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31日電)眾所矚目的「富春山居圖」,6月2日將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璧亮相,因為畫作被燒成兩段,令人好奇究竟這幅畫當初被火燒的故事,這些在浙江博物館所收藏的「剩山圖」都有記載。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所繪,這幅總長約達690公分的畫作並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上面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黃公望會隨身帶著,興致來了就添加一些筆墨,來回反覆畫了好幾年,造成「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都不盡相同。
畫作在明末時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把畫賣給吳之矩,而畫作上有許多騎縫印都是吳之矩蓋的,吳之矩大約在清初順治年間把畫傳給他的兒子吳洪裕。
吳洪裕因為太愛這幅畫,在要過世時,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命令家人把這些畫丟到火爐,好在姪子吳貞度趁吳洪裕昏迷時,拿別的畫卷替換,即時從火堆當中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的最前面一段已經著火,也將這幅畫燒成「剩山圖」和「無用師卷」。
前段「剩山圖」由浙江博物館所收藏、後段「無用師卷」與另一幅仿造的「子明卷」,目前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
民初時「剩山圖」曾流落民間,被上海的收藏家吳湖帆收藏,吳湖帆還在題簽上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在他收藏之前,有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而「剩山圖」的後面還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寫關於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故宮書畫處長何傳馨表示,「富春山居圖」是中國繪畫發展到元代文人畫的典型代表,從宋代講究逼真物像,轉變到元代單純的以筆墨來表現畫家的抒情寫意,並且對明代、清代文人畫影響深遠,在繪畫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特別是畫作曾經被火燒,以及乾隆皇帝曾誤判「子明卷」為真,也增加畫作的知名度。10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