 卷11、卷20、卷24、卷32、卷35、卷44、卷51、卷60、卷68、卷70、卷82、卷90、卷96、卷99、卷120、卷135、卷143、卷145、卷153、卷171、卷176、卷177、卷178、(唐‧玄奘譯) |
《舍利弗阿毘曇論》第28冊 no.1548卷3、卷 8(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第28冊no.1549卷8(尊婆須蜜菩薩造‧符秦僧伽拔澄等譯) |
《異部宗輪論》第49 冊 no. 2031 卷1(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 |
《十八部論》第49冊 no. 2032 卷1(陳真諦譯) |
《論事》南傳58‧412~413 |
二、現代著作 |
|
印順法師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89年11月)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3月) |
《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8月) |
《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4月) |
《印度之佛教》(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10月)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10月)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1994年4月) |
《寶積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1月) |
《般若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1月) |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4月) |
《佛在人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4月) |
《學佛三要》(新竹‧正聞出版社,1991年1月) |
《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年4月) |
《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年4月) |
呂澂著,《印度佛學思想源流》(台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 |
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莊崑木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
平川彰等著,《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年) |
木村泰賢著:《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 |
《小乘佛教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社,1999年) |
《大乘佛教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社,1999年) |
《菩薩論》,收於藍吉富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六十九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