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舉要 |
Selected Bibliography |
壹、叢刊(Publication in Series) |
CBETA 2002 大正新脩大藏經(1-55, 85冊)http://ccbs.ntu.edu.tw/cbeta/result/taisho.htm |
元亨寺 1990-1998 漢譯南傳大藏經 高雄:元亨妙林 |
印順 1980 太虛大師全書 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
印順 200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Version 3.0)http://www.yinshun.org.tw:1215/read?database=yinshun |
張曼濤 1976-1980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台北:大乘文化 |
慈忍室主人 1985 海潮音文庫(范古農/校訂) 台北:新文豐 |
新文豐編審部 1992 卍續藏經 台北:新文豐 |
藍吉富 1984-1988 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台北:華宇 |
藍吉富 1982-1984 現代佛學大系 台北:彌勒 |
貳、論著(Primary and Secondary) |
一、論文集(Symposiums) |
Alexander, J. C. & S. Seidman 1990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ollini, Stefan 1995 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譯) 香港:牛津大學 |
Lopez, Donald S. 1988 Buddhist Hermeneutics. Studi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No.6,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Lopez, Donald S. 1995 Curators of the Buddha: The Study of Buddhism Under Colonial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esser-Davidow, Ellen et al. 1993 Knowledge: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ies in Disciplinary.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山口瑞鳳 et al. 1991 西藏的佛教(許洋主/譯) 台北:法爾 |
中村元 1984 印度思想(葉阿月/譯) 台北:幼獅 |
水野弘元 et al. 1988 印度的佛教(許洋主/譯) 台北:法爾 |
玉城康四郎 1985 佛教思想:在中國的開展(許洋主/譯) 台北:幼獅 |
玉城康四郎 1985b 佛教思想:在印度的開展(李世傑/譯) 台北:幼獅 |
杜維運 et al. 1980 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 台北:華世 |
杜維運、黃俊傑 1980 史學方法論文選集 台北:華世 |
韋政通 1987 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 台北:水牛 |
康樂、黃進興 1981 歷史學與社會科學 台北:華世 |
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 1999 學科.知識.權力 香港:牛津大學 |
許寶強、袁偉 2000 語言與翻譯的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 |
陳光興 2000 文化研究在台灣 台北:巨流 |
黃俊傑 1984 史學方法論叢(增訂三版) 台北:學生 |
黃應貴 1999 時間、歷史與記憶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瞿海源、蕭新煌 1982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
二、專書與論文(Books and Papers) |
Appleby, Joyce et al. 1994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
Aries, Ph. 1993 心態史(姚蒙、李幽蘭/譯)《法國當代新史學》 台北:遠流 |
Armstrong, Karen 1994 A History of God: The 4,000-Year Quest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
Aron, Raymond 1993 歷史哲學導言(黃兆強/譯)《東吳哲學傳習錄》2 |
Baudrillard, Jean 1998 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 台北:時報文化 |
* Bhikkhu Samana Lakkhano 2002 「善地阿索」的社會運動:廿一世紀取代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第三選擇:功德主義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 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
Bleicher, Josef 1990 當代詮釋學(賴曉黎/譯) 台北:使者 |
Bocking, Brian 2002 Buddhist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s,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 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
Bonnewitz, P. 2002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 台北:麥田 |
Bourdieu, Pierre 1998 實踐与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 北京:中央編譯 |
* Buddhadasa Bhikkhu 1994 生命之囚(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嘉義:香光書鄉 |
* Buddhadasa Bhikkhu 1995 生活中的緣起(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嘉義:香光書鄉 |
* Buddhadasa Bhikkhu 1996 法的社會主義(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嘉義:香光書鄉 |
* Buddhadasa Bhikkhu 1997 無我(香光書鄉編譯組/譯) 嘉義:香光書鄉 |
Cabezsn, Josu Ignacio 1995 Buddhist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and the Role of Theor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 2. |
Campbell, Joseph 1990 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 New York: Perennial Library. |
Cassirer, Ernst 1986 人文科學的邏輯(關子尹/譯) 台北:聯經 |
Cassirer, Ernst 1988 語言與神話(于曉et al./譯) 北京:三聯 |
Cassirer, Ernst 1990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 台北:桂冠 |
* Cheng, Wei-yi 2002 Rethinking Western Feminist Critiques on Buddhism,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 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
* Chokyi Nyima Rinpoche 1989 The Union of Mahamudra and Dzogchen. Translated from the Tibetan by Erik Pema Kunsang, edited by Marcia B. Schmidt, Hong Kong: Rangjung Yeshe Publications. |
Collingwood, Robin George 1961 The Idea of Hist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onze, Edward 1967 Recent Progress in Buddhist Studies, Thirty 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 Oxford: Bruno Cassirer. |
Cross, Rita. M. 1993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de Jong, J. W. 1972 The Problem of the Absolute in the Madhyamaka School,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 1-6. |
de Jong, J. W. 1974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Eastern Buddhist. VII, No.1-2. (=W.71) |
de Jong, J. W. 1984 Recent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1973-1983, Eastern Buddhist. XVII. |
de Jong, J. W. 1991 Buddhist Studies 1984-1990, 《中央學術研究所紀要》20 |
Deeg, Max 2002 Buddhist Studies and its Impact on Buddhism in Western Societies, 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 台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 |
Deleuze, Gilles 2000 德勒茲論傅柯 台北:麥田 |
Deleuze, Gilles 2000b 哲學与權力的談判:德勒茲訪談錄 北京:商務 |
Derrida, Jacques 1998 言語與現象(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 台北:桂冠 |
Derrida, Jacques 2001 書寫與差異(張寧/譯) 北京:三聯 |
*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1992 The Heart Treasure of the Enlightened Ones: The Practice of View, Meditation, and Action: A discourse virtuous in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Trans. from the Tibetan by The Padmakra Translation Group, Boston & London: Shambhala. |
Droysen, J. G. 1986 歷史知識的理論(胡昌智/譯) 台北:聯經 |
* Dudjom Rinpoche 1991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
Durkheim, Emile 1992 宗教生活之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 台北:桂冠 |
* Dzongsar K. Rinpoche 1999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馬君美 et al./譯) 台北:眾生 |
Eckel, Malcolm David 1994 The Ghost at the Table: On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62: 4. |
Eggers, George 2001 介於學術與詩歌之間的歷史編纂:對海登.懷特歷史編纂方法的反思(王貞平/譯)《歷史:理論與批評》2 |
Eliade, Mircea 2001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楊素娥/譯) 台北:桂冠 |
Eliot, Charles. Sir 1990 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一卷(李榮熙/譯) 高雄:佛光 |
Eliot, Charles. Sir 1991 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二卷(李榮熙/譯) 高雄:佛光 |
Fernqqndez- Armesto, Felipe 2001 真實、真相、真理:人類文化探索之旅(蕭郁雯/譯) 台北:究竟 |
Feyerabend, Paul 1996 反對方法(周昌忠/譯) 台北:時報文化 |
Foucault, Michel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 M. Sheridan Smith,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
Foucault, Michel 1980 Power /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Edited by Colin Gordon, New York: Pantheon. |
Fromm, Erich 1988 精神分析的危机:論弗洛伊德、馬克思和社會心理學(許俊達、許俊農/譯) 北京:國際文化 |
Gadamer, Hans-Georg 1993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 台北:時報文化 |
Gadamer, Hans-Georg 1995 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洪漢鼎/譯) 台北:時報文化 |
Geiger, Roger 1993 Research,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Ecology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in S. Rothblatt & B. Wittrock ed.,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ross, P. R. & Norman Levitt 2001 高級迷信(陳瑞麟、薛清江/譯) 台北:新新聞 |
Gsmez, Luis O. 1995 Unspoken Paradigms: Meanderings through the Metaphors of a Field,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 2. |
Habermas, Jyrgen 1991 論社會科學的邏輯(杜奉賢、陳龍森/譯) 台北:結構群 |
Harvey, B. Peter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 Teachings, History and Practi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rvey, B. Peter 2000 An I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strup, Kirsten 1998 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 台北:麥田 |
Hegel, G. W. F. 1978 歷史哲學(王造時、謝貽徵/譯) 台北:九思 |
Heidegger, M. 1987 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 北京:三聯 |
Heidegger, M. 1993 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 台北:時報文化 |
Heidegger, M. 1994 林中路(孫周興/譯) 台北:時報文化 |
Heidegger, M. 1998 路標(孫周興/譯) 台北:時報文化 |
Husserl, Edmund 1992 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張慶熊/譯) 台北:桂冠 |
Jacobson, N. P. 1983 佛教與西方思想會通的新基礎(曇昕/譯)《諦觀》4-5 |
Jenkins, Keith 1996 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 台北:麥田 |
Jenkins, Keith 1999 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江政寬/譯) 台北:麥田 |
Jung, Carl G. 1989 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黎惟東/譯) 台北:桂冠 |
Jung, Carl G. 1993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楊儒賓/譯) 台北:商鼎文化 |
* Kalu Rinpoche 1986 The Dharm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Kalupahana, David J. 1992 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Continu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Kiernan, Victor 2001 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陳正國/譯) 台北:麥田 |
Kosambi, D. D. 1998 印度古代文化與文明史綱(王樹英 et al./譯) 北京:商務 |
Kuhn, Thomas S. 1996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amotte, Utienne 1988 Assessment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 in Buddhism, Buddhist Hermeneutics. Studi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No.6,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Lopez, Donald S. 1987 Buddhist Hermeneutics: A Conference Report,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7: 1. |
Lopez, Donald S. 1988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haayana Sutras, Buddhist Hermeneutics. Studi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No.6,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Lyotard, Jean-Franxois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Mannheim, Karl 1998 知識社會學導論(張明貴/譯) 台北:風雲論壇 |
Manuel, Frank E. 1973 心理學在史學上的應用與濫用(江勇振/譯)《食貨》2: 10 |
Marcus, G. E. & M. M. J. Fischer 1998 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王銘銘、藍達居/譯) 北京:三聯 |
Metzger, Thomas 1992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的自覺問題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 台北:聯經 |
Morin, Edgar 1993 複合思想導論(施植明/譯) 台北:時報文化 |
Muller, F. Max 1989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金澤/譯) 上海:上海人民 |
Neisser, Ans 1992 知識社會學(趙雅博、黃蘊中/譯) 台北:正中 |
Nietzsche, Friedrich W. 1991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嘗試(張念東、凌素心/譯) 北京:商務 |
Norman, K. R. 2001 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蔡奇林/譯注)《正觀》18 |
Otto, Rudolf 1996 論神聖(成周邦/譯) 四川:四川人民 |
Peiris, William 1973 The Western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W.84) |
Piaget, Jean 1999 人文科學認識論(鄭文彬/譯) 北京:中央編譯 |
Polanyi, Michael 1984 意義(彭淮棟/譯) 台北:聯經 |
Popper, Karl R. 1992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莊文瑞et al./譯) 台北:桂冠 |
Prebish, Charles 1994 The American Study of Buddh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urrent Analysis, Religion. 24. |
Quine, W. V. O. 1999 真之追求(王路/譯) 北京:三聯 |
Revel, J. & Matthieu Ricard 1998 The Monk & the Philosopher.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Canti, London: Thorsons. |
Ricoeur, Paul 1993 惡的象徵(翁紹軍/譯) 台北:桂冠 |
Ricoeur, Paul 1993b 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法國史學對史學理論的貢獻(王建華/譯) 香港:牛津大學 |
Ricoeur, Paul 1995 詮釋的衝突(林宏濤/譯) 台北:桂冠 |
Robinson, R. H. 1996 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郭忠生/譯) 南投:正觀 |
Rorty, Richard 1994 哲學與自然之鏡(李幼蒸/譯) 台北:桂冠 |
Ruegg, David Seyfort 1992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Buddhist Studie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5: 1. |
Ruegg, David Seyfort 1995 Some Reflection on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in the Study of Buddhism,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 2. |
Said , Edward W. 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
Said , Edward W.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Sailley, Robert 2000 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耿昇/譯) 北京:中國藏學 |
Scheler, Maria 2000 知識社會學問題(艾彥/譯) 北京:華夏 |
* Sogyal Rinpoche 1994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Edited by Patrick Gaffney & Andrew Harvey, New York: Harper San Francisco. |
Sokal, Alan & J. Bricmont 2001 知識的騙局(蔡佩君/譯) 台北:時報文化 |
Spahr, Richard 1997 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 《正觀》1 |
Spahr, Richard 1999 佉留文字與四十二字門 《正觀》9 |
Spahr, Richard 2001 也談古代印度漢名 《正觀》17 |
Stace, W. T. 1998 冥契主義與哲學(楊儒賓/譯) 台北:正中 |
Stanford, M. 2001 歷史研究導論(劉世安/譯) 台北:麥田 |
Stcherbatsky, T. 1994 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觀念(立人/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Stcherbatsky, T. 1994b 小乘佛學: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立人/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Swanson, P. L. 1994 Understanding Chih-i: Through a Glass, Darkl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7: 2. |
* Thinley Norbu Rinpoche 1993 The Small Golden Key: to the Treasure of the Various Essential Necessities of General and Extraordinary Buddhist Dharma. Trans. Lisa Anderson, Boston and London: Shambhala. |
* Thinley Norbu Rinpoche 1999 Magic Dance: The Display of the Self-Nature of The Five Wisdom Dakinis. Boston and London: Shambhala. |
Tillemans, Tom J. F. 1995 Remarks on Philolog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 2. |
Tillich, Paul 1988 文化神學(王平et al./譯) 北京:工人 |
Toynbee, A. J. 1987 歷史研究(陳曉林/譯) 台北:遠流 |
Tracy, David 1995 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馮川/譯)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
Tucci, Giuseppe 1997 西藏的宗教(劉瑩、楊帆/譯;莊國彬/校訂) 台北:桂冠 |
Tuck, Andrew P. 1990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holarship: On the Western Interpretation of Nagarjuna.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Vico, G. 1997 新科學(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 |
Wach, Joachin 1980 比較宗教學(包可華/譯) 台北:大乘文化 |
Warder, A. K. 1982. New Paths in Buddhist Research. Durham: Acorn Press. |
Webb, Russell 1989 Contemporary European Scholarship on Buddhism, The Buddhist Heritage. Tadeuse Skorupski ed., Tring: The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
Weber, Max 1968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Edward A. Shils & Henry A. Finch des & trans., New York: Free. |
Weber, Max 1991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簡惠美/譯) 台北:遠流 |
Weber, Max 1996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康樂、簡惠美/譯) 台北:遠流 |
Weinberg, Steven 1995 最終真理:自然界基本法則的探詢(張蔡舜/譯) 台北:牛頓 |
White, Hayden 1999 當代歷史理論中的敘事問題(王宇根/譯)《歷史:理論與批評》創刊號 |
White, Hayden 1999b 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劉世安/譯) 台北:麥田 |
Whitehead, A. N. 2000 科學與現代世界(傅佩榮/譯) 台北:立緒文化 |
Williams, Paul 1998 The Reflexive of Awareness: A Tibetan Madhyamaka Defence. London: Curzon. |
Williams, Paul 2000 Buddhist Thought. London: Routledge. |
Wittgenstein, L. 1987 文化和价值(黃正東、唐少杰/譯) 北京:清華大學 |
Wittgenstein, L. 2001 哲學研究(陳映嘉/譯) 上海:上海人民 |
Zyrcher, Erich 1998 佛教征服中國 南京:江蘇人民 |
丁明夷 1999 中國佛教考古的百年回顧與展望 《中國佛學》2: 1 |
丁敏 1997 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台灣地區為主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 |
丁福保 1983 佛學指南 台北:新文豐 |
于凌波 1993 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 台北:慧炬 |
大雄光 1985 中國佛學史研究方法初探 《獅子吼》24: 1 |
中村元 1999 原始佛教:思想生活 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
尤西林 1993 佛學不等於佛教:佛教中國化研究中一個被忽略的哲學方法論問題 《哲學與文化》20: 5 |
方立天 1993 中國佛教研究 台北:新文豐 |
方東美 1981 華嚴宗哲學 台北:黎明 |
方東美 1986 中國大乘佛學 台北:黎明 |
方廣錩 1991 佛教大藏經史:八至十世紀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日慧 1999 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 台北:慧炬 |
木村泰賢 1980 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 台北:商務 |
木村泰賢 1989 大乘佛教思想論(演培/譯) 台北:天華 |
木村泰賢 1990 小乘佛教思想論(演培/譯) 台北:天華 |
水野弘元 1996 佛典成立史(劉欣如/譯) 台北:東大 |
水野弘元 2000 佛教教理研究(惠敏/譯) 台北:法鼓文化 |
水野弘元 2000b 巴利論書研究(達和/譯) 台北:法鼓文化 |
王文顏 1984 佛典漢譯之研究 台北:天華 |
王仲堯 2000 1900年來佛教判教研究要述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王汎森 1987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 台北:允晨 |
王見川 1999 李炳南與戰後初期台灣的佛教(1949-1952)《台灣歷史學會通訊》9 |
王見川、李世偉 2000 戰後以來台灣的「宗教研究」概述:以佛、道教與民間宗教為考查中心 《台灣文獻》51: 3 |
王邦維 2000 論阿富汗新發現的佉盧文佛教經卷 《中華佛學學報》13 |
王亞榮 2001 溫古知新:古代長安佛教的學術性特點對兩岸佛學研究與教育的啟示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王俊中 1994 日本佛教的近代轉變:以佛學研究與教團傳教為例 《獅子吼》33: 4 |
王俊中 1999 台灣與西藏及在台的藏傳佛教研究 《思與言》37: 2 |
王惠雯 2001 佛教研究的系統詮釋方法:以宗喀巴思想為例 佛教研究方法學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王進 1992 佛學研究的方法述評 《山東社會科學情報》1992.1 |
王進端 1962 在台灣建立中國佛教學的各問題 《台灣佛教》16: 12 |
王開府 1998 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 《國文學報》27 |
冉雲華 1983 佛學研究方法論序(岑溢成/譯)《佛學研究方法論》 台北:學生 |
冉雲華 1990 世界佛學研究趨勢 《慧炬》311 |
冉雲華 1992 佛教中的多聞概念:佛學與學佛問題的開展 《中華佛學學報》5 |
冉雲華 1996 開創佛學研究方法的先鋒:讀《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人生》152 |
田村芳郎 1981 佛教思想史研究:試論 《東洋學術研究》20: 1 |
田村芳郎 1992 日本佛教研究的新方法(張山/譯)《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2.4 |
伍棟英 1982 現代人研究佛學應走之方向 《內明》129 |
如石 2001 現代大乘起信論 南投:南林 |
如石 2002 〈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釋疑 《法光》150 |
成中英 1991 中國哲學中的方法詮釋學:非方法論的方法論 《台大哲學論評》14 |
朱文光 1997 佛教歷史詮釋的現代蹤跡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朱文光 1997b 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中華佛學研究》1 |
朱文光 1998 當代佛學研究中的言說實踐: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反思 《佛教青年論文集》 高雄:慈仁文教基金會 |
朱文光 2000 二十世紀佛學研究狀況之回顧與展望 跨世紀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朱慶之 2000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 《中古近代漢語研究》1 |
何建明 1998 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 廣州:廣東人民 |
佐藤達玄 1997 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釋見憨 et al./譯) 嘉義:香光書鄉 |
吳汝鈞 1996 佛學研究方法論(增訂版) 台北:學生 |
吳汝鈞 1998 京都學派哲學七講 台北:文津 |
吳汝鈞 1998b 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 台北:台灣商務 |
吳汝鈞 2000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 台北:商務 |
吳汝鈞 2002 純粹力動之突破:熊十力體用論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呂有祥 1998 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宗教哲學》4: 1 |
呂建福 1991 一個世紀以來的國內藏傳佛教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91.3 |
呂建福 1992 四十年藏傳佛教研究 《佛學研究》1 |
呂思勉 1974 歷史研究法 台北:華世 |
呂凱文 1995 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ata-vada為中心之省察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妙合 1997 二十一世紀的佛學研究 《慧炬》396 |
宋立道 2000 神聖與世俗: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 北京:宗教文化 |
李曰章 1998 佛學與當代自然觀 台北:東大 |
李世偉、王見川 2002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初期發展(1958-1971)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李幼蒸 1995 學術制度化和思想 《哲學雜誌》14 |
李幼蒸 1998 符號學和人文科學:關於符號學方法的認識論思考 《哲學雜誌》23 |
李玉珍 1996 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 《新史學》7: 4 |
李向平 1993 救世與救心: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思潮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 |
李志夫 1995 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8 |
李志夫 1996 從佛教人倫理精神對中國當代社會之反省 《中華佛學學報》9 |
李治華 1999 佛教哲學中的語言型態之探索 《正觀》8 |
李桂玲 1996 台港澳宗教概況 北京:東方 |
李富華 2000 佛教學 北京:當代世界 |
李養正 1993 當代中國佛教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李冀誠 1990 談藏傳佛教研究方法論的幾個問題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0.5 |
李冀誠 1998 十年來中國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宗教哲學》4: 1=13 |
杜保瑞 1997 大陸近十年來禪宗哲學研究成果與方法之評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 86-2418-H-211-001-T) |
杜保瑞 1998 一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當代新議題研究: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之可能性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計畫編號:計畫編號:NSC 87-2411-H-211-001) |
杜保瑞 1998b 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新與發展 《哲學雜誌》25 |
杜保瑞 2001 慧能無念功夫的實踐方法 《哲學雜誌》36 |
杜維明 1996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 台北:聯經 |
杜維運 2001 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 台北:三民 |
沈清松 1988 解釋、理解、批判:詮釋學方法的原理及其應用 《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 台北:東大 |
赤沼智善 1981 佛教經典史論 京都:法藏館 |
依道 1980 簡介佛教的研究方法 《普門》11-12 |
周伯戡 1999 未來宗教研究發展方向:以佛教研究為重心 《台灣宗教學會通訊》2 |
周伯戡 2001 從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略論台灣佛教研究學位論文題目的選擇 《佛教圖書館館訊》27 |
周志煌 1997 近代中國佛教改革思想中「回溯原典」之意涵及其實踐進路:以太虛、印順、歐陽竟無之論點為核心的開展 《中華佛學研究》1 |
周志煌 1998 唯識與如來藏 台北:文津 |
周叔迦 1991 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北京:中華 |
周慶華 1997 佛學新視野 台北:東大 |
周慶華 2001 後佛教世紀 《正觀》18 |
季羨林 1991 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 北京:北京師範學院 |
季羨林 1993 中印文化交流史 北京:新華 |
宗舜 2001 近兩年來大陸佛教教育問題研究述評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明了 1993 台灣二十年(1974-1993)來的佛教概況 《福田》90 |
東初 1974 中國佛教近代史 台北:東初 |
林安梧 1993 存有.方法與思考:對於「方法論」的基礎性反省 《鵝湖》18: 10 |
林安梧 1998 台灣哲學之貧困及其再生之可能 《哲學雜誌》31 |
林安梧 2002 方法、方法論與方法論意識:兼及於中西哲學之比較的一些問題 第三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林崇安 1992 佛教的學術化:從西藏寺院的教學來觀察 《慧炬》341 |
林朝成 2001 佛教與環保:理論與方法的反省 佛教倫理學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會 |
林煌洲 2001 古奧義書(Upanisads)與初期佛學關於理想生活概念之比較與評論 《正觀》18 |
林端 2001 解讀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所帶來的豐富知識:知識社會學的考察 《佛教圖書館館訊》27 |
林鎮國 1996 中國大陸四十年來佛學研究與詮釋評述 《政大哲學學報》3 |
林鎮國 1999 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 台北:立緒文化 |
林鎮國 2001 禪學在北美的發展與重估 以鈴木禪與京都禪為主要考察範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4-019) |
林鎮國 2002 辯證的行旅 台北:立緒文化 |
松本史朗 1992 關於西藏的佛教學(許洋主/譯)《西藏研究會訊》13 |
竺家寧 1996 論佛經語言學的重要性 《香光莊嚴》48 |
阿部正雄 1989 禪與西方思想(王雷泉 et al./譯) 上海:上海譯文 |
俞理明 1993 佛經文獻語言 成都:巴蜀書社 |
厚觀 1993 日本的阿毘達磨佛教研究 《諦觀》72 |
姚南強 2000 百年中國因明學研究概況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姚從吾 1971 歷史方法論 台北:正中 |
姚衛群 1998 佛教學術研究的現代化 《佛學研究》7 |
姚麗香 1990 台灣地區光復後佛教出版刊物的內容分析:佛教文化思想變遷初探 《東方宗教研究》N.S. No.1 |
姚麗香 2000 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初步研究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 |
宣方 2001 大陸佛教研究現狀管窺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恆清 2001 「批判佛教」駁議 《哲學評論》24 |
柳絮 1979 從學術立場探討佛學經典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 11 |
洪金蓮 1995 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台北:東初 |
洪修平、傅新毅 2000 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現狀及前景 《中國佛學》3: 1 |
洪莫愁 2002 佛教藝術史學研究方法探析 《現代佛教學會通訊》12 |
胡昌智 1988 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台北:聯經 |
夏春祥 1999 論時間:人文及社會研究過程之探討 《思與言》37: 1 |
宮哲兵 2000 宗教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宗教哲學》6: 1=21 |
席恒毓 2002 印順法師的悲哀:以現代禪的質疑為線索 世界弘明哲學季刊編委會 |
徐恆志 1990 怎樣研究佛教書籍 《台州佛教通訊》90.1 |
徐蓀銘 1997 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的走向 《佛學研究》6 |
悟因 2002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從佛教研究的意義談起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高宣揚 1999 比較Luhmann、Bourdieu和Habermas三人對現代性的看法 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
高振農 1981 關於佛教研究方法論的幾個問題 《宗教》81.1 |
高振農 1992 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
高崎直道 1992 美國佛教研究之管見(胡健/譯)《國外社會科學快報》92.5 |
高崎直道 1994 最近十年佛教學 《佛教學》36 |
寅亮 1992 現代泰國佛學的研究 《廣東佛教》92.3 |
張文良 1992 漢地佛教四十年 《世界宗教研究》1992.3 |
張總 2000 佛教美術研究五十年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曹仕邦 1990 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 台北:東初 |
曹仕邦 1994 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 台北:東初 |
曹仕邦 1999 中國佛學史學史:東晉至五代 台北:法鼓文化 |
曹志成 1998 佛教經典的當代詮釋策略之反省 第一屆比較哲學研討會論文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
望月信亨 1978 佛教經典成立史論 京都:法藏館 |
梁啟超 1956 佛學研究十八篇 台北:臺灣中華 |
梁潤湘、黃弘介 1993 台灣佛教史初稿 台北:行卯 |
淨海 1975 南傳佛教史 台北:正聞 |
許冠三 1971 史學與史學方法 台北:環宇 |
許得存 2000 20世紀西藏密教研究綜述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許勝雄 1998 中國佛教在台灣之發展史 《中華佛學研究》2 |
郭文夫 1984 宗教的法喜體驗與思想問題 《中國佛教》28: 5 |
郭忠生 1977 我對佛學研究的一點意見 《菩提樹》297 |
郭忠生 1997 試論《大智度論》中的對談者 《正觀》2 |
郭朋 1989 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 成都:巴蜀書社 |
郭朝順 2001 佛教哲學的基本型態與論述方法 《正觀》16 |
郭朝順 2002 試論智顗「觀心釋」的詮釋學意涵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郭勤正 1986 語言、文字與佛教:對佛學方法學的一個探討 《獅子吼》25: 1 |
陳水淵 1996 略窺印順導師的思想:從方法、判教到根本真理 《法光》79 |
陳平原 1998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北京:北京大學 |
陳玉女 2001 試析台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 《佛教圖書館館訊》27 |
陳兵、鄭子美 2000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北京:民族 |
陳沛然 1993 社會主義中國佛學書籍出版概況 《亞洲研究》4 |
陳來 2000 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的挑戰 《哲學雜誌》31 |
陳炯彰 1987 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 台北:景文 |
陳美華 1999 另類典範:當代臺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 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型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陳美華 2002 個人、歷史與宗教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與其思想源流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陳英善、劉紹楨 1997 對中村元「東洋人思維方法」中有關思惟模式和中國佛教之析判 《正觀》2 |
陳清香 1995 佛教藝術在台灣:四十年來的推展與研討 《普門》185-186 |
陳榮捷 1987 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廖世德/譯) 台北:文殊 |
麻天祥 1992 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 台北:文津 |
麻天祥 2001 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 長沙:湖南教育 |
傅偉勳 1986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集 台北:東大 |
傅偉勳 1986b 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哲學與宗教二集 台北:東大 |
傅偉勳 1990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 台北:東大 |
傅偉勳 1995 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五集 台北:東大 |
傅偉勳 1995b 從中觀的二諦中道到後中觀的台賢二宗思想之對立:兼論中國天台的特質與思維限制 天台宗的歷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傅偉勳 1996 台灣本土的佛教研究:回顧與前瞻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傅偉勳 1996b 佛學、西學與當代新儒家:宏觀的哲學考察 儒學與現代世界國際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 |
傅偉勳 1996c 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科際整合探索理念暨理路 《佛光學刊》1 |
傅教石 1992 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五次大爭辯 《內明》239-240 |
勞思光 1998 思想方法五講新編 香港:中文大學 |
彭文林 2000 從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法論哲人術與辯證術的衝突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6 |
彭清深 1997 甘肅藏傳佛教研究及其文獻述評 《圖書與情報》66 |
游有維 1988 上海近代佛教簡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
渡邊照宏 1966 佛教(陳世昌/譯) 台北:協志 |
湯山明 1985 西洋人大乘佛教研究史 《大乘佛教周邊》 東京:春秋社 |
湯用彤 1994 漢文佛經中的印度哲學史料 北京:商務 |
華方田 2001 二十年來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馮永明 1977 歐洲佛教一百年:編年簡史 《內明》63 |
馮煥珍 2001 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方法論反省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馮蒸 1979 國外西藏研究概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
馮耀明 1989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台北:允晨 |
黃心川 1989 印度哲學史 北京:商務 |
黃光國 2001 社會科學的理路 台北:心理 |
黃俊傑 1996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台北:正中 |
黃俊傑 1999 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台大歷史學報》24 |
黃夏年 1992 四十年對外國佛教研究綜述 《佛學研究》1 |
黃夏年 1992b 四十年漢傳佛教研究 《佛學研究》1 |
黃夏年 1992c 雲南上座部佛教研究四十年 《佛學研究》1 |
黃夏年 1994 中國大陸禪宗研究十五年 《佛學研究》3 |
黃夏年 1996 當前中國佛學研究的難點與對策 《聞思》 北京:華文 |
黃夏年 2002 二十一世紀佛教研究的斷想 《普門學報》8 |
黃國清 1997 二十一世紀的佛學研究 《慧炬》393-394 |
黃國清 1997b 知識社會學的當代轉折:以Elias與Foucault為例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啟江 2002 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 《現代佛教學會通訊》12 |
黃連忠 1992 佛教詮釋學系統建構方法芻議 《慧炬》342-345 |
黃連忠 1994 從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論建構佛教詮釋學的幾個原則及其發展方向 《獅子吼》33: 5 |
黃陵渝 1992 澳大利亞的佛教與研究 《佛教文化》92.3 |
黃進興 1992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 台北:允晨 |
黃進興 1997 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N.S. No.6 |
黃運喜 1991 中國近代佛教史研究題目發掘與試擬 《獅子吼》30: 10-12 |
黃運喜 1994 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初探:〈以佛法研究佛法〉理論的開擴 《獅子吼》33: 6 |
黃運喜 2001 從人文教育觀點看玄奘大學宗教系的發展與願景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黃筱慧 1997 詮釋、循環與生命之力:人文科學方法研究與真實性再現歷程 《輔仁大學哲學論集》30 |
黃筱慧 2001 迴盪在思維存有與書寫存有之間的建構/解構歷程:由德勒茲的尼采與傅科詮釋看人文科學方法 《歷史:理論與批評》2 |
黃維憲 1998 台灣佛教發展研究的回顧與省思 《亞洲研究》25 |
黃寬重 2001 數位典藏與人文研究:中央研究院文獻資料數位化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漢學研究通訊》78 |
塚本善隆 1975 中國近世佛教諸問題 東京:大東 |
慈妙 1983 佛教哲學的方法論 《新覺生》21: 10 |
楊富學 2000 20世紀中國回鶻佛教研究概述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楊富學 2001 中國回鶻佛教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楊惠南 1991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 台北:東大 |
楊惠南 1999 佛學研究開出新格局 《人生》196 |
楊惠南 2001 台灣佛教的歷史與思想:從明鄭時期名士佛教到清代台灣佛教之三教同源現象的思想考察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2-030-D6) |
楊曾文 1993 當代佛教 北京:東方 |
楊鴻烈 1975 歷史研究法 台北:華世 |
溫金柯 1994 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台灣佛教 台北:現代禪 |
溫金柯 2001 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 台北:現代禪 |
萬金川 1995 龍樹的語言概念 南投:正觀 |
萬金川 1998 中觀思想講錄 嘉義:香光書鄉 |
萬金川 1998b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佛教思想研究論文集 南投:正觀 |
萬金川 2002 宗教傳播與語文變遷:漢譯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所顯示的意義 《正觀》19-20 |
聖嚴 1992 現代台灣佛教的學術研究 《中華佛學學報》5 |
葛兆光 1993 二十世紀二○年代佛教對西潮的回應 《文化雜誌》17 |
葛兆光 1998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戊戌前後知識人的佛學興趣 《二十一世紀》45 |
葛兆光 1999 關於近十年中國近代佛教研究著作的一個評論 《思與言》37: 2 |
葛兆光 2000 中國大陸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顧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董群 2000 五十年來的慧能研究:對以大陸學術界為主的考察 《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7-1998》 北京:宗教文化 |
賈應逸 2001 新疆佛教寺院遺址研究概述況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道興 1997 二十一世紀的佛學研究 《慧炬》399 |
熊琬 1985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 台北:文津 |
熊琬 1998 文章結構學:文章運思結構之藝術 台北:五南 |
福井文雅 1991 日本及歐美研究中國佛教的概況(俊忠/譯)《法音》91.7 |
劉宇光 1995 唯識哲學的現代研究: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反思 《哲學雜誌》14 |
劉宇光 1997 對古典語文獻學在當代華人佛學研究中的角色問題之省思 《正觀》1 |
劉婉俐 2001 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伊喜措嘉佛母密傳的敘事研究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劉錦昌 1994 比較宗教學方法論的反省:京都學派、上智大學與台灣耶/佛教界的研究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龍心 2002 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 台北:遠流 |
歐陽漸 1975 今日之佛法研究 《內學年刊》 台北:鼎文 |
蔣維喬 1982 佛學綱要 台北:天華 |
蔡奇林 2001 「大名聲」(vighusta-wabda)與「離覆障」(vivatta-chadda):兼論注釋家與文法家對巴利文獻的影響 《正觀》17 |
蔡彥仁 1990 晚進歐美宗教研究方法學評介 《東方宗教研究》N.S. No.1 |
蔡彥仁 1994 中國宗教研究:定義、範疇與方法學芻議 《新史學》5: 4 |
蔡彥仁 1996 宗教研究方法 《香光莊嚴》47-48 |
蔡彥仁 1997 比較宗教經典與儒學研究:問題與方法學芻議 《漢學研究》15: 2 |
蔡瑞霖 1999 宗教哲學與生死學:一種對比觀點的嘗試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
蔡耀明 2001 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 南投:正觀 |
蔡耀明 2001b 《大般若經.第二會》的不動佛法門:嚴淨佛土的一種展現方式 世界宗教:傳統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論文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
蔡耀明 2001c 從佛教的聖化觀探討《大般若經.第四會》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聖化理路:兼論在親見不動佛國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對聖境的感知品質 宗教的神聖性:現象與詮釋研討會論文 台北: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蔡耀明 2001d 吉耳吉特(Gilgit)梵文佛典寫本的出土與佛教研究 《正觀》13 |
蔡耀明 2001e 評介《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全國新書資訊月刊》31 |
蔡耀明 2001f 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蔡耀明 2002 《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義理構造探析:背景篇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蔡耀明 2002b 用以檢視佛學學術化的一面鏡子 《法光》148 |
鄭志明 1997 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
鄭金德 1984 歐美的佛教 台北:天華 |
鄭金德 1986 現代佛學原理 台北:東大 |
鄭學稼 1978 社會史論戰簡史 台北:黎明 |
鄭學禮 1991 三論宗之哲學方法 《臺大哲學論評》14 |
鄧子美 1994 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
盧昇法 1994 佛學與現代新儒家 瀋陽:遼寧大學 |
蕭振邦 2000 為「專業的佛教研究」進一解 《現代佛教學會通訊》7/8 |
蕭振邦 2001 「佛學研究與方法論」的再反思 佛教研究方法學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蕭麗華 1998 近五十年(1949-1986)台灣地區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概況 《中國唐代學會會刊》9 |
賴鼎銘 2001 由學位論文的重要性看佛教相關論文提要的象徵性意義 《佛教圖書館館訊》27 |
賴賢宗 1992 從理論內涵看現代佛學中大乘三系判攝之不同及其宗教社會學涵意 《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 台北:能仁家商 |
賴賢宗 1994 人間佛教的宗教社會學與現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 《思與言》32: 1 |
賴賢宗 1999 佛教詮釋學的當代建構的一些爭議:由《空性與現代性》的多元詮釋論起 《中國佛學》2: 2 |
賴賢宗 2000 中國大乘佛學的本體的詮釋學 《本體與詮釋》 北京:三聯 |
賴賢宗 2001 佛教詮釋學 台北:佛光大學 |
賴賢宗 2001b 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 89-2411-H-211-005) |
賴賢宗 2002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錢穆 1969 中國歷史研究法 台北:三民 |
霍韜晦 1983 佛學研究的方向 《內明》136 |
霍韜晦 1998 現代佛學 香港:法住 |
默如 1973 大乘三系叢論 《默如叢書》4 台北:新文豐 |
濱下武志 2001 檢討東亞地域之歷史動力的諸課題:宗主權型、主權型、網絡型統治的競爭 《歷史:理論與批評》2 |
薛淑麗 2001 評介蔡耀明《佛教研究方法學緒論》《現代佛教學會通訊》11 |
薛淑麗 2001b 評介蔡耀明〈從佛教的聖化觀探討《大般若經.第四會》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聖化理路:兼論在親見不動佛國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對聖境的感知品質〉《現代佛教學會通訊》11 |
薛淑麗 2002 評介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現代佛教學會通訊》12 |
謝大寧 2001 從「證如」與「證悲」看儒佛的分際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4 |
謝大寧 2002 譬喻與推證的抉擇:儒佛實踐哲學之展開進路的難題 第六屆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
謝清俊 2001 對「資訊科技之於學術研究」的幾點看法 《漢學研究通訊》78 |
藍吉富 1984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佛學典籍簡介 《漢學研究通訊》10 |
藍吉富 1991 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 台北:新文豐 |
藍吉富 1993 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趨勢 《當代》84 |
藍吉富 1997 佛教史料學 台北:東大 |
藍吉富 1999 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 《中華佛學學報》12 |
藍吉富 2001 台灣地區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佛教圖書館館訊》27 |
藍吉富 2001b 兩岸佛學教育與佛學研究回顧與前瞻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 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羅顥 1992 宗教互通:談佛學研究涉及的幾個問題 《中國佛教》36: 8-10 |
羅顥 1993 論佛教研究與信仰之辯證 《中國佛教》37: 1-2 |
譚桂林 1999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 合肥:安徽教育 |
嚴耕望 1981 治史經驗談 台北:商務 |
蘇美文 1991 評議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一書 《問學集》2 |
蘇淵雷 1982 略論我國近代學者對於佛學研究的主要傾向及其成就 《法音》1982.5 |
闞正宗 2002 1949年之後台灣佛教的區域性格:以李炳南與臺中佛教為例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現代佛教學會 |
顧忠華 1998 孔恩、韋伯與社會科學的典範問題:從經濟學史的方法論戰談起 《當代》132 |
龔方震 1989 對當代宗教研究方法的探索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89.1 |
龔雋 1997 近代中國佛學方法及其批判 《二十一世紀》43 |
龔雋 1997b 近代佛學從經世到學術的命運走向 《哲學研究》5 |
龔雋 1999 重提印度禪與中國禪:一種早期的思想史觀察 《中國佛學》2: 2 |
龔雋 2000 作為思想史的禪學寫作:以漢語語境禪學研究為中心的方法論考察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 |
龔鵬程 1991 近代思想史散論 台北:東大 |
龔鵬程 1992 文化符號學 台北:學生 |
龔鵬程 1994 佛學與學佛 《國文天地》10: 3=111 |
參、工具書(Bibliographic Instruments) |
一、百科全書(Encyclopedias) |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 1988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佛教協會 1980-1989 中國佛教 上海:知識 |
王海山 1998 科學方法百科 台北:恩楷 |
藍吉富 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
二、辭典(Dictionaries) |
Edgerton, Franklin 1993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
Wiener, Philip Paul 1973-1974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Studies of Selected Pivotal Idea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
丁福保 1984 佛學大辭典 台北:天華 |
中村元 1983 佛教語大辭典 東京:東京書籍社 |
中華創價佛學會 1998 佛教哲學大辭典 台北:正因 |
水野弘元 1977 新佛典解題事典 東京:春秋社 |
任繼愈 1998 宗教大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 |
朱芾煌 1978 法相辭典 台北:商務 |
吳汝鈞 1992 佛教思想大辭典 台北:商務 |
明復 1974 中國佛學人名辭典 台北:方舟 |
荻原雲來 1988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 台北:新文豐 |
塚本善隆 1974 望月佛教大辭典 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
慈怡 1988 佛光大辭典 高雄:佛光 |
劉蔚華 1988 方法論辭典 廣西:廣西人民 |
三、手冊(Handbooks) |
山崎宏 et al. 1984 佛教史年表 京都:法藏館 |
王見川 et al. 1999 台灣佛教史年表:日據篇(試刊本) 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 |
妙然 1995 民國佛教大事年紀 台北:海潮音 |
唐聖諦 et al. 1963 中國佛教簡明年表 台北:考正文化 |
黃英傑 1992 民國密宗年鑑 台北:全佛文化 |
慈怡 1987 佛教史年表 高雄:佛光 |
慧炬通訊社 1991 1990年慧炬佛教年鑑 台北:慧炬 |
齋藤昭俊 1994 佛教年表 東京:新人物往來社 |
藍吉富 et al. 1993 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 台北:商鼎 |
四、文獻指引及摘要(Bibliographies, Indices and Abstracts) |
1985 近二十年有關佛教博碩士論文目錄 《獅子吼》24: 1 |
1985 大陸淪陷前重要期刊佛學論文目錄 《獅子吼》24: 2 |
1985 大陸淪陷後佛教資料簡明彙編(1949-1982)《獅子吼》24: 5 |
1985 當前各佛教學報論文目錄 《獅子吼》24: 3 |
1985 香港各大學期刊佛學論文目錄 《獅子吼》24: 4 |
Reynolds, F. E. 1981 Guide to Buddhist Religion. Boston: G. K. Hall. |
小野玄妙 1983 佛教經典總論(楊白衣/譯) 台北:新文豐 |
中國佛教會 1975 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 台北: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 |
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 1972 二十年來佛教經書論文索引 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 |
平川彰et al. 1990 佛學研究入門(許明銀/譯) 台北:法爾 |
李玉玟 1997 中國佛教美術論文索引 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
杜潔祥 2001 當代台灣佛教期刊論文目錄 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1996 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現藏佛學相關期刊聯合目錄 嘉義:香光書鄉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2001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 嘉義:香光書鄉 |
高明士 1990 中國史研究指南 台北:聯經 |
陳士強 1992 佛典精解 上海:上海古籍 |
蔡運辰 1983 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 台北:新文豐 |
橫超慧日et al. 1986 佛學研究指南(關世謙/譯) 台北: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