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23 07:37:03
上篇(人間苦相)
證嚴法師 著
地震
地塊活動若得均衡,就不會碰撞;
人的氣若能夠「和順」,就不會互相衝突。
地震是地殼的熱能向外散發所造成。地球是活動的,當地塊互相碰撞便使地殼發生震動。換言之,地質的熱能散發不均衡時就會震動,而「地震」就是它消散熱能的方法。就地理學而言,「地動」是很正常的,但是震動時若超過了它的安全程度,就容易造成災害了。
人世間若是「不動」,叫做「死質的形態」「死的形態」;就像身體一樣,有活動時才會不斷地新陳代謝,體內的細胞時時刻刻在增殖,同時滅除舊細胞才能再生新的細胞;有新的細胞,才能維護健康的身體。每一個人身體內的細胞,分分秒秒都在生與滅,這種生與滅是無時無刻、讓你無法感覺到的。就像地球一樣,分秒運轉不停,每一個時刻都在動,但是我們毫無感覺。這種沒感覺的動叫做「調和」,有感覺動的速度時便是「不調和」。發生不調和時,就會造成災害。
例如乘車,車不動則我們不會前進,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車子在動時,若突然間失去控制,一碰撞就會釀成車禍,甚至造成前後車互相追撞的情況。所以說,人生本來就是動態的,若超過了「動」的程度,就會產生災害,為什麼會有超過程度的情形發生呢?就是欠缺一分「調和」。地塊活動若得均衡 ——「調和」,就不會發生碰撞;人的氣若能夠「和順」,就不會互相衝突。
【有感而發】
如遇大地震,人人都要保持鎮靜的態度。不可慌張,也不可為了表示英雄氣慨,而如如不動。
我們要依自己所處的環境,臨機應變。譬如:在花蓮有空曠的地方可以逃避,應該跑到空曠的地方,以策安全。若在臺北就不能跑了,因為臺北地區都是高樓大廈,整棟樓房搖擺時,下樓梯非常困難,慌張地往外跑,比坐在原地更不安全,因此,應該就地尋找掩護的物體。
苦難的起源
人間到處都是險惡與苦難,只要是較具常識的有心人,
絕對不會在人間醉生夢死,對世界的苦難視若無睹。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施教,是為了救度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二字,意為「堪忍」,也就是說,世界堪忍事多,要在人間生存下去,就必須忍受諸苦。
世間的苦難實在很多,有心者只要靜下來分析這個世間的形象,從自己本身推及他人,從人生再推廣到世間一切,就可知道人世間真是苦空無常、苦難偏多啊!
苦難何其多
看看現在的世界,觀察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可發現許多父子為了財產問題,導致父不慈、子不孝。也有許多人為了家庭問題,鬧得母女間的感情非常惡劣,這是一般家庭中,上下倫理的問題,真令人苦惱。
除了家庭問題之外,社會現象也非常嚴重,每天一翻開報紙,就會帶給人一股惶恐不安的氣氛,因為現在的社會普遍充斥殺、盜、淫……等不良現象,這些都是陷阱。青少年一進入社會,若生起虛榮心與愛欲心,走錯一步,往往很快就會掉落陷阱中,無法自拔。
此外,國際間也經常發生刀兵戰亂,國與國互相爭戰,許多國家因此而犧牲無數的人民,毀掉很多家庭,造成災難。這些人禍加上天災,致使慘劇連連,死傷許多生命。
人間到處都是險惡與苦難,只要是較具常識的有心人,絕對不會在人間醉生夢死,毫不開心我們的生活與周圍的環境,對世界的苦難更不會視若無睹。佛陀是一位大智慧者,他雖然生在印度的皇宮中,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具有超人的智慧,除了開心自己之外,更關心普天之下的眾生。他深深體會到人間必須有聖教,才能夠突破世間的苦難,救濟人間的險惡與苦患,所以佛陀就是為了救度眾生而示現於人間。
人世間,小自個人、家庭,大至世界,哪一天、哪一刻是安穩的呢?因此佛陀以「三界如火宅」來形容我們居住的地方,如同一個起火燃燒的處所,若不趕快尋找一條求生之路,就很容易被困在火宅中。我們若能走入佛教的殿堂裏,就可以時時探究世間苦難的來源,瞭解苦因、透徹苦源後,便能脫離火宅苦海。
只因有五濁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欲界」。欲是我們心中追求物質享受的欲念,眾生的日常生活,無不耽戀於欲念,因為充滿欲念煩惱,所以才會受盡苦難折磨。
有了欲念就有染汙心,眾生本來與佛有同等的佛性,佛陀具有清明的智慧,能夠透徹人間的真理;凡夫因為有欲念,而染汙了自己的心,所以什麼事都不清楚,不但在糊塗中過日子,還造了許多業。「污染」與「糊塗」,就是眾生與佛之間的差別。污染有五類,謂之「五濁」。
濁是污穢骯髒的意思,反之則為清淨,例如將沙石倒入清水中會混濁不清,等到土石沉澱之後又會呈現清淨的水面;如果再將澄清的水翻攪搖動,又會再度變得污濁不清。因此,「濁」與「清」是兩種對立的現象。
眾生都生活在五濁中,因為長期的見解不一致,互相製造分歧的觀念,而帶來業報;因有生命的存在,所以造成許多煩惱,因有種種煩惱,致使眾生互相殘殺,而帶來天災、人禍,如此連續不斷發生災禍,最後就會完全破壞。
佛陀來到人間,首先探知問題的來源,再做診斷;診斷世界及眾生的問題,然後治療這些病源。
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反省,好好學習佛陀的精神,奉持佛陀的教法,為救度眾生而努力。
五濁
生在五濁惡世,應時時自我警惕、淨化身心。
五濁是指見濁、命濁、煩惱濁、眾生濁、劫濁。
一、見濁:眾生的見解複雜不單純,各人有各人的觀念、見解,因見解不一致,而招惹許多煩惱、苦厄。見濁即見解不能統一,十個人就有十種見解,個人的習氣和生活習慣都包含於「見」。因為凡夫都有不清淨的見解,所以稱為「見濁」。
二、命濁:命是壽命,眾生因有業的牽引而來人間,每個人都受著分段生死的苦惱,為了這一期的壽命,只顧自己的生存、不顧他人而造惡,這種人壽命越長造業越多,所以稱為「命濁」。例如平常人為了維持生命,不知吞食了多少生靈,為了自己的生活、性命,不知造了多少惡業。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為有生命而造了無量的業;不只是人有生命,一切眾生都有命,而做人特別苦,有人說:「我真歹命啊!」這就是業,就是「命濁」。
三、煩惱濁:在佛陀的教法中說,人有無量無盡的煩惱,如見惑、思惑等煩惱障,見思煩惱會障礙我們進取智慧,所以也稱為「濁」,人之所以不能成聖成賢,原因就在此。儘管我們一心一意想追求聖道,但是智識卻不能開通,這就是被煩惱所障礙。為何有此障礙呢?因為不專心精進于正道,卻偏向人我是非之計較,積壓許多煩惱,因此失去專心進取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被日常的見解與思想所障礙,因此稱為「煩惱濁」。
四、眾生濁:生是生命,蠢動含靈皆包括在眾生中,即使是一隻蚊、蠅都有生命,世間所有會活動、有感覺、會求生的東西,都屬於眾生類,眾生一向是弱肉強食的。
有一個喜好養魚的人,他對魚非常有興趣,於是買了一個大水箱,裏面的魚大小不一,五顏六色,應有盡有,而且較美麗珍貴的,一條價值好幾萬。這些魚在水箱裏悠游自在地生活,依靠吃小魚來維持生命,正是所謂的「大魚吃小魚」。看那些大魚一張開嘴,就把活生生的小魚吞進肚裏,一口氣不知吃掉多少生靈性命?
我覺得很感慨,眾生本來是平等的,就是因為眾生心你爭我奪,才會造成永不停息的刀兵劫亂。共同處在一個水箱的魚,尚且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何況是人類呢?人也是一樣強者欺淩弱者。由於眾生彼此互相殘殺,結果造成世間的災害,這就是「眾生濁」。
五、劫濁:「劫」是長久時間的意思,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當幾十萬億年前,世界開始形成時,尚無人類歷史。然後漸漸繁榮進步、文明發達,這就是「成」與「住」。當文明發展至最尖端高峰時,便會開始慢慢破壞,我們現在的世間,不正是處於最發達,開始破「壞」的階段嗎?再經過幾千萬億年之後,世界將會完全破滅一「空」,這種由形成到破壞的長久時間,就是「劫濁」。
【有感而發】
人走路時,前腳向前走,後腳必須放開,並跟著趨前行走;若是前腳行走時,後腳不放開,必然寸步難行。
同理,昨日之事已經過去,不要常常停留在昨天的煩惱,所有的人我是非,在刹那間都成了過往雲煙,若是還記得某個人說我的是非,對我不滿、對我不利,就會造成煩惱,所以我們若想斷除煩惱,就必須盡速將過去種種不好的形相從心中消除。
待人接物也是一樣,不能以人我是非之心對人對事,不要想太多未來的事,只要做好現在的事就好了。
生苦
出生的那一剎那,全身所受的痛苦刺激,
如同利刃將身軀一寸寸地切割一樣。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五濁之污染、不清淨的苦相以外,與我們切身關聯的還有八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種苦。
在這八苦之中,最常提到的是生、老、病、死四大苦,因為這是我們身體最直接的感受。
生命存在的苦
生的苦是眾苦交集的。每個人初出母胎時,都從母親十月懷胎的胞衣(子宮)中,赤裸裸地脫離,直接與外界的空氣接觸,接受風刀解體的苦與痛;所以,新生嬰兒都會因極痛的刺激而哇哇大哭。
出生的那一刹那,全身所受的痛苦刺激,如同利刃將身軀一寸寸地切割一樣,但是很多人都說:「我已經忘記出生時的感覺。究竟痛到什麼程度,現在根本無法體會。」
然而生之苦,除了脫離母體時,那一瞬間的痛苦之外,凡是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苦,也就是說,自從母親生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口氣存在,無時無刻不為生存而承受痛苦,許多煩惱業力都聚集于生命存在時,使我們的一生中諸苦交集。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真的沒有一點煩惱與痛苦嗎?我想,除了重度智障者之外,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將來的去向而煩惱。
許多來到這裏的人都說:「師父,我想請教您,我該怎麼辦?」「師父,目前我遇到一些困難……」「我不知如何指導子女……」等等。總而言之,都是為事業、家庭、婚姻而煩惱;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煩惱。一切都因為我們有生命存在人間,累積過去的人我是非,並對未來抱持希望而產生煩惱。
自出世到最終的一天,凡有生命存在的時刻就有苦,不只是初生時那一瞬間的痛苦,而是無時無刻都為了生而受苦,這就是「生苦」。
一個育嬰的故事
做人本來就很苦,一出生就遭人遺棄,更是痛苦。
有一天,我到慈濟醫院探望病患,抵達醫院時,他們向我報告說:「有一名剛出生的嬰兒,被丟棄在別人有的門口,全身血淋淋,連臍帶都尚未處理好,員警人員根據附近居民的通知,馬上將這名棄嬰送到我們的醫院,現在正在嬰兒室接受醫護人員的照顧。」
這個棄嬰長得非常清秀,而陪我同來的小兒科攻生,不斷用手去撥開她的眼睛,因為從昨晚被送來醫院到現在,她一直都緊閉著雙眼。我在旁邊站了一會兒,忽然間,這名嬰兒睜開了雙眼,醫師見狀就立刻說:「喔!從昨晚到現在,都不張開眼睛,師父來看她才把眼睛張開!」
我就說:「你實在是業重啊!做人本來就非常苦,而你一出生就遭人遺棄,更是痛苦不過幸好你第一眼就看到師父,而且不只我一人,還有其他幾位師父。」
這名嬰兒往後的人生是福是禍尚未可知,她之所以成為棄嬰,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是未婚媽媽所生。為什麼有未婚媽媽呢?因為現在的社會太亂了,一些女孩由於貪玩,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入陷阱,導致終身的遺憾,生下孩子後也不知道父親是誰?只好將她遺棄。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低能媽媽所生。現在有很多低能的年輕女孩,懷孕後,不知道自己即將臨盆,還在外面遊逛,小孩已經生出來了,也搞不懂是怎麼一回事,連同臍帶把全身血淋淋的嬰兒拖著走。過去我們幫助的物件,也有這樣的個案。所以,低能的媽媽生子後將孩子遺棄在街頭,造成棄嬰的情形也有可能發生。
「未婚媽媽」真是社會的一大問題。尤其低能媽媽,更是社會的隱憂。因為,低能者大多是因血統的遺傳,一個低能者已經造成家庭很大的苦惱,若再增加要如何應付呢?
有一位臺北委員跟我說:「師父,我們去訪察貧戶時,發現有一家庭中的夫婦生了五個孩子,其中有三人精神異常。」
智慧不足仍不斷地遺傳下去,這個家庭除了低能者本身可憐外,更可憐的是其他的家人,他們的負擔實在非常重。
五個子女中有三人不正常,為何會如此呢?在佛法中稱為業,在生理學上稱為基因問題,父母親的基因不調和,所以結合時造成子女混血上的異常變化。
類似的個案很多,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很苦呢?
老年悲歌
只要生命繼續存在,就得面對「老」。
年老時就得進養老院,是不是非常悲悽冷酷呢?
只要生命繼續存在,就得面對「老」。比較一下老人與年輕人,當然是年輕人可愛,人的年紀一大,身體機能與腦力就會衰退,對於自己身軀的照料便容易疏忽,而且也缺乏這些活動的功能,於是變得骯髒、邋遢。
有一位企業家陳先生,曾與我談論到人生的未來與前途,在談話中他無意間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師父,我周圍的人多數年齡都比我大,他們的事業也非常有成就。我常常聽他們說——年老令人非常惶恐不安。儘管他們都很富有、地位高、事業龐大,但是他們共同的心聲卻是擔心年老,覺得無比惶恐與孤單……。」
年老時,的確很孤單;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愈先進的國家,老人問題越多。美國的老人福利雖然辦得很好,使老年人不必擔憂生活問題,但是子女卻離得很遙遠,一旦有病痛時,不知道有誰能去關心、照顧他們;日本也是一樣,不斷提倡與建養老院,他們認為一個家庭若有年老的人,就會造成負擔與拖累,所以每個家庭都把老人送到養院。這是先進國家嚴重的老人問題。你們想想看,年老時就得去養老院養老,是不是一件非常悲淒冷酷的事情呢?
老人之悟
曾有一位老年人來到醫院養病,他有子女,但是究竟有幾位我們不清楚。如今他生病了,還得離開家庭,為什麼呢?也許是因為子女沒有好好照顧他吧!我們必須明白,年老即是苦。大家應該注意兩年事——
第一,年老時,誰都無法讓我們依靠,唯有自己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
第二,注意自己的心態。人與人之間應彼此善待,不管是俗親或法親,一定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要有一分修養;若有這分修養,自然能受到子女親友的關愛,若不肯好好修養,嘮嘮叨叨難以伺候,便可能受到子女的嫌棄。
現在大家都認為自己還年輕,其實,年老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就輪到我們了,所以應該好好珍惜現在,趕緊受持修行。
【社會傳真】
我們中國人說養兒防老,但是現在的臺灣受到西風東進的影響,接受西方的風氣習俗,如今每個人都各有各的小家庭,兄弟分家,什麼都要分享,只有奉養父母不肯負責,有一個小故事說:
一家三兄弟,自從父親去世以後,因為爭先恐後地搶著瓜分財產,所以由尊長為他們平均分配遺產。為了公平起見,以輪流分配的方式,有田者分田、有園者分園、有地者分地。最後,負責分配財產的尊長告訴他們,還有兩樣沒有分配——一件是豬舍和幾支母豬,另外一樣是他們的老母親。
三兄弟一聽,馬上爭搶著分取豬舍和老母親,卻沒有人要奉養老母親。他們的母親,辛辛苦苦把他們三兄弟撫養長大,結果卻沒有一個人要爭養老母親,反而爭養老母豬,真是老母親不如老母豬啊!
英雄最怕病來磨
身體一不調和,就會影響精神;
這種身心的痛苦,真是令人日夜難安。
人在健康時總是不懂得愛惜身體,一旦生病,才知道健康的寶貴。病苦在佛教中稱為「四大不調和」。
身體有四大「四大」是指地、水、火、風。
地——是堅質之物,例如人身上之皮、肉、筋、骨等都可稱為地大。
水——是身中的精血、唾液……等,人的生命必須靠水大的流通才能生存,所謂貧血、高血壓,都是由於血液、水分不調所導致的疾病,因此要調和水大才能得到健康。
風——是人的呼吸,有呼吸才有生命,「人命在呼吸間」,在一呼、一吸的氣息流通中,人的生命才得以繼續維持。
每次我進入加護病房,看見多數的重病患者,都依賴氧氣管輸送氧氣才能呼吸;所以說,欲維持生命就必須使氣息流通,如果一瞬間氣息不流通、呼吸暫停,就表示生病或病危。
火——火大是指身體的暖氣,就是熱能。觸摸一個活生生的人體,都有體溫,表示生命的存在;若用手觸摸一個呼吸已停止十幾分鐘以上的人,就會感覺冷冰冰的,這就是死亡的象徵。但是體溫必須保持衡定,如果體溫太高也是一種病兆。
一個人的身體,一定要四大調和才能稱為健康,而地、水、火、風的調和,就有賴我們日常生活的保養了。
人間有地獄
我無法形容生病的苦,但是大家如果到醫院看看那些病患,就可以深入體會其痛苦。身體受傷的人就是地大損傷,在外科病房中,可以看見有的人車禍重傷、腦破骨折;有的人腦部鑽孔再吊沙包;有的人腳骨上鋼釘吊沙包,真像極了鐵床地獄。也有鋸牙地獄,例如現在醫院中有一位年輕病患,因車禍而撞斷牙床,整個牙齒都掉光了,每天必須接受牙床與下巴的矯正治療,其景況如同處在鋸牙地獄中。更有內臟開刀、肚破腸流者,這都是人體「地大」受損傷的情形。
若想瞭解病苦,就多到醫院走走、看看,那兒真是人間的地獄啊!
身體一不調和就會影響到精神。多數人的精神,都受外界的環境所影響,而有些人則由於身體的病痛,導致精神上的痛苦,因此,多病痛的人脾氣大都也不好,會因病痛纏身久久不能康復,心生厭煩,這種身心的痛苦,真是令人日夜難安。
我常常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所謂「健康就是財富」,只要身體健康,即使家境貧寒,也能夠逍遙自在。否則,即使富有,也因百病叢生而痛苦,所以說,人生健康最幸福。
【社會傳真】
臺北的一位委員告訴我:「有一位老師,年僅四十一歲,本來身體很健康,忽然間倒地不起,並且昏迷不醒,根據電腦斷層的檢查報告顯示,他的腦部中央出血。進行開刀手術後,至今尚未醒來。」
本來腦充血是一般老年人或高血壓患者的問題,現在卻不只老年人才會罹患此病。聽說這位老師平常從未有高血壓現象,而且論年齡他並不老邁,但是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才轉一個身的瞬間,就可能終生昏迷不醒,除了他自己罹患重病之外,更帶給家庭一股愁雲慘霧。我們的身體,真是危脆不安啊!
死的迷思
「死」真是令人惶恐不安,死亡有哪些痛苦呢?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敗壞就是死亡;而精神上則是五蘊散離,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當人的心識分離時,就面臨死亡的痛苦折磨。
聽到「死」真是令人感覺惶恐不安。死亡有哪些痛苦呢?除了身體所有神經細胞破滅時所感受的痛苦外,還有精神上的愛別離苦——與最親最愛的人永別;六親眷屬圍繞身旁,哀嚎痛哭,難分難舍地哀聲告別,更增加精神上的痛苦。
人與人之間感情較深者,即使短暫的離別都會依依不捨,何況是死別呢?人常執著於親子情愛中,臨死前若一息尚存、氣若遊絲,有人就說:「他在等待最疼愛的人、最掛心的人。」一旦他所盼望的人到來,在他耳邊說:「我來了!」他就會咽下最後一口氣。
死往何處去
這是人在斷氣前,生離死別執著之苦。而死後的神識(靈魂)茫茫不知所從,隨著中陰身七天一次生死,茫然無所依止,那才是真正的苦。
學佛就是要了知生死大事,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從人與事的接觸中,磨練動靜自得、自在解脫的工夫。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時常會迷失自我。例如大家都知道不可有瞋恨心,而且聽課時都知道要有修養,不能發脾氣,不可迷惑,要以心轉境,不可心被境轉。聽課時覺得頭頭是道,但是日常生活中稍有不如己意的事,就起心動念,產生煩惱心;對外在的環境憂前思後,招惹煩惱、心不由己,那麼,到最後臨終時,也會茫然不知所從。
所以,我們必須勤修戒定慧。心若想常處於定中,則必須善加修持智慧,欲修持智慧者,要好好守持規矩戒律,能守好規矩戒律則心自然常在定中,而能發揮智慧。這些都是一脈相連、息息相關的,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應有的修養,而生活修養就是為了求生死的解脫。所以,生死的解脫,就是我們平時修行的宗旨。
有人說,什麼都要學,只有死不必學。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死」一定要學,如此才能得知死往何去,而未來還要做哪些事,這是我們的學習方針;因為,「死」是一門大學問,我們要好好用心去瞭解。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我們既然生在娑婆,自然會受生、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要專一心志地推究:生從何來?為何會老?如何是病?死往何去?唯有知道苦的根源,才會解脫諸般苦患。
冤家偏聚頭
不喜歡、討厭的人,偏偏相聚在一起,這是非常痛苦的。
現今的世界,彼此互相仇視、怨恨、攻擊……,「怨憎會苦」的現象,處處可見。
什麼是「怨憎會苦」呢?不喜歡、怨恨稱為「怨」;一看到冤家對頭就心生氣恨,稱為「憎」。與不喜歡、討厭憎恨的人在一起,當然是非常痛苦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個大障礙。所以,使人人彼此互愛,將每個人心中的淨土推廣至社會每個角落,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出現人間救濟眾生,就是希望人人有平和的心,彼此以愛對待,和睦相處。除了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還要推及家庭,一個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更要上下和睦、溫順相待,若不能和睦相處,就會互相違逆,家庭也會隱藏不幸的危機。社會也是如此,一個社會,若能人人彼此歡喜,意見一致,珍惜目前的自由與幸福,就會呈現一片安和樂利。
如果能從一個社會再擴展至全天下,使天下和睦安寧,就能化穢土為極樂了。
相愛常別離
有的人雖然相愛,但是為了生活,卻不得不兩地分隔。
怨憎會苦的相反,就是愛別離苦;怨憎相聚,固然痛苦,但是相愛之人別離也是苦。世間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愛的人卻不能共同相處在一起,即使相聚一處,時間也不長久,很快又會離別,所以稱為愛別離苦。
有一天我到醫院去看看病人,踏入急診室時,剛好有一個患者被蓋上白布,我親眼看著這層白布覆蓋到他的臉上、頭上……。
醫生告訴我:「這位死者,是早晨八點多病發,送到醫院時已經九點多,而且呼吸已經停止。醫生們趕緊施以急救,經過半小時後,仍無任何反應,所以正式宣佈死亡。」
我看到死者身邊的男女老少,每個人都痛哭流涕,這就是死別的痛苦。
另一種是生離之苦。有的人雖然相愛而且安然健在,但是為了生活環境不得不兩地分隔。例如:當今有許多父母非常疼愛子女,不斷為子女的前途設想,眼看子女在臺灣讀書的升學壓力很大,就認為若能將他們送到國外念書,就不會承受這些教育的壓迫感,而且可以造就將來的前途;也有人怕兒子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不能繼續升學,又擔心兵役年齡到了,會被徵召入伍,因為替子女設想考慮太多,所以出現目前在臺灣所流行的「小留學生」問題。
子女小小年紀就被送到國外念書,而先生的事業與家庭在國內,身為母親兼為人妻者就必須兩地奔波,有時候想出國照顧子女,卻捨不得先生在臺灣無人照顧;回到國內照顧先生,又擔心子女在國外無人愛護,像這樣相愛之人兩地分離,是多麼痛苦啊!她不但怕子女在外學壞,又怕先生在此變了心,想想,這是不是稱為愛別離苦呢?
身體健康的親人,兩地分隔固然痛苦,無常到來而死別更是難以言喻的哀痛,人間總難免有生離死別的痛苦啊!
奈何求不得
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追與求之間,
究竟能找到幾位如意的人呢?
每個人都是凡夫心,所求永無止境,今日求得一項,明日又想追求另一項;一生之中,每天都生活在追與求之間。尤其是現代的人特別強調「不追求就不能進步」,就因為要追求,所以造成社會人間的痛苦。
偏偏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盲目的追求中,能找到幾位事事如意的人呢?多數的追求者,往往事與願違而痛苦憂惱,此謂之求不得苦。大部分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別人優秀。一班學生四、五十人,他們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優秀的一位;一所學校有幾千人,幾千人的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是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而在幾千名的家長之中,有幾個人的子女能滿足他的要求和理想呢?一個學校有幾千名學生,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努力用功,得到自己滿意的分數?
追求到的畢竟是少數,追求不到的必然占大部分,身為父母者因求不到而失望,求學者因得不到理想分數而煩惱,這都是求不得苦。
商場如戰場,創事業做生意的人,每個人都抱著戰戰兢兢的心,如同穿甲戴冑上戰場一樣,有的人以巨產投資事業,也有人借錢冒險投資,這都是一種賭注,能夠贏得勝利的人有多少呢?不論是學業或事業,真正能得到心想事成的,實在沒有幾人,這就是求不得苦。
修行也是如此,有這麼多人想要了脫生死、想要成佛,到底有多少人能夠解脫?
兩千多年來,除了釋迦牟尼佛能夠得大涅槃之外,到現在成佛者又有幾人呢?所以說,求不到真的是很苦。
善用「色」
「色」對凡夫而言,是一種障礙;
對聖人而言,卻是完成志業的憑藉。
五蘊亦稱為五陰,「陰」是聚集累積的意思,各種微細煩惱累積在一起,就產生「五蘊熾盛苦」。而「陰」是覆蓋之義,遮蓋而不得光明稱為陰。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光明的佛性,因為有種種煩惱,所以遮蓋了這分光明的本性,使良知佛性無法顯現出來。五蘊(五陰)所累積的煩惱有五種,包括色、受、想、行、識。
「五蘊熾盛苦」的第一種是色蘊。「色」是躓礙的意思,有物質就會有障礙,例如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就是因為有身軀、生命,所以會有老、病、死等種種痛苦。除了生理上色身的痛苦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這些雖然是屬於精神上的苦,但是也因為人有此身軀才有「追求」的痛苦。
色即是物質,有物質的存在,就會障礙我們的本性,有身軀便會追求外在的物質境界,不論是物質或身軀,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皆稱為「色」。
《遺教經》說:「舍己眾他眾。」我們若想求得解脫,必須證得涅槃寂靜。欲取得寂靜要先舍己眾他眾,所謂「己眾」是指眼、耳、鼻、舌、身諸根耽戀於外在的境界,而形成種種色的障礙。人們耳聽聲、眼視色、鼻聞香、舌食味、身感觸,生起貪戀或排斥之感,五根接觸外在的六塵,使得內心的意念產生煩惱障礙,此即「己眾」。我們若能看透根塵界,五根不招惹煩惱,就可以借五根成就功德。
色可以成就功德
三十七道品中也提到五根五力,利用五根成就五力,這都是我們學佛的方法,可以轉煩惱為功德,修行必須靠色身,會修行的人能夠利用色身完成功德,不善修行的人有了色身就會生出煩惱。
例如,慈濟功德會的志業,都是由每一個人的身體、意念完成的,若無這個身軀,怎麼有辦法成就濟世救人的功德呢?
有一位委員的先生曾表示,他是抱持懷疑的心態前來花蓮,搭乘火車時發覺,整列的乘客有半數以上是慈濟的會員,他感到奇怪,到底那麼多人來功德會做什麼呢?究竟是什麼吸引他們?
等他到達本會之後,他又發現到,這裏沒有冷氣設備,也沒有山珍海味,更沒有歌唱舞蹈節目表演。他實在不懂,為何大家如此熱忱,寧願汗流浹背,在酷熱的天氣下,千里迢迢地前來?而且無論他走到何處,都會聽到委員、會員們彼此打招呼說:「你什麼時候回來的?」
有的人回答:「我昨晚回來的。」
有的人回答:「我早上才回來!」他越聽越奇怪,不論是委員或會員,口口聲聲都說「回來」。但是仔細地想一想,他又說了:「難怪啊!大家都這麼懇切,原來是把慈濟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
是的,慈濟就是由這麼多愛心人士所組成的大家庭,他們不只有愛心,更能身體力行、殷勤推動,把愛心落實在行動上,憑藉的就是色身的推動,所以說「色」可以成就功德。
色也會造惡業
但是若迷迷茫茫地生在人間,就會使「色」身造煩惱,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清明者自然會有佛的涅槃、光明、寧靜之境界,能發揮心光照徹娑婆世界;倘若我們清淨本具的心被無明煩惱所迷惑,就會在懵懂中醉生夢死,如此,「色」便成為躓礙了。而迷糊與清醒就像一掌之兩面,同樣是一隻手,覆蓋就是手背,翻過來就是手心,兩者同為手,但是作用卻不同,名稱也不一樣。
所以,同樣是身體,若為善就是此身之修行,若造惡業墮落惡道,也是這個身體所造成。因此「色」對凡夫而言,是一種障礙,但是對聖人而言,卻是幫助他完成人間志業之憑藉。
感「受」
我們的意識非常敏銳,對外在的境界都能感受;
最令人覺得痛苦的是——人我是非的煩惱。
「受」是領悟、感受之意,由第六識所生。第六識即意識,就是今人所說的第六感。眼睛視物、耳朵聽聲,歡喜或生氣都是由意識所分辨,我們的意識非常敏銳,對外在的塵界都能感受。同樣聽一個人說話,你和我的感受可能不同;無心往壞處想的人,聽任何話都是好話,即使對方當面罵我,我也可以往好處想,並以感恩之心來回報他。因為他愛護我,所以勉勵我,由於他的勉勵,可以使我有成就,這就是無心於是非,故能有意地報恩。
無心與有意
若是有心於是非的人,就會有意接受傷害,同樣是一句引導、關心、教育我們的話,若要將它當作傷害、諷刺的話,就變成是非了。例如我講經時,在座聽受的幾百人,若抱著虔誠敬重之心,則我說的話就會句句入耳、字字入心,會自我反省,進而改過自新。我常提到人有貪、瞋、癡、慢、疑五種大病,並一一分析解釋,聽受者若是犯有貪求無厭的毛病,聽完之後就會捫心自省:「師父是在說我的毛病,貪實在是一種煩惱,是一個苦本,從現在開始,我應該去貪就簡——去除貪念並簡化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台東的黃小姐,如今已成為慈濟委員。她曾在慈濟委員聯誼會中發言,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她說在兩年前尚未進入慈濟時,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個月一定要到高雄,到高雄做什麼呢?逛委託行,一整天逛街買貨,回台東時一定手抱雨、三大包的衣服,每個月都是這樣大包小包的滿載而歸,她還跟她姊姊說:「姊姊啊!我們的錢可以遺失,但是衣服千萬不要丟掉。」
愛漂亮是凡夫的天性,她為了愛美,每個月跑高雄跑得非常辛苦,而且她還會暈車,但是她仍然甘願忍受暈車嘔吐的痛苦,去買那幾件新衣服。自從她來到慈濟以後,便覺得那些行為很無聊,為什麼要常常跑高雄買衣服呢?從此,她利用逛委託行的時間來推動慈濟志業,介紹慈濟,跟許多人廣結善緣。不但省錢又沒煩惱,生活開始化為簡單,去貪就簡,而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所以說,會聽經的人若聽到「貪,是煩惱的苦本」,就能深入體會,好好地改過。若是貢高我慢的人聽聞佛法,就會以為師父的這句話是在罵我;這是有心接受傷害的人,他認為師父當著這麼多人的面罵他,使他很沒面子、很丟臉,不僅不自我反省,反而增其瞋慢心,像這樣學佛毫無意義了。
溶化是非的寒霜
同樣是一個人說的話,不同心境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以最單純的心態接受佛法,而且法喜充滿,使人生得到豐富的收穫。若抱著剛強的性情聽佛法,就會曲解佛意,會有非常痛苦難過的感受,覺得每句話都像一支支的箭,穿入心中一樣難受。
我們要學得無心接受是非,抱持平常心、感恩心,即使別人有意的傷害,仍然要以平常心去接受。我們若能訓練到人與人之間無人我是非,就能真正得到心靈上的寧靜。人我是非比風寒雪凍更難以承受,普通人只要心情愉快,即使在大太陽下被曬得汗流浹背也無所謂;若不高興時,就算在冷氣室中也會覺得躁熱煩惱不已。
人體意識所感受的外境有很多種,例如寒熱冷暖等感覺,但是無論這些饑餓寒冷的感受有多強,最令人覺得痛苦的是人我是非的煩惱,若能超然於是非之外,則寒冷酷熱都不會構成問題了。
總而言之,所謂感受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身體接受外境而產生的意識分別,若以歡喜心來接受,則時時法喜充滿。
相遇心無痕
雜亂之相映於心底則痛苦,我們應該相過心無痕,
未來的事不要想太多,過去的事不要留太多。
想是思想。想的字形是由「相」字和「心」字構成,我們的六根平時緣於外在的六塵而生思慮,例如眼根見外面的境界則有三種感受——
看見美好、順眼之事便感覺歡喜;看到不順眼、不喜歡的東西就會生氣,此即樂受與苦受的分別。
還有一種是見物不起歡喜心,也不覺得討厭,像這樣不苦也不樂就稱為中受。
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受」之中,「受」是由外在的境界所引起的內心感受,根與塵接觸而生感受,根離塵境後,「相」留於心中就稱為思想。
人之愛惡各有不同,喜厭之相常常映於心底。若遇自己喜愛的人,一見便起歡喜心;若遇自己討厭的人,就會莫名地生氣。
喜愛的人一離開,便日思夜夢,念念不忘。今日一別,不知明日是否能再相見?縱然能再相見,也不知能否長相廝守?此即思念,亦稱為思想。
健康之道
除了對人的執著外,尤有甚者,是對於財、色、名、食、睡產生追求的欲念。人若想求得健康,必先整理自己的思想——心之相。心必須常常保持清淨,如果不斷將日常生活中或過去與未來的形象深印在心裏,就會時常胡思亂想。一個人常胡思亂想,心理必不健康;心理有問題,身體就不會健康。人的疾病大多是心裏想出來的,並非身體真有什麼大病。大部分人都不善於修心養性,不能將心鏡擦拭乾淨,一天到晚將雜亂之相深印於心,心一動亂,身體的血路迴圈也會混亂不順暢。
有一位醫生來精舍,診斷一位肝病患者後對我說:「他的肝機能較弱,無法消除疲勞,可能是因為心思較多,憂鬱較重,所以導致這種病。」這就是「心相」,心存太多相而無法排除。
最近許多人染患了感冒,根據醫學上的研究認為:感冒是因為環境及空氣的污染,而導致身體血液迴圈的不正常。我們居住在空氣清新的地方,皮膚血氣應該非常順暢,怎麼還會生病呢?其實,多數的病都是由於內心憂鬱苦悶而引起的,我常強調:「心若健康身就健康,十分病中有七分是精神上的病,三分是身體上的病。」所以,我們應該少私寡欲,相過心無痕,未來的事不要想太多,過去的事不要留太多,清除一切雜思亂想,莫讓「相」覆蓋於心上,使心中充滿陰霾。
【有感而發】
在這宇宙間,我們可以說生活得非常富裕、豐衣足食,應該讓陽光普照大地萬物,使其欣欣向榮,莫讓陰影遮蓋。陰影覆蓋則地上之農作物不能茂盛生長。
我們心中的一畦田若播下佛法的種子,也要常常打開心門讓佛光照耀,使每一顆佛法善種都能夠在此心地中培育、成長。
「行」在遷流造作中
地球不斷地運轉,世間所有的東西,無不在遷流變化中。
行蘊是遷流造作之意,亦可說是意識思想或行為的造作,而行蘊不只是指人,宇宙大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行蘊之中。此處之「行」是非常微細的活動,使人不知不覺。
例如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需要不斷地運轉,否則會自行破滅、無法生存。我們生活在此運轉的地球上,卻一點也不覺知,從未感覺我們隨著地球在轉動,因為地球有地心引力,即使倒轉時亦不覺得吊掛之苦,而且其運轉非常微細,使我們無法感覺。不但地球如此,世間所有的東西,有哪一項不是在「行蘊」中呢?
例如一棵樹、一枝草,無時不在行蘊中。
轉眼已長大
一棵樹最初是由一顆如毫芒的小種子植入土中,然後發芽成長,這個過程就是行蘊。種子在土中接受土壤、水分、熱能、空氣的滋養,慢慢地發出新芽,就是一種變動、遷流。嫩芽再冒出土中,就可以見到它一天一天不斷地成長壯大,但是用我們的肉眼卻無法看到它究竟如何生長,不知是白天或是晚上進行活動。然而在不知不覺中,小小的種子已不斷地增長,逐漸地增高長大。
從幼芽長成樹苗,從樹苗變成大樹,幾年前是低頭看樹苗,幾年後就要抬頭望高樹,究竟在什麼時候這株幼苗長成大樹呢?我想,以我們的肉眼根本無法分辨,這稱為行蘊,也就是遷流造作。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連我們所使用的物品也如此,凡是物質皆有成就與破壞之時。
你們所坐的椅子,我所摸到的桌子,在幾十年後同樣都會慢慢地被蟲蛀蝕或自行腐朽,世間沒有一件東西不會損壞。總而言之,我們身外之物無一不是在行蘊中,但是這些活動或行動有的無法感覺得到,因為有時是至微至細的「行」。
不談身外之物,就拿自己的身體為例,我們都無法得知身體何時發生變動:但身體卻是每秒都在生滅,不斷地遷流變化。
頭髮也變白
例如幾天前才剪指甲,幾天後,指甲又在不知不覺中長長了;頭髮也是一樣,十天前才剪頭髮,在這十天中日夜都看著頭髮,卻不知什麼時候又長了,這都是最微細的行蘊。
一個人從孩童至青年而中年,這幾十年的時間,日子都是這樣過的,究竟是在哪一天長大的,真的無法知道;到底何時變成中年人,也沒有感覺;直到老年時期,也不知道是哪一天開始老邁。曾經有一位委員坐在我面前,不停地看著我,然後說:「師父!你的頭髮都白了。」我才發覺我的頭髮真的發白了,究竟何時黑髮變白髮,我確實不知道。這也是行蘊。
光陰要把握
除了物質有行蘊之外,我們的心念、思想同樣也有行蘊,我們的煩惱就是隨著境界、思想而產生,人的心有生、住、異、滅四相。為什麼人的意志會不堅定呢?就是心思煩惱引起的。「修行如初,成佛有餘。「我們立志修行時,心思非常積極、意志也很堅定,並且自我約束:必須立志願、下工夫,要如何奉獻,不計較一切……,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心念歷經人事的考驗而受到影響,於是意志動搖、起煩惱,然後心生懈怠,接著就會停頓下來。這就是心思受外在境界所引誘,以致無法堅定意志,不能堅持到底去實行菩薩道、學習佛陀的智慧。
修行稱為學佛,大多數人都是在佛學的邊緣繞圈子,只瞭解佛學的名相,卻不能真正體會佛陀的教法;只知道佛法非常深奧,卻不知道實行佛法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佛學」是很複雜的,然而「學佛」真的很簡單,只要有一分心念,無所求地奉獻,為一切眾生修養自己的言語行動,就是學佛。本來是一項很簡單的修行方法,卻變得複雜化,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體會。時日、身心都不斷在遷流變化中,能夠透徹此事,我們的思想自然能繫念於法,也自然會利用時間、發揮功能,將同樣會遷流的功能智力集中於行動造作中。
若是凡夫就會隨著「行」而耗費時間,因時間累積而增長惡業;若能透徹佛法的精神,就會善用時間成就功德。總而言之,學佛必須透徹根源,這就是行蘊的道理,若能體會瞭解,就要善加把握時間,調伏自己心猿意馬的意志,使一切行動轉為功德的修養。莫把「佛學」複雜化,應該將學佛簡單化,更要身體力行,不可口頭虛論;言談虛論只是佛學,身體力行才是真正的學佛。
同樣是微細的行動,遷流之間,善於造作者就是功德,不會把握的就是造業無量了。
談心說「識」
與外在境界接觸會合時,心中生分別就是「意識」
識是分別的意思。
一般人所謂的第六感,在佛教中稱為六識,也就是意識——與外在境界接觸會合時,心中生分別之心即是「意識」。「識」就是分別的意思。例如我們面對面而坐,你們的眼睛〔即眼根〕接觸到我的形象之時,就會產生意識去分別;我講話的聲音或時鐘敲響的聲音與你們的耳根接觸,你們的意識也會分別。鐘聲與我的話同樣是聲音,音量卻不同,為什麼不是耳朵分別,而是意識在分別呢?
有的人眼睛張著,卻對眼前的境界視而不見;耳朵正常,卻沒有聽到外面的聲音,耳根雖然安好但耳神經已損壞,眼睛雖然安好但視神經已損壞,所以識就是感觸、感官、意的分別。在佛教中有五根、五塵,六根、六塵。所謂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再加一個「意」就是六根;五塵是指色、聲、香、味、觸,若再多一個「法」就是六塵。
一般學術上的心理學、物理學或醫學,所能分析的也僅止於此;但是佛法能更深一層地分析。除了六識之外,還有七識、八識,乃至九識。例如想蘊,「想」也是一種意識的分別,就是我們的身體接觸外在的境界後,心生出相,所以稱為「想」。「識」與此意相同,但是「想」屬於第六識。
是誰在造作
佛法中還有第七識,就是離開境界之後,心中還會回顧、盤旋、計畫,此稱為「思」,「思」與「想」雖然二字常合稱思想,其實應該分別清楚,「想」是心緣外境時所接觸到的直接感受,稱為第六識:「思」是離開形象後,心的造作。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上有一畦田,田包含耕耘之義,只要有一顆種子播種下田,農夫就會去造作耕耘。
例如今日某人對我很好,在接受之時就會產生感恩之情,認為對方如此善待我、幫助我,將來我一定要知恩圖報,這就是一個善緣福種放入田裏,這畦田就是心田;將此種子之因好好地種植于心田上,就會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回報對方,此即是思。
善事如此,壞事亦如此。例如有人受到欺壓,常會想:如果我有成功之日,一定要找他報復。惡的種子同樣種在心田上,不斷記掛著如何報復、報仇……,此亦是思。曾看過一篇報導,報上的標題明顯地寫著:「二十二年前的恩怨,二十二年後的報復」,所以發生這一件傷害重案,即是二十二年前的冤仇種子埋藏在心田裏,一直不斷地計晝如何報復,終於有一天,種子現形,冤冤相報,罪業難逃。這也是一種思惟,稱為第七識,就是離開外在境界後,常常於心中思惟、計畫。
凡夫常種下恩怨的種子,造成「思」的煩惱,而學佛的人卻能勤思發願、堅定意志。一個人立志成賢成聖,也需要有這種思想和思維,善加思考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事必須堅定自己的意志以達到理想,內心一定要有這種堅定的信念,才能夠達到聖人的境界。
所以,此「思」字對凡夫而言,是不斷地造業,對賢人而言則是不斷地精進,這都屬於第七識。第七識會令人造作惡業,種下墮落地獄的種子,也可以使人成就功德,獲至聖果。因此,這個「思」字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夠時時系心於法,這個法的種子就會在心田中不斷地耕作。
人的思想、思維從來不曾停歇或止息,不是向善就是向惡發展,善惡之間都是依循我們思維的方向而決定。
是誰在記錄
除了第七識之外,還有第八識。種子播種在心田上需要人的耕作,第七識就是耕作。而第八識則是種子的藏識;任何種子播撒下去都留在心田中,也就是在藏識之中。第七識、第六識與前五識在人生中,是有了形體之後,才開始現形造作;而第八識是「先來後去」的藏識,是一個主使者,稱為業識。在六道中都不離開業識,不論為善或為惡,都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你上天堂或下地獄,第八識就有這種無形的力量。
例如水,世間上不只是人的身體不能脫離水分,宇宙間沒有水的地方就沒有生靈。水還包括泡、沫……,一灘水在無風無浪時,澄澈如鏡,這就是水的本質;水若清澈無雜質,便可從水面見到水底,水清如鏡,但是風一刮起,水一動盪,就會產生水沫。若有更大的風浪,還會產生水泡、水花、波浪……等各種不同的形態,就會有不同的名相,但是其本質還是一樣,仍是原來的水。
除了水之外,地球上還有一股無形的霧氣,例如宇宙間的水一遇到熱,就會形成蒸氣向上蒸發,升到空中溫度降低,就會凝結為水氣,直到愈結愈多,就會形成雨水落到地面上;雨也是水,露也是水,它從地面無形地升上天空,又有形地落回地面,同樣是水卻不斷地迴圈。
水就如同第八識一樣,沒有行動,原來就是一泓靜止如鏡的水,因為有外在種種的因緣與境界,使其不斷輪轉,變成波浪、泡沫、蒸氣、雨水……等種種形態。所以從八識而七識、六識,再往上推至五識,自性本來是靜止不動的,因為有眾生的這些煩惱,才造成業力。
第八識也可以說是我們平常所言的靈魂。普通人所說的靈魂叫做執意——舍了身體之後,意還執著不舍,在六道中輪回不息,就是第八識。
佛教還可以分析到第九識,第九識就如「熱能」,它是完全清淨的,到達佛的境界,已經沒有煩惱,成為宇宙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眾生都是有形、有識、有煩惱的,若能達到佛的境界,就能無形、無識、無煩惱,可以來去自如,不受業力的牽動,這就是第九識。世間法只能解釋到第八識,到了第九識的境界,就已經是佛、菩薩的階段,可以自如倒駕慈航,不受業力所牽引。
我們若能善加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動、感受、思想,善加注意身體及外在境界時時刻刻不斷地生、滅、變、異,就能覺悟透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