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1 08:41:0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09/12/21 08:19:29 喇嘛網 編輯部
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 指導教授:黃俊威
佛教的因緣說闡明了因果關係的種種形態,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聯繫,印、中佛教各宗各派,都十分重視因緣的觀念。部派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為說明萬法的因果關係,創立「六因說」,把「因」分為六種,把「緣」分為四種,把「果」分為五種,並加以詮釋與發揮,據以建立因、緣、果的完整架構,這就是著名的六因、四緣、五果的理論系統。
筆者嘗試透過對說一切有部六因四緣論成立背景的分析,了解該部建立「六因四緣說」,是為了對抗當時流行於世的無因論、不平等因論,以顯示諸法之生,決定有因,並且藉著「六因說」詮釋說一切有部「三世實有」、「因緣實有」的概念,並藉以駁斥「因緣非實有」的異說。其次,筆者從早期上座部《舍利弗阿毘曇論》的十緣,探討到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以整理出阿毘達磨論者對因緣說的發展歷程。再透過對六因、四緣、五果的個別分析,找出在三世中因、緣、果之間的聯繫脈絡與關連性。
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論」對於因果關係的分析,不只是單一的線性因果關係,而是一種複雜的關係表達,而且透過六因四緣之所詮,也顯示出該部著重心理活動的分析。
說一切有部一方面講四緣,另一方面注意對因的分析,因而使因緣的學說更加完備,所以才會獲得「說因部」的稱號。但是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學說仍然存在著有待商榷的部分,所以在當時,有來自內部或外部的許多反對聲浪。 電子全文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7/碩士/研究生:王敬淑 指導教授:黃俊威
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 簡易查詢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網站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台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經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02-27196686 02-27196686 02-27196686 陳教授 〉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5
一、 研究範圍……………………………………………………5
(一) 《阿毘達磨發智論》………………………………….6
(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8
二、 研究方法…………………………………………………10
三、 論文架構…………………………………………………11
第二章 說一切有部因緣論的開展..………………………………….13
第一節 說一切有部的形成.….……………………………………...13
第二節 說一切有部六因四緣論的成立背景…………………………18
一、 對無因論、不平等因論的批判……………………………...18
二、 實有思想的捍衛戰……………………………………….....23
(一) 與反因緣實有者的爭辯………………………………24
(二) 說一切有部的實有思想………………………………28
1、三世實有………………………………..……….…29
2、三世實有與六因四緣的關係…………………………34
第三節 從《舍利弗阿毘曇論》的十緣到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39
一、 《舍利弗阿毘曇論》簡介……………………………………40
二、 《舍利弗阿毘曇論》的十緣與六因四緣的關係……………….43
第四節 本章小結……………………………………………………50
第三章 說一切有部的因緣果理論系統……………………………53
第一節 說一切有部的六因………………………………………….54
一、 六因分釋…………………………………………………...54
(一) 相應因………………………………………………55
(二) 俱有因………………………………………………56
(三) 同類因………………………………………………57
(四) 遍行因………………………………………………58
(五) 異熟因………………………………………………59
(六) 能作因………………………………………………62
二、 六因之間的關係.……………………………………………64
第二節 說一切有部的四緣………………………………………….65
一、 四緣分釋……………………………………………………65
(一) 因緣…………………………………………………66
(二) 等無間緣…………………………………….………67
(三) 所緣緣……………………………………….………67
(四) 增上緣……………………………………………….68
二、 六因與四緣的關係……………………………………..……70
第三節 說一切有部的五果…………………………………………..71
一、 五果分釋……………………………………………………71
(一) 士用果……………………………………………….72
(二) 等流果……………………………………………….73
(三) 異熟果……………………………………………….73
(四) 增上果……………………………………………….75
(五) 離繫果……………………………………………….75
二、 六因、四緣、五果的關係……………………………………76
第四節 本章小結……………………………………………………78
第四章 說一切有部六因四緣的商榷……………………...………….80
第一節 俱有互為果的問題……………………………….………….80
第二節 無時非因的問題…………………………………………….85
第三節 無時非所緣的問題……………………………………………….89
第四節 等無間緣的問題…………………………………………….95
第五節 本章小結…………………………………..……………….99
第五章 結論…………………………………………………………..102
第一節 研究結果綜述…………………………………….………..102
一、 說一切有部的因緣果理論系統…………………….………..102
二、 說一切有部六因四緣的商榷…………………….………….105
三、 《中論》對說一切有部六因四緣的評破…………………….107
第二節 研究結果的省思與展望…………………………………….108
參考文獻. ……………………………………………….………....….110
參考文獻 |
一、大正藏典籍: |
(一)《雜阿含經》,求那跋陀羅譯(劉宋)。大正藏第二冊‧No.0099。 |
(二)《增壹阿含經》,伽提婆譯(東晉)。大正藏第二冊‧No.0125 。 |
(三)《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延尼子著,玄奘譯(唐)。大正藏第二十六冊‧No.1544。 |
(四)《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唐)。大正藏第二十七冊‧No. 1545。 |
(五)《俱舍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唐)。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
(六)《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玄奘譯(唐)。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62。 |
(七)《阿毘達磨藏顯宗論》,眾賢造,玄奘譯(唐)。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63。 |
(八)《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德慧法師造,真諦譯(陳)。大正藏第三十二冊‧No.1640。 |
(九)《俱舍論記》,普光撰(唐)。大正藏第四十一冊‧No.1821。 |
(十)《俱舍論頌疏論本》,圓暉撰(唐)。大正藏第四十一冊‧No.1823。 |
(十一)《異部宗輪論》,世友菩薩造,玄奘譯(唐)。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1。 |
二、專書: |
(一)釋印順著,(1989)《性空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 |
(二)釋印順著,(1999)《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 |
(三)釋印順著,(2002)《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 |
(四)釋印順著,(2005)《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 |
(五)演培法師著,(1971)《俱舍論頌講記》,(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
(六)演培法師釋註,(1996)《異部宗輪論語體釋》,(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七)呂澂著,(1982)《印度佛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八)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1988)《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 |
(九)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2003)《佛教文獻研究》,(台北:法鼓出版社)。 |
(十)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譯,(1994)《小乘佛學:佛教的中心概念及法的意義》,(北京:中国社會科學出版社)。 |
(十一)服部正明‧長尾雅人著,許明銀譯,(1998)《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台北:天華出版公司)。 |
(十二)楊白衣著,(1998)《俱舍要義》,(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十三)楊惠南著,(2003)《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十四)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978)《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3》,《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十五)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978)《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4》,《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十六)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5》,《部派佛教與阿毘達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十七)釋悟殷著,(2001)《部派佛教系列(上篇)-實相篇、業果篇》,(台北: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十八)釋悟殷著,(2003)《部派佛教系列(中篇)-修證篇》,(台北: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 |
(十九)釋悟殷著,(2006)《部派佛教系列(下篇)-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台北:法界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三、期刊論文: |
(一)中村元著,(1985)〈因果〉,《佛教思想‧3「因果」》p1-53,(京都:平樂寺書店)。 |
(二)水野弘元著,如實譯,(1988)〈原始佛教的特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基本佛學論集》p156一157,(台北:華宇出版社)。 |
(三)溫金柯著,(1988)《阿毘達磨俱舍論的諸法假實問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四)張玉欣著,(1994)〈對《俱舍論》的宗義和「三世實有」說的探究〉,《諦觀雜誌第77期》p157-178,(台北:諦觀雜誌社)。 |
(五)黃俊威著,(1999)《早期部派佛教阿毘達磨思想起源的研究》,(台北:華梵大學)。 |
(六)黃俊威著,(2000)(梵漢《中論》〈觀因緣品〉與《大毘婆沙論》〈見蘊‧智納息〉之對比研究-以說一切有部之〈六因四緣說〉為中心),《華梵大學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 |
(七)黃俊威著,(2003)〈有關說一切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論諍〉,《華梵大學學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 |
(八)釋悟殷著,(2000)〈從有部譬喻師發展到經部譬喻師之思想流變-記一段印順導師在佛教思想史上的特見〉,《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p27-61,(新竹:正聞出版社)。 |
(九)陳世賢著,(2005)〈從「世」一字探討《俱舍論》「三世實有」思想之意涵〉,《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五)》p200-217,(台北:華嚴蓮社)。 |
(十)曹彥著,(2006)〈說一切有部俱有因的定義〉,(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3卷第8期)p27-28,(中國湖北武漢:湖北經濟學院)。 |
(十一)曾惠蘭著,(2006)《《中論》時間觀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
(十二)楊敬然,(2007)《《俱舍論》之六因論辨析》,(中國長春:吉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 |
四、工具書: |
(一)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1994年。 |
(二)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公司,1999年。 |
(三)「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簡稱CBETA)電子佛典系列,2008年。 |
佛教的「極微論」與「反極微論」之諍──以說一切有部的「法體恆存論」與中觀學派的「無自性」觀念為中心
論文提要:本文的寫作動機,主要是在處理有關佛教的「極微論」思想的幾個核心概念,例如:法體、自性、法我等問題,都是圍著「極微論」而來的討論。有關這些觀念,假如不是透過對古印度物理學的理解 ,是很難獲得具體的真相。過去我們對於中關學派的理解,都是透過魏晉玄學式的「格義佛教」方法,以「有無相生」或「有生於無」的觀念,來詮釋這種原本在印度就發展了達數百年的古物理觀念--「極微論」,這是非常不如實的理解方式。今天,我們可直接以較接近古印度當時的思惟模式,來設法解開隱常在中觀哲學背後的粖囤,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核心觀念。黃俊威教授. Mr. Huang. 照亮自已也要照亮別人… 姓 名:黃俊威. 出生日期:民國48年(1959). 學 歷: 政治大學哲學系 學士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黃俊威佛教的「極微論」與「反極微論」之諍 More
參訪新聞--黃俊威教授及其夫人羅因教授- 學佛齋讀書會交流園地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