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31 03:23:07
學習次第 : 進階

雪公師訓集錦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明倫月刊社編輯

台中蓮社社風

新春敬為台中連友進一言

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師訓集錦

雪公生活點滴

台中蓮社社風

雪公老恩師,在民國四十年台中蓮社成立之時,即手訂社風十條,勉勵蓮友精勤向道,老實修行。雪公今雖往生,而悲心依在,捧讀社風,猶睹師容,願社風所披,人人菩提芽冒,心心志求解脫。

一、真心奉行教義;用智慧上求佛道,用慈悲下化眾生。

二、力遵三皈五戒,雖末受戒,亦當發心守戒。

三、深信因果,多積福德,勿爭名利。

四、社內同修,不宜分黨分派,互相攻擊。

五、不得兼修外道,使邪亂正。

六、同教團體中,不問出家在家,凡有弘法事宜,必須讚歎擁護,不許嫉妒。

七、除探討教義外,不議論同教中任何人之是非。

八、凡遭譭謗,平心自省!有改無勉,不與人諍。

九、要常覺知,自己道德,修持,學問,皆極淺薄,不可心生驕慢。

十、要精進修持,積德求學,不惜心身二力;佈施一切,為眾生拔苦與樂。

新春敬為台中連友進一言

民國四十九年(西一九六年)雪廬老人

一、朝暮二課若忙到萬分,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若做即要萬緣放下,一心繫念。

二、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談話,即勸其學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

三、凡有助於正法宏揚,或利盆眾生等事,皆隨分去做,須遵不疲不厭之經訓。

四、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有惡不攻擊要勸導,或守默。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五、不借佛法求名聞利養,不在社團中播弄是非,不破和合眾。

六、無根謠言,意外譭謗,一切非理,皆要隱忍,寧捨身命,不退菩提行願。

敬為在家眾新受菩薩戒諸尊進一言

雪廬老人

(一)嚴守戒律,充實內德,具足威儀,莊嚴外表。

(二)定有日課,按時精修。

(三)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使世出世法;通達豐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斷;名聞利養的心,抑制使滅。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齒流利,具有辯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樂意犧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認識環境,言行契機,隨時注意選拔人才,加強佛教實力。

(十)身體磨煉健強,使能負擔辛苦。

師訓集錦

點燃心光

文:致和

十六年前負笈台中,恭逢 恩師開講佛說孛經,心中闇室,為之點燃。初聞佛法的喜悅,幾至廢寢忘食,歎為稀有,決心畢生以學佛為志事,以學習當大醫王為期許。歷經多年,境遇或逆或順,修行退多進少,然學佛之心念與因緣,劫不敢忘失。

恩師雖已歸西安養三載,自己卻從不覺得老人離我們而去,因為恩師的道範及根植在人人心中的道種,多麼鮮明且深厚。記得因工作必須離開恩師及台中的師友時,無限惶恐,曾去請示老師。恩師道:我是印祖的弟子,你們就是印祖的再傅弟子,一脈相承。自己要學習獨立。的確,印祖何曾離恩師而去,恩師又何曾離我們而去?從那時起,乃至種種因緣聚散,印祖及恩師就不曾離我而去,心中有了佛,有了祖師,有了恩師,在學佛的菩提道上,也就格外踏實。

紀念點燃我們心中光明的恩師,謹遵訓誨,勇猛精進,克期求證。

失學

文:子敬

老師雲:你們都是失學的一代,要更用心好好的學,並且要發心教導下一代,否則他們更可憐,中國文化一點也銜接不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三代的基礎,才可望造就拔萃的人才來。我們雖是失學的一代,卻宿生有幸,曾經蒙受雪老師博川大海的滋潤,振聾發瞆的啟迪,德風遺教,猶有依憑,只有大家肯虛心靜氣,用功學習,並且有計劃的栽培下一代,讓他們不僅不失學,還要童蒙養正,有學有承,這樣中國文化就有希望。並且我們還應當有個共識,不只是把自己的小孩教好就行,一定要有一批人,才足以扭轉社會風氣,成就事業,願有心者,于此致力焉!

做對社會有益之事

文:慧安

老師說:那一件事情對社會有利益的,我就幹。那一件事情對社會有害的,我就不幹。我不管它,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現在是流行殺員警、搶銀行、要紅包,這個我絕對不幹。那麼,見洋人叫洋爸爸,我怎麼也不幹,活著我是一個中國人,死了我也是一個中國鬼。你查查中國歷史,凡是念書的,都有點骨子。即使是畜生還有這樣子的,大家須知道,狐狸死在遠處,跑不回來,它倒下來時,頭的方向,必得朝向它的窩,這樣死得才瞑目。不沖著它的窩,是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啊!

老師勉勵凡是他的弟子們,所行所為,都要對社會有益,而不要一味的隨時尚而逐流,生是中國人,必得要有中國人的風骨,千萬不要媚外忘本。狐死正首丘狐狸死的時候,都要把頭擺正,朝向自己的住處,身為人怎麼能連畜生都不如呢?

老師又說:想要中國再延續下去,必得落實中國文化。現在的社會風氣,處處呈現一片浮華不實的現象,人心亦漸趨糜爛,樸實淳厚的古風,已不復可見,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人人謹記老師的叮嚀教誨,絕不與一般人競逐流行,而忘了做人最可貴的操守與氣節。

學呆板合規矩

文:志行

規律的生活,對於一個行者的心境,是關係很大的。

雪公老恩師,行住坐臥,飲食起居,都是次序井然,絲毫不亂。比如說,最平常的穿衣穿鞋,就有一定的規矩,絕無錯亂之時,穿衣必先從右手,鈕扣從那個先扣也是固定的。穿鞋則必先左腳,必衣著整整齊齊了,才入佛堂或出門,用具也有定處,不得輕易更換,數十年如一日,所以曾說:我這裏的一切都是呆板的。

一念妄起十聲佛

文:清龍

民國六十四年夏曆十一月,恩師在台中靈山寺佛七,開示一偈雲:一念妄起十聲佛,妄念不如佛聲多,若非妄念刹那起,怎得佛號似穿梭,吾初聞此偈,如雷貫耳,似有茅塞頓開之感,為吾日後去煩惱得清涼之不二法門,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恩師之恩大矣哉。

恩師往生已滿一年,吾人不肖弟子,德業未進,僅恭寫聞偈有感,藉表懺悔及無限追思。

居仁由義

文:淨達

老師曾語重心長的告訴晚輩說:國家的好壞就在你們身上,須知萬法唯心造,你們若心事明白,作為純正,在社會上,處處公道,不作私弊,有了這二條,就能辦出好事。

學佛貴有師承

文:願西

雪公雲: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發心學佛,貴有師承,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不過如蟲蛀木,偶爾成文,所以,學者尚乎多問。

注意因果

文:淨持

雪公曾言:不論在公家機構或私人機關,領薪水,要注意因果。盡責了,則對得起這份薪水。若是義務的也要盡力,不可因義務而不盡心,這些都有因果。即便是說一句話,也都有因果,不可不慎。

功夫要精勤

文:玉燕

雪公老恩師在蓮社一成立,就開設國文補習班,每年免費招收青年男女,義務教學。在四十三年時,論語課中,老師說:讀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你們四書都快讀完了,功夫如何呢?大家面面相覷,不敢吭聲。

你們要把肚子當圖書館,讀過的書,都要裝在肚子裏,如果把書裝在皮箱裏,大水一來,書被流走了,學問又在那裏呢?

慎獨

文:淨德

雪公教大家要慎獨,而名利之念尤應注意,上焉者為名,下焉者為利。一切病源皆由好名而起,求名則不得往生。君子所以坦蕩蕩,乃不貪名圖利,便坦蕩自得。小人患得患失,瞞心昧己,終日不安。

真心誠意

文:淨毅

雪公不斷以真心誠意來誨示修行人,老人家說:


禮佛供養在於心誠,誠則蘋蘩蘊藻之菜,潢汙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誠鐘鼎玉帛,珍錯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

如何推行念佛會

有蓮友問雪老師,要具有怎樣的德能去推行念佛會呢?

雪公雲:言語動人,不如以身作則。首先在求學上,要一心念佛,精密研教。在工作上,要身先眾作,眾止後止,應作即作,莫待明天。在待人上,一切容忍,自謙贊他,體恤慰問,平等遇到,不念舊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恆,方能生效。

能夠如此,何事不會成功?

站住人格

文:庸德

雪公對青年學子最為護愛,指望甚是殷切,民國五十年左右有數十位參加大專佛學講座青年,時相聚會共修念佛。雪公得知甚為歡喜讚歎,並為取名青蓮念佛班,從此經常開示勉勵。民國六十九年三月三日,雪公特別為這些散居各地的昔日青年,講解論語中: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的意義,說這就是中國文化,可令天下國家皆得公安。並再三強調,孔子思想,是世間法最高的目標。

雪公又繼續說:佛法雲:人身難得,所以必先成了人,才能學佛、成佛,成佛必須先得人身。中國文化以為根本,這與佛法不相違背。汝今學佛,若人格保不住,如何學佛?

咱今在此乃是風雨飄搖,若臺灣不存,則是天欲滅道德仁義,天欲滅中國文化,是天之將喪斯文也。

汝既是一個人,人方能學佛成佛,如果將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忘了,則汝亦不可能學佛成佛。佛法亦有次第,以人乘為根本。人天基礎未打好,乃是空中樓閣。今奉勸諸位學佛,要以人格作基礎。中國以前學佛成功者,皆是真正讀書人,早有中國文化基礎。

汝等說話做事,只要於公家有妨害的,千萬勿幹。今日之下,若佛教興盛,對國家亦有好處,因佛家有戒律,以前法師在叢林,一舉一動,吃飯穿衣,都有規矩。屋裏幾百人吃飯,一點聲音都沒有。所以住廟裏住三兩天,亦可變化氣質。

吾等學佛最大目的是了生死,有學問發大心者,可學大乘,一切犧牲自己利益眾生,辦一切事皆為令眾生得好處。如華嚴經回向品所說。若能力不夠,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信因果,老實念佛,亦能了生死。

學佛交朋友,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看那個不守戒律的則敬而遠之,否則日久薰習,隨之學壞矣!咱就算沒職業,也要保住人格,賣土豆、要飯都可以,武訓乞丐都成功。因此不論錢有多少,學問如何,有人格即是善知識。

餘之功課,無論多忙,必定要做。汝今學佛眼前求消災免難,將來則須求得一結果,若眼前不能消災免難,將來不得往生,則是一場胡鬧。

多言傷人

文:芹生

雪公言:古人有言:多言傷人說好話說多了,好話也傷人。所以言多必失。佛家言沉默,孔子也言:敏于事,慎於言口為禍福之門,是出大毛病處啊!

人必自侮而後人悔之

雪公說:你們讀歷史,舉凡國家要滅亡,都是內部先出問題,先壞在自己身上。唐太宗,他那麼能,也是亡在內部。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一個團體或國家的興衰存亡,都是如是發展衍生的。因此 雪公當年為弟子們講歷史,講到楚漢相爭鴻門宴,樊噲帶劍擁盾入,嗔目視羽,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之神情姿態時,便感慨道:國之將興,連販夫走卒都有帝王氣象。

省其心察諸行

雪公雲:眾生有身,抬手舉足,無不是罪。省其心,察諸行,無可慚愧時,便是消業的消息。

吃虧即是佔便宜

雪公雲:我實在有特別的經驗。我渾身是瘡疤,一生吃了不少虧,但到後來卻佔便宜了。我學佛這幾年,那一條害過人?我有叫你們害人去嗎?我不只一次遇到極困苦之事,到時都化險為夷,這是天理人生啊!你們都是有用之才,只是受的教育不行。而人人果能都如法,也就用不著聖賢了。凡有自己懂,別人不懂處,此時要多加諒解,世間不懂禮的人太多了,總要加以原諒!

一天不死一天干

文:司晨

公太老師在七十四年明倫美術班結業典禮的時候,告訴結業的同學們說:學習是沒有畢業的,永遠不畢業,活到老,幹到老,一天不死,一天干。沒有休息的。公太老師就是這樣用各種的語氣,來做為學生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心中有了歇止的念頭,學問、道業都將停滯不前,而有所退轉。

要用好的給大家吃

文:弘超

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遊行,蓮社都會準備一、二千份便當與蓮友結緣,而老恩師必定會參加遊行,除了看遊行隊伍並勉勵蓮友外,都會到終點站,關心的垂詢:今天的便當有什麼菜?因為末學忝為便當組,趕快打開一個請老人家過目,老恩師總會說:好!’‘要用好的給大家吃,才笑咪咪地招呼大家,然後離去。

今年佛誕節後二日,正是 老恩師生西三周年紀念日,想起老人家平日對每一位蓮友的關懷,希望大家吃得好,吃得衛生。這就是老恩師慈悲的心懷。要拿最好的給眾生,也是儒家素來對人要厚道的仁心。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嗔癡

文:德因

雪公雲:修行離開戒、定、慧,當生不能成就。淨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定。如果修淨土宗不守戒,也不入定,將來怎麼成就?雪公一生弘揚西方淨土念佛法門,而不時勉勸大眾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帶業往生 乘願再來

文:慧願

雪公雲:淨土宗是大乘法呢?還是小乘法?小乘是光管自己,自己成功了,就不管別人,成就的局面小,羅漢、緣覺就是小乘。淨土宗為大乘法。大乘法有大乘的條件,什麼條件?大乘法必得廣度眾生,因此淨土宗有兩句話,大家必得記住,即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帶業往生,不叫證果,叫往生。乘願再來,是說得有一個願力,永遠回來度眾生。我在此也只是當錄音帶,談不上度眾生,自己還是一團糊塗,什麼也不懂得,如何度眾生?若是往生西方以後,到那裏斷惑、開智慧,再回來,才是乘願再來,才能永遠度眾生。這是大乘了吧!

念佛有祝禱歸依 加被救度之意

文:富枝

雪公恩師曾雲: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有祝禱、歸依,求佛加被我,求佛救度我之心。存至誠恭敬的心理念佛,必定靈驗。

去繩捆索綁

文:富枝

雪公恩師又曾雲:世間一切物,皆是累贅,皆是繩捆索綁,無一物真實寶貴。凡夫看不開,捨不得,放不下,因此身心受累,不得解脫。行菩薩道,度化眾生,佈施第一,無論何物,一概捨得佈施。即是去累贅,去繩捆索綁,去塵沙惑,才無牽掛,臨終心無掛牽,才能解脫。

沒有壞學生

文:安素

雪公說:我的學生沒有壞學生,凡是不聽我教誨,變了質的,就不是我的學生。每當耳畔響起 雪公殷殷的叮嚀,就深恐自己的言行,沾汙了 雪公恩師的令名。

做人應有血性

文:淨清

有一次錢地之老師拜訪雪公,老師談及他個人在抗戰時之熱血表現後,雪公隨即轉謂旁弟子說:記住,人要有血性才能成功,要沒血性,連做賊亦不成。末學聽後深感之。

強哉矯

文:頑石

有一年臘八, 師要同學們各作一首詩。 師在寒夜中駕臨蓮社為我們講評。末學作了一首律詩呈交上去。

師評曰:你很用心。可是有一層很要緊。我跟你說,年輕人不可有衰喪氣。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至死不變強哉矯。越是困難,越要振作。師的當頭棒喝,令末學此生難忘。

今 師已往生,要再與 師共聚一室聽經論道,已不能再得。但 師卻已用他的一生為強哉矯做了最佳的詮釋,留下了最好的典範。緬懷 師恩,但覺 師那慈祥而莊嚴的音聲仍縈於耳際,聲聲叩入心扉;而當時情景,亦猶在目。

從小地方規矩起

文:智安

雪公教導弟子說:你的飲食起居都亂,你的心能定嗎?你念佛能一心嗎?大家平素要訓練自己物有定位,一張紙放在那裏,都要有個定處,從小地方規矩起,念佛才能得到一心。

君子儒

文:智安

雪公說:小人儒不為利,只為名留後世。

君子儒為了道,注重正心修身。

為誰辛苦為誰忙

文:韋中

每次 雪公講經授課,弟子們均深為不忍,覺得老人家太辛苦了。 雪公雲:我站著講辛苦得死!不辛苦也得死!只要你們大家後來都成了佛,那我也就很高興了。

專念佛號

文:茂原

後學第一次拜見 雪老師談話錄:

師:汝學佛幾年了?看了什麼經?專念佛號嗎?

答:吾專念地藏菩薩聖號兼念觀音菩薩聖號。

師:汝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念了一切。

答:吾已誦過很多遍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很久了,一下子改過來,恐不太習慣。

師:汝可專念彌陀聖號,兼念地藏菩薩,專念的可以增加,兼念的不必增加,後來漸漸的就會專念阿彌陀佛了。汝念阿彌陀佛,地藏菩薩也會高興,地藏經也勸人念佛的。

汝應專持彌陀洪名,不可參雜或兼修,否則臨命終時用不上來。譬如兩軍打仗,敵人來了,武器這麼多,不知拿那一件好,一猶豫就完了。

師:汝早晚課做了嗎?

答:做了,但做的不好。

師:汝怎麼做課?

答:吾念往生咒一百多遍,打算以後念至千遍。

師:不必!不必!汝專念佛號就可以,有時間的話,功課可以這麼做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或七遍,再專持彌陀聖號。

問:汝看了那些經?

答:〈吾看了……經〉。

問:看佛書不可雜。最初可看淨土三經,徹底看。阿彌陀經可看彌陀要解講義〈圓瑛法師著〉,多看幾次。再看行願品與勢至圓通章,淨土五經研究了,再有餘暇可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注〉,若想弘法,應看之書以後有機會再說。

中國人應讀中國歷史

文:永芳

在 雪公恩師座下,最被感動的一句話是凡是中國人都要讀中國的歷史,這句話充分表現出民族意識,而且若能照著去做,收穫會很大,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讀歷史可以明白興亡得失的道理,可以瞭解中國人特有的忠義精神,可以增加許多膽識和經驗,眼光會看得更遠,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會看得更清楚、更透澈,自然也更有使命感。身為中國人,能不讀歷史嗎?

言必行

文:靜舉

記得前年,曾與中原慧智社學長一同拜見 雪公恩師。 師曰:凡事,說了一定要做,做到了才可說這句話一直深印在心,尤其身為 雪公弟子,怎能不謹言慎行呢?

時時回回

文:美津

某日,侍 師于車座內,停駛於慈光圖書館前,勝陽兄入內辦事。當時,有一女學生,從館內走出,忽見雪公坐于車內,便從手提袋裏,取出鋁鉑包裝之牛奶一瓶,虔誠供老師,雪公慈祥接受後,轉問後學女生何名?後學答:不知也。不久,勝陽兄回到車內,雪公再追問他:那女生是誰?答:林XX雪公點頭說:好!回去再給她回向。原來,老人家再三追問女生姓名,是要將那包牛奶帶回家供佛,並回向給那位虔誠的女生。 雪老師平素凡有可用、可食之物,無不先供佛回向後再使用,即便是一小包的牛奶,亦複如是,此即老人平日所教時時回向也。

贈言

文:淨宏

民國七十年暑期的明倫講座,第一次在 雪公恩師座下,親沐法雨。記得老恩師在結業典禮上,以三句話贈別與會同學。第一、遠離鬥諍;第二、謙恭去慢;第三、去疑生信。這三句話實在是處於當前時局,處世修學的三件法寶。

立定腳跟

文:蓮平

雪公雲:人人均念念不停留,起念即隨緣。佛亦起念隨緣,而佛所隨皆菩提緣,吾人則隨煩惱緣,此怎行?汝等須記住:立定腳跟,則社會有汝之地位,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汝之地位。

時時隨喜

文:聖揚

雪公每天亦看報紙,以知天下之事,每當看到報上載有好事,則高興萬分,隨口讚歎。見有壞事,就哀聲歎氣,表示遺憾。他講經時勸大家要時時隨喜;講論語時則勉勵學生要恥獨為君子。由此可略窺 雪公平素之存心。

不強人所難

文:和光

老師在台中,創設有不少慈善機構,這些機構均須有人加以發心護持,始能推動。但雪公向不強人所難,勉強某人發心。老人家凡事均率先身教,犧牲奉獻,施財、施法。於是大家深受感召,善芽發冒,就這樣形成一股道義結合,人人樂於行善。

火中蓮

文:淨持

初學佛,佛在眼前,總是急切地想要擺脫火宅,對於俗務,極為不耐;於是,從臺北來到台中,以為台中是個清涼池,應當更有利於修行。沒想到,尋獲教職,依然是煩心事多,工作壓力不減於前想起追隨老人的時日無多,為何偏向這些無干的塵緣裏廝混?便興起辭職專修的念頭。某日,傍晚時分,也是接近學期尾聲時,筆者乃叩門求謁,稟告自己的想法。老人在聽完傾訴之後,只道聲:孩子!你知不知道有所謂的火中蓮筆者當下心中一震,以為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話,不容再問,便只向前一拜,帶著深思的神情告退。出來時,天色已暗,卻見遠近燈火輝煌。而今,每逢困境,便想起這句火中蓮,而不敢妄生退卻之意原來清涼也者,不在職務清閒,乃在師友提攜。

不發脾氣

文:敬德

雪公雲:好學而能有結果,首為不發脾氣,儒家懲忿窒欲,佛家戒嗔心,嗔乃根本煩惱,如起嗔心,火燒功德林,修道決不成功。

通達人情事故

文:海珊

數年前,後學課業告一段落,準備踏入社會工作時,曾前去請示 雪公老恩師,今後立身處事,應注意那些事項?

老恩師言道:在社會上,要注意不要跟人家不一樣,要內佛外儒通達人情事故。

在 雪公走後這兩周年,每憶師訓,總是無限追思。

遠離名利

文:弘安

雪公叮嚀弟子:你們不能藉佛法開佛店,貪名圖利。儒家之書言,有上士、中士、下士。下士求名,中士隱名,上士逃名。凡是沾上名利,道就減損。然而農、工、商、法、醫,自食其力者,不算為貪。

貪則近貧

文:淨毅

雪公雲:貪是愛的極點,凡事到了極處,就生變化,好比大寒之後,即是立春,大暑之後,便是立秋。人一沾上貪字,離倒楣便不遠了,貪則近貧,中國歷代皇朝,除堯舜讓位外,夏朝以後,均不得好結果。

隨緣消業

文:智安

雪公老師說:人沒有不是帶業而來的,沒有一位是不造業的,所以不免長病。孔聖人尚且長病,何況凡夫!一般人長病就怨天尤人。我們念佛令三業清淨,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罪業如果未消,仍是要長病。如果罪業消了,病就會好。

一點也沒用

文:安素

今人之毛病,不求種因,但希得果。 雪公曾雲:念佛不如法,如空中寫字一點也沒用。(點乃雙關語)

一諾千金

文:芹生

雪公老師說:凡事萬別逞能,要辦的事情先計畫好,一旦答應人家的事就得辦,並且要辦得有始有終,這就要靠毅力了。我年輕時,就有這脾氣,即使碰破頭,也得幹下去,務必把事情給解決了。

碰釘子

文:淨廬

雪公雲:大家要學禮,學察言觀色,你們讀書為著要能開悟。在這世間,處處會碰釘子,吃虧都能長學問,好漢吃了虧不退,碰了多少釘子,還是往前幹。不是人才一碰釘子就不幹了,要知道即使你不碰釘子,上了棺材還是要碰釘子的。碰釘子是要碰到死〈入殮〉的啊!所以大家要通達人情事故。

給人家高興

文:張慶祝

早年跟著 雪公老師學辦事,有一次老師請進蘭師姐和本人到某蓮友家中幫忙,當時本人一聽到是到某蓮友府中,便向老師說:

老師!我們不要去,那位蓮友對我們不好!

雪公沉吟半響然後說:為什麼不給人家高興呢?

給人家高興?── 老人家常常就是這樣,用最簡單易懂的詞句,告訴了我這頑冥的眾生,原來學菩薩道就是要忍辱,就是要不念舊惡,就是要佈施歡喜啊!

每下一筆

文:江逸子

本人好丹青,每有作品,常向 雪公老師請益,老人雖不寫畫,然每一指點,都要言而中肯,某次,告訴本人說:

逸子啊!每下一筆,都是想到,這是要藏諸後世,留傳千古的啊!

如今每一執筆,思及老人家以存心’‘器量,給本人殷切的勉勵,總無限感恩與緬懷!

燈燈相傳 綿延不盡

文:簡智果

記得十多年前,有一次在台中蓮社,舉辦大專佛學講座的惜別會上, 雪公老師也在座,晚會的最後一個節目是無盡燈。節目主持人發給每個人一根蠟燭,然後把會場的電燈熄掉。

在一片漆黑之中, 雪公老師點燃了手中的蠟燭,接著其他的師長,拿蠟燭向老師引火,接著,同學們再向師長引火,點亮自己手中的蠟燭,就這樣你傳給我,我傳給他,他又傳給別人,一傳二,二傳四,四傳八,八傳十六……一會兒工夫,整個會場一二百人手中的蠟燭,全都亮了起來。

這時, 雪公老師說話了,老人家說:一盞燭光,雖然很微弱,都能夠點亮幾百盞蠟燭,把黑暗的會場,照耀得如同白晝一樣的光亮。諸位同學,我們從佛經、從中國書當中,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就好像我們從佛陀孔夫子那裏點亮了自己心中的蠟燭一樣,我們還要把這些佛法與優良的中華文化告訴別人,也點亮了別人心中的蠟燭。這樣子,大家就不會在黑暗中摸索,在五濁惡世中迷失了方向。

每當教師節的時候,我們會特別感念自已的師長,而如何來表示對師長最高的敬意與感恩呢?就是把心中已點燃的光亮,不斷的傳遞下去,讓它燈燈相傳,綿延不盡。相信這是做老師的,最感到安慰與快樂的事了。

接受眾生的考驗

文:蘇愛

雪公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講了將近二十年的華嚴經,華嚴經上講到菩薩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階位,當時便去問 雪公老師:

老師啊!為什麼做菩薩,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和階位,才能成佛呢?

因為菩薩要接受眾生的考驗啊!老師回答。

雪公往生了,每當個人遇到逆境時,便想起菩薩要接受眾生考驗這句話,它會使我興起悲心,煩惱頓消。

事忙先上帳

文:淨德

雪公言道:從前生意人,每天招呼生意,非常忙碌,但是心中一定把握著二條規矩,即是事忙先上帳動物歸原。再怎麼忙,也要把帳目記清楚。動過的物品,一定要歸回原處。生意人尚且如此,汝等讀書人,怎能不如此呢?

眾生啊

文:莊貴

民國四十年左右, 雪公初來臺灣,老人家一面施醫一面弘法。當時本人因膝下無兒無女,聽經聞法十分自由方便。後因舍妹產下一女嬰,擬送人領養,正好送給本人,當時曾抱此女嬰請雪公看病,並稟告老人家想收為養女之事。

老師聞罷,一句話也不說,只是搖搖頭,歎了口長氣道:眾生啊!

三四十年後的今天,吾老女亡,非但養兒無法防老,還要撫養女兒二位遺孤。想想自己,若非愚癡至極的眾生,今日何以至此!

淨土宗的特別處

文:芹生

雪公言道:淨土宗的特別處,是先離輪回而後才證果。沒有證果就先離六道輪回,這個誰也不信啊!所以是難信之法。

將相和

文:淨毅

雪公雲: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團體,要上下一心,和睦相處才會興盛。歷史上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二位如果將相不合,趙國就會遭到外侮。學佛的,三賢十聖尚且忍中行,我下世後,大家無論如何只有字。

不耍大派頭

文:任弘

雪公常交代辦事同修:大家默默的幹,但求真心實意。不耍大派頭,不作虛場面,受人之托,得忠人之事。凡事不要急急忙忙,要冷靜。不要讓道場變質。

何謂善惡

文:願西

雪公言道:大家學佛,必須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人說善太多了,什麼才是善呢?惡太多了,什麼才是惡呢?學了佛就要守戒律,戒也很多,五戒是根本戒。凡是心一動,說話、舉心、辦事,都是為公,為大家,這樣就是善。完全私心滔滔,討人便宜,這就是惡。最大的惡貪、嗔、癡,是根本煩惱,貪心,發脾氣,愚癡不信因果,都會害人。大家記住這點,就幫助了善根。

放下

文:弘廣

老師,某人對不起我!有弟子向 雪公訴苦。

對得起又有何用?他愈對不起你,你就愈遠離他,少為他操心。念佛須將眼前的名利是非,統統放下,放下心裏就乾淨,心裏乾淨,才可以與阿彌陀佛感應啊!

怕吃苦之人

文:張慶祝

學人親近 雪公恩師將近四十年,四十年來,老人家在台中施醫濟貧,講經說法,興辦慈善事業,造福無數的眾生,功德很大,但所受的委屈也多,每當逆境來時,老人家是愈挫愈勇,從不退轉菩提心,反而提振弟子們說:我什麼都不怕,就怕肯吃苦的人。

肯吃苦的人,有什麼好怕?其實這是一句反顯的話,老人家對肯吃苦、肯犧牲的蓮友,總是愛惜有加,多方體恤,並慈語道:好好幹,自有你的功德。

獨立

文:弘超

十六年前大學即將畢業,想到就要離開 恩師去服兵役,不知何時才能再聞師訓,心中實在難過非常。往後該怎麼做人處事?如何學佛念佛?對於人生應何去何從?真是千頭萬緒、彷徨無依,於是請示老人家,懇請為中區大專佛學社團即將畢業的同學開示,老恩師一口氣答應,當下約了時間、地點在老蓮社小講堂。

期盼著,這一天終於來到,晚上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小雨來了,心想下雨天老人家怎麼來?就帶著傘,趕到正氣街去接老師,走啊走的,在合作街和信義街交叉口,忽見一長者撐著傘,慢慢地走過來,連忙往前一看,那不就是老師嗎?趕緊走向前叫著說:老師,您老人家怎麼沒坐車來呢?只見老師笑著:下著雨,慢慢走也是一樣。’‘老師我們叫部車坐師雲:不用了,走一下就到了愚鈍的我,想到有事弟子服其勞,就上前搶著老師的傘想要代勞,只見老師力大手快閃開說著,我自己撐也是一樣,再走幾步,愈想愈不對,怎麼辦呢?於是再鼓足勇氣,要再幫老師撐傘,並說:還是學生撐傘?!只見老師笑笑說:自己撐就是學著獨立啊!要獨立啊!當下忽然悟開了,這不是老師用身教教我,一切都要獨立,不能依賴他人。

如今 恩師已往生二周年,自省不僅沒獨立,反而像個無依的孤兒,一直長不大。長此懈怠,必定墮落,將何以報師恩?老師啊!學生真是沒福氣,請您再用教鞭打我幾下好嗎

千心萬心如何往生

文:志了

雪公雲:說話要有次序,不可語無倫次。說話如喪考妣,辦事就沒次序。吾沒什麼學問,但衣、食、住、行、大小便都有規矩,有了次序就行。你往西方,要求一心,千心萬心如何往生?

不要名利

文:智安

雪公老師曾說:千病、萬病,都從好名利而起。上焉者為名,下焉者為利。蓮池大師千里迢迢去請法,得到不要名利的句子,就信受奉行,一輩子不為名利。聖人不但不要好名,而且還不怕惡名。提婆達多成天罵佛,結果就像是仰面唾天。名利鉤著你,就不能往生西方。

不畏受苦

文:智安

雪公老師說:不受苦,就學出東西來麼?我自三十歲就屏氣,吹笛子時,氣都吹入笛子眼中;冷天吹笛都結冰柱,一友人拉胡琴,家中老人不答應,就用鐵絲紮著胡琴練習,聲音不會太響。後來去掉鐵絲,弦聲不得了。朱洪武夜夢五經,乃是夜裏偷偷看經書。怕人笑話,所以夜裏看。可見,不受苦,所學就不容易成就。

雪公的治學態度

文:學地

雪公老師做學問,一向非常嚴謹,所謂一字一句都有來歷。有不知道的,決不無知妄作。年青的時候,是這樣絲毫不苟。到了晚年,也是這樣用心。對世間法是如此,對佛法也是如此。揆其原因,最主要的,也許就是來自一種在中國文化深厚薰陶之下的良心驅策起碼的,不能叫人家受害。這不為什麼,只是為了分內就該這麼做。在佛家來說,這是不背因果,最值得我們欽仰與學習。

一心不亂

文:無得

雪公往生竟已二周年了,這一段日子裏的哀思,我將永生難忘。

案上供奉的恩師法相慈容依舊,錄音帶裏的法音也依稀可聞,但是恩師已走,這是事實,而這個事實卻令人難以承受。兩年來每一瞻及恩師的慈容,胸中立即興起了無盡的懷念,老師的恩德何其浩大,如今要追述,卻又不知從何落筆,唯就第二期論語班求學時的一件事,略作敍述以為追念。

論語班從七十一年九月至七十四年六月為期三年,到了後半期,老師法體已屢示欠安,但大家似乎並無警惕。在這期間,老師經常提示大家:學問貴在自己求。我因為對書法稍有偏好,當時就鼓起了勇氣,祈請論語班李班長和鄭師兄代為引見。終於在一個晴朗的午後,首次拜謁老師,請示有關書法方面的幾個問題。承蒙老師慈悲開示如下:

第一、初學書法須注意兩個要領,一是間架,一是筆法。若天資好的,可以兩者同時並進;若資質平常者,可以先求間架,再練筆法。

第二、始臨摹時,先取好的碑帖版本,選出若干字,便專注臨摹此數字,持續練習莫要間斷,半年內不可更換,等這幾字練成後始可換字。

老師所指示的第一點,正是循序漸進,學不躐等的重要法則;第二點乃是專精純熟,臻于成功的不二法門,更是磨練浮躁心、不安份心、好高騖遠心的最佳藥方。猶記得後來每一回呈上習作請老師賜正的時候,老師都會問道:字換了沒有?並一再囑咐:可別換喔!由此乃見老師的用心。這個秘方日後我皆奉行不渝。

當天在老師的客堂裏,臨別前我還唐突的請示恩師:學書法會不會影響學佛呢?老師卻不假思索的答道:寫書法就是一心不亂!語氣直接了當。我當下似懂非懂,卻不敢再多叨擾,就起身頂禮告辭了。一路上直繞著這句話思索著,當時雖體會不深,但是這句話卻在往後的日子裏,不停地給我啟發著。

原來老師訓示我們的,不只是在出世法的念佛工夫上要求一心不亂,更要在世間法一切學與術方面,也做到一心不亂。換言之,只要在任何一種學術上能夠一心不亂,即道在其中矣!猶記得在另一個偶然的場合裏,老師也曾說過:世間任何事物,不怎麼能成功?’‘應就是專一不二,心無旁騖的意思。走筆至此,不禁要自問,這種工夫,我曾有多少?

老師走了,臨終時殷切叮嚀大家的,仍舊是這句一心不亂,噫!這句話正是我們世出世法的最高準則啊!

佛佛願力不同

文:弘安

雪公雲:佛佛願力不同,如釋迦牟尼佛之願力,專向娑婆苦世度眾。地藏王菩薩則專向地獄度眾。觀世音菩薩則智多方便普門救苦。阿彌陀佛之本願則是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晨間之課

雪公雲:簷溜穿石,要在恒久,晨間之課,關幹一日薰習,不可疏忽,同修等宜早起半點鐘去作。

吉祥語

雪公雲: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語最為吉祥,相逢稱誦,祝福之意,且使對方一曆耳根,八識田中得到佛種。

下愚與上智

雪公雲:古人說:下愚的人,遭了逆境,他是怨天尤人,不知懺悔,他既受了惡果,他還接著造惡因,所以是禍上加禍;上智的人,處了順境,他明白福是由善來的,他是更加作善,福果中又種了善因,所以他是福上增福。”’

行菩薩道的標準

(一)嚴守戒律,充實內德,具足威儀,莊嚴外表。

(二)定有日課,按時精修。

(三)勤研經典及一切文藝,使世出世法,通達豐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斷;名聞利養的心,抑制使滅。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齒流利,具有辯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樂犧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認識環境,言行契機,隨時注意選拔人才,加強佛教實力。

(十)身體磨煉健強,使能負擔辛苦。

雪公雲:現在已經受了菩薩戒,要想作維摩大居士,那就不能怕當菩薩苦了。既當菩薩,也就不能嫌前十條的事情麻煩了。不然的話,四願、四等、四攝、六度等,就根本不能作,這不就成了一個虛銜菩薩嗎?……假若只圖坐在家裏安閒,不向前頭舉的十條事上去承當,少許的勞,也不肯吃,上求下化四字,菩提薩埵之義,安在那裏?所以說既作菩薩,就不可畏怕困難,止住不進。

佛前發願

雪公早年一來臺灣,即以志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勸眾生念佛為自行化他之悲願。

其間或有法師大德前來弘法,言及他種修法, 雪公惟恐蓮友混淆雜修,腳踏兩條船,每每要弟子到佛前跪著發願:

廣學大藏教,不改彌陀行。

因此台中蓮友,均能深信持名,臨終往生者不計其數。雪公度眾之苦心,由此可略窺一二。

誦戒

雪公雲:佛家守戒,除五戒外有比丘戒、菩薩戒,五戒另有少分、多分、滿分。只要比丘戒、菩薩戒,均得半月誦。無論幹什麼事,都有頭無尾,即是無恒,無恒便萬事不成功,如果不誦,受戒的人則白受了,一舉一動則妄作非為,任何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戒白受了,受了戒不守,則多一層妄語與慢法。

禮不妄說人

雪公雲:禮是恭敬對方,謙恭自己。不妄說人,是不叫人見面喜歡。中國人見面恭恭敬敬,眼往那裏看是虛敬,嬉皮笑臉是不恭敬。我講演術中有講,一上臺就笑,諂媚於人。大不恭敬,此乃學洋人。看那閱兵,軍官甲胄在身,不能行禮有凜然不可犯之勢。

跪著求來與送出

雪公雲:我學佛是跪著求來的。而今弘法也是跪著送出去。雪公來台,三十多年間,常年挑燈講經授課,諄諄善誘蓮友弟子,切莫虛度一生。以八、九十歲之高齡,如此辛苦,真是跪著哀求眾生:大家要往好處走啊!

國無諫臣必亡

雪公雲:人不讀書,即如草木之人。讀了書,未必讀得很通。讀通做到了,則為賢人。成聖很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到聖人境界,還是有過錯。有過錯自己不知道,要知道早改了。君子以下,不改。有過而改,乃不得了之人物。堯、舜就怕自己有過錯,門口掛鐘鼓等器物,讓人來敲捶提醒。禹王亦然。現代人,說其有過,就恨。國家無諫臣,國必亡。人無諫友則敗,三武未滅法仍滅僧。

不好狎

雪公雲:不論多麼親近之好友,當中必得有一段距離,此很要緊。兩情相同,總有幾分差距。

公言言義

雪公言:在公共場合,說話得講合乎道理之話。一開口,就有人聽,因此說出口就要讓人得好處。大眾之下,綺語,譭謗之語,均不可言。

助念不應受人襯錢

雪公雲:在家專修,為了生死,不宜多事,外赴經懺,倘系親友,助念乃系義務,不應受人襯錢,錢不應受,強受捐出,亦是非法。

貪嗔癡與戒定慧

雪公雲:貪是對財色名食,心生貪愛。嗔是不如意事,大發脾氣。癡是對正道真理,不能瞭解。這樣就是昏迷之人,昏迷人做事就錯誤,一定招來惡果,受苦無窮。戒是佛法之戒律,禁止造惡,最低須戒殺盜邪淫。定是心中練習安靜,一切事不要衝動,要像止水一般。這得用一番工夫,才能做到。慧是明白事理,絲毫不錯。這得多聽佛法,多求心靜,才能得到。貪嗔癡是三種害人之病,戒定慧是治貪嗔癡之三種良藥。

著魔

雪公:道乃我心,魔亦我心,起妄即魔,顯真即道。明理即道,昧理即魔,為順逆所動即魔,不為順逆所動即道。精進即道,退轉即魔。是道魔皆在於心,不關外來。卻魔之法,即一心不亂是。

珍惜中華文化

文:三學

雪公雲:元、清兩朝入主中國,拋棄自己的文化,都改念孔聖人的書,接受中國文化。韓國、日本也教中國字,日本注解論語的人尤其多,現在日本人也來跟我們比賽毛筆字,到今天,我們還不知道中文字是從那邊寫起,吵鬧不休,沒個定見,真令人慚愧!

宋儒的毛病

雪公雲:宋儒注經,講得再好,也有大過錯,因為宋儒除了注經之外,首開罵人之端,例如孔子說子路野哉!由也。老師可以這樣說學生,但是宋儒也罵子路是野哉!樊遲想學稼,孔子說是小人哉!樊須也宋儒也罵樊遲是小人,這如何可以?

宋儒尚有一樣大毛病,古書看不懂的地方就妄加更改,像大學一書,就被宋儒改了。

富貴貧賤

雪公雲:作善降之百祥,作善是富貴之因,未作善而來了吉祥事,這種好事我不要。作惡降之百殃,作惡是貧苦之因,若沒有作過惡事,卻得貧賤,君子看作是天命使然,不會擺脫除去,反而是安心接受。以佛家的道理來說,這是宿世的因果。有人一生作善而家遭不幸,例如孔子是聖人,他的兒子伯魚卻早他而死;堯和舜都是聖王,卻生了不肖的兒子,這是什麼道理呢?大家可以思之!思之!

儒佛並存

雪公雲:講儒經,經文以外的東西少談,就著經文說便可以了。有時依佛學的道理來解釋,容易讓人聽懂,但是難免羼雜,所以解釋儒經時,仍不以佛學解釋為妥。佛學主出世,儒學主入世,二者若是互相批評,就如同賣藥的與賣棺材的相互叫駡一樣,其實這兩種行業都不能少,可以並存。

淨念相繼

雪公雲:我為何要講《論語》呢?因為大家學佛未道地。要想成佛全在人身,以人之身學佛也得天上天下七番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要成佛,還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不論是七番生死,或是三祇修福慧,皆難啊!所以才教大家帶業往生的功夫,大家能辦到淨念相繼了嗎?現在執名號有一小時的淨念相繼就不錯了,平常若不練習淨念相繼,到了打佛七時,見思惑出來鬧,要如何一心?佛七期間念佛不能得一心,那要怨誰呢?

急風知勁草

雪公雲:人必得遇到富貴貧賤等事情,方能看出會不會違背仁,所謂:急風知勁草,國亂識忠臣。如曹操在治世是能臣,逢亂世就成了奸雄。人是慈是孝,無事時也不容易看出來,必得六親不和時方見是否真孝真慈。念佛也是如此,平素少說風涼話,臨終方知有功夫否。佛家講精進忍辱,儒家要百折不回,不論貧富貴賤,是順境或是逆境,總不離仁,既使做不到也要殉道,身雖死而心不死,如文天祥之視富貴如敝屣,寧死不屈。為人若無志氣、無骨氣,真枉為人。

自家人亂

雪公雲:佛法在今日是末法時期,連相似法也沒有,比三武滅法時還亂,那時候以講經來破壞佛法的例子很少,今日則是學佛者自己破壞佛法。外人壞不了佛法,皆是人自侮而後人侮之。所以自古以來,皆是自家亂,才引來許多倒楣事。

按類論過

雪公雲:看人的過錯,要依類別來論,如泥水工不能怪他做不好衣服,因為行業不同類,若泥水工蓋不好房子,就可以責怪了。論人的過失時,又須視其心力用得如何,若人用了十二分的心,盡了十二分的力,只因手藝笨拙,而辦錯了,則還未喪失良心。若有高明的能力,卻只盡了六七分心力,辦錯了,就是少了仁心的原故。

觀過知仁

雪公雲:親友有過錯,人多袒護,這是人之常情,若就公家而論,這是私情,親友有錯就是錯,不能結黨營私。但是,說別人家的壞話固然不對,說自己親友的壞話,也不能算對,所以有人偷羊,其子出來檢舉,有違父子天性,聖人不許。孔子要人學直率,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魯昭公辦錯事,人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孔子答:知禮。問的人以為孔子是結黨營私,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很高興,自己有錯,大家都知道。其實孔子的錯,是臣為君隱。人為了天性人情而犯了錯,從他犯的錯處,可知他是因仁厚之心而犯了錯。事情的對或錯,分寸之間極難決定,所以吾人求學期間,少發議論,所說多一知半解。

願不可改

雪公雲:孔子說士志於道的志,如佛學的發願,發了願就不能更改。司馬光很有原則,事情一經決定就不改變,蘇東坡常和他抬杠,也改變不了司馬光的心志,有人便戲稱他為司馬牛。吾人信佛所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所以發願修淨土法門,縱使有人來說極樂不妙,我們發的願也不可改,否則,今天發願,明天改,如腳踏兩條船,必不成功。

心安住在道

雪公雲:怎知有沒有立住?心若志在道上,外物就動搖不了,富貴、威武、貧賤都動搖不了。但是最難的還在於平常的事,像三餐吃粗食、穿粗布衣,自以為可恥,這就是虛榮之心,就是好名好利。名利和道恰好是相反的東西,有名利則道業必不成功。有些人認為人生就是享受,此種人更難和他論道,貪圖享受者,絕不會想去常寂光土。人生切莫貪名圖利,蓮池大師一生成功,全在辯融禪師告誡他的不要貪名圖利。講享受,應受則受,不該受則不受,原憲作官不肯領俸祿,孔子不許,要他把多餘的俸祿拿去接濟鄰里親戚。

讓之有餘

雪公雲:人皆不懂,似明不白,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才肯做,無利於己,一毛不拔,因為無好講卻不好懂,所以只好講。禮主敬,敬又在於讓,大小事一切依禮而行,皆是讓。堯讓王位給舜,舜也讓給禹,堯和舜就是禮讓治國。國尚可讓,何況其他小事?大家互相禮讓,就顯得富裕有餘,如果相爭不下,則什麼東西都覺得不夠分配,所以古人說:讓之有餘,爭之不足。以前人禮讓成了習慣,有同年做官的在一起,有人感慨:誰先作古?另一個人馬上答說:先生先請。平時讓慣了,才有這種趣事。

人格事業

雪公雲:俗話說:在家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孫與有榮焉。但是,孔子告誡弟子,一個人是否作官,有無地位,不值得憂愁,應該憂愁的是人格事業有否建樹了?若真能著書立說,也是不錯。如果一味鑽營功名,不到一年,所學盡去一半。所以古時的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多設在山中,書院院長稱作山長,以遠離世俗,能長養讀書人的浩然正氣。《論語》一書以仁義道德為根本,學此書別求虛名,總要仁義不離身,離了仁義,就是白學。

春秋之筆

雪公雲:孔子教人,是以春秋之筆口誅筆伐,他沒有政治權力,只能以一二字褒貶善惡。口誅筆伐的方式,在清朝還有它的效力,到了今日也還有力量。現在無論法律訂多少條、訂了多嚴,有人還是照常犯,貪污、做流氓太保都不在乎。但是,若稱讚他是一位君子,無論達官貴人,或是鄉間村民都會喜歡,若罵他是小人,人人皆受不了。

如何謙虛

雪公雲:學論語主要在學做人,學謙虛。不謙虛不行,因為吾人根本不中用,要打從心中真謙虛。如何才能真謙虛?若知世間學問無量無邊,眼光大開,學問自然大進,方知自己所懂的實在少之又少。以臺灣的植物為例,臺灣人也不能叫得出全部的名字,草木一項都叫不全,何況動物等其他的事物!能不謙虛嗎?

多多領教

雪公雲:吾遇事,何事該辦,何事不該辦,略知一二而已,並非每事都知合義與否,所以須多請教人,不論他是老人或是小孩。孔子是聖人,跟師襄學琴,也是以童子項橐為師,孔子無常師,老師很多,誰有能力就向他學。學問到了,遇見事情就知是否合義,學問不夠就要多向人領教。

義利之辨

雪公雲:君子一舉一動若在義上,就是一位義人。佈施是義,做小偷豈不是不義?不儘然,日據時代的臺灣廖添丁,一身武藝,專殺日本官,劫日本人的錢庫,以濟窮人,我曾作了一首名為廖添丁鄉農也日據臺灣後憤而棄業為遊俠專劫庫財散給貧眾日人無如之何的詩,辨明廖添丁雖是做賊,卻是義行,他劫財並非為了一己之私。小人為利,一舉一動先求自己夠本,自己有便宜好處,他才肯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私心滔滔的小人。其實對天下有利,于己也有利,小人體認不到!

九重泉下盡交期

雪公雲:每首樂曲演奏到最後要如抽絲,綿綿不斷,至盡頭還有尾聲,尾聲完後餘音梟梟,弦外有音。做人、說話、做事都要如此,對朋友也可依此法,朋友久而敬之,死後仍是朋友,所謂九重泉下盡交期,在九泉之下再敘。

待人以寬

雪公雲:世間上的每個人皆有地位,家中、出外,甚至夫妻之間本來就有上下的地位,地位雖有上下之別,卻是平等的。此平等並不像今人說的平等,現在有的人叫父親作大哥,父親叫兒子作老弟,美其名為父子乎等,實是邪說。日中則昃,月有圓缺,天然就是如此差別。凡是居上位、高位,對在下者,皆須從寬,入非聖賢,孰能無過?小過裝聾,大過糾正,若大小過皆管,管到傷和氣,就不勝其煩,反而不寬了。漢朝的劉寬一生不生氣,婢女翻倒羹湯,濺了劉寬一身,反而問她:手有否燙到?這就是居上以寬。

言行不離仁

雪公雲:仁者,從二人,凡事要體諒對方,不自私傷人。仁不在外,但言語動作可以表現內心的仁恕,言行不離仁,才是學仁之人。例如,說話時不只為我,不可傷人;做事為我,也要為他,而且不能只為張三,不為李四,對張三、李四都一律乎等。對好人,對壞人,也是如此。學佛後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的道理,人我應一律平等看待。

有道之人

雪公雲:吾等未有一人是有道者,人無道,家就無道,家無道,社會就無道,社會無道,天下怎會有道?道的根本,于人心,心正然後身正,心有道,身才算是有道之人。身有道,家、國、社會、天下自然有道。我們不懂,所以孔子說,附帶說,我們不必做到仁,做到恕就可以了,只要肯力行恕,就接近仁了。

擇鄰處

雪公雲:宅第不可隨意住,必須選擇,如孟母三遷就是擇宅而居。住在水肥公司、瓦斯公司旁邊,就妨害身體健康,住在風化街旁就妨害心理,所以這個字本來就有選擇的意思。自古即有千金置宅,萬金買鄰的觀念,買一幢千金的房子,房子好不算好,須看鄰居。若鄰居不好,房子雖只花了一千元買的,也是貴的,若鄰居都學仁,萬金買房也不算貴。住在不好的鄰居旁,家庭、子弟都不會學好,再後悔就來不及了。今人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會選擇,但是永久要住的房子,卻不會選擇,其是怪奇!

擇戲 擇友 擇偶

雪公雲:人人家庭都有電視機,電視節日也要選擇,不可看壞節目,十出電視劇有九出是演夫婦、兄弟、父子、母女吵嘴鬧家庭糾紛的戲,這些戲看了有害。在外交友也要選擇,觀友可以知人,無友不如己者,十個君子不抵一個小人,因為人往上進較難,往下流容易,交了惡友,對德性的上進有損。結婚擇偶更要慎擇,詩經關睢這首詩,強調擇偶要選其德,不愛其色。今人擇偶多選色,而且還選會跳舞,會打牌不規矩者。你們已婚的人好好齊家報國,未婚的要選德不選色,否則焉得智,學佛也得不到好處。

知人

雪公雲:不知人則寸步難行,和一個人交往要先認識清楚,在家庭中,夫婦之間若不瞭解,必整天吵嘴。三個人的商店,店主若不知人,即使三個人也領導不起來。自身待人寬厚,那是本身的長處,若不知人而誤用了壞人,那就槽了,即使佛在世也有感化不了的人,所以必須慎其始。從前替人介紹工作,介紹信上如寫著「品學兼優,老成諳練此人可用,若無字而錄用了,介紹者可以不負責任。

當機立斷

雪公雲:到機關做事,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貪贓枉法不好,到任後若看見長官貪枉,長官也想拉攏你,他心裏想天下人那有不好利的?會給你一點利益,這時,要不要接受?既然是部下,怎能不接受?接受了,又良心不安,如何是好?俗語說:財是糊塗蟲,賊怕第一次開了頭,久了就成習氣,必須當機立斷,一走了之,否則難免破家敗名。這還是世間的花報而已,果報更不堪設想,即使脫了陽間罪,也逃不了陰間罪。

留一條路

雪公雲:人各有其長,全長的是聖人,全短則成小人,大多數人是有長有短,所以要不以人廢言,不以言廢人,賢者鼓勵之,不肖者引誘他上好路。世間的人,未蓋棺論定前,能不變心的人極少,曹操不死,也未可斷其惡,他從北國接回故舊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孔子雲:吾未見剛者,得見有恆者,斯可矣。恒常不變的人太少了,如今天下無道久矣,往後對待人就要如此,惡者擯之,善者嘉之,留給人家一條自新之路。

天下父母疼小兒

雪公雲:父母健在時,吾人不能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都要體念父母的心情。因為天下父母疼小兒,父母時時關心孩子,即使孩子做的很好,父母也一樣掛念不下,所以見到孩子,就說:瘦了!瘦了!就是掛心的緣故。周文王視民如傷,以保護赤子的心愛他的人民,百姓有土有地,但是在文王的眼中,百姓也像殘缺受了傷,天下父母看待子女就是如此,但是兒女往往不懂父母這樣的心情。若瞭解父母這種感受,真有孝心,則做的事都對得起父母,不遠遊,到何處都向父母報告,隔天要到別處,臨行前也先稟告父母一聲。父母時刻都忘不了你,你要常常安慰老人家的心,別虧負父母。禮記上說,周文王本來可以活到百歲,在九十七歲時,七十幾歲的兒子周武王病了,文王牽掛兒子的身體,向上天祈求自己減壽借給武王,讓武王多活了三年。有些父母臨終之際,別人不在跟前不要緊,兒子若末趕回來,要人燉人參給他喝,以便延幾天壽,和兒子見了面,死也瞑目。父母到命終還掛念孩子啊!

報恩及時

雪公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是古來稀啊!兒子到了四十歲能出仕時,父母已是五、六十歲了,還有幾年可以讓你奉養?以前的人,每年一進臘月,不許說衰喪話,怕殘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傷。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時家裏窮,子路時常到百裏外背米回家奉養父母,後來作了大夫,每餐吃到三、五鼎豐盛的飯菜,就落淚不止。歐陽修在瀧岡阡表,提到他的父親在祭祀時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父母健在時,奉養一碗飯,勝過死後的五鼎祭品。趁父母還在,多盡一些孝,別說愛國家、愛社會的大話。若能幫助父母往生極樂,則是第一孝。瞞心昧己,以不義之財供養父母,是大不孝。家窮只能煮一碗豆子,燒一碗水,菽水承歡父母,可是能站住人格,也能揚名聲,顯父母。在外面若做不好,別人就會在背後,罵你三字經,污辱了父母。

言出必行

雪公雲:德國人做了再說,英國人說了就做,中國人說了不做。這本是自我警策的話,可是今人確實如此,這並不是跟孔子學的。孔子教人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今人說了不做是跟外國政客學的,政客競選,競必賄選,選上不履行諾言。中國向來有士農工商四民之別,士無恆產而有恒心為四民之首,商人為利是四民之末,但是商人童叟無欺,言無二價的誠信原則,令人贊佩,吾人知此更應自重。

有德必有鄰

雪公雲:德有善德和凶德二種,德者得也,習慣成自然就有所得。善德者必有志同道合來相為鄰,奸盜邪淫的凶德者也有同類相鄰。孔子的道在外行不通,孔子決不灰心,回到魯國著書立說,雖有孟孫、仲孫、叔孫三家大夫、陽貨、叔孫武叔等人的譭謗,可是孔子有三千弟子為鄰。世界不論如何壞,並非只有你一人好,餘無好人,別灰心,別發牢騷,吾人但做好事,縱使社會上有取笑,也一概不管。即使全世界都不好,天地佛菩薩也會來與你為鄰,只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就有恆河沙數的佛與你為鄰。若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世界,則與諸上善人為鄰。

一日思君十二時

雪公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醴是甜酒,人都喜歡酒,美酒更讓人喜愛。小人見面,一見如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以要天天見面。夫婦初結婚的一個月,一日思君十二時,叫蜜月,以後就不蜜了,接著是吵嘴,再來就是打架離婚。朋友若是小人之交,最後就是絕交。夫婦可分上、中、下三等,上者不同房,中者不同床,下者不同衾,今日之下,夫婦不上、不中、不下,何敬之有?有人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這是受了洋人小說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男女界限很嚴,夫婦貴在互敬,上床夫妻,下床君子,無敬則不知其可也。一日思君十二時若改用憶佛念佛,淨業就能成功。

送人菩提

雪公雲:學佛別惹人起煩惱,你自以為是做好事,卻令人起煩惱,使對方落了許多惡種子,以後受苦報,是誰使然?是你造的罪,是你挑動他的煩惱,你不會有報應嗎?由此可知,造的罪業無相,若有相,盡虛空不能容受。學佛要學仁者平等待人,不能絲毫損人,起心動念,要常思莫害人、莫妨人。若被挑起了煩惱,須以佛號壓伏住,否則學佛何用?不肯用這番功夫,到了做早課、晚課時,昏沉、掉舉、散亂通通來,卻怨佛不靈,那不是自欺嗎?


(以下錄自明倫采掇)

觀佛

台中蓮社改建後,除一樓大殿外,二樓佛堂,供有西方三聖,丈二金身。雪公言:因緣不可思議,同修們得閒就上二樓觀佛,的印象不如的深。此助吾等成就一心之力甚大。

身幫 口幫 存心幫

雪公言:修行人,除正修念佛觀佛外,尚有助修。不論從事任何行業,只要能幫人忙,就盡力幫忙,或以身幫,或以口幫,身口幫不了,也要存心幫。

重心

雪公言:求學行道,要把握住重心。重心者,原則也。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皆重心也。佛儒經典浩如煙海,倘以原則衡之,同修之行為舉止,自然有所依憑。

孝友治家

雪公言:勸父母學佛不從,乃自己德孝不足感動父母,何能聽信相勸?果有信佛真心,必有真行,應從本身省察,孝友治家。久而久之,誠能感人之心,身勸勝於言勸,父母自能轉變,菩提芽茂,孝道亦成矣。

念佛給誰聽

生:念佛要給誰聽?

雪公:佛法智悲雙運,自他兩度。求自度念佛給心聽,要度他念佛給六道聽。

朝聞道夕死可矣

雪公言:在家人之生活,全賴技能工作,貢獻社會,取得正當報酬,此乃自食其力,無傷廉隅。但生活不過長養身命而已,如於慧命疏忽,即是虛此一生,故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訓。是謀生之外,尚須求道,二者不離,乃為正常,求道無養生之源,而道不能求矣。至於富貴,乃是福報,只能聽其因果,不能強求,來不必讓,去不必爭,應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結果命終帶不去,罪孽緊隨之。

何謂智慧

雪公言:萬法了然而不迷,三諦圓融而能悟,謂之慧。難能而能,難行而行,精進不退,必證聖果,謂之智。

淺處講: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慧。自淨其意,知了生死,信願念佛,求生極樂,即是智。

門余大道

雪公言:念佛往生極樂,是佛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個特別方法,叫作門余大道。事雖簡單,理實深奧。只要相極樂實有,念佛即可去,便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再肯看破這個五濁惡世,發出真心來,意生到極樂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訣。既信且願意去,就依著方法,每天按時去實做功課,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訣。

遠離邪見

雪公雲:求法須離邪見,功成在乎專一。既歸佛門,當離外道。邪正混雜則法不真,法既雜亂,則念何能一?故同修等當收起可東可西之流蕩心,善備信願行三資糧,往生西方才有分也。

潔誠之心

雪公言:學佛求道,貴存潔誠之心,如釋尊行道之時,貧婦獻穢氈,童子供沙土,佛皆受之,與之種福。佛以王子之貴,何須此氈與土,許其誠也。我等平素供佛,果存此心,佛即鑒臨。

力避塵染

雪公言:凡夫之身,業重障深,終日為煩惱所牽。雖聞佛法,僅為因地學者,日常一切均應簡素,力避塵染,惟恐妨害道心。果地菩薩,乃滿分二嚴,百福俱足。凡聖之別,一為纏縛,一為自在。故我輩凡夫,自應竭力出纏,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曠達。

出世易入世難

雪公雲:入世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進六度四攝,善巧方便,廣度眾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舉二條皆是學佛入世應為之道,明乎此,則知出世易而入世難。

德能待人

雪公言:待人一切容忍,自謙贊他,體恤慰問,平等周到,不念舊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恆,方能生效。德是因,功是果,故佛經雲功德。能者多勞,勞是因,功是果,故世法雲功勞。若德與勞皆無,則亦無有功矣。

德智雙攝度家人

雪公言:欲轉移家人統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則,清淨三業,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誠無偽,行之有恆,家人即被化矣。尚須自明佛理,知見正確,運用善巧方便,言語契機。前者是德攝,後者是以智攝,則對方如坐春風,必心誠悅服矣。

第一念

雪公言:念佛之人,平素宜練習第一念先念佛之法。何謂第一念?即睡醒時,初起之念,及用心工作至完畢時,初換之念,此皆為第一念。宜先念佛號,習成自然,以防無常遇難,神識猝驚,昏悶伏住,迨至中陰身現,驚定念起,若仗夙習第一念先念佛之力量,此中陰身亦能往生也。

信願懇切

正念佛時,如何才算信願懇切?

雪公言:信環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鉤索,要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少一遲疑,即落坑矣!願與同修共勉!

如是聞應如是修

雪公言:凡學菩薩,誰不曾發四弘誓願?首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即如是聞,應如是做,然亦不必待到證果,方行度眾。只能知一分,向人施一分。知十分,向人施十分,隨緣隨分,便大佳矣!

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雪公言:凡皈依三寶,修學佛法者,平素只許供奉佛像,以明專一。家中不能佛神雜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並日日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響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廟。佛法平等,雖不供奉,並非侮慢,偶爾遇到,宜起恭敬。

功課以外之用功法

有問除念佛功課以外,有無其他用功法呢?雪公雲: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滄海納百川而不溢

有問:無量眾生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如何容納得了?

雪公雲: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大鏡含萬象而有餘。世間之物,尚且如是,何況彌陀廣大願力及不可思議力,成就無邊莊嚴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眾耶?

成佛?成魔?

雪公曾雲:倘有學問,遇佛遇魔,皆得利益,否則迷頭轉向,俱是障礙。學問就是不使感情衝動,要用理智觀察,盛衰苦樂,稱譏毀譽八件事,就是學問的試金石。有理智的遇著,起警覺,不搖動,擇道固執,樂來小心戒慎,苦來加忍精進,能這樣便是遇佛著佛,將來成佛。尚感情的遇著,起迷惑,心搖動,漸離開道,合意就貪戀染著,違意就心灰意冷,這樣便是遇魔著魔,將來成魔。

世法無常必求解脫

雪公近年來,常勉弟子要自立向道,並言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弟子曾懇求老恩師再多住世廿年,因為大家道業尚未堅固,猶須仰賴老人家慈悲提攜,廿年後要往生,弟子們功力成熟了,世緣也盡了,屆時一起隨老恩師直奔西方。

雪公笑言:天下無此等便宜美事,世法無常,大家必求解脫。各人拿出誠心來,站住人格,修心養德,自有因果。

大乘根器

雪公雲:觀音菩薩,誓度盡眾生,方成正覺。地藏菩薩,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願力何等宏深,吾人能以菩薩心為心,方不愧大乘根器,方得上品往生。

忍中行

雪公老師雲: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學辦事得有次第,務求不亂。說話則須簡要詳明。辦佛家事,得一切忍耐,吃了小苦,會有小報應。吃了大苦就有大報應。經上說: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大家要在字上下功夫,一切求其規矩行事。

樂多苦少不易修

雪公雲:天上樂多苦少不易修。樂多則貪著不舍,苦少則道心不生。試看人世,膏粱之家,有幾個人覺悟生死無常,生髮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歡暮樂,過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點的小富貴,尚且迷住,何況天上大樂乎?奉勸大家,天上卻去不得!卻去不得!

君子之德隱

雪公在世時,一再告誡弟子,要本著誠心來修道辦事。老人家嘉許默默行善,不自我宣傳之弟子。他說:君子之德隱,愈秘密去做,愈能養德,只要有德不必去度化人,自能感人。

初機學人切忌輕發

雪公雲:初機之人,教相不明,力求修學,而不輕發,可以遠過咎也。因為勸他者必先自修,正人者必先正己。

證與悟

問:證與悟有何區別?

雪公雲:疑雲消散,照澈真實,謂之為悟。智慧圓成,生死了脫,謂之為證。

轉障礙成助緣

雪公雲:家人有障礙,當系夙生業緣,宜平心靜氣,善巧化導,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禱佛菩薩加被,久必被化。佛為度一個眾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可轉障礙而成助緣。

擇善固執

雪公雲:‘“擇善固執是文化之義蘊,人生百歲,輪回之苦,不堪言狀,況有隔陰之迷。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倘不以至死不變之恒常心學道,何以解脫?余於禪、密亦皆涉獵,卻無法行之,以其難斷見思惑,惑不斷,不得解脫。幸淨土唯伏惑即可往生,吾人知此,應執之不變,以求了生脫死。

鬱鬱黃華無非般若

學佛人常疑道:我一心念佛禮佛,何以都未睹佛身呢?

雪公言:佛與菩薩皆多化身,落葉飛花,皆可悟道。是落葉飛花,皆佛化身,在自己根器利鈍,悟與不悟。昔釋尊在舍衛國,分明佛身現世,而舍衛城中之人,僅有三分之一信者,又有何說?佛菩薩之身,無刹無時而不現,要在眾生有緣無緣而已。

求道與求名

雪公雲:求道與求名,是兩相背馳,故真實學人,必遠名聞利養,此關不破,遑能論道?

生到極樂有進無退

雪公雲:此世界之人,根既劣,環境亦惡,修行進退不定,故少成就。縱小有成就,遇順逆境,搖動其心,又失其果。勸他修者,受人譏誚,或遭困難,亦退其行。生到極樂,則有進無退,靡不成就者。

說長道短

雪公言:從前人不講究傳話,現代的人好傳話,傳什麼話?好話不傳,專傳惡語,無形之中挑撥惡感。尤其學佛的人,跑這道場,跑那道場,這個道場說說,那個道場說說,來回地扯上一套,挑撥惡感,並不是有心挑撥惡感,而在無意之中造成亂子。

簡要詳明

雪公老師教導學生說,在未說話以前,心裏要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後?要有次序,《禮記》上有安定辭﹂就是這道理,總之說話要簡要詳明。

亂七八糟的心

雪公雲:凡事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你的心裏就亂七八糟,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修淨土就是得一心不亂,終日亂成一團,如何能以往生?

拿修定當飯吃

雪公雲:要知吃飯養假身,修定養法身,無論如何忙,想必不忘吃飯,為何不能修定?假身數十年,氣化春風,肉作灰土,法身百千劫,三途六道,頭出頭沒。兩天不吃飯,假身無大害,人偏忘不了吃,兩天不修定,法身染無明,人卻忘忽了修。若拿修定當吃飯,就是好辦法。

佛教精神何在

有人問 雪公:佛教精神何在?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雪公雲:謹行四宏誓願,便是真佛教徒。若做不到,但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即是行道。自淨其意者,是除妄念,守正念。守正念者,即是淨禪密律等法,任擇一種,信受篤行。果能如此,是真佛徒,再能自行化他,便是大乘佛子矣。

平心自省

雪公雲:嗔恨心起,此是缺乏修養,他人有錯,看不順眼,自己有錯,卻看不見。若能平心自省,恐怕自己之錯,比他還多。果能看出自己之錯多時,就是修養有進步,見人也就順了眼,嗔心自然就能控制。

臨財毋苟得

雪公雲:以自己一分的勞力,得一分的報酬,如此得來之財,都是正當。財來了,要問是不是我所應得?應得,一個月一百萬元都不算貪。因此不在多少,而在應不應該。不應該的,叫苟得即苟且要,凡事苟且就沒有字,不苟且即恭敬,遇見財物不能苟苟且且的取來,這非常重要。

所習必有業

雪公講《禮記》雲:凡為人子,有父母在,農、工、商、法、醫,必得有職業,不能遊手好閒。無事掃街去,不許閑著。業即職業,時間到,得工作去,心在無事之時,就亂七八糟,有職業,心就歸一。掃地,心就在上,如此,心就收起來。小人閒居為不善,心一閑著,無所不至,什麼壞事都幹得出,有職業,心就定於上。

自求多福

雪公雲:汝等供佛就供佛,古來聖賢,一律恭敬,不譭謗,亦不必供奉。若求其賜福,則枉然也。佛都不會賜福,眾生必得自求多福,果若真心實意為之,不求福報,福報自來,求福則須秉天良而行。

伏惑

雪公言:幼稚教育全在父母身上,他靠父母給他伏惑,常常的教訓他別說瞎話。嘴裏胡說八道,言為心聲,心不正,口才亂言。所以孩童自幼,父母幫助他建立人格,伏住一些惡習氣,否則習氣一旦染濁,長大便難以改正。

減損緣

雪公雲:念佛,是惡因的減損緣,能將惡種子蝕腐。例如:種子在地遇水,便生芽,不遇此增上力,則種子仍伏地中。反之種子在地遇石灰硝酸之類,便漸蝕腐。

信解行證

雪公雲:學佛程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證。如能燒香拜佛念經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條而實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後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證也。

修道貴有紀律

雪公雲:修道之人,生活貴有紀律,無紀律則心不定,道亦難上軌道。道在守一,忽然改換,今日改,明日換,換來換去,恐皆不成。但求道能專一專精,便是法供養,其餘之物,量力量時,都是其次。

正助二行除障息災

雪公雲:正行,一句彌陀聖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助行,戒殺放生,能得天地和祥之氣。正行培善根消重罪,助行培福德得和祥,欲除障礙,此二可謂無上矣。

時時懺悔多多行善

雪公雲:能發懺悔,便是正知正見;肯作善事,即能希聖希賢。人為六道善趣,又為三才中心,必如此立志,方不愧人。

不慷他人之慨

雪公言:咱這團體,以少花錢為原則。有錢買不到道,所以不是錢在辦道。大皇帝錢很多,死了還是要下六道。我花錢,一個錢能當三、四個錢用。我自己的錢,馬馬虎虎用可以,叫我慷他人之慨,我絕不幹。一草一木都有報應,你欠人家的早晚得還,懂局的,知道吃虧方占大便宜。

勿好事

雪公雲:平素千萬別好事,隨便替人出主意,一旦替人出主意,就得替人負責任,如果只會出主意而不負責任,這就沒人格。

使歸輕安

雪公雲:念佛之時,常起慈悲,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歸輕安為佳。

杲日常明

雪公雲:凡夫迷惑顛倒,乃其通常。惑則造作罪惡,更所難免。以後聞道而信,便是覺悟,皈依懺悔,是又猛進,皈依是改邪歸正,懺悔是從暗轉明。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轉,罪惡喻如霜露,懺心喻如杲日,但求日後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

在家決不能受人供養

雪公言:在家與出家,立場不同,學問無論到何程度,決不能受人供養、受人皈依,倘有機會,還是受戒為正,多看淨土書籍,免行解錯誤。

厚道

雪公雲:中國人是講厚道的,受人點水之恩,必泉湧以報之。受人一滴水,沒這滴水活不了了,到時還你一滴水,那可不行,必須拿湧泉來報答,湧泉永遠不息,受人之恩永遠不忘,這就是中國文化,自堯舜都這樣,孔子講的也是這樣。

心雨宜普

雪公雲:心量無邊,念力如雨,淨土法門,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義,則知心雨宜普,寶池之蓮,本是自心,亡親神識,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並非小瓢之水,澆此則幹彼,澆彼則幹此,所可比擬。

聞鬼

問:每聞鬼,即心驚而膽寒,如何對治?

雪公雲:鬼為六道眾生之一,為下三途之受苦者,學佛人當起憐憫心,作超度想,不當畏之。其聞而恐懼,是俱生習氣固有,而世俗之恐怖宣傳亦有關係也。

如何求得善終

問:如何求得善終?

雪公答:懺悔夙業,多作善事。

清涼藥

雪公雲:任何學佛人,要息滅貪嗔癡,必得勤求戒定慧。不守戒,不能入定,戒上不許幹之事,均為亂心之事。一亂,不去做,即以戒限制住,所以戒曰清涼。一肚子煩惱,守了戒,就像喝了清涼藥。

驕色

雪公雲:凡人有驕色,即學佛之貢高我慢,一但自覺自己不錯,文必退,武必敗。

今生求何?

雪公言: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人要錢,就死得快。古時候作大皇帝的,不到一百年就滅族抄家。所以有金剛鑽、金元寶,不會了生死,尤其現今修行,想求解脫,出三途,是難上加難。

薦亡者

問:臨命終時,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知最有利益。別世以後,四十九天中念佛以外,要誦什麼經,最有利亡者?再請問頭七至滿七,要用什麼方法超度最好?

雪公答:不必多生分別。既是淨宗學人,只誦六字洪名、往生咒、彌陀經,便極妥善。如喜多加,可誦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灌頂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彌陀懺足矣。

家人不如自心

雪公雲:人與人之間要守望相助,所以遠親不如近鄰,而近鄰又不如對門,對門不如家人,家人雖好,又不如自心。心不好,家人也辦不了,所以全在個人的心。心可以造一切,可以轉一切。心是何物?唯識學講,心不動就是本性,一動就叫心,心是念頭,而一念之差就不得了,懂此,一切事皆能解決。

與化佛為侶

雪公雲:念佛之人,一念相應,即浸入彌陀光海,得與化佛為侶。奚必曰:命終往生,方侍彌陀哉!”’

行使一生任務

問:如何行使一生任務?

雪公答:謹守本分,不損人利己,此是從消極方面講。盡心盡力,必信必忠,此是從積極方面講。如斯可為能行其任務矣。

定功

雪公言:定,不是坐著身子不動,行、住、坐、臥,心裏不打妄想,就叫定。心歸了一,就入了定。入了定,自自然然就開智慧,沒定是無開智慧之道理。得了智慧之後,才有神通。

全德

雪公雲:修行人一舉一動,完全為利益眾生,非為自己,此為成正等正覺的總綱領。

秩序

雪公言:無論幹什麼事,有次序,就能成功。學佛之人,飲食起居,如果亂七八糟,斷定不能成功。

因果相酬

雪公雲:人生環境順逆,皆由遠近因果以為支配。現受之苦惱災害,倘現在不造惡因,亦可減其助緣力,且能避免將來之發生。他人橫加侮辱,當反求諸己,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懺悔,何可與人爭鬥,怨再加深?

虛妄分別

雪公雲:有毛病的人才虛妄分別,以眼睛比喻,平常人眼睛好好的,不覺什麼,一但打捶它幾下,就覺滿天都是金條,所以有毛病才虛妄分別。證道歌上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但去凡情

雪公勉勵弟子們說:修行全在個人覺悟,三業清淨,但去凡情,將世俗事放下就成就。

庸人

雪公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惹是生非,從中取利,渾水摸魚之人。想想天下生變,社會動盪,團體不安,不正是庸人從中攪擾的嗎?

學佛的入手處

雪公雲:學佛,佛就是覺悟,從何處入手呢?先從人身上入手。人是基本問題,人是人道,成了好人,在家庭中,才能成家。家庭整理好了,出了社會,幫社會的忙。在社會上,不論地位高下,職務繁簡,盡義務是平等的。所以家庭壞,國家壞,都不埋怨,主要在求自己,自己好了,家庭就好,要是沒將自己弄好,什麼都弄不好。

真心

雪公言:真正終日求學,只要心裏不雜亂,將來的事情,大家均可明白。這不是神通,大家書都念過,咱們是儒佛雙修,學的是聖言量,我們沒有獨立的能力,只要真心,辦事有假心,一事不成。誠字二個講法,一是根本就誠,不學就誠,這是天之道。二是誠之者,人之道。咱們的能力,只能誠之者。說真話,存真心,往這上頭走,漸漸未來事,就可以曉得。

了生死

雪公言:學佛最要緊是後來了生死,不了生死,將三藏十二部倒著念,會背,也沒用處。

抱定弘誓

雪公曾言: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談話,即勸其學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想想我們可曾如此存心,時時將弘誓明記心中,逢人談話,便婉轉相告,學佛之勝妙?還是嫌麻煩,能省則省,從未趁機弘化度眾呢?

傲不可長

雪公言:人一下生,就帶著貪、嗔、癡、慢、疑來,這就是傲慢。孩子時天真爛漫,下生帶來的種子,早有這個因,沒有增上緣,還不起現行。孩子漸漸長大,知識一開,有了增上緣,一上學,學了東西,就增傲慢。到老了,就不得了,老人愈活愈傲慢。有老人常說:我活了一大把,還要你教!這人一自滿傲慢,學問道德就不進步,禍亂就多了。

黃色音樂聽不得

雪公語弟子言:你們少聽黃色音樂,它會壞人心術。佛家眼看三方,耳則四面八方都聽到了。黃色音樂聽不得,你念三天好書,聽半個鐘頭黃色音樂,就壞心術。

宗教與政治

雪公言:宗教自古以來不談政治,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有周公、孔聖人。當和尚不涉政治,就如開藥店不賣棺材,賣棺材不開藥店。

自卑而尊人

雪公言:禮記上說:禮者,自卑而尊人。尊人,是沒階級的,都得學,只要學了,尊人者更尊,卑人者就不尊了。有富貴的人,若不自尊,便不富貴了,就下賤了。富貴人懂禮了,就不驕傲。俗言:官大脾氣長。這官若懂禮是自卑而尊人,便絕不驕傲。

念佛憶佛

雪公言:念佛是明記不忘;憶佛是默而識之。大家都忘不了錢,人人忘不了吃飯,以想吃飯與想錢的心,變成想佛,就成功了。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

于田殷重

雪公言:修行好比種田,農夫靠著田地吃飯,過去,地不長五穀,長出金元寶都不行,沒了五穀,人就得餓死。而修行人修的道,就好比田地一樣。你得尊重它,還得恭敬它。因此道之厚薄全在各人,不尊重就不能得一心,一恭敬,就收心。

修行即修念頭

雪公言:學佛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即修念頭。大家說:我不大起念頭。到了等覺菩薩才不起念頭。無念,是無邪念,而非無正念。

時久攝心

常有人言,念佛時,依然妄想雜陳,如何除法? 雪公雲:此是工夫日淺之故,時久漸能攝心。現在不可勉強,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覺愈多,但於念佛之時,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於口要清楚,再入於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淺矣。

覺心

有人問,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就不是佛,那麼念佛的心都是佛,有這等容易的事嗎? 雪公言:佛非他事,只是覺心。心是什麼?不可言說。心在那裏?無處尋覓。必要追求,當知汝現前一念虛靈便是。若是緣佛而起的心,這心豈不就是佛心。否則就是其他,要從此處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菩薩悲心

學佛以後,受了世俗人譏誼,不免起嗔恨心,應如何是好? 雪公雲:對自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嗔心,不然他癡、我嗔,同一墮落。

修與學

修與學有所分別。 雪公雲:修須守一法,因專一始精。學應廣博,能博始達。明乎此理,修則不致雜亂無功,學亦不陷孤陋寡聞。修淨能立根生力。

功德大小

有人問:念佛、拜佛及拜神,那一種功德最大?雪公雲:念佛功德最大,為其是無漏正道,能證涅槃。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過對神的一種恭敬而已,無他益處也。

竭誠盡敬

印袖雲:每天愚夫愚婦,顓蒙修持,所得利益,較聰明人為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致;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雪公亦雲:齋公、齋婆,老實念佛、拜佛,至誠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談法理者,往往不重實行,反落在愚夫愚婦之後。願吾等同修,發惕然警覺心。以老實修行為重,莫忘祖師及 雪公之苦口婆心和耳提面命。

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雪公雲:一切眾生貪、嗔、癡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綺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幼年背誦

雪公日:昔吾六周歲上學,先背三百千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詩文並行。然後再背《龍文鞭影》,至十四、五歲讀《論語》。起初只背誦,何以不開講?如人之初,性本善,何時為人之初?狀元亦講不了!會論語後,才開講。

靜下心來

雪公說:學佛學儒,甚至學一切學問,必先靜下心。吾幼時讀書,三兩行書,要坐一天,此乃《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用功法。學東西須入定,定後方靜、方安、方能思慮,思想之後方能得。

積陰德

雪公:吾學硜硜然小人哉,吾答應的事必辦到底,雖錯卻不害人,吾必辦到底。辦好事不須宣傳,不說出去最好,俗語雲: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不宣傳,有陰德,德更大。

甯要大家奴

雪公雲:吾等參加紅白事,要穿整齊,此乃恭敬人之禮。禮節是教人何者該辦?何者不該辦?俗雲:甯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見世面小,疏於禮節;在大家庭任職之奴婢所見世面多,懂得禮節,有錯稍加指正,就改過來了。

動物歸原

雪公雲:不論何事,不可越禮,不可亂次序,該做即做,不該做即不做。昔商人為士農工商四民之末,亦能事忙先上帳動物歸原不越禮,不亂次序。吾人應學動物歸原,若亂則亡,有次序,依規矩,則往生,否則歧路之中又有歧路。

雪公生活點滴

雪公生活點滴──香不燃何以顯其香

作者:弘安

凡辦過眾人事者,均知人事非易,尤其佛家事業,以修行德業為根柢,如果辦事之人,存心稍有偏頗,道場就流於熱鬧場或是非場。因而雪公老師不時教誨弟子,凡事必須發乎誠心,多為他人設想,萬別心存勾勾道道,這樣辦事才能免於過錯。然而在弟子們遇到逆境,垂頭拓翼之際,即慈語諄諄道:孩子啊!修行如果這麼容易,何以要三大阿僧祇劫?你要知道,不受魔難不成佛啊!

老人家引導學生髮菩提心,一心向道。見弟子們略行小善,便傾囊樂助,勉勵有加,那不經意的善念,經老人家隨喜讚歎的澆灌,刹時間,就往下紮了好幾尺的根。弟子如有辦錯事者,只要稍有懺悔之念,便不計前嫌,攝受如昔,不因舊惡,而絕人回頭之意。老人家三十多年來,長期每週講經,甘露法味,就這樣源源不斷滋潤眾生的心。有時老人家見到教界弊端,便語重心長,發言警眾,善聽者,便心生警惕,莊嚴戒行;不善聽者,則挑撥是非,傳言誹謗。三、四十年來,老人家所受之委屈何其多?然而毫不改其行菩薩道,上弘下化的心志,老人家不只以言教傳法,並以身殉教,有弟子辦事受挫折心生退轉,向老人家言道:

老師,學生辦得好苦啊!往後不幹了。

孩子啊!香不燃何以顯其香,我渾身是瘡疤,九十多歲的人了,早可以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啊!要幹到死為止。

老人家正是這樣,為弘揚佛法,鞠躬盡瘁。

雪公生活點滴──人力也要愛惜

作者:弘安

俗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雪公老恩師以耄期之齡,據禮,已可在家安享晚輩們的侍候。然而老人家總是不樂養尊處優,只緣處處愛惜人力。

民國七十三年春,老人家腳踝因無名腫疾,行動不便,然精神依然矍鑠,養病時,每天在床第間,猶疊高被褥,權充桌幾,讀書於其上。蓮友前來問疾,總以:這把歲數了,能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人不能不知足啊!來寬解探望者之心。老人家深知三、四十年來,弟子們無時不依賴著他來厚培向道之心。故而雖染疾在身,亦不忘警醒眾生,娑婆無常,不能眷戀假合之身。

當年養痾之時,因疾在腳上,每天敷藥卸藥,總須躺於床側間處理,時日一久,床單不免沾上許多藥水,弟子每要換下床單,老人家總是一再推託:

等腳好了再換,明天上藥還是會沾上的。

沾上再換啊!

你們不懂啊!人力也要愛惜。

老師!我們年輕有很多力氣!

力不能使盡,要用在最利益眾生的事情上。

老人家就是這樣存心,他引導學生,絕不是建立個人威望、或作為私用。他不要大家對他歌功頌德,他總是諄諄勉勵弟子,處處要存公心。凡事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任何辛勞,乃至頭破血流,亦應勇往直前在所不惜。而老人家個人之一切生活起居,除求秩序井然外,對享受二字早已無所戀求,老人家的持身儉約,處處顧念他人,正唯常人所不能。

雪公生活點滴──成物不廢話惜福

作者:戒光

雪公老師,對於供養佛菩薩或祖師之供品,都盡求豐盛,以表誠敬。而送人禮物,亦非常慷慨,講求溫厚與禮敬,力避寒酸與吝嗇。

但是,老人家平素又自奉極儉,早餐只喝些許以麵粉、奶粉、芝麻粉等自調的羹糊。中餐則是一小碗綠豆小米粥,佐以幾樣小菜。老人家極為惜福,每有弟子贈送名貴水果等,老恩師絕無獨享,一定轉分贈給蓮社聯體機構中,年邁之長者,或發心之蓮友,以嘉勉大家精勤向道。

雪公老師,在日用之間,有很多個人居家的規矩,比如用水,每天清晨洗過臉的水,都未倒掉,而留著充當這一天洗手之用,最後再於翌晨,用來沖洗夜壺。可說物盡其用。洗臉水這樣,平素用過的水,也向不輕易浪費,常常轉為澆樹。唯有早上洗碗的水,因略殘有芝麻粉末,而不澆灌花草。老人家常向弟子說:有芝麻的水不可澆竹,竹最忌芝麻。

老人家用衛生紙,也有其儉省的習慣,他每於事先,將一張衛生紙撕成四分之一,然後放於座墊之下,一次只使用一小張。老人家在家中坐的椅墊下,都有小片衛生紙以備用。

至於用過的包裝盒子等,只要沒壞,不管是紙盒或塑膠盒、塑膠繩、塑膠袋,亦不論其精美或普通,只要還能用,必命弟子收起來以備用,說是成物不廢。需用時,老人家都很清楚記得,有何物,在何處,隨時取出,都可再加以利用。

學了佛之人,比常人更懂得種福莫如惜福。但是,每一個人對於惜福的標準不一,往往自以為是。每看到、想到雪公老師的惜福,真是慚愧萬分。 老恩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雖以近百之高齡,向無養尊處優或勞人服侍之心態。 老恩師每受人禮遇,則唉!罪過!罪過!之遜辭馬上脫口。 恩師行誼,歷歷在目,點滴追思,不勝令人緬懷啊!

雪公生活點滴──以讀書為休息

作者:戒光

雪公老恩師,平日心神都放在弘法度眾,自利利他上,極少有休閒的時候。平素在家,除念佛外,總是手不釋卷,埋首於書中。弟子不忍,常勸老人家多休息,他則說:我這就是休息。

雪公老恩師府中之客廳,藏書有數千冊,那一本書放在那裏,老人家都記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糊塗。看書也不用戴眼鏡,難得的是,老人家讀書的精神,很少人可以做得到。

在去年夏天的某日,下午三點,老人家午睡剛起,喝杯茶,洗過手後,即開始看書。三點半後,下了一場大雨,雷電交加,直到五點多雷雨才歇。這時,只見老人家依然端坐於籐椅上,全神在書本中。就這樣,一直看到晚上九點多才放下書本,老人家晚上是不吃的,而五、六個鐘頭的時間,老人家居然不曾伸伸腰或搖搖脖子,站起來後,也沒聽說腰酸脖子痛,那天老人家走到屋後,看見庭院濕濕的,說道:

哦!還下雨啊!老人家這才知道下雨。

其實,豈止是下雨,還有很亮的閃電,很響的雷聲,但是老人家竟然都不知道,一卷在手,心就定在書本上,這種讀書精神,多麼令人敬佩啊!

糖果紙的啟示

作者:戒光

雪公老師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紙,看過老人講演稿及詩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詩文的初稿全是寫在日曆紙或作廢考卷紙的背面。而家中的紙簍,亦分裝垃圾及裝字紙二桶。因為字紙簍中的紙,是要用燒的。

某日,一弟子將用過包糖果的塑膠字紙,丟到垃圾桶中,後經老師問起,忙再從垃圾桶中取回。

師問:你將它放到那裏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裏。

你看到上頭的字沒有啊?

糟了!弟子心想,本以為塑膠糖果紙,燒起來氣味難聞,所以才自作聰明的丟入垃圾桶,但老人家對字紙之恭敬,一如面對聖賢,於是慌慌忙忙,趕緊將這有字的糖果紙丟入字紙簍。

唉呀!撿起來!

忽然又聽到喝叱聲,六神無主的趕緊將它又撿起來,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丟垃圾桶固屬不敬,今投入字紙簍又不對,只見老師雙目炯炯有光地注視著,弟子惶恐不安呆立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又說話了:

這麼大團的紙丟入字紙簍,很快就滿了。

滿就滿,那又有何辦法?老師見弟子毫無動靜,接著說:

剪刀拿來,你好好學。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紙呈上,只見老人家將有字的部份剪下,沒字的先交給弟子說:

這丟到垃圾桶去。

接再將有字的紙交給他,弟子想,哦!原來要這樣處理,今天又有收穫了。於是順手將它丟入字紙簍。

撿起來!耳邊又聽到老人家的喝叱聲。

原來老人家眼睜睜的看他在處理這片紙隻字,莫非是自己丟紙的態度不夠恭敬?

叫你撿起來!

哎呀!怎麼辦?於是戰戰兢兢的又撿起來,渾身發汗的站在那裏!心想,該怎麼辦呢?偷看老師一眼,只見老人緊迫盯人,好生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才好?兩眼無助的望著老人家。

這還不會嗎?!老人家聲音轉為慈柔。

請問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圓滿啊?

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取過字紙,再從字紙簍中,隨便撿出較大的一張,包住這曾經包過糖果的塑膠字紙,深放在字紙簍內藏著,然後說:

必得這樣放,才不會招來螞蟻,有了螞蟻,你燒字紙時,不是要殺害了它們嗎!

原來老恩師的心地是這般誠敬與仁慈。而對學生弟子是這樣深入生活細節,隨時隨地加以調教訓勉。弟子們接受類似此糖果紙的啟示,不知凡幾,難怪弟子們痛失長鞭,終日心緒茫茫,而不知所依。

雪公生活點滴──夫子曬之

作者:筆俠

昔日,孔子勸弟子讀詩,曾談到詩可以興觀群怨,而 恩師自己是詩人,往往把作詩的幽默,也運用到教學上,真個兒能收到聞之者足以戒的效果。

記得有一回學演講,恩師親臨指導當時正講到父母恩德,昊天罔極,筆者一心求好,不免將父母如何把孩子從出生教養到成人,講得钜細靡遺,深以為如此一番描述,足盡父母劬勞之實,洋洋之意,不覺外形於色。

講完後,照例群聚評論,他老人家藹然一笑,說是要講個故事與大家聽, 老恩師說:

在科舉未廢時,有一位員外,叫過他所有的兒子,殷勤叮嚀道: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你們要好好讀書!果真有了功名,我就不再叫你們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而叫你們大相公!二相公!三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若是你們不肯讀書,沒有功名,那我就不叫你們大相公!二相公!三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而依然叫你們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言語未盡,在場所有師兄弟,早笑作一堆,而筆者自己,當下頓有所悟,不覺也赭顏一笑。

恩師平日,一再交代,言語需是簡要詳明,最忌嚕嗦,沒想到不知不覺間,總是犯忌諱,於是老人家就用謔而不虐的諷教法,談言微中,真令人一悟難忘啊!及今思之,情景依稀,而清夜鐘聲,已不復可聞矣。

雪公生活點滴──鹽就是寶

作者:志行

凡是雪廬老人的學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視力,並沒有老化,甚至於許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視力檢查的話,很可能還是一.二呢!這雖然是老人的正報不凡,而平時的保養得宜也有很大的關係吧!

老人平時對眼睛的保養是:用稀鹽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釋一杯鹽水。把雙手洗淨,再用食指與中指插入稀鹽水中沾上,將中指把下眼皮輕輕往下按開後,兩手指向內移動,眼球同時則向外移,與食指摩擦而過。第一次洗過,手指會有黏液,開水龍頭把手指上的黏液洗淨,然後再插入稀鹽水中沾上後,洗第二次、第三次。每回三次或四次,右手洗右眼,左手洗左眼,早晚各洗一回。

曾有人患了鼻病,老人勸以稀鹽水清洗鼻孔,即以鼻孔吸入稀鹽水數次,只要天天洗,自能根治。

鹽的妙用很多,會用的人卻很少,而老人數十年來即用稀鹽水保養眼睛,視力之所以如此良好,應是其來有自啊!老人曾說:鹽就是寶。信哉!

雪公生活點滴──何謂餓

作者:芹生

雪公老人講經時,常用故事來善加比喻,讓同修瞭解佛學名相的道埋。其中講到聞實相法時,就說了一則故事,來說明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這個狀況,懂得了才會相信,相信之後便肯隨喜。老人說:一般人常是我不相信這個,我不相信那個的。這是因為不懂才不相信,如果懂得了,就相信了。接著老人便說了個故事:

從前有位富家子弟,終日在家享福,什麼人情事故也不懂得。人家問他飯從那裏來,卻只知是從廚房裏來。

於是,有位給他種田的佃農,看大少爺這個樣子,便存心開他玩笑。有一天,得了機會,便揶揄少爺說:

少爺!你知不知道種田的苦處啊!

種田有什麼苦的?

你光在家裏享福,所以不知道啊!

我享什麼福?我沒什麼福享啊!少爺說。

沒享福!那你家裏有多少地,你知道嗎?

知道啊!我家裏有十頃地。

喔!十頃地在那裏呢?

我不知道。

好!我領著你去看看。

佃農領著少爺一塊地一塊地的去看。

走著走著……,佃農左一句這不是!右一句這不是!

少爺眼看著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耳裏聽著一聲聲這不是!’‘這不是!心裏十分舒爽。

原來這不是的意思就是這不就是嘛!

就這樣打早晨一直轉到中午,眼看日頭也升上了中天,等到過了十二點以後,少爺已經汗流浹背,雙腿發軟了,笑容也漸漸的消失,不多久,他告訴佃農說:

我不能再聽了,我長病了!

你好端端的,那有長什麼病,沒病,我再給你說說吧!

不行了,我怎麼也撐不住了!我實在是病了!

哦!撐不住了!佃農瞄了少爺一眼。

天哪!快給我找個大夫看看!

不用找大夫,我倒會治病。

那請你趕快給我治一治病。少爺祈求的說。

好!先請少爺到我家裏去坐一坐,我給你治好了病,咱們再來看田地。

到了佃農家裏,他拿出了稀飯’‘窩窩頭等東西,告訴少爺說:

這就是藥,你吃吧!

少爺狼吞虎嚥的吃著窩窩頭道:

這藥不苦啊!

你儘量吃吧!

吃了以後………

噯!真好了病哇!少爺很滿足的說。

雪公老人說:這富家少爺一輩子就沒挨過餓,他連喊餓都不懂得,你想這個人愚到這種樣子,明明人不吃東西就餓,如果早先給他說什麼叫餓,說了等於白說。他一定是:什麼叫餓,我不懂得。不懂得,就實驗實驗,讓他明白吧!

大家聽了故事之後,不只意會聞實相法的道理,更從故事中體悟到不少人情事故。

雪公生活點滴──執迷與遷悟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師自從台中蓮社創立以來,便不斷的在蓮社舉辦講經弘法及文教活動。台中蓮社未改建以前,除了大殿是弘法道場外,另有一榻榻米課室,名為聯誼會,沒有講經的日子, 雪公老師便在聯誼會為學生講學。有一次,雪公老師為同學們講了一則故事,內容是:

古時候三家村有個學堂,老師教導學生十分賣力,他常常告訴學生,做人要和睦相處,如看見有人在吵架,要去勸架,不要因小事而鬧得難以收拾。又如果村裏有那一家失火了,大家要趕緊去救人救火,發揮互助精神。舉凡這些人情事故,老師總是語之諄諄,對學生再三交代。

有一天,學生張三,在路上看見兩頭牛相抵鬥,他想起老師的教誨:看見有人在吵架,要前去勸架。心想今天機會來了,便急急忙忙,走上前去要拉開這兩頭相鬥的牛,結果卻被那盛怒的牛,觸得渾身是傷。

又有一天,學生李四,也在路上看見一堆熊熊烈火,他猛然想起老師平日的教誨:見到失火,要趕緊加以搶救。於是趕忙去挑水救火,把火澆熄了,卻被人叱責一頓,原來人家在焚燒稻草,他卻多事把火澆熄了。

兩位學生都愁眉苦臉的跑來向老師訴說委屈。

老師望著兩位學生,只是猛歎氣和搖頭。最後很感慨的告訴學生說:

做事情要用智慧去判斷,不要呆板。

其他在一旁聽到的學生,也都自我期許,希望不要令老師失望。

另一天,老師要下鄉訪友,其中學生王五,便自告奮勇的說:

老師!弟子陪您前去。

於是師徒兩人,走到了鄉野,來到一處河邊,卻發現原本的木橋毀損了,他們必須繞道而行,才能過河。這時,王五便說道:

老師!不用繞道了,有事弟子服其勞。

於是迅速脫下鞋子,卷起褲腳,要背老師過河。

當王五小心翼翼的將老師背起來,走到水中央時,老師很安慰的說:

啊!我一生教學,苦心終於沒有白費,還是教到你這麼好的學生,真是難得!我總算有幾分安慰啊!

王五聽到老師的贊許,想到老師曾教誨過,受到長輩或師長讚美,要叩頭稱謝,於是當下便把老師放下,在水中向老師叩頭道:

謝謝老師誇讚!

雪公老師講完故事後,同學笑得難以抑遏,心中也都明白老師講故事中,暗藏的玄意。事隔二十多年,凡聽過老人家講過這故事的學生,無不低頭自省,自己是不是就是雪公老恩師座下不開竅的弟子啊?

永遠不識泰山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師在世時,曾不斷勉勵學生要培養眼力,擴展心胸,切莫無知妄作,有眼不識泰山。老人家並以泰山為喻,說了一則故事,十分耐人尋味。

雪公老師說:

從前有位外地的讀書人,走到泰山山腳下,望著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聲念道:秦川就是這兒。

不遠處一位農夫聽到了,趕緊向他糾正說:

先生,這兒是泰山。

那位念秦川的讀書人,回頭瞧瞧那拿鋤頭的草地郎,端詳了一會兒,再往山頭上瞧瞧,便說:

明明寫的是秦川嘛!你說什麼?

唉呀!我告訴你,這裏是泰山!農夫急得不得了。

你啊!不識字嗎?那山頭上寫的明明是秦川”’那讀書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我啊!在這裏住了五、六十年,只知道有泰山,沒聽說過有秦川,你念錯了!農夫也很自信的樣子。

你才錯了呢!

兩個人在那兒吵了起來。

好!好!你既然說是秦川,那咱們來打個賭,賭二十個錢。咱們到村裏找個老師評評理,看看誰是誰非?

好啊!一言為定!那讀書人說。

於是兩個人一起走到村裏,找到了學堂裏的教師,把原由從頭說一遍,請老師做個公道。

那教師笑著看看那草地郎,又看看那外地讀書人,摸摸下巴,慢條斯理的說:

是秦川!

那讀書人樂壞了,一臉得意洋洋的神情向農夫說:

跟你說秦川就是秦川,還要打賭,輸了吧!

他拿起二十錢,笑哈哈的走了。

這農夫楞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眼睜睜的看著錢被拿走了,又被酸了一頓,等到回神,才想………

不對啊!明明是泰山,那教師怎麼?………’

老師啊!您今天是怎麼回事?我雖沒讀什麼書,咱泰山人,什麼時候變成秦川人了啊?

唉!老鄉!沒關係!就這二十錢,讓他一輩子不識泰山。你看是誰贏誰輸啊!哈哈!哈!

雪公老師就這樣用各種方式,來激勵學生的心智,剛聽到故事的開頭,誰也沒想到農夫會輸掉二十錢,經過這曲折變化的結果,聽的人無不警醒,原來一個人氣勢太盛不夠謙虛,會可怕到像那讀書人一樣,不明不白的被蒙蔽真理,而一輩子永遠不識泰山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