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5 11:19:11
日期:2010/01/05 11:16:56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證悟次第-漸悟與頓悟
對於四諦的如實知見,引起了見諦(真實)得道的問題。在四諦中,體見什麼才算得證?由於學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傳承不同,分為頓漸二派。 觀四諦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說五)心見道的,是漸見派----見四諦得道,是西北印學派的主張。而中南印度的學派,是主張頓見的----見滅諦得道。當然,這是千百年來的古老公案,優劣是難以直加判斷的。依現有的教說來參證,從佛法本源一味的見地來說:見四諦,應該是漸入的;但這與悟入緣起空寂性----也就是見滅諦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經說:沒有前三諦的現觀(直覺的體驗),是不能現觀道諦的;四諦是漸入,猶如梯級的,這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 (成佛之道(增注本)‧二二一~二二二)
一念見諦與次第見諦,是有關修證的重要問題。佛弟子依法修行,以般若——慧(prajn?)見諦。形容體見諦理的文句,經律也有不同的敘述,如『赤銅鍱律』「大品」(南傳三‧二一)說:
「具壽憍陳如遠塵離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阿若憍陳如(?jn?ta-kauinya),為五比丘中最先悟入的。見苦集皆是滅法,顯然是緣起(prat?tya-samutp?da)的苦集與苦滅的體見。由於安立四諦: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在正見為先導的修行中,知苦、斷集而證滅,名為「見滅得道」或「一念見諦」。然在『阿含經』中,如實知苦(或五蘊等分別說),如實知集,如實知滅,如實知道,處處都這樣說。如『轉法輪經』,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下,都說:「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這是於四諦別別的生智,那就是別別的悟入了。在分化的部派中,說一切有部立十五心見道;犢子系立十二心見諦(從說一切有部脫出的,後起的經部,立八心見諦):這都是次第見諦,而且是(先)見苦得道的。大眾及分別說系,立「一念見諦」、「見滅得道」說。梁真諦( Paramartha )譯的『四諦論』,屬於大眾系的說假部(真諦譯作分別部),如『論』卷一(大正三二‧三七八上、三七九上)說:
「若見無為法寂離生滅滅諦,四(諦)義一時成」。
「我說一時見四諦:一時離(苦),一時除(集),一時得(滅),一時修(道)」。
『大毘婆沙論』說:法藏部「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也是見滅得道的。化地部說:「於四聖諦一時現觀,見苦諦時能見諸諦」。這是頓見四諦,而頓見以後,「見苦諦時能見諸諦」。可說是次第見苦得道,與一時見滅得道的折衷派。怎樣的修行,才能見諦理,不是從論理中得來,而是修行者以自身的修驗教人,漸形成不同的修行次第。對於這二派,我以為都是可行的。佛法中的阿羅漢( arhat ),有慧解脫( prajn-vimukta )與俱解脫( ubhayatobhga-vimukta )。 慧解脫者是以法住智( dharma-sthitit?-jnna ),知緣起的因果生滅而得證的。俱解脫者能深入禪定,得見法涅槃( d???adharma-nirva ),也就是以涅槃智( nirva-jn?na )得證的。阿羅漢如此,初見諦理的,也就有此二類:以法住智見道的,與次第見四諦得道相合;以涅槃智而證初果的,與一念見滅得道相合。修學者的根性不同,修證見諦,也因師資授受而形成不同的修學次第。
(印度佛教思想史‧七一~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