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九月初在台客座的錢致榕教授說了一句「台灣社會從下到上都呈現出理盲而且濫情」之後,「理盲濫情」四字一時成為好用的熟語,國內的一切亂象似乎都可以由它解釋;除了拿來指責旁人外,還可以當成退休的理由。
事實上,「理未易明」,古有明訓;開創實驗醫學的法國生理學家伯納也說過:「人的天性是形而上且自大的,他會認為與自己感覺相對應的心靈完美創造,與現實是一致的。因此,實驗方法並不是人的本性。」醫生作家努蘭更進一步說:「理性是人類文明進步後辛苦掙來的東西,就像自由一樣,需要隨時警覺防衛,以免一不小心,就被更簡單及傳統的想法給吞噬了。」
因此,「理盲」是人的通病,中外皆然,不獨國內如此;憑直覺感情用事,更是生物本能,不一定就是「濫情」。問題是,一般人看不清真相、想不出解釋,頂多搖搖頭、歎聲氣就罷了,影響不大;但如果是負責報導事實的記者,以及主導輿論的名嘴、政客也不求甚解,隨便評論的話,才是亂象之源。
愛充內行、好為人師似乎是人的通病,無自知之明亦然。國內自解嚴以來,因言賈禍的顧忌少了,再加上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每個人都可輕易發表意見,眾聲喧譁早已成為常態。不管有理無理甚或只是歪理,都有人講得頭頭是道,早把「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先賢告誡給拋在腦後。更別說有人為反對而反對,或是為作秀賺錢而持異議,與有理無理已無關係。
遭到「理盲濫情」指責的媒體、政客與名嘴,也拋出一句「專業的傲慢」以為回應。這句話可是「深得人心」;從小到大,誰沒受過「專家」的氣?專業人士仗著知識及經驗作後盾,說話大聲有力,小老百姓一向只有聽的分,不敢出言反駁。如今有人想出這麼好用的一句話,自然也是大用特用,看哪個專家敢不反省:自己態度是否傲慢?
在國內,專家的權威早已被糟蹋得可以,部分原因其實是專家自己造成的。不少在本行專業著有成績人士,信心過於飽滿,以為跨一行也可以同樣得心應手,而忘了虛心求教的必要,結果成績不如預期,反遭詬病。這樣的例子,從諾貝爾獎得主到國家院士,都找得到;結果不單是那些人自身令譽受損,連帶還影響了其他專業人士受到的信任。
再來的問題,則是由媒體對專家的期待與實際有所落差所造成。以科學研究為專業者,講求的是嚴謹,語多保守,與喜好聳動誇大報導的媒體,先天就有不相容處。任何議題想要說個清楚,都不是三兩句話的工夫,媒體報導若是斷章取義,則陷專家於不義事小,導致民眾不信任專業判斷事大,記者筆下可不慎乎?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