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7 01:48:1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7 01:44:33   編輯部 報導 

彌陀淨土思想的探究

佛教修行途徑千差萬別,經典繁廣、卷冊浩瀚,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而其僧眾以身體道、砥礪修行的方式各異其趣,然大抵殊途同歸,無非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視三界如火宅 而欲了生脫死,出離六道輪迴。其中依發心的不同而有彼此間的差異,譬如有修習小乘 之輩,此中行者所強調的是在未證果之前,先專事於內在自我的修行,在未達「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的階段前,不以度眾為主要修行課題,此者在修行的境界上以「阿羅漢」為最高果位;而大乘行者修行之途則與前者不同,特別強調菩提心的發顯與自覺覺他,捨己為人的精神,從度化眾生當中完成自身各修行階段的菩薩位階,以至成佛。而在眾多的修行法門之中,兼融大小二乘的修行工夫,並祈望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念佛法門就是其一,亦即現今一般所泛稱的淨土宗。


本文所稱之淨土宗即是以阿彌陀佛淨土思想而立派之宗。而在內容梗概及篇章的安排上,個人是以「信、願、行」為落筆主軸。因為任何的信仰在形成之前一定有它的相關背景及理念,彌陀淨土的思想自無例外,所以本文第一章先說明了研究這個題目的動機與目的,再對於彌陀淨土思想之發展源流略加敘述以明其所以,也對於彌陀淨土在中土的發跡、蔚為一宗的過程一一探討,進而將彌陀淨土法系的傳承、傳統的淨土十三祖之說以及三大支流的代表人物及其生平、主要經典與注疏等等依其章節細分之。


在第二章,想針對阿彌陀佛本身名號所象徵的義涵進行探究,並對於其在因地所發的二十四大願(或說四十八大願、或三十六願),與三經一論中所蘊含的彌陀信仰的涵義也一併一一研究。


第三章的部分則是對於彌陀所費心建構的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的形成背景加以說明,冀望從中了解到這個淨土宗昔日背景下所形成的理想世界有何吸引力,它所象徵的是一個享樂的天國?還是一個修行解脫的最佳處所?另外,在這一章節裡對於彌陀淨土的一些問題,譬如「彌陀勝過諸佛」與「諸佛平等」、「不攝惡道」、「無女人之說」等關於西方淨土的幾個較重要的議題也想做一番釐清與反省。

 
第四章則在彌陀淨土這個信仰的修行之門做一個探討,換言之就是彌陀淨土的實踐問題、實踐方法加以重新探討,希望藉由瞭解昔人最初的修行方式,從而冀盼能對現代人在淨土實踐上所引發的種種問題有所啟發與反思。
 

 東海大學/哲學系/92/碩士研究生:蘇進華   指導教授:鄺芷人;劉見成;林顯庭

彌陀淨土思想的探究
第一章 序論 ……………………………………………………………………1
§ 1.1 探究動機與目的 ……………………………………………………………1
§ 1.2 中土淨土之發展源流 ………………………………………………………6
§ 1.21 彌勒淨土的概念 …………………………………………………………6
§ 1.22 彌陀淨土的時代背景………………………………………………………6
§ 1.23 彌陀淨土法系的傳承………………………………………………………9
§ 1.231傳統的十三祖之說…………………………………………………………9
§ 1.232三大支流的代表人物及其生平 …………………………………………11
§ 1.3 主要經典 ……………………………………………………………………39
§ 1.31《無量壽經》 ………………………………………………………………40
§ 1.32《觀無量壽佛經》 …………………………………………………………41
§ 1.33《阿彌陀經》 ………………………………………………………………41
§ 1.34《往生淨土論》 ……………………………………………………………42
§ 1.4 本論文之規劃 
 

第二章 彌陀信仰的思想

§ 2.1 阿彌陀佛的象徵意義及根本特性 …………………………………………46
§ 2.2 阿彌佛的本願 ………………………………………………………………56
§ 2.21《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阿彌陀經》)的二十四願
§ 2.22《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的三十六願 ………………………………………60
§ 2.23《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 …………………………………………………63
§ 2.24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四十八願的異同 …………………………………65
§ 2.3《無量壽經》的分析…………………………………………………………70
§ 2.4《觀無量壽佛經》的分析……………………………………………………75
§ 2.5《阿彌陀經》的分析…………………………………………………………79
§ 2.6《往生淨土論》的分析………………………………………………………81
§ 2.7 小結 …………………………………………………………………………84

第三章 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

§ 3.1 引言 …………………………………………………………………………87
§ 3.2 淨土宗的理想世界 …………………………………………………………88
§ 3.3 淨土概說 ……………………………………………………………………91
§ 3.4 彌陀淨土 ……………………………………………………………………97
§ 3.41 阿彌陀佛起源之說…………………………………………………………97
§ 3.42 極樂世界……………………………………………………………………104
§ 3.421 時間與方位距離 …………………………………………………………104
§ 3.422 佛剎設施 …………………………………………………………………108
§ 3.423 居民 ………………………………………………………………………110
§ 3.424 以修行為主的生活方式 …………………………………………………110
§ 3.425 兩大脇侍 …………………………………………………………………112
§ 3.5 彌陀淨土的問題與反省 ……………………………………………………113
§ 3.51 「彌陀勝過諸佛」與「諸佛平等」………………………………………113
§ 3.52 「不攝惡道」與「國無女人」之說………………………………………115
§ 3.6 小結 …………………………………………………………………………117

第四章 彌陀淨土的實踐

§ 4.1 《觀無量壽佛經》 …………………………………………………………119
§ 4.11 十六觀………………………………………………………………………119
§ 4.12 三福…………………………………………………………………………146
§ 4.2《無量壽經》…………………………………………………………………147
§ 4.21 聞名願生者…………………………………………………………………147
§ 4.22 三輩往生者…………………………………………………………………148
§ 4.23 邊地胎生者…………………………………………………………………149
§ 4.3《阿彌陀經》…………………………………………………………………150
§ 4.4 小結 …………………………………………………………………………151

第五章 結論

§ 5.1 演變發展今昔互異 …………………………………………………………152
§ 5.2 經典完備、人才輩出 ………………………………………………………153
§ 5.21 主要的代表性經典…………………………………………………………153
§ 5.22 彌陀法系人物的二種分類…………………………………………………153
§ 5.3 諸佛所讚盡在彌陀 …………………………………………………………155
§ 5.4 以修行為本的清淨樂土 ……………………………………………………157
§ 5.5 信願行合一的實踐之道 ……………………………………………………158
§ 5.6 殿語 …………………………………………………………………………159
※ 參考書目 ……………………………………………………………………161

 

【參考書目】
壹、佛教原典
(1)卍正藏經
1、《卍正藏經》,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2、《卍正藏經》,第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3、《卍正藏經》,第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4、《卍正藏經》,第二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5、《卍正藏經》,第二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6、《卍正藏經》,第二十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7、《卍正藏經》,第三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8、《卍正藏經》,第三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9、《卍正藏經》,第三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0、《卍正藏經》,第四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1、《卍正藏經》,第五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2、《卍正藏經》,第五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3、《卍正藏經》,第五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4、《卍正藏經》,第五十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5、《卍正藏經》,第五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16、《卍正藏經》,第五十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藏經書院版。
(2)大正新脩大藏經(CBETA 電子佛典光碟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民國91年1 月1日。)
1、《佛說無量壽經》
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3、《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4、《佛說彌勒下生經》
5、《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6、《佛說阿彌陀經》
7、《佛說大阿彌陀經》
8、《阿彌陀鼓言聲王陀羅尼經》
9、《佛說如幻三昧經》
10、《阿彌陀佛經義疏》
11、《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
12、《佛說灌頂經》
13、《佛本行集經》
14、《佛祖統紀》
15、《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16、《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17、《佛說觀菩賢菩薩行法經》
18、《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19、《大智度論》
20、《大乘起信論》
21、《大寶積經》
22、《大悲經》
23、《大方廣佛華嚴經》
2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25、《大乘密嚴經》
26、《大乘義章》
27、《雜阿含經》
28、《長阿含經》
29、《增壹阿含經》
30、《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31、《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32、《維摩詰所說經》
33、《維摩經略疏》
3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6、《般舟三昧經》
37、《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38、《妙法蓮華經》
39、《添品妙法蓮華經》
40、《正法華經》
41、《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42、《略論安樂淨土義》
48、《淨土十疑論》
49、《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50、《淨土論》(迦才)
51、《淨土往生傳》
52、《解深密經》
53、《梵網經》
54、《正法念處經》
55、《悲華經》
56、《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57、《十住毘婆沙論》
58、《攝大乘論》
59、《成唯識論》
60、《安樂集》
61、《出三藏記集》
62、《廣弘明集》
63、《肇論疏》
64、《法苑珠林》
65、《後出阿彌陀佛偈》
66、《廬山蓮宗寶鑑》
貳、一般書籍
1、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4年。
2、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台北:法印寺,1994年12月。
3、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0年3版。
4、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8年六次印刷。
5、蔣維喬,《中國佛教史》,臺北:史學出版社,民國63年1月2版。
6、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明光堂印書局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年二月初版。
7、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一月修訂二版。
8、印順,《淨土與禪》,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二月修訂一版。
9、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4月修訂再版。
10、牟宗三等著,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8年4月再版。
11、張曼濤主編,《密宗概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8年1月初版。
12、張曼濤主編,《淨土宗概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8年1月初版。
13、張曼濤主編,《西藏佛教(一)--概述》,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8年6月初版。
14、張曼濤主編,《西藏佛教(二)--歷史》,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8年7月初版。
15、張曼濤主編,《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68年5月初版。
16、淨空法師編,《往生論輯注》,台北:華藏淨宗學會,民國79年1月。
17、李淼主編,《中國淨土宗大全》,長春:長春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8、黃懺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9年7月一版三刷。
19、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20、方倫,《禪話與淨話》,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二刷。
21、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市:佛光出版社,民國78年初版。
22、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次印刷。
23、李世傑,《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0年12月一版二刷。
24、弘學,《淨土宗三經》,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5、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6、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台北市: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8版第一次印刷。
27、黃念祖,《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台中縣:大通印經社,民國84年農曆4月8日。
參、其他經論、期刊
1、(梁)慧皎等撰,《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次印刷。
2、天親菩薩造,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佛性論》,臺中:莊嚴印經功德會,民國84年1月。
3、釋心印編,《六祖壇經--改正版》,台北:唐一玄老人紀念會,民國81年2月。
4、善導大師著,《觀經四帖疏》,台北縣:本願山彌陀淨舍,民國88年5月。
5、<心性、佛性及真性--論新道家對儒佛之會通>,鄺芷人,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八輯,民國90年6月。
6、<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楊白衣,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民國74年10月25日。
7、<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民國69年10月10日。
8、<淨土思想之考察>,釋聖嚴,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民國72年7月31日。
9、<彌勒淨土法門於現今之意義>,胡順萍,哲學雜誌,第28期,1999年5月。
10、<迎向專業的佛學研究>,蔡耀明,哲學雜誌,第32期,2000年5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