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子弟林書豪啟示錄
林書豪在美國長大,難得地在缺少黃種人的職籃NBA大放異彩。 像林書豪這樣的美國華裔子弟,的確因為成長環境不同,父母看法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以及社會價值觀不同,才培養孕育如此一株不同的花朵。但是美國教育其實也有不少問題 。
美國學生的數學、物理、化學能力,遠遠不及中、日,好像是公認的現象。我們倒想以一個在美長大的孩子的角度,看看他們成長經歷的不同(在《成功者的教養學》一書中,有詳盡的討論)。
進退都得當
我們心目中定義的成功孩子,不是光以高分進入某所知名大學作為終極目標。相反的,其實進入大學,才剛剛開始看到你的孩子是否有社會觀?有無獨立性?能否與人相處融洽?是否能夠妥善地處理問題?遇見困難的承擔力又如何?
如果光憑功課好進入最好的大學或者各種天分多所發揮,就定義了一個人的好壞,那麼我的許多矽谷上市公司朋友應該都屬於一文不值的人物。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柏斯,以及臉書的祖克伯,也都不在此列。
若觀察已經大學畢業而後在社會上打滾了5至10年的青年才俊,給與足夠的時間,才看得出孩子們是否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與人為善,充滿熱情,信心十足的圓滿人格。好多小孩都喜歡打籃球,也都編織了他們自己的籃球夢。但是我們特別喜愛林書豪,因為他除了籃球打得好以外,還是一個謙虛的人,一個在晦暗或光彩時都進退得當的人。
美國成長其實有更多不同的挑戰,我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同學,都生長在特別多元的矽谷社會,而且是在臺灣人、中國人、印度人特別多的庫比蒂諾(upertino)與帕洛阿圖(Palo Alto)。小時候,各種膚色的孩子們自然地玩在一起,毫無間隔或芥蒂。大約從高中開始,不同族群的區分就明顯了。大兒子高中時有位要好的白人同學,我不知道這位白人孩子的家庭背景,但是以父母的角度來看,這位白人同學比兒子的一般華人同學要來得言辭犀利,咄咄逼人。
有一晚,平常文靜的兒子與這位同學在電話上大吵特吵,摔電話、掛電話不曉得多少次。我在旁邊愈聽愈不是味道。後來這位白人同學又打電話來,我再也忍耐不住,一把將電話搶過來,開始與這個白人孩子爭論起來。他也絲毫不甘示弱,與我大聲爭吵。最後我指控他只會欺負黃種人同學,為什麼對其他白人同學就不敢大聲說話,是不是個種族歧視者?他當然不承認,這時候我看到兒子十分不悅地走開,關起房門,不再理我。
為自己定位
這個故事的重點,不是在討論白人同學是否真的歧視華人,而只是點出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每一個都必須經歷如此「找到自己」與「為自己定位」的掙扎。而且這種挑戰,不只發生在某一個階段,而是一生中不斷需要面對的。美國的美好,確實就在於它的多元多彩多姿,但同樣地也帶來其他地區或許沒有的挑戰。
我們教育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一定要一再地為孩子指出:「你的不同,正是你的優點。你有國際觀,你有多元文化,你有其他族裔所沒有的更深度思想」。也就是說,永遠不要因為你與其他人不同而感到不安(Uncomfortable),反而可以看成是自己的先天優勢。
歐美人比較大塊頭,華人比較嬌小,這是多數的事實。林書豪要費神去辯駁嗎?或是逃避這樣的挑戰?還是像鴕鳥般將頭埋在沙堆裏不用面對?答案都不是。而是打出一番自己獨有的氣象,打出一套自己獨特的美招,這是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原則。曾雅妮剛到美國打高爾夫女子公開賽(LPGA)時沒人理她,可是實力說明一切,今天她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英雄。
《成功者的教養學》這本書,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大學,什麼成績,固然都重要,但是沒有任何一項教育,會比讓孩子「給他機會找到他自己特點,讓孩子體認他的與眾不同,以及讓他從挫敗中了解自己」來得重要!
(作者是美國多元創投董事長,中國遠盟康健董事長,孚能能源董事,羅特斯教育基金董事長,著有《成功者教養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