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達賴喇嘛尊者

喇嘛網 日期:2022/12/29  編輯部 

標題:五十一心所(51 mental factors)2021年8月16日

2014年5月31日下午 於南印度孟買蘇邁亞大學(Somaiya Vidyavihar)

 

為了不要傷害他人,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動機。通常我們會認為,破壞性情緒是種習以為常的情緒,導致我們不會想要嘗試減少破壞性情緒。

 

如昨日所言,古印度的心理學,其中包括佛教的心理學,説心識的主要類別有六種,且有五十一種「心所」。「心所」也有不同類別,如破壞性情緒(煩惱)有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五遍行」謂相應所有心識的五種心所;五別境;十一善心所;四不定(直譯為:「四隨他轉」),其內容的詮釋相當精細,這些都是關於心識或情緒的資訊。為有效調整動機,須全面知道情緒體系,所以這些資訊顯得極為重要,其中也要含括產生情緒的因與緣等。

 

如練習愛心或慈悲時,如果只是重複唸誦千遍的愛,並不會有什麼效果。我們必須要知道產生愛的因、緣為何,也要知道愛的違緣為何,要像某些特殊疾病的專家,全面了解其病因爲何,也要知道該病或病毒的解藥為何。這樣才能治療此病或是病毒。

 

情緒也是一樣,唯有透過全面知識才能去除破壞性情緒,這便是我們稱其為「心智訓練」的原因。「心智訓練」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知道心識或情緒的體系,這樣才能深信「此類煩惱傷我極深,必須得減少」,藉由如是信念,產生想去對治煩惱的動力。關於用何武器對治煩惱?這便是智慧。以愛他心對治愛我執;以智慧對治扭曲真相的無明。

 

通常我們只會簡單認為,憤怒、貪戀等是種理所當然的情緒,我們甚至會認為煩惱是種生理反應,像是人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會去主導情緒,所以認為煩惱是種理所當然的情緒。

 

通過經驗可知,我們確實能改變這類負面情緒,因為我們擁有智慧!

 

某人較以自我為中心、較具侵略性時,人們會認為他很能幹,對於較為慈悲、謙虛的人,卻怕被他人利用。是不是這樣?

 

這社會充斥著競爭和負面情緒,導致有時誤以為,這類的破壞性情緒是有用的。這是錯的!當今的醫學家們也說:「持續的恐懼、憤怒、憎恨等,實際上正吞噬著我們的免疫系統。」這句話並非源於佛經,當今科學家們確實這麼說。顯而易見,如我昨天說的「關於煩惱的形成」,科學家對此也說,負面情緒只是基於自心的反射,源於無知、缺乏真相的認知,諸如此類。


上一篇(如何定義善惡?萬物皆空,) 回目錄 下一篇(緣起讚至21句)