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16 21:18:1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16 21:06:22   編輯部 報導

「梁皇懺」初探

 

p. 177

提要:

「梁皇懺」,正式名稱為〈慈悲道場懺法〉。因為傳說是梁武帝製作的,所以名為「梁皇懺」。不過學界對這種說法,大多是採取保留的態度。

以往對於「梁皇懺」的研究,是側重於文獻方面。在這方面的資料,雖然少卻不足以證明「梁皇懺」並非梁武帝時所作。同時,以往對於「梁皇懺」的懺文內容方面,並未重視。經過分析發現,「梁皇懺」與梁武帝〈斷酒肉文〉中的「懺悔食肉法」有關。此外,在內容與形式上,其與「淨住子」及南朝其他懺法風格相近。同時懺文中所強調「神明不滅」的觀念,與梁武帝奉佛特色一致。這些特色,說明了「梁皇懺」是梁武帝製作的傳說之可能性極高。

關鍵詞:1.梁武帝 2.梁皇懺 3.慈悲 4.懺法 5.斷酒肉文



p. 178

「梁皇懺」初探

綱 要:

一、前言

二、既有研究成果之分析與檢討

三、文獻資料分析

  (一)《廣弘明集》等收錄懺文的文獻

  (二)道教「九幽懺」

  (三)日僧圓珍的目錄

  (四)高麗藏

  (五)小結

四、「梁皇懺」之內容分析與比對

  (一)懺法名稱與製懺因緣

  (二)禮懺對象

  (三)禮懺形式

  (四)所引經名

  (五)與梁武帝奉佛特色比對

  (六)與〈斷酒肉文〉比對

  (七)小結

五、結論

一、前言

〈慈悲道場懺法〉[1],即一般佛教徒所熟悉的「梁皇寶懺」(後面皆簡稱「梁皇懺」),坊間流通的版本常題為「金山御製梁皇寶懺」。「梁皇懺」是目前仍常在道場中舉行的一種懺法。據「梁皇懺」前面的〈慈悲道場懺法傳〉[2]指出,該懺是梁武帝為超度已故皇后郗氏,

p. 179

延請當時的高僧製作而成的。但是,該傳文提出的說法,可資佐證的史料不足,所以學界對其真實性,多採保留的態度,或是否定傳文的真實性;或主張「梁皇懺」全篇為後代人所製,偽託梁武帝所作。

依文獻資料查考,「梁武帝懺」、「慈悲道場懺」的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日本僧人圓珍自中國攜回的經典目錄中。此外,也有學者說,唐玄宗末年即已出現的道教懺法〈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3](後面皆簡稱「九幽懺」),是模仿「梁皇懺」而成的。這二點,說明「梁皇懺」的製作年代,最晚是在唐代。而「梁皇懺」的刊本,最早是出現在南宋末年的高麗大藏經中,高麗大藏經是現存最早的大藏經之一。

另外,就「梁皇懺」的內容分析,發現其適用對象應是以出家人為主的。而所要懺悔的內容,則是飲酒、食肉、在僧中的種種違犯與不孝等。此外,其內容與形式與南齊蕭子良的〈淨住子淨行法門〉[4](按該文是一篇以布薩為名而又具備懺法形式的儀文[5],據唐代釋道宣說該文著於齊永明八年,即西元490年。後面皆簡稱「淨住子」)及南朝其他懺法近似。這幾項特色,說明「梁皇懺」的製作,與梁武帝的關係密切,有進一步探討的價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採取對文獻資料及懺文內容的分析與比對。在進行步驟上,首先介紹與評析學界的看法,其次是從文獻上,分析「梁皇懺」的出現的年代。而後,分析「梁皇懺」的內容、並與南朝其他懺法比對,以及與梁武帝奉佛的特色和其〈斷酒肉文〉比對分析,最後綜合前面的分析研判做一結論。

二、既有研究成果之分析與檢討

目前對有關「梁皇懺」是否為梁武帝時製作的問題,其看法主要有不確定、否定與肯定三種。為方便明瞭,筆者依序舉出各自說法如下:

(一)不確定

鹽入良道-〈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

p. 180

について〉[6]、〈懺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7]〈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8]:

1.肯定「梁皇懺」與「淨住子」的相似性,但不能肯定其為梁武帝所作。

2.提到吉岡義豐的《道教と佛教》第一章〈施餓鬼思想の中國的容受〉,指出道教的「九幽懺」十卷是模仿「梁皇懺」所成的。「九幽懺」在唐玄宗末年以前即已存在。

鎌田茂雄-《中國佛教史》第3冊:

「…天監四年(505年)…被後世稱為『梁皇懺』的佛教禮儀原型書籍,可能就是此時所編輯。…」[9]

(二)否定:

釋印順-〈中國佛教瑣談〉

「《茶香室叢鈔》說:梁皇懺是梁代諸名僧,刪改齊竟陵王的〈淨行法門〉而成。元代妙覺智等『重加校訂審核』,成為現行的〈梁皇懺〉-〈慈悲道場懺法〉。可以推定,這是元代所編,假借梁武帝的名字來推行的。」[10]

(三)肯定:

周叔迦-《法苑談叢》:

「現在所通行的有〈梁皇懺〉、〈萬佛名懺〉和唐知玄所撰〈水懺〉。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場懺法〉,原因是當時僧侶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制斷食肉,並令諸僧七日懺悔(見廣弘明集)。所以這懺法叫做〈慈悲道場懺法〉。世俗訛傳此懺是梁武帝令寶志禪師纂輯,以度王后墮於蟒身之厄。

p. 181

這是宋人附會之談,不可置信。」[11]

林子青-〈懺法〉:

「懺法盛行於南北朝的齊、梁時代。元智松柏庭述〈梁皇懺法〉的起源及其意義說:『…南朝齊武帝永明間(483~493),文宣王蕭子良撰〈淨住子〉二十卷,分淨行法為三十門,未即流通,即罹變故梁天監時(502~519),具德高僧刪去繁蕪,撮其樞要,採摭諸經妙語,改集十卷悔文…由蕭梁武帝之創修,俗稱〈梁皇懺法〉』」[12]

釋聖嚴-〈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

「中國佛教之有薦亡法會,有史可考的,則起於梁武帝蕭衍,最有名的〈梁皇寶懺〉及〈水陸法會〉,都是梁武帝時代的產物。」[13]

上述的看法中,釋聖嚴的〈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文章是在民國49年寫的,且並非以考證為目的,所以其看法僅供參考。林子青的〈懺法〉一文,是比較傳統的看法。周叔迦《法苑談叢》的見解,與筆者看法相似,可惜未能見到其所依據的資料與論證過程。二位日本學者的研究,比較偏重於比對南北朝當時的懺法,資料相當豐富細密。

綜觀以上見解,都有其獨到之處,唯都未對懺文本身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筆者的研究,將考察史料文獻,比對相關懺法,並就懺法內容進行分析。

三、文獻資料分析

(一)《廣弘明集》等收錄懺文的文獻

現存南朝以迄隋代的懺法,主要是收錄在《廣弘明集》中,共計有20餘種[14]。

p. 182

其中,梁武帝所做的懺法,計有〈摩訶般若懺文〉與〈金剛般若懺文〉二種。

梁武帝的〈摩訶般若懺文〉與〈金剛般若懺文〉二篇懺文,字數都約三百餘字,其文中都有「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如干日、…懺」的句子,說明該二篇懺文,應是類似序文的性質。真正使用「於某處,建如干僧、如干日…」這樣規模的懺禮儀文,應該更詳細才是。

此外,梁簡文帝有一篇名為〈謝敕為建涅槃懺啟〉[15]的文章,該文是感謝梁武帝為其啟建「涅槃懺」,但在《廣弘明集》中卻沒有收錄梁武帝的「涅槃懺」文。

上述這二種情形,說明現存的相關文獻,並未完整的載錄有關的儀文。所以,「梁皇懺」雖然在當時相關文獻中未見載錄,並不表示當時沒有這個懺法。同時,由〈摩訶般若懺文〉與〈金剛般若懺文〉中所記的「於某處,建如干僧、如干日…懺」推斷,應該也有符合這樣規模的懺禮儀文才是,而現存的「梁皇懺」便是一篇符合這樣規模的懺文。

(二)道教「九幽懺」

根據鹽入良道〈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について〉文中所述,日本學者吉岡義豐[16],在其《道教と佛教第一》,〈施餓鬼思想の中國的受容〉文中。比對「梁皇懺」與道教的「九幽懺」,認為「九幽懺」是模仿「梁皇懺」而成的。

由於筆者未能找到吉岡義豐的原文,所以不能確定此一說法。如果吉岡義豐所說無誤,以道教「九幽懺」在唐玄宗(712~755)晚年以前就存在的話,則「梁皇懺」

p. 183

的製作年代,應不晚於西元755年。

(三)日僧圓珍的目錄

正式的文獻資料中,〈慈悲道場懺法〉-「梁皇懺」的名稱,最早是出現在唐宣宗,大中12年,西元858年間,日僧圓珍入唐求法攜回經典的目錄-〈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中。在該目錄裡,有一條為「梁武帝懺六卷」[17]的記載。

後來,圓珍所攜回的經典,又經進一步整理成〈智證大師請來目錄〉。其中,原本的「梁武帝懺」改為「慈悲道場懺」六卷,其下則以較小字體註明「梁武帝懺」[18]。

目前,我們看不到圓珍所攜回的版本,所以無法確認其是否即現存版本的「梁皇懺」。不過,由現存十卷本的「梁皇懺」與六卷本的「梁武帝懺」,同名為「慈悲道場懺」來看,極可能就是相同的懺文。而卷數上的差異,可能是因為抄錄的紙長不同之故。

(四)高麗藏

筆者所依據的版本,是日本的《大正新脩大藏經》的「梁皇懺」,這個版本的底本,是在西元1251年9月完成,續雕本《高麗大藏經》[19]中的「梁皇懺」。這是「梁皇懺」最早出現的版本。

(五)小結

依文獻資料查考,「梁武帝懺」、「慈悲道場懺」的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日本僧人圓珍自中國攜回的經典目錄中。此外,也有學者說,唐玄宗末年即已出現的道教懺法「九幽懺」,是模仿「梁皇懺」而成的。這二點,說明「梁皇懺」的製作年代,最晚是在唐代。而「梁皇懺」的刊本,最早是出現在南宋末年的高麗大藏經中,高麗大藏經是現存最早的大藏經之一。



p. 184

這裡要指出關於認為「梁皇懺」是「元代所編,假借梁武帝的名字來推行。」的說法,[20]按元朝已是1279年後的事,而西元858年間,日本僧人圓珍的目錄就有「梁武帝懺」出現;而大正藏「梁皇懺」的底本-高麗藏再雕本,是開始於宋理宗端平3年,即西元1236年,到宋理宗淳祐11年,西元1251年9月完成。元代製作的說法,就版本年代來看,顯然不符,因此,該說恐難以成立。

此外,認為釋僧祐的《出三藏記集》未著錄「梁皇懺」啟建因緣[21],而認為「梁皇懺」不是梁武帝所製的看法。考梁武帝即位於502年,到549年崩,前後共48年。而釋僧祐寂於518年,亦即梁武帝在位的第17年,製作「梁皇懺」的事,如果是在僧祐寂後的32年中發生,僧祐無法著錄「梁皇懺」啟建因緣,就是很正常的事。

四、「梁皇懺」內容之分析與比對

(一)懺法名稱與製懺因緣

前面已經提過,「梁皇懺」原名為〈慈悲道場懺法〉。為何要取名為「慈悲道場」呢?在懺文前面即已說明:「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弗敢移易…」[22]。這段文字顯示該懺是因為製懺文者,作夢感應到「彌勒世尊」而立名「慈悲道場」。因為「彌勒」又稱「慈氏」,梵文作Maitreya[23],「彌勒」是音譯,「慈氏」是義譯,取名「慈悲」應即是採用其義譯的意思。又「梁皇懺」這種因作夢感應而訂立懺法名稱的方式,與南齊竟陵王的〈淨住子〉相似[24]。



p. 185

「梁皇懺」除了是感應夢到「彌勒世尊」,並強調是「慈悲道場」,而懺文中禮拜諸佛時,都是先禮拜「彌勒佛」,其次才是「本師」與其他諸佛。由此可見「梁皇懺」非常重視「彌勒佛」與「慈悲」。重視「彌勒佛」與「慈悲」,是否有特別的意義呢?是否能由這個點找到一些關於「梁皇懺」的製作背景資料的線索呢?以下分別就懺文本身與相關文獻資料方面來探討:

A.懺文本身

在「梁皇懺」中,關於「彌勒佛」與「慈悲」的敘述並不多。

在「彌勒佛」方面,都是先禮拜「彌勒佛」,禮拜前還先稱念「歸依世間大慈悲父」[25]。此外在文中有一處是說「大慈普覆,如阿逸多」[26]。

對於「慈悲」的敘述方面,如引《三昧經》言:「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27],「又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慈悲之親,重於血肉…」[28]

由上面所引述可知,「梁皇懺」中關於這二者的敘述不是很清楚。只知其「慈悲」與「彌勒佛」有關。所以有必要再進一步去了解唐代及其前面對於「慈悲」的定義。

B.相關文獻

關於「慈悲」,在相關文獻中,唐代道宣的《廣弘明集.慈濟篇》[29],應是資料最詳盡的。該篇收錄了一些有關於「慈悲」的文章,還有道宣自己的序文。其〈廣弘明集慈濟篇序〉中說:「若夫慈濟之道,終古式遵,厚命之方,由來所重,故蠢蠢懷生、喁喁哨類,莫不重形愛命、增生惡死…況復蠶衣肉食…重口腹之快利…」,由其內容可知,

p. 186

其時的「慈濟」或「慈悲」,指的相對於「殺生」與「肉食」的觀念。

《廣弘明集.慈濟篇》中,收錄有齊沈約的〈究竟慈悲論〉、梁周顒的〈與何胤書〉、梁武帝蕭衍的〈斷殺絕宗廟犧牲詔〉及〈斷酒肉文〉,和北齊顏之推〈誡殺家訓〉。[30]

這幾篇文章,都是強調「慈悲」與「不食肉」,尤其是〈究竟慈悲論〉與〈斷酒肉文〉,強烈的主張要做到「慈悲」就要「不食肉」[31]。

此外,在羅什所譯的《彌勒大成佛經》中說:「當何名斯經…亦名「慈心不殺不食肉經」…亦名「彌勒成佛經」。」[32]

由此可知「梁皇懺」的名稱與製懺因緣中,強調「彌勒佛」與「慈悲」,應與「不食肉」有關。

(二)禮懺對象

前面分析過懺名與製懺因緣,本節要分析「梁皇懺」的禮懺對象。「梁皇懺」的禮懺對象,筆者分為二部份來探討。一是「能懺者」,是要探討「梁皇懺」原來是設計給什麼樣的對象禮懺的。一是「所懺者」,是要探討「梁皇懺」禮拜的對象與懺悔的對象。

(1)能懺者

「能懺者」,是要探討「梁皇懺」原本設計給什麼樣的對象禮懺。筆者由懺文中「所引故事」與「奉為禮佛的對象」二個部份進行分析。

A.所引故事


p. 187

「梁皇懺」中引用的因果譬喻故事計有《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與《雜藏經》二經,《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有16個故事,《雜藏經》有12個故事,共計28個故事。其中引用《雜藏經》故事的部份,與禮懺者的身份有關,所以本節先就此一部份分析。

首先,比對「梁皇懺」所引《雜藏經》內容,和東晉法顯譯《佛說雜藏經》[33]的故事,可以明顯看出兩者僅有少數字句有差別,試舉二例如下:

《佛說雜藏經》 「梁皇懺」所引《雜藏經》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大德!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緣故,受如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飢困眾生,由是因緣,受如此罪。此是華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34]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我腹極大,咽喉如針,窮年卒歲,不得飲食,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他人,奪其飲食,飢困一切,以是因緣,故獲斯罪。此是華報,果在地獄。[35]
復有一鬼,問曰:我受此身,肩上長有銅瓶,滿中淨銅,手捉一杓,取自灌頭,舉體焦爛,如是受苦,無數無量,有何因緣,罪咎如此?目連答言:汝前身時,出家為道,典僧飲食,以一酥瓶,私著餘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隱,雖與不等,由是緣故,受此罪分。[36] 復有一鬼,問目連言:我一生來,肩上有大銅瓶,盛滿烊銅,以杓取之,還自灌頭,痛苦難忍,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作寺維那,知大眾事,有一瓶酥,藏在屏處,不依時行,待客去後,乃行舊住,酥是招提之物,一切有分,緣汝無道,慳惜眾物,以是因緣,故獲斯罪。汝今華報,果在地獄。[37]


p. 188

由其文句的相似,可以推知現存大正藏《佛說雜藏經》,應即是「梁皇懺」所引的《雜藏經》。在《佛說雜藏經》中有17個「餓鬼問目連」的故事,而「梁皇懺」則引用《雜藏經》12個故事,以下依《佛說雜藏經》的順序,比對「梁皇懺」中引用《雜藏經》之故事:

順序 故事人物身份 事  由 備註
1. 相師 相人吉凶,少實多虛… 未引
2. 天祠主 常教眾生殺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 未引
3. 婆羅門 惡邪不信罪福… 未引
4. 3 聚落主 聚落主 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他人…  
5. 6 佛圖主 佛圖主 若有客僧來,汝便粗設麤供…  
6. 8 道人 沙彌子 眾僧差做蜜漿,石密塊大難消,以斧砍之,盜心噉一口 改身份名
7. 11 沙彌 沙彌 行果窳子到師所…偏心多與實長七枚(※盜眾園中,果子七枚) 改內容,()內為「梁皇懺」所引文
8. 4 一般人 一般人 與眾僧作餅,盜心取二番  
9. 市令 常以輕稱小斗而與,重稱大斗而取 未引
10. 1. 魁膾弟子 魁膾弟子 殺罪人時,汝常有歡喜心  
11. 調馬/象師 象馬難制,汝以鐵針刺腳 未引
12. 國王夫人 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妒心,伺欲危害 未引
13. 卜師 或時實語,或時妄語,迷惑人心 未引
14. 2. 一般人 一般人 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胎。(※汝前世時,常與他藥,令諸眾生,命不全活) 改內容,()內為「梁皇懺」所引文
15. 一般人 常以羅網,掩捕魚鳥 未引
16. 5. 一般人 一般人 婬犯外色,常畏人見  
17 7. 道人 維那 典僧飲食,以一酥瓶,私著餘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 改身份名
9 寺主   增出


p. 189

10. 寺主   增出
12. 三藏比丘   增出

上表的備註欄中為比對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梁皇懺」引《雜藏經》故事,共有8個故事未引用,2個故事的身份名稱更改,又多出了3個故事內容。此外,在故事的順序安排上,「梁皇懺」亦有很大的改變[38],上表中《雜藏經》的僧俗二眾是參差的排序,但「梁皇懺」的排列就不然,為方便理解製作成簡表如下:

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身份名稱 魁膾弟子 一般人 聚落主 一般人 一般人 佛圖主 維那 沙彌子 寺主 寺主 沙彌 三藏比丘
事由 飲酒              
備註 俗人   改名 改名 增出 增出   增出

由上表可以明顯地看到「梁皇懺」,是由「俗人」到「僧人」的順序來排列故事的。除此之外,《佛說雜藏經》中,非僧眾身份的有13個,僧眾身份的計有4個。而「梁皇懺」引用《雜藏經》中,非僧眾身份的為5個,僧眾身份的則有7個。「梁皇懺」不但將僧眾的故事集中排列,並增加3個僧眾身份的故事,還將易混淆的「道人」分別改名為「維那」與「沙彌」。

「梁皇懺」為何要增出3個僧眾身份的故事,並將易混淆的「道人」分別改名為「維那」與「沙彌」,同時又將僧眾的故事集中排列。筆者以為,將僧眾的故事集中排列,乃至增加3個故事等的做法,應是要特別強調僧眾身份的對象。而這7個屬於僧眾的故事,又都不是一般非僧眾身份的人會犯的事項,說明這應是專為僧眾身份者設計的禮懺法的緣故。

B.奉為禮佛的對象

「梁皇懺」中,每一段落的禮佛儀式前,幾乎都會有一個要禮懺者奉為某某人禮佛的文句。由這段禮懺者代為禮佛的對象中,也可以找到部份有關禮懺者身份的資料。

p. 190

「梁皇懺」中,禮懺者奉為某人禮佛的文句,頗為一致,僅少數的幾個字有出入。如下:

奉為國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含靈抱識、水陸空界、一切眾生禮佛[39]

 

 

國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聰明正直、天地虛空、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一切眾生[40]

 

 

經生父母、歷劫親緣、和尚阿闍梨、同壇尊證、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一切眾生[41]

 

國王、帝主、父母、師長、歷劫親緣、一切眷屬、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一切靈祇、過去現在窮未來際、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42],

此外,「梁皇懺」中還有一「仰願」的形式,不過亦與「奉為禮佛」的形式相同,其「仰願」的對象,順序與「奉為禮佛」的一樣,如下:

仰願當今(舊云大梁皇帝)皇帝皇太子殿下又願某甲等,所生父母、歷劫親緣p.931c又願某甲等,和尚、阿闍梨、同學眷屬、上中下座、一切知識p.931c又願某甲等,出家、在俗,信施、檀越、善惡知識、各及眷屬p.931c又願某甲等,諸天諸仙、護世四王、聰明正直、天地虛空、

p. 191

 

主善罰惡、守護持咒、p.931c~932a

 

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幽顯靈祇、各及眷屬p.932a又願某甲等,十方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43]

在「奉為禮佛」與「仰願」的形式中,有二個對象:一個是禮懺者的「信施、檀越」,一個是禮懺者的「師長」。這二者中,「信施、檀越」是出家人稱在家人所用的稱呼。而「師長」一語在「梁皇懺」中,指的是引領禮懺者受具足戒的和尚、阿闍梨乃至三師七證等,而非一般世俗的師長。如懺文中:

佛告大眾,汝當緣念,師長之恩,父母雖復,生育訓誨,而不能使,離於三途,師長大慈,誘進童蒙,使得出家,稟受具戒,是即懷羅漢胎,生羅漢果,離生死苦,得涅槃樂,師長既有,如是出世恩德,誰能上報…經言,愚癡自恃,不信殃禍,謗師、毀師、憎師、嫉師,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結怨對,受報無窮,如華光比丘,善說法要,有一弟子,恆懷驕慢,和上為說,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上,都無智慧…命終之後,如射箭頃,墮阿鼻獄…豈得不人人起大怖畏,止於和上,發一惡言,墮阿鼻獄,八十億劫,何況出家已來,至於今日,於和上邊,所起惡業,其罪無量…[44]

 

 

 

奉為師長禮佛第五:師長於我、恩德無量、大慈獎諭、恒使修善…相與今日、稟得出家、受具足戒、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豈不人人、追念此恩、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奉為和上、阿闍梨、同壇尊證、上中下座、各及眷屬、歸依世間大慈悲父[45]

由上面二段內容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師長」一語在「梁皇懺」中,指的並不是一般世俗所謂的「師長」,而是針對禮懺者而言,「誘進童蒙,使得出家,稟受具戒」的人。由此可見,禮懺者應已經是「出家,稟受具戒」的身份。


p. 192

(2)所懺者

「所懺者」,是要探討「梁皇懺」禮拜的對象與懺悔的對象。筆者分為「禮拜之諸佛」與「禮懺事由」二部份進行分析。

A.禮拜之諸佛

前面說過,「梁皇懺」禮拜諸佛的順序,是先念「敬禮世間大慈悲父」或「歸依世間大慈悲父」,接著便是禮拜「南無彌勒佛」,其次禮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後才是其他諸佛。

除了先禮「彌勒佛」次禮「本師」的順序外,「梁皇懺」與隋代的〈方等三昧行法〉〈法華三昧懺儀〉一樣,文中都沒有「阿彌陀佛」的名號,不過在第7卷的禮佛儀式中有「無量壽佛」的名號[46]。相對於傳為唐代悟達國師製的〈慈悲水懺法〉,禮拜諸佛的儀式就明顯的不相同。簡介如下:

懺法名稱 禮諸佛儀式之順序 備註
「梁皇懺」 彌勒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其他諸佛 無彌陀名號
〈方等三昧行法〉[47] (主要為持咒語懺悔而無特別之禮佛儀) 無彌陀名號
〈法華三昧懺儀〉[48] 本師釋迦牟尼佛→多寶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法華諸佛 無彌陀名號
〈慈悲水懺法〉[49] 毘盧遮那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其他諸佛  

B.禮懺事由

前面提過「梁皇懺」中引用的因果譬喻故事計有《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與《雜藏經》二經,共計28個故事。其中一部份與禮懺者的身份有關,剩下的部份與所要禮拜懺除的對-事由有關,

p. 193

所以本節係就此一部份分析。

「梁皇懺」中的所要禮拜懺除的對-事由,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項:[50]

1. 不孝父母:

 

前世時不信三尊,不知供養、不孝父母、興惡逆心、屠兒魁膾、斬害眾生。[51]

 

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壞塔寺、剝奪道人、斫傷聖賢[52]

 

以前世時,為人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達戾反逆。[53]

2. 傷害眾生、烹食眾生:

 

汝前世時,不信三尊,不知供養、不孝父母、興惡逆心、屠兒魁膾、斬害眾生。以是因緣,故受此罪[54]

 

汝前世時,屠殺眾生、湯灌搣毛、不可限量[55]

 

汝前世時,焚燒山澤、決撤陂池、火炮雞子、使諸眾生、淤煨而死[56]

 

汝前世時,橫道作賊、剝奪人衣、…皮剝牛羊[57]



p. 194

汝前世時,屠殺為業、烹害眾生、屠割剝裂、骨肉分離、頭腳星散[58]

 

汝前世時,飛鷹走狗、彈射鳥獸、或破其頭、或斷其足、生搣其翼、使受痛苦[59]

 

汝前世時,行道安槍,或施射弋,陷墬眾生…[60]

 

汝前世時,網補眾生,籠繫六畜[61]

 

汝前世時,持生販賣…[62]

 

汝前世時,恆作魁膾弟子、若殺人時、汝長歡喜…以是因緣,故受此罪[63]

 

汝前世時,常與他藥,令諸眾生,命不全活[64]

 

如是等罪,皆是無明、無慈悲心、以強陵弱,傷害眾生…[65]

3. 飲酒:

汝前世時,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他人,奪人飲食[66]

汝前世時,飲酒狂亂,犯三十六失…[67]



p. 195

由上面三項禮懺事由的份量看,最多的是「殺生食肉」,其次是「不孝父母」和「飲酒」。「殺生食肉」正與該懺法名稱中的「慈悲」有關,說明該懺法的精神,是要學習彌勒菩薩的「慈悲」、「不食肉」,並懺悔食肉的過失。

(三)禮懺形式

若欲證明「梁皇懺」是否為梁武帝時所製的懺法,就史料文獻方面來看,似乎很難證明是梁武帝時所製的。因為,最早出現的記錄,是在〈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中,其年代在唐宣宗大中12年,西元858年間,距離梁武帝(464~549)的時代,足足有三百多年的差距。然而前面也探討過,`在文獻中對當時的懺法,確實有收錄及記載不完備的情況,所以筆者擬由懺文內容的分析比對研究,彌補史料文獻方面不足之處。前面已比對過禮懺對象,此處要進一步區隔出「梁皇懺」為南北朝時所製的懺法,所以擬就禮懺形式上,與南北朝懺法比對,以證明其具有南北朝懺法的特質

南北朝的懺法,嚴格說來僅有南朝的齊、梁、陳三代的懺法[68]。主要多收錄於《廣弘明集》中[69],這其中又可以分為二類不同的部份。一是南齊蕭子良的「淨住子」,其原本為二十卷,現在僅存道宣刪略成一卷的版本。雖然是刪略過的但是內容能非常豐富,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南朝懺法的用語與形式。據說「梁皇懺」即是刪略該文而成的[70]。另一類,是南朝其他的懺法,其內容多半僅數百字,所以只能看出有限的內容與形式。以下分別就這二類進行比對。

(1)淨住子

日本學者鹽入良道曾大略的比對過「梁皇懺」與「淨住子」,認為「梁皇懺」確是參考「淨住子」的架構。筆者比對「梁皇懺」與「淨住子」後,發現「梁皇懺」多處模仿「淨住子」

p. 196

的內容。在懺文中的用語與形式上的相似,說明二者時代上的接近性。由於比對「梁皇懺」與「淨住子」相同處的資料太長,所以放在文末的附錄中,這裡只就二者的不同處做比較:

  要  點 備 註
「梁皇懺」 1.適用於「出家人」

2.重視「蔬食」、「孝道」;提倡「神明不滅」。

側重「蔬食」、「孝道」。重點在懺悔、禮佛。
「淨住子」 1.原是設計給「在家菩薩」布薩的儀式。

2.重視依戒律精神修持,重視布薩、懺悔。

3.採「經書交映」方式,重視與傳統觀念調和,使士大夫能接受佛教[71]

側重在戒律與印度佛教原本的精神。
共通要點 1. 採《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六根懺」內容。

2. 都不使用咒語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發現「梁皇懺」的製作,是側重在推廣「蔬食」、「孝道」與「神明不滅」的觀念。與「淨住子」側重在戒律與印度佛教原本的精神不同。

(2)其他懺法

前面提過,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製的懺文,與「梁皇懺」有相似之處。現存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製的懺文,篇幅都不長,約在三、五百字之間,其中有關懺禮的形式不太多,但還是能看出一些。以梁簡文帝的〈唱導文〉、〈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與〈六根懺文〉為例,和「梁皇懺」比對,如下表:

梁簡文帝所製懺文 「梁皇懺」


p. 197

 
〈唱導文〉T.52.2103p.205:奉為至尊敬禮、奉為皇太子敬禮、奉為貴嬪敬禮、奉為臨川…諸王敬禮、奉為六道四生三途八難…遍禮

〈唱導文〉T.52.2103p.205:歸命敬禮五十三佛、三十五尊、當來、賢劫千、現在百七十…

奉為國王禮佛第一、奉為諸王禮佛第二、奉為皇太子殿下分土諸王(臨川諸王)…為六道禮佛

1.自懺文前依序禮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等佛名2.某等今日又承…三十五佛滅煩惱力、五十三佛降伏魔力、百七十佛…[72]

〈4月8日度人出家願文〉T.52.2103p.324:仰願十方盡虛空界… 仰願十方盡虛空界…
〈六根懺文〉T.52.2103.p.331:今日此眾…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

以上「今日道場…大眾」的語句,與「代為國王…六道眾生禮佛」、和「敬禮五十三佛、三十五尊、當來、賢劫千佛」這些懺禮的形式,在篇幅較長的「淨住子」中,反而不太能明顯看出,可能是被道宣刪略掉。總之,經由與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製的懺文比對,可以看出「梁皇懺」與上述懺法具相同的懺禮形式。若相較於隋代智顗之觀行並重的懺法[73],乃至後來開始加入咒語的形式[74],更能看出「梁皇懺」與南朝懺法的相似性。

(四)引用經名

要看出「梁皇懺」的製作年代,也可由其中引用的經典譯出年代來判斷。「梁皇懺」中舉出經名的,計有十三種,以下用表列方式說明之:



p. 198

  經名 頁數   備註
1 《悲華經》 p.924a 北涼曇無讖所譯[75] 梁代以前
2 《三昧經》 p.924a (《漸備一切智德經》)T.10.285. pp.458-497 梁代以前
3 《般若經》 p.924c 按所引經文看應是出自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76] 梁代以前
4 《護口經》 p.925b 現存的藏經經文中沒有名為《護口經》的經典,由所引的經文內容看頗似大正第17冊中,有關餓鬼業報的經典。 不詳
5 《法華經》 p.925c 有鳩摩羅什,與竺法護的譯本,皆在梁代前 梁代以前
6 《大集經》 p.928c 即《方等大集經》,北涼曇無讖譯[77]。 梁代以前
7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p.933bp.936c 後漢安世高譯[78]。 梁代以前
8 《雜藏經》 p.936c 東晉法顯T.17.745.pp.557-560 梁代以前
9 《長阿含經》 p.941a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T.1.1.pp.1-150 梁代以前
10 《地獄經》 p.941b 《出三藏記集》T.55.2145.p.27 梁代以前
11 《華嚴經》 p.948b 東晉佛陀跋陀羅,T.9.278.pp.395 梁代以前
12 《涅槃經》 p.961b 有曇無讖、法顯等譯本皆在梁代前 梁代以前
13 《勝鬘經》 p.963c 劉宋求那跋陀羅,T.12.353.pp.217-223 梁代以前

以上除《護口經》目前藏經中找不到外,《地獄經》在梁道宣的《出三藏記集》中已有著錄,但現已不存。所以總計有12種,都是在梁代以前即已譯出的經典。

(五)與梁武帝奉佛特色比對

本節要分析「梁皇懺」與梁武帝的關係,首先是探討「梁皇懺」的內容特色中,與梁武帝有關的部份。「梁皇懺」與梁武帝有關特色,除了前面幾節已經分析過的內容外,還有以下3點:



p. 199

1 倡「蔬食」 自然蔬食,絕愛染心,不須妻子,忠信清直,仁恕和平。[79]
2 倡「神明不滅」 常說:悟人身死,神明不滅[80]
3 明示為梁代著作 當今皇帝(舊云大梁皇帝、皇太子)[81]

至於梁武帝方面,其對「禁斷肉食」和主張「蔬食」的理念,為其學佛以後,最明顯的特色。《廣弘明集》中收錄有其〈斷殺絕宗廟犧牲詔〉[82]、〈淨業賦〉[83]與〈斷酒肉文〉[84]。其中,〈斷酒肉文〉的內容是召集僧眾論辯,最後終於禁斷佛制可以食用三淨肉的規定,而且文中還勸導僧人要行懺悔食肉[85]。其次,在僧祐《弘明集》[86]中可以看到,梁武帝主張「神明不滅」,他還命令臣下去批駁范縝的「神滅論」,可見其對「神明不滅」的堅持。除此之外,梁武帝還有許多個人學佛的特色,現在只舉出與「梁皇懺」有關的列表比對如下:

梁武帝個人奉佛的特色 〈慈悲道場懺法〉的特點
制斷酒肉,推廣蔬食[87] 重視「蔬食」
倡「神明不滅論」[88] 提倡「神明不滅」
重視「孝道」,著〈孝思賦〉[89] 重視「孝道」


p. 200

由前面各節的分析,其實已經能看出梁武帝與「梁皇懺」的關聯性,本表可說只是再簡要的比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倡導「蔬食」與「神明不滅」二點,可以說,這是梁武帝的主要特色。也由此可以推知二者的關係非常密切。

(六)「梁皇懺」與〈斷酒肉文〉比較

「梁皇懺」與〈斷酒肉文〉的關係極為密切,如〈斷酒肉文〉中提到如「眾僧食肉罪劇白衣…口稱慈悲心懷毒害」[90],這種以「食肉」與「慈悲」相對的稱呼,說明〈斷酒肉文〉也就是提倡要行「慈悲」,如顏尚文的《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中亦說「〈斷酒肉文〉以《大涅槃經》『食肉者斷大慈種義』為主旨」。[91]同時,在〈斷酒肉文〉中,有一段是僧人質疑說:「律中無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92]。而〈慈悲道場懺法〉的特點中:如針對出家人、倡導「蔬食」、懺悔烹食眾生等業障。說明「梁皇懺」很可能就是梁武帝倡導〈斷酒肉文〉時的「懺悔食肉法」,因為是要「斷酒肉」所以以「慈悲」為名。

除了在強調「慈悲」、「不食肉」,和出家眾的「懺悔食肉法」等特點相似外,「梁皇懺」與〈斷酒肉文〉中的用語也有三處相似的部份:一是對於「護法諸天的稱呼」,一是「大德僧尼、義學僧尼、諸寺三官」以及「怨對」一詞,分述如下:

1.「護法諸天的稱呼」:

〈斷酒肉文〉 今日集會,此是大事因緣,…諸天亦應遍滿虛空,諸仙亦應遍滿虛空,護世四王亦應在此…一切持咒神王、…五方龍王:…天龍夜叉、…八部神王,皆應在此。[93]


p. 201

「梁皇懺」 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94]

如上表所示,「梁皇懺」中護法諸天的稱呼為:「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斷酒肉文〉中的稱呼在用語與順序上都和「梁皇懺」一致,所不同的是多列出那些龍王龍神八部的名稱。

2. 「大德僧尼、義學僧尼、諸寺三官」

「梁皇懺」引用的故事中,包括有「佛圖主、維那、沙彌子、寺主、三藏比丘」身份的僧人[95]。而〈斷酒肉文〉的對象是「大德僧尼、義學僧尼、諸寺三官」,其中的「三官」與據顏尚文說,指的是「上座、寺主、維那」[96]。而前面的章節中已提過,在「梁皇懺」引用的故事中,「維那」是更改原文的稱呼,「寺主」與「三藏比丘」,是增加進去的故事。這種變更經文內容的情形,並不尋常。是否意味著因為要配合〈斷酒肉文〉的對象呢?筆者以為「梁皇懺」中的「佛圖主、沙彌、」,及添加的「維那」、「寺主」與「三藏比丘」,正符合〈斷酒肉文〉的對象「大德僧尼、義學僧尼、諸寺三官」的身份,所以這種變更是因為要配合〈斷酒肉文〉,不是不可能的情況。

3.「怨對」

「怨對」一詞並非現行佛教常用的術語。其大意是指與眾生因貪瞋癡等而起的怨恨與留難。在「梁皇懺」中,「怨對」是緣於「貪」對象是「親緣眷屬」。〈斷酒肉文〉中則說噉食眾生肉會產生「怨對」。



p. 202

〈斷酒肉文〉 「今日眾生或經是父母,或經是師長…而今日無有道眼,不能分別,還相噉食,不自覺知。噉食之時,此物有靈,即生忿恨,還成怨對。」「此諸怨對,或在惡鬼中,或在毒獸中…如是處處來作留難…」[97] 食肉生「怨對」
「梁皇懺」 何者怨根苦本,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常為五塵,之所繫縛,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對,皆從親起。[98] 「貪」與「親屬」生「怨對」

因「貪」或「食肉」產生的「留難」名為「怨對」,足見「怨對」一詞相當於「業障」。同樣使用「怨對」一詞,也是二者的相似點。

(七)小結

經過分析發現,「梁皇懺」立名「慈悲道場」,強調的是「慈悲」與「不食肉」,在對象上「梁皇懺」原本是設計給出家人用的。懺悔的主要內容是飲酒、食肉,這說明「梁皇懺」與梁武帝〈斷酒肉文〉中所說的「懺悔食肉法」有關。此外,「梁皇懺」與梁武帝的個人奉佛特色相似。同時,「梁皇懺」與「淨住子」及南朝其他懺法,在內容與形式上很近似。

五、結論

綜合研判,「梁皇懺」應如周叔迦所說的:「原因是當時僧侶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制斷食肉,並令諸僧七日懺悔(見廣弘明集)。所以這懺法叫做〈慈悲道場懺法〉」,不過其所說的「見廣弘明集」,不知道確切出處何在。

經由內容的比對分析研判,「梁皇懺」原本是「出家人懺悔食肉」的懺法,內容上與南朝其他懺法的特色一致,也與梁武帝的奉佛特色一致,諸多的證明顯示,「梁皇懺」很可能是梁武帝為提倡推動〈斷酒肉文〉時,附帶推行的「懺悔食肉法」。



p. 203

如果「梁皇懺」即〈斷酒肉文〉所說的「懺悔食肉法」,其首次實施時間,應與〈斷酒肉文〉提倡時間相當。〈斷酒肉文〉提倡時間,據顏尚文說是在天監18年到普通4年間的4月19日至29日間[99]。由此推斷,「梁皇懺」製作時間應亦在天監18年到普通4年間。 

徐立強  中華佛學研究所

參考書目

《中國佛教通史》鎌田茂雄,第3冊,佛光出版社,民國75年12月,初版。

《法苑談叢》周叔迦,承天禪寺,第36頁,民國78年9月,台初版。

《高僧傳研究》鄭郁卿,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1月出版。

《南朝梁會要》朱銘盤,弘文館,民國75年7月,初版。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湯用彤,駱駝出版社,民國76年8月。

《中國中世佛教史研究》諏訪義純,大東,昭和63年5月11日,初版,

《梁の武帝》森 樹三郎,平樂寺,1985年3月15日,第五刷。

《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小林正美,創文社,1993年12月30日初版。

〈中國佛教瑣談〉釋印順,《華雨集》第4冊,正聞,民國82年4月初版。

〈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釋聖嚴,《佛教制度與生活》,東初,民國81年9月,初版八刷,第153~177頁。

〈論中國佛教懺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含〉游祥洲《從傳統到現代-從佛教倫理到現代社會》,東大,民國79年10月,初版,第121~130頁。

〈水陸法會〉、〈懺法〉林子青,《中國佛教總論(二)-人物與儀軌》,木鐸,民國76年3月,第400~410頁。

〈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鹽入良道,印佛研11-2,1966年3月。

〈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について〉鹽入良道,《大正大學研究紀要》第46輯,1961年3月。

〈懺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鹽入良道,印佛研 7-2,1959年3月。

〈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顏尚文,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78年,博士論文。



p. 204

 

附錄:

(一)南朝迄隋代的懺法朝

作  者 生卒年 懺文名稱
蕭子良 460-494 〈淨住子〉 T.52.2103.p.306
沈約 441-513 〈懺悔文〉 T.52.2103.p.331
武帝 蕭衍 464-549 〈摩訶般若懺文〉〈金剛般若懺文〉 T.52.2103.p.331
王僧孺   〈禮佛唱導發願文〉〈懺悔禮佛文〉-〈釋文紀〉p.520~524
簡文帝 蕭綱 503-551 T.52.2103〈唱導文〉 p.205〈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p.324〈六根懺文〉〈悔高慢文〉.pp.330~331
文帝 -556 〈妙法蓮華經懺文〉〈金光明懺文〉〈大通方廣懺文〉〈虛空藏菩薩懺文〉〈方等陀羅尼齋懺文〉〈藥師齋懺文〉〈娑羅齋懺文〉〈無礙會捨身懺文〉 T.52.2103.p.333~335
江總 -591 〈群臣請陳武帝懺文〉 T.52.2103.p.331~332
宣帝 -582 〈勝天王般若懺文〉 T.52.2103.p.331
智顗   〈方等三昧行法〉〈法華三昧懺儀〉 T.46.1490.pp.943~955
文帝 楊堅   〈懺悔文〉 T.49.2034.p.108b

(二)「淨住子」與「梁皇懺」比對

「淨住子」

T.52.2103.pp.306a~321b文末所引為其頁碼

「梁皇懺」

T.45.1909.pp.922b~967c文末所引為其頁碼。

常行柔軟調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真正心、不雜心、無貪吝心、勝心、大心、大慈悲安樂心、善歡喜心、度一切心、守護眾生心、無我所心、如來心p.307b 起勇猛心,不放逸心、安住心、大心、勝心、大慈悲心、樂善心、歡喜心、報恩心、度一切心、守護一切心、救護一切心、同菩薩心、等如來心p.923b
奉為至尊、皇太子、七廟聖靈、龍神八部、一切劇苦眾生p.307b 奉為國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含靈抱識,水陸空界,一切眾生p.923b


p. 205

 
豈得不人人五體投地,如大山崩,一心歸信,無復疑想。p.307a.b 豈得不人人五體投地,如大山崩,一心歸信,無復疑想。p.923c
「三界內苦門」「出三界外樂門」p.312c-313a 不信三界內是苦,不信三界外是樂p.924c
入歸信門 p.307 入歸信門p.925b
自慶畢故不造新門p.316c 畢故不造新p.925c
敬禮十方三世諸剎土中所有如來形像靈廟,敬禮釋迦如來一切現在靈骨舍利,敬禮如來現在頂骨舍利,敬禮如來現在髏骨舍利,敬禮如來現在眼精舍利,敬禮如來現在一切紺髮紅爪舍利,敬禮如來現在一切指骨舍利,敬禮如來現在一切牙齒舍利,敬禮如來現在衣缽水瓶錫杖眾具,敬禮過去四佛生地并行坐遺跡,敬禮如來得道樹寶塔,,敬禮如來轉法輪處寶塔,敬禮,如來滅後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p.318b~318c 歸命十方一切髮塔、一切齒塔、一切牙塔、一切爪塔、一切頂上骨塔、一切身中諸舍利塔、袈裟塔、匙缽塔、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p.940c
今聞出家之美,不得便言無惡,又聞俗人之惡,不得便言無善。p. 311c 雖復出家,未盡煩惱,未得解脫,不得便言,無復諸惡,在俗之人,未得便言,都無其善。p.943c
佛言,地獄難免,而今同得,免離此苦,一自慶也。

佛言,餓鬼難脫,而今同得,遠於此苦,二自慶也。

佛言,畜生難捨,而今同得,不樹此因,三自慶也。

佛言,生在邊地,不知仁義,今在中國,修習禮智,四自慶也。

佛言,生長壽天,不知植福,福盡命終,還墮惡道,而今不以,世樂自娛,迴以供養,五自慶也。

佛言,人身難得,一失不返,有過盲龜浮木之譬,今得人身,六自慶也

 

佛言,六根難具,今無缺損,七自慶也。

 

 

佛前佛後,復是為大難,我今相與,慷慨立志,既見色像,又聞正法,則同鹿野,滅惑不殊也。

佛言,見佛為難,我今頂禮佛所說像,功用等倫也。

佛言,地獄難免,相與已得,免離此苦,是一自慶

餓鬼難脫,相與已得,遠離痛切,是二自慶

畜生難捨,相與已得,不受其報,是三自慶

生在邊地,不知仁義,相與已得,共住中國,道法流行,親承妙典,是四自慶

生長壽天,不知植福,相與已得,更復樹因,是五自慶。

人身難得,一失不返,相與已得,各獲人身,是六自慶。

六根不淨,不預善果,相與清淨,得深法門,是七自慶。

世智辯聰,反成為難,相與一心,歸憑正法,是八自慶。

佛前佛後,復謂為難,或云,面不睹佛,又為大難,相與已能,發大善願,於未來世,誓拔眾生,不以不睹如來為難,但一見色像,一聞正法,自同在昔,鹿苑初唱,事貴滅罪,生人福業,不以不見佛故,稱之



p. 206

 
佛言,聞法為難,我今備得聞也。

佛言,出家為難,我今且隨眾也

p.316b~316c

為難,佛言,見佛為難,相與已得,瞻對尊像,是九自慶

佛言,聞法復難,相與已得,餐服甘露,是十自慶

佛言,出家為難,相與已得,辭親割愛,歸向入道,是十一自慶

佛言,自利者易,利他為難,相與今日,一瞻一禮,普為迴向,十方一切,是十二自慶

佛言,捍勞忍苦為難,相與今日,各自翹勤,為善不懈,是十三自慶

佛言,讀誦為難,我今時得披覽經典,是十四自慶

坐禪為難,而今見有息心定意者,是十五自慶

p.950c-951a

[1]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影印,第45冊,第1909經,第922頁b欄至967頁c欄。簡寫為《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2b~967c,後仿此例。

[2]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2b,〈慈悲道場懺法傳〉。

[3] 《正統道藏》第16冊,第0651-0664頁。台北,新文豐,民國77年12月,再版。

[4]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306a~321b

[5] 《中國佛教通史》鎌田茂雄,第3冊,佛光出版社,民國75年12月,初版,第186頁。

[6] 〈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について〉鹽入良道,《大正大學研究紀要》第46輯,昭和36年3月,第45~46,87~88頁。

[7] 〈懺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場〉鹽入良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2期,1959年 3 月,第45~55頁。

[8] 〈中國佛教儀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鹽入良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1-2期,1966年3月,第353~358頁。

[9] 《中國佛教史》第3冊,鎌田茂雄,佛光,第219頁。

[10] 〈中國佛教瑣談〉《華雨集》第4冊,釋印順,正聞,民國82年4月初版,第136-137頁。

[11] 《法苑談叢》周叔迦,承天禪寺,民國78年9月,台初版,第36頁。

[12] 〈懺法〉林子青,《中國佛教總論(二)-人物與儀軌》,木鐸,民國76年3月,第405頁。

[13] 〈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釋聖嚴,《佛教制度與生活》,東初,民國52年初版,81年9月,初版八刷。第160頁。

[14] 筆者所引懺文主要出自《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第2103經),少數出自《大藏經補編》第33冊,華宇,民國74年7月,初版。該冊為明代梅鼎祚編〈釋文紀〉,該文收錄歷代佛教徒著作,所以包括許多懺文,其引用的懺文均會註明出處。

[15]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330。

[16] 轉引自〈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について〉鹽入良道,第87-88頁。「…慈悲道場懺法は梁武帝が皇后郗氏の靈を慰ぬゐたぬ制せられたものとされ梁皇懺と呼ばれるが、吉岡義豐教授は道教側の資料である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十卷が、梁皇懺に模して作出されたものであり、九幽懺が玄宗末年以前には存していたところから、梁皇懺武帝製說も傳說視することは再考しなくてはないとされている。」其中,吉岡義豐的看法,是在其《道教と佛教第一》〈施餓鬼思想の中國的受容〉。

[17] 見〈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大正藏》冊55,第2172經,頁1101b

[18] 見〈智證大師請來目錄〉《大正藏》冊55,第2173經,頁1106c

[19] 見《高麗大藏經》,新文豐影印,第47冊,第1512經,第376~457頁。

[20] 見〈中國佛教瑣談〉《華雨集》第4冊,釋印順,第137頁。

[21] 〈關於中國經懺起源和梁皇懺的一些看法〉何俊泰,《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第468頁。

[22]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2c

[23] 見荻原雲來編《梵和大辭典》,講談社,昭和62年3月25日第3刷,頁1066。

[24] 見道宣的〈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以齊永明八年,感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樹立淨住淨行法門。…」「言淨住者,即布薩之翻名。」,《大正藏》冊54,第2103經,頁306a

[25]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5b等處,禮佛前都先「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26]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2a

[27]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4a

[28]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2c~923a

[29]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2b~303c

[30] 同前註。

[31] 見〈究竟慈悲論〉《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2c~293a〈斷酒肉文〉《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4b~303c

[32] 見《大正藏》冊14,第456經,頁434b

[33]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7a,應即是東晉,法顯譯的《佛說雜藏經》,《大正藏》冊14,第745經。在《出三藏記集》中《大正藏》冊55,第2145經,頁12a,載東晉,法顯譯《雜藏經》一卷,

[34] 《佛說雜藏經》《大正藏》冊14,第745經,頁557c

[35]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7a

[36] 《佛說雜藏經》《大正藏》冊14,第745經,頁558bc

[37]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7c

[38]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6c~938c

[39]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3b

[40]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4ab

[41]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5ab

[42]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1b

[43]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1c~932a

[44]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43-944a

[45]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56c~957a

[46]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51c

[47] 見《大正藏》冊46,第1940經,頁943a~949a

[48] 見《大正藏》冊46,第1941經,頁949b~955c

[49] 見《大正藏》冊45,第1910經,頁968c~978b

[50] 本段所引皆出自「梁皇懺」《大正藏》冊45,第1909經,各段文末所引數字為其頁碼。

[51]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4a

[52]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4a

[53]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4a

[54]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4a

[55]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4c

[56]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a

[57]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b

[58]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b

[59]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b

[60]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c

[61]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c

[62]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c

[63]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6c

[64]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7a

[65]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7a

[66]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7a

[67]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5c

[68] 〈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について〉鹽入良道,第88頁:「《廣弘明集》所收錄的包括自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製的諸懺文類,它們具有類似的表現形式,而『梁皇懺』也具有相似的形式」

[69] 見附錄1.所列。

[70] 同註3.所引,出自〈中國佛教瑣談〉《華雨集》第4冊,釋印順,第136-137頁。

[71] 〈文宣王蕭子良の「淨住子淨行法門」について〉鹽入良道,第45~46頁。

[72]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52c

[73] 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冊46,第1491經,頁949c,「夫一切懺悔行法,悉需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又如唐代湛然的〈法華三昧懺儀運想輔助儀〉《大正藏》冊46,第1492經,頁955c中所述:「夫禮懺法,世雖同效,事儀運想,多不周旋,或粗讀懺文,半不通利,或推力前,多拒理觀,一無效精進之風,闕入門之緒…」,可見天台懺法在觀行與儀軌上極為講究。

[74] 南朝懺法中不曾見到有使用咒語的情形,直到隋代智顗的〈方等三昧行法〉才開始使用咒語,見《大正藏》冊46,第1490經,頁943a~949a

[75] 見《大正藏》冊3,第157經,頁167-233

[76] 《大正藏》冊8,第235經,頁748-752

[77] 《出三藏記集》中《大正藏》冊55,第2145經,頁11。

[78] 《大正藏》冊17,第724經,頁450

[79]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49c

[80]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62a,962b

[81]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31c,955c

[82]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3b~294b

[83] 見《大正藏》冊52.2103經,頁294b~303c

[84] 見《大正藏》冊52.2103經,頁335b~336c

[85]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306a~321b

[86] 見《弘明集》〈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大正藏》冊52,第2102經,頁54、〈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大正藏》冊52,第2102經,頁60。

[87] 同前書,第475頁。

[88] 《中國哲學史》第2冊,任繼愈主編,第280頁。1993年5月,北京第11刷。又見《弘明集》〈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大正藏》冊52,第2102經,頁54、〈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大正藏》冊52,第2102經,頁60。

[89]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湯用彤,第476頁。又見《廣弘明集》〈孝思賦〉《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336c

[90]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303b

[91]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78年,博士論文,第七章,「禁斷酒肉與佛教教團之改革」,第227頁。

[92]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9a

[93]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7c~298a「今日集會,此是大事因緣,非直一切諸佛在此,非直一切尊法在此,非直一切聖僧在此,諸天亦應遍滿虛空,諸仙亦應遍滿虛空,護世四王亦應在此,金剛密跡、大辨天神、功德天神、韋陀天神、摩醯首羅、散脂大將、地神堅牢、迦毘羅王、孔雀王、封頭王、富尼跋陀羅伽王、阿修羅伽王、摩尼跋陀羅伽王、金毘羅王、十方二十八部、夜叉天神、一切持咒神王、六方大護、都使安國,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以如是一切善神,遍滿虛空;五方龍王:娑竭龍王、阿耨龍王、難陀龍王、跋陀龍王、伊那龍王,如是一切菩薩龍王、亦應遍滿在此;天龍夜叉、楗闥婆王、阿修羅王、迦婁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非人等,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八部神王,皆應在此。」

[94]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23b

[95] 參見本文第11頁,禮懺對象的部份。

[96]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78年,博士論文,第七章,「禁斷酒肉與佛教教團之改革」,第218頁。

[97] 見《大正藏》冊52,第2103經,頁297ab

[98] 見《大正藏》冊45,第1909經,頁942c~943a

[99] 〈斷酒肉文〉提倡時間有幾種不同說法,筆者採用顏尚文的說法。見其《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第七章,「禁斷酒肉與佛教教團之改革」,第205頁:「〈斷酒肉文〉的提倡年代在天監18年(519年)4月8日,至普通4年(523年)間。」

中華佛學研究第02期 (p177-206): (民國87年),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02, (1998)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